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随着三峡工程基本建成,重庆市近年坚持把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作为库区工作的战略任务,通过绿化造林、整治消落区、强化垃圾污水处理等措施,使库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记者从重庆三峡水库管理部门获悉,2010年重庆库区全面启动实施“绿化长江重庆行动”,完成长江绿化造林100万亩;强化消落区综合整治,开展了加强消落区土地管理的调研;启动生态家园示范村扩面升级,高标准规划建设16个示范村。

  此外,策划申报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试点示范项目38个,长江三峡生态屏障涪陵苗圃基地建设达到规划进度;库区各区县还不断加大库区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力度,有序推进澎溪河、御临河等7条次级河流综合整治,清理长江干支流漂浮物21万吨。

  目前,三峡重庆库区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6%和95%,长江、嘉陵江、乌江重庆段水质满足Ⅲ类标准,长江出境断面和8个国控断面水质达到Ⅱ类标准。
发表在栏目: 自然

Eodromaeus或是霸王龙的祖先

  科学网讯 北京时间2月6日消息,研究人员新近发现了一种体形较小但非常凶猛,大约生活在2.3亿年前,即恐龙刚刚出现时期的恐龙种类。这种恐龙被名为Eodromaeus,大概4英尺长,体重在10~14磅之间。

  “它非常可爱,你一定会希望拥有这样一个宠物,”芝加哥大学的古生物学家及该研究的成员之一保罗·塞里诺称,“但是它更可能抢了狗狗的饭碗,成为一种更能担当保安工作的恐龙。”这是因为这种小恐龙是一个身手敏捷的掠食者。根据其化石的解剖学结构分析,塞雷诺博士和他的同事相信它是包括霸王龙在内的兽脚类恐龙的祖先。

  Eodromaeus在体形大小和结构上同始盗龙非常相似,但是始盗龙更像是早期蜥脚类恐龙的祖先,其中包括一些重要的长颈食草动物。两类物种都很小,两条腿奔跑并且生活在相同时期,这些因素使研究人员相信所有恐龙的共同祖先也是差不多4英尺长。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巴西东北部地区2月4日大规模停电,波及7个州,至少1000万人生活受影响。能源部长埃德松·洛邦当天说,政府有能力保障电力供应,民众不必担心。

  至少影响千万居民生活

  停电4日凌晨始于伯南布哥州,随即迅速蔓延至周边7个州。

  电力公司初步估计,这次停电影响至少1000万居民的生活。一些地区停电几分钟,一些则持续数小时。大部分地区已于4日上午8时前恢复供电。

  停电地区最大的电力供应商圣弗朗西斯科水电公司经理莫扎特·班代拉·阿瑙德接受巴西环球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说,停电始于路易斯-贡萨加的一座变电站,“这座变电站保护系统的一个电子元件出现了故障。”

  故障触发变电站安全系统自动切断电源。由于这座变电站的6条高压输电线向周边3处供电设施送电,停电范围迅速扩大。阿瑙德说:“这座变电站规模相当大,以致多个区域受影响。”

  巴西2009年曾发生大范围停电,影响了全国18个州超过6000万人的生活,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等大城市也未能幸免。

  为保奥运将建“能源岛”

  能源部长洛邦4日在首都巴西利亚一场新闻发布会上说,他定于下周与一些官员会面,数日内公布一份事故详细调查报告。“我们将评估(这次停电的)的损失,防止今后再次发生这类事件。”

  巴西定于2014年和2016年分别举办世界杯足球比赛和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次停电波及4座将承办世界杯比赛的城市,一些人因此质疑巴西供电保障能力。

  洛邦回应说,政府有信心保障供电,赛时供电不成问题。

  他说,政府已成立一个委员会,防止世界杯期间出现类似事件。他没有透露这个委员会的职责细节。

  里约奥运会组委会官员当天说,为保证奥运会期间里约市能源供应,政府打算在当地建立“能源岛”,使里约市独立于国家电网。奥组委没有提供更多细节。不过,一些专业人士质疑这套方案可能作用有限。

  被定义“非常规事件”

  巴西规模最大一次停电发生在1999年,当时雷电击中圣保罗州一座变电站,使得大约9700万巴西人在黑暗中度过5个小时。

  巴西政府2001年开始加大投入,改造电网设备。前总统路易斯·伊纳西奥·卢拉·达席尔瓦两届任期内,巴西投入超过130亿美元改造高压输电线,超过50亿美元更换变压器。

  现任总统迪尔玛·罗塞夫先前为卢拉政府能源部长,上台后实施多个电网改造项目。

  能源部长洛邦4日以“牢靠、现代化”描述巴西电网现状。他说,巴西电网有“瑕疵”,但瑕疵在全球电力供应系统普遍存在。

  圣保罗大学电力工程学教授若泽·亚尔迪尼说,4日的停电是一次“非常规事件”。他解释说,凌晨用电需求较低,停电并非因供电部门无法满足用电需求所致。“巴西电力系统牢靠。”亚尔迪尼说,“这是一起非常规事件……理应按个案对待。”

  (新华社)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亚马逊雨林深处失落的部落

  科学网讯 北京时间2月2日消息,巴西政府近日将一些照片递交给英国慈善团体——生存国际(Survival International)和其他一些非政府组织。这些照片揭示了生存在巴西秘鲁边境附近,亚马逊雨林深处失落的部落。巴西官方期望,非政府组织能帮助部落保护其领地,并且能保护他们不为外界打扰。

  据国外媒体报道,巴西政府已经在边境上,属于巴西领土内划出三个保护区域。那里有四个或以上的部落平静生活,而秘鲁却对世界上最后的失落部落采取漠视态度。2006年6月在任的秘鲁总统Alan Garcia,甚至表示这些部落并不存在。


迫使这些生活在思维拉河地区的部落不断后撤

  而秘鲁的一些非法伐木严重威胁部落的生存环境,迫使这些部落不断后撤,并为了原料和土地制造流血冲突。三年前生存国际就发表了相同部落的照片来证明他们的存在,并希望能保护部落免受那些在雨林里横冲直撞砍伐者的威胁。

  早在1987年巴西政府已经意识到,外界和这些失落的部落保持接触是会该部落产生灾难性的影响。数据表明一年内部落中的人半数死亡,因为他们对外界疾病缺乏免疫力。


这个约有150人部落的未来堪忧

  生存国际的菲奥娜-沃森(Fiona Watson)担心,如果秘鲁政府还保持对砍伐者威胁部落生存无动于衷的话,这个约150人的部落未来堪忧。沃森女士说:“我们见到的人和我们的生活方式非常不同,但是他们跟你我一样都是人。这有关道德和伦理问题,我们有什么权利告诉他们该怎么生活?”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叶螨虽然是一类农业害虫,但是它们却有爱干净的好习惯。日本研究人员发现,一种生活在竹叶上的叶螨每天都集体劳动,用带黏性的丝把居所打扫得干干净净。

  日本北海道大学教授斋藤裕和研究生金泽美季在《英国皇家学会学报》网络版上报告说,他们通过观察一种生活在竹叶上的叶螨,发现了其用丝打扫卫生的现象。这种竹叶螨在日本广泛分布。它们在竹叶背面吐丝结网,然后数十只至数百只聚集在一起过群居生活,协作应对天敌以保护后代,是比较著名的一种社会性动物。

  在观察中,研究者发现这种竹叶螨的“生活垃圾”多数集中在它们编织的网中,而作为它们生活场所的叶面却保持干净。

  研究人员将直径仅20微米的二氧化硅颗粒作为“垃圾”撒到竹叶叶面上,然后把竹叶螨放出来,观察它们的行为。这种二氧化硅微粒事先被染成红色,以便于观察。

  研究人员发现,竹叶螨通过孜孜不倦地吐丝来打扫居室卫生。它们吐出的丝能在约一小时内保持黏性,几乎所有二氧化硅颗粒都被粘在丝上,然后被竹叶螨织入网里。这样,大约一天后,叶面重新变干净了。

  研究人员观察到竹叶螨每天都会这样打扫卫生,而且是集体劳动。在产卵时期,它们会用丝把卵固定在叶片上,这样打扫卫生时就不会把卵一起清理掉了。

  斋藤裕说,竹叶螨的这种清扫方式类似于人们用透明胶粘掉一些细小的垃圾。像蜘蛛一样吐丝并利用丝的动物有许多,但用丝来打扫卫生的节肢动物行为十分罕见。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我们不担心“年”本身,而是担心满含先民智慧与情感的“年文化”会丢失

记者:辞旧岁,迎新春。春节将至,我们一边欢喜,一边担忧:春节是不是式微了,年味怎么会变淡了……为什么“年”对我们如此重要,它仅仅是个节日吗?

冯骥才:其实静下心想一想,国人对“年”的感情并没有淡薄,淡化的只是今天不再适用的传统年俗方式;我们担心的也不是“年”本身,而是满含着先民智慧与情感的“年文化”会丢失。

最明显的证据就是春运。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哪个民族,会为了过年这样调动“千军万马”?又是什么调动着“千军万马”?是我们的传统。可见对年的感情依旧根深蒂固,这不是别人给你的,是你血液里面蕴含着的,是你自己精神的基因,到时候就要“发作”,一年“发作”一次。

我们说年味淡了,并为此着急,主要是因为感受到了旧日年俗的淡薄。年俗里有我们文明的传统,有中华民族独特的生命观、生活观、理想信仰、道德准则、价值审美,等等。春节本身是中华民族一个伟大的创造,因为在农耕时代,人们生活生产的节律跟大自然的节律一致,大自然有春夏秋冬,于是人们春播夏养、秋收冬藏,一轮以后,又开始新的一轮,所以,在新旧更替时,人们总是对未知的生活充满了期盼,形成了过年的两个主题——避邪与祈福。你可以看看,我们的年俗里充满了避邪祈福的符号,春联、门神、年画等,都是这两个主题的表现。另外还有一个最大的主题——团圆。

总之,在农耕社会,人们就是这样使劲儿亲近着年,为了表达生活情怀、表达对年的盛情,创造了一整套独特而丰富的年文化。现在,生活方式改变了,原有的文化受到冲击,于是我们开始害怕,怕迎福的祈求、生活的理想没有了,年的意义丢失了,这是我们着急的心理根源。

我们缺少过年的新载体。春晚算一个,但远不够

记者:一种习俗,固然称得上是民族的瑰宝,可城市化的进程已经遍及中国,我们的生活在变,环境在变,观念思维也在变,习俗又怎能有一成不变的空间呢。

冯骥才:我们已经眼见了许多变化的发生——比如家居装修,我们现在的墙上都贴着墙纸、湖湘绸,没法再挂木版年画了;大门不是两扇而是一扇了,自然就没法再贴一对的门神;没有影壁了,也就没法贴影壁上专用的福字了……在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时候,文化习俗里自然有要消退的东西。这是正常的。

节日文化是生活文化的一部分,而人们的生活需求是自己创造的,不是别人给你的。真正属于老百姓的文化,是自娱自乐、自我满足的文化。年俗也一样,是百姓自己创造的,他不需要了,自然就放弃了。

从古到今,年俗一直在变,有的产生了,有的消亡了。就拿年画来说,并非上下五千年一直都有。中国汉代就发明了纸,但到了明朝以后年画才全面兴起,这说明社会有需求了,才产生相应的节俗。

现在的问题在于,我们缺少新的过年的载体。过去的一些载体不适用了,但我们还没有找到适用的,对年的盛情没有地方安放,所以渐渐有“年味淡了”之感。

发表在栏目: 文化


魏文帝说过,“五世长者知服食”,意思是只有富贵的世家才懂得吃穿。

  在中国的人文传统里,家宴被赋予了身份、礼制、情感等等多重内涵,尤其是在钟鸣鼎食之家,家宴更富有仪式感。

  人生的盛宴

  一部《红楼梦》,就是一部长篇的家宴风流画卷。在曹雪芹的笔下,这些甜腻气息充盈的生活方式,散发着永恒的审美气息:四时节令要有户外活动以应节气,有了好花好菜也要做花会蟹会,众人过生日还要凑份子大小上下热闹一阵,则尽是赏心乐事;赏心乐事不能不饮酒,要听曲唱戏、玩酒令掷骰子,击鼓传花讲笑话;有趣的像王熙凤要斑衣戏彩;有才华的像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等,要赛诗以作神仙之会,末了还要评出优次,誊录成稿,流传到大观园外面去。

  数十场家宴是全书的一条主线,文采风流,情爱悲喜,都在家宴的餐桌上上演。赏心乐事谁家院,良辰美景奈何天,今朝有酒,今朝醉了罢。在这个最好亦是最坏的时代,当人们的生活日益简单化和快餐化,大观园里的铺排场面再也无法寻味,但在梦萦深处,当下的新贵们,无疑也都渴望着铺陈一场人生的豪华家宴。

  味道的极致

  古人的家宴,是极讲究的,台湾作家高阳在谈吃专著《古今食事》中,讲到清代扬州的盐商吃鲥鱼,“出水入锅”“从江边挑行灶,蒸到宴前上桌”,这样分秒必争,是为追求极端的新鲜。

  光绪年间,一位叫谭瑑青的祖籍广东世家子弟,每晚只做3桌谭家菜,当时的达官贵人们往往需要提前一个月预订。这样的高端私人晚宴绵延至今,席间并非觥筹交错,但美食美酒美景美器自成风景,燕尾香肩珠光宝气笑语盈盈,矜贵与优雅气息弥漫着,生活在此刻化为纯私飨。

  恩·施拉格这位精品酒店之父一直坚持:“如果人人都拥有,那就不能再称之为奢华。”这个全球都在定制美味的时代,新贵阶层不再会仅仅满足于使用2000元一斤的土豆以及20万港币的白地菇,而是对高端家宴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用餐环境的独到、食材挑选的考究、厨师水平的纯正、定制服务的高端,四方面都成为了高端私人晚宴的必要考量条件。

  礼制的传承

  在《红楼梦》大大小小的家宴中,规矩是第一位的。贾母永远排在第一尊贵地位,而作为老太太宠爱的贾宝玉、林黛玉,则充分随喜了这样的尊贵地位:在所有的家宴上,这二位永远陪侍在贾母左右,从没有动摇过。

  在整个贾府,是非常讲究忠孝悌的;而对于奴才下人的仁慈恩惠,也是非常重视的。一句话,不能坏了名声,不能坏了排场,不能“看着不像”咱们家的规矩。《红楼梦》中的家宴跟清河县富户西门庆的家宴,规格不同,高下有别。而这高下,一在乎规矩,一在乎风雅。规矩有礼教制度的规矩,也有人情家风的传统。

  时代变迁,斗转星移,家宴文化所传承的尊卑有序、礼义孝廉从来都不曾改变,是对中国人处世哲学最集中的注解。

  家宴之礼

  《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礼记·曲礼》载:“共食不饱,共饭不择手。毋搏饭,毋放饭,毋流歌,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捉羹,毋刺齿。”这段话的大意是讲:大家共同吃饭时,不可只顾自己吃饱。如果和别人一起吃饭,就要检查手的清洁。不要用手搓饭团,不要把多余的饭放进锅中,不要喝得满嘴淋漓,不要吃得啧啧作声,不要啃骨头,不要把咬过的鱼肉又放回盘碗里,不要把肉骨头扔给狗。不要传递食物,也不要簸扬着热饭,吃黍蒸的饭用手而不用箸,不可以大口囫囵地喝汤,也不要当着主人的面调和菜汤。不要当众剔牙齿,也不要喝瞻渍的肉酱。

  座次“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家宴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首席未落座,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都不能动手,巡酒时自首席按顺序一路敬下,再饮。(胡莲)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从去年4月至今,省考古研究院和眉县文化馆对眉县常兴镇附近的尧上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考古人员认为这里曾是一个从战国晚期延续到东汉晚期的手工业作坊区,时间跨度约为500多年,较为罕见。

  据悉,尧上遗址位于常兴镇西南方向,发掘面积为2300平方米,出土器物的形制和遗迹特征表明这里曾是一个作坊区,通过钻探可确定,此区域总面积在3万平方米以上。考古人员不仅发现了大量罐、灶、椭圆形槽等陶器,还发现了陶拍、陶俑范和瓦当范等制陶工具以及多座陶窑遗迹等。诸多陶器作坊的规模,显示出巨大的产品数量,这些产品中不乏高等级建筑所用的材料。通过对出土器物特征的判断,考古人员认为这里曾是一个从战国晚期延续到东汉晚期的手工业作坊区,时间跨度约为500多年,较为罕见。

  新闻背景

  目前,考古人员发掘中清理出灰坑197座、水井8眼、壕沟4条、瓮棺葬6座及成人墓葬2座,出土大量罐、釜、盆、钵、甑等日用生活陶器残片及筒瓦、板瓦、瓦当等建筑材料。考古人员已在发掘区北部及西南部,发现了成片的长条形夯土遗迹,初步判断为城墙遗迹,而历年来的考古调查及发掘证明,以尧上遗址为中心,周边直径约3到4公里区域内分布着大量的秦汉时期墓葬,其中心区域基本不见墓葬。这一现象表明,以尧上遗址为中心的区域,很有可能就是秦汉时期眉县县城所在地,其周边发现秦汉墓葬的区域当为秦汉眉县城内居民的墓葬区,而此次发掘的作坊区,主要是为县城提供各类建材及生活用器。从地形地貌看,该区域具备承载秦汉县城的地理优势,丰富的建筑材料及种类齐全的作坊遗迹,也为上述推断提供了实物证据。(刘俊 赵宝琦)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垃圾填埋大棚”是首次在国内使用

  垃圾处理中散发的气味有多恼人?看看意大利的垃圾危机就知道了,为了反对政府在居民生活区以及文物古迹周边修建垃圾填埋场,那不勒斯人不惜与警察、消防队员大打出手。

  在北京某临近垃圾处理场的小区也面临同样的“臭气污染”。不少居民忍受不了气味,纷纷卖房搬离。

  去年12月底,在北京环卫集团二清分公司的安定垃圾卫生填埋场,搭建起了一座巨大的大棚,帮垃圾除味。这将是垃圾处理的一种全新解决方案。

  会移动的“垃圾大棚”

  离北京市区一个半小时车程的安定垃圾卫生填埋场,距北京东南的河北廊坊市不远。周边不远处是一些厂房和菜地。在填埋场大门到填埋区近1公里的范围内,见不到任何垃圾丢撒的痕迹,也没有垃圾产生的臭味。

  顺着平整的柏油马路,爬上了一座高几十米的小山,安定填埋场场长张永贺告诉记者,“我们脚下踩的山是上世纪90年代后十几年中被填埋的垃圾。”这是填埋场的一期工程,现已经全部填满,如今正在作业的是填埋场的二期工程。

  顺着张永贺手指的方向,不远处就是一个巨大的大棚,它就是刚刚启用的空气支撑膜密闭作业设施,由美国进口,也被称为“垃圾填埋大棚”,是首次在国内使用。

  它看起来像一座体育场,整个大棚结构长200米,宽100米,高30米,有三个足球场那么大,圆润得看不到一个棱角——它没有一根支架,完全是靠鼓风机吹起来的,原理有点像热气球。大棚里还有设备专门收集废气,鼓风机再把外面的新鲜空气送进来,如此循环,达到一定的气压平衡,如果棚内的气压变化,收排风系统就会自动启动。这样即便没有一根支架,大棚也永远不会倒。

  在直线距离仅100多米的位置,丝毫闻不到垃圾散发的恶臭味,更别说几公里外的居民。

  据介绍,实际上,这个大棚来到安定填埋场已经几个月了,它原本在沙土堆放场演习了一段时间,美国专家来测试过安全性,并经过相关环保部门的认证,最近才正式铺设到填埋场上使用。

  来到垃圾大棚的门口,一位专职工人为我们打开了两道电子闸门,才得以进入。张永贺说,“现在是清晨,不是垃圾填埋的作业时间。在垃圾运来这里之前,我们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检测大棚内的空气污染指数,只有达标的情况下才允许填埋作业车和工人进入。”

  进入大棚,大棚一角正等待填埋的垃圾散发出难闻的气味,但还不至于难以忍受。大棚内的光线充足,完全可以自然采光。而在外面看起来,膜是乳白色的,如此不会造成视觉污染。

  大棚四周的鼓风机正在工作,并没有发出太大的噪音。大棚是由一块块的膜拼接起来的,大棚底端是一块块蓝色的水泥块。按照设计填埋能力,填埋满这样一个大棚需要3-4个月左右的时间。填满之后,只需分拆这些水泥块和其上的膜结构,就可以任意移动到下一个填埋坑,再组装起另一个大棚。

  真正实现全密闭作业

  垃圾填埋是中国目前大多数城市解决生活垃圾出路的最主要方法,85%的城市生活垃圾采用填埋处理。但由于中国人口密度远高于欧美国家,许多垃圾填埋场离居民区过近,导致了许多污染的情况发生。

  据张永贺介绍,这种膜是一种新技术,在国际上,中国是率先使用。其成本达到3000多万人民币,膜设计寿命是10年,而且每次移动也要产生相应的成本。“对环境的保护发挥着重大作用。”

  首先,它改变了垃圾填埋的露天作业形式。以往,垃圾填埋场周边臭气熏天,尘土飞扬,居民怨声载道,虽然很多填埋场也实现了密闭作业,即用一种PE膜进行覆盖,但气味仍然很大,对居民、对工人来说都是一种有毒有害的气体污染。

  废气中有甲烷,以往收集起来难度大,而大棚内有专门的收集装置,由于是在一种密闭的环境,降低了收集难度。在大棚的出气口还有除臭装置,大棚排出的气体是达标的空气。

  其次,大棚可以让雨污分流更容易。垃圾在长时间堆积后产生一种液体叫渗沥液即垃圾渗滤液,如果混合了雨水,处理起来成本很高。例如,2010年夏天北京有两场大雨,分别达到了70mm、80mm,如果没有做好雨污分流会增加大量的渗滤液,给渗沥液的处理造成了更大的压力。而大棚首先隔绝了外围的降水,它四周底部还有专门的雨水收集系统,收集的雨水可供周边灌溉使用。

  北京是座风城,干燥季节大风一来白色污染物就被吹起来了,“我们最怕大风,以前一刮风,立即派出十几个人,去捡拾塑料袋、白色污染物,加大了工作量。”而垃圾大棚则能解决这个难题。

  垃圾填埋场首先是要做到垃圾填埋对周边居民的无害化处理,下一步就是让垃圾场自身和周边居民受益。

  据介绍,采用厌氧填埋工艺的安定填埋场能够产生大量的沼气,目前,填埋场的供电、冬天的暖气、夏天的空调都是靠沼气发电带动。

  垃圾填埋场内填埋的垃圾也并非一埋了之,填埋场可以将堆体产生的填埋气导出,经净化提纯、低温冷却和压缩处理后,制成相当于同体积普通液化天然气625倍能效的压缩天然气。

  这种压缩天然气既可替代汽油作为汽车的燃料,也可为居民提供生活用气。安定填埋场周边的居民将率先受益。

  据测算,这个垃圾大棚一般每天最多可填埋1400吨左右的垃圾,差不多是整个北京市垃圾总量的16%。据北京环卫集团的有关负责人介绍,“垃圾大棚”如果取得成功,以后还将在北京其他垃圾填埋场推广使用。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灰叶猴

  在云南省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科研人员近日发现了曾经濒临灭绝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灰叶猴,数量有约50只。科研人员在连续3天的近距离监测中,拍摄了珍贵的图片和影像资料。此外,还监测到了鬣羚、麂子、野猪的足印和生活过的痕迹。

  2003年,云南省动物研究所的专家曾在这里看到过灰叶猴,数量大约有10多只,但没拍摄到图片和视频资料。

  灰叶猴一般生活在热带及亚热带茂密的阔叶林中,由于身体的毛色主要为灰褐色,或银灰色略带黄色,胸腹部为灰白色,故称为“灰叶猴”。

  灰叶猴对生存环境要求很高,随着上世纪70年代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捕杀,灰叶猴的数量急剧下降,一度濒临灭绝。目前,全球现存的数量也是非常稀少。(王永虹 常学科 高国政)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18 页,共 2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