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河宕古人生活场景复原陶俑。图/何波(除署名外)
时间大约是4000年前,我们所在的珠三角平原仍是一个古海湾,而在这个海湾的西侧岸上,人类文明之火早已燃起。这里,生活聚居着一个人类群体,他们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懂得使用陶制瓶罐,打磨石斧,圈养动物,甚至还开始人工培植水稻。他们所创造的一切,后世称为“古椰贝丘遗址”。
2007年初,中国2006年十大考古结果公布,高明古椰贝丘遗址上榜,成为佛山首个荣登这一殊荣的考古遗迹。而该遗迹给我们展现的,正是佛山远古祖先,在4000年前的丰富生活状态。不仅是高明的古椰,4000年前的佛山已经出现多个原始人聚居点,比如说澜石的河宕、顺德龙江,有考古专家分析,那个年代珠三角各地发现的古人类有可能来自同一个族群,但与当时的中原文明对比,那时期的珠三角古人仍落后一点。
大猜想
4000年前他们或这样生活……
时间大约在4000年前,当时的珠江口仍是一个大海湾,这个海湾的西岸是一片连绵的崇山峻岭,茂密的原始森林绵延到海边,而在山脚海边较为平缓的地方,无忧无虑地生活着一群古人——古椰古人。这是一个人口不少的原始部落,他们已经懂得使用木器,一名少年正手持一块削过的木头用力撞击一颗坚果,然后美美地品尝着里面的果仁。而在不远处,几名壮年男子正在用石片切割一头大象的肉,这是部落壮男们在之前一天奋力捕获的大猎物,足够大家吃上好长一段日子。除了大象,牛、鹿、野猪以及一些鱼类都是他们喜欢捕猎的食物,在这片栖息地中,拥有丰富的生物群。
古椰古人的部落里,不仅会打猎,同样也会培植。在村落前的一片空地上,种植着一片水稻,他们懂得怎样去种植,当然也懂得怎样去吃这些水稻。从那时开始,种植水稻已经不是长江流域河姆渡古人的专利。
佛山古人参加“凿牙”仪式
同样是4000年前的一天,我们把目光稍微东移到禅城区的河宕村。一名女性古人照例起了个大早,吃完昨天采集上来的生蚝早餐后,坐在织布机前为家人缝补准备过冬的衣服。丈夫此时走出位于河宕附近的圆形茅草屋的家外,拿着一把矛,往丛林走去,希望能打上一头野猪,好为接下来的几天准备丰盛的晚餐,庆幸的是丈夫也不孤单,有好几户邻居家的壮丁一齐陪同打猎,她放心不少。她心想,如果打不到猎物,就让丈夫多去烧点陶器,到附近的水边采集生蚝,也可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
一边摆弄手中的织布机,她一边回忆起前几天丈夫参加的部落成人礼。她站在人群中,看着部落长拿起手中的石器,狠狠往丈夫口中凿去,一颗大牙应声而下,她心里如小鹿般乱撞。按部落的习俗,丈夫正式参加完“凿牙”的礼仪,就算正式长大成人了,可以娶妻生子。一想到自己的身份也从此改变。不知不觉,她的脸上泛起红晕。
这也许是4000年前,佛山古人最稀疏平常的一天。
珠三角多处发现三四千年前古人遗迹
东莞村头遗址:
在珠江虎门入海口东岸,虎门镇村头村西大山园,有一块神秘的台地。在这块面积达到万余平方米的台地之下,一个古村落静静地躺在那里。这就是村头村遗址,3500年前的贝丘文明。1989年至1993年间,广东省博物馆和东莞市博物馆,广东省考古研究所和东莞市博物馆分别两次对这个遗址进行了抢救式发掘,发掘面积达到3375平方米,发现商代和明代两个时期的遗存,其中商代遗存最为重要。在村头遗址出土的文物中,可修复的大型器件就有200件之多。
据了解,当时出土了陶质小口折肩罐、釜、豆、器座等生活用品和石铲、石斧等遗物,出土的陶片之丰富,为当时广东省考古发现之最。
肇庆高要茅岗遗址:
高要茅岗遗址位于金利镇茅岗村茅岗山南北面的山脚下的鱼塘中,年代为青铜时代早期,遗址面积近五万平方米,1978年10月被发掘。经专家考证,是广东近江河最大的一处先秦时期水上木结构建筑遗址。现在遗址已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该文化层厚约1米,堆积中含大量贝壳及动物遗骸。
茅岗遗址最大的特色就是发现水上建筑的遗址,考古人员一共发现了三组干栏式水上木结构建筑遗址,呈长方形。
溯源佛山两大遗址
古椰贝丘“广东河姆渡”
2006年,由于广明高速的兴建,深埋地底数千年的高明古椰贝丘遗址出现在世人面前。考古人员在古椰贝丘遗址中发现三件尚未腐烂的人类加工木器,在岭南地区尚属首次。其中第一件木器为木槌状工具,手柄处有明显的砍削痕迹,经判断该器具为古人敲击坚果的木器。第二件木器为一根圆形木棍,前端已被大火烧去大部分,这是古椰古人用来生火和烤食物的工具。第三件木器和新制造的木器没有区别,光鲜如新,该方形木板上有数个人为钻出的孔洞,专家初步分析怀疑为古人划船用的船桨。
古椰贝丘考古中最激动人心的发现莫过于20粒形态稻谷,这些稻谷在密封的胶土层和积水中完全没有炭化,保存完好。当时的考古专家表示,在古椰贝丘发现稻谷的考古意义不亚于河姆渡遗址从出土稻谷的形态来判断,这批稻谷为人类栽培的,这为研究岭南稻作起源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考古专家发掘了解到,4000年前的古椰古人已经开始捕猎大象作为食物,当时这一区域动物、植物遗存保存之完好,简直是一个奇迹。
河宕遗址让佛山制陶史前推两千年
佛山河宕遗址贝丘文化位于佛山市澜石河宕乡河南村旧墟,北江支流东平水道从遗址西南流入潭州水道,西边是一片低矮山岗,东南是一片广阔的冲积平原。该遗址是一个土墩型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距今约4000年。
1977年开始,广东省博物馆和佛山市博物馆联合对这里进行了挖掘。发现了大量生活居住遗迹和文化遗物,获得各种石锛、斧穿孔铲形器、凿、矛、镞、砺石及石环、石环芯等600多件;可复原陶器近20件。河宕遗址还发现了新石器时期的墓葬77座,经科学鉴定其性别、年龄和体质特征达57座,发现其中19个男女为人工拔牙个体,是我省目前发现的拔牙个体数量最多的一处。
禅城区文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河宕文化的出土还原了四千年前佛山人在这里生存和繁衍的风貌。以往说佛山的制陶业或者制陶史,都是始于唐代或者唐宋的,而河宕遗址中制陶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200~3500年前,也就是说,佛山制陶业的历史往前推进了至少2000年。”
专家:
3500年前珠三角古人迈入文明门槛
1、三四千年前上述各地的古人是不是同一族群?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邱立诚表示,近年来珠三角各地陆续挖掘出3500~4000年前的一批古物,从考古学文化范畴来看,均属佛山河宕贝丘文化的一部分,而珠三角当时的居民很有可能来自同一个大族群。可惜,考古学家目前手头上掌握的资料仍未充足,待进一步挖掘探测。
2、对比当时的中原文明,3500年前南粤文化是否先进?
邱立诚认为,3500年~4000年前,当时中原地区已进入商时期。“当时的珠三角古人可以说他们刚刚迈入文明的门槛。”
不过,邱立诚表示,3500年前,珠三角古人虽然已经会使用如戈类这种兵器,表示已经进入文明状态,但同时也保留了原始部落的生活习性。“从佛山、东莞、肇庆等地的遗址资料显示,人们生活的居民区和墓区两者没有分开。此时,中原地区已步入青铜时代,人们的居民区和墓地是严格分开,这一点上,珠三角古人仍未开始全盘接受。”
“断桥”藏身人迹罕至处。
继北江清远飞霞段古栈道发现纤夫石后,近日清远市文物普查的工作人员又在人迹罕至的峡口岸边发现古“断桥”,再次验证了北江作为岭南佳果和特产北上进贡通道的重要价值。
拱形桥身部分已坍塌
据清远地方史料显示,北江作为珠江主要支流之一,自古为湘、赣大宗物资进入广东的交通运输要道。北江清远沿途的古栈道遗址最近陆续在文物普查中被发现,令人惊喜。
这次发现的古断桥隐身于北江北岸通往飞霞的一处山涧下,全部由石块砌成,有拱形的桥身,因年代久远,部分已经坍塌,当年应为纤夫和马帮的必经之路。“这里有条古栈道沿着岸边延伸,已经荒废很久了,遗址都被野草和荆棘掩盖,”当地的村民说,因为不通交通,栈道和古桥人迹罕至,只有砍柴和捕鱼的村民才偶尔会经过,古迹才得以保存。
据悉,在英德的连江口北江浈阳峡东、西两岸各有一条古栈道遗迹,据考证,两者均为迄今为止北江沿岸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古栈道,对研究古代岭南水运有着重要价值。
疑为古代荔枝进贡通道
专家考证,北江汇合连江后南流穿过英德南面的浈阳三峡,再流入清远盆地。北江切过石灰岩层山地时,即成峭壁夹江地貌,这段山地是又高又连绵的山脉,古代要开凿栈道来求北上大道的通畅,称为京西驿道。岭南荔枝进贡,即由广州上清远,入英德,进乳源县,再经梅花、坪石、武阳司,到临武县,最后进入骑田岭道。此次发现的古栈道可能就是荔枝北上进贡通道的一段。
如今浈阳峡仍可见到一些古人留下的石刻,其中最为醒目的有东岸古栈道之上的“凿山通道”4个大字,四字刻在江岸八丈石下游约30米处的石壁上,从右至左横书,楷体阴刻。从字的风化程度考究,其可能刻于宋代,见证了古人凿山开路的“愚公精神”。
将修复古栈道变身绿道
北江边飞霞古洞一带的古栈道至今保留有“近乎完美”的一段,宽度可行自行车。目前,清远市政府已有计划依托古栈道,打造出一条既有“福地古道文化”内涵,又能近距离欣赏北江绮丽风光的休闲旅游古栈道。
初步的修复方案是:从白庙出发,沿飞来峡古栈道遗址向上游延伸经飞来寺和飞来峡风景区到江口嘴。整条线路以栈道形式为主,全长约9公里,宽2米,可通行自行车和行人。飞来峡古栈道属于省内尚未出现的“历史文化+风景+生态”的综合性绿道,有较强的景观独创性,预计建成后每年将吸引超过30万游客通过古栈道进入飞来寺、飞峡山等风景区。
最早的欧洲人是食人族
距今3.2万年的欧洲古人类残骸显示出有身体切割痕迹
最早的欧洲人是食人族
近日,一项在乌克兰Buran-Kaya III考古点的发掘发现,距今3.2万年的欧洲古人类残骸显示出有身体切割痕迹。研究者表示同一时期的欧洲早期人类有可能是熟练的食人族。巴黎自然历史国立博物馆的古动物学家和考古学家,文章合著者軒索斯·皮恩表示:“通过和屠夫的生猛处理相比较,我们可以证明这种处理不是为了摄取额外营养的目的,所以它不是一种与饮食相关的同类相食行为。在尸首旁发现有贝壳制的巨大尸首配饰,表明食人更像是一个丧葬仪式:食人肉的仪式,或者是对于一个次要人物的丧葬处理方式。”
达摩像
通真岩外景
继在阳春市春湾镇通真岩北面崖壁上发现过清光绪年间的岩刻“歌台暖响”后,今年6月在广东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经过复查,考古专家们在岩刻上方发现了一个隐隐若现的达摩祖师画像。这次达摩画像的发现,为广东地区增添了新的文物种类,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近日被广东省文物局评选出“十大新发现”之一。达摩曾在岭南传播佛教
通真岩洞口位于阳春市春湾镇一座石灰岩的半山上,坐北朝南,上下有两个洞口,洞内可容百人。两个洞口之间是一块大岩壁,达摩祖师画像位于岩壁中线。向下1米处,横着一个宽可容行人的石级,是个天然的供台。岩壁最上端是一堵飘出数米的悬崖,由悬崖、岩壁、供台构成天然神龛的模样。
据考证,通真岩的中国禅宗初祖达摩祖师像,描绘了达摩“只履西归”的故事。其矿彩颜料已经石化,融入了岩层,十分古老,从史料、矿彩石化状况及绘画风格等,这尊佛祖供像时间应为隋代。达摩祖师悠然坐于途中石上小憩,回眸东顾,人物与石壁背景融为一体,画像具现梵相,状若罗汉,额头高广,双目炯然,大耳环,身披僧服。锡杖倚肩,锡杖上端长长的飘带系着一只鞋,禅意盎然。只履刻意细描,头部及衣着淡彩。线条简括飘逸,气势非凡。画幅纵横98厘米。画像下端于光绪年间被凿去一块,纵35厘米,横95厘米。
史载,达摩历三年渡海,于梁普通八年(527年)在广州登岸,初居华林寺,驻锡光孝寺,在岭南曾居留过一段时间。相传,出使西域的北魏大臣宋云后来在回国途经葱岭时,遇见达摩祖师,禅杖上挑着一只鞋。问他何去,达摩说:“回归西天”。宋云回到中原后,知道达摩祖师早去世下葬了,群臣不信,于是打开达摩坟墓,发现棺材里只有一只鞋。阳春通真岩摩崖岩画里“只履西归”的典故即出于这个故事。阳春春湾隋代即建有禅寺
阳春市春湾镇为汉高凉县地,南朝刘宋置龙潭县。梁改龙潭为铜陵县,史载南越王时期赵佗曾在此炼铜。春湾地区古代为两川高凉地区与中原的交通枢纽。南北朝时期,北方内地移民以及北方流民中的游僧多从春湾进入高凉地区,成为这一地区佛教传播、生存和发展的社会与文化基础。这一时期,达摩从广州登陆后在岭南进行佛教传播,促进两川地区佛教的兴起和发展。
据介绍,春湾早在隋代已建有禅寺,曾一度以供奉达摩祖师享有盛名。而西江地区新兴、罗定等县市与阳春一山之隔,也分别在唐初武德二年(619年)、四年(621年)始建佛寺。六祖慧能出生于新兴县,其早年成长明显受到这一地区佛教环境影响。由此可见,春湾是岭南早期佛教重地之一,有着相当独特而久远的佛教背景。
据了解,传世的达摩画像多为宋代以下的作品。现存最早一幅“达摩六祖师像”藏于日本京都高山寺,为宋代作品。古代摩崖岩画达摩像仍属罕见,阳春通真岩的达摩供像状若罗汉,与西域人长相无异,在智慧、庄严中给人以欢喜,教内相传此才是真法相,佛教中人信是真身再造。当地考古专家认为,阳春通真岩的达摩供像绘画颇具魏晋遗风,体现了隋代“瘦骨清像”的时尚特征。
宁德周宁一位村民在邻县务工时,一锄头下去挖出个形似长柄平底锅的铜器,他把它当成“水舀子”扔在家里,直到该县博物馆专家鉴定后才发现,这个“水舀子”竟然是1800多年前闽越先民用的青铜熨斗。
专家称,它的出现是中原文明在东汉末年已经进入闽北及毗邻的闽东周宁山区的有力佐证,对研究闽东北山区的历史有很好的帮助。
“水舀子”竟是汉代文物
专家们发现青铜熨斗的地点位于周宁县西北部的泗桥乡,与闽北的政和县相毗邻,素有“闽东西大门”之称。
周宁县博物馆馆长郑勇说,几个月前,他们前往泗桥乡做文物调研,一位村民邀请他们到家里看一只铜质“水舀子”,说是在邻县工地里挖到的,看看是不是有收藏价值。
“第一眼看到它,我就知道这是个好东西。”郑馆长说,它的外形呈圆腹,宽口沿,有长柄,通体素面无纹,斗身布满铜绿,还沾有一些闽东北常见的红壤,整体保存完好。他凭经验判定这是古代用来熨衣服的“熨斗”,极具考古研究价值。
经村民允许,郑馆长将该熨斗带回博物馆进行研究。几天前,郑馆长和几位文物专家最终认定这只熨斗为东汉末年的文物,距今已有近1800年历史。
熨斗最早是一种刑具
郑馆长说,“熨斗”一词,一是取象征北斗之意,二是熨斗的外形如“斗”。古人在熨衣前,会把烧红的木炭放在熨斗里,待底部热得烫手了再去烫衣料。所以熨斗又叫“火斗”或者“烫斗”,也有把熨斗叫做“北斗”、“樵斗”的。
“其实熨斗在刚发明的时候还不是用来烫衣服。”郑馆长说,熨斗最初在商代发明时是被当作一种刑具使用,专门用来烫犯人的皮肤。到了秦末汉初,其功能才定型于熨烫衣服。一直到1913年美国理查德森成功研制出电熨斗,这种古式熨斗才逐渐退出舞台。
在当时还属于奢侈品
据郑馆长介绍,汉代中原的青铜器制造已经较为发达,而闽东北山区则相对比较落后,东汉末年的青铜器在山区里出土,意味着中原文明在东汉末年已经进入闽北及毗邻的闽东周宁山区。
“这种熨斗还不是平民百姓家里能用得了的,”郑馆长说,青铜器制品在当时还属于奢侈品,青铜熨斗一般用来熨烫丝织物,只有王公贵族家里才会有大量的丝织物,普通老百姓都是粗布麻衣,根本用不上青铜熨斗。
“小小一个熨斗,却可以还原出先民生活的一部分。”郑馆长说,这个青铜熨斗可以为研究东吴时期闽越历史提供参考,尤其是对研究闽东北山区的历史有很好的帮助。(东南快报)
在星空下,月虹美得令人难以置信
美国加州的约塞米蒂公园是地球上观看月虹的最佳地点之一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中部的约塞米蒂国家公园近期制作了一个短片,向世人展示了公园内一道独特的美丽风景线——月虹。
月虹是由月光照射所产生的虹,通常只见于夜晚,因此又叫黑夜彩虹、黑虹。这一自然景观非常罕见,在地球上只有几个地方能看到。而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约塞米蒂国家公园就是观赏月虹最好的地点之一。
众所周知,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只能反射太阳的光芒。约塞米蒂国家公园内恰好有着一道壮丽的瀑布,在万里无云且月光光线充足的夜间,从月球反射而来的光线若遇到从瀑布飞溅出的水滴,便很可能会形成月虹。因此,满月时分是观赏月虹的最佳时机。在约塞米蒂国家公园里,当属春季和夏季为最佳季节。
满月是观赏月虹的最佳时机
从月球反射的太阳光遇到从瀑布飞溅出的水滴,很可能形成月虹
从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都想一睹月虹的风采
通过测量水下声波在遭遇不同地形时产生的回声,科学家创建了这幅3D图像,呈现北大西洋海底的地貌
大约5600万年前的北大西洋。a、b和c是科学家认为的地柱中心所在地。虚线代表大陆解体
英国科学家在北大西洋海底发现古代沉入大海的山脉和河床。通过分析利用先进回声技术为石油公司收集的数据,研究人员发现了这个拥有5600万年历史的迷失地貌,并将其与传说中的迷失之城亚特兰蒂斯联系在一起。
这个地貌位于北大西洋奥克尼-谢特兰德岛(Orkney-Shetland)西部海域海底1.2英里(约合1.9公里)处,拥有一系列一度属于山脉的山峰以及8条大河。科学家表示,这个地貌一度高出海平面0.6英里(约合965米),可能曾与现在的苏格兰相连,甚至曾一度延伸到远至挪威的地区。
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员尼基·怀特说:“这就像是一幅地图,呈现了一个沿岸国家。形象地说,这就是一个古代地貌化石,保存在海底1.2英里处。”这一发现要归功于一家公司收集的数据。数据利用一项高科技回声技术获取。首先,科学家向水下释放高压空气,产生的回声可穿过海床的沉积物。在穿行过程中遭遇地形变化时,回声便会反弹。回声随后被从船上释放并在深水中摆动的扩音器接收到,船在海洋表面行驶。
在此之后,科学家利用获取的数据创建海底地貌的3D图像,最后发现存在一个沉入海底的地貌证据。通过分析从海底岩石获取的岩芯样本,科学家发现这个地貌曾在陆地存在并有人居住的证据,样本中含有花粉和煤炭颗粒。在其他地区,剑桥科学家发现了一系列微小化石,证明这个地貌一度是一个陆地环境。
他们认为这个地貌因冰岛地柱影响在250万年内升起和下沉。这个地柱由上涌的物质构成,穿过北大西洋海底的地幔。地柱将来自地球深处的岩浆带到表面下方附近,并向外移动。怀特表示,这个地貌可能在岩浆上涌时沉入大西洋底。在此之前,他就曾发现2个水下地貌,均由同样现象所致。研究发现刊登在《自然-地球科学》上。
从7月8日起,以韩国南部、大田和忠南地区为主,韩全国普降大雨,到10日已造成8人死亡,4人失踪,部分地区还出现水坝垮塌,数万公顷耕地被水淹没。此外,韩全国多处道路出现泥石流或被水淹没等灾情,导致了交通不便。
德国慕尼黑再保险公司(Munich Re)最近公布的一个数据显示,2011年前六个月全球自然灾难造成的经济损失已达2650亿美元(约合1.7万亿元人民币),超过2005年全年的2220亿美元(约合1.4万亿元人民币)。而2005年一直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史上“最昂贵”的灾害年——2011年“再创新高”已无悬念。
玻利维亚暴风雪 7000名农民被困
玻利维亚近日遭到20年不遇的暴风雪袭击,已导致至少35人死亡,波托西(Potosi)地区约7000名农民陷入困境。由于牧场被厚厚的积雪覆盖,农作物几乎绝收,逾四万头骆驼和羊驼缺乏饲料。玻利维亚总统埃沃?莫拉莱斯(Evo Morales)宣布受灾最重的波托西地区进入紧急状态,动员军队和国民警卫队参与救灾。玻利维亚国防部长称,中央政府已经向灾区送去食物、补给以及药品。英国广播公司14日的报道称,玻利维亚国内多数道路仍处封闭状态,玻利维亚政府已经向邻国求助。
韩国暴雨 上百人无家可归
据韩联社报道,韩国南部地区8日起普降暴雨,接连3日的大雨导致部分地区发生洪水和泥石流,造成至少10人死亡,3人失踪。暴雨使全罗南道、庆尚南道、庆尚北道、忠清南道等各地的111个家庭, 249人无家可归。暴雨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活。据韩国Nocut News 网站7月12日报道:随着遭受灾害的农作物不断增多,韩国果蔬价格大幅攀升,食品价格已经拉响警报。
芝加哥风暴使陆空交通大受影响
美国芝加哥11日早上遭受暴风雨和冰雹袭击,造成大范围断电,西北郊一个帐篷被大风吹倒,导致现场6名工人受伤。据《芝加哥论坛报》报道,暴风时速高达120公里,造成芝加哥的北部和西部地区57.6万家用户断电。市内地铁也因为供电以及轨道受阻等问题一度停运。芝加哥的国际机场大约100个航班取消,大部分航班延误。
极端天气是气候变暖惹的祸?
曾经,科学家一直避免将单一的极端天气事件与气候变化联系在一起,以免遭到怀疑论者的炮轰。然而面对近来频繁的气候灾害,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准备接受两者的“亲属关系”。
据英国《独立报》报道,“气候相关事件成因”组织正在撰写一份研究所有极端天气事件以确定过去一个世纪来不断上升的全球气温是否与其相关的报告。英国埃克塞特气象局哈德利中心首席气候学家彼得?斯科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正面临气候变化中湿气增多的现象。这有可能导致更为猛烈的风暴和强度更大的降雨。”
科学家已经记录了海克拉火山下面“与众不同的”岩浆活动,担心它会很快突然爆发
5月从冰岛格里姆火山冒出的滚滚浓烟。海克拉火山如果再次喷发,它产生的火山灰将是前者的4倍
专家称,冰岛最让人担心害怕的一座火山——海克拉火山(Hekla)可能很快就会爆发,在欧洲上空产生比以往更大的尘埃云团。这座火山被当地人称为“地狱之门”。
地球物理学家认为,海克拉火山下面“与众不同的”岩浆活动,可能是火山活动早期阶段的迹象,它或许会引发大规模的火山喷发。这座被当地人称之为“地狱之门(Gateway to Hell)”的火山正值中年,它一旦爆发,产生的碎屑量将是该国5月的火山爆发产生的碎屑的4倍。冰岛大学的地球物理学家帕尔-埃纳尔松6日称,它可能不会立即爆发,但是他认为会“很快”。
冰岛火山专家乔恩-弗里曼说:“海克拉火山目前还未开始爆发。但是它可能会在没有任何预警的情况下突然喷发。似乎没人知道岩浆冲出的时刻到底会发生什么情况。而且更有趣的是,它从几天前似乎才有爆发的征兆。令人感到好奇的是,在这种岩浆活动期间周围显然并未发生地震,而且岩浆在靠近海克拉火山的地壳下方移动时,也没有任何震动。如果这座火山引起地震、发出噪音或其他情况,距离山顶大约有16公里的我们的地震检波仪显然会接收到。”
海克拉火山在冰岛的意思是戴头巾的斗篷,迄今为止它的爆发次数已经超过20多次,10年前的喷发是最近一次。874年它第一次爆发时,产生2.5立方公里火山灰(用来描述火山爆发产生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碎屑的科学术语)。这是冰岛格里姆火山(Grimsvotn)喷发产生的0.6立方公里火山灰的4倍多。今年5月,格里姆火山爆发导致英国北部的部分机场被迫停飞。2010年4月爆发的艾雅法拉火山(Eyjafjallajokul)在3天多时间里产生大约1.8立方公里火山灰。它在一周时间迫使那么多飞机暂停飞行的原因,是因为它产生的尘埃云团长时间在低空盘旋。
海克拉火山已经表现出发生更大规模爆发的征兆。它将造成多大破坏,主要取决于爆发规模、当时的风速和风向。这座火山位于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东部大约70英里(112.65公里)处,紧邻艾雅法拉火山。由于正值中年,冰岛人又称其为“地狱之门”。海克拉火山的爆发时间分别发生在874年、1158年、1206年、1222年、 1300年、 1341年、 1389年、 1510年、 1597年、1636年、 1693年、 1766年、 1845年、 1947年、 1970年、1980年、 1991年和2000年。其中一些爆发造成了巨大破坏,尤其是1510年、1693年和1766年的爆发。
马蹄蟹(鲎)长相难看,行动迟缓,但是你的命很有可能就是它救的。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发现鲎变形细胞溶解物(LAL,在马蹄蟹的浅灰色血液里发现的一种凝结物质)能困住真菌和内毒素,在这些入侵者周围形成厚厚的凝胶体。通过这种方法,制药过程中和医疗器械上的不洁物就会很容易发现。
下面显示的是制药公司——查尔斯-里弗尔(Charles River)是如何收获马蹄蟹,在不用杀死它们的情况下把它们的血液制成可以发现污染物的试剂的。该公司是得到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许可,可以生产和销售鲎变形细胞溶解物的5家公司之一。
1.捕捉马蹄蟹
捕捉马蹄蟹
得到自然资源部允许的渔民正在捕捉爬上南卡罗来纳州的海岸产卵的马蹄蟹,他们把马蹄蟹从浅水里捡起来,放进船里。
2.清洗
清洗
马蹄蟹被放进封闭容器里送入实验室的加工厂,放在这种容器里可以保证它们外观好看潮湿。沙粒、藤壶和其他垃圾都要清除掉,而且还要检查这些动物是否有伤。该公司并不提取生病的马蹄蟹血。
3.放在特殊架子上取血
放在特殊架子上取血
取血
马蹄蟹被放置在特殊架子上后,一根不锈钢针会刺穿心脏包膜,抽取正流入心脏的氧化血液。每只大约会有100毫升血液流入经过消毒的瓶子里。
4.释放
释放
在马蹄蟹被捕捉的同一天,它们会被带到距离被捉地大约70英里到80英里(112.65到128.75公里)的地方释放掉。这样做能够确保它们不会流血太久。此时这些马蹄蟹有足够的血液可以供给附属肢体,以便它们可以幸存下来,慢慢恢复健康。
5.加工
加工
这些血液通过离心机分离提取出鲎变形细胞。然后这些细胞通过分解释放出凝集素(coagulogen),这是形成鲎变形细胞溶解物的基本成分。据估计,鲎变形细胞溶解物的售价大约是每夸脱(946.35毫升)1.5万美元。
6.销售
销售
查尔斯-里弗尔公司向消费者出售鲎试剂,供他们通过静脉输液治疗疾病,或者给战场上的士兵使用。该实验室的两种最新便携式试剂最近被带上了国际空间站。(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