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美国大学研制的廉价外骨骼,帮助瘫痪学生重拾行走能力。

  美国大学生奥斯汀·惠特尼半身瘫痪,但在同学们的热心帮助下,他借助一种新型的外骨骼自己走上了毕业典礼的舞台。美国《大众科学》网站8月30日的报道讲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

  对于健全人来说,走上毕业典礼的舞台不过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不过,对于下肢瘫痪的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学生惠特尼而言,能走上台亲手接过校长手中的毕业证书却是来之不易的巨大成就,而帮助他实现这一梦想的正是伯克利分校人机工程实验室的老师和同学们。

  2007年,刚刚高中毕业的惠特尼因为酒后驾车,在一起严重的交通事故中脊柱受损,从此丧失了行走能力。生性坚强的惠特尼不愿在轮椅上度过此生,在2010年8月,他接到了伯克利分校人机工程实验室负责人哈梅奥恩·凯兹罗尼的电话。过去几年中,凯兹罗尼教授的实验室一直在美国军方的资助下进行人造外骨骼的研究,而他联系惠特尼的目的则是希望后者参与实验室一项全新的实验项目:开发一种廉价轻便、能帮助截瘫人士恢复行走能力的外骨骼。

  早在1965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就开发了世界上第一款动力外骨骼“哈迪曼”。虽然这只重达1500磅(约合680公斤)的庞然大物并不实用,但是它的基本原理仍为如今的类似产品所沿用。凯兹罗尼实验室此前开发的外骨骼都价格高昂,而凯兹罗尼教授给学生们的新课题是制作出造价不高于1.5万美元(约合9.6万元人民币)的新型外骨骼,因为只有这样的价位才能为大多数截瘫患者所接受。

  事实证明,学生们出色地完成了凯兹罗尼教授交给他们的任务。虽然在毕业典礼仅剩几天时间的时候,新款外骨骼仍然问题不断,但在惠特尼与实验室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全新的动力外骨骼“惠特尼”终于如期问世。

  “惠特尼”沿用了凯兹罗尼实验室2000年时开发的“伯克利下肢外骨骼技术”,其设计完全基于简单廉价的理念:不仅动力马达和感应装置的数量都远远少于其他同类型产品,而且还大量使用了足球护腿板这种在体育用品商店就可以买到的成品。谈起毕业前一个月大家一起在实验室加班加点的忙碌时光,参与研制的学生麦金利表示:“这就像是一场电视游戏节目,我们必须在十分有限的时间里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

  毕业典礼当天,排在最后一个上场的惠特尼稳稳地走上台,从校长手中接过了证书。实验大获成功!不过兴奋的实验室同学们在短暂的休息之后便重新投入了“惠特尼”的改进工作之中,而惠特尼也正式获得了他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仿生人工下肢测试员。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每逢中秋来临,赏月谈月便成为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中秋之夜,明月高悬,最美妙的事莫过于家人团聚或邀上三五好友一起赏月、祭月、品酒、吃月饼,祝福团圆。亦可趁夜色登山,一览当空明月;抑或独上高楼,在城市高处抒发内心情感;或走到在水一方,凭栏眺望,对着月亮诉说心语,追求天人合一的意境……这也是很多人对中秋的期盼,网友们也自发的评选出全国十佳观月地点。

  1.阳朔(广西)

  位置:广西壮族自治区 阳朔县县城中心

  中秋赏月:阳朔有座月亮山,山头上有一个天然的大石拱,两面贯通,远看酷似天上明月高挂,从不同的角度变换观看,此洞形状也不断变化。如果是开着车赏月山,那个石拱的形状会从弯弯的上弦月,逐渐变成半月、圆月,继而又变成下弦月,十分奇妙,所以,在阳朔,白天也可以赏月。

  这是一条不很长的街,如果你和其他旅游者一样,那么你会觉得这是一条繁华的商业街;如果你怀着一颗悠然的心,试着走走停停旅行的感觉,才会感觉到这份悠闲。当夕阳向金子一样洒在街道上,那种温暖是心的温暖......

  2.后海(北京)

  位置: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景区内

  中秋赏月:中秋后海赏月,堪称怀旧与情调俱佳,而且一定可以找到你中意的方式度过。最简单、浪漫的,莫过于沿着后海边的石栏漫步,只要体力够好,绕后海一周怎么也要一个小时,特别适合恋爱中的年轻男女。偏重享受的,选择就更多了,酒吧、餐厅,还有更热闹的club,不过每逢节日这些场所必定人满为患,所以如果有特别喜好最好提前订位,尤其是户外临水的座位。

  来到老北京,不得不到的地方就是后海,仿佛古代与现在交融,东方与西方交融,一边品尝着各式的咖啡,一边坐在藤椅下吹着夏日凉风,感觉如此的惬意,工作之余能在这里找到一种悠闲与自由自在的感觉。

  3.西湖(杭州)

  中秋赏月:杭州西湖之美,乃世人皆知。中秋月明之夜,泛舟湖上,尽可领略"烟笼秋水月笼纱"的诗般意境。三潭印月是西湖三岛之一,也是自古以来的赏月胜地。三个石塔,亭亭玉立在波光潋滟的湖面上。每逢月夜,特别是中秋佳节,在塔里点上灯烛,洞口蒙上薄纸,灯光从中透出,宛如一个个小月亮,倒影湖中。待到皓月中天,月光、灯光湖光交相辉映,月影、塔影、云影融成一片"一湖金水欲溶秋"。

  西湖很美,不同于北方的大江大河,有一种江南独有的秀气内敛。像江南女子一样:秀气、温柔不失才气。不愧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无论是春夏秋冬,不管是晴雨冷热,她总是婀娜多姿、令人陶醉。 看那一月的残雪、四月的杜鹃、七月的荷花还是十月的金桂,永远是不同的四季美景。

  4.日月潭(台湾)

  位置:台湾南投县

  中秋赏月:台湾日月潭的地势得天独厚,四周群山环抱,重峦迭嶂,潭水碧波晶莹,湖面辽阔,群峰倒映湖中,优美如画。每当夕阳西下,新月东升之际,日光月影相映成趣,更是优雅宁静,极富诗情画意。在中秋夜半,明月如镜高悬天空,映入潭内形成日月双影,天光月影,尽收潭底,清晰如画,其美无与伦比。

  台湾日月潭风景秀丽,山水让我们感到非常的舒服和自然。闭上眼睛,感觉真的就像活在世外桃源之中一样,完全是大自然赋予的养眼好去处。游览日月潭的重头戏是乘坐快艇游湖,码头停泊的快艇很漂亮,有的装饰成很女性的粉色,有的设计成维尼熊主题,还有很像豪华游艇的。

  5.阳澄湖(昆山)

  位置:江苏省昆山市阳澄湖旅游度假区湖滨中路

  中秋赏月:仲秋小黄金周,远离闹市和喧闹的景点,去阳澄湖赏月吃蟹吧!这里没有令人震撼的天地大美,却有着适合忙碌都市人的闲情雅致,边赏湖水之美,边品名副其实的阳澄湖大闸蟹,不亦快哉!

  阳澄湖不仅有无法用一两句就能描述的大闸蟹,还有大面积生态葡萄园,生态休闲场所,环境非常适合居住,交通也非常便利。9-11月是吃蟹的好时候,肥美的阳澄湖大闸蟹更是美味!

  6.乌镇(侗乡)

  位置:浙江省桐乡市乌镇

  中秋赏月:我国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乌镇依然坚守着传统,沿袭着这一千年民俗。入夜的月华,如流泻的天水,奔腾着涌向月下那一群和乐相聚的亲友,又是一年中秋,又是一个团圆佳期。于小桥流水里坐拥乌镇明月,于千年大运河边亲身感受地道的祭月民俗,于临水平台和亲友共赏明月同吃团圆桌宴。今年中秋,在乌镇,领略诗意的江南中秋民俗,享受轻慢柔软的团圆时光。

  来到这里,逃离城市的喧嚣,坐在摇鲁上,每一处都是一幅优美的画,心与自然的融合,很想就在这里生活,让一切都可以慢下来。小桥流水人家,古老的理发铺,现代的酒吧、大锅、染布……傍晚时分,看灯火阑珊;清晨时分,走在石板路上。

  7.黄山(安徽)

  位置: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黄山风景区

  中秋赏月:黄山之美是一种多彩而又清纯的美。在南国还是初秋时节的中秋佳节,黄山却已层林尽染。漫山的红叶,将名传天下的黄山迎客松映衬得愈发苍翠。入夜,盈盈明月轻轻爬上树梢,爬上了山,山雾如轻纱将其笼罩,更显得朦胧皎洁。黄山的月如此纯净,黄山的夜如此静谧,这个时候,无论是在山路上漫步,或是在山上品酒赏月,都将不由自主沉醉于这片银色的世界之中。

  8月的黄山带点凉,天气算是很不错的,出太阳的时候,远景近景都像一幅又一幅的山水画,有雾的时候,就如人间仙境,奇松怪石,从不同角度看同一景,有着不同的感觉。

  8.千岛湖(淳安)

  位置:浙江省淳安县千岛湖镇

  中秋赏月:千岛湖中大小岛屿形态各异,群岛分布有疏有密,罗列有致。这里的岛屿犹如碧玉翡翠,在太阳的照耀下,光芒四射,耀眼无比。千岛湖所在的淳安县建县已经1800年,历史悠久,人文璀璨,素以"锦山秀水,文献名邦"著称。

  千岛湖的水还是很清澈的,小岛也很多,大多其实还只是个小土堆而已。其中黄山尖上可以登高远眺,遥望群岛,俯瞰天下为"公"的岛字。还是很不错的景观。

  9.中央电视塔(北京)

  位置:北京市西三环中路11号

  中秋赏月:中央电视塔的露天瞭望平台是世界高塔中最大的,可以360度俯瞰北京城。并且有20倍可自动调节的望远镜免费提供给游人观看。紧靠平台围墙摆着一排白色的矮凳,这也是中央电视塔的人性化服务之一。这排矮凳是专门为孩子们设置的,可以让他们踩在上面,俯瞰风景。

  天气晴天时登上中央电视塔,俯瞰一下北京城,感觉真的很棒! 还有陈列厅可以了解到许多电视塔和电视节目的知识 221米更有旋转餐厅可以用餐哦~非常特别~夜景更好!

  10.象山公园(桂林)

  位置: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象山区民主路

  中秋赏月:在广西桂林象山。象鼻和象身中间有一水月洞,江水从洞中横贯而过。中秋之夜,乘小舟作江上游,驶入水月洞,便见"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不还流"的绝妙景观。

  说到桂林一定会想到象鼻山。这回去桂林,专程去看了。非常独特的自然风貌,整座上不算高,爬上去转一圈花不了少时间。在山顶可以鸟瞰整个桂林市,非常美。千万记得在象山的侧面照张照片留念啊!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连盗版商都不愿意做唱片了,被日新月异的人类文明连锅端掉,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近一个世纪的唱片工业的营利模式啪一声,跟魔术师帽子里的兔子一样不见了踪影。歌手、乐队、音乐家们抬头一看,乍然见到摇晃在风中的,引颈自绝的唱片业的尸体。

杨波

“台湾音乐教父”李宗盛在谈及当今内地音乐市场时语出惊人,“媒体不要小看自己,听众是猪,你喂他什么饲料,他长什么样子,持续喂他便宜的东西,他就变得很便宜。”

李宗盛大师除了将听众喻为猪之外,亦将“不要小看自己”的媒体喻为了饲养员。好,现在我们不但有了猪,还有了饲养员,那么饲养员拿什么喂猪呢?教父的答案是“持续喂他便宜的东西”,这里“持续”和“便宜”是两个关键词。“持续”既含一直如此、不予改换,令猪别无选择,要不想被饿死只好食之的意思,亦有如每天来点鸦片酊般,将你爽歪、令你上瘾的意思;“便宜”从这位自诩将音乐视为身家性命的教父嘴里吐出来,暗示这喂猪的便宜饲料跟音乐委实关系甚微—食槽里满是瘦肉精、土、塑料袋、电池、西北风……你休想找到一粒粮食,即,你别想从媒体那里听到一丁点值钱的音乐。我们把这个哑谜翻译清楚:通过媒体无休无止、铺天盖地的,各种与音乐本质毫无关系的造势与煽情,由此深陷在偶像崇拜、八卦觅踪等与音乐无关的玩意儿中难以自拔的听众,依旧没皮没脸地,死活不肯脱掉乐迷的马甲。

看看现在红火的“快女”选拔赛你就或许会同意,音乐不过是成人电影里的黑丝蕾丝什么的,仅供调戏前戏而已,正戏不在这里—嗓音再难听,调跑得再远也没有关系,因为整个节目,或不如直接说整个音乐市场的正戏不在音乐上,正戏是前凸后翘、艳照上线、性向不明……是先把穿着歌手马甲的那个人不惜徇私枉法地捧红。正如李教父所说:“大家焦点不在音乐,先红再说,利用音乐赚钱,根本没尊重音乐。”

台湾词人姚谦不久前发出的“唱片业已死,但音乐还活着”之倔强声明,令不少穿马甲的人眼角含泪、唏嘘不已—这句话错得实在离谱,真实情形是:音乐市场依旧红火,只不过不再卖唱片了。在不但迄今没有,向前看亦似遥遥无期的网络音乐版权切实落实之前,免费简便的网络音乐令听到任一首歌只需动动鼠标而已—记得在五年前,盗版DVD商铺里尚留一角用来卖盗版CD,到如今则连盗版商都不愿意做唱片了,本来卖唱片是音乐市场里份额颇大的一块,但眼看着就被日新月异的人类文明连锅端掉,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近一个世纪的唱片工业的营利模式啪一声,跟魔术师帽子里的兔子一样不见了踪影。歌手、乐队、音乐家们抬头一看,乍然见到摇晃在风中的,引颈自绝的唱片业的尸体。从经典唱片业的角度来看,版税没了,音乐家的饭碗彻底被打碎了。

所以,音乐家若决定继续再靠音乐活下去的话,那他就死定了。要靠点别的。譬如音乐会、广告代言、影视剧配乐,以及唱而优则演之类。不知大家发现没,这些谋财门路有一个共同特点:它们只向具备足够名气的人敞开。所以在各种轰轰烈烈的新闻之后,郭美美首先做的事是发布单曲。不管怎么说,各种艺术门类里,搞一首3分钟左右的歌儿,还是成本最小的一门。说来说去,事到如今,整个音乐产业的因果逻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是歌把人带红,现在是无所不用其极地把人弄红再说,关于人红了之后能不能顺带着也把歌带红这个问题,实在不切主旨、无关紧要。

回到最初的猪论,不少人认为李宗盛讽喻的是审美控制这码事,这个看法太落伍了,自唱片工业出现,音乐制造方通过电台、MTV、颁奖礼等传媒手段来影响乃至操纵大众审美,以促销唱片的程序已然被雨打风吹去。

为什么呢?

已经没有唱片可卖了。

对音乐市场来说,依旧费时费力地不停喂猪的缘由已然不是音乐,而是那个以音乐为噱头的偶像的其余价值:写真、剧集、代言、巡演,等等。

以上道理既不复杂,亦不难被举一反三,但为什么广大的流行音乐听众们偏要执迷不悟地非当猪不可呢?因为猪不是贬义词。猪意味着在生而有之的猪性督促下的自由、无欲、满足……不出圈半步,在泥里打滚,吃和睡之外万般皆无,吃颗电池,亦倍感猪生之无限美妙。我有时在菜市场会赫然邂逅摆在猪肉佬案头上一颗猪头,猪眼朦胧,不屑地看这个不得不看的世界,竟还残留着某种刻骨铭心的满足眼色。这种眼色,或是对李宗盛猪论的极致反驳,两个角度:一、你又不是猪,怎么了解猪的幸福不幸福?

二、况且你也拿不出足够的证据来证明,你果然不是猪啊。

作者系知名乐评人

发表在栏目: 文化

太空垃圾已严重威胁卫星安全

  科学网(kexue.com)讯近日,美国的研究报告显示,在地球轨道上的太空垃圾数目已达到临界点,相撞的机会大增,并威胁1000个人造卫星的安全。

  50年太空开发给我们头顶的天空留下大量垃圾:火箭推进器残骸、人造卫星碎片、脱落的油漆,甚至一只宇航员的手套。近日,美国宇航局(NASA)的科研人员称,太空垃圾的临界引爆点正在来临。即使不再发射太空飞船,到2055年,由碰撞所产生的新碎片数量将超过落回地球和燃烧掉的碎片总数。与此同时,美国一间非牟利的国家研究所报告说,地球轨道上目前已有2.2万余件可以侦测到的太空垃圾,其中不少是发射导弹后被摧毁的卫星碎片。

  前车之鉴,太空垃圾事件并不是没有发生过。2005年1月17日,南极上空885公里,发生了一起看似偶然的“宇宙交通事故”——一块31年前发射的,美国雷神火箭推进器遗弃物,与中国6年前发射的长征四号火箭CZ-4碎片相撞。这是一起典型的太空垃圾“宇宙交通肇事案”。

  解决太空垃圾已是迫在眉睫,那么又有哪些途径呢?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现阶段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案:

  激光发射器

  从地面或者太空发射激光,将太空垃圾推至离地球更近的轨道,使其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加速下落。但是这样创意的缺点在于:成本过高,激光发射装置非常昂贵,而且可以击中的目标有限。

  太空垃圾收集车

  太空垃圾回收车能够在太空轨道指定地点上将将大块太空残骸收集和封装起来,然后运送到离地球比较近的轨道上。这种垃圾收集车还可以收集整块的老火箭残体。但是方案的问题在于成本太高,而且操作也比较复杂。

  金属细丝

  这种方案就是在飞船发射之前,在飞船上面附着一个金属细丝,进入轨道后用它来击落那些碎片。

  定位跟踪

  太空垃圾定位及监视系统还是冷战时期美苏两国为监视敌方导弹进攻及间谍卫星而建造的跟踪系统。它们能探测到低轨道上10厘米大小和地球同步轨道上1米大小的碎片。

  自杀卫星

  体积只有足球那么大,一旦侦察到太空垃圾,便依附在垃圾上,使其速度降低,最后进入大气层,与太空垃圾同归于尽。

  空间工友

  由12只空间“垃圾箱”组成,在地球同步轨道上运行。当太空垃圾飞过时,它的由电脑控制的机械臂会抓住目标,放进“垃圾箱”后将其分割切碎,使其坠入地球大气层燃烧自毁。(科学网kexue.com 重林)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

  太空垃圾找到解决之道 卫星将其推入大气层销毁 

  国际空间站退役进行"海葬" 以免成为"太空垃圾" 

  2030年太空垃圾将增长三倍 扩散不可逆清理昂贵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一个世纪以前高尔基就有过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是他显然不会想到,如今,人类的进步已经坐上了“电梯”

假如你走进美国任何一家巴诺书店,迎头碰见的不是Book,而是Nook。扑面而来的不是淡淡的书香,而是咖啡的浓香。意外的发现往往是变化的开端。就在你推开巴诺书店那扇老式窗格门的瞬间,那些让你感到意外的细节,也许就是人类阅读方式发生变革的开始。

巴诺是美国规模最大的连锁书店,尽管这家图书业巨头一如上百年来一样静静地散布在全美50个州的大小城市,以及近千所大学的校园,但是在电子媒体的冲击之下,它不得不悄悄地酝酿着改变。

Nook就是巴诺为突破重围而设计的一款电子阅读器。2009年当Nook刚上市的时候,很多人都不看好这款出身于老牌书商的新潮玩意儿——从它的名字到外形设计。然而,巴诺利用自己的传统优势,用“最笨”的办法——把几乎每一家连锁书店的入口处都设置为Nook的展示台——来推广属于自己的电子阅读设备。如今,Nook的问世还不到两年时间,它已经以25%的市场占有率在美国电子阅读器市场上紧追亚马逊网站的Kindle(约占60%),并超过苹果公司的iPad(约占10%)而位居第二。

Nook所取得的成绩让美国的传统图书业受到鼓舞。6月上旬,2011年美国书展在纽约贾维茨会展中心举行。巴诺在实体店中开辟空间推广Nook的策略受到广泛的认可,以至于“实体店”和“展示台销售”等名词成为此次展会的热门话题。

阅读在改变

美国“全国文化基金会”2007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美国人用于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尤其是接近一半的18岁到24岁的青年人在一年中没有读过一本书。这一研究报告发布后在美国社会引起巨大的反响。面对这种情况,人们试图通过推广电子图书阅读的新体验,来重新培养美国人的阅读习惯。

实际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电子阅读设备问世,但是那一技术并没有能够成功地把人们从电脑、手机屏幕,吸引到电子图书的阅读上。Kindle的发明人、亚马逊网站总裁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在这方面获得了成功,他说,他当初发明这一技术,就是为了鼓励人们能够进行“长久而投入的阅读”,而不是现在人们越来越习惯的那种“碎片式阅读”。“我所希望的效果是,承载书籍的介质能够尽量被人们所忘记,应该使读者沉浸在作者的世界里。” 贝佐斯如此解释他对电子图书的理解。

美国出版商协会今年1月的报告显示,美国电子图书的销售量近年来逐年翻番,而纸质图书的销售则每年以接近两位数的百分比减少。据亚马逊网站统计,顾客在拥有了Kindle以后,他们在网上平均订购电子书的数量是之前购书量的3.3倍,而且,随着Kindle价格的下降,这一数字在过去的几年里一直在上升。

由于电子图书具有轻巧、携带方便的特点,多数使用者都表示自己比拥有电子阅读器之前读更多的书,并且能够在从前不适合读书的时间和场合进行阅读,比如在医院的候诊室、在健身房的跑步机上,或者在公交车和地铁上。

35岁的张汀芳移民到美国四年来总觉得自己对的英文阅读量不够,自从去年开始阅读电子图书以来,她觉得自己的阅读量和阅读水平提高很多。在陪伴丈夫钓鱼的时候,她取出Kindle开始读《暮光之城》系列小说的第三部《月蚀》。“我现在有更多的时间花在阅读上,”她至今还为自己添置了这么一个随身的物件而兴奋,“我把Kindle放在防水封套里,这样,在任何环境下我都能带着它。”

美国“市场与研究资源”公司今年5月对1200名电子阅读设备使用者所做的一项调查发现,40%的人认为他们在拥有电子设备后比从前花更多的时间进行阅读,58%的人认为他们花在读书上的时间并未改变。“图书行业研究机构”去年发布的一项报告则显示,电子阅读器还改变了男女阅读的比例。研究发现,使用电子设备进行阅读的男性要略多于女性,在电子图书购买者中,男性占52%,而女性占48%。而这一比例在纸质图书的销售上刚好相反——购买传统纸质书籍的女性略多于男性。

人类的阅读方式正处于一个转型期,在这个过程中,电子图书给每个人带来的阅读体验也有所不同。去年夏天,在硅谷专门从事人与技术互动研究的雅各布.尼尔森招募了32名志愿者,让他们分别在纸质图书、iPad和Kindle上阅读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他想通过这一研究,弄清楚人们在不同的媒体上进行阅读所花费的时间有何不同。结果发现,和纸质图书相比,在iPad上读书要慢6.2%,在Kindle上则要慢10.7%。尼尔森估计,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速度慢的原因,是由于这些设备的显示器的清晰度还赶不上传统的纸质印刷图书。

在亚马逊网站上,一直排在电子畅销书首位的,是瑞典作家和记者斯蒂格.拉森的小说《龙文身的女孩》。根据为美国11000家图书馆提供借阅技术服务的Override公司统计,这本书在美国图书馆电子书借阅次数中也同样排在首位。

的确,电子图书的发展必然影响到图书馆行业,根据美国图书馆协会的统计,目前全美有66%的图书馆提供电子图书借阅服务,这一比例在2005年是38%。在图书馆系统,读者实际上是在互联网上虚拟地“借阅”电子图书,获得在自己电子阅读器上的阅读权,而这些电子图书会在借阅到期的时候自动关闭。

爱书者的选择

技术给电子图书带来一些独特的优势是纸质印刷书所不具备的。比如,有些出版社专门为儿童读物设计了iPad版,这些电子读物能够同时录下家长或者儿童朗读该书的声音,而书中的一些插画还设计成草图,供儿童在上面着色。

iPad作为一个多媒体的平台,很显然对于开发各种“增强版”的图书更有优势。同时,其他电子阅读设备制造商也不甘落后,巴诺书店刚刚发布的最新版Nook就在采用电子墨水技术的同时,也采用了彩色液晶触摸屏。

尽管iPad去年的销售量超过2000万台,并有1.6亿台苹果设备上安装了电子书店iBookstore,但是,iPad在信息技术的众多领域可能轻易胜出,在电子图书市场上却并未能复制它的成功。专门为《纽约时报》撰写技术专栏的布莱德.斯通就指出,iPad可能站在时尚潮流的浪尖上,也可能抢占电子阅读器市场的地盘,但是对于爱书者而言,iPad的背光显示屏、昂贵的价格、有限的电池使用时间终究没有使用电子墨水技术的Kindle更有吸引力。斯通说,“iPad不是Kindle的杀手。”

亚马逊公司发言人德鲁.赫尔登娜在与苹果产品进行对比的时候说,“Kindle是专为阅读而设计的,它的重量小于0.64磅(291克),适合数个小时的单手操作,有长达两个星期的电池使用寿命,更有合理的价格……” 布莱德.斯通甚至指出,如果你需要舒适、方便的“长时阅读”体验,你显然不希望有来自电子邮件、推特、体育网站ESPN的干扰,而不幸的是,iPad恰恰潜藏着各种各样的干扰因素。

按照市场预计,iPad可能吸引18岁到34岁的青年人,但是35岁以上的成熟人群却更愿意与Kindle相伴。美国著名民调机构皮尤中心(Pew Research)的调查显示,55岁以上的美国人仍把阅读图书、杂志和报纸作为日常活动的重要内容。2009年,Kindle是这一人群收到最多的圣诞礼物之一,而在圣诞节当日,亚马逊电子图书的销售量首次超过纸质图书。

作为人类永恒的生活方式,阅读的变革才刚刚开始。和变化的世界相比,人们的想象力总显得有些贫乏。一个世纪以前高尔基就有过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是他显然不会想到,如今,人类的进步已经坐上了“电梯”。

发表在栏目: 文化

返老还童的美梦

  科学网(kexue.com)讯 无论从美学还是医学角度,人类一直在探寻留住时间脚步的方法。在科学家胡安·卡洛斯·伊斯皮苏亚的带领下,由美国和西班牙科学家组成的一个科研小组使我们离这个梦想更近了一步。他们首次阻止了人类衰老,但目前该成果仅能在实验室中利用早衰症患者的细胞获得。

  然而近期在佛罗里达举行的抗衰老美容医学大会上。展示了一些极具科学根据的抗衰老技术,人类返老还童的梦想似乎离我们并不太遥远。

端粒酶激活技术:简单的说是通过激活一种名为端粒酶的酶它能帮助保护端粒,以此保护细胞。去年哈佛大学医学院在老鼠身上进行的实验显示这种技术成功延长了已经很短的端粒,并修复免疫系统,增加骨密度。

 

  α兴奋剂压力控制系统:微弱电流脉冲刺激人体大脑神经,这将产生相关的神经传递素,即一些和人类情绪情感有关的化学物质。低水平的电脉冲刺激据信可以帮助恢复这些神经细胞的正常活动,使这些化学物质的产生重新回到平衡状态,从而改善病人的情绪精神状况。 增生注射疗法:使用溶于水的葡萄糖注射入受损的韧带或肌腱,这将引起轻微炎症,从而增加供血并刺激组织自我修复。

  一氧化氮疗法:一氧化氮对多种身体机能具有重要作用,但其主要功能还是作为一种血管舒张剂,帮助血管扩张,从而允许更多的血液通过。然而人在40岁之后,人摄取一氧化氮的能力减弱,这就需要我们通过药物去获取。(科学网kexue.com 重林)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美对危地马拉在押人员和精神病患者实施性病人体实验

  美国总统奥巴马·贝拉克任命的一个调查委员会29日说,美国政府研究人员上世纪40年代在明知违反伦理道德的情况下,对危地马拉在押人员和精神病患者实施性病人体实验,至少致死83人。

  无视人权

  生物伦理问题研究委员会去年11月成立,定于今年12月公布危地马拉性病人体实验最终报告。

  这一委员会迄今调查相关文件超过12.5万份。委员会发现,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下属国家卫生研究院研究人员在危地马拉监狱着手实验时,几乎没把实验对象当人对待,甚至没有告诉他们正接受一项危险实验。

  为了研究测试青霉素能否用于性病防治,接近5500人接受诊断测试,超过1300人经性行为或人为“接种”方式接触淋病、梅毒等性病病毒。46年至1948年间,1300名危地马拉人面临性病感染风险,但文件档案显示,仅不足700人接受某种程度治疗。

  委员会负责人、宾夕法尼亚大学校长埃米·古特曼说,国家卫生研究院的这项人体实验研究是“医疗史上可耻一页”,调查将还受害者以公道,确保类似事件不再发生。

  明知故犯

  生物伦理问题研究委员会认为,国家卫生研究院研究人员故意让实验对象感染性病,操作实验时无视医疗伦理道德,明知故犯。

  研究人员把已经感染性病的妓女带入危地马拉监狱,令在押人员接触病毒。另外,他们还故意弄破一些在押人员或精神病患者的生殖器官、胳膊和脸上肌肤,再让受伤肌肤接触性病病毒。当实验对象感染梅毒等性病后,研究人员对他们施以青霉素并观察效果。

  这些实验对象并不知道,他们已经沦为“小白鼠”。梅毒等疾病如果不及时接受治疗,可能导致患者身体器官严重损伤、瘫痪、失明甚至死亡。

  当年从事这一研究的美国医生约翰·卡特勒在一份文件中指出,他为一名精神病女患者接种梅毒后,女子濒临死亡,但出于研究考虑,他继续为女子接种性病病毒,后者最终感染重病身亡。

  委员会负责人古特曼29日说:“这不是发生在危地马拉的一起意外事件。在参与其中的一些人看来,我们不能在自己的国家这样做。”

  她说,大量证据显示,研究人员企图掩盖事实,他们的所作所为缺少对人权的基本尊重,更谈不上符合医疗研究道德。

  黑暗历史

  美国韦尔斯利学院医学史学家苏珊·里维尔比2009年梳理已故医生卡特勒资料时,发现这段危地马拉监狱内的惊人历史。事件曝光后引发舆论广泛关注,总统贝拉克·奥巴马2010年10月致电危地马拉总统阿尔瓦罗·科洛姆,表达歉意;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直言,政府为医学工作者当年行径“感到愤慨”。

  危地马拉先前谴责,性病人体实验涉嫌反人类罪,危地马拉政府将考虑向设在荷兰海牙的国际刑事法院提起诉讼。危方就此展开调查,一些实验受害者和家属正起诉美国政府。

  里维尔比说,参与实验的美国研究人员认为,他们的出发点是应对威胁美国人、尤其是美国士兵的一大疾病,战胜性病是他们的关注重心所在。

  危地马拉秘密人体实验事件唤起的还有有关美国人的另一段可怕记忆,即“塔斯基吉梅毒实验”。

  自1932年起,美国公共卫生部门以免费治疗梅毒为名,把亚拉巴马州数百名非洲裔男子当作实验对象,秘密研究梅毒对人体的危害,而当事人实际上未得到任何治疗。公共卫生部门对实验对象隐瞒真相长达40年,使大批受害人及其亲属付出了健康乃至生命的代价。这一研究项目直到1972年经媒体曝光才终止。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美国生物伦理问题研究总统委员会29日公布初步报告说,上世纪40年代,美国研究人员在明知违反伦理标准的情况下,故意使危地马拉1300多名囚犯和精神病患者感染上梅毒等性病。实验过程中,83名人类“实验小白鼠”死亡。

  美国媒体今年2月曾披露,半个多世纪前,美国政府在国内也曾以研发药物和研究治疗方法的名义,对疾病患者及囚犯开展人体实验。类似实验在美国国内曾进行40余次。

  美国生物伦理问题研究总统委员会认为,正如美国国内曾发生过的情形一样,这项得到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资助的研究并没有把危地马拉人当做人对待,甚至没有告诉研究对象他们在开展研究。

  委员会说,两年多的实验过程中,1300多名危地马拉人染上淋病和梅毒等性病。尽管对梅毒等性传病的研究是当时一项重要科学目标,但没有任何理由通过上述方式进行,这项实验展示了“系统性失败”。

  委员会主席、宾夕法尼亚大学校长埃米·古特曼说,一些知情者妄图隐瞒事实,因为他们担心一旦事泄自己会成为公众批评的目标。

  危地马拉秘密人体实验事件由美国韦尔斯利学院医学史学家苏珊·里维尔比首先揭开。这位医学史学家在梳理已故医生约翰·卡特勒的资料时发现,1946至1948年间,卡特勒在危地马拉的监狱里展开了一项秘密人体实验,美国医疗人员在受害者不知情或者未经受害者允许的情况下故意让当地人感染上淋病和梅毒。实验对象随后接受青霉素治疗,以测试青霉素是否能治愈或预防梅毒。

  美国总统奥巴马去年10月就这一事件向危地马拉道歉,并要求成立生物伦理问题研究总统委员会进行调查。委员会的最终报告预计将于12月公布。而危地马拉总统当时称该实验为“违背人性的犯罪”。

  危地马拉秘密人体实验事件唤起美国人一段可怕记忆,即“塔斯基吉梅毒研究”。自1932年起,美国卫生部门官员在亚拉巴马州以免费治疗梅毒为名,召集约600名黑人男子作为实验品,秘密研究梅毒对人体危害。该研究直到1972年被媒体曝光才终止。当事人被隐瞒长达40年,大批受害人及其亲属付出了健康乃至生命的代价。

  美国政府官员去年10月承认,类似实验在美国国内曾发生十余起。不过,美国媒体查阅医学杂志文章和剪报资料后认定,涉及美国公民的研究实验数量超过40起,主要进行于上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这些实验项目包括在康涅狄格州使精神病患者感染肝炎病毒、在马里兰州让囚犯吸入流感病毒、在纽约市一家医院向慢性病患者注射癌细胞等等,其中一些实验只是为满足好奇心,没有取得实际成果。(记者任海军)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手提核电站

  据国外媒体报道,人类将在不久的将来重返月球,并且登上火星。飞往月球或者火星在宇航技术上或许并不是太大的问题,科学家认为人类要在其他行星或者月球上建立基地或者定居,关键的问题是电力。目前,由美国能源部下属的爱达荷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设计了一个手提箱大小的核电站,产生的功率可供给八个标准住宅的正常使用。由于其具有“可携带”的优越性以及耐久性,该小型核电站不仅可以在地球上使用,也可以在月球或者火星任务上使用,总之,只要美国宇航局需要的地方,该手提式核电站就能派上用场。

  据研发该小型便携式核电站的首席研究员詹姆斯沃纳(James Werner)介绍:这个新型手提箱核电站使用的原理与大多数的核电站类似,也是通过裂变反应产生能量,而现今大多数的核电站功率都在数百或者数千兆瓦,这种便携式的核电站仅有40千瓦的功率。虽然它功率小,但是这个尺寸在太空中却会发挥极大的作用。

  例如,在未来的行星登陆计划中,可以携带这种手提式核电站进行供电,虽然功率不是非常大,但却是恰到好处,可以灵活使用。再者,如果人类计划登上小行星,可以将这个小型核电站放置在小型陨石坑或者洞穴中,一来可以保证留下的科学仪器正常工作,二来可借助洞穴等的天然外星环境对核电站进行保护。虽然其比标准的核电站设施小得非常多,但是在宇航任务中,有这么一个手提箱核电站是必不可少的。美国宇航局目前已经为这个便携式核电站设想好了几个潜在的应用领域。其可以作为氧气或者氢气发生器的电力源,也可以作为一种充电设备,用来给未来的有人/无人月球车或者火星车充电。

  负责研发便携式核电站的研究小组,计划在明年制造出一个示范样机,并进行各种测试。目前,宇航员在太空之行任务,都是使用太阳能电池板产生的能量,将光能转化为电能,为各种设备供电。但是,太阳能在太空中并不一定是稳定可靠的能源补给,如果在轨道上的探测器,运行到行星背朝太阳的一面,就无法继续吸收太阳能了,这时候就是使用储备起来的电力。然而,如果在行星表面登陆,遇到尘暴等现象,沙尘会覆盖太阳能电池板,这样效能就会下降。所以,便携式的核电站就具有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以保证可靠且持续的电力供应。

 
  而使用核裂变的方式产生能量的手提箱核电站,有些人质疑其是否会产生核泄漏等灾难性事故,由于地球上发生的多起核电站核辐射泄漏事故,比如臭名昭著切尔若贝利核电站泄漏,使得该装置的安全性成为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据此,首席研究员沃纳认为:使用这种便携式反应堆不会对宇航员构成威胁。由于其是出于低功耗水平上运行,并不是发生堆体崩溃的问题,是非常安全的。如果有外力作用导致其受损,反应堆就会自动停堆。

 

  虽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以及结束了航天飞机的计划,但是沃纳研究员并不担心这个项目受到影响,该手提箱式的核电站也可以用于其他的运载火箭所执行的任务。而沃纳本人也对此项目感到乐观,他认为一旦该手提箱式核电站被制造出来,美国宇航局将会允许其被发射到太空(国际空间站),测试在太空环境下的情况,而且在将来有一天会将这个装置应用到实际太空飞行任务中,这对每一个宇航员而言,应该是个不错的消息且是个值得纪念的一天。(Everett/编译)

  相关阅读

  各国火星探测日趋激烈 火星之谜距揭晓还多远?

  美改造生命体呼吸二氧化碳 移民火星非白日做梦

  太空舱模拟测试四百余天 中国宇航员"火星"探测

  "反物质环"驱动飞船大提速 45天到达火星不是梦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据美国每日科学网8月29日(北京时间)报道,美国科学家日前开发出了一种能测量人体单个细胞温度的纳米温度计,并首次证实细胞内部温度并不像整个机体那样遵循平均37℃的标准,不同细胞个体在温度上往往存在显著差异。对这一差异的研究将有助于开发出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新方法。

  该研究由普林斯顿大学的杨浩(音译)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林利维(音译)负责。他们在美国化学学会(ACS)第242次全国会议上公布了这一成果。

  杨浩说,从化学角度对细胞进行研究,温度是一个重要指标,因为不同的化学反应都有可能使其发生变化。但今天,在海量的科学数据和文献中与此相关的研究却少之又少,因此,要想了解更多细胞内部的奇妙世界,就必须弄清楚细胞的温度及其变化规律。

  为了测量比针尖还小的细胞的温度,研究人员使用了一种特制的纳米温度计。该温度计用镉和硒的量子点制成,小到足以进入单个细胞。当温度变化时,这些量子点就会发射出不同颜色的光,通过专门的仪器对这些光进行“解码”就能发现细胞的温度变化。

  研究人员发现,在细胞内部不断进行着各种各样的生化反应,这些反应都会产生热量。但有些细胞要比其他细胞更活跃,因此释放出来的热量也更多。杨浩的团队还通过刺激细胞的方式,提高细胞的生化活性,以观察其对温度的影响。

  杨浩解释说,这些温度变化可能与身体的健康状况相关。细胞内部温度的变化可能会改变DNA的工作方式或蛋白质分子的运行机制。如果温度上升到足够高时,一些蛋白质可能会发生改变并停止生产。

  杨浩说:“长期以来,不少科学家都怀疑人体内的细胞具有各自不同的温度。但通过实验对该推测进行证实,这还是第一次。这让我们产生了一个新的设想——或许温度变化是一种人们所不知道的、细胞间相互沟通的新方式。”

  研究人员称,目前他们正在试图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找出这种温度变化的调节机制,该研究有望在未来开发出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新方法。

  测量温度是科研和工业生产等领域的基础工作之一。随着晶体管等在内的很多器件尺寸越来越小,在微观环境中测量温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早在几年前,日本研究人员就开发出一种当时世界上最小的碳纳米温度计,这种温度计直径不到头发的1/500,能精确到0.25℃,可用于电子线路检测、毛细血管温度测定等诸多方面。而文中所述的纳米温度计更是小到足以进入单个细胞!这一成果无疑为满足越来越高的温度测量要求提供了新手段。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34 页,共 12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