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各就各位,准备开跳


小兔“詹姆士”(James)


“詹姆士”潇洒一跃

  中新网4月29日电 据外媒报道,兔子善跳,这早已不是什么秘密。而欧洲的养兔爱好者稍微约束了兔子的天性而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有趣运动—跳跃秀。

  这种运动于八十年代早期在瑞典发明。在名为Kaninhop的比赛中,小兔子们依次跳过不同高度和宽度的障碍物。

  来自德国城市Jena的一只名叫“史努比”的黑白色小兔子是当地Kaninhop俱乐部的明星,每天都很勤奋地练习跳过各种栏杆。


俱乐部的创始人,23岁的Claudia Fehlen说“史努比”可以跳到60厘米高。

  这项运动现已传到其他欧洲国家、美国、加拿大、甚至是日本。

  各地的比赛规则各异,但是通常来说,兔子跳过的障碍越多,得分也越高,有些比赛还有时间限制。

  瑞典兔子跳跃网站kaninhoppning.se的数据显示,兔子的世界跳高纪录是99.5厘米,而跳远纪录则是惊人的3米。

  而这种休闲活动惹恼了动物权利保护者。德国的一家私人组织Sweetrabbits批评兔主人在比赛和训练中使用绳套来约束他们的宠物,并且把不肯合作的兔子强行拉过障碍。

  而兔主人则回应说除了训练需要外,这也是一种节育措施,是为了防止兔子乱跑,找别的兔子扎堆调情。“想想一只精力旺盛的小公兔挣脱绳索后会发生什么。”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一名考古队员在进行大河口西周墓葬群的发掘工作。目前发掘工作已经接近尾声,仅剩下数十座小型墓葬尚未发掘、保护。新华社发


鸟 盉


漆木俑

  4月25日,山西翼城县“大河口西周墓地”入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随着发掘工作接近尾声,墓地揭露面积15000余平方米,发现墓葬615座、车马坑22座。墓葬内不仅首次发现了漆木俑、原始瓷器等国宝,而且首次发现西周时期三足铜盂、三足鼎式簋等珍稀青铜器,个别墓葬甚至发现有金器,三千年前的这些宝器将为我们揭开古代封国之谜。

  “霸”国出现填补空白

  如此丰厚的葬品到底出自怎样身份人物的墓群?

  大河口墓地位于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以东约6公里处一片两河交汇形成的三角洲高地,墓地年代横贯西周,晚期进入春秋初年。在试掘阶段,考古队就发现这是一个诸侯国君级别的墓——墓葬二层台四壁有11个壁龛,壁龛内放置漆木器、原始瓷器、陶器等物。

  从出土的青铜器上面的铭文确证,大河口墓地墓主的国族名为 “霸”,“霸伯”是这里的最高权力拥有者。“霸”国的商、周文化因素都比较明显,并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风格。其人群应为狄人系统的一支,是被中原商周文化同化的狄人人群。相继的考古发现,“霸”国和周王室以及晋国、倗国、燕国等国关系密切。

  “霸”国与晋国相邻。从墓地规模及随葬品推测,“霸”国应比晋国低一个档次,属于小国。在君主称谓方面,晋国的君主被封为晋侯,而“霸”国的君主则被称为霸伯。此外,两国的墓葬规模也相距甚远,晋国曲村墓地的墓葬多达20000多座,而“霸”国大河口墓地的墓葬仅有1500座左右,从这里也可反映出两国国都人口规模的差距。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所长王巍认为,大河口墓地的发现让人们有机会认识不见于历史文献记载的西周“霸”国的历史及文化,并为研究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度、器用制度和族群融合等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填补了中国对西周时期考古研究的一项空白。

  稀有漆木俑保留完好

  墓葬二层台四壁有11个壁龛,一座墓葬内发现如此多的壁龛在西周考古上还是第一次,墓内随葬漆木俑可能是目前中原地区出土最早的实物资料。

  考古队在发掘墓葬的填土工作中,在东边二层台上意外发掘出了重要宝物:两个一米多高的漆木俑双足站立于漆木龟上,双手作持物状,两俑前面及侧面放置漆木器,这在中原地区西周墓葬内也是首见。考古学家介绍,漆木器在两种环境下易于保存:一是十分湿润的环境,二是十分干燥的环境。在黄土高原忽干忽湿的环境里,两个漆木俑经数千年还能较为完好地保留下来,弥足珍贵。

  山西省考古所副所长谢尧亭介绍:“中华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礼制。古人朝会、狩猎、宴享、训练军队等活动都强调‘秩序’。我们推测这两个漆木俑与礼制和宗教有关系。”

  考古专家历经两年,清理出大量的漆木器遗存,包括漆木俑、俎、罍、豆、壶、牺尊、坐屏、杯、案、盾牌、方彝等种类。

  新器形鸟盉纠正“错误”

  大河口墓葬还发掘出一个青铜鸟形器物,经鉴定是鸟盉(hé)。“这件器物可以说是大河口墓葬铜器中的瑰宝,它为中国青铜器发展史提供了一件新的器形。”谢尧亭说。

  以往发现的鸟尊大多属于酒器,简单地说,就是一种鸟形的盛酒器,用来在各类祭祀活动中盛装不同的酒。距此二三十公里的北赵晋侯墓地就发现了鸟尊,被收藏在山西省博物院,是其“镇院之宝”。此次发现的青铜鸟形器物与北赵晋侯墓地发现的鸟尊有所不同,腹部没有管状流。专家认为,大河口这件鸟形器物不是尊,而是盉。

  谢尧亭说:“商周时期,盉多是一种注水的水器。按照商周贵族礼仪,在祭祀、宴饮、典礼过程中,参与者要洗手盥洗。侍者用盉将水倒出。在既往的考古发现和传世器物中都未曾见过像大河口墓葬中这样的鸟形盉。”

  鸟形盉的出现也意外纠正了一个“美丽的错误”:山西省博物院收藏的鸟尊在发掘时尾巴已断,上海博物院将尾巴修复为朝里卷。此次发现的鸟形盉十分完整,它清晰地显示,鸟的尾巴是朝外卷的。(本报综合报道)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大象孤儿正在泥塘里嬉戏

  在这些大象孤儿的眼中,泥巴不仅可以消暑避热,还是很好的解闷玩具。它们在奔向泥塘时,几乎无法掩饰住兴奋,一头扎进烂泥里开始嬉闹起来。


野生动物保护区里生活着不同地区的大象孤儿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在肯尼亚大卫-谢尔德里克野生动物基金会的泥塘中,这些大象嬉戏玩耍,看起来如同一个非常幸福的大家庭。40岁的摄影爱好者亚力克塞-提施辰库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旅游时,捕捉到这动人心扉的一幕。


这些大象孤儿在生命最初阶段非常不幸,但现在过得很开心

  他说:“动物园中有很多可爱的小象孤儿正在成长,它们来自肯尼亚不同地区。这个孤儿院每天只向游客开放1小时,但值得一去,因为这些小象非常可爱。工作人员用奶瓶给它们喂奶,吃完午餐后它们开始玩耍。看它们在泥浆里打滚的样子非常有趣,它们相互扭抱,你撞我,我撞你,看起来非常开心。这一刻非常感人,在这段时间里正好可以给它们拍照。”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目前,科学家基于钱德拉望远镜最新观测认为,一颗恒星可幸存于由一颗伴星进入超新星状态的爆炸碰撞中。
 
 
 
图像显示“第谷”超新星残骸中的铁物质
 
 
 
艺术家描述“第谷”超新星残骸中X射线弧光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目前,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最新观测图像可能为科学家提供揭开历史最著名超新星爆炸之谜的最新证据。
1952年,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Tycho Brahe)观测发现一颗超新星爆炸,并将其命名为“第谷”。目前,科学家基于钱德拉望远镜最新观测认为,一颗恒星可幸存于由一颗伴星进入超新星状态的爆炸碰撞中。
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丹尼尔·王(Q Daniel Wang)说:“看上去它的伴星爆炸时释放巨大的能量,但这颗恒星却毫无损失。很可能是当伴星爆炸时产生一股排斥力,结合轨道速率,使这颗恒星快速地弹出。”
“第谷”是由1a类型超新星形成的,1a超新星具有可靠的亮度,是一种用于测量天文距离的恒星爆炸类型。它曾用于测量宇宙的膨胀加速度,这种太空效应归咎为暗能量的作用。
一支研究小组对“第谷”超新星进行了深太空钱德拉观测,并发现超新星残骸中喷射着X射线弧光。强有力的证据显示当一颗白矮星爆炸时会产生X射线弧光释放的冲击波,这股冲击波会吹散邻近伴星的表面物质。
中科院研究员卢房军(音译)说:“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置疑1a类型超新星是如何形成的,它被用作指示太空距离的稳定信号灯,对于它形成的理解是至关重要的。”
一种普遍观点认为,1a类型超新星是两颗白矮星合并而成,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伴星或者伴星表面物质被吹散的证据存在。而另一种主流观点认为,一颗白矮星从“正常的”、类太阳伴星牵引物质,直至热核爆炸发生。
以上两种情况可能真实发生于不同状况,但钱德拉望远镜最新观测结果支持后者理论。此外,“第谷”超新星研究显示伴星具有显著的弹回迹象,当超新星爆炸时还吹散该伴星表面少量物质。
之前采用光学望远镜进行的观测研究显示,在超新星残骸中的恒星移动速度比其邻近星体更快,暗示着这颗恒星就是其伴星。基于X射线弧光的特性和“候选伴星”,研究小组认为,双星系统中两颗恒星在爆炸之前存在着轨道周期和分离距离。
轨道周期大约为5天时间,而分离距离仅为1光年的百万分之一,或者少于太阳和地球距离的十分之一。相比之下,超新星残骸自身大约20光年直径。
其它X射线弧光详细资料显示它来自于伴星,例如:超新星残骸喷射的X射线显示邻近弧光的“阴影”。这项最新研究将发表在5月刊《天体物理学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
 
更多阅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据科技部网站消息,“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2012年度课题现已开始申报,申报材料报送时间为2011年5月23日-24日,24日17:00时截止,过时不予受理。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北京时间4月27日消息,它们看上去可能跟普通眼镜没有什么两样,但是这种眼镜实际上是眼镜领域的创新科技领头羊。这种电子眼镜名叫emPower,佩戴者可以通过开、关不同的指令设置,调节眼镜的焦点,进行阅读或者看较远的东西。emPower眼镜采用了世界最新出现的电子调焦镜片。
这种镜片包含一层液晶,液晶在电流的刺激下会改变排列次序,从而改变镜片的焦距。佩戴双焦眼镜的人都知道,他们在向下看时,画面会发生扭曲。而emPower佩戴者只要脑袋向下倾斜一些,或者用手扶住镜框,眼镜的阅读指令就会被激活,反之亦然。emPower眼镜制造商美国的PixelOptics光学公司承诺,这种新型眼镜将“配备所有指令,具有多种时尚风格、形状、大小和颜色”。上个月这种眼镜在纽约举行的美国东部国际眼镜展览会上展出,预计将于今年夏季在美国上市。
眼镜充满电需要8小时,充电一次可以使用2到3天。这种眼镜有三种设置——自动、手动打开和手动关闭,以便佩戴者控制自如。这种眼镜的潜在缺点是它的价格太昂贵,一幅眼镜售价1000美元到1250美元,这包括镜框、镜片、眼镜盒和充电器。PixelOptics公司研制emPower眼镜已经长达12年,在这期间它在美国申请了275项专利。
 
更多阅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2011年4月26日上午,中国大坝协会在京举办了“汪闻韶院士优秀论文奖”设立仪式。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水利部原部长、中国大坝协会理事长汪恕诚出席了设奖仪式并为汪闻韶院士遗孀严素秋女士颁发了捐赠证书。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汪闻韶院士是我国著名的水利工程和岩土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我国土动力学研究的奠基人和创建者之一。他终生恪守“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的人生准则,为中国水利事业的崛起和发展奋斗了一生,在土的地震液化,土石坝及地基的抗震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汪闻韶院士一生生活俭朴、淡泊名利,除读书做学问之外,从不贪图其他的生活享受。他一生辛苦节省下来的工资和稿费,没有留给子女,生前即表示要悉数捐出,用于支持我国水利水电事业发展。汪闻韶院士去世后,遗孀严素秋女士实现了他生前的愿望,将平生积蓄50万元全部捐献出来。
为宣传汪闻韶院士献身水利水电事业的崇高精神,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科研创新,根据中国大坝协会2011年工作会议精神,中国大坝协会接受汪闻韶院士家属的捐款,并设立“汪闻韶院士优秀论文奖”。根据“汪闻韶院士优秀论文奖”奖励办法,“汪闻韶院士优秀论文奖”的推荐、评审和授奖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优秀论文评选由中国大坝协会负责,原则上每年评选一次。评选条件为:
一是国内外期刊正式发表的水利水电科技论文;
二是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观点明确,创新性强;
三是论文内容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四是论文在评审年12月31日前三年内正式发表;
五是论文发表时第一作者未满45周岁。
优秀论文每次评选出3篇,每篇奖励1万元。奖金分配由论文作者协商自行确定,论文前三名作者可获奖励证书。
第一届“汪闻韶院士优秀论文奖”的评选工作已经开始,评选结果将于2011年6月16日-17日中国大坝协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期间发布及授奖。
 
更多阅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骆驼墩遗址发掘现场 本版均为资料图片
 


 
瓮棺葬用的釜,里面装有婴儿遗骨
 
 


 装有婴儿尸骨的瓮棺 


 骆驼墩遗址中的人体骨架 


 平底釜 


 圜底釜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位于宜兴市新街镇的一座砖瓦厂在骆驼墩一带取土时,工人们从土中挖出了大量石器、陶器和玉器,这些造型各异的器具都是当地居民们未曾见过的,后来文物部门来此普查,认定其为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这就是骆驼墩遗址。

  在遗址中,考古学家挖出了很多奇怪的瓶瓶罐罐,而在有的烧饭的罐子里,竟然出现了婴儿的尸骨。为什么婴儿会出现在这里?是野蛮的祭祀,还是遇到了“食人族”?除了这些,遗址中还发现了一处约300平方米的贝壳堆积物,先民们要用它们来干什么?近日,宜兴市文化部门将邀请全国知名文保考古专家召开专题研讨会,进一步论证骆驼墩遗址的考古价值,为人们揭开这里更多的秘密。

  谜团一

  婴儿为什么要埋在炊具里?不排除是一种亲人烹饪煮食的墓葬文化

  骆驼墩遗址南北两区发掘面积总计1309平方米,包括马家浜文化时期墓葬52座,瓮棺葬39座,灰坑5座,房址3座,大型贝壳类堆积遗址1处,祭祀遗址4处以及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墓葬和灰坑多座。另外还发现较为丰富的广富林文化遗存和印纹陶时期的文化遗存。发现石器、陶器、骨器等400余件,各类动物骨骸标本2000余件,碳化稻米2000多颗。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评选为2002年度全国六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随着遗址的挖掘,距今7000年左右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的生活场景由此一一被呈现在世人面前。“骆驼墩考古发现,最为独特的就是瓮棺葬。”虽然已有十年,但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留根至今仍对这个奇特的现象记忆犹新。

  那些装有婴儿尸骨的陶罐叫陶瓮,高20多厘米,宽10多厘米,不打开盖子,没有人会知道,里面竟然装着婴儿的尸骨。专家说,这些陶瓮是当时人们专门用来埋葬婴儿的“棺材”,所以这种棺材又被称之为瓮棺,他们从骆驼墩一共发现了39座瓮棺葬。

  在宜兴存放骆驼墩出土文物的库房,林留根打开其中一个陶釜,里面露出了一具婴儿的尸骨,林留根向记者指点,“这是婴儿的头颅、这是他的手臂骨和腿骨。”令人揪心的是,这名婴儿的腿骨居然只有一根小树枝那么纤细。瓮棺葬的主人竟然都是几个月大的婴儿!

  “婴儿的骨骼有的保存相当完整。我们从骨骼上判断,他们的年龄都不到一岁,甚至有些可能是还未发育完全、流产的胎儿。”林留根说,婴儿的性别已无从知晓。

  这些婴儿究竟是怎么夭折的?林留根认为,他们死亡的原因目前尚不明确,但应当不是被用于祭祀。“原始社会人是第一生产力,当时的生活条件差,人的寿命短。一旦出生率过低,部落可能遭遇灭顶之灾。因此当孩子夭折后,大人尤其感到痛惜,就用陶釜把婴儿的遗骸装起来,在一个墓葬区里集中安葬。”在一个陶釜的上端,记者看到有十几个小孔,“这可能是故意钻的孔,可以让婴儿的灵魂升天,转世重新投胎。”

  据介绍,用作瓮棺的葬具都是陶釜。在当时这些陶釜都是作为炊具使用的,那么他们为什么会被装在陶釜中?林留根认为,原始社会有食人的风俗,因此不能排除婴儿死后,亲戚朋友将他们烹饪煮熟后分而食之,仅剩下骨头落葬,以此作为一种纪念。也有的风俗认为,将敌人吃下,可以让自己更勇敢。

  谜团二

  为何有6具尸骨是俯身埋葬,有一具还站着葬?和信仰、祭祀有关

  在骆驼墩遗址中,除了这39座婴儿墓葬外,还有52座成人墓葬,这52座墓葬和马家浜文化差不多处于同一时期,墓主多为成年男女,老、中、青壮年都有。奇怪的是,其中6座墓葬的主人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俯身葬,和我们后来看到的面朝天的仰身葬不同,为什么这些人都是俯着身埋葬的呢?原来,在同一时期的马家浜文化遗址中,那里的人们都是俯身葬,这可能和当时的信仰有关,是对大地的一种敬重。

  但到了骆驼墩遗址这里,大部分墓主实行的就是仰身葬了,并且头向均朝东偏南方向,约为108度。为什么葬礼的规矩又改了呢?宜兴市文管办主任黄兴南认为,墓葬风俗应当与宗教信仰有关,先人崇拜太阳,因此朝天仰身埋入土中,并且头朝向太阳升起的地方,他们希望自己在阳光下获得新生。他同时认为,头向还可能朝着部落的标志物或吉祥物。从现场来看,东南方向是山,先民们从山上狩猎获取食物,山对他们来说是生命的依赖,也是他们的吉祥地。

  出土的墓葬中大多没有随葬品,仅出现几具猪、狗的骨架。“这说明当时的先民们没有出现剧烈的阶层和财产分化,贫富差距不大。”林留根说,地层中曾发现大量的动物骸骨,其中以大型动物为主,有牛、麋鹿、梅花鹿、猪、狗等,水生动物有黿、鲤鱼以及大量的贝类。随葬的猪、狗从嘴部等骨骼来看和野猪、野狗已经有区别,说明当时的先民们可能已经掌握了驯化技术,将这两类动物圈养。

  此外,在祭祀遗迹中还发现一具侧身四肢弯曲,身体斜向插入地层之中的人骨,与墓葬群的头向不同,这具人骨的头向东北。从他特殊的落葬姿势,黄兴南分析称,这应当是祭祀人牲,“此人可能是部落交战的俘虏,被作为人牲杀死后祭祀。”

  链接

  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3000年

  马家浜文化:距今6000~4000年

  崧泽文化:承接马家浜文化

  良渚文化:承接崧泽文化

  骆驼墩文化:距今7300~3000年

  谜团三

  300平米的贝壳堆有什么用途?用来制陶、铺路、盖房子

  在遗址中,考古学家还发现了一处贝类及螺壳的堆积物,实际面积达到300平方米左右,中心最厚处深有1.6米。堆积物表面不平,周边还有人为取用形成的凹坑。经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鉴定,这些都是吃剩的废弃物。而先民们为什么将它们集中堆放在一起呢?

  原来,这些螺壳磨碎了可以被用做制造陶器的掺和料,先民们发现,这些磨碎的贝壳有助陶土成形、透气,经过高温烧制不易变形;烧成灰或砸碎后用来铺地铺路、造房子,还可以干燥防潮。这在当时是非常好的建筑和制陶原料。

  除了贝壳,先民们还发现来自火山岩缝中的一种特殊物质,这被考古学家称作“原始沥青”。 将它涂在器物的表面,可以美化气孔,不渗水,不被吸附。即使在几百摄氏度高温下,只有在器物底部的部分“沥青”被熔化,器物的四周仍然保留着。

  “可见当时的人们就已经懂得并且实践环保、低碳经济。”林留根说,陶器破了,人们会打两个孔粘起来使用,不轻易废弃;把蚌壳磨成刀具、用动物的骨头做成针线、椎子、匕首……生活中的用品几乎都可以循环利用,人与自然有机和谐地相处。

  原始先民的炊具有讲究,已考虑燃料的多少

  “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炊具不仅仅是人们做饭的工具,伴随着相应的饮食习惯,更体现着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而奇怪的是,这里挖掘出的烧饭工具“釜”几乎都是平底的,平底釜的类型多种多样,有直筒形、罐形、尊形等。而在骆驼墩附近的马家浜文化遗址中流行的可都是圜底釜,圜底釜底部是圆的,需要借助石块等三角架支起来才能使用。

  平底釜和圜底釜各有优缺点:平底釜放在地上更稳当,考古人员还发现平底釜有专门配合使用的灶。灶的造型是直口斜腹,腹部圈足之上有灶门。灶门上檐及下沿都向外挑,下沿用来防止烧柴脱落,上檐上翘遮掩灶门,可以防止烟熏或釜内食物溢出浇灭火焰。同时也起到装饰作用。灶口内还贴有泥条,为的是与釜的接触部分留出缝隙,增加空气的流动有利于燃烧。林留根说,有了陶灶,釜就可以移动使用,不再局限在某一处挖坑烧火,人们的生活和活动的半径明显扩大。

  虽然平底釜使用方便,但由于受火面积大,煮同样多的食物,所需时间比圜底釜长,燃料也用得多。“不过正是由于这里的资源丰富才使得平底釜能大量使用。”

  骆驼墩是太湖流域新石器文化的发源地

  骆驼墩遗址分南北两区,遗址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实际发掘面积仅1309平方米。此前考古发现只是冰山一角。

  在遗址至今仍可以看到半环围绕的河道,它被认为是新石器时代的古河道,当时应当是作为这一中心部落的护城河,一方面用来排涝,也可作为水源,同时还可围界并抵御外敌入侵。这里还发现了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古河道,既深又阔,在淤积层中还有倒塌的大树等。太湖是在8000年左右前形成的,而骆驼墩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7300多年前。林留根等一些考古学家对骆驼墩遗址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其是太湖西岸重要的历史地理坐标,它的发现推动了太湖西岸文明起源的研究。同时确立了太湖流域新石器文化新的文化类型骆驼墩文化类型,丰富了马家浜文化,重新划分了马家浜文化的次文化区。

  他认为,骆驼墩文化和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是并驾齐驱的“三驾马车”,共同开发了长江下游的环太湖地区,加速了长江下游的文明化进程,最终导致良渚文化踏上了文明时代的门槛。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巨型诸城暴龙

  记者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人员在山东诸城首次发现一种霸王龙的亲缘属种——巨型诸城暴龙,该研究成果近日刊载于国际著名学术刊物《白垩纪研究》。

  据介绍,巨型诸城暴龙产自山东诸城,从标本保存的上颌骨和牙齿系列来看,研究人员推测这种暴龙长达11米、高达4米,体重达6吨,是世界上最大的暴龙类恐龙之一。暴龙类属于兽脚亚目中食肉类恐龙,前肢短小,前肢有二指,用后肢行走,巨大的颌骨具有强大的咬合力,以猎食或腐食为生,主要发现于北美和东亚,生活在白垩纪晚期,距今约99至65百万年前,霸王龙是暴龙类恐龙的典型代表。

  研究人员发现,诸城暴龙的上颌骨上升突基部侧面有一平台,上颌窗前缘有一圆形凹缺,还有一套独特的特征组合,这些特征区别于暴龙类的其他所有属种,因此是一种新的暴龙属种,可谓霸王龙的“亲戚”。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左侧NGC 3169和右侧的NGC 3166相互之间已开始产生破坏性引力作用

  科学网讯 北京时间4月26日消息,近日欧洲的天文学家观测到两个奇特的星系,它们相互间靠的非常近,并因此引发了灾难性后果。这两个旋涡星系分别是NGC 3169和NGC 3166,由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于1783年首先发现,位于六分仪座,距离地球超过7亿光年,它们各自的引力潮汐作用已对彼此的结构产生影响。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最近欧空局的科学家们测量出了两个星系间的实际距离,仅有5万光年。虽然看起来是一个挺远距离,但这个距离还不到银河系直径的一半。相比之下,距离银河系最近的星系是仙女座大星系,其距离是250万光年,而NGC 3169和NGC 3166如此之近的距离将带来灾难性影响。此项观测数据来自欧洲南方天文台的甚大望远镜(VLT)HAWK-I设备

  旋涡星系在宇宙中非常常见,一般都拥有整齐的恒星和旋臂排列结构。但一旦和另个大质量星系靠近,这种规则性就将打破。一般来说这是合并成大质量星系的先兆,不过目前为止两个星系间的互动才刚开始展开。


欧洲南方天文台甚大望远镜坐落于智利帕拉那天文台

  可以注意到,星系NGC 3169充满发着蓝光的年轻恒星旋臂已被撕裂,许多恒星被抛射出去。而NGC 3166方面,其旋臂的尘埃带已被打乱。NGC 3169还有另一个与众不同之处,其左侧靠近中心的地方可看到在暗色中有个黄色光点,这是2003年观测到的一次超新星爆发痕迹。

  这种超新星被归类为Ia型,一般发生于一对双星系统之中,系统中有一颗成员是致密白矮星,由于引力作用从其伴星抢夺物质。随着物质在白矮星周围聚集,最终会引发无法控制的剧烈核聚变反应,发生爆炸摧毁星体。

  (KT)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62 页,共 1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