今天我们许多年轻人不知到底什么是“文革”,对他们来讲,“文革”仅仅是一个词或符号而已,所以才有目前许多人怀念那个时代,样板戏可以大行其道,“红色经典”日益流行,甚至装饰成“文革”特色、服务员身着红卫兵服装的餐厅也能高朋满座。历史的记忆就这样被抹去,甚至被遗忘,“文革”的僵尸正在慢慢爬出坟墓。我们这个民族,难道真是一个不能吸取教训的民族,是一个“好了伤疤忘了痛”的民族?
而对于像我这种经过那段浩劫的人来说,则是刻骨铭心的记忆。说实话,“文革”时期,我自己和我家庭只不过是芸芸众生的一员,既没有造反派的风光,也没有“地富反坏右”的苦难,因此如果说对“文革”耿耿于怀,那只是对一个民族遭受苦难的痛心疾首。
闲话少说,就说我所认识的一个人———李歪嘴。上世纪70年代初,在经过“文革”初期的大动荡后,开始了所谓“复课闹革命”,我那时在成都市三中读初中,学校都被所谓“工宣队”接管,实行军事管制,年级被编为连,班级被编为排。我们的连长,即是从本市某军工厂来的一个工人,姓李,此人面目凶恶,脾气暴躁,由于他的嘴有点歪,说话也有点口齿不清,同学都暗地叫他李歪嘴。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曾经认识的许多人都在我脑海淡化,但李歪嘴的凶相,还是历历在目。就说有一年(好像是1971年)我们全年级大约一百多号人到成都郊区龙泉山“学农”的事吧。我们那时都是13-14岁的娃娃,背着铺盖卷走了一整天,到了龙泉山。城里小孩,来到大自然中,自然是非常欣喜。有几个同学,把铺盖卷一放下,便到小河沟抓鱼捕蟹去了。不想李歪嘴气急败坏地把这几个同学叫到一起,站成一排,当着其他同学的面,令他们把抓的鱼虾螃蟹生着吃下去,那些同学当然不动,李歪嘴便亲自动手,把这些鱼虾螃蟹连泥带水,强行往他们嘴里灌,一边嘴里咬牙切齿地嚎叫:“给我奇(吃,他口齿不清)了!给我奇了!”我们那时还是小孩,被吓得目瞪口呆。不过,这只是一个序曲罢了,更大的事还在后面。
有一天半夜,天下着倾盆大雨,我们突然被紧急集合的哨子惊醒,一百多号人在初春的夜里站在屋檐下,望着大雨倾盆的黑夜,不知要发生什么,又惊又怕又冷,瑟瑟发抖。只听李歪嘴一声令下,“把他们带上来!”只见两个已经被淋得像落汤鸡的同学被五花大绑带了上来,跪在雨地里,每人颈上还挂了一串沉重的红薯(北方叫地瓜,四川叫红苕),红薯是由细铁丝穿在一起,由于红薯太重,铁丝显然勒进了肉里。他们满脸惊恐,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瘦小的身躯似乎已经难以支撑那沉重的红薯。发生了什么事,两个小孩遭到如此厄运?只见李歪嘴吐沫四溅,历数他们的罪状:原来无非就是这两个同学嘴馋,半夜偷偷跑到老乡地里去挖红薯吃。不想被李歪嘴发现,竟遭如此折磨。他们在雨夜里被批斗了一两个小时。我们后来去睡觉了,他们还跪在凄冷的雨夜里,他们父母做梦也想不到,他们的孩子也不过犯了这个小小的过错,竟受到如此折磨。
后来这两个同学究竟怎么样了,已经记不得了。说实话,当时这种事太多,见惯不惊。之所以在几十年后,回忆这段经历,是发现许多不知历史、不明真相的年轻人,由于对今天的不满,竟然大赞那个时代。对这些人,我真希望他们能够穿越时空,能够去体验几天中国最黑暗的时代。
每个人心中都有个魔鬼,但正常的时代,这个魔鬼被锁在深处,但在那个无法无天的时代,心中的魔鬼被释放出来,李歪嘴便是那个时代放出的魔鬼,而且他所作所为都是在冠冕堂皇的旗子之下。
算起来,如果当时李歪嘴40多岁的话,现在恐怕70来岁,很可能还健在,退了休过着含饴弄孙的日子,也可能还在回忆他那“激情燃烧的时代”,这件事也可能完全不在他的记忆中。的确,与“文革”时期的中国对许多人来说,真是悲惨世界,这点小事根本不值一提。他可能不会上网,也想不到现在还有人记得他。其实,“文革”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年,人们不愿回忆不堪回首的往事,人们也不打算清算那非人时代的恩恩怨怨。但是如果有人怀念甚至赞扬那个时代的话,除了说他们愚不可及,还能说什么呢?如果我们不对那个时代进行彻底的清算,谁又能担保中国不会回到那黑暗的时代呢?
火星存在液态水
科学网(kexue.com)讯 火星一直是人类探索宇宙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这个与地球结构最为类似的星球是否存在液态水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天文学家经常表示,火星肯定含有液态水,不过可能被冰冻或者隐藏在地下。
日前美天文学家表示他们已经确定火星含有水,并找到了直接证据,美国火星探测器凤凰号已经观测到火星表面存在液态盐水。根据介绍,凤凰号登陆器在火星北极点登录时,登陆器的支架上曾出现微小的液滴,而这也被证实为液体。
不过虽然有水滴被发现,但相关科学家表示目前凤凰号不能分析这些水滴,从外形来看它们很想盐水的水滴,这里的土壤成分也同火星其它地方相同,这就证明火星表面存在盐水。不过也有科学家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凤凰号在下落过程中产生热量,自身形成的液体。
早在去年,科学家就曾发现火星存水的证据,并在山脉中发现被水冲刷的痕迹。于此同时也发现了干冰,这次发现进一步证实了火星含水的证据。
科学家们同时也指出,这样的暗色条纹也并不一定意味着水流已经暴露出地面,也有可能水流仍然埋在地表之下,但是它们影响了地表,使之看起来呈现暗色。水中的盐分降低了水的凝结温度。这就意味着在火星中纬度地区。尽管火星温度很低,但是季节性的咸水是可以以液态形式存在的。火星上的小洼地发现含有丰富的矿物质,相比于火星上那些古老的岩石,这些矿物质显得更年轻。这表明在火星相对较近的历史时期曾经有水,有生命存在。
美国行星科学研究所的资深科学家、该研究报告的主要作者凯瑟琳说:“我们在火星夜迷宫区域发现了多种矿物质,它们好像由水冲刷形成。我们发现了一种被称为铁镁蒙脱石的粘土,它们比夜迷宫上那些古老的岩石年轻得多,这表明相对火星其它地方,这些洼地曾经存在不同的水环境。” 据说,像迷宫一样的夜迷宫地形是由火星外壳拉伸和碎裂形成的。
(科学网kexue.com 卡鲁)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8. 小火烈鸟
一群小火烈鸟聚集于博茨瓦纳乔贝河中。乔贝河穿越乔贝国家公园,该国家公园如今也是卡沙跨界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在乔贝国家公园中,河流两岸到处都是各类野生动物,也为游客提供了许多近距离观看野生动物的机会。此外,乔贝国家公园中还有茂盛的草场、宽阔的洪泛平原以及树种多样的森林,其中包括相思树、猴面包树等著名树种。
9. 河马
一群群河马在奥卡万戈河上游清澈的河水中戏水。偷猎是卡沙跨界自然保护区需要面对的一个重大难题。据利萨-斯蒂尔介绍,近来纳米比亚等国在打击偷猎行为方面成果显著,这主要归功于基于当地社会的自然保护措施,如聘请自然保护巡逻队等。随着前往纳米比亚保护区观看印度豹、大象、水牛、狮子和犀牛等野生动物的游客越来越多,当地人的收入也越来越丰厚,他们也更加有动力去保护这些野生动物,从而可以更好地预防偷猎行为。卡沙保护区管理者希望这种良性循环模式能够推广到保护区内的其他国家。
10. 斑点鬣狗
一只斑点鬣狗正在博茨瓦纳奥卡万戈三角洲上的一个水坑边觅食。鲍耶斯表示,“开发卡沙跨界自然保护区是未来的希望,但是在确信这片迷人的荒野得到真正完全的保护之前,我们还需要做许多工作。”
11. 牛背鹭
一群牛背鹭聚集于奥卡万戈三角洲的两棵树上。奥卡万戈河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水系之一,其源头位于安哥拉的高地地区,河流流经纳米比亚的卡万戈河,最后流入博茨瓦纳,消失于奥卡万戈三角洲。
12. 午夜会餐
在博茨瓦纳奥卡万戈三角洲,一群狮子在夜间进食。享特利表示,“尽管卡沙跨界自然保护区面临许多挑战,但我仍然相信,任何保护议题都是值得鼓励的。不过,期望值应该是非常现实的。”(彬彬)
4. 亲昵
在博茨瓦纳奥卡万戈三角洲上,一头年轻的非洲象正在用鼻子亲昵地抚摸自己的伙伴。卡沙跨界保护区内生活着大约32.5万头大象,数量几乎相当于非洲大陆全部大象数量的一半。世界野生动物基金组织纳米比亚项目负责人利萨-斯蒂尔表示,卡沙保护区目前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是,如何解决人类与日益增多的大象之间的矛盾。比如,人类定居点附近的大象经常会破坏农民的田地。在世界野生动物基金组织的帮助下,赞比亚卡卡翁加村正在尝试一种解决方案,将“辣椒炸弹”(一种辣椒与大象粪便的液态混合物)泼撒于农田周围,这样既可以把大象挡在农田之外,又可以提高当地农民种植辣椒的收入。
5. 水下花园
一名潜水员潜入到博茨瓦纳奥卡万戈三角洲上的一个水下洞穴。利萨-斯蒂尔介绍说,“在非洲其他地方也有跨界自然保护区,特别是在南非。但是,卡沙保护区的特别之处在于当地社会的积极参与。其他跨界保护区更多的是上层管理,但这一次各国承诺当地社会也会积极参与。”然而,享特利的近期研究显示,目前来看,当地直接受益于此的人并不多。享特利表示,“如果直接计算一个人的收益多少,当地社团如何瓜分利益,这样就显得太简单化了。如果转化这些利益,执行起来有多重困难。”
6. 午餐
卡沙跨界自然保护区是600多种鸟类的家园,其中包括本图所示的欧洲食蜂鸟,它正在博茨瓦纳奥卡万戈三角洲捕食。除了人与动物的矛盾外,卡沙保护区面临的最大挑战还包括:野生动物偷猎行为、失控的林业砍伐行为以及偏远地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7. 疾驰
一头印度豹正在博茨瓦纳奥卡万戈三角洲上疾驰。在卡沙跨界自然保护区内,数千物种将获得纵横驰骋的自由,它们包括印度豹、犀牛、大象、豺狗、狮子、水牛、河马、美洲豹等。
修复版《新龙门客栈》电影海报
电影修复技术的发展让经典老片焕发了第二春,修复重映已成潮流。今年4月,重新修复制作的经典影片《泰坦尼克号》将在全球再次上映。国内方面,《东邪西毒:东邪西毒终极版》、《倩女幽魂》等经典老片经过重新修复、配音、剪辑之后重上院线;而更老的“老片”,《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十字街头》也接踵而至,将于6月上海电影节期间刮起“怀旧风”。
修复电影的出现,让坊间评价不一。有人说,这是为了追忆似水年华、旧时情怀;也有人认为,“炒冷饭”一般的操作,难入法眼,靠这样赚票房,不是长久之计。
老片修复投资回报率很高
今年2月24日,武侠经典《新龙门客栈》经重新调色、配音后再登大银幕。虽然在微博上引起热议,但它的票房却并不火爆。
经典老片重放,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并不罕见,香港以前就常有周末放映邵氏老片的习惯,国外的一些艺术院线也往往会重映老片。
老片修复是一项投资回报率很高的生意,与拍摄一部电影相比,老片修复再上院线的成本远远低于原创。香港影人吴思远在2009年推出的修复且重新剪辑版《东邪西毒:东邪西毒终极版》,收获3400万元的票房,堪称小成本大票房的成功案例;而《新龙门客栈》的修复花了200万元,票房在500万元左右,除去分账经营等成本,最终小赚一笔。
有人批评吴思远老打“修复老片”的主意,用这种“好、快、省”的方式轻松赚钱,但吴思远不这么认为,在他眼里,情怀比票房重要。尽管《倩女幽魂》、《新龙门客栈》的票房都不好,但吴思远仍然会继续修复经典港片,接下来的计划是《青蛇》和《宋氏三姐妹》。
“修复电影首先考虑的是它有没有保存价值,但这样的影片并不多。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在这上面,就因为我是真心喜欢,想把它们更好地保存下来。”出生于1944年的吴思远这样说。
意大利著名城市威尼斯
科学网(kexue.com)讯 水城威尼斯一直被旅游者认为是浪漫的地方,不过这样的浪漫城市也存在着潜在危机,最新研究指出,水城威尼斯沉入水中的速度比预期的要快5倍。与此同时,由于洪涝越来越多,威尼斯城越来越向东部亚得里亚海倾斜。
根据权威机构的研究报导表示,目前威尼斯北部地区每年下沉约2至3毫米,而南部地区更加严重,每年下沉达到3至4毫米。更可怕的研究还指出,威尼斯每年向东部的亚得里亚海倾斜2毫米。
威尼斯当地的保护组织回应称:“查看历史资料我们可以看到,过去的一个世纪,威尼斯下沉了只有将近4厘米。但现在比我们预想的严重很多,每年就要下沉2毫米,这意味着100年威尼斯要下沉20厘米,比以前预期的快5倍。”
根据专家解释,导致威尼斯下沉包括许多因素,比如大陆板块漂移、地球变暖海平面上升以及人们大量开采地下水等,目前专家们正在寻找解决的办法。
(科学网kexue.com 卡鲁)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卡梅隆成功返回海面
科学网(kexue.com)讯 美国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近日再次成为了媒体的焦点人物,不过这次不是因为什么电影,而是他完成了一个壮举,卡梅隆独自驾驶潜水器签入了马里亚纳海沟,他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独自潜入世界最深海沟的人。
卡梅隆探索马里亚纳海沟
本次潜水卡梅隆是为了拍摄海底素材,他与美国国家地理合作,展开了这次下潜活动。根据介绍,这次卡梅隆下潜到了海下10898米,这也是人类下潜深海的最高纪录。卡梅隆成为了潜入马里亚纳海沟深处的第三人。目前卡梅隆已经安全的上岸。
上岸后的卡梅隆也介绍了他在水中的感受,并告诉了大家他的惊险遭遇。卡梅隆表示:“我再深海的时候发现有些异样,由于压力太大,潜水器出现了液压油泄漏情况,为了安全起见我缩短了时间,最初我准备在里面6个小时,可3个小时我就决定返回。”对于海底的感受卡梅隆表示:“说实话我在里面很难看清东西,而且外面也没有什么,就像月球表面一样很荒凉。起初我看到了一些鱼类,到了海底则没看到任何生物。”
不过由于液压的泄漏之前所计划的事情也没有完成,卡梅隆说道:“我们此前准备取回一些岩石和生物样本,可由于泄漏就没有完成,这很遗憾。”回到地面的卡梅隆十分兴奋,并没有太多疲劳的感觉,对于海底的感受卡梅隆表示:“我还是看到了不错的景象,特别是下潜的过程中,不过在里面坐着不是那么舒服,我只能缩进身体,驾驶舱的空间太小了,根本无法伸腿。”
1960年唐沃尔什和皮卡尔就曾成功潜入海底
卡梅隆并不是第一位潜入马里亚纳海沟的人,1960年唐沃尔什和皮卡尔就曾成功潜入海底,不过比起上次两人合作,卡梅隆独自下潜也已创造了纪录。而在未来卡梅隆准备把这次海底旅行拍摄成纪录片。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北京时间3月27日消息,根据美国宇航局“信使”号探测器获取的数据,水星极地地区的永久阴暗区陨坑深处可能存在水冰。水星是太阳系内的最内侧行星,地表温度超过400摄氏度。科学家一直怀疑在雷达扫描中发现的明亮沉积物可能就是水冰,“信使”号传回的数据进一步提高了这一观点的可信度。
负责“信使”号成像系统的科学家,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学实验室的南希-查伯特表示:“在此之前,我们从未获取过这些明亮沉积物所在区域的图像。水星双重成像设备(MDIS)拍摄的图像显示,水星南极附近的所有明亮沉积物都位于永久阴暗区,北极附近的明亮沉积物也处在阴暗区,为水冰假设提供了佐证。”
但查伯特同时也指出这一发现并不是决定性证据,证明这些沉积物就是水冰。发现这些明亮沉积物的陨坑温度较高,需要存在一个隔热层,才允许水冰存在。目前,科学家正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信使”号于2011年3月进入水星轨道,一天绕水星运转两周,目前已拍摄了近10万幅照片,同时对水星表面进行了400多万次测量。“信使”号共用了6年时间,飞行6000万英里(约合9656万公里),才进入水星轨道。
与1975年的“水手10”号相比,“信使”号对水星表面进行了更为全面的观测,“水手10”号只拍摄了地表部分区域的图像。“信使”号获取的新测量数据显示,这颗已经沉寂了几十亿年的行星过去的火山活动也非常活跃。由于地表下方的活动,水星上的陨坑出现倾斜。宇航局科学家认为水星地核周围的地壳和地幔可能就像一层桔皮,处在一个巨大的铁核顶端。根据引力数据判断,水星可能拥有一个截然不同的内部结构,铁核巨大,外面包裹着一层硫化铁,外面的地幔和地壳很薄,由硅酸盐构成。水星表面的很多陨坑随时间推移发生倾斜,说明内部活动导致陨坑形成后的地貌发生扭曲。
在《科学》杂志刊登的两篇论文中,研究人员详述了他们的发现。研究论文合著者、麻省理工学院的地球地理学教授玛丽亚-祖博尔表示:“在‘信使’号进行全面观测前,很多科学家认为水星与月球非常相似,在太阳系历史非常早的时期便平静下来。在其演化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里,它都是一颗‘死星’。现在,我们发现了强有力的证据,证明水星内部存在与众不同的动力学现象,说明水星曾在很长时间内处于活跃状态。”
根据“信使”号的引力测量数据,研究小组推测水星可能拥有一个巨大的铁核,占到水星半径的近85%,地幔和地壳只占15%,就像一层桔子皮。宇航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科学家大卫-史密斯表示:“我们此前就提出一种有关水星内部结构的想法,但最初的观测数据并不支持我们的理论,致使我们怀疑观测结果。随后,我们又进行了更多研究,证实了观测结果的准确性,而后重新研究有关水星内部结构的理论,与观测结果相符的理论。”
利用水星表面的激光测量数据,研究人员对水星北半球的多个地貌特征进行了测绘,结果发现海拔变化幅度小于火星或者月球。此外,他们还在水星卡诺里斯盆地发现了水星最大的陨坑,这大大出乎他们意料。这个陨坑的底部部分区域高出边缘,说明来自水星内部的力量在陨坑形成后将其推高。祖博尔和同事还发现了一个由低地构成的区域,几乎就以水星北极为中心。根据他们的研究发现,这个低地区在水星漫长的演化过程中逐渐迁移到这一地区。(孝文)
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3月22日报道,美国联邦情报机构在22日世界水日当天发布一份联合评估报告显示,发展中国家人口呈爆炸式增长、气候变化影响加剧,再加上干旱、洪水以及缺少淡水等因素,水将成为未来几十年内导致全球动荡和战争的导火索。
报告称,未来十年内,水问题引发战争的危险很小,尽管争夺水资源可能导致某些国家之间关系更紧张,也可能造成多个国家乃至全球食品市场紊乱。但是在2022年之后,水将成为一种战争武器,或是恐怖分子的袭击目标,特别是在南亚、中东以及北非地区。
这份报告是根据秘密文件《美国水安全情报评估》作出的,后者是遵照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的命令进行的,直到2011年秋季才完成。报告中称,洪水、缺水以及水质下降,再加上贫困、社会关系紧张、领导力匮乏以及政府软弱,这些因素引发的动荡可能导致许多国家陷入失常状态。报告指出:“这些因素将加剧地区紧张,导致某些国家在重要问题上与美国分道扬镳。”希拉里希望能够与其他国家分享美国的水管理经验,她说这些威胁很真实,它们大大增加了安全隐忧。
报告还预测,位于水源上游的国家可能出于政治原因限制下游国家用水,许多国家可能利用内部水分配打击分离运动或反对派。同时,恐怖分子和流氓国家很有可能将大坝或水库等与水有关的设施当作袭击目标。即使这种袭击没有成功,但是对水资源短缺或洪水的担忧也会令民众恐慌,政府不得不花更大代价保护水设施。
报告中没有给出面临水危机最严重的国家名单,但研究主要集中于几个特定的地域,包括埃及、苏丹境内的尼罗河,伊拉克和中东地区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之间的约旦河,印度和南亚的印度河,以及中亚的阿姆河等。
北京时间3月26日消息,据物理学家组织网站报道,科学家们已经在火星上观察到滑坡现象,而最近他们又大感意外地在太阳系中一个出乎意料的地方发现了这一现象,这就是土星的卫星——土卫八(Iapetus)。土卫八是土星的第三大卫星,这颗卫星非常与众不同,它在全球范围内拥有明显明暗不同的两个半球,并且还有一道几乎横贯全球的山系,将整个星体分隔成两部分,中间凸起,看上去就像是一个胡桃核。并且在这颗星球上,滑坡还并不像地球上那样只是小规模的沿着山坡下滑的山石,而是大范围碎屑体的崩塌。这种现象被称为“高速远程滑坡”(long-runout landslides),这是一种滑动距离长,滑后冲击力大的滑坡类型。而根据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比尔·麦克凯农(Bill McKinnon)的介绍,至于这些滑坡是如何发生的,原因依旧不甚明了。比尔本周在月球和行星科学会议上说:“这些高速远程滑坡的发生原因仍然是个谜,没有人知道它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这些滑坡,或者说山崩的发生,当然可以在地球上找到相类似的对应现象,在火星上也已经发现同样的事件,那里主要的发生地位于火星最大的峡谷系统——水手谷的陡峭岩壁。相比之下,在土卫八上发生的这种高速远程滑坡现象发生的次数会更少一些。
麦克凯农表示,尽管相比之下火星的大小要远远胜过土卫八,但是在土卫八表面发生的高速远程滑坡过程中发生位移的物质总量却超过了火星上发生的任何一次已知的滑坡事件。
在演讲中他说:“对于这类高速远程滑坡事件的发生机制我们知之甚少,对于为何会出现摩擦力突然下降的原因,人们提出了很多种解释,我甚至没办法将它们一一罗列进我的幻灯片中。”其中的一些解释包括水的作用(如地下水渗出),潮湿或饱和的土壤,滑坡体下方含有被封住的空气或承压的气体等。
在土卫八上,显然并没有水或大气可以创造出我们地球上所熟知的滑坡现象。但是麦克凯农和他的小组在卡西尼探测器拍摄的图像中已经至少识别出20多处滑坡现象。这些滑坡案例中大多数发生在陨石坑,盆地或其它陡峭的山壁部位。麦克凯农和他的小组分辨出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滑坡现象:“粗糙的”碎屑滑坡体,以及相对平滑的片状滑坡体。他们还发现在同一地点曾经发生过多次滑坡,这也证明了土卫八上长期以来便存在滑坡现象。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滑坡?麦克凯农认为冰可以为这个问题提供最好的答案。土卫八的密度很低,这显示它的组成成分中很大一部分是冰,岩石物质可能只占到其总质量的20%左右。他说:“看起来似乎需要一种液化或者包含液体在内的机制起作用,而如果水冰受到足够的热量就会融化,减少摩擦力和粘合力,造成滑坡的发生。”
科学家们目前所观测到的现象,尤其是那些呈现叶片状的平滑滑坡体,和地球上的流变流体非常相似,如熔化的岩浆或呈现流体的泥石流。因此,在陨石坑或盆地边缘峭壁岩层中含有的水冰由于某种原因受到加热,这种加热机制或许来自岩体颗粒间的相互摩擦,于是水冰发生局部融化,造成岩体滑移。麦克凯农说:“这种机制对于土卫八是非常合理的。”
土卫八的自转速度很慢,一天长达79个地球日,如此缓慢的自转就意味着土卫八上每天的温度变化周期是非常缓慢的。这种漫长的周期让那些较为深色的物质有时间吸收足够的太阳光并升温。当然,由于土卫八两个半球截然相反的颜色,它深色的一面吸收的阳光当然要比浅色的一面要多得多,因此,正如麦克凯农所说,这样的特殊情况让这个问题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不过,要说土卫八上的物质被“加热”了其实是言过其实的。因为即便是在土卫八深色的一面靠近赤道的位置,其正午最高温度也就只有大约130K左右(约合-143 °C),而在浅色的一面则仅有大约100K(-173 °C)。
然而不管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土卫八上发生的高速远程滑坡对于一颗冰冻的卫星体而言仍然是非常独特的。麦克凯农表示,在其它类似的冰冻卫星上,仅在木卫四上发现过两次规模中等的物质位移现象,而在土卫九上也存在有限的证据证明这里曾经发生过类似的事件。麦克凯农形容土卫八是一颗拥有“罕见的壮观地形特征”的卫星体,在这样一颗冰冻星球上发生的此类特殊现象毫无疑问地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晨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