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出土的蓝釉梅瓶


出土蓝釉梅瓶

  “明朝特务头子墓”考古后续

  连日来,报道了南京林业大学南大山洼里考古发掘了一个明代双室墓的消息,墓主是锦衣卫佥事徐君叙和他的夫人周氏。难得的是,出土了一件蓝釉梅瓶。昨天,这件神秘的蓝釉梅瓶就在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的玉堂佳器厅“三稀殿”内露面了。展柜内,它散发着蓝光,格外俏丽;在它的不远处,就是南京市的镇馆之宝“萧何月下追韩信”青花梅瓶。而这也是记者见过的最神速的一次展览。

  亮相门票20元——“三稀殿”只展三件瓷器

  经过清洗、去污,蓝釉梅瓶露出了真面目。短暂地保养后,博物馆就把它拿出来展览了。只需买张20元的门票,不须另外购票。

  “20日出土的,到今天是第五天。这么快就展出出土文物,在我们馆还是首次。”南京市博物馆办公室主任宋燕说,这是因为它真的很珍贵,而且市民们对它充满了好奇。

  为了它,南京市博物馆撤掉了正在展出的明代“内府”白釉梅瓶,把白釉梅瓶的展柜腾出,让给蓝釉梅瓶。而展厅内,偌大的一个房间,只有三件瓷器,最中间是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右边是釉里红“岁寒三友”梅瓶,左边就是蓝釉梅瓶。

  “这三件梅瓶的底部都没款识。”宋燕说。当然,居中的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最为珍贵。除蓝釉梅瓶之外的两件瓷器,都是经过专家队伍鉴定,定为国家一级藏品的,也就是“国宝”。这件蓝釉梅瓶刚一亮相,就有其他博物馆的专家来先睹为快了,专家们前前后后仔细打量一番,嘴里念叨着:“肯定是国宝,没问题的。”

  宋燕说,蓝釉瓷器南京市博物馆也有收藏,但蓝釉梅瓶,还是头一个。“明朝的蓝釉梅瓶就更少,我们馆也只有这么一件。”这件蓝釉梅瓶填补了南京市博物馆的收藏空白。

  细细打量——瑕疵不少布满岁月痕迹

  蓝釉梅瓶不高,才26.8厘米,最上面口径4.4厘米,最大腹径15.6厘米,底径10厘米。“你看你看,那是不是一条龙?那是纹饰还是什么?”“底部怎么还有花边?”展厅内,大家的问题也很多。细细打量,在古墓内它已沉睡了近500年,岁月的痕迹也在梅瓶上体现出来。

  乍一眼看去,它亭亭玉立,俏丽得很。但细看,瑕疵还真不少。梅瓶肩部,蓝釉表面上有一个个小点点,看上去像是花纹,其实,是泥土沁到梅瓶上了。侧面,有一块黄色的斑,这像美丽的小姑娘脸上长了斑点一样,格外显眼。“这也是后来沁上去的,刚烧出来时,应该浑身都是蓝色的,而且很正。”

  背后,有一块釉特别稀,其它地方的釉色看起来是深厚的蓝,蓝得甚至有点“腻”,而背后的这一小块,却是淡淡的蓝,有点发白,上面还粘着黄色的细沙。宋燕说,这块显得有点发白的釉,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烧造时候留下的瑕疵,由于火候不是很到位,留下了这个稍微发白的斑;而另外一种可能就是,这个地方的蓝釉本来就相对薄,由于紧贴着墙壁,边上是石灰胶浆,因此胶浆沁在了上面。

  揭秘

  制作工艺造型难,两次拉坯拼接而成

  梅瓶腹部有一条横向纹路,这条纹路绕了梅瓶整整一圈。而在横纹下面,还“爬”了一段波浪纹,这让梅瓶看起来很特别。

  “那个波浪,一开始还以为是龙纹,其实是釉。”宋燕说,烧造时,釉料在高温下从高处向下流淌,这就造成了梅瓶腹部有波浪一样的纹饰,且高出来一些。

  而那道横纹,恰恰说明了当时的制作工艺。梅瓶这种造型在当时来说非常难。窑工们上半截和下半截分别拉坯,然后拼接起来。拼接时,留下了这圈横纹。

  传承与改进:和扬博镇馆之宝有相似之处


扬州博物馆霁蓝釉白龙纹梅瓶

  “蓝釉梅瓶和我们馆藏的霁蓝釉白龙纹梅瓶(元代)在工艺上有传承,也有改进的地方。”扬州博物馆保管部副主任庄志军说。霁蓝釉白龙纹梅瓶身上,除了蓝釉底外,还有两条白龙。蓝釉梅瓶传承了口小、肩丰、底小的流线造型。

  不过,关键部位还是不同。比如口沿部位,霁蓝釉白龙纹梅瓶口子上有唇边,蓝釉梅瓶没有;霁蓝釉白龙纹梅瓶腹部以下,笔直地收腹,底足很小,站立不是很稳,蓝釉梅瓶到底部就开始外撇,底足稍大,站立得更稳当。专家说,这两个关键部位也是判断瓷器年代的关键点。

  墓主人:锦衣卫佥事是闲职,没实权

  当时清理的时候,考古人员就清理出了2副墓志,一副介绍男主人,一副介绍女主人。

  关于墓志,这几天考古专家们也加紧了解读。

  “墓主叫徐世礼,字君叙,是徐达的第六代孙。”徐君叙的锦衣卫佥事一职也是世袭来的,在当时并不是享有真权力,只是一个闲职。

  估价

  保利:保守价二三十万

  这个梅瓶到底价值如何?现场专家们都不肯估价。

  记者把相关资料发给了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的瓷器鉴定专家。专家说,保守估价20万~30万元左右。“梅瓶是器物中等级最高的,比一般的器物等级都高。”专家说,由于积釉太多,不像是官窑作品。

  “我们曾经拍卖过雍正、乾隆时期的霁蓝釉瓷器,印象里拍卖价是200多万元。明朝的蓝釉梅瓶还没有拍卖过,没有参照,不好说。”专家说,几十万元只是一个保守估价,毕竟市场讲究个“物以稀为贵”。

  荣宝:至少几百万元

  蓝釉梅瓶也引起了在宁拍卖公司的极大关注。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瓷杂部经理杨帆就对它特别感兴趣,他说,这件梅瓶如果在拍卖市场上,至少要几百万元,而且,“文物价值高于经济价值”。

  杨帆说,虽然没有款识,但这件瓷器不是一般的民窑能烧制的,是件精品。明初,朱元璋规定,祭祀用品须是彩瓷,而在当时,蓝釉、红釉、甜白等色彩是非常难烧制的,很名贵。后来,达官贵人们看皇家喜欢,纷纷效仿,争相烧制蓝釉瓷器,来象征身份的高贵,它比现代的奢侈品还奢侈品。但因为没有参照,无法准确估价。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杜鹃


褐头鹪莺

  布谷鸟喜欢把蛋下在其他鸟的鸟巢里,冒充寄主的蛋,让寄主帮它孵化幼鸟。它的这种“偷懒”行为往往引起激烈的反抗。研究者发现,在如何造“山寨”蛋和如何辨识“山寨”蛋上,布谷鸟和寄主都在不断“练兵”,提高“技能”。

  布谷鸟巢寄生“本领”越来越强

  布谷鸟,还有一个我们熟悉的名字——杜鹃。

  这种动物,除了我们熟知的啼血的传说故事,其巢寄生的习惯也很出名。它会将卵产在其他鸟的鸟巢中,让别的鸟“代”它孵化和育雏。布谷鸟是现有80多种巢寄生鸟类中最典型的一种鸟,它可以把卵寄生在125种其他鸟类的巢中。

  研究表明,它的这种“厚脸皮”的偷懒行为,也在不断“登峰造极”。在繁殖期,它会寻找与自己的蛋的孵化期和育雏期相似、雏鸟食性基本相同的宿主,它们多为雀形目鸟类。在宿主开始孵卵之前,乘宿主离巢外出时快速寄生产卵。它自己不会做窝,也不孵卵,平均每年产蛋2~10个,却把所产的蛋放在如画眉、苇茑等鸟的巢窝里,让这些鸟替自己精心孵化。而且它懂得不把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每飞到一个巢窝里只产一个蛋。在产卵前,它会把宿主原本的一枚卵移走,或全部推出巢外,迫使宿主重新产卵。而一旦巢寄生的雏鸟孵出,它也会将养父母的亲生子女推出巢外,独享义亲抚育。

  寄主鸟两大反抗策略

  布谷鸟发现了更好地模仿寄主蛋的办法,而寄主鸟儿们也相应地发生了协同进化,找到了新的办法来将自己的蛋和布谷鸟的蛋区别开来。寄主鸟有两种技巧来对付布谷鸟:一是提高自己的辨识眼力;二是改变自己蛋宝宝的颜色,以跟布谷鸟的蛋区别开来。

  剑桥大学的克莱尔·斯波蒂斯伍德带领的科学家研究团队在南赞比亚进行了有趣的实验研究。他们将外来的鸟蛋分别放在三种相近种属的鸣鸟巢穴中,以对它们的反应做比较观察,看它们是如何辨识外来的冒牌山寨货的。结果发现,褐头鹪莺在辨识自己巢穴里的真假鸟蛋方面,视觉能力很差。但是它的蛋在色彩上非常斑斓,在形状上也保持多样性,靠着下出不一样的蛋的本事,它战胜了布谷鸟的假冒蛋。红脸扇尾莺则发展出了很好的辨识眼力,但其蛋外观多样性的变化就很少。而第三种鸟,轻捷扇尾莺,在这两方面的能力虽然都不拔尖,但都处在还算不错的中间水平。研究者们发现,布谷鸟从不将蛋下在轻捷扇尾莺的巢穴里。看来,轻捷扇尾莺的战略是最成功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荷兰大地被五颜六色郁金香“淹没”

  春天,是郁金香盛开的季节,每年的这个时候,荷兰的大地都会被五颜六色的郁金香所“淹没”。从观景飞机上往下看,美丽的花田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蜡笔盒,把荷兰的春天装点成“世界上最美丽的春天”,游人们徜徉其中,流连忘返。


荷兰大地被五颜六色郁金香“淹没”

  位于荷兰西部的丽斯小镇是著名的郁金香花田区,每年4月份,蓝色、红色、粉红色和黄色的郁金香灿烂绽放,形成一道五彩缤纷、独具特色的风景线,而当地的农民也希望通过这些荷兰的国花来获取高额的利润。当数以万计的游客来到荷兰后,第一选择就是去郁金香花田一览美丽胜景,而当大家坐着旅游大篷车来到花田时,所看到的美景要比想象中更加让人兴奋,让人赞叹!


荷兰大地被五颜六色郁金香“淹没”

  荷兰每年种植的郁金香约有30亿株,其中有三分之二会销往国外,主要出口地是美国和德国。郁金香的花期从3月持续至8月,在这段时间里,荷兰国内会组织多次规模各异的花卉展,不过每年4月份是郁金香花相最美、场面最壮观的时候,所以4月就成了观赏郁金香的“黄金时段”。郁金香的栽培大多使用球茎栽培法,这种方法在荷兰已经持续了400多年,如今荷兰全国每年生产90多亿个郁金香球茎,其中有三分之二销往国外,按照这个数据计算,地球上平均每个人可以拥有约两个球茎。


荷兰大地被五颜六色郁金香“淹没”

  五彩缤纷的郁金香由于17世纪时爆发的“郁金香狂潮”而风靡全球,而一些花色亮丽的品种更是一度被炒到天价。在那次狂潮之后,荷兰就和“郁金香”密不可分了,在哈勒姆和莱顿之间的“De Bollenstreek”区,更是被称为专门用来种植郁金香的“球茎花田区”。


荷兰大地被五颜六色郁金香“淹没”

  然而,郁金香胜景就像是一道彩虹,美丽但短暂,花期过后,这里的土地将被种植上一些普通的蔬菜作物,而小镇也将告别喧嚣,回归平静。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搜索引擎巨头谷歌近日宣称打造了网络版“时间机器”,这款网络应用可以让用户通过高清视频“穿越时空”,其中的细节纤毫毕现,令人惊叹。

  发明者称用户可以通过调整摄像头角度来进入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这时视频就会播放,并且放大和缩小来显示特定的部分。

  比如,卡内基梅隆大学科学家创造的一款视频显示了植物从播种到盛放的全过程。方法是每十五分钟自动摄下上百张的植物图片,马赛克一般拼在一起,并且转动相机角度来拍摄各种细节。

  这样的过程持续了26天,然后每幅图都按时间顺序拼接在一起。其中的每个细节都可加以放大。

  研究者称这套系统采用了科学研究中的“穷尽”手法,即采集大量的数据以提供惊人的探索效果。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泡泡式结构Bubble Wrap


泡泡式结构Bubble Wrap


泡泡式结构Bubble Wrap


泡泡式结构Bubble Wrap


泡泡式结构Bubble Wrap

  为了净化纽约的空气,设计师安德鲁•特拉乌特和本•李提出了打造泡泡式结构Bubble Wrap的想法。这一想法并不是要清除所有毒害环境的有害物质,而是建造一个基础设施,将这些毒物用作“燃料”,进而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借助于这个基础设施,受环境污染和糟糕的空气质量困扰的城市可变成一个充满活力并具有可持续性的公共空间。

  Bubble Wrap专为纽约设计,这座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但污染问题同样十分严重。带有未来派色彩的Bubble Wrap项目将以一种令人吃惊的方式改变这种现状。密集分布的“泡泡”彼此相连,利用一种独特的建筑材料打造公共生活空间。“泡泡”内的植物吸收受污染的空气,起到净化作用,而后在地面水平上释放清洁空气。来自地铁排气系统和街道的空气也经过净化,让这些“豆荚式”设施成为一个大规模空气净化器。

  泡泡结构内的空间可用于举行文化和社区活动。想象一下,在空气清新的泡泡建筑内开设一家农贸市场,或者举办户外活动,每一个人都可以享受清新的空气,无需担心污染问题。设计师将这一想法称之为“天堂”,可利用纽约的多余能量和污染。这一想法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似乎可以视为一种共生关系,居民的生活方式为泡泡结构“供料”,城市则相应获得一个美丽的可以自由呼吸的公共空间,摆脱空气污染。(任秋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肉食植物利用多汁的果肉、甜蜜的花蜜引诱昆虫、青蛙甚至于老鼠,而后利用死亡陷阱将猎物捕获。得手之后,它们用酸融化猎物的身体,而后美餐一顿。它们的死亡陷阱极具欺骗性,整个捕食过程令人吃惊。一些植物学家一度认为肉食植物捕食昆虫纯粹是意外之举,我们现在知道它们经过长时间的进化,已经养成吃肉的嗜好。但这种嗜好往往没有什么必要,因为它们通常生长在富含营养物的土壤中。以下7种植物凭借与众不同的捕猎方式或者怪异的饮食习惯在肉食植物家族独树一帜,其中一种肉食植物甚至喜欢吃小动物的粪便,如此嗜好令人不可思议。

  1.捕鼠猪笼草

捕鼠猪笼草
捕鼠猪笼草

  猪笼草外形好似一个大罐,里面盛满雨水、酸和酶,它们分泌的花蜜能够引诱猎物,通常是昆虫,偶尔也猎捕两栖类动物。有时候,它们也会猎捕体型更大,肉更多的动物。学名“Nepenthes attenboroughii”的猪笼草是一种新发现的猪笼草物种,以英国博物学者和电视主持人大卫•艾登堡的名字命名,它们不仅捕食小老鼠,大老鼠也不放过。它们的瓶状体个头与足球差不多,里面经常发现巨型蜈蚣和身长达到4英寸(约合10.16 厘米)的大蜘蛛。

  2.美丽而致命的茅膏菜

美丽而致命的茅膏菜
美丽而致命的茅膏菜

  照片中的茅膏菜上面挂满露珠,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它们是一种美丽的观赏植物,同时也是一个可怕的昆虫杀手。它们利用触毛尖上的露珠引诱昆虫,而后利用黏液捕获昆虫,最后分泌酶消化猎物。只需要短短15分钟,被捕获的昆虫便小命呜呼。被溶解的昆虫尸体变成“营养汤”,随后被叶子吸收。所有茅膏菜种群都能够移动触毛,向叶子中部弯曲,尽可能让昆虫身体接触到更多的腺。

  3.喜吃粪便的猪笼草

喜吃粪便的猪笼草
喜吃粪便的猪笼草

  巨型山区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rajah”,是世界上最大的肉食植物,能够捕食老鼠,但这种事情并不经常发生。令人感到好奇的是,巨型山区猪笼草非常喜欢吃动物的粪便,尤其是树鼩 的粪便。如果周围没有足够的昆虫出现,它们便成为一个天然马桶,供树鼩 使用。它们利用花蜜引诱附近的树鼩 ,而后利用巨型瓶状体收集粪便。科学家认为这种植物的瓶状体已经进化成堪称完美的树鼩 马桶,帮助两种物种形成一种怪异的共生关系。

  4.捕虫堇

捕虫堇
捕虫堇

  捕虫堇是狸藻科捕虫堇属家族成员,拥有一种特殊的能力,能够在叶子表面捕获昆虫,就像捕蝇纸一样。得手之后,它们对猎物进行液化处理,而后吸入体内。这种植物长有无茎莲座型叶丛,有时只在长长的茎干上开一朵花。随着季节变化,很多捕虫堇也在肉食和非肉食之间转换。

  这种植物长有特殊的腺,分散在多汁的叶子表面,叶子能够分泌可见的湿滴,吸引蚊子等找水喝的昆虫。对于那些不幸落在捕虫堇上的昆虫来说,奋力挣扎不但没有任何作用,同时还会适得其反,导致身体接触到更多粘腺,进一步沦为捕虫堇的囊中物。与喜欢吃粪便的猪笼草一样,捕虫堇也能够消化其他食物,例如落在叶子上的花粉。

  5.极具欺骗性的狸藻

狸藻
狸藻

  狸藻能够开出可爱的小黄花并伸出水面,从外表上看,它们就是普通的水生植物,但普通的外表外,它们也能设置复杂的陷阱,捕获蝌蚪等动物。狸藻的茎干很长,通常没入池塘或者躺在沼泽地上。在茎干上,它们会设置袋子状的小陷阱,利用负压力捕获猎物。猎物触动“暗门”之后,周围的水便进入陷阱,装满水之后,陷阱关闭。

  这种诱捕方式能够捕获体型较大的猎物。捕到蝌蚪之后,狸藻会从尾巴开始享受,一点点将猎物消灭光。除了蝌蚪外,蚊子幼虫,线虫和水蚤也都写进它们的食谱。狸藻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的潮湿环境,有时也能在南美雨林潮湿的树皮上发现它们的踪迹。

  6.眼镜蛇莉莉

眼镜蛇莉莉
眼镜蛇莉莉

  眼镜蛇莉莉学名“Darlingtonia californica”,也被称之为“加州猪笼草”和“眼镜蛇草”,通常生活在寒冷山水补给的溪流或者沼泽中。它们是一种罕见的植物,很难培育。它们的管状叶子按照特定的角度排列,外形好似一条吐着舌头,准备发动袭击的眼镜蛇。

  与其他猪笼草不同的是,眼镜蛇草的瓶状体并不收集雨水。它们利用根部吸收土壤中的水分,控制水量。一旦昆虫被诱捕,润滑的分泌物和向下的绒毛便会阻止猎物逃脱。半透明的“出口”实际上并不是出口,只是对猎物生命最后时刻的一种嘲弄。如果奋力挣扎,企图逃跑,猎物便会掉进水里淹死。

  7.维纳斯捕蝇草

维纳斯捕蝇草
维纳斯捕蝇草

  维纳斯捕蝇草是肉食植物中的明星,拥有最富动感的反射诱捕机制。它们主要以甲虫、蜘蛛、蚂蚁和蝗虫为食。有趣的是,这种植物的表面有很多小洞,允许小型飞行昆虫逃跑。之所以放它们一马的原因在于:它们所含的营养物不足以补充捕猎时耗费的能量。张开时,陷阱的裂片凸起,用看似多汁的粉红色果肉引诱昆虫。当表面的细毛受到刺激,陷阱便会关闭,形成一个凹面囚笼。如果猎物挣扎,裂片便会将它们夹得更紧。封闭的陷阱好似一个胃,慢慢消化猎物。维纳斯捕蝇草偶尔也会捕食青蛙等体型较大的猎物。(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一名业余摄影师正在拍摄17英里长的粒子加速器LHC


突破:希格斯玻色子的一个LHC图像,该图像中,希格斯玻色子衰减为两个强子和电子喷出物


费米实验室的对撞机探测器目前是粒子加速器Tevatron做实验的“家”

  希格斯玻色子被物理学家称为标准模型中最后一种未被发现的基本粒子,物理学家认为,寻找希格斯玻色子不仅是解开大爆炸初期宇宙起源之谜的关键钥匙,也是引力、弱力、电磁力和强力这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统一的关键。

  科学家们长期以来有个疑问,粒子如何有质量Tevatron(费米实验室质子—反质子对撞机)和LHC——这两台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长期以来一直在寻找希格斯和其他亚原子物质,这两个粒子加速器可以高速产生粒子束流。

  该说明暗示道, LHC的ATLAS粒子探测器(是一种主要设计用来捕捉难以捉摸的希格斯的探测器)已经拾起了“签名”。根据该说明,质量和其它特性方面的信号与希格斯预计将生产的东西是一致的。该信号的其他方面却与预测不匹配。Stone说:“它的生产速度远远高于标准模型中的希格斯玻色子的预期速度。”该信号可能是一些其他粒子的证据,Stone补充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将更有趣,也可能是超越标准模型的新的物理学结果。”

  Stone指出,该说明不是Atlas研究小组的官方结论,因此关于其有效性或投机性方面的推测可能会有点为时过早。他说:“在获得相关批准前公开讨论有关内部资料是非法的,而且是很不科学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顾影自怜


动静相宜


顾影自怜


动静相宜

  39岁的英国摄影师保罗·塞维尔耗时数月拍下了一组令人窒息的鸟类倒影图片。为了这份“其职业生涯截至目前最满意的作品”,塞维尔花费好几天在自家花园里建造了一个小池塘,并摆上岩石、树枝和浮萍,让它看上去更加自然,以吸引鸟儿光临。他每天都在池塘边架好机器调好光,然后守在那里好几个小时等待最完美的图片。

  拍了20多年野生动物的塞维尔对鸟类摄影有极高的兴趣,他总能够精准地抓住那些最美丽的瞬间。在这组作品中,他拍下了从蓝山雀到知更鸟等各种“线条、大小和羽毛颜色迥异”的鸟类。鸟儿喝水,或者梳理羽毛,甚至对着水塘顾影自怜的时刻都被他抓到。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这件小不点玉印很不起眼

  合肥晚报讯 六安战国墓北墓内棺开启后,各路摄影记者蜂拥而上,镜头对准棺内一组精美玉器一通猛拍,在玉璧、玉璜、玉佩、玉管、玉觿、玉勒、玉花等17件玉器中,那个被各家媒体称之为玉锁或锁形玉饰的小玉件,现已验明正身,正是被大家忽略的重要文物:战国编钟形吉语印章。

  北墓内棺出土的组玉在战国墓中较为常见,其器形制式和各地出土的组玉也大同小异,只能和六山镜一起证明墓主人的贵族身价。但在北墓内棺17件玉器中,这件不起眼的小不点吉语印章却与众不同,很有特色。当时,考古人员未及时看其印面,误认为是锁形玉饰。记者凭借对战国印章的一点了解,第一眼就感觉它是玉印。21日下午5时,两棺开罢,在省考古所秦让平老师热心配合下,记者拍到了唯一的玉印印文图片,也证实了记者的感觉,面对这个从未接触过的古文字,记者和秦让平老师研究了一番百思不得其解。这个变形篆字让记者花费了半天时间考证,通过走访本地老篆刻家、查阅金石古篆工具书等多种形式,终于弄清此为“吉”字古篆的另一种写法。无独有偶,记者在专业网站又看到了一枚战国青铜吉语印,其印文与之完全相同〔见下图资料图〕,更加坚定了对“吉”字的确认。


战国青铜吉语印资料图

 战国吉语印,在本报4月19日报道中关于开棺三大猜想里已经提及。吉语印,是古人思想意识的反映。吉语印的文字内容各朝各代各有特色,战国时多在三个字以内,如“昌”、“宜”、“利”、“正行”、“行吉”、“有千金”等。在全国各地出土的战国玉质吉语印中,常见到的是素身无饰、两层台、鼻钮或瓦钮玉印,一般为正方形、圆形和长方形,鲜见其他样式。六安北墓内棺出土的这枚战国吉语印,和田白玉质地,仿青铜编钟器形,为椭圆形印面,鼻钮,印身两面刻有对称的单线几何纹,使本来就有独特造型的玉印又增添了十分的雅致。这枚阴刻变形篆书白文的“吉”字,符合那时楚地的文化习俗。因为,战国时代人们敬神守分,佩印蔚然成风,以祈求祥瑞。六安战国墓北墓内棺里的女主人当不例外。战汉玉印在印身雕刻纹饰者本已稀见,此枚战国玉印美其形、繁其饰更属罕见,当是难得一见的珍品。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北京时间4月25日 科学家近日在火星南极发现存在以巨大的地下干冰或者冻结的二氧化碳水库,这项发现让科学家不得不重新评估火星的气候历史,他们认为60万年前尘埃风暴或曾席卷火星。科学家一直认为火星大气尘土飞扬常有风暴,类似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沙尘暴,现在看来情况远比预估计的恶劣。他们猜测60万年前火星大气中富含二氧化碳导致气候环境极端恶劣。 图1暴风雨天气:火星南极发现巨大的地下干冰水库使得科学家不得不重新评估火星的气候历史在火星地轴仍倾斜的历史中,阳光直射南极融化了某些冰冻的二氧化碳。这导致火星大气更厚且引起更多灰尘进入空气,引起恶劣的沙尘暴。而其它时期二氧化碳则作为季节循环的一部分进入地下。更厚的大气意味着火星上可能有更多区域或有液态水的存在。“几十亿年火星并非温和热带性气候。”

  预估计:利用美国宇航局火星侦察轨道器收集的数据,该地图用不同颜色标出了沉积物的厚度。红色代表600米厚度,黄色是400米暗蓝色则代表不到100米,逐渐减少到零火星现在寒冷贫瘠且不断受到致命的辐射。它的大气层主要有二氧化碳组成,现在比地球珠穆朗玛峰顶部空气还要稀薄很多倍,事实上火星大气还不足地球大气的1%。然而火星表面的沟渠、峡谷和河道也表明火星早期也曾温暖湿润。火星地下的干冰沉积物体积和南美洲最大的湖苏必利尔湖相当,它是利用美国宇航局火星侦察轨道器的地面穿透雷达探测发现的。研究学者估计干冰水库所含的二氧化碳是预估计的30倍,这也许能解释为何大部分火星大气消失了。

  1935年4月18日,德州斯特拉特福出现了一场沙尘暴。沙尘暴多由大面积干旱引起,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乡村地区常有发生虽然发现的干冰水库量较大,当倘若将所含二氧化碳全部释放也仅仅能使火星大气含量翻倍,本质上仍无法提高火星温度,或者形成水池。“大气仍很稀薄,还未达到能使火星整体温度上升或允许表面液态水存在的密度。”火星大气之谜一直困扰着科学家,美国宇航局计划2013年发射新宇宙飞船探索火星上层大气以及研究气体是如何消失的。(编译/严炎刘星)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64 页,共 1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