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几尾锦鲤游向水面,保持着摇曳雍容的游姿。无数玩家深为锦鲤游动时的体态着迷,以至锦鲤在高端观赏鱼市场常常以高价独占鳌头,一尾优质锦鲤的价格可达数万乃至数十万元。  几尾锦鲤游向水面,保持着摇曳雍容的游姿。无数玩家深为锦鲤游动时的体态着迷,以至锦鲤在高端观赏鱼市场常常以高价独占鳌头,一尾优质锦鲤的价格可达数万乃至数十万元。
上千条锦鲤簇拥在池中争抢鱼食。为了获得色泽鲜艳的锦鲤,养殖者通常给鱼苗喂食富含螺旋藻的进口鱼食,每隔一段时间,养殖者还须给鱼苗换池,调整放养密度。  上千条锦鲤簇拥在池中争抢鱼食。为了获得色泽鲜艳的锦鲤,养殖者通常给鱼苗喂食富含螺旋藻的进口鱼食,每隔一段时间,养殖者还须给鱼苗换池,调整放养密度。
美国圣路易斯植物园里,一尾黄金锦鲤游至一片落叶下方。美国圣路易斯植物园里,一尾黄金锦鲤游至一片落叶下方。

  撰文:张凌健

  我和锦鲤是相熟的。名字中的“鲤”提醒我,它与我儿时常常吞入腹中的灰黑色游物,应是同一种淡水鱼,用妈妈的话说,这种河鱼虽廉价却非常有营养,“对脑子发育很有帮助”。

  我和锦鲤又是陌生的。它褪去了灰袍,换披如锦似缎的华丽外衣,身价动辄上万,甚或数十万,在观赏鱼界有“观赏鱼之王”的美誉,拥趸遍及中国、日本、美国、英国、南非、新加坡、以色列、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

  同样是纺锤体身形,仅颜色、花纹、体量发生变化,锦鲤便成功地从“食用鱼”跃出龙门,跨界进入“观赏鱼”,身价倍增,摇身蜕变为万众追捧的“美人儿”。鲤鱼,生来是平等的,但不同的际遇,让一部分鲤经过再造有了另一番生命轨迹。

  1800年的一个严冬,日本新泻地区的一位农民在饲养食用鲤鱼时,意外地发现了一些背部泛蓝、腹部染赤的突变个体。他将这些外貌特异但似乎又颇具观赏价值的“花鲤鱼”挑出来,进行杂交繁育,于是更多的“花鲤鱼”出现了。这种“花鲤鱼”因为形态美丽,被日本人奉为“神鱼”,在1830年,日本已有高价买卖的记录。新泻地区的农民们因此大规模养殖“花鲤鱼”,并有意识地进行人工选择,剔除不讨喜的个体,为那些惹人爱怜的鱼儿获得更多的繁育机会。1867年,“花鲤鱼”有了新的名字——“锦鲤”,今天市场上称之为“浅黄锦鲤”。在日语中,“锦鲤”与“喜爱”为同音异形字,由此也可看出“花鲤鱼”当时在日本受宠爱的程度。这是锦鲤起源的一种说法,还有人认为是1983年,日本从中国引入江西的红鲤、浙江杭州的金鲤,再经过长期的人工选育,才培育出锦鲤。30年来,锦鲤以其雄健的身躯、绚丽的色彩、华丽的斑纹、潇洒的泳姿、温顺的习性,赢得了“水中活宝石”、“会游泳的艺术品”等美称。

  如今,通过杂交培育,锦鲤已经发育出13大类的126个品种:在颜色上,锦鲤有单色、双色及多色之分;花纹上,有大块斑纹、小块点染和花纹堆叠之别;鳞片上,可分为正常鳞片的日系鲤和少鳞乃至无鳞的德系鲤……为了达到观赏的需要,人们几乎是用数学方法,将锦鲤以不同颜色、不同花纹、不同鳞片的方式进行了一次排列组合,把可接受的形貌一网打尽,并逐一反映在某个具体的品种上。

  比如丹顶锦鲤,全身纯白,只有头部顶着一块圆形绯盘(红斑),看似天然,实则人工选择的产物。倘若它不是像极了太阳旗,倘若不是由日本人选育,恐怕它早就在一次次遴选中被淘汰掉了。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据联合国网站消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11月10日公布了最新一份“濒临灭绝物种危急清单”。最新清单在以前的基础上扩大了所评估的物种的种类和数目,共评估了6万1900多种生物,同时提高了信息质量,因此对当前生物多样性的状况提供了一个更为清晰的解读。

  自然保护联盟的“濒临灭绝物种危急清单”是一份具有权威性的评估动植物种多样性及其状况的清单,素有“生物温度计”之称,对于各国通过划定保护区、改善栖息地等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该联盟的最新一份清单再次勾勒了一幅不容乐观的“生物图谱”。

  对哺乳动物的评估发现,尽管各国采取了一些保护项目,但仍有25%的哺乳类动物面临灭绝的风险。例如,非洲的西部黑犀牛已经灭绝,非洲中部和北部的两个白犀牛品种濒临灭绝,已被列入“可能在自然界灭绝”的类别。亚洲的爪哇犀牛由于栖息地受破坏、有组织国际犯罪捕猎活动以及对犀牛角的非法需求等原因,除在爪哇岛上有数量及其有限的种群外,人们在亚洲其他地方最后一次见到这种犀牛是2010年在越南的一次偷猎中。

  这次的“危急清单”还加强了对干地和岛屿的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的爬行类动物的评估。对马达加斯加爬行动物的评估显示,该岛40%的爬行类动物都面临灭绝的危险,其中22种独有品种被确认为“高度濒危”。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以往的清单缺乏对植物状况的评估,新清单则做了很大的改进,包括对所有的松杉类植物进行了评估,并揭示了一些令人不安的趋势。例如,一度在中国和越南广泛分布的中国水杉已经从“濒危”降至“严重濒危”。由于农业耕作导致生长地缩减,中国几乎已经没有野生水杉,新近发现的最大面积的位于老挝的水杉林却由于一个水电项目而被淹死。目前仅越南有为数不多的水杉能够产生种子,这意味着水杉有可能在自然界灭绝。红豆杉则由于能够产生抗癌药物紫杉醇以及被用做柴火和动物饲料而被过度采集,已经从“脆弱”类别降至“濒危”。塞舌尔群岛拥有79种独特的野花,其中77%面临灭绝。该岛的海耶树由于能够产生具有提升性欲作用的果实而遭到非法采集,其地位也已由“脆弱”降至“濒危”。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清单还审视了水生动物。有两种蝠鲼现在被列入“脆弱”类别。蝠鲼的腮耙可入中药而成为捕鱼的目标,并在国际贸易中具有较高价值。报告评估了所有的鲭科鱼和喙鱼,在八种金枪鱼中有五种处于“濒危”或“接近濒危”状况。此外,报告还评估了红鲑三文鱼,尽管其全球地位仍然保持“最不必担忧”状态,其在北美洲的栖息地正不断遭受威胁。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濒危灭绝物种清单”是生物多样性健康状况的关键指标,为确认保护需求以及保护政策与立法提供了指导。在清单的警示下,对非洲南部白犀牛的保护使其种群数量从上世纪末的不到100头增加到了现在的2万头。原产于蒙古国和中国新疆的普氏野马也从1996年的“在野生环境中灭绝”,已经恢复到目前的300多匹。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0月25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一些蜗牛种群利用粘液包覆空气制造气泡筏,而后借助气泡筏在海水中“冲浪”。它们如何进化出这种怪异的生活方式一直以来就是一个不解之谜。美国科学家经研究发现,这种制造气泡筏的蜗牛种群由一种底栖蜗牛进化而来,名为“梯螺”,仍然生活在地球上。

  1.蜗牛也“冲浪”

蜗牛也“冲浪”蜗牛也“冲浪”

  一只紫罗兰色蜗牛(学名“Janthina exigua”)悬挂在漂浮的自制粘液气泡筏下面。很久以前,科学家就观察到蜗牛利用这种气泡筏在海水中“冲浪”。粘液筏拥有很多功能,除了充当一个漂浮装置外,还是卵存储区和幼仔的活动平台。美国密歇根州大学安娜堡分校的博士生赛利亚-邱吉尔表示,地球上利用粘液制造气泡筏的蜗牛种群共有不到10种,它们如何进化出这种怪异的生活方式仍旧是一个谜。

  邱吉尔一直怀疑气泡筏行蜗牛从一种可以产生充满粘液的卵块的底栖蜗牛进化而来。为了找到气泡筏行蜗牛血缘关系最近的近亲,研究人员对它们以及其他潜在亲属的DNA进行排序,同时利用分子技术描绘出系谱图。研究结果显示气泡筏行蜗牛由一种名为“梯螺”的底栖蜗牛进化而来,后者仍然生活在地球上。这两种蜗牛都能利用身体底部的器官分泌粘液,所不同的是,气泡筏行蜗牛并不形成卵块,而是利用快速硬化的粘液制造筏子,被气泡包裹。研究发现刊登在《当代生物学》杂志上。

  2.搭便车

搭便车搭便车

  一只身躯巨大的雌蜗牛(学名“Recluzia cf. jehennei”)猎捕栖息在气泡筏上的僧帽水母。此外,一只微小的搭便车蜗牛依附在气泡筏下面。在研究Recluzia蜗牛时,邱吉尔发现微小的搭便车蜗牛依附在雌蜗牛的气泡筏下面。她说科学家此前从未观察到这种现象。由于体型太小,邱吉尔和同事无法确定这些搭便车者的性别,但他们认为有可能是雄性。一旦在空旷的海域发现雌蜗牛,它们就依附在气泡筏下面。

  蜗牛是雌雄同体,也就是说,这些雄蜗牛也最终变成雌性,而后利用自己制造的气泡筏漂走。邱吉尔说:“它们的生命从幼虫开始,而后变成幼仔,再变成雄性,最后变成雌性。”虽然在人类看来非常怪异,但这种性别转换在蜗牛家族却司空见惯。邱吉尔的研究获得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研究与探索委员会的资金支持。

  3.用餐进行时

用餐进行时用餐进行时

  照片在夏威夷海域拍摄,一只紫罗兰色气泡筏行蜗牛正在享用僧帽水母。邱吉尔和同事提出了一项理论,解释这种蜗牛的祖先底栖蜗牛如何进化出筏行能力。他们认为,一只生活在海岸附近的雌性底栖蜗牛及其卵块可能曾被海浪暂时“载运”,导致其在短时间内筏行。最终,这个祖系进化出利用粘液制造气泡的能力,而后演变成气泡筏。

  邱吉尔指出:“很明显,制造气泡并聚集成筏子的能力并不是一夜之间进化出来的。经过长时间的进化,它们最终进化出将大量气泡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筏子的能力。”从底栖到气泡筏行的进化让蜗牛可以获取水面的食物。这是一种生存优势,因为水面的竞争压力很小。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秦岭大熊猫在头骨、牙齿、毛色等方面与四川大熊猫有别,被认为是更接近于始熊猫的一支,分类学上称其为大熊猫秦岭亚种。目前世界仅存大熊猫1590只左右,其中秦岭亚种的数量为273只。  秦岭大熊猫在头骨、牙齿、毛色等方面与四川大熊猫有别,被认为是更接近于始熊猫的一支,分类学上称其为大熊猫秦岭亚种。目前世界仅存大熊猫1590只左右,其中秦岭亚种的数量为273只。
在佛坪自然保护区的高山深谷里,生长着巴山木竹、秦岭箭竹等十余种竹类植物,茂密的竹林为大熊猫提供了丰盛的食物。秦岭大熊猫的栖息地以佛坪为中心,向毗邻的洋县、周至、太白以及宁陕、留坝等地延伸。  在佛坪自然保护区的高山深谷里,生长着巴山木竹、秦岭箭竹等十余种竹类植物,茂密的竹林为大熊猫提供了丰盛的食物。秦岭大熊猫的栖息地以佛坪为中心,向毗邻的洋县、周至、太白以及宁陕、留坝等地延伸。
秦岭的地表水资源极其丰富,滋养了近两百条大江大河,是一座巨型的绿色水库。横贯东西的秦岭位于中国中部地区,是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亚热带与温暖带、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等的分界线,具有生物多样性保育、水源地涵养等多种作用。  秦岭的地表水资源极其丰富,滋养了近两百条大江大河,是一座巨型的绿色水库。横贯东西的秦岭位于中国中部地区,是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亚热带与温暖带、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等的分界线,具有生物多样性保育、水源地涵养等多种作用。
竹子的周期性开花死亡、人为的捕捉猎杀和疾病困扰等因素都困扰着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的恢复,但最紧迫的威胁仍来自栖息地的支离破碎  竹子的周期性开花死亡、人为的捕捉猎杀和疾病困扰等因素都困扰着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的恢复,但最紧迫的威胁仍来自栖息地的支离破碎

  撰文:吕植

  摄影:马蒂亚斯 ·克拉姆

  这是2008年3月一个晴朗的下午,我回到了久违的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春天正是熊猫的发情期,也是最容易看到熊猫的季节,也许有机会!我匆忙放下行李,准备赶到山上去碰碰运气。

  刚一踏入张家湾的竹林,就听到山坡上有“嗷嗷”的鸣叫声,比犬吠更加洪亮,是正在发情的熊猫!

  这熟悉的声音,伴随着混杂了湿润的腐植土、清新的竹叶以及动物激素的气味,仿佛突然触发了我脑海中沉睡已久的某个开关,身体顿时轻松起来,两条腿由着这感觉指引,飞奔上了山,很久没有爬山也丝毫不觉得累。没多久我站在了一个小山梁上,四周寂静无声,隐隐之中感觉到似有什么要发生。于是,我在地上坐下来,仔细倾听。竹林里非常安静。我屏住呼吸,在四周茂密的竹林间一点点搜寻。突然间,一束目光将我击中,迎着看去,在距我不足五米处,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在竹叶的缝隙中若隐若现,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兴奋的心情有如1985年第一次在野外见到熊猫一样!

  显然,熊猫早就看到了我,但它没有像大部分野生动物见到人那样仓皇逃离,而是安静地半卧着,目光专注而安详。这目光也很熟悉,我试图回忆当年那一只只朝夕相处的熊猫。我最后一次在野外跟踪熊猫是12年前,如果大多数熊猫今天还活着,恐怕都已经是耄耋之年了,除非是小三。难道是小三?我犹豫了一下,试探着轻轻地呼唤:“小三,三三?”熊猫似乎愣了一下,继而放松下来,坦然地和我相对而视。

  那一刹那, 12年前的场景似在眼前,那熊猫的眼神也分明透露出若有若无的亲近。森林里只有我和熊猫,还有穿越的时空。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我站起身,像12年前一样,拍拍身上的泥土,攀着竹子,踩着栎树和杉树厚厚的落叶下山了。

  从1985年到2000年之间,在我人生的这15年里,我是与熊猫一起度过的,其中的7年就是在秦岭南坡的这条山谷里,那时这里还是一个森工局——陕西长青林业局。我大部分的时间穿行在这片竹林里,记录熊猫每天如何吃,如何行,近距离观察野生熊猫母亲如何把她的新生幼仔哺养长大。只有深入了解熊猫生存的需求,才有可能有效地保护它们。那是我人生中极其难得且前所未有的一段经历。

  在野外观察熊猫很不容易,因为它们很难看得到。千百年来和人类交往的经历让熊猫学会了生存之道:躲避人类。看不到熊猫,对研究而言是巨大的障碍。因此我的第一个愿望就是想办法接近熊猫,打破它们的戒心,成为它们的朋友。

  熊猫是独居的动物,发情期之外个体间谋面很少。竹林又非常茂密,有时熊猫在两米之外吃竹子也只能闻其声。幸运的是,它们食量很大,快吃快拉,每天要排出近百团粪便,这给跟踪熊猫提供了最初的线索。时间一长,我们凭粪便就可以大致分辨出周围有几只熊猫,以及它们的活动范围。渐渐地,我开始听到熊猫的叫声,闻到它们留下的嗅味,感受到它们的存在,幸运时也有偶遇,但总是匆匆一瞥。熊猫就像森林里的精灵一样,无处不在却又无处可寻。有一天,我从山上下来时迎面碰上了一只个头很大的熊猫,它正在距我30米开外的雪地上吃竹子。我停下脚步试图慢慢接近,而熊猫和往常一样,扔下手中的竹子就要转身逃走。如何才能让它了解我的善意呢?情急之下,我的嘴中不由自主发出了熊猫的叫声!我尽量让叫声温柔和缓,希望它能听得懂其中的含义。出乎我的意料,听见叫声后熊猫停下了匆忙逃离的脚步,它低下头,似乎有点疑惑,不知如何反应是好。停顿了几分钟后,熊猫开始轻轻地回叫,它一边叫着,一边慢慢移动身体,消失在了竹林里。这场际遇给了我莫大的鼓励:也许可以用叫声和熊猫交流。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9月6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最新研究发现,鱼儿并非离不开水,太平洋高冠鳚就是一个鲜活实例,这种陆生鱼生活在密克罗尼西地区,它们在海岸上进行社交和求爱活动,不过它们不能远离水源,因为它们是靠腮和皮肤呼吸,一旦皮肤完全变干,它们就会窒息死亡。

  1.离开水体的鱼

离开水体的鱼离开水体的鱼

  有时候一条离开水的鱼并不会令人感觉到“鱼儿离不开水”,至少如果它是一条太平洋高冠鳚(如图所示),结果就会如此。科学家第一次近距离研究这种陆生鱼,它能跳跃到密克罗尼西亚怪石嶙峋的海岸上。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进化生态学家特里-奥尔德是这项研究的负责人,他在电子邮件里写道,这项最新研究显示,这种“步行”鱼在陆地上行动敏捷,它们在岸上进行复杂的社交和求爱行为。

  但是奥尔德及其同事们还发现,这种“蹩脚水手”会在持续只有几小时的潮汐期间觅食、求爱和交配。此时水位上升,可以确保太平洋高冠鳚在皮肤不被晒干的同时,还能确保它们不会被海浪冲下水。这种鱼通过腮和皮肤呼吸,如果它们的皮肤完全变干,它们就会窒息而亡。奥尔德表示,虽然“这些鱼很擅长在陆上生活,但是它们的这种进化非常受限”。该研究成果发表在7月的《动物行为学》杂志上。“在一天的活动结束后,它们仍会恢复鱼的本色,鱼更适应水里的生活,而非陆地生活。”

  2.“蹩脚水手”鱼

“蹩脚水手”鱼“蹩脚水手”鱼

  一条太平洋高冠鳚趴在露出水面的一块岩石上,据奥尔德说,它在这里“感觉很舒服”。在这项研究期间,奥尔德及其科研组观察并记录了单个太平洋高冠鳚的行为,然后捕捉体长大约2.4英寸(6米)的这种鱼,对其进行测量,并给它们拍照。科学家利用铅笔或发夹戳太平洋高冠鳚,促使它们跳入一个小网里。奥尔德说:“然而结果出乎意料,它们宁愿跳到任何地方,也不跳入网中,即便它们碰巧落入网中,也会在你用手阻止它们之前,很快跳出来。在今年最近进行的一次旅行中,我的一名同事形容捕捉这种鱼的过程是‘我一生最恼火的经历’。这种鱼已经习惯陆上生活,它向我们展示了这些鱼在陆地上生活是多么灵活。”

  3.趴在岩石上的鳚鱼

趴在岩石上的鳚鱼趴在岩石上的鳚鱼

  据奥尔德说,太平洋高冠鳚拥有非常复杂的社交礼仪。例如,雄性和雌性都会攻击其他鱼的红色背鳍,通常是同性之间,这被认为是对它们的觅食点受到威胁做出的反应。据这项研究的论文作者说:“这种展示经常伴随着两性之间身体颜色的戏剧性迅速变化,它们从暗淡的灰绿色变成黑色。”

  奥尔德表示,求爱过程相对而言更加惊人。雄性花大量时间在一个位于水位线上方的小岩洞入口处不停点头,显然正在努力引诱路过的雌性进入它的洞里。“对这条雄鱼感兴趣的雌性会认真检查它的岩洞,如果感觉满意,它有可能会把卵子留在洞里。然后雄鱼负责给卵子受精,并负责守卫工作,直到幼虫孵化出来,它的工作才算结束,”这意味着太平洋高冠鳚可能是由雄性照顾后代。奥尔德说:“然而,我们才刚刚开始揭开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鱼类的繁殖之谜。”

  4.海洋里的大量“会走”鱼

海洋里的大量“会走”鱼海洋里的大量“会走”鱼

  奥尔德表示,陆生鱼并不是密克罗尼西亚独有的一种鱼类。台湾存在这种鱼类的近亲,菲律宾、南太平洋和大西洋也有类似鱼类。奥尔德表示,这引出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如果这些鱼是陆生动物,这是不是也就意味着其他岛屿上的类似鱼类是独立进化出陆生生活方式的,或者一个已经适应陆生的祖先最终扩散到其他岛上。目前我们还不清楚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是现在我们正在进行合并基因和行为研究,以便找出答案。”

  5.正在进化

正在进化正在进化

  奥尔德表示,出于两个原因,研究太平洋高冠鳚很关键。首先,我们对泥盆纪时期(从大约4.16亿年前开始)的远古鱼类最初向陆生过渡的情况知之甚少。太平洋高冠鳚为科学家研究拥有类似过渡情况的现代鱼类提供了机会。其次,这种鱼是研究自然选择和适应(生物进入新环境或者它们生存的环境发生改变时,就会出现这种情况)的理想模式。

  奥尔德说:“这些鱼离开一个它们已经适应的环境(水环境),迁移到一个与它们的最初栖息地对立的环境里(陆地环境)。通过研究生活在陆地上的这种鱼,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正在进行中的进化和自然选择过程。”(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龙虎网(微博)讯 2011年10月5日上午11时45分,南钢炼铁厂5号炉淘汰停炉准备过程中发生铁水意外溢出事故,事故发生后,省市领导及公安、安监、卫生、消防等相关部门及时赶到现场组织抢救和事故处理。据初步排查,当班操作工和维修工共有13人,目前已发现1人受伤,6人死亡,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中。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26)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10月5日,车辆在积水路段上行驶。新华社记者 郭程 摄 10月5日,车辆在积水路段上行驶。新华社记者 郭程 摄

10月5日,一名海口市民在海南省药材公司家属院内前行。新华社记者 郭程 摄 10月5日,一名海口市民在海南省药材公司家属院内前行。新华社记者 郭程 摄

10月5日,海口市民在海甸岛一条积水的小巷中前行。新华社记者 郭程 摄 10月5日,海口市民在海甸岛一条积水的小巷中前行。新华社记者 郭程 摄

10月5日,一名海口市民背着孩子在积水路面前行。新华社记者 郭程 摄 10月5日,一名海口市民背着孩子在积水路面前行。新华社记者 郭程 摄

  南海网(微博)海口10月5日消息(南海网记者 陈望) 10月5日,南海网记者从海口市排水管理所了解到,受第19号强热带风暴“尼格”影响,海口连日来持续下雨,截止中午12时许,海口海甸岛一带、龙华路和琼山大道往海口美兰机场方向积水严重。尤其是琼山大道往海口美兰机场方向,小车辆根本无法通行。气象部门预计下午15时至17时许,海口市区的积水路况将有所好转。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26)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南海网(微博)海口10月5日消息(南海网记者 陈望) 南海网记者刚从白沙黎族自治县县委宣传部获悉,阻碍救援的河水水位已经下降,昨晚受困于白沙山中的45名游客目前已经陆续抵达望山亭山脚下,正在准备上船回岸边!据了解,45名游客中有一名女游客和一名小孩有发烧的情况。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26)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地图上的北极

  日本《每日新闻》报道,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发布的观测结果显示,北冰洋的海冰面积已经处于史上第二小,海冰密度处于史上最低的状态,冰和海水间缝隙大小的指标也处于史上最低水平。

  据权威统计数据,今年9月9日,北冰洋的海冰面积已缩小为453万平方公里,已接近观测史上最小值425万平方公里,远低于上世纪70年代的700万平方公里。另据美国航天局与华盛顿大学的专家观测,北冰洋海冰2004年以来每年变薄约17.8厘米,更厚、更不易融化的“老冰”则急剧减少42%,这使得冰和海水之间的缝隙扩大,加速了海冰的脆弱化。美国研究人员警告说,北冰洋的海冰将在30年内消失,而不是之前预测的90年。

  北冰洋遭殃原因何在?近年来,石油和天然气等燃料的广泛使用,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大幅增加,全球气候变暖,成为北极海冰融化的罪魁祸首。北极海底的永久冻土渐趋融化,也会释放出大量的甲烷等气体,反过来加剧全球温室效应。同时,北极上空夏季强劲的气流将部分海冰带离北极,使北冰洋更多的水面暴露于阳光之下,水体温度增高,地球表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也将减少。而深色水面具有远高于海冰的吸热能力,催化并加速了海冰的融化过程,使海上“浮冰大陆”完整不再,海平面上升将成全球未来的严重隐患。大部分专家认为,北冰洋海域将在本世纪某个年份的夏末出现“无冰”状况。

  对于北极的生态环境而言,北极海冰融化正发出“物种灭绝”的信号。《美国地质勘探》杂志提供的数据显示,如果以现在的融化趋势继续下去,到2050年,2/3的北极熊可能会在地球上“绝迹”,而到2100年,北极熊将在地球上彻底灭绝。

  有专家表示,海冰的融化使北极更多的油气资源不再受冰层保护,海底化石燃料的开采将更加便利。同时,北冰洋航线将成为连接亚洲与欧洲的捷径航线,但由于开发成本和安全问题仍未解决,真正实现大规模的“破冰之旅”恐非易事。

  相关阅读

  气候变暖多为夸大事实 地图社私自融化北极冰川

  全球变暖引动物疯狂迁徙 鲸鱼北冰洋开辟新航道

  火星存水源找到最新证据 南极巨大干冰坑被发现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中新网白沙10月4日电(付美斌 魏云飞)记者4日晚从海南白沙县公安消防大队了解到,被困该县境内的45名游客为网上自行组团自驾游的“驴友”。因夜黑路险,已暂停实施救援。据悉,白沙县消防官兵已将食物等物资送给被困“驴友”,并将其就地妥善安置。

  据白沙县公安消防大队值班人员介绍,今(4日)15时20分,白沙县公安消防中队接到该县公安局指挥中心指令,有45名外地游客驾驶17辆小车自驾游,行至白沙县细水乡坡山水库山路路段,因台风和降雨造成山体滑坡和水库、河水水位暴涨造成游客被困细水乡山上公路,请求救援。白沙县公安消防中队立即调动8名消防官兵,一辆多功能救援车,一辆细水雾消防车前往现场救援。

  16时10分,消防救援人员到达现场后,发现现场地形复杂,45名游客和车辆处于山上河对岸,山体滑坡造成陆路无法通行,救援队伍只能行走水路,但河水水流湍急,被困人员所处地带位于水流上游的对岸,因此只能用冲锋舟分批转移。因为山地无手机通讯信号,前批消防救援人员无法与白沙县公安消防大队全勤指挥部取得联系,现场只好派一名驾驶员驾驶细水雾消防车回中队汇报情况并请求增援。随即,消防中队队长农坪桥立即带领3名战士携带冲锋舟驱车前往现场。

  消防官兵到达现场经过努力后,发现冲锋舟在湍流的河水中行进很困难,加之时间已进入夜晚光线不好,考量到“驴友”被困地带比较安全,而且因为时间太长,大多“驴友”疲劳饥饿。临时指挥部决定暂时停止转移人员,全面做好人员饮食后勤保障,就地休息观察,等到明天(5日)天明之后再进行全面救援和转移。

  目前,已有8名消防官兵驾驶冲锋舟将饮食和保暖物资传送给“驴友”,并与“驴友”一起在山上待到天明。(完)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9)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第 15 页,共 10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