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将迎来一年一度的九九重阳节。民俗专家介绍说,农历九月九日之所以叫重阳节,是因为《易经》中有“以阳爻为九”之说,这个记载大约是在西周时期,其内涵就是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为“重九”,日月并阳,故名“重阳”。
屈原的《远游》中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但这里的“重阳”还不是指九九重阳节。三国时期曹丕写下的《九日与钟繇书》,对“重阳节”之名已有正式记载了。到了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这在陶渊明的作品中有所体现。到了唐代,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的民间节日,普天同庆。到了明代,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祝,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到了清代,这种风俗依旧盛行。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而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因此,重阳节寓意深远,习俗众多,包括秋游赏景、临水玩乐、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敬老节”,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节日。 新华社
北京时间10月2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科学家近日研制出一种光学燃料,这种光学燃料可以取代石油燃料成为汽车的代用燃料。
近年来,来自中国台湾的化学博士郭彦廷一直在参加堪萨斯州立大学的化学项目,并期望能够研制出一种新材料,以便在化学反应中更好地利用太阳光产生电能。郭彦廷表示,“人们总是认为化学只是一些试管实验,并没有真正的实际应用价值。事实并非如此。当前一个焦点话题就是‘绿色化学’,即利用化学知识生产某种更环境友好型材料来取代某些事物,如生物可降解产品或清洁能源。”
为了进行清洁能源研究,郭彦廷研制和分析了能够与光起化学反应的金属氧化催化剂。这种催化剂也被称为光催化剂,当被阳光触发时会产生化学反应,但在化学反应中并不会被破坏。光催化剂是生产新燃料的关键,如日光汽油。为了生产日光汽油,阳光被照射进一个水箱中,水中包含了光催化剂。阳光触发催化剂与水发生化学反应。这一反应导致水分解成为氢和氧。当氢与一氧化碳结合时会形成一种合成气体,即合成气。这种合成气是化石燃料的基本构件,也可以用于驱动汽车。
近年来,日光汽油的技术越来越进步,越来越多的国际实验室也在尝试改进和完善这一生产过程。但是,事实证明,研制光催化剂难度较大。郭彦廷的研究就是在实验室中生产出新型光催化剂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从而解决这一问题。为了制造一种光催化剂,郭彦廷将众多不同的元素混合成粉末形态,然后将它们以700到850摄氏度的高温进行蒸煮。
新材料生成后,科学家利用电子显微镜和紫外线频谱仪对其结构进行分析。科学家从而能够从结构上对光催化剂进行性能上的改进。为了改变新材料的光催化属性,郭彦廷重点增加材料的表面区域。一个增加的表面区域意味着更大、更好的化学反应。一种材料表面区域越大,光催化性能越强,也就意味着日光汽油或其他可替代燃料更光明的未来。
郭彦廷到来堪萨斯州立大学后,师从肯-克拉邦德教授。克拉邦德教授是该校著名的化学教授,是将化学物质转化为新型环境友好型材料方面的专家。(彬彬)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10月1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宇航局“信使号”探测器最新高分辨率照片显示,水星表面惊现大量类似瑞士干乳酪结构的洼地,这种奇特地质结构在太阳系其它星体还未发现过。
该地形被称为凹陷洼地,直径从数十米至数千米之间,是迄今在太阳系观测到最为奇特的一种地质结构,凹陷洼地位于数万米以上直径的碰撞陨坑之中。它们簇状分布在碰撞陨坑的坑壁和底部,多数凹陷洼地非常平滑、底部平坦,存在较强反射性物质。
美国马里兰州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的大卫-布赖威特(David Blewett)是该项研究合著作者,他说:“这种乳酪地形普遍存在于水星表面的经度和纬度地区。”布赖威特强调,虽然从地质角度分析水星曾被认为是一颗死亡行星,在过去数十亿年里行星表面很少发生变化。而这些凹陷洼地看上去形成年代并不久远。我认为近代水星具有显著的地质活跃性。
研究人员认为,凹陷洼地可能形成于水星火山活动时期,水星表面硫磺等挥发性物质暴露于太阳风(从太阳表面释放的带电粒子流)之下。由于水星并没有大气层,太阳释放的带电粒子流可直接轰击水星表面,蒸发易挥发性矿物质。或者太阳灼热的热量能够“沸腾”水星表面矿物质。
布赖威特说:“太阳风微粒可抹杀硫化矿物质,这些硫化物将损失,导致矿物质破坏粉碎。”之前的观点认为水星是一颗烧坏的煤渣,布赖威认为这是非常荒诞的,他说:“目前看来这颗水星仍存在着许多未解之谜。”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科学网讯(kexue.com),一头通体全白的座头鲸惊现在澳大利亚大堡礁附近,看起来仅出生数周,大概有12英尺(约3.65米)长。这种纯白色座头鲸估计在澳大利亚东海岸水域仅有10到15头,出现几率仅为千分之一。
目击者韦恩•费文思看见了座头鲸浮出水面的瞬间。“这是一辈子也轮不上的运气。”费文思说,“我们当时正在漂流,突然,我看见一只白色的小鲸鱼出现在海面上。我当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据费文思说,这头白色座头鲸接近了他的船,饶有兴趣地“研究”了一下。“我得交了多大的好运才能看见这样的生物,它让我觉得这才是大堡礁最珍贵的宝藏。”费文思说。
大堡礁的管理人员马克•里德认为,这头通体纯白的座头鲸也许是因为父母都有隐性的白色基因,不过也有可能它本来就是白色品种。这一猜想不禁让人怀疑它是史上著名的白色座头鲸米伽罗的后代。但是里德称,未经过DNA测试,他们也不能确认这头小鲸与米加卢是否有血缘关系。“如果这是米伽罗的后代,就说明海洋中还有和米伽罗一样的纯白座头鲸。不然它的后代就会有斑点。虽然这会非常罕见,但是我们还是推测它应该与米伽罗有血缘关系。”里德说。
链接:世界唯一一头白色座头鲸米伽罗(Migaloo)
根据太平洋鲸鱼基金会记载,约20岁的米伽罗是世界上唯一的白色雄性座头鲸。米伽罗(Migaloo)是澳洲土著语“白色”的意思。它在1991年首次在澳大利亚水域被世人发现。直到2009年,米伽罗才再次在澳大利亚海域附近出现,爱护动物的人士终于松一口气,因为米伽罗并没有死在日本捕鲸船的“魔掌”之下。
为了保护这条极珍贵的白座头鲸,澳大利亚当局颁令,任何人以快艇、直升机、飞机等形式走近米伽罗,将会被处以罚款,合约人民币8万元。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北京时间9月30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最近,科学家在多米尼加的水下洞穴发现大量保存完好的鳄鱼、树懒、蝙蝠、鸟类以及其他动物的化石。研究小组表示鳄鱼的尸骨在洞穴冷水中度过了数千年,可能属于一个已经灭绝的种群。通过对洞内发现的化石进行分析,科学家能够了解已经灭绝许久的动物当时的生活情况以及灭绝的原因。
1.洞穴鳄鱼
一个鳄鱼嘴化石从淡水洞穴底部伸出。这个露齿颚部化石是附近一个完整鳄鱼骨架化石的一部分。整条鳄鱼的化石掩埋在淤泥中。目前,科学家正进行分析以确定鳄鱼的确切年龄和所在种群。研究小组认为这条鳄鱼的尸骨在洞穴的冰水中度过了数千年,可能属于一个已经灭绝的种群。
除了鳄鱼化石外,潜水员在搜寻古代猴子骨骼化石时还发现了树懒、蝙蝠、鸟类以及其他动物的化石,分布在早已被水淹没的洞穴底部。研究小组领导人、纽约布鲁克林学院的人类学家阿尔弗雷德-罗森伯格表示:“在古生物学遗址发现的化石往往埋藏在数吨岩石下方。它们受到侵蚀和天气影响,整个过程从动物死亡一直到被人发现。发现时,它们已经严重损坏。但在水下洞穴,我们却能发现保存完好的化石。”
2.收集骨骼化石
多米尼加的一个水下洞穴,潜水员克里斯蒂安-皮塔罗正在洞底收集骨骼化石。这个加勒比海国家位于伊斯帕尼奥拉岛东部。伊斯帕尼奥拉岛分属海地和多米尼加。由于这一地区的地质不稳定性,岩层中的化石很难完好地保存下来。研究小组表示,在多米尼加的一些地区和特定的历史时期,唯一保存下来的化石记录实际上就隐藏在被水淹没的洞穴中。通过对洞内发现的化石进行分析,科学家能够了解已经灭绝许久的动物当时的生活情况以及灭绝的原因。
3.鳄鱼化石
潜水员共潜入洞中两次,才将完整的鳄鱼骨架化石打捞出水,包括照片展现的头骨化石以及臂骨、腿骨、椎骨和尾骨化石。一个专家组用了整整3个小时,潜入洞穴,挖掘部分掩埋的动物骨骼化石。挖掘工作结束后,他们返回水面,更换氧气瓶后再度潜入洞穴,将骨骼化石打捞出水,整个过程同样历时3个小时。
4.潜水员
研究领导人罗森伯格(右)和两名潜水员注视着一棵无花果树下狭窄的入口,通往奥列格蝙蝠屋洞。在下潜26英尺(约合7.9米)之后,潜水员发现了至少4条鳄鱼的化石。这是一项令人吃惊的发现,第一次证明多米尼加东部省份拉阿尔塔格拉希亚曾有鳄鱼生存。
5.水下洞穴
类似照片展现的帕德勒·努斯特罗(Padre Nuestro)这样偏远的水下洞穴保存着生活在很久以前的动物遗骸,并且一直未被人们发现。罗森伯格说:“上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我看过很多加勒比海科学家的报告。他们每天潜入这些洞穴,但在看到洞底的水池之后,他们往往就停止前进脚步。洞穴勘探具有一定危险性,并不适于普通人。我们的潜水员经过严格训练,都是经验丰富的专家。”
6.树懒化石
在奥列格蝙蝠屋洞被水淹没的洞底,潜水员戴夫-普拉特找到一个树懒骨盆和一颗鳄鱼牙齿。研究小组表示,多米尼加水下洞穴发现的动物骨骼化石有助于科学家了解一度生活在伊斯帕尼奥拉岛上的大型动物的生活情况。树懒和猴子等动物一度生活在这个岛国,现在的啮齿类大小或者更小的哺乳动物就只有这些化石。
7.蝙蝠墓
在奥列格蝙蝠屋洞被水淹没的区域,潜水员发现了大量蝙蝠遗骸,发现地因此被形象地称之为“蝙蝠墓”。罗森伯格认为,附近的洞穴一度生活着大型猫头鹰或者其他猛禽,现在已经灭绝。它们的遗骸以及猎物的遗骸散布在洞底。
8.蛇脊柱
一条蛇的脊柱化石从多米尼加一多沙洞底伸出。潜水员在一些洞穴发现了猴子以及其他哺乳动物的化石,在奥列格蝙蝠屋洞,他们主要发现了鳄鱼和蛇化石。研究小组表示,这个洞穴在被水淹没前拥有与现在截然不同的生态位,可能是一片沼泽地或者沿海环境。
9.面对面
一名潜水员逐渐靠近巨大的古代鳄鱼化石。这个化石为科学家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研究机会。虽然被冷水淹没有助于骨骼化石的保存,但这种保存方式也提高了提取DNA的难度。罗森伯格说:“动物遗骸在水中保存了很长时间,出现了大量生物降解现象。”浸满水的骨骼化石同样提高了年代测定难度。(孝文)
聪明白鲸在自娱自乐
科学网(kexue.com)讯 鲸鱼一直被人认为是最聪明的动物之一,它们的智商差不多相当于2,3岁的小孩。而在水族馆中,鲸鱼也是游客的最爱,它们总能受到围观。前不久在日本的一个水族馆中,可爱的白鲸就像游客们展示了自己的绝活。
这头十岁大的白鲸被起名为怀特,它有个令人惊叹的绝招,它会在水中吹泡泡,而它吹出的泡泡犹如天使光环一般。不过这可没有饲养员教过它,它竟然是自学成材,在怀特七岁大的时候,自己在水中玩耍的时候无意中玩出这么一个气泡,似乎叫它兴奋不已,从而不断的开始尝试,首先它吹出一个气泡,之后在喷出一注水流击穿气泡,从而制作出这样美丽的光环。
这张照片是由摄影师河部弘也潜水拍得的。这头会吹光环的白鲸已经成为水族馆镇馆之物,它自己也乐此不疲的做着吹泡泡游戏,也很享受成为主角的待遇。而正在摄影师拍摄之际,小怀特又有竟然之举,它竟然做出了一个鬼脸。这样的举动令摄影师目瞪口呆。
作为怀特的饲养员,说起它的绝招,也是是很惊讶:“我们都不知道它是怎么想到吐气泡的,这太可爱了,它成了我们这里的吉祥物。白鲸是很聪明的动物,它们经常会有惊人之举。鲸鱼表演往往是海洋馆最精彩的节目。”
白鲸介绍
白鲸是一种生活于北极地区海域的鲸类动物,通体雪白,生性温和,现存数量约10万头,十分珍稀。成年白鲸体长约3到5米大小,体重约0.4到1.5吨。幼鲸体长约1.5到1.6米。体重约80千克。白鲸的头部较小,额头向外隆起突出且圆滑,嘴喙很短,唇线却很宽阔;身体颜色非常淡,为独特的白色。游动时通常比较缓慢。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大量干冰被发现
火星坑或许都是干冰
科学网(kexue.com)讯 关于火星有没有水的讨论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目前科学家正在积极的寻找火星上存水的证据。而目前,在火星上又有了新发现,天文学家们发现在火星的最南端,相当于火星南极的位置,存在着大量的干冰。
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发现,科学家们认为,这些干冰主要是由二氧化碳形成,其中的一大部分干冰早期很有可能是以气态形成漂浮于火星大气中的。而这次发现的干冰数量也大的惊人,其储量约为1.2万立方米,相当于地球上一些淡水湖的大小。
不过干冰不是液态形式的水,它们会直接由固体升华为气体。火星上的二氧化碳从每年夏天开始,直到夏天结束都会处于升华状态,使得气体充满了一定的空间。但这只是暂时的,当气温回落之后,气体再次凝华,而我们看到火星上的一些坑,它们可能都是干冰形成的。
在火星的南极,储藏有大量的干冰,这些干冰坑周围还有神秘的金色外圈,不过这究竟是什么,目前还不得而知。前不久就出现过一些这样的分析,有科学家甚至认为火星原来有一片汪洋。一些科学家认为早期火星可能被寒冷的冰川覆盖。
科学家们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模拟技术,判断出在40亿年前火星中部同两极的温差极大。所以火星北部盆地的海洋达到冰点,就像我们地球的北极一样,从而成为冰川。科学家也证实这里不仅含有矿物质更有液态水。
来自美国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的研究博士阿尔贝托说:“我们的结论是当时火星从赤道温度开始变化,早期火星的两极温度很低,由于没有地球赤道到南北极的海洋,导致火星整体的温度是温暖的赤道地区和冰川极地地区。如果早期的火星北部??海洋的存在,它是非常冷的。”
科学家们同时也指出,这样的暗色条纹也并不一定意味着水流已经暴露出地面,也有可能水流仍然埋在地表之下,但是它们影响了地表,使之看起来呈现暗色。水中的盐分降低了水的凝结温度。这就意味着在火星中纬度地区。尽管火星温度很低,但是季节性的咸水是可以以液态形式存在的。火星上的小洼地发现含有丰富的矿物质,相比于火星上那些古老的岩石,这些矿物质显得更年轻。这表明在火星相对较近的历史时期曾经有水,有生命存在。
美国行星科学研究所的资深科学家、该研究报告的主要作者凯瑟琳说:“我们在火星夜迷宫区域发现了多种矿物质,它们好像由水冲刷形成。我们发现了一种被称为铁镁蒙脱石的粘土,它们比夜迷宫上那些古老的岩石年轻得多,这表明相对火星其它地方,这些洼地曾经存在不同的水环境。” 据说,像迷宫一样的夜迷宫地形是由火星外壳拉伸和碎裂形成的。
(科学网kexue.com 瑞恩)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稀奇的橙色鳄鱼
罕见的白虎
科学网(kexue.com)讯 人们对鳄鱼绿色的皮肤已经习以为常了,不过有其他颜色的鳄鱼你相信吗?日前,在澳大利就惊现一条全身橙色的鳄鱼,就连它的管理员也惊叹不已。
其实动物界这种奇怪的颜色也很多见,目前最为出名的白虎就是因为患有白化病而使得全身变成白色,白狮子也是这样的原因。而同样神秘的黑豹也是因为少见的疾病,使全身皮肤变色。不过奇怪颜色的鳄鱼倒是首次被发现。
这条奇怪颜色的鳄鱼目前生活在澳大利亚的一家动物园呢,院内工作人员人,它有个可爱的名字:“史努比”。史努比的体长达到8英尺,而它的性情十分暴躁,攻击所有身边的物体,甚至曾经攻击水池内的滤水器。
动物园工作人员桑德斯特罗说:“史努比是一只领地性非常强的鳄鱼,我们发现它有一天竟突然攻击水池中的滤水器,其实它来我们这很久了,之前我们看它比较正常并没有发现不对之处,可能是想怎么躲避它了,这么重要的事情竟然没有发现,之后几周我才意识到它的身体是橙色。现在我都有些奇怪,它是变了颜色还是来得时候就是这样的颜色。”
不过史努比看上去除了颜色没有其它的变化,还是十分暴躁,还是经常攻击附近的事物,而且现在史努比看上去没有生病,它的食欲与是依旧的好。一位鳄鱼专家认为:“它看上去很健康,没有问题,可能是皮肤因为水中的什么物质起了反应,也是是水草或者一些红藻类植物,这些物质在鳄鱼身上起了一些化学反应。或许之后不久将会恢复绿色。”
其实动物界这种奇怪的颜色也很多见,目前最为出名的白虎就是因为患有白化病而使得全身变成白色,白狮子也是这样的原因。而同样神秘的黑豹也是因为少见的疾病,使全身皮肤变色。不过奇怪颜色的鳄鱼倒是首次被发现。
(科学网kexue.com 瑞恩)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北京时间9月27日消息,格雷格-达恩正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神经系统学博士学位,但是他利用工作中遇到的材料创作了世界上最与众不同的一些艺术作品。格雷格还绘制了一些树,但是这些“树”并非真正的植物,而是神经元,即组成人类大脑的细胞。
格雷格承认:“我对亚洲艺术非常着迷”,爱画日本水墨画,这是一种日本绘画技法,利用不同浓度的墨水创作“冲刷”效果。格雷格在他的国家加拿大展出了这些作品,他在他的网站上说:“我特别喜欢日本江户时代极简单的滚轴和屏风画。我还是一名神经系统学的忠实粉丝。因此,当我的两大爱好能够结合在一起,神经元通过亚洲水墨画的优雅形式表现出来时,这对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他说:“神经元可能非常小,但是它们拥有像树、花和动物等传统形式一样的美丽。我钦佩日本、中国和韩国艺术大师,因为他们的艺术简单而高雅,美丽而不俗。我在努力仿效他们的这种艺术风格。”(孝文)
网络文学=“文学注水肉”? 网络文学曾被乐观者誉为“新文明的号角”,也曾被悲观者斥为“言语的垃圾”。在热闹、争议和疑问中,网络文学一路磕磕绊绊地走来,“注水”的隐忧一直以来都是挥之不去又难以回避的一道伤疤,甚至被冠以“文学注水肉”的称号。勾犇/CFP
9月19日晚,第八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在京举行。在互联网上风生水起的网络文学,与此中热闹没有多少关联,多少显得有些“落寞”。本届茅盾文学奖首度吸纳网络文学作品参与评选,一共有7部作品参评,结果无一斩获,除《从呼吸到呻吟》、《遍地狼烟》、《青果》在第一轮投票中冲进前81名外,其余均名落孙山,仅仅是在176部参评作品名录上露了一下脸而已。
两千年与二十年的“比拼”
网络文学落选于全国性文学评奖并非首次,去年的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评选也出现过类似情况。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在茅盾文学奖中同台竞技,从目前的情形看是难有胜算的。究其原因在于,从评奖性质上看,这两大文学奖项说到底还是属于“专家奖”的范围,其评选的机制和遴选标准都是基于文学传统和社会期待而设置的,是纯文学的“精英奖”。如茅盾文学奖的评选要求作品拥有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注重思想的深刻内涵,要有切入社稷民生的历史担当和人性温暖,以及艺术审美的精致与创新等。这些显然不是网络文学的强项。
“自娱以娱人”的网络写作,其长处不在于精致和深刻,而在于市场、大众、草根的认同和广泛参与。从《诗经》算起,我国传统的精英文学已经走了两千多年,而汉语网络文学的成长期满打满算还不到二十年。两种文学的创作方式、功能模式、发展水平和品相质地都存在较大差异,现在却要求用同一个评价标准去衡量,网络文学显然处于弱势。
且不说这次参评的几部作品是否真能代表浩如烟海的网络小说的创作实绩,单就本次参评作品要求必须是已经完成并公开出版的纸质出版物而言,这个前提就基本上预设了网络小说的“命运”。因为网络小说可以是超文本和多媒体的,文字叙事可以连载和续写,其生命活力永远存活于网上,点击率才是网站、写手和网民品评作品的基本“标的”。
于是,就难免出现这样的质疑:既然参评的网络小说都没有走得更远,茅盾文学奖是否过于“阳春白雪”了?
是的,茅盾文学奖就是文学界阳春白雪式的“专家奖”或“精英奖”。吸纳网络小说参与这种评奖是必要的,作为数字传媒时代最具大众趣味的网络文学落选于这样的奖项也属正常,没什么好抱怨的,不属于常识以外的意外。
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抱团取暖”
需要关注的也许是网络文学参评茅盾文学奖背后的意义,即对于优化当今文学生态的意义和对网络文学本身发展的意义。
茅盾文学奖对网络文学敞开大门,意味着传统文学对网络新媒体文学的身份认可和资质接纳,有助于改变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彼此观望、不相往来的格局,实现两种文学相互交流,加深了解,切磋砥砺,融合互补,促进网络写手学习传统文学、了解传统作家,也引导传统作家和评论家走近网络文学、了解网络写作,从而改善和优化媒介融合语境中的文学生态,让两种文学在有些低迷的文学市场上“抱团取暖”,共创繁荣。
恰如有网友所言,当代文学经历的“网络洗礼”,既能使陷入瓶颈的传统文学获得重现辉煌的机遇和力量,亦能使泥沙俱下的网络文学提升审美与文化素质。不断借鉴传统的网络文学和不断亲近网络的传统文学,通过茅盾文学奖这样的社会关注度很高的比对平台,让传统文学意识到,文学有关人的心灵,从来可以由不同的道口进入,网络霸权不好,媒介歧视也不对,应该对网络写作投以理性的目光,给予必要的关注和激励。
对于网络文学而言,也可以在这个机会均等的评审中检视水平,看出差距,意识到作品未能入围,不在于它是否出自网络或有网络的特征,而是少了一些文学的品质。这样,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就可以从昔日的观望、对视走上了解、交流、融通和互渗互补之路。这对于整个中国文坛来说,是一件值得称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