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船与冰山咫尺之遥
游客纷纷拍照留念
冰山倒塌溅起浪花及浮冰
冰山倒塌溅起浪花及浮冰
科学网(kexue.com)讯 美国的阿拉斯加州因为有丰富的动物资源,和美丽的自然景色招来众多参观者。而多数参观者也是为了欣赏这里美丽的冰山。
然而近日在阿拉斯加湾,一座冰山瞬间断裂坍塌,发生这一切的时候一艘满载游客的游轮刚好经过,刚开始以为自己看到激动人心时刻的游客们后来发现这将是一场灾难,好在船长并未慌乱,迅速躲避了冰山的威胁,使得船上乘客安全返航,仅有一名女性乘客因冰块飞到了船上而伤到腿部。
虽说事发突然,但是船上不少惊魂未定的乘客还是记录下了这一奇观。
此次事故的发生,也给大家很好的警示,走近冰川是十分危险的,它们有随时倒塌融化的危险。(乔尔)
科学网(kexue.com)讯 日前美国国家地理公布了2011年7月份的10张最佳动物照片。自然界的魅力是无穷无尽的,透过摄影师们的眼睛,我们不难发现,不仅人有思想,动物在各种不同的场景中,它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只是他们无法像人类一样表达而已。
1-黑鳍礁鲨游入鱼群
在马尔代夫,一条黑鳍礁鲨游入了小鱼群,图为小鱼群在散开时呈现出有趣的圆弧。黑鳍礁鲨是一种中小型的鲨鱼,如果饿了,这帮鱼将成为它的点心。
2-滑稽的蓝舍蜥蜴
蓝舍蜥蜴原产于澳洲和新几内亚岛,虽然看起来它面目狰狞,但是当它伸出舌头时,你会乐翻天,它的舌头真的太大了,蓝舍蜥蜴性格温顺,不管是野生还是人工饲养都对人的戒心不大,接触不久之后,它便会和人非常的亲密,蓝舍蜥蜴爬行动作非常缓慢,至于攀登高峰之类的它肯定是做不了的。
3-雷人的海鸥
这只海鸥真是勇敢,竟然像人类一样喜欢找刺激走独木桥。看它张开的翅膀和面部表情,你肯定怀疑它的前世是不是人……
4-美洲鳄鱼和海龟
非法商贩和偷猎者是他们的天敌,在自然界除了优胜劣汰之外还有“和谐”,嗯这一幕真的很和谐。
5-笑容满面的鹦鹉鱼
这张照片是什么东东?不看图片说明估计十个人有十个人猜错。实际上这是一条鹦鹉鱼的嘴,鹦鹉鱼是一种拥有蓝绿红黑等颜色的鱼,主要以珊瑚为食,并将无法消化的珊瑚或者岩石排泄出来形成沙。
6-夏威夷的绿海龟
在美国夏威夷州茂伊县火山岛的绿海龟因其身上的脂肪是绿色而得名,外表体型庞大,拥有扁圆形的贝壳,只有四肢和头在壳外。
7-小壁虎的脑袋
一只小壁虎在一片棕榈叶上,如果你不仔细看肯定发现不了它。
8-马和狗
这是在墨西哥拍摄到的一张照片。马和狗虽然都是动物,但却属于不同的世界,当两者相遇时,我们很难想象照片中的狗作何感想。
9-日本的鹿
对于鹿,日本人认为是神的使者,它们可以在任何地方自由自在的玩耍,即便是送给它们食物都需要毕恭毕敬。
10-夕阳下的马
这张照片是在英国的雪墩国家公园拍摄的,在夕阳的照射下,这三匹马拥有了神圣的光环,让人心灵受到震撼。
(科学网-kexue.com 卡卡西)
注:本文仅供网友欣赏,不作为商业用途,转载请注明来源《美国国家地理》。
科学网(kexue.com)讯 活化石是指一群在百万年前就该绝种的植物、动物,但他们却在时间洪流中生存下来;其中科学家列出10种稀有的哺乳类动物,它们有的外型奇特,如像兔子的鹿、拥有长鼻子的老鼠,有的则是从古老祖先身上,传承了独门生存法则。
土豚(Aardvark)也被称作蚁熊、非洲食蚁兽,主要分布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地区;它们的外貌与猪相似,但却没有蹄,取而代之的是锋利的爪子。土豚锐利的脚爪有助于挖掘硬如水泥的白蚁穴,打洞的速度更比10个壮汉用锄头打还快,另外,土豚的食量相当大,每小时可以吃掉5万只白蚁。
奄美兔(Amami Rabbit)又被称作琉球兔,是仅分布于日本琉球奄美岛及德之岛的特有种,它们是亚洲大陆中新世兔种的最后遗族;奄美兔身躯庞大、耳朵却相对短小,主要栖息在森林中,并于夜间出来活动。由于岛上大规模伐林及打猎行为,对奄美兔危害极大,日本政府已于1921年立法保护它们,然而数量仍旧十分希少。
鼷鹿(Chevrotain)又称鼠鹿,主要生存于非洲及东南亚一带,外型像是鹿、鼠、兔的综合体,体型娇小、四肢细长,雄性还有发达的僚牙。鼷鹿属夜行性动物,白天藏在草丛中,它们的动作十分灵敏,奔跑时还会像兔子一般跳跃,善于隐蔽,一般来说都单独行动,在灌丛及树林里捡食地上的野果、野花。
象尖鼠(Elephant shrew),其实是28种非洲食虫哺乳动物的统称,而它们最大特征就是有着长长的象鼻子。象--体型非常迷你,平均身长只有15公分;它们总是处于高度活动的状态,常会感到饥饿,可是丛林里又有太多天敌,因此它们发展出一套高明的生存之道,即在矮树丛中开辟道路,方便它们查找食物及逃跑。
无尾熊(koala)是澳洲最引以为傲的国宝动物,给人的印象就是又懒又爱吃,事实上,无尾熊一天确实仅活动3至5小时,其余时间都在打盹;此外,无尾熊只吃尤加利叶,而这些树叶既粗糙、营养又不足,所以无尾熊才会须要一天到晚不停进食。
西表山猫(Iriomote cat)栖息于日本琉球八重山群岛的西表岛上,它的毛色偏深咖啡色,颈部有暗色条纹,躯干长、尾巴粗,肉垫也比一般猫来得大。由于数量极少,已被列为极度危险的保育类动物,不过西表山猫是岛上唯一的肉食哺乳类动物,没有其他天敌,位于岛食物链顶点。
山猴(Monito del Monte)是全世界最小的猴子,即便成年后也只有15公分长;它们为有袋目哺乳动物,曾有一段时间生存于澳洲,后来迁居至南美洲。山猴为夜行性动物,以捕捉昆虫为食,它们最特殊的生存利器就是粗壮的尾巴,可用来保存脂肪,让它们能够长时间不用进食。
霍加皮(Okapi)是种看起来像斑马,但却更接近长颈鹿的生物,它们四肢有着斑马的黑白条纹,如长颈鹿般的舌头则长到可用来清理眼睛、耳朵;当前野生霍加皮约1万至2万头,主要栖息地在刚果雨林内,食物以树叶、果实为主。
小熊猫(Red Panda)有着许多不同的名字,多年来无法界定到底是熊科还是浣熊科,它们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不丹、尼泊尔等地,体型约与家猫相同。小熊猫身躯为红色,脸部有白色花纹,它们多以竹子为食,有时也会吃果实、昆虫、小型鸟类等。
大熊猫(Giant Panda)为中国特有种,栖息于竹子盛产的四川盆地山区,由于生育率低,加上对生活环境的请求很高,大熊猫已被列为濒临危险的受保育动物。大熊猫虽被归类于食肉目,但由于基因T1R1的变异,造成它们无法感受肉类的鲜味,渐渐地不再以肉为主食。(乔尔)
来自外空的陨石真存在DNA?
科学网(kexue.com)讯 根据美国航天局的研究,结论证明地球上的生命可能起源于外层空间。
科学家们分析了数十亿前面坠落在地球上的陨石。上面含有丰富的化学物质,而且这一物质是DNA组成的关键部分之一,可以说是生命的基石。
这样测试的结果表明,DNA的起源可能在外层空间。研究人员分析了12个陨石,匀发现了DNA的重要部分。研究人员表示,这将具有深远的影响。
研究人员迈克尔博士表示:“当时陨石撞击了地球,它的出现,将DNA带到了地球,它提供了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先学者发现陨石中含有生命所需要的三种成分中的两种。氨基酸同蛋白质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些细胞。而这些东西最后可能又同DNA结合到一起。形成了生命。
而之前也有学者表示,地球生命来自火星,不知道这跟陨石有没有关联。地球上所有生命起源于火星生物可能不是完全性主流观点,它并非是过于偏激应当排除的理论。虽然现今火星表面寒冷干旱,没有生命迹象,但大量的证据显示数十亿年前火星表面更为温暖和潮湿。
地球历史上的生命体所处的生态环境总是包含着液态水,因此远古火星可能曾支持一些生命形式,或许在地球生命存在之前。研究人员称,如果是这种情况,火星微生物可能殖民到地球,它们通过小行星碰撞火星表面搭乘火星陨石抵达地球,在过去大约有10亿吨火星陨石到达了地球表面。
同时,火星微生物必须具有令人难以置信的顽强生命力,它们必须幸存于小行星碰撞,并穿越太空抵达另一颗行星。卡尔说:“轨道动力学显示火星陨石抵达地球比其它星体容易100倍。”因此,如果生命最初形成于火星,那么地球上所有生命体可能源自火星。美国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天体生物学家克里斯-麦凯伊说:“火星生命与地球生命具有相关性并非难以置信,或许它们拥有共同的遗传基因。无论如何,这对于测试该理论是至关重要的。”
不知道这样的研究会不会这能找到地球生命的起源之谜。(乔尔)
曾几何时,人们站在长江边经常可见成群的江豚随波逐流,展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江豚和它那标志性的笑脸正渐渐远离人们的视线。江豚的生存现状到底如何?从8月3日开始,“寻找江豚最后的避难所”湿地使者行动在长江流域的江豚主要栖息地展开。8月4日,记者来到被列为湿地使者行动地点之一的铜陵进行了探访。
现状:野生江豚几乎看不到
4日上午,记者在铜陵大通镇遇到渔民吴师傅。“现在几乎看不到了。”提起江豚,吴师傅顿生感慨,十几年前他在长江上捕鱼,常常能看到江豚浮出水面换气,“一群有好几只,近的时候离船舷只有几十米,甚至能听到江豚换气的‘噗噗’声。”
过去在当地渔民中流传着一个说法:江豚和渔民是“老伙计”。“因为快下雨的时候,江豚就会频繁跃出水面,渔民观察江豚的活动就能大致知道天气状况。”吴师傅说,如今“老伙计”的日子都不好过,“鱼越来越少,我们靠捕鱼生活就变得很艰难;江豚是吃鱼的,数量减少应该也有这个原因。”
在大通镇永平渡口附近,很多沿江居民对江豚也很有感情。“前几天有人从我们这个渡口坐船过江时,看到了一头野生的江豚。”居民阮奶奶说,“我年轻的时候,站在江边经常能看到成群的江豚,现在想看到得碰运气。”
探访:保护区内江豚露笑脸
4日中午,记者坐轮渡来到大通镇对面的江心洲上,洲上有两个村——和悦村和永平村。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坐落在这里,保护区半自然水域夹江中生活着11头江豚。下午3点半,负责喂食的汪师傅拎着装满鱼的小桶准时出现在夹江边,“每天要喂3次,上午8点、11点和下午3点半”。
汪师傅将小船划到夹江中心,用竹竿猛拍几下水面,江豚像是得到了信号,慢慢聚拢过来。他将小鱼抛向远处,江豚并不激烈争抢,而是像商量好了似的由其中一只把鱼衔住。胆子大些的江豚会直接游到汪师傅跟前,晃动着身体像是撒娇,他手拿一条小鱼放入水中,江豚会轻轻咬住,再缓缓游开。
在近距离接触中,记者看到了江豚的标志性的笑脸。江豚是一种可爱的动物,它嘴角自然上扬,看着就像在笑,也难怪有人说江豚“死了都在笑”。
呼吁:别让它步白鳍豚后尘
在江心洲上,来自安徽大学环保协会的12名志愿者正在开展一项问卷调查,这是“寻找江豚最后的避难所”湿地使者行动的一部分。“长江铜陵段是江豚主要野生栖息地之一,也是种群数量最集中、密度最大的江段之一。”志愿者杨波说,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调查人类活动对江豚生存状况的影响。
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江豚的生存形势也变得日益危急。采访中,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程师陈燃告诉记者:“目前江豚保护形势比较严峻,首先是鱼类资源匮乏,野生江豚缺少食物;其次是船只增加,严重干扰了江豚的声纳系统;还有就是一些涉水工程对豚类有直接或间接伤害。”
陈燃表示,为了避免长江江豚像白鳍豚一样功能性灭绝,采取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是豚类保护工作者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目前江豚种群仅存1000多头,比大熊猫还稀少,还在以每年5%的速度锐减,这个种群延续与否,就在我们的言行之间。”
小海豚装上假肢
据英国媒体8日报道,5年前,美国佛罗里达州只有两个月大小的海豚“温特”不小心掉进捕蟹笼导致尾鳍断裂,后来,人们为“温特”装上义鳍,使它成为世界上首只装有完整仿生尾鳍的海豚。经过长时间的适应后,“温特”不仅活了下来,它甚至能做出后空翻、拍水等让人惊叹的动作。如今,“温特”的故事被导演查尔斯·马丁·史密斯搬上了大荧幕,影片将在今年秋天以3D形式在英国首映。
塑料奶瓶
卡通外形或图案的奶瓶、造型简洁大方的太空杯、光亮崭新的桶装水桶。
风险:PC或回收材料制成,易析出双酚A。
危害:双酚A类似人体自身的荷尔蒙,可以对健康造成危害,如乳癌、前列腺癌、出生缺陷、男性不孕、女童性早熟、糖尿病和肥胖症等。
防范:⒈因双酚A在95℃时容易超标,因此奶瓶、太空杯所盛装液体最好都不要超过此温度;⒉桶装水桶则因可能是用废塑料回收制成,或重复使用多年的旧桶翻新,抑或是在灌装新的水之前要高温消毒,都容易产生双酚A,因此消费者以选择知名品牌、大厂家生产的桶装水为佳。
一次性餐盒
纯白的“可降解饭盒”
风险:为达到降解目的,这类餐具里有较多添加剂。
危害:“可降解餐具”的安全性能差,储存时容易发霉和腐烂;这类餐具里有较多添加剂,而这些容易溶解到油或酸性食品里。此外,部分可降解餐具里含有的光敏剂,成分中含有重金属,若溶解到食品里可能会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使用多了对妇女的生育能力和儿童的智力发育会有一定影响。
防范:尽量使用纸质餐盒,因为纸质材料一可再生,二容易腐烂和回收。
塑料吸管
五颜六色的吸管。
风险:很多饮料是酸性的,会将吸管上的颜色溶解。
危害:与颜色鲜艳的塑料袋上有色母料的道理一样,吸管上的颜色溶解后也会有色母料,人体摄入后可能致癌。
防范:只选择透明无色的吸管!
塑料水杯
形态各异、花样频出的杯子。
风险:假仿瓷杯易变色、变味、开裂和变形。
危害:由于假仿瓷杯具的原材料中有尿素和甲醛,如果杯子中析出甲醛,人在饮用的过程中会将这些物质也一起喝进肚子里的,最严重的可导致胃癌。除此以外,这种物质还会让使用者眼角长期红胀,轻者得红眼病,重者视网膜因此受破坏。
防范:⒈喝水杯首选应该是玻璃杯。玻璃杯在烧制的过程中不含有机的化学物质,当人们用玻璃杯喝水或其他饮品的时候,不必担心化学物质会被喝进肚里去,而且玻璃表面光滑,容易清洗,细菌和污垢不容易在杯壁滋生;⒉专家也提倡使用搪瓷杯子,因为搪瓷杯是经过上千摄氏度的高温搪化后制成的,不含铅等有害物质,可以放心使用。
米图是一只非洲灰鹦鹉,今年已经2岁了
米图和主人在一起
科学网讯 居住在英国布拉褔的鹦鹉米图喜欢模仿各种声音,会说两种语言。它遇见陌生人不但能说“Hello, how are you?”也能跟人说“asalaam alaykum”(穆斯林问好方式)。这只奇特的鹦鹉不仅英语说得溜,还会说乌尔都语(印度和巴基斯坦通用语),发音也十分标准。
米图是一只非洲灰鹦鹉,今年已经2岁了。它的主人阿米德说米图不仅能说两种语言,它平常还很喜欢学狗叫,学电冰箱发出的声音,总之“它喜欢模仿所有的声音”。
据一项研究证明,非洲灰鹦鹉的智商相当于一个4岁大的孩子。主人阿米德称米图本来说乌尔都语,但是自己的岳父母说英语,为了能让米图更好地融入家庭与大家交流,他便开始教它学英语。(科学网-蜘蛛侠)
保护区工作人员正在为江豚喂食
志愿者在铜陵江心洲进行调研
曾几何时,人们站在长江边经常可见成群的江豚随波逐流,展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如今,江豚和它那标志性的笑脸正渐渐远离人们的视线。江豚的生存现状到底如何?据新安晚报报道,从8月3日开始,“寻找江豚最后的避难所”湿地使者行动在长江流域的江豚主要栖息地展开。8月4日,记者来到被列为湿地使者行动地点之一的铜陵进行了探访。
现状:野生江豚几乎看不到
4日上午,记者在铜陵大通镇遇到渔民吴师傅。“现在几乎看不到了。”提起江豚,吴师傅顿生感慨,十几年前他在长江上捕鱼,常常能看到江豚浮出水面换气,“一群有好几只,近的时候离船舷只有几十米,甚至能听到江豚换气的‘噗噗’声。”
过去在当地渔民中流传着一个说法:江豚和渔民是“老伙计”。“因为快下雨的时候,江豚就会频繁跃出水面,渔民观察江豚的活动就能大致知道天气状况。”吴师傅说,如今“老伙计”的日子都不好过,“鱼越来越少,我们靠捕鱼生活就变得很艰难;江豚是吃鱼的,数量减少应该也有这个原因。”
在大通镇永平渡口附近,很多沿江居民对江豚也很有感情。“前几天有人从我们这个渡口坐船过江时,看到了一头野生的江豚。”居民阮奶奶说,“我年轻的时候,站在江边经常能看到成群的江豚,现在想看到得碰运气。”
探访:保护区内江豚露笑脸
4日中午,记者坐轮渡来到大通镇对面的江心洲上,洲上有两个村——和悦村和永平村。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坐落在这里,保护区半自然水域夹江中生活着11头江豚。下午3点半,负责喂食的汪师傅拎着装满鱼的小桶准时出现在夹江边,“每天要喂3次,上午8点、11点和下午3点半”。
汪师傅将小船划到夹江中心,用竹竿猛拍几下水面,江豚像是得到了信号,慢慢聚拢过来。他将小鱼抛向远处,江豚并不激烈争抢,而是像商量好了似的由其中一只把鱼衔住。胆子大些的江豚会直接游到汪师傅跟前,晃动着身体像是撒娇,他手拿一条小鱼放入水中,江豚会轻轻咬住,再缓缓游开。
在近距离接触中,记者看到了江豚的标志性的笑脸。江豚是一种可爱的动物,它嘴角自然上扬,看着就像在笑,也难怪有人说江豚“死了都在笑”。
呼吁:别让它步白鳍豚后尘
在江心洲上,来自安徽大学环保协会的12名志愿者正在开展一项问卷调查,这是“寻找江豚最后的避难所”湿地使者行动的一部分。“长江铜陵段是江豚主要野生栖息地之一,也是种群数量最集中、密度最大的江段之一。”志愿者杨波说,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调查人类活动对江豚生存状况的影响。
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江豚的生存形势也变得日益危急。采访中,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程师陈燃告诉记者:“目前江豚保护形势比较严峻,首先是鱼类资源匮乏,野生江豚缺少食物;其次是船只增加,严重干扰了江豚的声纳系统;还有就是一些涉水工程对豚类有直接或间接伤害。”
陈燃表示,为了避免长江江豚像白鳍豚一样功能性灭绝,采取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是豚类保护工作者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目前江豚种群仅存1000多头,比大熊猫还稀少,还在以每年5%的速度锐减,这个种群延续与否,就在我们的言行之间。”(卞世鹏、孟洋)
具有学习能力的机器人
具有学习能力的机器人
现在,日本研究人员研制出一款能够学习并掌握编程时所不具备功能的机器人。虽然与《终结者》中的天网仍相差十万八千里,但这款机器人可利用过去的经验和自己掌握的知识做出判断,找到最理想的处理方式。
目前,这款机器人还只能完成一些简单任务,例如拿起装有水的杯子并往杯子里放冰块。研究小组希望它能够像孩子一样,学习和掌握更多技能,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发强大。
这项技术名为“SOINN”(自组织渐增神经网络的英文缩写),由东京工业大学的研究人员研发。在YouTube上的一段视频中,他们的机器人将瓶子中的水倒进杯子,这是事先编好的程序。在此之后,他们又要求正在完成其他任务的机器人将杯子中的水冷却。机器人停下手头的工作,思考之后放下瓶子,拿起冰块放入杯子中。这个看似不起眼的举动说明SOINN机器人已经具备学习能力。根据事先设定的指令,它并不会往杯里放冰块,完全是自行决定。
作家鲍勃-耶卡在美国物理学家网组织网上撰文指出:“这次小小的演示代表着机器人技术和编程的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飞跃。具备学习能力意味着机器人在编程时只需拥有非常基础的先前知识,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不断学习,机器人可以掌握更多知识,无需额外编程。这一点与人类相似。人类在出生时所具备的知识非常有限,一生都在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和掌握新知识。”
在《终结者》系列影片中,天网电脑系统获得自我意识,在与世界各地的其他电脑联网之后向人类发动攻击。通过允许机器人连接互联网并求助于其他机器人,SOINN技术在这条道路上迈出一步。虽然可以求助于其他机器人,但这种能力距离成为终结者仍相差十万八千里。
东京工业大学副教授长谷川修在接受视频新闻网站DigInfo采访时表示:“对于现实世界的人工智能来说,现实环境更加复杂并且快速变化。机器人需要具备学习能力,适应环境变化。由于不断出现新形势,机器人需要具备在现场掌握新信息的能力。”他指出这款机器人是否以及何时投放市场仍是一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