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晚年的书法艺术,冠绝一时。而他一生,都非常热爱书法,关于这位伟人与书法的故事,讲起来也是脍炙人口。
一生爱书法
毛泽东8岁进私塾,对毛笔字的书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自此与翰墨结下不解之缘而成为当代书法巨匠。早期的书法艺术即得力于钟王,在汉魏、隋碑、章草、晋唐楷书等前人碑帖的基础上下了较深的功夫,为他一生的书法风格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毛泽东在指挥中国革命各个战略阶段之余,一直不忘他的书法实践,时常披览碑帖,从江西根据地到延安,毛泽东身边别无长物,却一直把晋唐小楷等他阅读临写过的法帖带在身边。他的书法成就在于狂草,来源于张旭、怀素。中年以后,形成了独到的个人风格:汪洋恣肆,跌宕起伏,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他的字,既充满激情,又有理性。
看他的草书,视线不由自主地受到牵引,随着他草书的线条、用笔,时紧时密,时快时慢。笼罩在他草书制造的“气场”中,就像在现实生活中被他的伟人风范所吸引一样。
今日看点
□内地物价一路飙升
□生活成本堪比香港
□北上港人纷纷回流
□此消彼长耐人寻味
文/羊城晚报记者马勇
闹腾多年的“港人北上”潮还没散去,“港人回流”潮却已经暗流涌动。在内地CPI指数一路飙升,港币越来越“不值钱”之下,港人在内地消费不仅不能出手疏爽,反而感到囊中羞涩,去年下半年开始纷纷回流香港消费,部分港人甚至回流香港居住。
往年春节期间,在深港两地主要关口,人潮涌动是北上的队伍,大包小包的港人络绎不绝地北上探亲;今年似乎相反,拖男带女的港人走的是南下香港方向,加上从珠三角各地蜂拥而至香港消费的精明“老广”,隐约形成了“一江春水向南流”的热闹景象。
港人回流潮去年渐显现
家住深圳蛇口的香港人李先生,和妻儿在深圳已经居住了8年,如今正在准备回港生活的事情。
李先生是中港货柜司机,每月收入1.5万港元,妻子没有工作,孩子在香港屯门上学,每天经口岸往返。李先生说,以前由于香港生活成本太高,所以举家迁到深圳来。一开始感觉还不错,100港元能换116元人民币,每个周末都会带家人出去游玩或者食大餐。不过,去年起感到压力大了,不仅100港元只能换到85元人民币,物价更是飞涨,深圳不少东西价格甚至比香港还贵二三成。巨大的开销让他决定,节后就带妻儿返港生活。
像港人李先生这种情况的,如今越来越多。据了解,这股港人“回流潮”从去年中开始出现,下半年逐渐增多,已经成为一股暗涌。
究竟有多少“港人回流”,无法确切地了解。但据香港媒体分析,2009年约有21.8万港人在内地工作,2010年估计下降了一成多,剩下约18万人左右,两年相差约3万人左右,恐怕大多数是回流者。
而羊城晚报记者从本地公安部门获悉,去年初,许多香港人到珠三角等城市办复户要求回来定居养老,三个月后通知其办手续时,不少看到内地物价飙涨,纷纷打起“退堂鼓”,不再申请复户定居了。
“回流潮”以中老年人居多
羊城晚报记者采访中发现,香港“回流潮”以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居多。在“港人回流”潮中,93岁的潘焕金婆婆恐怕是最典型的回港定居者。
13年前,潘婆婆带着几十万港元的毕生积蓄回广州时,打算“叶落归根”,终老故土。但近两年来,内地物价上涨,港币又飞速贬值,在双重压力下,潘婆婆的积蓄快速用完,去年7月的一天,身患疾患的她不得已告别在广州的亲人,孤独地走上了返港之路。据悉,她随后被送往香港的养老院,港府将负责她的所有日常开支。
来自香港工联会的消息称,近年来,处理港籍老人返港求助个案不断增多,2008年只有90多宗,2009年就增加到110宗,2010年估计不会低于200宗。
工联会的有关负责人说,究其原因,都是物价惹的祸。去年以来,受内地物价上涨加快、人民币升值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生活在深圳的大量香港老人,已经明显感觉到经济上的压力,尤其是一些日用消费品,折成港元价格比香港还高。
其实,感受到深圳物价上涨压力的除了老人之外,还有现在工作、生活在深圳的香港人。工联会负责人说,在深圳工作的港人群体,目前虽未出现大规模回流趋势,但绝对是暗流涌动,如果深圳的生活成本持续提高,不排除这个群体也会步老人家返港潮的后尘。
港人纷纷卖掉内地物业
去年以来,港人在内地置业的热情急转直下,也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港人“回流潮”在暗涌。置业国际集团对港人去年上半年楼市投资情况的调查显示,去年上半年香港投资者在内地置业的单位数量下跌至7900-8900个。其中,港人在深圳置业的宗数仅约2000-2200个,比前年同期减少近一半,为该调查十年来最低。
前不久,羊城晚报记者在深圳调查采访时也发现,由于物价上涨,不少之前选择在香港工作、在深圳生活的部分香港人也开始“撤出”深圳。一些港人还纷纷卖掉自己在深圳的房子,重回香港生活。
记者在香港人居住较为集中的深圳皇御苑小区了解到,此楼盘去年底以来,放盘数猛增,70%的放盘者都是港人,周边的物业中介生意因此红火了一把。
一位在此放盘的梁姓港人告诉记者,他打算把自己在皇御苑130多平方米的房子卖了,回香港近郊地区买一个中小户型的房子。“如今的放盘价基本上是按之前买回来的价格,不亏本就算了。”他说,过去贪图深圳生活成本低,所以举家北迁,但现在物价上涨,深圳生活成本太高,算了一下,还是香港生活合算。
■记者手记
港人“北上”
与“回流”之惑
昔日港人大举北上,有人扫货,有人揾工;如今却是大雁南飞,南下消费,回港复居。尽管粤港之间的货流与人流方向来了个乾坤大挪移,但是,无论是港人北上还是回流,其背后的经济逻辑与市场推力却毫无二致,皆为了追求低成本、高质量的生活。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如果不是生活所逼,谁愿意连油盐酱醋都千里迢迢南下香港采购,谁又愿意像候鸟一样动不动就挪窝不断迁徙。难怪有经济学人说,港人回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物价飞涨。
2010年我国全年CPI上涨3.3%,虽然没有达到历史最高峰,但是老百姓已经切实感受到其痛,就拿西红柿这种最最普通的菜来说,以前也就两三元一斤, 如今竟然六七元多一斤,无公害的还得十几元一斤。正是在这种生活压力之下,风行了近30年的港人北上购物现象才发生了现实倒挂,变成了深圳人南下香港“打酱油”。
不可否认,珠三角的经济发展与财富增速,固然有目共睹,但珠三角物价的飞涨,不少生活用品价格甚至贵过香港,珠三角主妇连柴米油盐都要到香港采购,恐怕并不能被视作正常的经济现象。
有评论家说,珠三角物价飞涨,不过是近期国内物价上涨的一个缩影,有着相对高收入的香港人都难以忍受这里物价之高,甚至回流香港生活,国内物价的上涨之猛,由此可见一斑。
从这个角度来看,即便国内物价的上涨的确不乏经济因素,甚至不乏专家预测“中国还须忍受更高物价上涨率”,但是公众能不能“忍得住”比香港还贵的物价,恐怕并不能被无视。一旦生活必需品等物价真的出现大幅上涨,考验的恐怕不仅仅是中国的经济。
港人“北上南下”
光景各不相同
第一次是改革开放之初,香港人进入内地的身份是港商。当时,许多港商利用内地低廉的土地、人工成本和各项优惠政策,通过自己的精心经营,从小老板一跃成为“千万富翁”、“亿万富翁”。
第二次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进入内地的外资、独资企业进行“高级人才本地化”,大批香港高级人才涌入内地。最初,内地纯外资企业的主管都是外国人,企业出于多方考虑,纷纷从设在香港的亚太地区总部派香港人来管理内地的企业。
第三次是从2000年左右开始的一段时间。中国企业加快向国际靠拢,国企、民企大量引入境外人才。大量香港人从海外回流,然后又从香港北上创业。
第四次是从2008年年初开始,金融危机后,内地由于振兴经济措施得当,经济恢复迅速,发展机会大,大量港人涌进内地就职,部分人士甚至把户口迁往内地。
第五次是从2010年中开始,内地CPI指数一路飙升,港币越来越“不值钱”,港人在内地消费不仅不能出手疏爽,反而感到囊中羞涩,于是纷纷回流香港消费,部分港人甚至回流香港居住。
■新闻链接
香港福利非安全网
回流港人也遇尴尬
来自香港方面的消息称,这次港人“回流”还仅是暗涌而已,没有成为一股潮流。但是,回流港人也遇到不少尴尬。
据本地媒体报道,大部分从内地回流至香港的港人,多数是因为出现经济困难,例如花光积蓄的老年人、不堪重负或者失业无助的打工者等,此外也有因为患病而回到香港的长者,因为可以享受香港的医疗福利,无须在内地再花一大笔钱治病。
“但这些人回港之后普遍都会遇到一个尴尬的局面,你们称这是‘夹心’状况,但我会说他们走上‘绝路’。”香港社区组织协会的一位干事解释,不少在内地遇到困难的香港人,以为回到香港可以依靠政府,但其实香港的福利制度并没有成为安全网。
这位干事所指的,是港府规定港人申请综援前一年期间需居港最少309日,但很多长期在内地居住的香港人一旦回流想申请综援,往往达不到这个要求。因此协会早前协助在广东工作的港人游文辉,将港府告上法庭,最后香港高等法院裁定港府该项规定违法。但日前港府社会福利署发表声明称,将会就高等法院的判决提出上诉。
去年3月份公布的一份香港露宿者调查显示,有35%露宿者是从内地或澳门回流的港人,当中九成从内地回流。“这些回流港人只能住2个月的免费宿舍,也只能从食物银行里面领取6个星期的食物,但他们无法申请综援,最后只能露宿。”
晏老是在成都走的,但是,他绝大多数时间,却生活在重庆。在重庆的玄坛庙、爱丁堡和江北商圈等地,都留下他的足迹。晏老说,“我是一只候鸟,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地都去过,但重庆才是我的家!”
史诺飞,重庆急救中心院长,重庆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也是晏老在重庆的保健医生,与晏老过从甚密,常常他写诗,晏老在上面作画。
昨天,记者找到史诺飞院长,他向我们讲述了这位国画大师的生平轶事。
自磨矿石粉作颜料
1993年国庆后,江北一名中医找到史诺飞,要他去见一个人,为这个人治病。史诺飞去了,这是他第一次认识晏济元。当时晏老93岁,满头白发。晏老得的是老年肺炎,史诺飞为他打针后的第二天,他派儿子找到史诺飞,“你打针不痛,今后我就找你治病。”
晏老在画重要彩画时,晏老不会用外面买的颜料,而是自己把各种颜色的矿石磨碎,用矿石粉作颜料画画。晏老说,花草原本来至大自然,我用矿石粉作颜料,是把大自然的美丽,还原回去。因此,晏老绘出的山水画,艳丽脱俗,是任何人无法模仿的。
国画大师很抠门
一次,有一位商人找他写字,商人用当时最好的宣纸作为报酬。字写好了,商人要拿走晏老的字,晏老一手按住自己的字,一字一句地对商人说,“不忙,宣纸价和我的字价,我们各算各,不能充抵。”说得对方一阵脸红。最后,双方真的各算各。
又一次,乐山一家名寺想要晏老的字画,晏老答应了。但是,当字画写好后,晏老与对方讨价还价,寸步不让。对方不理解,认为一般来说,送寺庙的字画不应当收费。而晏老却回答,“你们在收门票,我为何不能收费?”
大师其实很大方
晏老也有大方的时候。上个世纪30年代,晏济元与张大千、何香凝等知名爱国人士一起,为抗日救国捐献了大量字画。在抗美援朝和5·12汶川地震中,晏老再次拿出数百幅字画,捐赠给国家。前后几十年,晏老捐赠的字画价值数百万元以上。每次捐赠,晏老总是选择自己最得意的作品。晏老说,要捐就捐最好的,这是给国家出力呢。
2008年5·12大地震后,记者在市急救中心采访了晏老。当他从报上看到重庆晨报为灾区组织了一批又一批救援物资运往灾区后,非常感动,立即提笔,为记者写下了“感谢晨报支援灾区”8个大字。
生活中非常随和
晏老在生活中,非常随和。他喜欢到超市购买并保存各种小刀,不要名牌。晏老喜欢吃红烧肉,史诺飞到上海开会,在一家非常有名的餐厅吃到一种红烧肉后,立即打包为晏老带回重庆,端到晏家时,红烧肉还是热的。晏老好高兴,一顿便全部吃完了。
在医院住院,老人希望史诺飞随时陪他,而史诺飞是医院院长,非常繁忙。两天不见史诺飞,晏老便大起嗓门到处质问,“史院长跑到哪里去了,为啥把我放在医院又不管我!”第二天,史诺飞来了,晏老知道冒失,又主动向他道歉。“史院长,我错了,下次不吼你了。”
上世纪80-90年代,是晏老创作的黄金时代,佳品频出。然而,晏老一生中也有遗憾。晏老在北京、深圳、上海、成都等地方和日本都举办过画展,他最遗憾的是,没有到台湾去办画展。
本报记者 罗小光
中新网2月11日电 据民政部网站消息,11日,民政部发出《关于切实做好当前旱灾救灾工作的紧急通知》,对当前受旱灾影响较重的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甘肃等省救灾工作作出部署。
通知指出,灾区各级民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当前的旱灾救灾工作,把切实保障好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作为当前民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要细化要求、实化措施、强化监督,确保各项工作措施部署到位,落实到户,不漏一人,不留盲点,确保灾区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
通知要求,灾区特别是重旱区民政部门要立即组织开展对当前旱灾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困难的调查摸底工作。要迅速组织精干人员,走村入户,逐一排查,详细摸底,建立台账,认真了解当前灾区群众的生活现状,主要包括:农作物受灾情况,人畜饮水等生活困难情况,包括需买水或组织送水情况等,切实掌握群众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需求。
通知说,省级民政部门要及时汇总、统计、分析本地旱情,每10天向部里报告一次,报告内容主要包括:当前旱灾情况和发展趋势,因旱造成缺水、缺粮等生活困难需政府救助人数,因旱缺水需组织送水的困难人数以及本地救灾工作开展情况,重大事项要随时报告。
通知强调,灾区各级民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与气象、农业、水利等相关部门的会商研判和协调联动,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密切跟踪旱情的发展趋势,掌握旱情对受灾群众基本生活的影响程度,做到情况清、数字明,及早制定周密细致的救灾工作方案,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通知指出,灾害损失达到本地旱灾应急响应启动标准的,要及时启动救灾预案,迅速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区指导抗旱救灾工作。要积极会同有关部门,采取送水、发放生活补贴等多种方式,千方百计确保受灾群众的生活用水,不让一人因旱没水喝。
通知指出,各地民政部门在分配使用中央安排的第二笔冬春救灾资金时,要统筹考虑当前的旱情,对旱灾区尤其是重旱区要重点予以倾斜,迅速安排下拨,督促发放到户、到人,支持灾区做好抗旱救灾工作。要按照《财政部民政部关于印发<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社〔2011〕6号)的规定,积极商本地有关部门,努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切实加大本地救灾资金的投入力度,有效帮助受灾群众解决基本生活困难。
通知说,第二笔中央冬春救灾资金可用于解决受灾群众饮水和口粮等生活困难,既可以发放现金,也可以发放粮食、饮用水、取水用具等救灾物资;群众自身取水困难的地方,可以用于统一组织送水。要坚持专款(物)专用、无偿使用的原则,切实管好用好中央救灾资金。在资金分配中,要保障重点,按照受灾群众自救能力实施分类救助。
(本文来源:中国新闻网 )
研究人员发现的一块早期人类足部骨骼化石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早期人类足部第四跖骨证实足弓的存在
生活在320万年前“露西”的3D模型
露西生活在370万年前-290万年前,当时的早期人类可以直立行走
据国外媒体报道,这是改写人类进化历史的突破点,研究人员发现的一块早期人类足部骨骼化石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该项研究结束了数十年的一项争辩 ——人类祖先什么时候结束了像猴子一样在树林之间攀爬,并开始像现代人类一样双腿直立在陆地行走。目前,这项最新研究发表在最新出版的《科学》杂志上。
科学家在埃塞俄比亚Hadar地区发现的足部骨骼是一个完整的第四跖骨,这是连接脚趾至足底的最长一节骨骼。该骨骼化石属于南方古猿,1974年发现的著名“露西”骨骼就属于这一分支。
此前,考古专家认为生活在180万年前-7万年前的直立人是最早从树居环境转变为陆地直立行走的早期人类,但这项最新研究将该日程表向前追溯了100万-200万年。
考古学家表示,露西的足部骨骼具有足弓,这一特征仅存在于能够奔跑和长途行走的现代人类。美国密苏里州大学的卡罗尔-沃德(Carol Ward)博士负责此项研究,他说:“目前,我们知道露西和她同时代生活的早期人类具备了足弓特征,这将很大程度地改变他们当时的生活方式,包含饮食习惯 和如何避开掠食性动物。”
足弓的形成奠定了现代人类的直立行走基础,这是因为早期人类放弃了利用第四跖骨攀爬树木,见证了早期人类如何放弃树居环境,来到陆地上直立行走。
露西生活在370万年前-290万年前,当时的早期人类可以直立行走,然而,研究人员却并不知道是否他们多数时间是四肢行走,还是选择直立行走。
沃德博士表示,足弓是人类直立行走的关键性特征,因为足弓能够吸收行走时的震动,提供一个很难弯曲的足部支撑平台,让人类能够轻松地向前行走。 随着对早期人类进化的足弓深入研究,将证实这种人类足部独特结构是人类运动的必要条件。
(蜘蛛侠)
研究人员发现的一块早期人类足部骨骼化石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早期人类足部第四跖骨证实足弓的存在
生活在320万年前“露西”的3D模型
露西生活在370万年前-290万年前,当时的早期人类可以直立行走
科学网(kexue.com)讯 2月11日消息,古代猿人的直立行走的一小步,却是人类进化史上最重大的一步!近日,美国科学家最新研究证实,人类祖先放弃树居生活在陆地行走的时期始于3百万年前。
据国外媒体报道,这是改写人类进化历史的突破点,研究人员发现的一块早期人类足部骨骼化石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该项研究结束了数十年的一项争辩——人类祖先什么时候结束了像猴子一样在树林之间攀爬,并开始像现代人类一样双腿直立在陆地行走。目前,这项最新研究发表在最新出版的《科学》杂志上。
科学家在埃塞俄比亚Hadar地区发现的足部骨骼是一个完整的第四跖骨,这是连接脚趾至足底的最长一节骨骼。该骨骼化石属于南方古猿,1974年发现的著名“露西”骨骼就属于这一分支。
此前,考古专家认为生活在180万年前-7万年前的直立人是最早从树居环境转变为陆地直立行走的早期人类,但这项最新研究将该日程表向前追溯了100万-200万年。
考古学家表示,露西的足部骨骼具有足弓,这一特征仅存在于能够奔跑和长途行走的现代人类。美国密苏里州大学的卡罗尔-沃德(Carol Ward)博士负责此项研究,他说:“目前,我们知道露西和她同时代生活的早期人类具备了足弓特征,这将很大程度地改变他们当时的生活方式,包含饮食习惯和如何避开掠食性动物。”
足弓的形成奠定了现代人类的直立行走基础,这是因为早期人类放弃了利用第四跖骨攀爬树木,见证了早期人类如何放弃树居环境,来到陆地上直立行走。
露西生活在370万年前-290万年前,当时的早期人类可以直立行走,然而,研究人员却并不知道是否他们多数时间是四肢行走,还是选择直立行走。
沃德博士表示,足弓是人类直立行走的关键性特征,因为足弓能够吸收行走时的震动,提供一个很难弯曲的足部支撑平台,让人类能够轻松地向前行走。 随着对早期人类进化的足弓深入研究,将证实这种人类足部独特结构是人类运动的必要条件。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大年初三,安徽无为县钱氏祠堂,族人过年请了戏班唱戏。 本报记者 钱昊平 摄
故乡地 安徽省无为县
家乡话
收取修谱的捐款比以往各类集资款都好收。几乎没有推脱的,不少人都超额捐款。这是涉及子子孙孙的事情,不能不出钱。
再修祠堂意义何在?有人提出利用钱氏祠堂募集助学基金,资助考上大学的钱氏后裔,但目前尚未明确。———族人
正月初三下午,堂弟带我去看了一场戏。
露天戏台,剧目是庐剧《仁义状元》。在露天戏台前看戏,于我而言,已是24年前的事了。
这次再看戏,戏台已不是搭在村内,而是换到了无为县钱氏祠堂内。
钱氏祠堂是钱氏后裔集资捐建的,2009年落成后,去年和今年两次春节都请了戏班唱戏。有了祠堂,家乡人春节期间多了一个聚会的去处。不少外出的钱氏后裔,还会趁春节期间在此祭拜祖先。
连续几年回乡过年,我发现地处中西部的故乡,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认祖归宗的观念在民间不断强化。老家兴起了一股续修族谱、兴建祠堂的热潮,仅我们泉塘镇就有钱氏、张氏、王氏、陈氏等十几个家族的族谱重修联络点。
生活变好
族人热衷建祠堂
无为县钱氏祠堂离我家约2公里,离我们村这么近,不是因为我们村全部姓钱,而是那个山岗上长眠着无为县钱氏的开基始祖。
听老家的人说,修建钱氏祠堂的动议始于2007年。
之前,我们那边各宗族的祠堂基本都已毁弃。2007年,无为县政府一退休多年的钱姓局长,萌生修建钱氏祠堂的念想,他首先将争取对象锁定在姓钱的官员当中,经联络,我们县曾任、现任局长的钱氏后人有10个。
此10人一拍即合。
但修建祠堂属于民间事业,经费何来?
可行的办法只能是钱氏后人捐款,他们10人商量后印刷了宣传资料,先在钱氏宗姓内征求意见。
没料到,我们那里钱氏家族对修族谱、建祠堂热情高涨,生活富裕了,都表示愿意捐款。
最后,商定的捐款标准是钱氏后人每人50元,五保户、孤寡老人免收。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2月11日消息,一些人由于繁忙的工作安排或忙碌的家庭生活,经常过着晚睡早起的生活,而日前一份研究表示,如果一个人每天的睡眠时间经常低于6个小时,将提高患上心脏病和中风的危险。
工作和生活迫使很多人压缩自己的休息时间
据国外媒体报道,现代人的生活越来越倾向于晚睡,工作和生活迫使很多人压缩自己的休息时间,以使自己能做更多事情,但这样做会严重伤害到身体的健康。不过同时有一点也要注意,睡眠时间并不是越多越好,因为之前也有研究发现,睡眠时间过长同样也容易患上心脏病。
研究人员发现,那些睡眠时间经常不足6小时的人,比正常人患上心脏病的风险要显著增加。他们相信睡眠不足将对生长激素释放肽(ghrelin)和瘦素激素(leptin)产生影响。差的睡眠往往导致吃的更多,并且更容易肥胖,因此使人面临更大的高血压和心脏病风险。专家们建议成年人每晚至少要保证6~7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但现实是很多人都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做到这一点,还有许多人饱受失眠之苦。
研究人员调查了之前涉及包括英国、美国、日本,瑞典和德国在内8个国家,共约47.5万人的15项类似研究。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此项研究发表在了《欧洲心脏病杂志》(European Heart Journal)中,结果显示哪些睡眠时间经常少于6个小时的人,比正常睡眠水平的人多48%和15%的风险患上或死于心脏病及中风。睡眠不足影响着生长激素和瘦素激素,使人更容易引发食欲并在不知不觉中吃的更多。
经常睡眠时间超过9个小时可能是心脏病早期预警信号
华威大学医学院(University of Warwick Medical School)的弗洛西斯科-卡普乔(Francesco Cappuccio)教授说:“如果你每晚的睡眠时间少于6个小时,就会更容易患上心脏病或中风。晚睡早起是一个对我们健康有害的定时炸弹,所以人们需要采取行动来减少这些威胁生命的行为。比如平衡工作与生活,保持积极的心态等等。”
不过科学家们也警告,由于心脏疾病往往使得一些患者容易感到疲劳,所以对于一些经常睡眠时间超过9个小时的人来说,也可能是一个心脏病的早期预警信号。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