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内的巨型晶体在数千年前形成
由于附近存在一个温泉,导致洞内温度极高,地质学家最长只能在洞内停留10分钟
两名墨西哥矿工在搜寻铅矿时发现巨大的水晶洞,置身其中,你放佛来到超人的北极秘密基地。这些水晶洞位于墨西哥奈卡地下,洞内的白色石膏晶体在数十万年内一直以蜗牛般爬行的速度生长。
水晶洞让人不免联想到超人的北极秘密基地
在发现惊人的水晶洞后的10年时间里,科学家一直恳求墨西哥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将水晶洞列为世界遗产,为子孙后代保护这个独一无二的自然奇观。西班牙地质学家胡安马-加西亚-鲁兹表示:“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自然奇迹。”
一些石膏晶体的高度达到11米
文中令人惊异的水晶洞照片由西班牙著名摄影师加维尔-特鲁巴拍摄,石膏晶体的体积叹为观止,其中一些的高度达到11米。这些晶体随着时间流逝缓慢生长,为何呈随意的角度仍是一个未知数。奈卡的地下巨矿已经挖掘多年,1975年,一个巨大区域内的水被排干,允许进行采矿作业。由于水的消失,晶体停止生长。25年前,两名矿工偶然间发现了巨大的水晶洞,洞内的石膏晶体令人难以置信。
晶体在温度过高的水冷却和石膏饱和时出现。随着时间的流逝,晶体开始在水中形成
这些壮观的石膏晶体位于地下290米,在温度过高的水冷却和石膏饱和时出现。随着时间的流逝,晶体开始在水中形成。对于希望研究奈卡地下水晶洞的科学家来说,他们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便是高温。水晶洞附近存在一个温泉,导致洞内温度过高,研究人员在洞内的停留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庆幸的是,这个地下矿其他区域装有空调装置。
科学家一直恳求墨西哥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将水晶洞列为世界遗产
加西亚-鲁兹表示:“在地下矿内,你无法停留10分钟以上,因为温度实在太高了。这个地下矿非常巨大,拥有很多洞室,汽车可以通行。”加西亚-鲁兹计划在不久后重返奈卡,继续进行研究。他呼吁加大保护力度,确保这些晶体能够完好地保存下来。他说:“这些晶体需要加以妥善保护。它们是令人吃惊的所在,我认为一些墨西哥人仍没有意识到保护这些晶体的重要性。我试图让墨西哥人相信,应该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将水晶洞列为世界遗产。奈卡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地区,在地球上的其他地区发现类似水晶洞的可能性极低。”(秋凌)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7月26日消息,苏格兰两只宠物猪在被主人送到西北海岸的一家农场后思家心切,第二天克服重重困难横渡海洋游泳回到了家里。
在水下游泳回家'心切"的小猪。
31岁的杰-戈斯(Jay Goss)在度假的时候看到了这一幕并将之拍摄了下来。据戈斯表示,他开始还以为这两个“浪里白条”是水獭,但是很快就发现了它们的猪鼻子。这两只恋家的宠物猪分别名叫玛丽和松露,在海中整整游了1500米,上岸的时候它们的身体还有些发抖。
成功"回家"的两只小猪。
宠物猪主人不可思议地说:“我接到电话说它们离开了农场游回了家,我以为这是个笑话,并没有放在心上。可是看到它们两个,我觉得太不可思议了。我听到周围的人一直在谈论它们,从没有人见过会游泳的猪。”
游泳回家的小猪,因为鸟的对比显得它们非常小。
(科学网-kexue.com 玛格)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进一步扩大,新增4处自然遗产,其中包括肯尼亚湖泊系统、日本小笠原群岛、澳大利亚宁格鲁海岸和约旦瓦迪拉姆保护区。此外,洪都拉斯雷奥普拉塔诺生物圈保护区重回《世界濒危遗产名录》,印度马纳斯野生生物保护区则甩掉“濒危世界遗产”的帽子。
1.肯尼亚湖泊系统
肯尼亚湖泊系统(图片来源:Roy Toft, National Geographic)
一幅未标注日期的照片,呈现了肯尼亚大裂谷的湖泊,一群火烈鸟站在浅浅的湖水中。肯尼亚湖泊系统是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新增的4处自然遗产之一。这里拥有丰富的鸟类,生活着13种濒危物种和火烈鸟、大白鹈等我们熟悉的鸟类。非洲的很多标志性动物,例如黑犀牛、长颈鹿、狮子和猎豹,也在这里繁衍生息。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世界遗产项目负责人蒂姆-班德曼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肯尼亚的湖泊系统是一个令人惊奇而壮观的所在,那里生活着很多鸟类,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遗产之一。”随着2011年6月的扩充,《世界遗产名录》收录的自然、文化以及自然和文化混合遗产共936处。联合国表示,这些著名的旅游目的地需要我们进行特别保护,它们是属于全人类的,不管它们位于哪一个国家。
2.日本小笠原群岛
日本小笠原群岛(图片来源:Takahiro Okano, MOE/UNESCO)
一幅航拍照,展现了日本小笠原群岛周围的海域和天空。小笠原群岛此前被称之为“博宁群岛”,现在是《世界遗产名录》新增的自然遗产之一。这个群岛生活着近200种濒危鸟类以及至少一种极度濒危蝙蝠——博宁狐蝠。
小笠原群岛处在一个进化十字路口上,生活着400多种本地植物种群。除了这个十字路口外,东南亚和西北亚的一些物种以及其他一些物种在世界上的其他任何地区都无法见到。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世界遗产亚洲办项目协调官员彼得-沙迪表示:“小笠原群岛地处偏远地区,允许动植物在不受打扰的情况下进化,是一个活进化实验室。”
3.澳大利亚宁格鲁海岸
澳大利亚宁格鲁海岸(图片来源:Tourism WA via UNESCO)
澳大利亚宁格鲁海岸山脉角国家公园的查尔斯小刀峡谷。澳大利亚偏远的西岸地区拥有一系列海洋和沿岸栖息地,素以地下自然奇观而著称。所谓的自然奇观是指一个地下洞穴和溪流网络,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宁格鲁海岸地区生活着大量鲸鲨和海龟,当地的大珊瑚礁也是世界上距离海岸最近的之一。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班德曼表示:“这个海岸向人们讲述着一个非凡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生物学上的孤立性、气候变化、大陆移动和环境保护。”
4.约旦瓦迪拉姆保护区
约旦瓦迪拉姆保护区,铁轨在茫茫荒野上穿行延伸。这片沙漠拥有一系列高耸的岩层、悬崖、拱形结构和峡谷。这里是行踪不定的阿拉伯羚羊和贝都因人(阿拉伯游牧民)的家园,贝都因人长久以来一直与当地的自然奇迹和平共处,这也就解释了拉姆保护区为何被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混合遗产。这里的岩画、碑铭和考古遗址拥有大约1.2万历史。
5.欧洲山毛榉原始森林
欧洲山毛榉原始森林(图片来源:Thomas Stephan, UNESCO)
德国的山毛榉原始森林是一个仍在进化的林地生态系统,自冰河时代结束以来就成为北半球开拓的殖民地的一部分。5个新增的德国森林——包括照片中这个位于凯勒瓦尔德-埃德湖国家公园的森林——最近加入斯洛伐克和乌克兰世界遗产海滩森林之列,喀尔巴阡山脉原始山毛榉林和德国古山毛榉林世界遗产进一步扩大。
6.洪都拉斯雷奥普拉塔诺生物圈保护区
洪都拉斯雷奥普拉塔诺生物圈保护区(图片来源:Hemis/Alamy)
照片在洪都拉斯雷奥普拉塔诺生物圈保护区拍摄,安静的景象遮掩了实际发生的巨大变化。这里是中美洲仅存的热带雨林之一。由于森林砍伐、修建公路、偷猎以及其他人类活动,这个保护区重回《世界濒危遗产名录》。2007年,它曾经甩掉这个帽子。联合国表示,设立濒危名单部分原因在于鼓励人们采取措施,改变现状。
雷奥普拉塔诺生物圈保护区囊括了普拉塔诺河流域以及其他河流,草木和流水从山坡上奔流而下,奔向加勒比海的红树林、泻湖、沿海草地和海滩。这个保护区座落于白色之城布兰卡的玛雅遗址附近,目前仍生活着大约2000名土著居民。
7.苏门答腊热带雨林的猩猩
苏门答腊热带雨林的猩猩(图片来源:Michael Nichols, National Geographic)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的猩猩,正在山地森林中荡秋千。这片森林是保护这种濒危物种的最后同时也是最好的一个机会。苏门答腊热带雨林面积620万英里(约合250万公顷),拥有3座国家公园,面对着大面积的森林采伐,这里越发成为一个与世隔绝的避难所。森林砍伐导致这一地区被列为《世界濒危遗产名录》。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班德曼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这一做法旨在动员国际社会伸出帮助之手,保护地球上这个面临严重威胁的非凡之地。国际社会的努力是确保地球上的著名自然遗产拥有美好未来,确保人类和动植物继续享受它们提供的服务的关键。”苏门答腊热带雨林生活着1万多种植物,大约600种鸟类和200种哺乳动物,包括苏门答腊虎、犀牛和大象。
8.印度马纳斯野生生物保护区的水牛
印度马纳斯野生生物保护区的水牛(图片来源:Dhritiman Mukherjee, Age Photostock/Photolibrary)
印度马纳斯野生生物保护区的居民——例如照片中的水牛——成为成功的世界遗产保护工作的写照。环境的改善帮助这个保护区甩掉“濒危世界遗产”的帽子。1992年,种族冲突降临到这个地处阿萨姆邦喜马拉雅山丘陵地带的濒危世界遗产的头上,随着保护力度的加大和时间的流逝,森林、湿地和草地逐渐恢复生机和活力。这里生活着老虎、印度犀牛和大象等动物。马纳斯野生生物保护区是印度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孝文)
新快报记者 余锦境/文 毕志毅/图
“如果你喝一大瓶可乐,再吃一颗薄荷糖,于是悲剧就会发生……”近日,一段“可乐喷泉”外国试验视频在微博上疯传,主角是很多人的夏日至爱——可乐和薄荷糖。两名实验人员将一颗“曼妥思”薄荷糖扔进一瓶健怡可口可乐中,几秒钟之后,一根粗大的1米多高的可乐柱从瓶中喷涌而出,不到一会儿工夫,整瓶可乐几乎都已喷完。紧接着,实验者还在一片空旷的草地上用几百瓶特制开口的健怡可口可乐摆起龙门阵,随着瓶口薄荷糖的一一滑落,集体喷涌的可乐犹如音乐喷泉水柱,变化出不同造型,场面相当壮观!众网友无不惊呼薄荷糖的威力!但仍有部分网友不信邪,很想试试看。
会不会又是一段哗众取宠的视频?一颗小小薄荷糖,真能让可乐喷涌?将薄荷糖放入其他碳酸饮料和啤酒中,会不会也有同样效果?本期,《围观实验员将进行多项对比试验,代网友寻求真相。
实验1 “曼妥思”薄荷糖+可口可乐
先把三颗碾碎的“曼妥思”脆皮软心强效薄荷糖放到一瓶刚打开瓶盖的2升装可口可乐瓶中,然后迅速将一个一次性纸杯倒扣在瓶口上,2秒钟左右,一股咖啡色的可乐柱从瓶口喷涌而出,将纸杯顶到一尺多高,并持续喷涌了近3秒钟之后才逐渐降低。大量的饮料泡沫从瓶口涌出,整个喷涌过程大约持续了10秒钟,最后瓶中可乐约剩余二分之一。
实验2 “曼妥思”薄荷糖+百事可乐
把三颗碾碎的“曼妥思”脆皮软心强效薄荷糖放到一瓶刚打开瓶盖的1.25升装百事可乐瓶中,2秒钟左右,一股咖啡色的可乐柱从瓶口喷涌而出,但喷起的可乐柱高度只有10cm左右,持续喷涌近2秒钟之后逐渐降低,整个喷涌过程持续4-5秒钟,最后瓶中可乐约剩余五分之三。
实验3 “曼妥思”薄荷糖+啤酒
把三颗碾碎的“曼妥思”脆皮软心强效薄荷糖放到一瓶刚打开瓶盖的瓶装啤酒中,2秒钟左右,一股啤酒柱从瓶口喷涌而出,但喷起的啤酒柱高度为10cm左右,持续喷涌近3秒钟之后逐渐降低,整个喷涌过程持续3-4秒钟,最后瓶中啤酒约剩余三分之一。
实验4 “曼妥思”薄荷糖+芬达
把三颗碾碎的“曼妥思”脆皮软心强效薄荷糖放到一瓶刚打开瓶盖的芬达汽水中,喷起的橙色汽水柱高度仅为3cm左右,整个喷涌过程持续不到3秒钟,最后瓶中汽水约剩余四分之三。
实验5 “曼妥思”薄荷糖+激浪
把三颗碾碎的“曼妥思”脆皮软心强效薄荷糖放到一瓶刚打开瓶盖的激浪汽水中,喷起的白色汽水柱高度仅为3cm左右,整个喷涌过程持续不到3秒钟,最后瓶中汽水约剩余二分之一。
实验6 绿箭薄荷糖+可口可乐
把五颗碾碎的绿箭薄荷糖放到一瓶刚打开瓶盖的可口可乐中,在瓶内激起的少许泡沫,但未冒出瓶口。
实验7 荷氏薄荷糖+可口可乐
把三颗碾碎的荷氏强效薄荷糖放到一瓶刚打开瓶盖的可口可乐中,只在瓶内激起的2cm左右的可乐柱,整个喷涌过程持续不到3秒钟,最后瓶中汽水约剩余四分之三。
实验8 渔夫之宝薄荷糖+可口可乐
把三颗“渔夫之宝”强效薄荷糖放到一瓶刚打开瓶盖的可口可乐中,2秒钟左右,一股可乐柱从瓶口快速冒出,喷起的啤酒柱高度仅为3cm左右,整个喷涌过程持续不到3秒钟,最后瓶中可乐约剩余三分之二。
实验
1米是谎言,只能喷出1尺多高
“曼妥思”薄荷糖放到可乐中,可乐真的会喷出来吗?是不是只有可口可乐加薄荷糖才会出现喷涌?记者将多种薄荷糖放到可口可乐、百事可乐、激浪、芬达、啤酒等碳酸饮料中,进行对比试验。为了加强实验效果,记者每次实验选择投入3-5颗薄荷糖。
最惊栗
人体实验:最后办公室里的一位同仁冒险做了一次人体实验,先将两颗“曼妥思”强效薄荷糖放入口中嚼碎,然后喝了几口可口可乐吞咽下肚。前几分钟并无明显不适感,但几分钟后,他开始明显感到胃胀不适,想打嗝。又过了20分钟左右,不适感才消失。
实验总结
薄荷糖成分可让CO2瞬间释放造成喷涌
实验发现,尽管不同的薄荷糖放入多款碳酸饮料激起的饮料柱高度不一样,但无一例外地都出现了饮料沸腾的现象。但并没有网络视频显示的一颗薄荷糖就可以激起一两米高的可乐柱那么夸张。
生物化学专家认为,碳酸饮料和啤酒当中都溶解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在静止状态下,这些气体保持着平衡状态。当有外界物质或外力作用,原有的平衡被打破,饮料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就会冒出来,剧烈摇晃过的可乐和啤酒能冒出大量气泡就是这个原理。一般可乐和啤酒中的二氧化碳气体释放比较缓慢,而薄荷糖中的主要成分有阿拉伯胶和结冷胶等食品添加剂(主要作用是提高口香糖的粘度和柔软度),很可能是这两种食品添加剂一方面加速了饮料中二氧化碳的释放,另一方面和饮料发生反应,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气体,在瞬间释放出来,引起饮料发生喷涌。
薄荷糖和碳酸饮料不要同吃!
记者了解到,这项“沸腾可乐”游现在成为许多单身聚会上非常流行的“勇敢者游戏”,很多人热衷于比谁的可乐喷得最高,还有人同时吃下这两种食品,看谁吃得多、撑得久。对此,健康专家认为,薄荷糖引发碳酸饮料和啤酒喷涌的原因目前还无法完全弄清,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最好不要同时吃这两种食品,以免引起胃胀、二氧化碳中毒等不良反应。
提示:本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切勿模仿。
网友口水
支持派
@维记:嗯……劲劲哇,边个结婚咁玩?我赞助可乐!
@小欣:用葡萄适啊!肯定喷得很高!
@孙炳军Baron:又知道一个饮食禁忌!
@惯性冷漠gg:我也要试试!
@nacy宝宝V:秘密杀伤性武器。
反对派
@杰杰yj:这得花费多少钱去买可乐啊!
@九玖久月:污染环境。
@春天里邂逅快乐:哇靠,无聊人士最高境界。
@遗忘的失忆啊:这么多的可乐,给我喝了多好啊……
萌萌派
@红楼梦见潘金莲额……曼妥思软糖?那是虾米……
@Fyr_813:神马??
美国宇航局“曙光”号太空探测器与小行星“灶神星”遭遇。这是科学家对一颗小行星最佳的观测机会。“曙光”号太空探测器的发现成果将能够帮助科学家们揭开太阳系内成千上万小行星的神秘面纱。包括“灶神星”在内的大多数小行星都居住于一个像油炸圏饼的小行星带中,这个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
尽管在过去两个多世纪的观测中,人类观测到的小行星数不胜数,但是其中最著名、最怪异的七颗小行星却不得不提,它们分别是:最大最重的小行星谷神星、恐龙灭绝的杀手巴普提斯蒂娜星、最大的特洛伊星赫克托星、呈狗骨头形状的艳后星、地球生命的可能传送者西弥斯星、无法预测的扭曲状天体托搭提斯星以及传说中将可能导致世界末日的太空岩石阿波菲斯星。
1. 谷神星:最大最重小行星
谷神星:最大最重小行星
谷神星发现于1801年,是最早发现的小行星,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小行星(这也可以用来解释它为什么会最早被发现)。谷神星的质量占整个小行星带三分之一。这颗小行星是如此之重,以致于它也是唯一一颗用重力将自己拉成球体的小行星。由于谷神星很圆,因此它也被认为是一颗矮行星。“曙光”号在完成对灶神星的探测任务后,将继续飞往谷神星,预计将于2015年抵达那里。抵达谷神星后,“曙光”号将搜集科学家关心的数据,如谷神星的化学成分等。谷神星还可能是一颗最潮湿的小行星,其内核可能以冰的形态存储有大量的水资源。还有一种可能是,在其表面之下有一个液态层。
2. 艳后星
艳后星
艳后星即克丽欧佩特拉(著名的埃及艳后)星。不管你相信与否,许多小行星都拥有卫星,有的甚至有两颗卫星。艳后星也拥有两颗卫星,它们分别是阿历克斯太阳神星和克利奥月神星。最奇特之处在于,这颗金属小行星还拥有逼真的狗骨头形状。艳后星长、高、宽分别为217公里、94公里和81公里。它的两颗卫星直径分别为5公里(阿历克斯太阳神星)和3公里(克利奥月神星)。
3. 赫克托星:最大的特洛伊星
赫克托星:最大的特洛伊星
与艳后星一样,赫克托长度很长,长宽分别约为370公里和200公里。赫克托也有卫星。不过,与艳后星不同的是,赫克托并不是在主小行星带中,这颗暗红色的天体与木星共用一条轨道,属于特洛伊星,而且是特洛伊族中最大的一颗。特洛伊族位于L4和L5拉格朗日点之间。它们的名字来自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的特洛伊战争。
4. 巴普提斯蒂娜星:恐龙灭绝的杀手
巴普提斯蒂娜星:恐龙灭绝的杀手
巴普提斯蒂娜的著名之处在于,它是造成恐龙灭绝的杀手。巴普提斯蒂娜是小行星带中最年轻的小行星家族成员之一。小行星家族是指共享轨道特点的一群小行星,它们以最突出的成员命名。根据计算机模型,巴普提斯蒂娜和它的家族成员产生于大约1.6亿年前,是由一个直径约为60公里的天体与一个直径约为170公里的天体相碰撞产生。这次碰撞形成了数百个较大天体碎片,其中许多都闯入了地球的怀抱。在大约6500万年前,其中一颗或多颗碎片撞向地球,造成了恐龙的灭绝。这次撞击形成了奇克苏卢布陨石坑,如今陨石坑被埋于尤卡坦半岛和墨西哥湾之下。巴普提斯蒂娜的家族成员同样没有放过月球。大约在1.09亿年前,巴普提斯蒂娜家族一个成员撞向月球,在月球上形成了著名的第谷环形山。
5. 西弥斯星:地球生命的可能传送者
西弥斯星:地球生命的可能传送者
西弥斯星是一颗较大的主带小行星,它是迄今发现的第一颗,也是唯一一颗表面有冰的小行星。2009年,红外线观测数据证实了该小行星表面冰体及含碳或有机分子的存在。这些特点使得这颗有冰的小行星与主带彗星一样,可能是将水或碳等生命必要物质于40亿年前送到年轻、酷热、干旱的地球上的传送者之一。
6. 托搭提斯星:无法预测的扭曲状天体
托搭提斯星:无法预测的扭曲状天体
托搭提斯星是最畸形的太空岩石之一。它不是一颗以轴为核心形成的普通模样天体,它呈现一种混乱的扭曲状。这种形状的形成,一部分原因在于托搭提斯是由两个几乎不可能互相连在一起的部分组成,另一部分原因是来自地球和木星引力的影响。托搭提斯的飞行路径会掠过地球。但是,由于它的轨道是无规则的,因此它的确切路径以及与地球究竟有多靠近,数百年来一直到现在,仍然无人能够预测。
7. 阿波菲斯星:传说中将导致世界末日的太空岩石
阿波菲斯星:传说中将导致世界末日的太空岩石
阿波菲斯曾经与地球近距离擦肩而过。2004年,它与地球的距离仅约为161万公里(约为地球与月亮距离的4倍)。有许多太空岩石曾经与地球近距离擦肩而过,但阿波菲斯是引起天文学家最警觉和公众最关注的一颗太空岩石。阿波菲斯发现于2004年,以埃及神话中著名的灾难和破坏之神命名。阿波菲斯有可能将于2029年再次向地球飞来。科学家曾经计算过,它未来与地球相撞的可能性高达1/40。不过,后来的测量数据将这种可能性几乎降至零。2004年12月,阿波菲斯得到的杜林危险指数为4分。杜林危险指数是指一套用作衡量近地天体撞击地球的10分制指标,10分代表天体明确会撞向地球并导致世界末日。尽管阿波菲斯2029年飞来时撞向地球的可能性已几乎降为零,但它与地球表面的距离将可能会缩小到大约30万公里。(彬彬)
四亿年前的鱼颚化石。
在约4亿2千年前,鱼类进化出了上下颚。在此之前,它们都是直接用嘴巴吮吸食物的。
到目前为止,无颚鱼只剩圆口鱼类和八目鳗鱼类两个品种。科学家猜测,无颚鱼灭绝是因为无颚使它们在捕食方面竞争力不足。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最新研究结果却表明这不大可能。因为在高级的有颚鱼出现后,这两类鱼至少共存了1000万到2000万年。“若无颚鱼竞争力不足,那早在有颚鱼类出现的高峰时期它们就应该灭绝了。”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古生物学家安德森教授说。为更好地研究有颚鱼类的出现,他和助手们研究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化石后认为,无颚鱼能继续生存下来,可能因为它和有颚鱼竞争的食物源不同。“一旦拥有颚,那就不会满足于吮吸食物。它们能抓能咬,可以做很多事情。”
(源自《纽约时报》)
摄影爱好者肖恩-希维在蒙大拿的大草原上拍摄这些极端天气的照片
世界顶级风暴猎人都会在最新的尖端科技气象设备上投入数百万英镑,但是电工肖恩-希维只用6英镑(9.70美元)下载一个应用软件到他的iPad上,就拍摄到这些令人惊叹的照片。
这款名叫雷达示波器(RadarScope)的简单应用软件,向35岁的肖恩准确无误地显示了风暴奇观在他所在城镇附近的哪些地方形成。确定位置后,他会迅速跳上车,把iPad放在大腿上,迅速开车进入非常危险但也非常壮观的风暴中心地带。所有这些图片都是过去2个月拍摄的,肖恩为了拍到理想画面,他在几次旅行中驱车行驶了数百英里,才找到合适的拍摄位置。
这种软件利用美国国家气象局收集的数据在地图上标明极端天气现象确切位置,例如蒙大拿格拉斯哥上空形成的这个风暴
他勇敢迎击像高尔夫球一样大的冰雹和时速75英里(120.7公里)的风,利用他的相机拍摄巨大的超级单体雷暴云团、漏斗云和闪电等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天气的壮观画面。他家住美国蒙大拿格拉斯哥落基山脉附近,每年6月和7月都会有风暴袭击该地。晚上气温直线下降,这种改变为猛烈的天气现象创造了非常完美的大气条件。他说:“追逐风暴你需要一些运气,但是这个小应用软件非常棒,而且几乎没有什么成本。我在网上出售我的照片,它甚至帮我支付了所有账单。”
肖恩(中)利用雷达示波器软件(右)发现风暴所在的位置,然后开车赶往目的地(风暴移动用红色和橙色显示)
这个软件从美国国家气象局(NWS)收集雷达数据,然后为像肖恩这样的用户在地图上标出风暴所在的位置。这些图标帮助他预测出风暴的移动路径,因此他能及时赶到正确位置。肖恩从7岁开始迷恋上风暴。当时一个巨大的风暴从他和家人正在度假的那个小镇经过。他说:“我们被关在室内,它把我吓了个半死。但同时它也对我产生了巨大吸引力。我对它们的威力和它们的壮观画面望而生畏,从此深深迷恋上它们。”
肖恩为了捕捉风暴最令人惊叹的时刻,不惜驱车行驶数百英里
热爱恶劣的天气状况最终让他搬出大城市——西雅图,住进蒙大拿州,众所周知这里最常出现极端天气。夏季这里的最高气温可达近40摄氏度。但是冬季的气温会下降到零下40摄氏度。蒙大拿平坦的大草原,也为拍摄这些可怕的天气现象的图片创造了完美条件。肖恩说:“其他大部分地区都有很多树和山。但是蒙大拿的大草原一览无余,什么也没有。这里的视野很开阔,你能看到一切,它是拍摄风暴的理想之所。”肖恩的照片可以在线购买。
温玉成讲解壁画内容。根秋多吉 摄
丹巴发现的精美壁画。 根秋多吉 摄
记者从四川甘孜州文管部门获悉,该州境内发现多处元代佛寺壁画。其中,在丹巴县中路乡罕额依村内的方形古碉二楼内发现四壁佛寺壁画。考古专家认为,该壁画是国内现存最早的元时代(1207-1294)佛寺壁画,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考古价值。
中国著名的佛教考古专家温玉成说:“该处壁画,用笔细致流畅,无一断笔,敷彩以红色为底,饱满艳丽。装饰物(臂钏、缨络等)绘制也一丝不苟,堪为上品佳作。”
温玉成介绍,丹巴经堂碉内的壁画菩萨头戴三花宝冠,降魔印之手下伸至莲座以下,六挐具(大鹏、竭摩鱼、兽王、狮子、大象)尚未规范,又与内地有别(没有童子),莲花瓣上装饰云纹,大黑天形状与有纪年的杭州宝成寺造像接近。从以上特征判断,该处壁画应造于元代至元年间,也许在八思巴追认为“帝师”(1280年)前后。此前,曾有学者认为是明代壁画,是不正确。
“粗略观看,对面(东壁)坐式佛像四身,其中,坐式帝师八思巴有点像莲花生大师像。但是没有持骷髅杖。我认为这就是帝师八思巴像,也是帝师八思巴像第一次出现在嘉绒壁画上。”温教授介绍说。
温玉成告诉记者,更令人兴奋的是,在甘孜州首次发现了汉藏结合的画风。“菩萨亭亭玉立,头戴宝珠花冠,低首垂眉,直鼻小口,微作笑意,她们的右上方,是一朵盛开的牡丹花,十分生动。”温玉成说。
温玉成认为,这次新发现的丹巴经堂碉元代前期壁画应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之列,帝师八思巴的画像十分珍贵。
目前,甘孜州已发现了多处元代壁画,其中,德格县汤甲经堂门廊隔墙上,发现了元代护法神像及八思巴文颂词。丹巴县的里冉龙寺中内,既有元代中期(至正十年以前)的壁画,也有元代晚期壁画(至正十年)八思巴创制的新蒙文写的颂词等。(根秋多吉)
在回廊内就能看到整个墓室的情况 本版照片均由记者崔健 摄
主墓室已打开
主墓室内的棺椁被套上防水外衣
盗洞直通主墓室
山东省菏泽发现大型“黄肠题凑”汉墓的消息,不但震动了考古界,也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黄肠题凑”葬制是天子之制,在人们的心目中,“黄肠题凑”墓显得异常神秘。昨天中午,菏泽定陶“黄肠题凑”汉墓首次允许来自全国各地的十几位汉墓专家和部分新闻媒体走进古墓墓室,一睹“黄肠题凑”汉墓的真容,有着几千年历史、神秘古老的汉墓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
墓室内木香扑鼻
经过近四个小时的车程,记者来到位于菏泽定陶县马集镇大李家村西北的汉墓发掘现场。在黄土路的右侧,有一个用铁丝网围着的很大的洼地,在洼地中央,一片方形地面用一层类似编织袋的东西盖得严严实实,定陶灵圣湖汉墓发掘考古队领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崔圣宽告诉记者,这下面就是“黄肠题凑”汉墓,墓室长29.5米,宽28.5米,上面盖上东西,是防止黄肠木露在外面,风吹日晒后干裂变形。
记者跟随崔圣宽来到东边的墓室口,换上胶鞋后,来到了满是积水的墓道门口。记者看到,墓道口高1.6米左右,需要低着头进去。虽然外面骄阳似火,但一进墓道马上就清凉了许多,而且还有一股木香味扑鼻而来,崔圣宽说:“这香味就是墓道内黄肠木的木香。”
墓内是个“木”世界
进入墓室后,记者发现墓道的顶部是平的,墓道的顶部、墙壁和地面全都是木头垒成的。记者看到,这些黄肠木之间采取榫卯结构相互连接,表面也比较平整,所用木料大小基本一致,虽然历经两千年的时光,仍严丝合缝,排列整齐,没有任何空隙,让人颇感神奇。记者用手轻抚了一下墙壁上的木料,感觉很湿,有种黏湿的感觉。
崔圣宽告诉记者,墓道的整个门是用86根1.15米长的黄肠木填塞堵住的。他指着前室与中室之间的一扇木门告诉记者,墓中所有类似把手的铺首衔环现在都成了一个洞,铺首衔环已被盗走了。
从主墓道进入,依次是前、中、后室。前、中、后室四周有一圈回廊,在考古人员引导下,记者沿着回廊在墓室内走了一圈,发现在回廊内就能看到整个墓室的情况。崔圣宽介绍,前室和后室分别有2个耳室、中室有4个耳室,此为回廊内的11个室,回廊外还有12个室,共有23个室,所有的室全为木质。
墓中仅剩一副彩绘棺板
许多人关心在汉墓中发现了什么随葬品,崔圣宽告诉记者,这座墓其实没有发现任何有价值的随葬品,基本上被盗一空了。
记者在回廊的东北角看到一个盗洞,在中室西北侧的上方有一个不规则的五边形,可容一人进出,崔圣宽称这是盗墓贼挖的,记者透过这个五边形发现可以看到外面的天空。值得关注的是,在中室记者还看到一副包裹起来的棺板,崔圣宽介绍,这些棺木上有彩绘,有的脱了色,有的已变形,但非常精美,放置在这里是由于还没有确定保护方案。
继续发掘陵园遗迹
参观完墓室后,崔圣宽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下一步工作也非常艰巨,来自全国的十几位专家在实地考察后,21日将在济南召开研讨会,研究确定古墓的保护方案。在听取专家意见后,才能对古墓进行进一步的清理工作。
另外,还要解剖埋葬方式,搞清是怎样埋葬的,周围的夯土是怎么夯的,外围的夯土面积有多大。再就是要寻找相关的陵园,这个难度更大,在哪个方位还难以确定。他介绍,寻找的方式一个是勘探,用洛阳铲;一个是挖探沟,至少要挖到8米深才可能发现建筑痕迹,还要防备塌方,这些事工作量都很大,随着工作的深入还有很多实际困难。
记者不解为什么一定要找到陵园。崔圣宽回答说,考古工作要追求完整性,要找出其完整的环境,陵园包括陵和园两部分,陵是最重要的,就是墓葬,现在已发现了。而园的朝向,有什么建筑,辅助性的建筑包括庖厨、寝殿等是什么样的,也需要发现。这些对于研究定陶汉墓能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定陶汉墓极具典型性
崔圣宽称,定陶“黄肠题凑”汉墓非常典型,规模比较大,在近几年全国发掘的“黄肠题凑”中也是保存最完好的。
谈到该墓的发现对考古学界的影响,崔圣宽介绍,定陶“黄肠题凑”形制、规格,主要是形制结构,为研究“黄肠题凑”补充了很多重要的材料。与以前的“黄肠题凑”形制不一样,定陶汉墓的墓门结构、墓室构造以及质地,会平息很多专家的争论。
对于这座汉墓是异地还是就地保护的问题,崔圣宽认为,无论是就地保护还是异地保护,首要任务是搞清楚墓葬的埋葬方式,至于如何保护,只能听取专家论证后的结果。对于人们关心的“黄肠题凑”究竟是用的什么木材,崔圣宽称,还需要取样,请林业专家进行鉴定。(济南时报)
“这次出土文物之丰富,出人意料”。石家庄张杨村战国墓群野外发掘7月20日正式结束,12座墓葬共计出土文物120多件,初步推断年代为战国中晚期,距今两千多年。昨天考古队领队刘连强向记者展示了本次发掘的部分珍贵文物,他透露该墓群依然有诸多谜团待解。
出土的青铜剑。
身份之谜
今年5月河北省考古工作者在平山县两河乡张杨村发现一处战国墓群,约有古墓葬16座,位于享誉海内外的中山国遗址范围内。随后河北省文研所与石家庄市文研所共同组成考古队展开发掘。刘连强透露起初他们以为是平民墓,之后的发掘改变了他们的既定印象,“一些墓葬有棺有椁,按礼制不是平民的规格。再就是出土文物,譬如几乎每墓必出的带钩,样式繁多,加工精美,在同类墓群中很少见。这些都表明墓主人身份绝非一般百姓”。他透露在墓葬群东北方高地上的一座墓中出土一组陶器,其中一件鸭形尊在高级别墓葬中较为常见。
值得一提的是一把青铜剑的出土,揭开其中一位墓主的身份。“应该是墓主人随身携带的武器,因此这位墓主是位战国武士”。记者昨天亲睹了这把战国剑的风采,长约46厘米,尽管剑身还有泥土和锈蚀,但依旧寒光闪闪,拿在手中分量十足。
张杨村战国墓群的墓主人究竟是什么人?刘连强表示该墓群就在中山国都城附近:“离都城有两公里,位于中山王陵以南一公里,初步推断应该是中山国人或其后裔,墓主人身份不算特别高,但也绝不是很低。”
葬俗之谜
张杨村战国墓群还显示了一些奇特的丧葬习俗,譬如“毁器”。刘连强解释说:“就是把陪葬品毁坏后再放到墓主人身边埋起来,这一现象在中国考古中很罕见,在河北更是如此。”他介绍说此次发掘中有两个古墓有这种现象。之所以把陪葬品弄坏主要是两个目的,一是为了避邪,二是古人相信只有“毁器”才能在另一个世界使用。
文物之谜
张杨村战国墓群出土的文物,引发了多种猜测。“譬如那位佩带青铜剑的战国武士墓中出土的几件文物,有个巴掌大的方形青铜片,其中一面上有钮,还有红色线条画成的方格,起初以为是棋盘,但现在我们更倾向于这应该是个铜镜”,刘连强还向记者出示了12个大小相似的椭圆形石子,“也是武士墓中出土的石子,没有人工打磨迹象,根据形状、大小和材质看,有可能是中山国人消遣娱乐用的六博棋”。(燕赵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