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新闻


该火星车将会爬上盖尔陨坑中心一座高近3英里(4.83公里)的山,收集地质岩层样本


火星科学实验室

  美国宇航局为下一代火星车——目标远大但发射时间被一再推迟的“火星科学实验室”选出了最终目标。任务科学家22日宣布,这辆同越野车大小差不多的核动力火星车将会前往位于火星赤道附近的盖尔陨坑(Gale Crater),这个陨石坑的直径大约是96英里(154.5公里)。他们选择这里的关键因素是陨石坑中央高近3英里(4.83公里)的一座山,它比西雅图郊外的雷尼尔山还高。

  项目科学家约翰 -格洛辛格在华盛顿史密森航空博物馆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这座山并不是一个很高的锥形体,而是一个相对较宽、较低的土墩形结构。这意味着我们的火星车可以爬上去。事实上这或许是我们的太阳系里火星车能够爬上去的最高的山。”

  科学家最初确定100个可能的登陆点,不过最终这一数字被缩减到4个。格洛辛格博士称,这4个地点都很有吸引力,让科研人员从中挑出一个,就如同让一群人决定最喜欢哪种口味的冰激凌。他说:“最终我们选择了我们认为最好的一个。”

  “火星科学实验室”的非正式名称为“好奇”号,它预计将于感恩节(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后发射升空,并于明年8月驶抵火星,在盖尔陨坑比较平坦的地方着陆。这一地区的沉积物可能是由很久以前流动的水体带到这里来的。为期两年的任务期间该火星车在往山上爬时,它会经过不同的地质层,情形将会很像地球上的美国大峡谷。加州理工学院的地质学家格洛辛格说:“这就如同阅读一本长篇小说。我们认为盖尔陨坑将是有关火星早期环境演变的一本重要小说。”

  尤其是“火星科学实验室”还会查看露出地面的粘土和硫酸盐,这些矿物是在有水存在的环境下形成的。如果两年后该车继续运行,它将接着爬山,以便研究更多岩石。“火星科学实验室”比美国宇航局送上这颗红色行星的前两辆火星车——“勇气”号和“机遇”号更大、更重。与这两辆由太阳能提供动力的火星车不同,“好奇”号将从10磅(4.54公斤)钚衰变产生的热量获得电能。因此该车更不容易受到火星上的气候变化和尘暴(会遮挡阳光)的影响。除此以外,该车还能携带更多先进仪器,例如用来蒸发岩石的雷达和用来确定蒸发产生的气体是由什么元素构成的机器。

  “火星科学实验室”原本打算在2年前发射升空,但是由于技术问题,它的发射时间被一再推迟。为了在合适的时间发射升空,美国宇航局只得等待火星和地球的轨道位置再次排列成行。与此同时,这项任务最初估计的总耗资是16亿美元,但是目前这一数字仍在继续上升:该局6月宣布,它会再投入4400万美元,令当前的耗资总额达到25亿美元。(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阿波罗11号宇航员之一看到UFO在一直伴随他们到月球

  自1972年12月美国“阿波罗17号”飞船返回地球、美国结束“阿波罗”登月计划后,30多年来,美国和苏联从此再未进行过任何载人登月任务。一种观点认为,这是因为所有25名飞往月球的美国宇航员都曾在月球上发现过不明飞行物,对外星强大科技的“畏惧”,促使美国宇航局(NASA)放弃了载人登月任务。

  25名宇航员都遇到过月球UFO

  1973年,NASA第一次公开了登月任务的一些结果。在一份秘密声明中,NASA称,所有25名参与“阿波罗”登月任务的宇航员都曾在月球上空遭遇过不明飞行物UFO。美国前登月计划负责人韦赫·冯布朗生前称,数次“阿波罗”登月任务都遭到某种地外神秘力量的监控。1979年,美国NASA前通讯主任莫里斯·查特连称,宇航员在月球上空和不明飞行物相遇是一件“平常事”。

  恐惧使美苏30年没有再登月

  一种阴谋论观点认为,人类所有“载人登月任务”在30年前突然中止,是出于对在月球上存在的外星力量的恐惧。阴谋论者认为,月球是外星智能生物研究地球的最好平台,它距离地球不算太远,并且月球的一面永远面对地球,这意味着外星生物可以安全地栖身在月球的另一面。UFO专家称,月球黑暗的另一面有好几个外星生物基地,今年,日本天文学家就在月球表面拍摄到了好几个500米到1000米长的黑色物体,它们以Z字形的运行轨迹快速穿过月球表面。

  NASA档案证明月球“空心说”

  苏联科学家亚历山大·柴巴可夫和米凯·瓦辛甚至认为月球是“空心”的,他们认为月球是经过某种智慧生物改造的星体。NASA一份解密档案显示,月球在某种程度上可能真是“空心”的:1970年4月,“阿波罗”13号飞船服务舱里的液氧贮箱突然过热导致爆炸,接着一截15吨重的火箭金属部分坠向了月球表面,设置在月球上的地震仪记录到了长达3小时的震荡余波。如果月球是实心的,这种声音只能持续一分钟左右。 


美国“阿波罗”登月

  数百年来的怪异现象

  一六七一年,三百多年前的科学家卡西尼就曾发现月球上出现一片云。

  一七八六年四月,现代天文学之父威廉赫塞尔发现月球表面似乎有火山爆发,但是科学家认为月球在过去三十亿年来已没有火山活动了,那麽这些“火山”是什么?

  一八四三年曾绘制数百张月球地图的德国天文学家约翰史谷脱,发现原来约有10公里宽的利尼坑正在逐渐变小,如今,利尼坑只是一个小点,周围全是白色沈积物,科学家不知原因为何。

  七月廿一日,当艾德林进入登月小艇做最后系统检查时,突然出现两个幽浮,其中一个较大且亮,速度极快,从前方平行飞过後就消失,数秒钟後又出现,此时两个物体中间射出光束互相连接,又突然分开,以极快速度上升消失。

  在太空人要正式降落月球时,控制台呼叫:“那里是什麽?任务控制台呼叫太阳神十一号。”

  太阳神十一号竟如此回答:“这些宝贝好巨大,先生……很多……噢,天呀!你无法相信,我告诉你,那里有其它的太空船在那里……在远处的环形坑边缘,排列着……他们在月球上注视着我们……”

  苏俄科学家阿查查博士说:“根据我们截获的电讯显示,在太空船一登陆时,与幽浮接触之事马上被报告出来。”

  一九六九年十一月廿日,太阳神十二号太空人康拉德和比安登月球,发现幽浮。一九七一年八月太阳神十五号,一九七二年四月太阳神十六号,一九七二年十二月太阳神十七号……等等的太空人也都在登陆月球时,见过幽浮。

  科学家盖利曾说过:“几乎所有太空人都曾见过不明飞行物体。”

  第六位登月的太空人艾德华说:“现在只有一个问题,就是他们来自何处?”

  第九位登月的太空人约翰杨格说:“如果你不信,就好像不相信一件确定的事。”

  一九七九年,美国太空总署前任通讯部主任莫里士。查特连表示“与幽浮相遇”在总署里是一平常事,并说:“所有太空船都曾在一定距离或极近距离内被幽浮跟踪过,每当一发生,太空人便和任务中心通话。”

  数年後,阿姆斯壮透露一些内容:“它真是不可思议……我们都被警示过,在月球上曾有城市或太空站,是不容置疑的,我只能说,他们的太空船比我们的还优异,它们真的很大……”


舱外活动训练中的奥尔德林


阿姆斯特朗在舱外活动(extravehicularactivity,EVA)训练中模拟月面行走。


7月16日:在阿姆斯特朗、柯林斯和奥尔德林走向发射架时,阿姆斯特朗挥手致意。

  美国东部夏令时间(EDT)上午9时32分: 发射场景。画面前景处是群集于科科拉海滩(Cocoa Beach)见证这一历史时刻的人群中的一小部分。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大名县北门口村北古墓群发掘现场。马顺利 钱春青 摄


大名县北门口村北古墓群发掘现场。马顺利 钱春青 摄

  大名境内修高速,勘探出大批古墓葬文物。经过抢救性发掘,勘探出的80余座墓葬中,目前已发掘清理了17座,出土唐代墓志两盒和若干陶容器及铜钱等器物。

  据了解,邯大高速将在大名境内东西穿过,全长40余公里。自6月份全线动工以来,邯郸市文研所会同大名县文保所组成文物勘探队伍,对邯大高速大名境内全线进行了细致地调查及地下文物勘探工作,发现了众多明清及以前的古墓葬和窑址等。在位于大名县北门口村北三四百米处的高速建设工地东西长100米、南北宽60米的范围内比较集中地勘探出了80余座唐至明清时期的墓葬及两座陶窑址。

  7月初,由邯郸市、大名县文物部门组成的文物考古发掘队,针对该墓群聚集的原因和埋葬的历史信息展开了全面地抢救性发掘工作。目前发掘工作正在进行。

  据介绍,这些墓葬的发掘将为研究大名古代历史、丧葬制度及风俗民情提供可靠的实物见证。相关链接:大名府

  大名府在历史上曾为府、路、州、道、郡治所在地。春秋时代属卫国,名“五鹿”,是历史上著名的“五鹿城”;战国时期属魏国;秦朝为东郡;汉朝为冀州魏郡;唐德宗建中3年(公元782)改称大名府;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24)建陪都,史称“北京”,元、明、清为路、府、道所在地;清代曾为直隶省第一省会。解放后,曾建大名市。大名县文化灿烂,人文荟萃,历史上曾几度繁荣昌盛,益满中国古今大地。境内现有五礼记碑、狄仁杰祠堂碑、马文操神道碑、朱熹写经碑、万堤古墓群等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和宋代大名府遗址、直隶七师校址等。 大名府三国魏阳平郡,北周魏州,唐为天雄军治,五代唐曰兴唐付,晋曰广晋府,又为天雄军,汉改为大名府,周因之,宋仍为大名府,建为北京,金曰大名府路,元曰大名路,明仍为大名府,清因之,属直隶省,民国废,故治即今河北大名县。大名县现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是冀、鲁、豫三省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地带。(马顺利 钱春青 赵永刚)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尼莫正在跟它的人类母亲学手语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7月26日消息,英国著名电影制作人詹莫斯—玛希(James Marsh)以1970年代期间的一项动物实验为题材,用混合式拍摄形式展现了一部令人震惊的真实纪录片《尼莫计划》。该影片真实的讲述了,一只名叫尼莫的黑猩猩,出生后便离开了妈妈,然后开始被当成人类一样去养育的过程和结果。

  据悉,猩猩尼莫是于1973年的11月份出生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的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刚出生没有几天的时间,它就被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专家选为研究对象,因此它早早就离开了母亲的怀抱,投入到人类母亲的新怀抱中。这个实验的目的就是通过像孩子一样抚养猩猩,教会它们基本的交流手势语言,从而让它们能够与人类顺畅的交流,懂得彼此在想些什么。


研究人员在载着尼莫兜风

  尼莫首先被安排到曼哈顿区的一个家庭,一对法国志愿者夫妇收养了这只大猩猩,并让它睡在他们的床上,真正让它融合到人类的生活中,然后开始学习手语并达到了能够交流的程度。尼莫是不幸的,早早就离开了猩猩妈妈的怀抱,而被强行灌输了70年代早期纽约的一些复杂文化。尼莫落在了一群掌握着它命运的社会科学家手中,命运完全被别人所操纵,他们给它穿上了人类的衣服,给予人类的食物,女志愿者的深深溺爱,这一切都使得尼莫所具有的猩猩荷尔蒙完全被打乱。这个家庭中的女主人完全把它当成一个真正的小孩来抚养,不仅会亲自喂给尼莫母乳,还让它喝酒,吸食印度大麻。甚至会用自己的身体来亲自为尼莫讲述两性的区别,并且教它手语。它首先学会的是“喝”的手语,其次为“吃”、“我”,“拥抱”以及它自己的名字“尼莫”。最让志愿者感到暖心的是,没当你难过的时候,尼莫就会走过来,轻轻的坐在你的身边,吻掉你脸上的眼泪。

  但是尼莫的命运十分曲折,不久它就被送到了第二个新家庭中,这也是灾难的开始。尼莫并没有人性中那么多的善良和感性,它甚至扑到新妈妈的脸上狠狠的咬上一口。当它新妈妈痛苦的用手捂着受伤的面庞时,猩猩却像一个犯了错的孩子一样,坐在她的身旁,不停的用手语来吸引新妈妈的注意,反复的说着“对不起”。


尼莫正在和它的人类母亲一起吃饭,饮食与人类一样

  最终,尼莫还是被送回了灵长类动物的研究中心,实验并没有按原计划一直继续下去,可是人类已经对尼莫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尼莫也对人类有了自己的期望。当它看到铁笼子以及其它的猩猩时,它感到十分恐惧和陌生,不停的对人们比划着“拥抱”的手势。但让研究人员感到失望的是,当尼莫的第一位母亲来看望它时,它却像拖拽洋娃娃一样拽着它的“母亲”,没有拥抱,没有亲吻,这令现场的人们一度感到十分恐惧。研究人员最终明白,该实验的结局注定是个悲剧,因猩猩不可能如人类一样交流,拥有同样的思维和想法,它们身上的兽性无法消失。

  2000年,尼莫在吃早餐的时候突发心脏病逝世,终年26岁,对于它来说这是一个很悲哀的事情,通常由人工饲养的猩猩能活到60岁。实验的研究人员是出席了它的追悼会,纪录片的最后,黑猩猩动物测试实验室,善良的兽医博士马奥尼(Mahoney)沮丧地说:“它会原谅大家的,因为黑猩猩是非常宽容的。”大家对此表示怀疑。

  (科学网-kexue.com 玛格)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凯西煞费苦心地用5个月时间使用航空材料和聚碳酸酯等材料来制造这款蝙蝠战车

  目前,美国俄亥俄州一位车迷最新设计出一款“蝙蝠战车”,这是世界上首辆取得道路行驶许可的喷气涡轮动力汽车,其时速可达到180英里。

  凯西-普特彻(Casey Putsch)是一位赛车手,也是一个蝙蝠侠迷,他煞费苦心地用5个月时间使用航空材料和聚碳酸酯等材料来制造这款蝙蝠战车。


凯西称,这款蝙蝠战车设计超越了汽车世界,并打破了人们梦想与现实之间的界限

  据悉,蝙蝠战车是采用海军无人直升机的军事涡轮发动机制造,这种无人直升机可投掷鱼雷袭击敌方潜艇。这款蝙蝠战车是模仿1989年电影《蝙蝠侠归来》中的蝙蝠战车,它现已取得道路行驶许可,相信一定会赢得许多人的回头率。

  今年29岁的凯西说:“这款汽车达到最高时速的限制因素是阻力,它采用较宽的轮胎设计,设计上具有内在和外在的阻力。理论上它的最高时速可达到165-180英里,尽管我并不清楚在最高时速时应当如何操控它。如果它在停车场与布加迪威龙、兰博基尼和麦克拉伦等名贵汽车停在一起,我相信人们会将注意力集中在这款蝙蝠战车上!”


理论上它的最高时速可达到165-180英里

  凯西称,这款蝙蝠战车设计超越了汽车世界,并打破了人们梦想与现实之间的界限。当人们看到这款汽车时都会目瞪口呆,甚至一些老妇人也会用手机对它拍照或者拍视频。

  凯西只用了5个月便完成蝙蝠战车的制造,他通过一个半自动变速器建造了一个发动机为后车轮提供动力,行驶起来与其它批量生产的汽车一样。


电影《蝙蝠侠》中的蝙蝠战车

  蝙蝠战车被认为是汽车世界中最奇特的汽车,可以挂挡进行赛车。更令人惊奇的是,这款汽车的设计完全凭借凯西的大脑,他没有使用计算机绘图,甚至也没有用铅笔和纸简单地勾勒出汽车结构。目前,凯西计划驾驶这款蝙蝠战车参加印第赛车巡回赛。(叶孤城/编译)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依偎在鸣沙山怀抱中的月牙泉

  据统计数据显示,过去15年间甘肃省敦煌市月牙泉周边鸣沙山东山、南山山脊向月牙泉移动了8至10米,南北两山间的区域面积缩减了7%;和上世纪70年代相比,月牙泉四周沙山坡脚移动了13至60米,被称为“沙漠奇观”的月牙泉面临着沙山掩泉的威胁。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这只狒狒先是用牙齿反复的咬断长长的指甲,而后还用工具去清除脚趾甲下的脏东西

  修甲是在人类中十分流行的一种服务,脚趾甲和手指甲的美观和干净被很多人所重视。人们原以为,修甲的行为是人类的一种“聪明的”行为,动物们才不会注意到指甲的卫生和美观。但来自英国杜伦大学的博士里卡多—帕西尼(Riccardo Pansini)近日却无意中抓拍到了一只巨大的雄性狒狒修脚趾甲的有趣场景。

  据悉,该只狒狒的修甲手法十分在行,先是用牙齿反复的咬断长长的指甲,而后还用工具去清除脚趾甲下的脏东西,样子十分认真熟练。面对研究人员的镜头,这只狒狒却没有感到尴尬,继续修自己的脚趾甲,仿佛像人们暗示,我们要比人们之前预想的聪明得多,可不要小看我们!在以前,人们曾发现猩猩们会制作出属于它们自己的“钓鱼竿”,但从未想到狒狒也会做出这种复杂的行为,这不禁让研究人员感到有些吃惊。


人们从未想到狒狒也会做出这种复杂的行为,这不禁让研究人员感到有些吃惊

  帕西尼博士表示道,他当初将相机摆放在狒狒的“领土”中,是为了获得关于狒狒的生活细节相关资料,但这个修脚趾甲的狒狒着实令他感到意外。而被“囚禁”是狒狒做出此举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在这样的条件下,它们不用将注意力投注在觅食和交配上,所以有更多的时间做些闲杂事情。因此,人们在动物园中偶尔就会看到动物们做出一些古怪的行为。他认为,狒狒修脚趾甲的行为也许并不复杂,由于狒狒多用脚趾甲来挠耳朵,这或许只是它们为了防止耳部细菌感染的一个必要方法,同时也是卫生方面的一个重要行为,对于在野外生活的狒狒来说更是如此。而研究人员们也借此发现,弄清楚了关于狒狒们的一些生活习惯。

  而来自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的博士阿曼达—西德(Amanda Seed)则表示,她并不确定狒狒修理脚趾甲的特殊行为是为了清洁脚趾甲中的赃物。比如说大猩猩,它们有时会将树枝专门改造成独特的“牙刷”,可它们将该“牙刷”树枝伸进牙齿中的目的却并不是为了刷牙,而是为了吸引一些白蚁。同样,她认为,狒狒的修脚趾甲的行为,也许并不是为了清洁,而是为了其他不为人知的目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Storm in a D-cup: The new Panache sports bra has undergone extensive testing

  科学网(kexue.com)讯 很多女性并不是不喜欢运动,而是有着自己的难言之隐,由于在运动时晃动不停的胸部吸引了太多注意,这使得很多女性对运动都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不过,日前一品牌内衣研发团队研发出了一种新型的运动胸围,这款内衣可以全方位减少胸部的摆动。据悉,这款内衣最快10月份面世,售价约35英镑。

  这款内衣是由知名内衣品牌Panache的研发团队花费三年的时间创作的。首席设计师莱克尔法伦是最早提出研发这款胸围的。当时他发现很多女性运动员最大的苦恼就是不停晃动的胸部,这让她们在很多时候无法专心训练,生怕走光或者胸罩开裂。

The Panache sports bra claims to reduce bounce by 83 per cent

  据悉,这款内衣在经过多重测试之后,相比于文胸可以减少85%的晃动,而比胸罩也减少了65%的晃动幅度。当然,这款内衣只适合那些喜欢运动同时胸部又比较大的女性。目前这款内衣的尺寸适合从D罩杯-H罩杯的女性。

  这款胸围的发明则彻底解决了这一麻烦,据莱克尔法伦介绍,这款胸围可以减少女性胸部85%的晃动。“不同于传统胸罩,如同两只生硬的手按住胸部,这款内衣还作用于肋骨,让胸部在运动时受力点更加均匀,这让胸部的晃动幅度大幅减少。” (科学网-kexue.com 卡卡西)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超薄材料石墨烯,可用于制造速度超快的电子元件

  科学网(kexue.com)讯 新一代电脑和智能手机要如何升级,才能运行得更快?英国科学家现在可以告诉你,如果用世上最薄物质石墨烯来制造,便可以制出"超快"电子产品。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诺沃肖洛夫和海姆,在2004年发现仅为单一层碳原子的石墨烯,并凭有关研究夺得去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二人把石墨烯置于真空,以观察电子流动速度。


石墨烯是立基于石墨的化合物,比刚相比更轻、更坚固并且更柔软

  在真空下,电子只可通过石墨烯,无别处可流。结果发现,电子在石墨烯中流动性很大,传送速度达每秒1,000公里,较现时用来制造电脑晶片的矽快30倍,某程度上快如光子。研究结果刊于《自然物理》期刊。

  石墨烯早于1947年被认定为假设性物质,多年来科学家都认为它不可能分隔出来,指如此薄的晶体会不稳定。但是,诺沃肖洛夫和海姆某天用胶纸把石墨(铅笔的铅)上的碳一层一层黏走,成功剩下仅一层原子厚的石墨薄片,即石墨烯。石墨烯具有传电极快,导电性和导热性高的特性,而且十分坚硬。所以要想使电脑和手机进一步升级,运行更快的话,指日可待。

  (科学网-kexue.com 玛格)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圆环内图片均为CT扫描所得影像。


如果没有CT,研究化石必须损坏化石

  想解开生命起源与进化的谜题,化石是极为重要的研究资料。对科学家来说,挖掘到化石之后,重建生物外部形态固然是必须进行的工作,但更重要的是了解化石内部的结构,进而分析它们在“生命树”中的位置。中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朱敏说:“比如我们发掘到远古鸟类头骨的化石,不仅仅是要重建这种鸟的外观,更要搞清楚头骨内部的结构,然后与其他相关发现进行比较,看看这种鸟类处在进化的什么阶段。”

  以前,为了研究化石内部的结构,科学家们不得不将好容易挖掘到的化石一层层磨掉,就好比把一个球分解成一个个平面圆。“每磨掉一层就画张图,然后根据绘图重建化石内部的情况。”朱敏说:“我们必须非常小心,因为层要分得很薄。”

  这也就是说,在化石的研究过程中不得不“损坏”化石。好不容易挖出有价值的化石,却要亲手“毁掉”;而且这些化石很可能是难再得到的珍品甚或孤品——这对任何一个从事古生物研究的人来说都是一种左右为难的折磨。

  一次CT,清晰了解化石内部的三维结构

  如今,这个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225kV—3D—微分辨率ICT、450kV—通用型ICT——两台由中国科学院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CT机落户中科院古脊椎所。两台机器一大一小,小的是微分辨率机器,能检测0.5—1厘米的鱼化石的脑部;大的是通用型,能放得下一个恐龙的头骨(约80厘米)。

  这两台机器可以用于对不同大小的脊椎动物和人类化石、现生生物和其他古生物化石等进行断层扫描和三维立体重建。“大家都知道医院的CT机,简单地说,这就是给化石做CT的机器。应用这两台机器,我们再也不用破坏化石了。”中科院高能所负责硬件系统的研制,石戎坚研究员介绍说,把化石放在机器里,科学家们几乎可以实时看到化石内部的三维结构。

  就硬件系统而言,主要难点在于如何控制射线能量,既要能穿透坚硬的固体,也要达到应有的精度。石戎坚说:“根据研究的需要,检测小化石的机器需要更高的分辨率。我们研制的微分辨率ICT的空间分辨率达到5微米,密度分辨(相对)达到百分之一,指标可达到或接近国内外同类设备水平。”

  就软件系统而言,主要难点在于三维图像重建及后处理。软件系统研发工作由中科院自动化所承担,田捷研究员介绍说:“以前的X光扫描,照出来的是一张平面图,而用CT扫描,照出来的则是一幅立体的三维图像。我们的任务就是把扫描所获得的数据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通过软件处理成三维图像。”研究人员通过研发,实现了扫描的海量数据处理,可对化石内部复杂结构进行较快速提取和准确分割,达到了高解析度图像的实时三维可视化,同时还提供了三维交互测量、模型定量化分析、虚拟切割等功能。

  工业CT技术将在不同领域大放异彩

  在两台机器的试运行期间,已经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古脊椎所应用该设备取得了一批优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同类设备的实验数据。目前,设备主要应用于对中小脊椎动物化石的精细器官及内部微组织进行断层扫描和三维立体重建,已开展了对牙齿本质釉质结构、早期鱼类脑化石中微小神经通道、古人类颅内膜及脑容量等方向的研究,已发和待发的学术论文已有数篇。

  朱敏介绍说,上个世纪末,国外开始尝试用CT研究化石。因为精度、软件等要求,我国一直没有相关设备。“我们只能到澳大利亚或美国等国家给化石‘体检’。”朱敏说,这样做非常不方便,一是有些化石是不能够携带出境的,比如古人类头骨化石;二是这样的合作往往让我们丧失不少知识产权。

  这两台机器研制成功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在于古生物研究领域。“这说明我们在工业CT技术上已经取得长足进步。”史戎坚说:“这两台机器不仅可以用于生物学研究,配合相应的软件,还可以用于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电子科学、工业监测等方面。”

  “在电子工业中,可以用于器件的质量控制。”史戎坚举例说:“我们可以对封装后的芯片进行扫描,观察其内部是否有制造缺陷和多余物。”在石油勘探中,可以用这台机器分析岩芯的结构,进而分析该地区储油情况,以及采油的可行性。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26 页,共 1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