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中新网4月14日电,据外媒报道,苏格兰法夫郡一只拳狮犬在海边为主人捡网球时,被突然出现的幼年海豹顽皮地煽了一耳光。

  53岁的琳妮-莫里斯和丈夫路过沙滩时恰巧看见了拳狮犬和主人在岸边活动,并且很幸运地拍下了小海豹“袭击”拳狮犬的过程。

  “我和丈夫看到拳狮犬的主人把网球丢到了水里,拳狮犬没有犹豫就跳进了水里,网球刚好落在一个小海豹身边,”琳妮回忆说。

  这只大犬很快就表现出对眼前小海豹的好奇,它没有立刻把球捡回给主人而是绕着小海豹转悠。两只动物都很温顺,当时的场面也很有意思。

  “我很惊讶如此大的拳狮犬表现的这么震惊,如果我在路上看到这么大的狗一定会绕到马路另一边,”琳妮说。

  随后拳狮犬径直走到小海豹面前试图闻闻这个陌生动物,而小海豹却顽皮地用鳍煽了拳狮犬一耳光。拳狮犬一下愣住了,连捡球都忘记了就迅速回到了主人身边。

  琳妮称自己很幸运能捕捉到这个场面,“我想这附近可能有动物救助所,小海豹可能是最近被放生的,”琳妮补充道。

发表在栏目: 自然


黑脸、橘黄身子的绵羊在碧绿的草场上分外醒目

  在过去数年陆续丢失200多只绵羊后,英国农民约翰·赫德绞尽脑汁想出了一个防小偷的好办法:把羊涂成橘黄色。

  据英国《每日邮报》4月12日报道,这位48岁的德文郡农民把他养的250多只母绵羊的身体全部涂成醒目的橘黄色,让它们即使在几公里外也很容易被发现。赫德使用的涂料非常环保,对绵羊毫无伤害。


赫德(左)和他的儿子、爱犬和绵羊在一起

  “给羊染色的主意是我儿子想到的,染色之后,小偷再也不敢对我的羊下手了,”赫德高兴地说。据他介绍,金融危机导致英国的羊肉价格上涨,每只母绵羊现在价值140英镑左右,偷羊的事情在农场时有发生。


约翰·赫德和他的羊群

  许多饲养牛羊的农民听说赫德的高招后纷纷准备效仿。英国全国农民联合会也对赫德的办法大加鼓励,并提醒英国消费者不要因贪图便宜而通过不可靠的途径购买羊肉。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在阿拉斯加州东南地区的亚历山大群岛弗列得瑞克湾,一头雌性座头鲸纵身跃出水面。
在阿拉斯加州东南地区的亚历山大群岛弗列得瑞克湾,一头雌性座头鲸纵身跃出水面

座头鲸正在阿拉斯加州东南地区的亚历山大群岛弗列得瑞克湾安贡附近利用气泡网捕捉鲱鱼群。
座头鲸正在阿拉斯加州东南地区的亚历山大群岛弗列得瑞克湾安贡附近利用气泡网捕捉鲱鱼群

  美国摄影师最近在阿拉斯加州拍摄到一群雌性座头鲸觅食的画面,它们像敏捷的海豚一样跃入空中。其中一头50英尺(15.24米)长,重达45吨的座头鲸纵身一跃,鼻尖升至40英尺(12.19米)的空中,看起来像是飞了起来。

为了拍摄这些照片,康福思在长达4年多时间里,对这些鲸进行观察的总时长超过12周。
为了拍摄这些照片,康福思在长达4年多时间里,对这些鲸进行观察的总时长超过12周

每年在同一时间,由相同成员组成的雌鲸群会聚集到相同地点。
每年在同一时间,由相同成员组成的雌鲸群会聚集到相同地点

  家住西雅图的39岁摄影师乔恩•康福思在阿拉斯加州东南地区的弗列得瑞克湾(Frederick?Sound)捕捉到这些令人难以置信的画面,当时他就站在距离座头鲸只有30英尺(9.14米)的地方。他说:“它们是一群非常奇怪的动物,愿意人类靠近它们。座头鲸的好奇心很强,它们对我们感兴趣,就像我们对它们很感兴趣一样。有头座头鲸甚至游到我们的船下,看起来像是打算吞下其中一条船。不过幸运的是,这些庞然大物非常聪明,它们不会把船错当成它们的猎物。”

  这些照片还显示了这些通过“气泡网”捕食的座头鲸的姐妹情深。这些鲸同心协力、一起驱赶从这一水域游过的鲱鱼群。有一两头座头鲸潜到深达500英尺(152.4米)的水下,绕着圆圈吐气泡,困住鱼群,其他鲸就能大口大口地享用美餐。每年的同一时间,由相同雌鲸组成的鲸群会聚集在相同地点,而且每头鲸在每次捕食过程中都担任相同角色。康福思说:“雌鲸为什么会以这种形式聚集在一起,这个问题令人很困惑。它们也许跟虎鲸一样,是一个女权社会。我发现,每次都是同一头或两头座头鲸潜入水下,制造气泡网。这些气泡是在深海形成的,每个直径可达75米,它们通过这种方式捕捉大鲱鱼群。座头鲸是非常强大的动物,在长达10小时里,它们能每隔4到5分钟这么做一次。”

45吨重的座头鲸像海豚一样灵敏地跃入空中。
45吨重的座头鲸像海豚一样灵敏地跃入空中

摄影师乔恩•康福思在给露出水面的座头鲸拍照。
摄影师乔恩•康福思在给露出水面的座头鲸拍照

  为了拍摄这些照片,康福思在长达4年多时间里,对这些鲸进行观察的总时长超过12周。最近一次,他乘船行驶了120英里(193.12公里),花了3天时间才找到他要找的鲸群。他说:“座头鲸是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哺乳动物,它们升到水面仅有1秒钟,然后就又消失在水浪里。虽然时间很短,但是场面非常惊人,值得我们付出一切努力亲眼看一看。我希望人们在看到这些照片时,能真正意识到这些鲸出现时场面是多么壮观。”(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工作人员正在辨认苍蝇


诱蝇笼

  自贡市共设有35个监测点,负责对苍蝇蚊子的收集

  昨日,在自贡的农贸市场、住宅小区、餐饮店周边,活跃着一群市民眼中的“神秘人”,他们捉苍蝇、逮蚊子,还对它们冷冻、分类……原来,是自贡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在对多种病媒生物进行专业监测。

  看起来好玩过程很辛苦

  “啪”的一声,随着汇东区一餐馆工作人员李师傅手起拍落,一个振翅飞舞的苍蝇被拍成了“肉饼”,正当李师傅再接再厉用苍蝇拍对准下一个“目标”时,一个“神秘人”阻止了他:“别打,留着它,我们有用。”

  “我们都是直接把苍蝇打死,还没见过有人活捉苍蝇的。”李师傅很是纳闷。

  原来,这些“神秘人”是收集苍蝇的疾控中心工作人员。

  疾病控制2科副科长肖崇堃说,这项工作并不像旁人想得那么“好玩”,相反特别辛苦。

  全市监测点一共有35个

  从今年3月至11月,该市疾控中心监测人员每月都会对苍蝇、蚊子进行一次取样监测。

  肖崇堃介绍:“我们在城里有15个点对苍蝇进行监测;而蚊子的监测点主要设在农村,有20个。”

  每个监测点必须按时放置捕捉工具,按时回收;到了实验室,还要把苍蝇、蚊子进行冷冻,然后分笼收集,一只一只地辨认分类。

  笼子捉苍蝇比杀虫剂强

  昨日,华西都市报记者走进自贡市疾控中心实验室,一个绿色网状笼子放在实验台旁边,它的样子看起来像一盏“孔明灯”。

  “它其实是一个专门捕捉苍蝇的工具,名为‘诱蝇笼’。”肖崇堃说,利用这个工具活捉苍蝇,比直接用杀虫剂更管用。“只要苍蝇飞进去,绝对出不来!”

  “一般是上午9点放笼,下午4点收笼。”肖崇堃说,他们监测的场所包括农贸市场、绿化带、住宅区和餐馆酒店四大区域,主要是收集苍蝇,根据所监测区域捕捉到的苍蝇数量,来测算该区域的苍蝇密度、种类等指标。

  监测病媒生物严防疾病传播

  自贡市疾控中心主任李群说,鼠、蚊、蝇和蟑螂等病媒生物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一系列的传染病。该市疾控中心为此启动了此项病媒生物监测工作,为了系统监测掌握这些病媒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季节消长变化资料,以制定科学合理的病媒防制方案,达到预防和控制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的目的。

  截至目前,该市疾控中心尚未发现一例因病媒生物(苍蝇、蚊子、老鼠、蟑螂等)传染人体引发的疾病病例。

  文/图华西都市报记者罗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电影导演希姆查•贾科伯维希声称发现用于将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的两枚钉子。它们是在一座古墓内发现的,古墓的主人据信就是将耶稣送上十字架的犹太大祭师该亚法。
电影导演希姆查•贾科伯维希声称发现用于将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的两枚钉子

  调查员和纪录片导演希姆查•贾科伯维希声称发现两枚用于将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的钉子。这两枚钉子长大约2英寸(约合5厘米),是1990年在耶路撒冷一座距今2000年的古墓内首次发现的。这座墓的主人据信就是主审耶稣的犹太大祭师该亚法。

  在进行挖掘后不久,这座古墓便被封闭,所发现的文物也神秘消失。在新纪录片《十字架的钉子》中,贾科伯维希声称在特拉维夫一名人类学家的实验室发现了这两枚钉子。这位人类学家是研究古人遗骸的专家。然而,其他学者和专家对这一发现反应冷淡,根本不相信贾科伯维希发现所谓的十字架钉子。

在新纪录片《十字架上的钉子》中,经验丰富的调查员贾科伯维希讲述了他的惊人发现。
在新纪录片《十字架上的钉子》中,经验丰富的调查员贾科伯维希讲述了他的惊人发现

  影片从再次造访当时很多人认为的该亚法墓地开始。根据《新约》所载,正是他主持了耶稣的审判。这座坟墓位于耶路撒冷旧城南部几公里的山坡上,是在施工期间发现的,挖掘人员在坟墓内发现大量骨罐。该亚法是《新约》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将耶稣交给罗马人,最后导致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贾科伯维希表示,这位大祭师并没有背负如此恶名。

特拉维夫大学解剖学与人类学教授伊斯雷尔•赫斯科维兹手里拿着所谓的耶稣受难钉子。在1990年首次发现之后,它们神秘消失了20年之久。
特拉维夫大学解剖学与人类学教授伊斯雷尔•赫斯科维兹手里拿着所谓的耶稣受难钉子

  根据这部新纪录片,这两枚铁钉一枚是在地上发现的,另一枚是在骨罐中发现的,不久后便神秘消失。贾科伯维希表示,由于该亚法与耶稣受难一事关系密切,他相信该亚法坟墓内发现的钉子就是将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的钉子。

梅尔•吉布森执导的影片《耶稣受难记》剧照。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
梅尔•吉布森执导的影片《耶稣受难记》剧照。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发现了包括其他钉子在内的很多古代遗物,并且均与耶稣受难联系在一起。其中很多被认为是伪造的,其他一些则被视为圣物。贾科伯维希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调查员,历时3年拍摄纪录片《十字架上的钉子》。在此之前,还有一部讲述发现耶稣墓的影片问世。这两部影片均引发激烈争论。

纪录片导演贾科伯维希与赫斯科维兹(左)交谈,前者声称发现两枚用于将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的钉子。
纪录片导演贾科伯维希与赫斯科维兹(左)交谈,前者声称发现两枚用于将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的钉子

  他指出这一发现与其他发现不同,原因就在于它们的历史和考古价值。他说:“我们带给世界的是最令人兴奋的考古发现,我们发现了两枚用于将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的钉子。是不是百分百确定?我自己也不知道。如果从历史、文献资料和考古学角度看待此次发现,所有的线索都指向耶稣受刑。该亚法与耶稣受刑关系密切,如果将这两个人与这两枚钉子联系在一起,它们似乎就是用于钉死耶稣的钉子。”

一枚穿过骨头的钉子(左)以及在耶路撒冷一座距今2000年的坟墓内发现的两枚钉子一同亮相。
一枚穿过骨头的钉子(左)以及在耶路撒冷一座距今2000年的坟墓内发现的两枚钉子一同亮相

  负责监督耶路撒冷古墓挖掘的以色列文物管理局对《十字架上的钉子》的上映做出回应。管理局方面指出,很多人对所谓的该亚法坟墓提出质疑,影片中描述的发现并未得到证实。他们指出坟墓内经常发现钉子。“毫无疑问,才华横溢的导演希姆查•贾科伯维希拍摄了一部非常有趣的影片,令人吃惊的考古发现是影片的最大卖点,但这一发现并不建立在考古发现或者考古研究上。”

一幅插图,再现了犹太大祭师该亚法质问耶稣的情形。在所谓的该亚法坟墓内发现了两枚引发争议的钉子。
一幅插图,再现了犹太大祭师该亚法质问耶稣的情形。在所谓的该亚法坟墓内发现了两枚引发争议的钉子

  2011年,大英博物馆将展出一件文物,据信是耶稣荆棘冠上的一根荆棘。荆棘冠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时遭抢劫,后被卖给法国皇室。过去200年时间里,它一直保存在英国的一所公立学校。此次展览将于6月23日举行。(秋凌)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摄于清末民初的原董子读书台,是惟一存留的原读书台

新董子读书台前的董仲舒像

新董子读书台正面

德州有个董子读书台,董子是指儒学大家董仲舒。

近日,在春寒料峭中,记者来到德州城区,试图寻访这位大师当年治学时的蛛丝马迹。然而随着岁月的变迁和历代的造城运动,原来的读书台已经不见踪影,而一座异地重建的全新读书台已在这座城市东部的经济开发区拔地而起,并正在成为这个城市新的文化坐标与象征。

 当年读书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董仲舒一生历经汉惠帝、文帝、景帝、武帝四朝。“文景之治”以后,西汉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很多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而秘藏起来的儒家典籍,纷纷重现,退避乡野的儒士逐渐活跃起来。董仲舒,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走上研习儒学道路的。

史料称,董仲舒青少年时代在广川研读儒学13载,而董子读书台,可能就是一个重要场所。

德州学院历史社会学系主任梁国楹教授,是德州最具权威的董仲舒研究专家。在接受我们采访时,梁教授称,在汉代,德州属于广川。董仲舒在广川一带读书、教书、育人13年可考,但在德州待过多长时间不可考,有的说13年,有的说3年,但董子读书台建在德州是铁的事实,因为有碑为证。至于董子读书台始建于何时、何人所建,因年代久远,资料欠缺。但据现有史料看,董子读书台至少在隋朝就已经建成,明朝和清朝时期几次进行复建。

据了解,原来的董子读书台坐落于德州旧城广川门外回龙坝附近。清末民初,有张读书台的老照片,现存于城市档案馆。读书台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还有遗存,有些老人称,当年还上过这个台子。据《德县志》记载:明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德州知州韦景元修学宫,掘地得石一方,上刻“董子读书台”五字。《乾隆德州志》也有记载:“董子读书台,在州学内。正统间知州韦景元掘地得石刻,询其故址复焉。石白如玉,字画尤劲。盖隋碑也。万历间移西门外。”据此可推断,读书台遗址最初在州学院内,明正统间成废墟。就石碑为隋代刻石而言,说明韦景元所发现的读书台旧址是隋朝遗迹。

明孝宗时,为纪念董仲舒,在文庙东侧又兴修董子祠。每年都要像“祭孔”一样,按时祭祀董子。到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董子祠因年久失修,已破旧不堪。于是,德州知州马明瑞,在董子台附近又重修董子祠。明世宗嘉靖年间,宰相严嵩南巡途经德州时,曾在董子读书台留下:“董生读书处,寂寂临高台。独有贤良策,人称王佑才”的诗句。

清康熙年间,山东督粮道朱廷桢在董子台附近的柳湖旁兴建了一座“醇儒书院”(又名柳湖书院)。明清时期,董子台附近既有祠堂,又有书院,一片楼台殿阁。柳湖岸上,奇花异草点缀其间,既是天然风景区,也是攻读经书的好地方。历代钦官巡按、文人墨客、赶考举子经过德州,无不到此一游。所谓:“柳湖西畔御河隈,芦荻萧萧两岸苔。酒户词场多少客,登高齐上读书台。”然而自民国以后,这座闻名遐迩的古迹,由于连年战乱,年久失修,逐渐沦为废墟。新中国成立后,因市政建设而将土台拆除。

据了解,近代记载的董子读书台,占地面积3亩,正门为1间,南向。院南半部有东西厢房各3间,院内植古柏、古槐;北半部为台基,高3米许,正方形,有台阶12级,台周围砌青砖半截花墙。台上正殿3间,砖木结构,灰瓦盖顶;前抱厦系圆棚式,檐柱4根,前后统一安置棂门;殿内正面有木质神龛,龛内供木牌位“董子读书台”五字。正殿两侧各有小楼1座,系当年钟、鼓二楼。

发表在栏目: 文化

 

被毁坏的戏楼

 

 

工人正在修复戏楼顶部

 

 

被拆除下来的木雕

 

 

岌岌可危的过殿外墙
本文照片均为本报通讯员郭垚、姚树林摄

 

4月9日,在陕西省宜川县新闻中心同志的指引和陪同下,记者从该县县城出发,驱车近两个小时,翻越老虎梁和五岭山两座大山,穿过老虎沟和阴凉沟两座深沟,一路惊险和曲折,终于来到了位于该县集义镇的石台寺村。在陕北延安地区,在苍老的黄土高原的千山万壑里,这的确称得上是一个遥远的古村落。

陕北的春天,姗姗来迟。从县城到石台寺村,沿途深山沟壑间那些墨绿的松柏、枯黄的灌木,以及早早盛开的一丛一丛的山桃花,不禁让人感慨:风景这边独好。而更让记者惊叹不已的,是在沿途村庄里看到的那一棵棵巨型的、树龄动辄有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古槐和古柳,写满了历史和沧桑。

在石台寺村的街道上,一些村民听说记者是来采访该村古庙被卖一事的,便热情地围上来,主动地给记者介绍情况,提供帮助。

发表在栏目: 文化


科学家称希望减肥的人们应该开始将蓝莓作为零食
 

  据国外媒体报道,研究人员发现,这种水果不但可以分解掉现有的脂肪细胞,并且还能防止形成新的脂肪细胞,这使得其有望在不远的将来成为和肥胖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此外蓝莓因其富含的高浓度多酚类物质,还可以帮助预防心脏病和糖尿病,绝对称得上“超级水果”。
 

  利用从实验老鼠身上取下的组织,科学家们发现蓝莓中的多酚类物质对脂肪细胞的影响。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测试结果显示,大量多酚物质的摄入可以降低体内的脂肪细胞数量达73%,即便是小量摄入也能使脂肪细胞减少27%。
 

  研究报告作者,美国德克萨斯州女子大学的施瓦妮-莫格(Shiwani Moghe)表示,研究结果表明蓝莓可以有助减少在体内形成脂肪组织,但相关研究还需要进行人体试验,以确保没有任何不良影响,并掌握合适的使用剂量。
 

  该项研究成果已经在2011年美国营养学会试验生物学年会上公布。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今年的4月12日是人类实现载人航天50周年的纪念日。50年前,前苏联航天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飞船实现了飞天的壮举。值此纪念时刻,美国《国家地理》整理了一组珍贵的历史图片,回顾加加林和人类首次太空之旅的一些时光片段。

  1、加加林向人群致意

加加林向人群致意
加加林向人群致意

  近日,谷歌以标题图片的形式向前苏联航天员尤里·加加林表达敬意。这张珍贵的历史照片拍摄于1961年7月,苏联驻伦敦大使馆外,站在一辆汽车上的加加林起身向人群挥手致意。就在几个月前,他刚刚完成人类首次太空飞行的壮举。今年4月12日是人类载人航天飞行50周年的日子,加加林和他的东方-1号宇宙飞船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代。

  华盛顿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的解说员凯瑟琳·里维斯(Cathleen Lewis)负责国际太空项目和宇航服方面的讲解工作。她说,在加加林顺利返回地面之后,他便成了英雄,在国内国外都是一样。

  “他受到热烈欢迎,人群簇拥着他。我想人们是真的非常兴奋。这些西方人显然超越了冷战的隔阂,他们打心底里认为他是个英雄,因为他完成了科幻般太空飞行的壮举。”

  2、加加林使用的导航系统

加加林使用的导航系统
加加林使用的导航系统

  这是东方-1号飞船上导航系统控制面板的一部分,按钮都用玻璃罩罩着。现在它已经作为展品陈列在哈萨克斯坦的拜科努尔航天中心。

  由于当时是首次进行太空飞行,科学家们对人体在太空中的适应性存在疑虑,因此加加林的首次航行完全由地面进行控制。

  最近出版的一本新书《星人:加加林神话的背后》引发了巨大的争议。书中提到加加林曾写了一份备忘录给克格勃,要求推迟联盟一号飞船的升空。

  根据设计,联盟-1号载人宇宙飞船于1967年发射升空,1天后另一艘联盟-2号飞船升空并在太空进行对接,演练乘员互换。但联盟-1号最终失败,联盟-2号的发射也被取消。这次计划是一场灾难,驾驶联盟-1号的苏联航天员弗拉迪米尔·科马洛夫在试图返回地面时,由于降落伞无法打开,飞船和地面猛烈撞击爆炸而遇难。

  然而,里维斯和其他美国历史学家并不认同书中的这些描述。她说:“这本书中说,苏联的工程师、宇航员和技术员们都清楚飞船存在严重的缺陷,但加加林对于推迟发射的请求却被驳回了。但这并不符合当时苏联太空计划的行事方式。他们曾经无数次因为技术原因推迟过发射。”

  3、整装待发

整装待发
整装待发

  1961年,前苏联航天员尤里·加加林整装待发,他即将成为人类首位太空使者。

  返回地面后,加加林说出了那句经典的感慨:“当我在轨道上飞行时,我看到了地球是多么美丽。我们必须保护它,不要破坏它。”

  4、加加林的“座驾”

加加林的“座驾”
加加林的“座驾”

  这就是加加林乘坐的东方-1号宇宙飞船。

  苏联的工程师们非常自信,尽管这是首次载人太空飞行,但他们信心满满,认为一定能取得成功。因为在此之前进行的两次不载人飞船测试,以及搭载了两只小狗的飞行实验都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里维斯说:“他们认为他们的胜算很大。他们已经对硬件、发射工具、通讯和跟踪系统进行了测试,并且还进行了无人飞船的测试发射。因此工程师们已经胸有成竹了。”

  那次实验中搭载的两只小狗,在返回地面后有一只还生了6只幼崽,其中一只后来被送给了卡洛琳·肯尼迪,她是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的女儿。里维斯认为,苏联工程师们在成功将小狗送入太空并安全接回之后知道,自己已经具备了将一个人送入太空的能力了。

  5、太空竞赛

太空竞赛
太空竞赛

  1960年,美国宇航局的工程师们正对“水星”载人飞船进行技术检查,它将最终搭载首位美国人遨游太空。

  当1961年4月份加加林进入太空之时,美国宇航局的工程师们还在忙着进行测试。很快,苏联人成功一个月后,美国将第一位宇航员阿兰·谢泼德(Alan Shepard)送入太空。尽管没有像加加林那样围绕地球轨道飞行,但毕竟美国人谢泼德成了世界上第二位进入太空的人。后来,直到近1年后的1962年2月20日,美国才首次将一位宇航员约翰·格林(John Glenn)成功送入地球轨道。

  里维斯说:“人们通常会将载人航天的历史归咎于美苏冷战的结果,但他们忘记了,其实遨游太空是人类数千年来的梦想,”她说:“牛顿的理论让太空旅行有了理论上的可能性,在此之后儒勒·凡尔纳和威尔斯的科幻小说让人们对此神往不已。而正是这些科幻小说,激发了那些技术先驱的探索心,他们后来开发出了真正火箭,将人送入太空,从而实现了人类的飞天梦想。”

  6、为加加林跳舞

为加加林跳舞
为加加林跳舞

  这张照片拍摄于1961年,在莫斯科红场,人们载歌载舞,庆祝加加林凯旋归来。在他返回后两天,加加林在护送下抵达红场参加庆祝游行,并接受了苏联英雄称号。

  里维斯说,人们描述那场庆祝游行是他们在1945年战胜纳粹举办的胜利游行之后见过的最大规模的庆祝活动。在大众的心目中,加加林俨然成了苏联航天事业的代言人。

  里维斯说:“他笑起来很好看,衣着得体。在返回地面之后的几年中,他一直充当着名人的角色。每一次你和一位在苏联长大的人谈起加加林,他们都会说他是那个年代优秀年轻人的代表,即使是那些最激烈的反社会主义人士也同意这样的观点。”

  7、永垂不朽

永垂不朽
永垂不朽

  这张加加林的雕塑拍摄于今年4月8日。现在这件艺术品正在位于莫斯科的全俄展览中心展出,随后还将进行全球巡展。

  这尊雕塑是莫斯科郊外的加加林纪念雕像的复制品。它最终将在伦敦安家,作为纪念人类载人航天50周年纪念活动的一部分。

  里维斯说:“加加林和1960年代苏联的航天项目是为数不多在苏联解体之后仍然幸存下来的历史。他在俄罗斯国内受到广泛的尊重,并且在前苏联的其它加盟共和国的人民中间也拥有很高的威望。人们仍在为他欢呼,他的纪念碑仍在那里,而孩子们也仍然记得每年的4月12日是个多么有意义的日子。” 摄影:Natalia Kolesnikova/AFP/Getty Images (晨风)

发表在栏目: 自然

  1、加加林向人群致意

加加林向人群致意
加加林向人群致意

  近日,谷歌以标题图片的形式向前苏联航天员尤里·加加林表达敬意。这张珍贵的历史照片拍摄于1961年7月,苏联驻伦敦大使馆外,站在一辆汽车上的加加林起身向人群挥手致意。就在几个月前,他刚刚完成人类首次太空飞行的壮举。今年4月12日是人类载人航天飞行50周年的日子,加加林和他的东方-1号宇宙飞船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代。
 

  华盛顿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的解说员凯瑟琳·里维斯(Cathleen Lewis)负责国际太空项目和宇航服方面的讲解工作。她说,在加加林顺利返回地面之后,他便成了英雄,在国内国外都是一样。
 

  “他受到热烈欢迎,人群簇拥着他。我想人们是真的非常兴奋。这些西方人显然超越了冷战的隔阂,他们打心底里认为他是个英雄,因为他完成了科幻般太空飞行的壮举。”
 

  2、加加林使用的导航系统

加加林使用的导航系统
加加林使用的导航系统

  这是东方-1号飞船上导航系统控制面板的一部分,按钮都用玻璃罩罩着。现在它已经作为展品陈列在哈萨克斯坦的拜科努尔航天中心。
 

  由于当时是首次进行太空飞行,科学家们对人体在太空中的适应性存在疑虑,因此加加林的首次航行完全由地面进行控制。
 

  最近出版的一本新书《星人:加加林神话的背后》引发了巨大的争议。书中提到加加林曾写了一份备忘录给克格勃,要求推迟联盟一号飞船的升空。
 

  根据设计,联盟-1号载人宇宙飞船于1967年发射升空,1天后另一艘联盟-2号飞船升空并在太空进行对接,演练乘员互换。但联盟-1号最终失败,联盟-2号的发射也被取消。这次计划是一场灾难,驾驶联盟-1号的苏联航天员弗拉迪米尔·科马洛夫在试图返回地面时,由于降落伞无法打开,飞船和地面猛烈撞击爆炸而遇难。
 

  然而,里维斯和其他美国历史学家并不认同书中的这些描述。她说:“这本书中说,苏联的工程师、宇航员和技术员们都清楚飞船存在严重的缺陷,但加加林对于推迟发射的请求却被驳回了。但这并不符合当时苏联太空计划的行事方式。他们曾经无数次因为技术原因推迟过发射。”
 

  3、整装待发

整装待发
整装待发

  1961年,前苏联航天员尤里·加加林整装待发,他即将成为人类首位太空使者。
 

  返回地面后,加加林说出了那句经典的感慨:“当我在轨道上飞行时,我看到了地球是多么美丽。我们必须保护它,不要破坏它。”
 

加加林的“座驾”
加加林的“座驾”

  这就是加加林乘坐的东方-1号宇宙飞船。
 

  苏联的工程师们非常自信,尽管这是首次载人太空飞行,但他们信心满满,认为一定能取得成功。因为在此之前进行的两次不载人飞船测试,以及搭载了两只小狗的飞行实验都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里维斯说:“他们认为他们的胜算很大。他们已经对硬件、发射工具、通讯和跟踪系统进行了测试,并且还进行了无人飞船的测试发射。因此工程师们已经胸有成竹了。”
 

  那次实验中搭载的两只小狗,在返回地面后有一只还生了6只幼崽,其中一只后来被送给了卡洛琳·肯尼迪,她是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的女儿。里维斯认为,苏联工程师们在成功将小狗送入太空并安全接回之后知道,自己已经具备了将一个人送入太空的能力了。
 

  5、太空竞赛

太空竞赛
太空竞赛

  1960年,美国宇航局的工程师们正对“水星”载人飞船进行技术检查,它将最终搭载首位美国人遨游太空。
 

  当1961年4月份加加林进入太空之时,美国宇航局的工程师们还在忙着进行测试。很快,苏联人成功一个月后,美国将第一位宇航员阿兰·谢泼德(Alan Shepard)送入太空。尽管没有像加加林那样围绕地球轨道飞行,但毕竟美国人谢泼德成了世界上第二位进入太空的人。后来,直到近1年后的1962年2月20日,美国才首次将一位宇航员约翰·格林(John Glenn)成功送入地球轨道。
 

  里维斯说:“人们通常会将载人航天的历史归咎于美苏冷战的结果,但他们忘记了,其实遨游太空是人类数千年来的梦想,”她说:“牛顿的理论让太空旅行有了理论上的可能性,在此之后儒勒·凡尔纳和威尔斯的科幻小说让人们对此神往不已。而正是这些科幻小说,激发了那些技术先驱的探索心,他们后来开发出了真正火箭,将人送入太空,从而实现了人类的飞天梦想。”
 

  6、为加加林跳舞

为加加林跳舞
为加加林跳舞

  这张照片拍摄于1961年,在莫斯科红场,人们载歌载舞,庆祝加加林凯旋归来。在他返回后两天,加加林在护送下抵达红场参加庆祝游行,并接受了苏联英雄称号。
 

  里维斯说,人们描述那场庆祝游行是他们在1945年战胜纳粹举办的胜利游行之后见过的最大规模的庆祝活动。在大众的心目中,加加林俨然成了苏联航天事业的代言人。
 

  里维斯说:“他笑起来很好看,衣着得体。在返回地面之后的几年中,他一直充当着名人的角色。每一次你和一位在苏联长大的人谈起加加林,他们都会说他是那个年代优秀年轻人的代表,即使是那些最激烈的反社会主义人士也同意这样的观点。”
 

  7、永垂不朽

永垂不朽
永垂不朽

  这张加加林的雕塑拍摄于今年4月8日。现在这件艺术品正在位于莫斯科的全俄展览中心展出,随后还将进行全球巡展。
 

  这尊雕塑是莫斯科郊外的加加林纪念雕像的复制品。它最终将在伦敦安家,作为纪念人类载人航天50周年纪念活动的一部分。
 

  里维斯说:“加加林和1960年代苏联的航天项目是为数不多在苏联解体之后仍然幸存下来的历史。他在俄罗斯国内受到广泛的尊重,并且在前苏联的其它加盟共和国的人民中间也拥有很高的威望。人们仍在为他欢呼,他的纪念碑仍在那里,而孩子们也仍然记得每年的4月12日是个多么有意义的日子。” 摄影:Natalia Kolesnikova/AFP/Getty Images (晨风)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68 页,共 1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