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玉成教授左1拜访民间老人和高僧大德。根秋多吉 摄
温玉成教授在丹巴墨尔多寺庙考察。根秋多吉 摄
4月29日至5月1日,中国著名佛教考古学家温玉成和成都考古院研究员张雪芬在四川甘孜州丹巴县境内探寻成吉思汗陵墓之谜。通过实地考察后,温玉成透露了成吉思汗陵墓为什么可能在丹巴境内的种种迹象和考古成果。
据了解,2010年9月25日,温玉成在内蒙考察察嘎仙洞时,与呼伦贝尔市委统战部部长孟松林谈话间,孟松林提到成吉思汗陵可能在四川大金川、小金川之间的话题,并介绍了一位厨师说了很多关于成吉思汗陵在四川的故事。
回到北京后,温玉成查阅了大量相关史料、资料,分析成吉思汗的作战路线和策略。在查阅权威文献时发现,《元史》记载:1227年7月己丑日,崩于萨里川哈老徒(哈老图)之行宫,寿六十六,葬起辇谷。而《蒙古黄金史纲》记载:1227年,67岁,7月12日宾天。在汗的大地,修筑了永世坚固的八白室(今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镇成吉思汗陵)。后葬不而罕·合勒敦山(在蒙古乌兰巴托东北约180公里处,东经109°北纬49°)。《草原帝国》记载:1227年8月18日,在平凉以西地区去世,终年60岁,遗体葬不而罕·合勒敦山。史书记载一片混乱,温玉成教授感到有些棘手。
“萨里川定位南辕北辙,成吉思汗陵墓疑案悬而难决。萨里川倘若在蒙古,成吉思汗驾崩于此,灵车怎么可能北行而走到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镇,即现在的成吉思汗陵?”温玉成教授说。
又查阅《宋史》发现,成吉思汗6月驻军清水后,蒙古军(北兵)左右两军南下激战正酣,成吉思汗难道会在清水“避暑养病”?温玉成教授分析:“这期间成吉思汗真的在清水"避暑养病",真的就没有干些什么吗?”
温玉成推理分析,如果从成吉思汗进驻清水至他驾崩,这段时间以30天计算的话,日行军约为39公里;若以40天计算,日行军约为29.5公里。前面作战,可能慢一些。无论怎么说,蒙古骑兵以这样的速度进发,是不在话下的。
根据种种迹象和记载分析,温玉成教授提出了成吉思汗陵墓在川西的说法,也成为国内第一个站出来从学术理论分析为什么成吉思汗陵墓在川西的学者。
在丹巴考察期间,听说有一位叫兰木克的神秘守山人,家人都不知道他的去处,据说他两年前去世了,现在他还有一个哑巴徒弟,温玉成怀疑:也许那位是守成吉思汗陵墓的当地人。
“这次丹巴考察,发现了墨尔多与鄂尔多有着一些关联,成吉思汗忌日和当地节日也有很多巧合之处。同时,丹巴和蒙古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从领钦寺找到的巴思八文写的对联是最有说服力的考古证据之一。当地活佛透露发现奇特人骨的说法也很有考古价值。这些考察资料为更进一步确认成吉思汗陵墓在丹巴境内的判断和分析提供了重要依据。”温玉成介绍。
在甘孜州丹巴县3天的考察期间,温玉成教授边走边看边问,拜访了大量的民间老人和高僧大德,分析了地理位置和地名,寻找收集了大量的考古资料,查阅了地方一些文献资料等。“期待在丹巴这片神秘的土地上发现更多的奇迹。”温玉成说。
2011年4月16日开始,飓风袭击北卡罗来纳州,造成至少20人死亡
美国气象部门指出,从上星期五(22日)开始,美国各地已经出现300次龙卷风,打破美国史上一个月内的龙卷风数量最多纪录。
报道称,美国全国上一次发生龙卷风最多的月份,是1974年4月,总数是267次。有网友对龙卷风不断议论纷纷,并忧心忡忡。有气象学家也表示,这个现象确实不寻常,但目前也说不上与什么异常现象有关系。
未来到火星探测可能得防核辐射
距今1.8亿年前,火星上一声巨响,巨大的蘑菇云冲向天空,前所未有的核爆炸发生了。冲击波、热浪和核辐射席卷整个星球,摧毁了火星表面的所有生物。烟消云散之后,曾经生机勃勃的火星表面变成了一片巨大的荒漠。上述情节并非是科幻影片中的场景,而是俄罗斯太空轨道技术公司的研究人员约翰-布兰登伯格提出的火星核爆炸假说中的场景。
核爆炸改变火星地貌
布兰登伯格表示,火星上可能发生过的核爆炸完全改变了火星的地貌。火星现在是一个干旱的星球,这是因为在巨大核爆炸发生时,所有的水域在瞬间被蒸发,蒸汽被冲击波带出火星大气层,逸散在太空中。火星的大气层也为此变得稀薄。核爆炸的数万年之后,火星慢慢冰冷下来,一些尚未逸散的少量水汽则聚集在高纬度地球,并慢慢在火星的极地冷凝成为冰盖。
火星上可能发生过惊天核爆炸
火星探测器拍摄的照片显示,在火星的荒凉沙漠表面,密布着大大小小的石块。传统的理论认为,这些石块是风蚀的结果。布兰登伯格表示,这些石块的分布十分密集,而且大小不一,形状很不规则,不像是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很像是爆炸的产物。在火星天然核爆炸发生时,一些巨大的岩石和山体也被冲击波撞成碎块,四处分散,造成了如今砾石遍布的火星景观。
核爆炸还改变了火星的颜色。火星原本不是一个红色的星球,而也像地球一样是一个多彩的星球。而核爆炸将这些色彩都摧毁了,核爆炸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分散到火星各地,至今还没有衰减完毕,依然有不少高强度射线发出。正是这些高强度的辐射,令从地球上观测到的火星呈现红色的面貌。而在传统的理论中,科学家认为火星的红色源自于火星土壤中高浓度的铁元素。
火星核爆炸是天然发生的
火星上遍布的砾石可能是爆炸的产物
布兰登伯格说,自己的火星核爆炸假说可能是错的,但是并非无稽之谈,因为已经有不少科学探测的证据可以支持他的假说。火星的伽马射线地图显示,火星上有几处巨大的红点,显示出那里可能有异乎寻常的辐射。那不可能是一种普通的辐射源,可能是1.8亿年前核爆炸残骸的聚集地。根据探测结果,这些残骸不是普通的放射性物质,而是铀、钍、钚等高辐射性核物质。
我们知道,在地球上要发生核爆炸,需要提炼出高浓度的铀、钚等核物质。火星上那场巨大的核爆炸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难道火星上也曾进化出可以制造核武器的智慧生物?布兰登伯格认为,火星上的那场核爆炸可能不是由武器引起的,而是自然发生的核爆炸。火星地壳深处可能埋藏着一些高浓度的铀、钍、钚等核物质,它们因地震、火山爆发等原因而相互撞击发生爆炸。
火星上的冰盖可能是核爆炸之后水汽冷凝而成
根据布兰登伯格的假说,这起自然发生的摧毁火星表面所有生物的核爆炸威力惊人,相当于100万枚百万吨级氢弹。这次核爆炸发生的地点是火星北部的阿西达里亚海,至今那里还能探测到高强度的核辐射。布兰登伯格认为核爆炸可能不是一次,而是一次核爆炸发生后,产生了大量的中子穿透地壳,引发了火星地壳中的其他核物质,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了多次核爆炸。不过,若是那时有人在火星上空观测,就像是发生了一次核爆炸似的。火星上有许多直径几十公里的大坑(也就是环形山),传统的理论认为它们是陨石撞击形成的,而布兰登伯格认为部分大坑可能也是核爆炸的发生地。
地球也可能发生天然核爆炸
布兰登伯格的更加惊人之语是,所有星球都可能发生天然核爆炸,地球可能在今后某个时期也可能发生。在地球深处的某个角落,可能存在着高浓度的核物质,在条件合适的时候它们就会被引爆,引发巨大的全球性灾难。随着地质科学和核科学的发展,若是科学家能够找到这些高浓度的天然核物质,不但可以避免灾难的发生,而且可以变害为宝,利用这些核物质为人类发电。
火星上的一些大坑可能是核爆炸的发生地
美国航空航天局火星计划的科学督导大卫-比迪表示,布兰登伯格的理论十分新颖有趣而且大胆,不过并非异想天开的谬论,因为毕竟他有一定的事实依据。若是要验证这个假说,就得规划探测器前往火星阿西达里亚海探索的任务。在以后的载人火星探测完成之后,这个假说是否正确就很好判断了。不过,这也为载人火星探测提了个醒,在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原则下,上火星一定要做好防核辐射的准备。(腾月)
海洋深处隐藏着大量不为人知的宝藏,下面是4个深海油田,其中包括北极波弗特海的近海油田和巴西卢拉油田。
1.融化的北极冰下蕴藏着大量石油
融化的北极冰下蕴藏着大量石油
阿拉斯加州波弗特海的海面上漂浮着大量冰,下面蕴藏着丰富石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估计,北极的石油总量占世界上还未发现的石油总量的13%,通过现有技术在北极大约能开采900亿桶石油。但是在这种极端环境下,还不清楚传统石油开采方法是否管用,还需要进行检测。科学家认为,北极大部分还未发现的石油位于深不超过1640英尺(500米)的近海区域,它们是世界上最偏远的一些地方。距离波弗特海最近的美国海岸警卫队航空站,位于大约950英里(1530公里)外,最近的大港口距离这里也有1300海里(2400公里)。
这些偏远地区拥有极低的气温、远海、强风、漆黑一片、海冰和最小可见度,在这里进行钻探非常困难。环保人士担心,这些地区独一无二的生态环境可能很难或者无法应对石油泄漏问题。本土阿拉斯加人和环保人士的一项法律挑战(legal challenge)拖延了必要的联邦清洁空气许可证的发放,因此壳牌集团原打算今年夏季开始在波弗特海开采石油的计划,被迫推迟到2012年。在美国所属水域以外的北极地区,石油开采已经开始。
2.非洲开启石油新时代
非洲开启石油新时代
2010年12月15日,加纳总统约翰·埃文斯·阿塔·米尔斯为美国阿纳达科石油公司打开朱比利(Jubilee)项目的总阀门。这座近海油井位于大约3300英尺(1000米)深的水下,有望生产多达20亿桶石油和8千亿立方英尺天然气。加纳国家石油公司同这家美国公司和其他石油公司合作,在这个项目中拥有13.75%的股份,该国希望借助这次契机走向繁荣,但前提是在石油工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没有腐败、暴力和环境退化。
位于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边界附近的朱比利油井和其他阿纳达科石油公司的油井,可能会凿穿一个700英里(1100公里)深的海下盆地的石油系统,开采出数亿桶深海石油。这些和其他项目正在帮助一些西非新国家加入到安哥拉和尼日利亚等石油大国的行列。
3.墨西哥湾更远更深处
墨西哥湾更远更深处
壳牌集团的帕迪多项目位于墨西哥湾德克萨斯州近海200英里(322公里)处,它是世界最深和距离海岸最远的深海钻探地点。就在距离海岸更近的英国石油公司“深海地平线”钻井平台发生爆炸3周前,帕迪多油井才从超过8000英尺(2438米)的水下开采出石油。
帕迪多成为第一个在墨西哥湾的第二大油田——“下第三系油气地质层”开采出石油的项目。要从已有6000万年历史的远古岩石里抽出石油,它需要比常规墨西哥湾钻井平台距离海岸更远,而且需要钻得更深。开采下第三系油气地质层的石油时,我们需要拓宽知识面,提高技能,以便应对一些新问题,例如影像效果差、炙热高温和深处存在的巨大压力。但是对能源公司来说,丰厚的回报值得它们这么做,专家认为这些岩石下面蕴藏着几十亿桶石油。
4.巴西开采近海石油
巴西开采近海石油
2010年10月,前巴西总统路易斯-伊纳西奥-卢拉-达席尔瓦兴奋地举起双手,手上沾满从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深海油田开采出来的第一批石油。卢拉油田蕴含大约65亿桶石油。这个油田只是巴西国家石油公司——巴西石油经手的部分深海石油项目,该公司总共能从所有项目中开采出大约480亿桶原油。发现这些宝贵资源确保巴西成为国际石油市场上的主要玩家。(孝文)
新华社快讯:据外电30日援引利比亚政府发言人的话报道,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的最小儿子赛义夫·阿拉伯在30日的空袭中丧生。
新华网湖北频道4月30日电 (记者 周梦榕)武钢职工徐武在医院精神科监护治疗4年后逃至广州,试图证明自己没有精神病,后被武汉警方带走。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引起广泛关注。30日,记者从武钢宣传部门及当地公安机关获悉,徐武4月19日在武钢二医院精神病科治疗期间脱离监护外出,厂方及医院在警方配合下,于4月27日在广州将其接回,现正在医院继 续接受治疗。
今年43岁的武钢炼铁厂职工徐武,曾因经常旷工等违反劳动纪律的行为,被厂方依照规定予以经济处罚,徐武为此与单位发生矛盾纠纷。
2006年12月2日,徐武扬言“搞炸药,到北京天安门炸”。12月16日,徐武在北京被当地警方现场查获,北京警方从其身上搜出炸药配方、电工刀及制爆原材料等危险物品,移交武汉警方处理。武汉警方依据《刑事诉讼法》第61条,以涉嫌爆炸罪对其刑事拘留。12月27日,其父亲徐桂斌向警方书面申请,对徐武进行精神病鉴定。12月29日,经武汉市精神病医院鉴定,诊断其为偏执型精神病,建议长期监护治疗。据此,警方依据《刑法》第18条,对徐武免予刑事责任追究。2006年12月31日,武钢二医院精神病科将其收治入院。治病期间,武钢炼铁厂保留徐武工资和福利待遇。
2007年5月,徐武脱离医院监护,再度进京在天安门广场滋事,并伤害北京执法民警,后被单位带回继续住院监护治疗。2008年11月,武汉市精神病医院再次对徐武鉴定,诊断结论仍为偏执型精神病,建议继续监护治疗。
2011年4月19日,徐武再次脱离医院监护外出。武钢炼铁厂及武钢二医院当日向警方报警,请求公安机关派员协助查找。武汉市公安局钢城分局依据《人民警察法》第14条和公安部《110接处警规则》第29条第二款规定,派员协助厂方和医院,经广州警方的配合,于27日在广州市越秀区通景食府门外马路上将徐武找到带回武汉,继续住院治疗。
赵廷隐墓全景
赵廷隐墓内部结构示意图 制图杨仕成 姜宣凭
武士俑头像
墓志铭
王建墓和赵廷隐墓位置示意图
出土的伎乐俑
赵廷隐家庭成员示意图
仆人服侍主人微缩版陶俑
墓主赵廷隐官至太尉,位列“三公”;该墓系至今出土的五代时期第三大古墓
●墓室有270平方米,历千年,内壁仍见凤鸟、卷云等彩绘壁画
●10多件色彩鲜艳的伎乐俑组合,组成了一支完整的乐队
●近3000字的墓志铭,记载了赵廷隐的出生地、经历及生卒年份及家眷情况
●棺台摆放为南北朝向,可能是为了与3位夫人同葬,方便摆放
昨日,历经5个多月的考古发掘,一座坐落于成都龙泉驿区十陵镇青龙村一组大型竖穴砖室墓,在沉睡千年后,重见天日。
该墓葬主体部分为一个长15米、宽18米的大型墓室,内壁全彩绘,至今仍可见凤鸟、卷云图案。出土文物中,除不少陶俑鎏金外,有10多件全彩绘的伎乐俑组合,组成了一支完整的宫廷乐队,展现了达官贵人歌舞升平之乐。
考古人员说,这是迄今为止西南地区发现的最为精美的陶质伎乐俑组合,堪称五代时期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之一。
一份全新出土的近3000字的墓志铭,确定了墓主人的显赫身份:五代后蜀宋王赵廷隐。
该古墓的出土,成为继前蜀王建墓、后蜀孟知祥墓后,五代墓葬考古的第三大发现。
大将墓出土
墓室内壁全是彩绘壁画
2010年11月底,在成都市龙泉驿区十陵镇青龙村一组,修路前的文物勘探工作正在进行。一座沉睡了千年的后蜀国(934-965年)古墓浮出水面。
5个月后,墓葬现场的考古挖掘进入尾声。一座坐西向东、占地面积近500平方米的大型地下古墓完整的展现在世人眼前。
“三室一厅”270平方米
昨日,华西都市报记者随成都文物考古工作队工作人员谢涛探墓。
一路下台阶,经过一条长20米的墓道后,一座高大的砖砌拱形墓门呈现在眼前。墓门上,依稀可见精美的卷云、草叶状彩绘纹饰。
穿过墓门,是长15米、宽18米(270平方米)的墓室,内壁全部着彩绘
壁画,虽历经千年,仍可辨凤鸟、鸳鸯、人物和卷云等装饰彩绘图。
该墓室为“三室一厅”格局,一主室陈列主人棺木;两耳室加一后室,陈列着大量神态各异的随葬品。主室中央,是一座长约7米、宽约3米的棺台。
50多件彩绘陶俑部分描金
右耳室门口,两侧各一个1.4米高的陶制武士俑。门右侧的武士,帽子褶皱处依稀有鎏金痕迹。与右耳室不同,左耳室的“把门”俑为一鸡一狗。
“100多件随葬品,大多在耳室和后室出土。”谢涛说,经过考古发掘,墓室出土了提梁壶等陶瓷器40多件。
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50多件彩绘陶俑,各种文官俑、武士俑、伎乐俑,神怪俑大小不一,身高从0.5-1.4米不等,多数为彩绘品,部分还做了描金处理。
3000字墓志铭写出墓主身份
在主室与甬道台阶处,考古人员发现了1米长、宽的墓志。这一发现,让墓主人的神秘身份揭晓:后蜀宋王赵廷隐。
赵廷隐是后蜀国举足轻重的历史人物。作为孟知祥的一员猛将,他随孟知祥南下成都打天下。孟知祥建后蜀国后,赵廷隐官至太尉,位列三公,地位极高。
这份近3000字的墓志铭,详细记载了赵廷隐的出生地、经历及生卒年份,以及其家眷情况。
从墓志铭上得知,他有3位夫人、3个儿子和7个女儿。其中,长子赵崇祚系将《花间集》集结成册的编著者。
“墓志铭的出土,为研究这位五代重要人物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填补了史载的某些空白。”谢涛说,墓志所记内容,多数内容与史籍吻合。
关于赵廷隐出生于甘肃天水的记载,修正了史书上“河南开封人”一说,可补史载不足。
B两大考古发现
西南最精美陶质伎乐俑
“虽盗墓者多有光顾,但幸运的是,自北宋时第一次被盗后,墓室的十字穹顶便整体垮塌,大量随葬品得以留存。”谢涛说。
彩绘伎乐俑组成完整乐队在上百件随葬品中,10多个彩绘陶质伎乐俑手执各种乐器,在后室一字排开。
这是迄今为止西南地区发现的最为精美的陶质伎乐俑组合。“比起前蜀国王建墓出土的伎乐俑,的确要精美得多。”谢涛说。
身高约0.5米的一组陶俑各自独立。右起第二个,陶俑手中仍有完整乐器,呈吹叶形。
“每个陶俑均为彩绘,是价格不菲的订制品。个体独立的同时,组建成一个完整的乐队,展示了当时歌舞升平的达官贵人生活。”他指出,王建墓的乐伎均为棺床上的浮雕,与彩陶相比,无论是色彩还是工艺,都不可同日而语。
“堪称五代时期至今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之一。”谢涛说,部分陶俑穿着外域风格的服饰,为当时的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佐证。
微缩版庭院“主人”坐其中
在主室与后室间,有一个长1.2米、宽1米、高0.3米的微缩版陶质庭院。卧室、厢房等一应俱全,错落有致。
在庭院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墓主人的坐像。墓主人身着红色官服,神态自若,笑容可掬。在他周围,是5个站立的服侍俑。“这种格局,极有可能模仿墓主生前的居所制成。”
棺台摆放南北朝向有待破解
从事考古工作多年的谢涛指出,该墓葬有一处奇特之处,至今仍未被考古人员破解。
“五代时的墓葬,包括王建墓在内,棺台摆放方向都与墓葬保持一致,但这一处却有所不同。”该墓葬为东西朝向,按墓葬习俗,棺台理应按东西方向摆放。然而,这个棺台却偏偏调转90度,为南北朝向。
据初步推测,这样的摆放朝向或许与其3位夫人有关。
“这是一个合葬墓,墓主最初的墓地并不在这里,后来该墓建好,他才迁墓至此。这样摆,有可能是为与3位夫人同葬,方便摆放。”谢涛说,此猜测还需专家进一步论证。
在四川地区,截至目前发现的有明确纪年的五代墓不足10座。此次发掘的赵廷隐墓,是继前蜀王建墓、后蜀孟知祥墓后,保存最完整、最精美的古墓,是四川五代墓葬考古的第三大发现。
较为完整、精美无比的重大发现,会不会在日后开放,让市民一览千年前达官贵人的大型墓葬?谢涛说,短时间内难以定论。
目前,考古发掘已步入尾声。下一步,文物专家将全力进行彩绘陶俑的修复工作。此后,将请专家多方会诊,就是否满足对外开放的条件进行科学论证。
华西都市报 见习记者 卢佳丽 摄影 杨涛
嵌有鲨鱼牙齿的菊石壳化石
法国雷恩大学古生物学家近日在一位业余古生物学爱好者的收藏品中发现了一个嵌有鲨鱼牙齿的菊石壳化石。古生物学家分析认为,这可能是大约1.5亿年前史前鲨鱼以菊石为食的首个直接证据。
菊石是一种已灭绝的海洋动物,也是现代鹦鹉螺的远亲。在此次发现的化石中,菊石的外壳上嵌着三颗鲨鱼牙齿,外壳被牙齿咬出了几个孔。此前,在其他的化石中也曾经发现过鲨鱼牙咬的迹象,比如鳄鱼尾部化石。但是由于菊石外壳坚硬,因此古生物学家此前一直无法确定鲨鱼是否曾以菊石为食,他们也无法排除其他海洋捕食者捕食过菊石。
菊石壳化石上内嵌的弓鲨牙齿特写
不过,法国雷恩大学古生物学家罗麦恩-乌罗认为,“我们这是第一次将捕食者和被捕食者建立起直接联系。我们甚至还可以给捕食者命名,这是一种名为‘Planohybodus’的弓鲨。”乌罗的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自然科学》杂志之上。
弓鲨身长接近7英尺(约合2.1米),大约生存于2亿年前的远古海洋之中,在大约6500万年前随恐龙一起灭绝。在同一时代,菊石也漂浮于远古海洋中,随处可见。菊石直径大小不等,从数英寸到10英尺(约合3米)都有。菊石壳内的软组织是许多动物的美味佳肴。一些弓鲨物种拥有扁平的牙齿,因此它们可以咬碎菊石及其他有壳动物的坚硬外壳,但大多数物种被认为仅以鱼类为食。乌罗介绍说,“在此次发现之前,我们认为弓鲨由于拥有尖利的牙齿,它们可能只以鱼类为食。但是,此次发现的物种可能拥有更广泛的捕食对象,其中包括菊石。”
弓鲨的可能模样
乌罗是从一位古生物学爱好者朋友的收藏品中取得这一发现的。他确认能够将化石中的牙齿与弓鲨相匹配,其中一颗牙齿仍然嵌在化石中,另两颗已被收藏者取出。乌罗认为,如此尖利的牙齿先是将菊石外壳上的气囊咬破,而气囊则是动物保持平衡和运动的工具。菊石一旦失去控制,鲨鱼最终就有可能咬碎它。乌罗表示,“不可能判断当时菊石究竟发生了什么。但是,我认为它在死亡之间肯定被咬过,而且可能试图逃跑过。”
然而,为了进一步弄清楚鲨鱼与菊石之间的关系,乌罗表示他需要开始着手寻找相似的异常化石。乌罗认为,“一个完整的骨架,再带有内脏之类的标本,或者找到更多带壳的化石,这都将有助于对这种生态关系做出更好的结论。不幸的是,这种标本相当罕见。”不过,美国肯特州立大学古生物学家阿迪尔-克苏普马克认为,此类化石并非如同乌罗想像那样不寻常。(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