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纽约佳士得将于9月15日亚洲艺术周举行,据悉,本次亚洲艺术周将推出《澄怀味象:许汉卿珍藏》专拍,呈献收藏名家许汉卿珍藏的一批稀世奇珍共150件,包括古代名家书画、光润细洁的玉器、精致缜密的印玺及其他工巧绝伦的文房珍玩,估计总价值约700万美元。其中,第824号拍品《淳化阁帖》乾隆拓本估价达120万至150万美元。

  许福目丙,字汉卿,别字淳斋,生于1883年,卒于上世纪50年代,原籍江苏盐城。早年曾任清廷要职,民初参与筹办大陆银行,并任总经理一职。许氏虽为银行家,但书法造诣极高,且醉心传统艺术。终其一生,许氏广搜远绍,收藏范围遍及青铜、玉器、字画、瓷器、文玩、文房清供等。他对艺术史了如指掌,尤擅金石考据之学,在业内备受推崇。

  将在纽约亚洲艺术周上推出的《淳化阁帖》乾隆拓本一套二函各五册,拓本始编于宋太宗淳化年间,汇集了百名书法大家约400幅墨迹。这些名家笔下的书信文章成了后世的书法典范。乾隆命人将其中部分辑刻于石碑之上,便于大量拓印,从而建立了他的官方书法典范。

  此次上拍的藏品中还有一件雕工精湛的明末竹雕四老图笔筒,估价30-50万美元,图中林荫茂密,奇石环绕,意趣盎然。这件精美的笔筒系出名门,曾是乾隆第十一子成亲王永瑆(1752-1823)的收藏,故器底铭有其室名“诒晋斋”。

  据悉,此次专拍预展将于9月9日至14日在佳士得洛克菲勒中心画廊举行。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早先的UFO照片

  科学网(kexue.com)讯 最近德州又再次出现UFO,正在UFO迷兴奋地同时,一位曾领导萨福克UFO事件的调查工作的资深美军指挥官却泼了泠水,不要以为这些都是真的。这是他第一次谈论这件事。1980年发生的萨福克事件又被称作“英国的罗斯威尔”。一群人进入蓝道申森林调查一些神秘光线,他们出来后确信看到了一艘外星飞船,此消息一出,罗斯威尔目击事件立刻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参与调查工作的一个人现在首次公开谈论此事,并承认整个故事可能是个骗局。

  美国空军上校特德-康拉德是英格兰伊普斯威奇附近伍德布里奇和本特瓦特尔斯机场的基地指挥官。人们认为,当时该基地存放了核武器。连续两夜空中出现奇怪的光后,康拉德开始进行调查,他清除一些灌木后,在树上发现一些非常奇怪的斑点,这可能预示着有一架飞船在此降落。随后他挑选了一些人,当晚进入那片森林。他们佩戴夜光镜和相机,在这一地区进行搜寻,由于并未发现可疑物体,其中一些人先行返回了基地。

  然而,康拉德的助手、空军中校哈尔特留了下来,并通过无线电联络上司。哈尔特稍后在报告里说,他在地面和天空看到更多光。为此基地的其他高级官员走到室外,看一看能不能看到光,结果他们什么也没看到,尽管那晚晴空无云。他后来递交给国防部一份报告,解释说他认为那些光“来自地外”,并指控美国及英国安保部门意欲掩盖事实真相。康拉德对此一直保持沉默,直到最近才开口谈论此事。

  康拉德称,很多人想证实哈尔特的故事,但是谁也没做到,而且他说,没有“有力的证据”支持他的助手的说法,他认为整件事可能是个骗局。他对国家档案馆的UFO顾问大卫-克拉克博士说:“他应该会为他的声称感到羞愧和不安,他的国家和英格兰合谋在这个问题上欺骗他们的公民。他对此心知肚明。”这位前指挥官还驳斥了中士吉姆-彭尼斯顿的声称:他曾在目击UFO的第一晚进入森林,并说他接触到一艘外星飞船。

  康拉德说,他与彭尼斯顿会面,而此人并没说自己接触到一艘外星飞船,而是看到远处有光。康拉德说:“我们在地面上和空中都没看到与哈尔特的描述类似的东西。”尽管康拉德对他的前同事进行了猛烈抨击,但是克拉克认为,哈尔特可能产生了幻觉,他强调说:“除了康拉德,我认为并非所有人都怀疑哈尔特的描述。他们拥有一次非凡经历,不管那最终被证实是一座灯塔,还是偷猎者的照明工具,这都是一次不同寻常的经历。”

  美国安全官员凯文-康德曾对BBC说,他在该基地工作时搞了一次恶作剧。他在这次事发生15年后才意识到这些,并说人们描述的蓝道申森林事件与他当时对同事做的恶作剧非常相像。1947年,居住在罗斯威尔的人声称看到一艘飞船撞上地面,并发现几具外星人的遗体,这使萨福克事件重新浮出水面。但是美军对残骸进行调查后否决了上述说法。(乔尔)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如同绿色翡翠的光环

  2011年6月15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布斯皮策太空望远镜(The Spitzer space telescope)拍摄到萦绕在天蝎座尾部的由热气和尘埃组成的RCW 120光环星云,从图像上看好似一枚翡翠色戒指。

  RCW 120星云,这个直径10光年的星云位于邻近天蝎星座尾部的灰尘气体云中。

  对人类眼睛而言,该发光气体环是无形的,但通过斯皮策太空望远镜却可清晰地观测到。图中蓝色部分是3.6微米直径的光线,绿色部分是8微米直径的光线,红色部分是24微米直径的光线。

  该发光气体环中有一对巨大的“O型”恒星,目前这对恒星位于气体环中心区域,在强烈的紫外线压力下释放着气泡。斯皮策望远镜观测发现银河系内许多O型恒星同样喷涌着类似的发光气体。

  斯皮策太空望远镜(Spitzer Space Telescope,缩写为SST)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于2003年8月发射,是人类送入太空的最大的红外望远镜,也是大型轨道天文台计划的最后一台空间望远镜。该望远镜隶属于美国宇航局和加州理工学院。斯皮策太空望远镜是美国宇航局发射的四大太空望远镜之一。

  它的轨道也非常独特,是躲在地球的后面,与地球保持同样的角速度绕太阳旋转。这个轨道可使望远镜免受太阳的直接照射,等于给望远镜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冷却源,这样就可以少带一些液氦,不仅减轻了望远镜自身的重量,同时也节省了资金。

  斯皮策空间望远镜总长约4.45米,重量为950千克,主镜口径为85厘米,用铍制作。除此之外还有3台观测仪器,分别为:

  1、红外阵列相机(IRAC),大小为256×256像素,工作在3.6、4.5、5.8和8微米4个波段。

  2、红外摄谱仪(IRS),由4个模块组成,分别工作在5.3-14微米(低分辨率)、10-19.5微米((高分辨率)、14-40微米(低分辨率)和19-37微米(高分辨率)。

  3、多波段成像光度计(MIPS),工作在远红外波段,由3个探测器阵列组成,大小分别为128×128像素(24微米)、32×32像素(70微米)和2×20像素(160微米)。

  4、为避免望远镜本身发出的红外线干扰,主镜温度冷却到了5.5K。望远镜本身还装有一个保护罩,为的是避免太阳和地球发出的红外线干扰。

  5、银盘上充满了大量的尘埃和气体,阻挡了可见光,因此在地球上无法直接用光学望远镜观测到银河系中心附近的区域。红外线的波长比可见光长,能够穿透密集的尘埃,因此红外观测能够帮助人们了解银河系的核心、恒星形成,以及太阳系外行星系统。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梦幻1号机预计于下月底前交付并首飞

  科学网讯 北京时间8月8日消息,千呼万唤始出来!承诺为航空交通带来革命,却延迟付运3年、研发超支数十亿美元的美国波音787“梦幻”(Dreamliner)客机(见图),前日终于由日本全日空航空和波音公司,在美国华盛顿州的波音生产基地首次展示。全球首架最新“梦幻”1号机,预计于下月底前交付并首飞,处女航更将从东京飞往香港。

  科学网此前曾对波音787客机的问世进行了报道,作为美国波音公司历史上最成功的新机型,波音787“梦想客机”在世界上最大的建筑物内制造,每架仅用时四天即可组装完毕,它还是世界上第一种采用碳复合材料制造的商业飞机。

  但是,这种革命性新型客机能否在与欧洲空中客车公司的竞争中胜出呢?据悉,波音787“梦想客机”是波音公司启动“波音777计划”14年后推出的首款全新机型,每架造价在1.5亿至2亿美元之间,使用英制劳斯莱斯发动机,按照价值计算,波音787四分之一算是“英国造”。

  作为第一种主要采用碳复合材料制造的商业客机,波音787“梦想客机”在2009年12月首次亮相,从埃弗雷特飞往不远处的波音机场(位于西雅图以南的一个机场),然而,“梦想客机”未来的道路远比这漫长和复杂。(夏日)

  延展阅读>>

  揭秘波音787梦想飞机 出自全球最大建筑内(图)

  波音787梦幻机首次飞出美国 燃料节省达20%(图)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美国研制成功艾滋病快速验血装置 15分钟出结果成本仅1美元
这款验血装置的发明者萨缪尔博士

美国研制成功艾滋病快速验血装置 15分钟出结果成本仅1美元
这种检测卡的准确程度几乎是100%

  科学网讯 一种只有信用卡大小的微型验血装置日前问世,它在15分钟内便可检测出艾滋病,准确率几乎是100%。这项具有突破意义的科技发明在发展中国家正大受欢迎。

  这种由塑料制成的验血装置名叫mChip,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科研人员开发。其生产成本只有1美元,远远低于目前任何一种检测艾滋病的验血设备。mChip包含10个感应区域,只需针刺微量血样就可以在15分钟内诊断出是否感染了HIV病毒或梅毒。和验孕棒相似,该验血装置也是用颜色识别呈阴性还是阳性,一眼就能看出来结果。

  在卢旺达对数百人进行的HIV和梅毒感染测试中,mChip的准确率几乎达到100%。

  mChip的主要研发者萨缪尔博士表示,使用这种装置非常方便,“不需要到诊所去验血,也不需要花很长时间等待结果”。这种占用空间小、使用成本低、测试过程快、检测精确度高的装置有望为解决世界贫困地区的医疗难题做出重大贡献。(泰坦)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当光线较好的时候,你可以看到那儿的三文鱼。它们在等待着大坝消失。”渔业生态学家布莱恩·温特指着横跨在艾尔华河上的大坝的方向说。今年夏末,美国将启动有史以来最大的大坝拆除项目。华盛顿州内两座百年水利发电水坝将被拆掉,恢复艾尔华河的三文鱼数量。这个拆大坝的项目,从开始政治博弈到最终决策,再到最终拆除大坝,历时20年,其过程可能比建造大坝更为复杂。


大批三文鱼遵照天性进入美国华盛顿州艾尔华河(新闻配图)

  近一个世纪了,大批三文鱼遵照天性进入美国华盛顿州艾尔华河,企图顺流而上。它们游了8000米之后,碰到的是一片钢筋水泥。自从1921年艾尔华水坝建成之后,这种情况从未改变。如今,经过了20年的博弈,垂垂老矣的大坝将要拆除,三文鱼的地盘将重新畅通。

  一百年前建大坝

  艾尔华水坝刚建成的时候,本来搭建了一个鱼的孵卵处,叫做“鱼梯”。但是后来遭到废弃。

  1926年,在艾尔华大坝上游近13公里处,又一个大坝———葛莱恩斯峡谷大坝建成。因为上一个大坝最终并没有留下鱼类回游的通道,葛莱恩斯峡谷大坝也同样没有“鱼梯”的功能。

  在美国建国初期,建造大坝是外来者定居美国的重要途径,他们可以在河流附近开拓城镇,自给自足。在上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美国掀起了大坝建设的热潮,到70年代,水利发电大坝提供了美国全国10%的电力,以及西北地区75%的电力。这段时间,出于经济发展的需求,美国人将大坝造成的环境生态影响抛到了脑后。

  截至目前,无论是私有还是公有的,美国已经有近8万座水坝,横截在这个国家的大小河流中。

  艾尔华水坝和葛莱恩斯峡谷大坝虽然阻断了三文鱼的去路,却也同样促成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截断三文鱼回游路

  上世纪末期之后,美国人开始逐步意识到水坝产生的生态影响,这点在艾尔华河上,集中表现在对渔业尤其是三文鱼的影响。

  艾尔华河中有六种太平洋三文鱼以及虹鳟,河流下游还生活着有2700年历史的土著卡拉拉姆部落。“三文鱼在河底回游,它们游往上游,游往下游,游上来,游下去。”卡拉拉姆部落的河流恢复项目副指导拉特萨·苏格斯说。大坝建成前,这些三文鱼可以游113公里,大坝建成后,它们的回游被截断,只能在下游仅8公里左右的河道中生存。

  在两座大坝建成之前,估计艾尔华河有超过30万条三文鱼,到了上世纪90年代,只剩下3000条。

  艾尔华河的三文鱼中,还有一种特别的种类钦努克三文鱼(Chinook)。和别的进入太平洋繁殖的三文鱼不同,它个头特别大,可以长到100磅重,是当地的传奇性鱼类,普通的三文鱼只生长四到五年,但钦努克三文鱼可以生长20年,有科学家认为,钦努克之所以体积这么大,可能与其擅长在艾尔华河上游激流和狭窄的山谷中畅游有关。

  但是,大坝将河流一截为二,下游溯河产卵的鱼类如钦努克三文鱼无法游到多峡谷的上游,一些常栖鱼如彩虹鳟鱼又没法游到大坝下游,游往大海。

  此外,水坝形成的水库中的水是静止的,容易吸收太阳辐射,使得水温升高,氧气减少,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水坝上游三文鱼的栖息。另外,生态学家还认为,因为三文鱼数量的减少,也影响了当地以鱼为食的黑熊和老鹰等其他动物,令整个生态链受损。

  为拆大坝博弈20年

  但是,仅仅因为三文鱼或者其他什么鱼,就要把一个大坝拆掉?这个代价,令人无法置信。除了生态考虑,美国大坝的老化也成为了政府决议拆除大坝的原因。

  目前,超过四分之一的美国大坝都已超过了50年的预期寿命,到2020年,这个数字将达到85%。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很多大坝出现了严重的老化问题:水泥墙开始退化,土壤受到侵蚀,泄洪道大门生锈,拉伸力减退,而水库中也有了很多沉积物降低其效用。如果最糟的情况发生,一个老化的大坝可能会崩溃,出现灾难性的洪水。

  随着维护成本的提高,老旧水坝的经济效益大幅降低。以艾尔华与葛莱恩斯峡谷大坝为例,如果要恢复鱼类,必须增加鱼回游的通道,这会令升级成本增加,使得水电站的电力价格猛增。

  在这种情况下,再加上保护组织、渔业、当地部落以及各州及联邦机构的压力,美国政府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考虑拆除大坝。进入新世纪以来,美国已经拆除了200多个水坝,不过,大部分是小水坝。而艾尔华项目,则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水坝拆除工程,其目的在于恢复整条艾尔华河流的生态。

  2008年,在奥巴马的指令下,艾尔华河生态恢复项目启动,并从2011年9月开始拆除艾尔华河的两座大坝。

  拆坝建坝一样复杂

  拆一座大坝,如同建一座大坝一样复杂。除了几十年的政治和各方利益的谈判,还需要如建造大坝般地拆坝。

  自2008年以来,葛莱恩斯峡谷大坝已经逐渐降低高度,用金刚锯卸下了大坝的中心弧混凝土结构,此后艾尔华大坝进行了放水。

  要拆除这两座大坝,需要拆掉回收26759立方米的混凝土,这相当于美国帝国大厦一半的材料,此外,还有几百吨重的金属。拆除项目经理布莱恩·克罗姆表示,首选的方案是用液压锤,此后再考虑用爆破。

  大坝是一点一点拆除的,高度逐渐降下,水慢慢放出。克罗姆说:“这有点像吃玉米棒子,反复地来回拆除最上一层的结构,这样,才会对下游河流和居民产生最小的影响。”

  艾尔华大坝的水电站和压力钢管最难拆,这些钢管大到可以钻进一头大象,要拆除很棘手,其中一些钢管,可能最终会保留下来,作为历史遗迹展示。

  水库中近6万立方米的水需要逐渐放下来,此外,水库中还有1300万立方米的沉积物,一旦一下子随河流流下来,同样会对生态产生影响,也同样得一点点放。据估计,大坝将在2014年前全部拆除。

  大坝拆除后,还要进行河床填补,将河流恢复原始的状态。当拆除两座大坝之后,河流需要三到五年时间才能冲走多余的沉积物,鱼类可能在短短几个月之间就可以恢复,但是还需要至少30年时间才能恢复到最初的数量。(金煜)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美卫星拍台风梅花(左)及热带风暴苗柏同现太平洋(右)


美宇航局“大地”卫星在8月4日国际标准时2:20(北京时间10:20)拍摄到台风“梅花”(Muifa)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Aqua卫星周五拍摄的两张热带气旋照片显示,同样位于西北太平洋的台风梅花的规模几乎是热带风暴“苗柏”的两倍。

  Aqua卫星上搭载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于美国东部时间8月5日中午12:35(北京时间8月6日凌晨0:35)在日本冲绳群岛附近拍摄到了台风梅花,并在西太平洋远东地区拍摄到了热带风暴“苗柏”。通过对比很容易发现,梅花的形态比苗柏要规则得多。虽然有云层覆盖,但仍然可以看到梅花的风眼,但苗柏却没有。

  8月5日,台风梅花的最大持续风力将近80节(约合148公里/小时),台风风力扩大到距离台风中心70英里(约合113公里)的地方,热带风暴的风力扩散范围则达到了220英里(约合354公里),使得梅花成为了直径达到440英里(约合708公里)的超级台风。

  美国东部时间8月5日上午5点(北京时间5日17时),梅花距离美军嘉手纳空军基地西南方向仅45海里(约合73公里),给该岛带来了暴雨、台风和大浪。台风中心接近北纬25.8度/东经127.2度,并且正在以将近7节(约合13公里/小时)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到美国东部时间早上8点(北京时间5日20时),梅花的中心已经离开嘉手纳空军基地,距离该岛西南偏西方向55海里(约合102公里)。最大浪高接近36英尺(约合11米),海上航行环境十分危险。梅花有可能转向西北或正北方向,绕过中国东部沿海,并在韩国登陆。

  热带风暴苗柏目前正在北太平洋开阔水域移动,不会威胁陆地区域。该风暴位于威克岛西北偏西方向675英里(约合1086公里),接近北纬26.8度/东经155.3度。苗柏的最大持续风力为50节(约合93公里/小时),热带风暴风力范围达到距离中心120英里(约合193公里)处,直径达到240英里(约合386公里)。苗柏正在以8节(约合14.8公里/小时)的速度向西北偏北方向移动,产生的浪高达到21英尺(约合2.44米)。

  苗柏在向西北方向移动的过程中逐渐增强,有可能在减弱并折向东北方向前达到台风强度。(鼎宏)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与鱼群"共舞"

  美国摄影师大卫-杜比勒(David Doubilet)拥有45年水下摄影经验,他不仅仅是真实版“海底总动员”记录者,同时也担负着“海洋文化”传播者的角色。

  上世纪70年代,接触海底摄影还不像现在这样容易,然而杜比勒仿佛受到与生俱来的灵感驱动,年仅12岁的他,便把一台Brow nie照相机放入塑料袋,下潜到新泽西州海岸冰冷的碧蓝海水中。20岁的时候,他还在上大学,就希望能够在美国《国家地理》得到一份工作,他寄去一些自己的摄影作品,得到美国《国家地理》一个非常小的任务。3年后,美国《国家地理》又给了他另外一个任务,去拍摄在红海中生活的一种鳗鱼。

  在神秘的红海海底,杜比勒拍摄到花地毯般活动着的珊瑚礁和五彩缤纷的鱼群。他这样描绘自己看到的海洋世界:“在红海海底,每日每夜都非常热闹,珊瑚礁都在魔术般地、默默地、有节奏地跳着舞蹈。”澳大利亚大堡礁也是大卫-杜比勒最爱的地方。这里的海底生物非常丰富,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海鱼和珊瑚,让人目不暇接。

  如今,当杜比勒重回这些地方,看到的却是令人伤心的一幕:大片的珊瑚死于渔民用炸药猎鱼的爆炸中;因为海水的污染,大批的珊瑚呈病状白化;由于填海和基建等原因,大量泥沙将珊瑚掩埋,导致珊瑚窒息死亡;有些地方,几乎每前进20米,就能够看到一张废弃的鱼网,死亡的阴影笼罩着珊瑚。

  7月9日,杜比勒在香港出席由劳力士赞助的“A n Un forgett a bleEvening”晚会,在这场主题为“体验深海神秘魅力,保护地球蓝色心脏”的晚会中,他作为劳力士形象代言人带领大家展开探索海洋之旅。

  在接受《外滩画报》专访时,杜比勒坦言,尽管中国海岸线很狭长,郑和下西洋时代就开始对海洋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索,但现在中国人却终止了这种探索。事实上,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中,没有任何关于海洋的文化。“明朝的瓷器和字画都是关于山水、人物画像和鸟, 如果有鱼的话就是小鱼, 大多数是淡水鱼,比如鲤鱼和鳟鱼,大部分不是海里的鱼。”

  与澳洲海狮共舞

  “水下摄影可以让人们看到星球中最美的东西。比如珊瑚礁,它的每个不同的层面,就有不同的生命,无论是它的颜色、形态,都像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首饰一样。”杜比勒说。

  曾经有一位中国网友问他:如果要变成一种海洋生物,你希望自己变成什么?

  杜比勒的回答是:“我不知道??也许是那种能活万年、上亿年的古生物,或者是海狮。”

  2010年4月22日,国际保护主义摄影师联盟(ILCP)挑选出40张精美照片,有的展现了自然的魅力,有的突出了环境的脆弱,堪称百年摄影史上最令人震撼的照片。其中10张照片将被送往纽约参加克里斯蒂拍卖行的“绿色拍卖”活动,以纪念地球日。

  10张照片中,一张澳大利亚海狮在澳洲小霍普金斯岛(Little HopkinsIsland)近海的水草上玩耍的照片,是由大卫-杜比勒特在1986年拍到的。

  杜比勒回忆说,小霍普金斯岛位于南澳大利亚的斯宾塞海湾的入口,那里气候状况常常不佳,很少能看到好天气。

  有一天,杜比勒扛着照相机去试试运气。一开始,海面上刮起大风,海水顿时波涛汹涌,视野变得很差。突然间,海面变得平静起来,这种情况很罕见,几只小海狮从清澈的海水里游到陆地上,来到小小的海滩上,跟杜比勒玩耍。“这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因为它们和你是那么亲密无间。它们会拉拉你的蛙鞋,看看你戴的面具。”

  下水后杜比勒发现,海狮对人有一种奇妙的好奇感。它们看着这个戴着面具,长着棕色眼睛的入侵者,对他的任何东西都十分感兴趣,闪光灯、照相机,蛙鞋还有面具??有一只海狮甚至游到杜比勒前面,像猫一样用鼻子嗅他的手掌,用胡须给他的手掌挠痒痒,还调皮地扯掉了他的氧气面罩。

  “那张照片融合了美好的一天,美妙的平面,美丽的光线和随处可见的海狮。”在与海狮嬉戏几个小时候,杜比勒拍摄到这样一张照片:6只憨态可掬的海狮,摇头摆尾,在水草上自然舞蹈,最近的一只,睁大好奇的眼睛;而上方的海面上,温暖的阳光如闪光灯般透亮,仿佛在给海狮洗日光浴,而飘曳的鲜绿色水草,成为海狮最惬意的床铺,一切显得那么和谐自在。

  杜比勒解释说,当时没有数码照片,他用很老式的相机,一共拍摄了36张。有趣的是,一开始,杜比勒并没有对这组照片抱特别高的期望。由于当时有任务在身,他先把胶卷送回美国。两个月之后,他回到美国开始一张一张地查看,突然,就停留在那张照片上——“就是它了。让人惊喜的是,那卷胶卷里的其他照片也很不错,但是它没有集合所有的元素,它没有那个决定性的瞬间,融合了时机、光线、姿态,甚至色彩。”

  尽管这张照片拍摄于15年前,但杜比勒一直关注澳洲海狮的保护。他告诉记者,小霍普金斯岛很小,无法建房子,使得生活在岛上的海狮免于遭受人为侵扰。然而,诸如博登岛等一些较大的岛屿,推土机已经在悬崖峭壁之间开辟了一条公路,这些机器铲平了沙丘,毁掉了植物草木,为建立住宅区做准备。当地居民说,住宅的开发将威胁到海狮群体的生存,并将对附近的其他两个物种产生影响。像这样远离南澳大利亚西海岸的小岛聚集了该国20%的海狮。

  不仅仅是住宅群开发将这些哺乳动物置于危险境地,商业性捕鱼也成为它们生存的主要威胁。因为被鱼网缠住而丧命的海狮数量近年来明显增加。

  “19世纪初,澳大利亚海狮遭到大屠杀。如今,澳洲人正试图恢复那些负面影响。但进展不会那么顺利,由于这种原因,我们对澳大利亚海狮的生存状况感到担忧。”杜比勒说。

  鲨鱼保护者

  杜比勒几乎走过全世界所有水域,在西南太平洋、新西兰、加拿大、日本、塔斯马尼亚岛、苏格兰和西北大西洋等地的大海深处,以及非洲博茨瓦纳的奥卡万戈三角洲和加拿大的圣劳伦斯河都留下了他的作品。他的作品从黄貂鱼(黄貂鱼是目前所知体形最大的有毒鱼类,尾部可达37公分长。如被刺到胸腔,会造成重伤甚至死亡,特别是心脏部位受伤的话,需紧急开刀,不过伤及心脏通常都难逃一死。澳大利亚的鳄鱼猎手欧文就是命丧黄貂鱼)到海绵,从加勒比的海底睡梦中的鲨鱼到珍珠港的沉船。行走在世界各地的大卫,用镜头对准奇妙的动物、灿烂的风景以及海洋深处的光线,拍摄并记录下世界各个奇异地方的海洋环境变化。

  水下摄影是一项复杂并且充满风险的职业。杜比勒曾被一个非常大的海鳗袭击过,被海龟咬过,被一头雄性海狮追过,被一条5吨的红鲸用侧鳍攻击过。有一次,他在笼子外面观察大白鲨的时候,不得不用手中的照相机抵御长达5米的大白鲨的攻击。

  杜比勒说,拍摄大白鲨的时候,首先必须用笼子装好食物吸引它们,当鲨鱼像幽灵一样游向笼子的时候,就要一边借着笼子掩护自己,一边开始拍摄工作。

  “有一次,我游出了笼子,刚开始鲨鱼还好好的,过一会我发现它们开始变得很有侵略性,离我越来越近,我就觉得我应该回到笼子里面去,但是笼子不知跑到哪里去了。但是它就在我的身后,我知道它就在我的身后。我不停地把鲨鱼赶走,每次它靠近我的时候我就打它,用我的相机把它推开。”

  如今,杜比勒和妻子詹尼佛在全世界各地拍摄鲨鱼已经好多年了。他说鲨鱼是“非常有趣、美丽又令人感到害怕的生物”。

  杜比勒和詹尼佛曾在印尼最西面的一个省呆过三年时间,那里的海洋几乎没有人为侵扰的痕迹,但鲨鱼却很少。三年里,杜比勒只看见过六七条鲨鱼。后来,杜比勒打听到,原来当地很多渔夫,专门捕捉鲨鱼卖鱼翅给中国人。“一开始,我觉得由一个西方人出面让中国人不要喝鱼翅汤是一件很没有礼貌的事,但是全球鲨鱼数量正在锐减,像我们这些海底摄影师,有必要在这方面采取行动了。”

  “鲨鱼能够显示整个海洋系统的健康状况,要是没有鲨鱼,整个海洋系统就会受到影响,就会崩溃。现在出生的鲨鱼可能需要10年、15年的时间才会成熟到可以交配,它们是不会再生的种群。”

  B=《外滩画报》

  D=David Doubilet

  “在水下,你好像感觉在飞”

  B:与陆上摄影相比,水下摄影最大的困难和危险是什么?最大的乐趣是什么?

  D:担心被淹死。水下摄影和水上正常的摄影,有一个很大的不同是,水底下很黑,你的能见度就好像在大雨中,最远也只能看到50 米,而且周围都是湿湿的。并且很重要的一点是,任何一个东西都很难捕捉到,因它们总是在躲躲藏藏。最大的乐趣是人处于失重状态,感觉不到自己重量。在陆地上,你想要从高处往下拍,首先要借助梯子爬上楼。但在水下始终处于失重状态,你想拍东西,感觉像鸟一样,插了翅膀在飞,并且水底下的生物特别美,就好像在地球上看到外星人那样美。

  B:你第一次下水是什么时候?

  D:我从潜水起步。我第一次进入水下是在纽约州阿德罗德克(Adirondack)山的一个小湖泊里,那是一次夏季野营活动。然后我回到新泽西的家乡,开始潜水,不过那里的水很脏。大约一到两年后,我11到12岁的时候,我开始厌倦这样的生活。我想拍照片,我观看水下摄影师的作品,阅读《国家地理》。我拥有的第一部水下照相机是一部Brownie Hawkeye相机,是柯达品牌的相机,一个庞然大物。我父亲是一名医生,他从医院带来了麻醉师橡胶呼吸袋。我把相机放在橡胶袋里,再拿来一个老式的潜水面罩——它已经四分五裂了。我给它装上平板玻璃,四周夹紧,修好面罩。这样就做好了水下相机的外壳。可以用手在呼吸袋外推动相机变焦,然后就可以拍照了。当时我只有12岁,那些照片相当糟糕!但从此我对水下摄影越来越感兴趣,然后就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

  B:你那么喜欢在海里工作,截至目前,你在海里一共工作过多长时间?最长一次潜水多长时间?

  D:我不太清楚。有一回我想回顾一下,显然我已经有了近50年潜水历史,基本上每年潜水100天,每天平均4小时。所以你看,我一般不想说出来,因为有点夸夸其谈。通常要去浅水的话会用一个半小时,最长两个小时,要是深水区就不能太长时间。在日本富士山近海潜水时,由于水特别冷,所以要用两个汽缸。然后就先潜下去到50到60米的地方,慢慢升上来的时候在浅水区再换汽缸。然后赶快去泡热温泉,让人暖和过来。

  B:你的大部分作品都展示了海洋之美,有没有想过拍摄海洋生物的灭亡?

  D:的确考虑过,尤其是从保护海洋的角度。不过你要是告诉别人怎么保护海洋之前,你首先要展现给别人看的是海洋有多么美。

  B:现在中国人越来越多喜欢钓鱼、潜水、冲浪,这些活动对海洋有没有实质伤害?除了不吃鱼翅之外,我们个人应该注意些什么?

  D:就说捕鱼吧,不要过度捕捞,过度捕捞真的会影响海洋。第二,大气当中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多,二氧化碳被海水吸收了,海水的化学成分就会变成酸性。这会影响到海洋的生物,像珊瑚虫,它原来自己身体会分泌出钙质的东西,就是形成珊瑚的东西。在酸性的海水当中它就会融化掉,就会变白并死掉。这是整个生物链当中最底层的一层,它会影响到整个海洋这个生物链。澳大利亚和全球的一些科学家预计到2050年澳大利亚大堡礁的珊瑚会面目全非,100年以后就会完全没有了。不管是澳大利亚也好,其他地方也好,这些珊瑚可能就都没有了。那样的话可能真的是一场灾难。中国人很多,有10多亿人口和3亿屋顶,你家里住的房子、工厂,各种各样的建筑的屋顶如果都用上太阳能,用什么光伏之类的,假如大家都用小排量的汽车,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这也是保护环境。

  “中国缺乏海洋文化”

  B:你吃海鲜吗?

  D:我吃海鲜,但是我吃的海鲜都是可以人工养殖的或者可以捕获的,是可再生的,换句话说就是我们没有让任何东西灭绝。

  B:你吃过鱼翅吗?什么时候?在哪里?觉得味道怎么样?

  D:那是1992或1993年,在中国。菜单上写着鱼翅汤,有人为我点了这道菜,还问我喜不喜欢?我吃不出什么不同的味道,我是一个西方人,就像问一个中国人喝赤霞珠和梅乐有什么不同一样,连我自己都分辨不出有什么不同。实际上,一个西方人很难跟一个亚洲人说“你们必须停止这种做法”。我的意思是亚洲人自己说“我们不能再这么做了”会更好。不,你必须停止这么做。另一方面,我一整天都在说这个。现在说已经太晚了,彬彬有礼、尊重不同的文化已经太晚了。如果我们有了说服人们的方法,那就是摄影。我们不能干坐在那里写一些关于鲨鱼的东西,直到时间所剩无几。

  B:你觉得一个城市应该怎样保持旅游发展和动物保护之间的平衡呢?

  D:一个城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一个系统的平衡。我觉得不论哪一个城市,首先要有污水处理系统,避免未经处理的污水排进周围的海洋。第二就是,海洋动物的数量依赖的是强大而健康的鱼群,码头捕鱼不能泛滥,第三点, 打个比方说,在佛罗里达州的海龟,如果你控制了城市海滩的光,晚上的人行道不要使用大灯,把公寓的灯光调暗一点,那么就可以保护城市海滩了,因为大部分海滩是海龟产卵的地方。

  B:你如何评价中国人的海洋保护意识?我记得你曾经说过:中国有狭长的海岸线,从郑和下西洋开始对海洋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索。

  D:在中国,很多人曾靠海谋生,比如上海人、广东人,但跟海洋并不亲密。住在黄海、东海或南海附近的人,对海洋也没有什么兴趣。我觉得中国是一个缺乏海洋文化的国家。在中国的艺术作品里,比如陶瓷、瓦罐、盘子上面,几乎没有海洋动物的影子。

  B:能否说得具体一点?

  D:明朝的瓷器和字画都是关于山水、人物画像和鸟, 如果有鱼的话就是小鱼, 大多数是淡水鱼,实际上几乎全世界都是淡水鱼、鲤鱼和鳟鱼,大部分不是海里的鱼,所以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忽视赖以生存的海。

  “照片第一,推销第二”

  B:如果一个人想要成为伟大的自然摄影师,需要有什么样的素质?

  D:很多人说过想成为自然摄影师,《国家地理》签约摄影师,我跟他们说:你要跟着兴趣走。你要找到一个感情上和精神上相通的思路,找到令人感兴趣的拍摄对象,光线充足、姿态和色彩丰富以及具有震撼感等等。

  B:有人说,在当今时代,优秀的摄影师同时还必须是优秀的讲述者和优秀的推销者,这样他们的作品才能得到推广。对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D:这种观点完全正确,不过最重要的原则还是照片第一,推销第二。我见到过许多人都想成为摄影师,他们都问我:怎样才能找到摄影师的工作?怎样才能成为自然摄影师?如果你的作品并不突出,不十分优秀,为什么你还要问这些问题?我认识一些以摄影为第二职业的人,他们赚了很多钱,经济状况很好,然后他们就对我说,“我想成为《国家地理》摄影师”。我看过他们的照片,确实照得不错,但是没有特别的东西在里面,我就对他们说,“这些照片还不够好”。我说,现在你所关心的应该是如何拍摄更好的照片,使自己感觉更有把握、更有激情??激情用在这里可能不太恰当,但绝不是关心自己如何成为一名《国家地理》摄影师。

  B:与照片相比,你是否认为《功夫熊猫》和奥斯卡获奖影片《海豚湾》一类的电影能够给人们带来更大的影响?

  D:静态图片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发挥影响力。《海豚湾》取得了很大成功。不过,谈到海豚,你能够记起的仍是一张张静态的照片,而不是动态的图像,因此人类记忆的基本构成模块始终是静态的图片。电影、视频以情感为对象,静态图片以记忆为对象。静态图片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当福岛海啸横扫一切的时候,人们急切寻找自己的宠物,之后??甚至早于在榻榻米下翻寻金饰的藏身处,他们就开始寻找照片,家人的照片、宠物的照片、住宅的照片、生活的照片,这正是我们所依赖的事物,改变了我们的思想,令我们缅怀的事物。照片记录下了我们初涉社会的时间,记下美妙的宁静时刻,记下我们的成就。

  如今,我们也在互联网欣赏照片,但它节奏太快,就像看电影一样。人们依旧希望有一张能够置于掌心把玩,或者放在皮夹里的照片。现在我们开始在手机中保存照片,我们仍然需要能够把握的东西,我想这种感觉不会改变,永远都不会改变。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林青霞

“不要叫我大美人,不要叫我大明星,我现在是作家作家作家!”——曾经的大美女和大明星林青霞在香港书展上推介自己的处女作新书时如此说道。虽然没亲临现场,但还是从这句话中读到了江雁容式的娇嗔,1973年,因出演琼瑶小说《窗外》里的江雁容,林青霞大获好评,2011年,林青霞出版图文集《窗里窗外》,35年,林青霞始终没有离开属于自己的那扇“窗子”。

林青霞早期出演的电影如《窗外》、《我是一片云》、《月朦胧,鸟朦胧》的时候,内地人还被大饥荒的阴影笼罩着,肚皮中一点油水都没有,怎谈精神享受?她真正的大红大紫,还是上世纪90年代《新龙门客栈》、《东方不败之风云再起》、《白发魔女》、《东邪西毒》等在录像厅反复播放之后。她的纯真与朴实、性感和细腻,让当时无数青少年为之心动。

在早期,林青霞是琼瑶的银幕代言人,琼瑶时代也需要这样一个完美、年轻的女子,通过银幕来传递人们情感复苏后的心理需求。如果说琼瑶用她的文字给那个时代的年轻人造了一个曼妙的梦,那么林青霞就是这个梦的代言人,让人们无所寄托、虚无缥缈的情绪有了明确的寄托。林青霞和秦汉这对组合,身上既有对传统式才子佳人的继承,又有新时代人物敢于表达和追求的勇气,难怪会成为“言情时代”当之无愧的最佳代言人。

鼎盛时期,林青霞选择出演大量武侠片,由她主动寻求演技突破的原因,但更多是电影消费潮流将她推到了另一个领域。观众惊奇地发现,以往在言情电影中柔弱无比、楚楚可怜的林青霞,居然在武侠电影里可以如此英姿飒爽,这种形象上的差异感无疑对塑造偶像林青霞大有帮助,她也因此达到事业顶峰。林青霞和张曼玉,是那个时代留给我们的女星,她们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

如同宋丹丹在小品中所说的那句“我十分想见赵忠祥”一样,在林青霞急流勇退之后,很多影视作品都借助角色形象甚至台词的方式表达了“十分想见林青霞”的愿望,这是对一个传奇女星特殊的致敬方式,人们把林青霞送到了“女神”级别的位置,国际小行星中心将38821号小行星改名为林青霞,就是一个最好的见证。这样的待遇,给了林青霞荣耀,也给了她巨大的压力,乃至于每次复出传闻,最后都没有变成现实,也许,作为女神最好的结局就是,退隐之后永不复出,保持那种神秘姿态。

但林青霞还是复出了,只不过是以作家的身份,而非大美人、大明星的身份。物是人非、美人迟暮,即便辉煌如林青霞者,重归影像也不会再有多大的竞争力,但文字是没有容貌且不受时间限制的。林青霞采取了最好的复出方式,她书写得好与坏不重要,如同我们不能要求宋丹丹、倪萍的书有多高的文学性一样,作为明星,亦不要对林青霞的书有过高期待,事实上她写了、出版了,就是件好事,通过她的文字,可以还原当年娱乐圈往事,成为读者的一辆怀旧列车,如此已经足够。

发表在栏目: 文化

  7月31日,中国红十字会发布了捐赠信息平台,再一次引起了广大公众的密切关注,不少公众认为,红十字会捐赠信息平台上的查询数据与实际情况有很大的误差。

  8月3日,引发中国红十字会一系列震动的郭美美在其母亲郭登峰的陪同下,首次接受了媒体的访问,在宁夏卫视《财经郎眼》节目中,澄清其为中国红十字会总经理的传闻。但主持人表示并未核实其澄清事实。

  对于其之前在新浪微博认证中的“中国红十字会总经理”的描述,郭美美表示,因为看到她诸多微博好友的认证多为总裁、CEO之类,“出于一种爱慕虚荣、攀比的心理,就把原本认证的歌手、演员,改成了中国红十字会总经理”。

  之所以是中国红十字会,郭美美称其干爸曾在饭间提及要成立一个名为“中红博爱”的公司,“好像是红十字会下面的一个机构”。

  “因为他们比较疼我,聊天时就说,公司(中红博爱)成立之后,你也来公司上班吧,”郭美美说,“我当时开玩笑,说不是做总经理,我不去,我干爸就说可以啊。”

  据悉,中红博爱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自称是中国红十字会的关系企业,与中国红十字会、中国商业红十字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但郭美美辩解称,当时发微博表示要“学习当红十字会总经理”,也只是一句玩笑话,“我当时连中红博爱都不知道。”

  郭美美事件发生后,网友纷纷展开人肉搜索,并称郭美美的干爸其实就是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王军。

  对此,郭美美称,她干爸确实叫王军,但不是红会副会长,而是一名房地产商人。

  “据我所知,他好像是中红博爱的挂名董事,”郭美美说,在总投资六七千万的中红博爱公司中,她的干爸王军投资金额达1千多万元。

  “中红博爱刚刚启动,还没有营业,更没赚到钱,”郭美美表示,网上关于王军动用中国红十字会捐款的钱为其买玛莎拉蒂跑车的传闻不真实,“如果我是撒谎的话,我也不可能坐在这里接受访问了。”

  郭美美的母亲郭登峰也称,本想就这样让事情逐渐平息下来,“新闻越说越难听,说的都不是事实,”她说,“过了一个多月了,到现在还有人在骂,就觉得还是要出来说清楚。”

  面对镜头,郭美美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并表达了自己的歉意,“真的很对不起,”她说,“来北京以前,我不是像现在这么奢侈的。”

  郭登峰称,因为是单亲家庭的孩子,自己从小就比较娇惯郭美美,并称郭美美微博上所晒的名牌包大部分都是她在深圳买的冒牌货,“只有两个是真的,一个是我买的,一个是她干爸给她买的。”

  郭美美称,事情发生后,干爸王军表示不打算在中红博爱做了,对于之前投资的1千多万,郭美美称,“他不打算要了。”

  对于未来,郭美美表示自己可能还是会走娱乐圈。“但先要通过电视平台,澄清这些事情”。

  看过郭美美接受媒体访问的一些网友纷纷在网上发表了自己的不同看法,大多依旧持怀疑的态度,网友“tanjoin”留言表示,“你信吗?反正我是不信”。

  网友“闲鱼游梦”留言道,“我相信郭美美说的都是事实,但我更加相信,她说的只是众多真相中的一小部分。更多不能说的事实和真相还藏在冰山下面呢,典型的避重就轻!”

  经济学家郎咸平在节目最后表示,可能郭美美的这个无心之过,会成为中国红十字会,甚至中国慈善事业未来改革的最大推手。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希望透过这件事,使中国红十字会增强运用善款的能力,做好项目管理,做到公正、公平、透明,这应该是这件事一个比较好的结局。”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26)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第 40 页,共 12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