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北部地区的林业官员说,一只雄性老虎一反常态,正耐心地照顾着两只小老虎。
英国广播公司5月31日援引拉萨姆鲍尔老虎保护区负责人拉杰什古普塔的话报道,保护区工作人员第一次见到这两只小老虎是在今年1月29日,当时母虎“T5”陪伴左右。
自T5今年2月9日死亡后,保护区工作人员担负起喂养小虎的任务。但工作人员随后通过查看保护区隐蔽摄像机拍摄的影像发现,雄虎“T25”走在两只小老虎后一米左右。
工作人员认为,“T25”可能是小老虎的父亲。
古普塔说:“我5月30日来到保护区内,站在一块岩石上看到两只小虎正在吃一只被捕获的猎物。小老虎身体健康,看起来雄虎允许小老虎吃猎物,而自己选择不吃。”
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官员UM萨海说:“这十分罕见。通常雌虎照看小老虎,而雄虎只是‘访客’,尤其当雌虎不在时,许多雄虎还把小老虎当成食物。”
拉萨姆鲍尔老虎保护区位于拉贾斯坦邦境内,生活着大约40只老虎。
新华网沈阳6月1日专电(记者李克瑶)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刚刚完成的旧石器考古调查中发现旧石器时代手斧,这是在庙后山遗址中第一次发现该器型,也是目前为止在辽宁地区发现的最精美的一件手斧。
该手斧长14.2厘米,宽9.5厘米,厚4.0厘米,此手斧为角岩质地,呈灰色,表面布满钙质结核。
发现此器型的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队员李霞说:“庙后山遗址发现的这件手斧无论从原料还是器型都要比小孤山的精美、规整,这说明庙后山遗址的手斧加工技术目前在东北地区是最先进的。”
庙后山古人类遗址位于本溪县小市镇山城子村庙后山南坡天然洞穴,是我国至今发现的版图中最北部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享有“东北第一人”的美誉。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此次旧石器考古调查在庙后山周围的河流三级阶地上发现了4处旧石器地点,从采集的遗物来看,与庙后山遗址的遗物属同一文化系统,调查组推断,应该是庙后山人在洞外活动的产物。
李霞说,从遗物可以推断,庙后山人不仅仅依靠山洞而活,在气候相当温暖之时,他们已经走出了山洞,在周围较高的河岸边搭建简易的窝棚遮风挡雨、打制石器从事狩猎采集活动,与自然与猛兽斗争,生存能力大大提高。
参与此次调查的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陈全家教授认为,在庙后山遗址发现的遗物都是当时人们生活行为的一部分,从当时庙后山人的生活产物来推测他们的活动范围、生存能力、加工工具技术等,对研究庙后山人的生活行为有重要作用。
北京拟规定生活垃圾分类过程中的三类禁止性行为。今后,随手乱丢生活垃圾、将垃圾倒入公共厕所等行为将被禁止,违规个人拟被处以最高200元的罚款。《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草案)》昨天提交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初审。条例草案中将生活垃圾处理定性为“关系民生的基础性公益事业”,并明确建立生活垃圾收费制度。
首次明确应缴垃圾费
本市将实施生活垃圾收费制度。条例草案中首次明确,居民应缴纳生活垃圾处理费。具体规定为:“产生生活垃圾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国家和本市生活垃圾管理的规定,减少生活垃圾产生,分类投放生活垃圾,按照规定缴纳生活垃圾处理费用,并有权了解相关的政府及企业信息,举报、投诉违反生活垃圾管理的行为。与此同时,居民装饰装修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应当按照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人规定的时间、地点和要求单独堆放,并承担处理费用。
旁听会议间隙,市市政市容委副主任陈玲向记者透露,生活垃圾处理费的收缴计划今年年内先从社会单位开始试点,目前方案已经初步完成,收费标准将按照计量收费原则,与容器测算相挂钩。而对于居民生活垃圾收费则需要更为周全细致的考量,相关部门还就标准和收缴渠道进行调研。目前居民区垃圾处理费主要通过物业费或者卫生费形式体现,陈玲认为,对居民缴纳生活垃圾处理费不会实行“一刀切”的政策,而是根据区域是否有物业服务等不同特点和标准进行区分对待。
收费将采取计量原则
目前污水处理费等类似费用普遍存在收取难,垃圾收费究竟怎么收?陈玲告诉记者,国内有的城市将垃圾处理费与水费捆绑收取,虽然这种形式能保证有效收费,但不能体现垃圾减量原则,北京不会捆绑收取垃圾处理费,而是以计量为原则,少产生少缴费。陈玲强调:“收费并不意味着垃圾处理的所有成本都由个人和企业承担,垃圾处理的性质是公益性事业。投入更多地由政府买单,收费只是通过经济杠杆实现垃圾减量。”
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审议认为,北京应建立生活垃圾异地处理经济补偿机制。产生生活垃圾的区县跨区域处理生活垃圾的,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跨区域处理的生活垃圾量,交纳生活垃圾异地处理经济补偿费用。
单位乱扔垃圾可罚5万
在昨天的审议现场,有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应该建立垃圾分类体系,保证从源头到收集、处理的全过程实施分类。虽然草案删除了针对居民垃圾分类的罚则,但明确生活垃圾集中转运、处理设施未进行分类处理的最高罚10万,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许可证。
一提收费,是否会造成垃圾“满天飞”?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员会对条例草案进行审议后提出,为更好地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应当对单位和个人在生活垃圾分类过程中的基本禁止性行为予以明确并增设罚则,建议增加规定: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随意丢弃、抛撒生活垃圾。此外,被禁止的行为还包括:不按照指定的时间、地点倾倒、堆放生活垃圾;以及将生活垃圾排入雨水管道、河道、公共厕所。有违反上述规定的,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对个人处以20元以上200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处以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建垃圾场应先征民意
生活垃圾转运和处理设施对周边居民的影响一直是人大代表关注的焦点。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员会提出,应加强对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的监管,建立环境定期监测和公示制度,以保证周边环境质量,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建议增加规定:“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生活垃圾集中转运、处理设施相关指标进行环境影响监测。此外,在线检测和定期监测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开。”
建设单位在报批环境影响文件前,应当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报送环境影响文件时应当附具对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采纳或者不采纳的说明。
餐馆应提示适量点餐
生产者、销售者应当对产品进行合理包装,减少包装材料的过度使用和包装性废物的产生,对列入国家强制回收目录的产品和包装物按照规定予以标注,并进行回收。
单位和个人应当减少使用或者按照规定不使用一次性用品,优先采购可重复使用和再利用产品。餐饮服务单位应当提示消费者避免浪费,适量点餐,将剩余食品打包带回,并提供相应服务。(朱烁)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日前对该组织的34个成员国进行了11个大类的综合指标调查,分别做出了新的排名。澳大利亚的综合排名第一,被认为是最适宜生活的地方,民众幸福感第一;北欧国家的整体排名靠前。
澳大利亚幸福指数最高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这项调查涉及健康、犯罪、教育、住房、政府管理、居民财产、环境和物价等11个指标。全部指标综合排名中,澳大利亚、加拿大、瑞典分列前三甲,被认为是最适宜生活的三个国家,国民幸福指数最高。
调查显示,75%的澳大利亚人对他们的生活感到满意,这个比例远远高于所有34个国家的平均数59%。此外,尽管澳大利亚面临房价飙升、通货膨胀、经济低靡,但83%的民众对澳大利亚经济前景看好。
与此同时,北欧国家的整体排名靠前。仅就“对生活感到幸福”这一项指数而言,90%的丹麦民众对生活感到满意,86%的芬兰民众对生活满意,挪威、瑞士都排在前五。韩国只有36%,东欧国家更低。
卢森堡民众最有钱
在居民财富方面,34个国家人均全年可支配收入为1.3725万英镑(14.5万人民币)。其中,卢森堡人全年可支配收入达1.6758万英镑(17.7万人民币),排名第一。其次是美国、瑞士、比利时和英国。
瑞士、澳大利亚民众最健康
在居民健康指标方面,瑞士和澳大利亚最被认为是最健康的国家。而英国儿童肥胖率世界最高,因肥胖引发的死亡事件也日益增多。2000年,英国65岁以下民众中有88人死于肥胖引发的疾病;而2009年这一数字飙升至190人。
日本人感觉“不幸福”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虽然日本人在可支配收入、工作状况、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等方面的得分均超过平均数,但日本民众普遍自我感觉“不幸福”,仅40%的民众对生活满意。
调查发现,日本失业率极低,在15-64岁民众中,70%的人都有稳定收入来源,而34个国家的平均数只有65%。日本人经常抱怨工作时间太长,他们平均一年工作1714个小时,但34国的平均数却达1739个小时。日本人平均预期寿命为82.7岁,为34个国家中最高。(朱冀湘)
“我今天本来想选择地铁低碳出行。”顿了顿,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城乡规划处处长翟宝辉话锋一转,“但还是开车来了。”
在5月18日举行的第十四届科博会低碳经济国际研讨会暨低碳技术和重大项目推介会上,翟宝辉谈及“低碳社区建设的路径与思考”这个话题时,以自己的亲历算了一笔时间账:从家到地铁口2.5公里,开完会后地铁口到办公室1.5公里,按照一般人的行走速度,这中间需要1个小时。显然这个时间他耗不起。
“社区环境的低碳仅仅是低碳的一部分,低碳交通则是低碳社区甚至低碳城市的关键元素之一。”翟宝辉举例说,北京很多条地铁的贯通大大方便了居民的出行,但目前地铁建设中的最大问题是站点间距离太长,不够密,“如果轨道交通和地面公共汽车不能很好接驳,很难改变人们对机动车依赖的习惯。”
这也从一个侧面佐证了翟宝辉的观点:虽然低碳社区到处开花,但还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标签。
翟宝辉说,2007年以来的监测结果显示,生活在这个低碳社区,人们选择出行的方式却是完全被动的,究其原因是大环境的配套如医院、游乐设施的设计没有和低碳社区相匹配。
“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低碳社区的建设不是仅靠社区就能解决的,而是与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三者密不可分。”翟宝辉说,城市是一定数量的人口在一个平台上进行经济文化体育活动的聚合体。简单来说,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球,下半部分是设施球,生活在上半球的人们则在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在城市生活的游客、投资客、住客会有各方面的能耗需求,必须通过规划、设计、管理,让城市在满足“三客”需求的同时实现低碳。
对于低碳社区的管理,翟宝辉提议,可以考虑为居民提供一份对他们低碳生活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手册,让居民能够快速了解低碳理念、掌握低碳技巧。比如英国贝丁顿社区,就是通过教育来引导居民低碳生活的。每位居民进入社区或当有新住户搬进来的时候,贝丁顿社区都会为居民提供各类辅导服务,包括说明手册、信息服务、社区博客等等,来具体引导居民的低碳生活。
栖息在马达加斯加岛上的这种长相可怕的Cataulacus intrudens蚂蚁,是AntWeb项目的收藏之一。
印度的trap-jaw蚂蚁的下颌运动速度是动物界最快的。
南美切叶蚁拥有尖尖的门牙,它们生活在中美和南美的热带森林里。
在马达加斯加岛发现的一只达尔文木匠蚁。
长角癫狂蚂蚁遍布世界各地,它们无法沿一条直线前进。
在加蓬发现的一种非洲蚂蚁。
这是生活在东南亚地区的树栖蚂蚁Echinopla melanarctos。
养菌蚁(Fungus-growing Ant)Kalathomyrmex emeryi。
蚂蚁体型娇小,而且生活在我们脚下,因此它们往往会被我们忽略掉。但是通过近距离观察我们会发现,蚂蚁是地球上最迷人,也是最可怕的动物。
美国加州科学博物馆的一个科研组怀着这种想法,开始不辞辛苦地为目前已知的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大约1.2万种蚂蚁拍摄高清数码照片。迄今为止,布莱恩·费希尔博士的Antweb项目已经拍摄了超过5000种蚂蚁的照片。在这些蚂蚁中,最令人难以置信的是trap-jaw蚂蚁(下颌运动速度在动物界位居前列)和长角癫狂蚂蚁(longhorned crazy ant),这种蚂蚁无法沿一条直线前进。
为了完成这次收集工作,费希尔现在打算去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拍摄这些微小的“原始标本”的放大照。为了获得这些放大照,该科研组采用了英国科研数字成像公司研发的软件Auto-Montage 3D。它拍摄并合成30张不同的照片,每张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例如显示南美切叶蚁巨大、多毛的脑袋的细节。提及拍摄的这个新品种时,费希尔说:“在进行该项目以前,它只是被放在博物馆抽屉里的一个标本。”
Antweb拥有栖息在马达加斯加岛的418种蚂蚁中的任何一种的高清彩色照片,与世隔绝导致这里成为世界上最多样化的环境。费希尔表示,他认为他的在线蚂蚁目录将会成为科研人员研究这些昆虫的资源。他说:“如果科学家拥有目前已知的每一种蚂蚁的详细资料,他们就很容易确定他们是否发现了一个新品种。我们现在发现的蚂蚁种类,仅占全球所有蚂蚁种类的15%。”
费希尔说:“与发现另外85%相比,人们似乎对在火星上发现生命更感兴趣。我认为,也许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无法看到这个与众不同的神秘外星世界。”人们之所以对蚂蚁了解那么多,部分原因是因为地球上的蚂蚁几乎多的数也数不清,它们是地球上最成功的动物群体。除了南极洲以外,每个大洲都有它们的身影,虽然有些品种仅栖息在秘鲁的一座山上,但是其他一些,例如疯狂的长角蚂蚁的栖息范围北至瑞典,南至新西兰。(秋凌)
手扶电动多功能爬楼轮椅充一次电可爬2992个台阶。程功摄
正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举办的“2011年北京科技周”吸引了众多参观者,一些细心的市民发现,在以政府资助科技成果为主的展示平台上,竟然有一部分参展项目来自普通百姓,它们均是北京发明创新大赛的获奖作品,来自民间的智慧成为本届科技周的一大亮点。
“快来看,这个轮椅还能爬楼梯。”在今天上午的科技周现场,来自大兴的王阿姨兴奋地招呼着老伴,这款名为“手扶电动多功能爬楼轮椅”的发明专为行动不便的残疾人设计,看上去样子很奇怪,比普通轮椅多了两个由5个小轮子组成的五星轮,轮椅前方一个半米长的安全支架上还有4个小轮。一位观众好奇地坐在上面,另一位观众在发明人李荣标示范下现场操作,轮椅毫不费力平滑流畅地自由上下楼梯,看到这一场景,大家不住点头赞叹。李荣标介绍,这款轮椅充一次电可爬2992个台阶,还能折叠带走,重量只有54千克,获得了三项国家专利,目前已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
“第三代厨房排油烟机”的展台前同样围满了人,不时还有人伸手去探探从灶台一侧正压风口处排出的风,灶台上的锅里正冒着白色水蒸气,在经过吸风口时水蒸气都不见了,“全吸走了,吸力还挺大的。”有人感叹。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款集油烟机、灶台、消毒柜于一体的新型厨房用具将吸风口设置在灶台周边,能吸走99%的油烟,还内置计算机控制板进行人机对话实现智能化操作。
其实,在科技周“百姓发明源于生活”展区的20多个项目个个都很精彩。比如,一件普通的行李车上增加了一个折叠凳,就变成了既能运货物又能满足人们休息的多功能行李车;通过改进普通切羊肉机的内部构造,不仅冻肉、鲜肉都能切,效率还大为提高,一台鲜羊肉切片机可供一百人同时吃涮鲜羊肉。这些源于生活需求最终提高生活品质的民间发明让人大开眼界,记者在现场看到,几位观众围着“空气加湿人造花”的发明人——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杨红热烈地聊着,杨红的手里捧着一束很漂亮的干花,原来它是一款功能强大的加湿器,不用电无噪音无白粉,既能湿润空气还有消毒作用。“我们现在就想买一些。”一位阿姨急切地表示。
刘阳生:
实行垃圾收费只是通过经济手段促使大家更加自觉地实施垃圾源头分类和减量。垃圾源头分类和减量化效果取决于一系列综合因素,并不是在小区里或马路边设置几个分类垃圾桶那么简单。
何艳玲:
在和居民利益直接相关的问题上,广泛征询意见的过程这一程序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公众与政府之间的不信任感越来越强烈的情况下。重建信任、分担责任,政府应走在前面,对政策进行更精细的设计。 如果我们有过这样的程序,很可能会发现重新收费或者加重收费并非是最佳的选择。
主持人:黄橙(本报记者)
嘉 宾:刘阳生(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何艳玲(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
——对话背景——
随着土地资源的日益稀缺,城市生活垃圾与人争地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一些垃圾填埋场已经不得不压缩办公区域给垃圾腾空间,而全国各地纷纷上马的垃圾焚烧厂或许更能说明问题。除了在处理环节不断加大力度,还有什么能让垃圾增长的脚步放慢一些呢?
日前,国务院批转了住房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监察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商务部、卫生部、税务总局、广电总局、中央宣传部16个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部分提出,要健全收费制度,按照“谁产生、谁付费”的原则,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产生生活垃圾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规定缴纳垃圾处理费,具体收费标准由城市人民政府根据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成本和居民收入水平等因素合理确定。探索改进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方式,降低收费成本。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应当用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不得挪作他用。而正是这一条意见,引发了广大民众的热议。
收费是一种环境政策工具,要避免重复征收
刘阳生:意见中“按照谁产生、谁付费的原则,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其根本目的在于从源头减少垃圾的产生量。在新的垃圾收费制度建立、完善之前,原有的垃圾收费方式(如垃圾处理费包含在卫生费、物业费、管理费等相关费用之中)还是应执行下去;在新的垃圾收费制度建立之后,那么原有的垃圾收费方式应自动转化为“制度性”垃圾收费方式,将原来的卫生费、物业费、管理费等相关费用之中所包含的垃圾处理费部分扣除,以免重复收费。
应该界定清楚居民目前所交的卫生费、物业费、管理费等相关费用之中包含了多少垃圾处理费。
何艳玲: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应该说是一种环境政策工具,也就是说它的本意不应该是收费,而是利用政策工具调节个体行为,比如尽量少扔垃圾。因此,是在收费之前,我们应该充分讨论:造成大量垃圾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又应该由谁来买单?尤其是像这样和公众利益直接相关的问题,更需要这样的讨论。否则大家的第一反应难免是“啊?我又要出钱了?”“我重复出钱了!”
其实现在我们发动公众广泛参与讨论的成本已经越来越低了;而且,公众还是比较理性并不乏真知灼见的。为什么我们宁愿相信少数人,而不愿相信多数人呢?
承担责任政府要走在前面
何艳玲:我认为在和居民利益直接相关的问题上,广泛征询意见的过程这一程序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公众与政府之间的不信任感越来越强烈的情况下。重建信任、分担责任,政府应走在前面,对政策进行更精细的设计。如果我们有过这样的程序,很可能会发现重新收费或者加重收费并非是最佳的选择。有一个相似的例子是拥堵费,伦敦征收拥堵费,开始对于缓解交通拥挤问题起过作用,但后来就失效了。为什么呢?因为在道路资源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再怎么收费也是无法缓解拥挤问题的。也就是说,交通拥挤的问题并非只是大家爱开车的问题,可能更重要的原因还是道路不够。
建议设立分门别类的“垃圾梯级交费制度”
刘阳生:针对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进行收费,应该属于城市居民付费购买公共服务的范畴。收费体制应该公正透明,接受公众监督,并最大化压缩管理成本。因此,垃圾收费的具体操作方式以及收费额度的确定,应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在此基础上形成垃圾收费的操作方式。
垃圾收费应以户为单位,各户居民自付其费;按小区建立垃圾减量排行榜,制定奖惩制度,促进小区内居民之间互相监督。
何艳玲:我觉得如果真正实行收费制度,肯定要落实到个体(比如单个家庭或者企业),以防有的人搭便车。此外,是否一定要直接收费呢?考虑到直接收费的操作性问题,这方面其实也可以有更多的考虑。比如,国外有的城市规定采用专门的垃圾袋,把费用附着在垃圾袋购买费用上。比如,有的国家是把垃圾处理费含在地产税中,税则根据房屋面积大小征收。也就是说,收费方式可以因地制宜有更多方式选择。
刘阳生:我建议设立分门别类的“垃圾梯级交费制度”。对于企事业单位,按照人均每天垃圾量1kg之内交“基本处理费”,1—1.5kg缴纳1.5倍的基本处理费,人均每天垃圾量超过1.5kg以上时缴纳3倍的基本处理费。“基本处理费”是指按照垃圾收费制度制定的每公斤垃圾的处理费用。
对于居民,若人均每天垃圾产生量低于1kg时,该户居民只缴纳垃圾基本处理费的50%;若垃圾产生量超过1kg时,超额部门应缴纳基本费用的1.5倍。
目前,对于企事业单位的垃圾进行计量比较容易实施,对于居民的垃圾进行计量比较困难。
解决垃圾围城关键是什么
刘阳生:实行垃圾收费只是通过经济手段促使大家更加自觉地实施垃圾源头分类和减量。垃圾源头分类和减量化效果取决于一系列综合因素,包括分类投放设施和分类转运设备的配备、分类贮存设施、各项回收物资的资源化技术、资源化产品的技术标准、国家针对资源化企业的政策补贴、老百姓对资源化产品的接受程度、以及市政部门针对垃圾分类、收运、贮存与处理处置和利用的全过程管理措施的到位,最为重要的是公众源头分类的意识和主动性,以上任何一个因素都将影响到垃圾源头分类和减量化的实施效果,并不是在小区里或马路边设置几个分类垃圾桶那么简单。
何艳玲:我觉得一方面在于公众的意识,另一方面是政府的投入与管制问题。在政府投入方面,不能单看投入了多少,更重要的是投入的有效监管和有效使用,避免政府投入过度转换成商业利润。在具体操作上,政府管制的主体更应该针对企业。因为相较公众而言,企业是更为明确的责任主体,政府有很多政策工具可以利用,比如制定包装标准,对过度包装课以重税等。显然,这些措施比从公众手上再强制回收包装要便利而有效得多。
刘阳生:关键在于选择适合于该城市的垃圾处理处置方法,不是盲目的、理想主义的方法。对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土地奇缺的城市而言,以焚烧为主、填埋为辅(甚至禁止填埋原生垃圾)的垃圾处置方式是解决垃圾围城的最现实方法。对于一些土地资源丰富的城市(如中西部的城市),适宜于推广以卫生填埋为主的方法解决垃圾围城的问题。
——延伸阅读——
生活中怎样让垃圾减量
刘阳生教授建议,在目前没有建立区域统一的垃圾分类回收体系的情况下,对于居民而言可以按照废旧物资回收的思路进行垃圾分类,如分成纸张(含纸类包装物)、塑料(含塑料类包装物)、玻璃、金属,收集一段时间后分别打包,卖给那些废品回收人员。每个城市都有很多这类流动的回收人员,他们之间对于回收区域也是有分工的,每个月都会在某个时间出现在某个小区或附近。
对于居民家里产生的残羹冷炙,在倒入垃圾桶之前最好能挤掉其中的自由水分,这样可以明显减少城市垃圾的含水率,有利于垃圾卫生填埋或者焚烧处理。
还应该制定限制过度包装的政策。产品过度包装,与中国人的消费心理密切相关,应引导公众绿色消费。限制包装物使用量占产品总重量的百分比,既可以保证产品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不会变质,也从源头控制了包装废物的产生。这是源头减少包装物产生量、节能资源和能源的最佳办法。
包装物一旦产生了,其回收过程就需要耗费大量的能源和资源。对于大型包装物而言(如洗衣机、电视机、冰箱、空调等),应该责成产品销售单位(如商场、超市)直接回收后再转交原来的产品生产单位。例如,小刘从沃尔玛超市购买了一台海尔冰箱,沃尔玛超市将冰箱送到小刘家以后,应将冰箱包装物回收带回沃尔玛超市,再由沃尔玛超市集中返回给海尔冰箱生产商进行回收利用。回收过程发生的成本由商场和企业分担。
它看起来很像马里奥游戏中的幽灵,却是世界罕见的深海章鱼,游弋海洋深处
深海区是它们的自然栖息地
由于它们的耳朵很奇特也就给它们赢得了一个称号“小飞象“章鱼(dumbo octopuses)
小飞象章鱼(dumbo octopuses)没有色素沉着,因为在没有光的环境下肤色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它们通过摆动触足,喷射水和晃动着它们犹如耳朵一般的鳍活动
海洋深处条件很恶劣,它们则是适者生存的一批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5月13日消息,它看起来很像超级玛丽游戏中的幽灵,而这些阴森的图像显示的其实是一种罕见的深海章鱼,由于长着很奇特的耳朵,它们为自己赢得了一个小飞象章鱼(dumbo octopuses)的称号。
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在俄勒冈州海岸,借助携带着遥控相机的机器人潜艇在水下6600英尺(约合2011米)的地方,拍下了这些深海精灵令人称奇的画面。这些照片在2005年拍摄而得,但视频直至最近才被公布。
它们通过摆动触足,喷射水和晃动着它们犹如耳朵一般的鳍活动。和同样生活在海底的其它居民一样,小飞象章鱼没有色素沉着,因为在没有光的环境下肤色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在通常章鱼身上长有吸盘的地方,小飞象章鱼长的却是一种耀眼的发光器官。它们巧妙地利用这种发光器官来引诱捕食目标或吓退入侵者。一旦发现猎物靠近,小飞象章鱼就会立即抓住它,并通过身体所产生的一种粘液网困住对方。
(科学网-kexue.com 玛格)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每个人都有一种紧迫感和焦虑感,言谈之间,迫使人们总想去把握这个时代,但是很难做到。一旦发现有人把握住了某些世道变换,就会激发共鸣。
●网络语录带给人情绪上的共鸣,而非思考的深度。过去的语录却不是这样,而是经过很长时间,反复思考体验,仍然觉得有道理,才会成为语录。
●主持人:本报记者 龚丹韵
●嘉 宾:徐珂(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解放观点:最近有媒体人编选了一本微博语录,收录了蒋方舟、姚晨等十五人的话语。其实,网络上早就流行收集语录。比如 “按揭就是把你按在地上一层层揭你的皮”。一些受学生欢迎的大学教授,在网上也有粉丝收集课堂语录,如“上我的课从来没有人睡觉。上我的课还要睡觉那只能说明你确实要睡了”等。您对这些网络语录怎么看?
徐珂:语录是人们生活智慧的结晶。传统社会,一个人必须有极高的声望,其智慧的语言才能被弟子传播出去。一般名人还不行,需要名人中的名人,比如四书五经那样。过去,普通人也可能妙语连珠,但缺乏传播渠道,只能成为民间谚语箴言口耳相传。但即使如此,流传下来的也是极少部分。可以说,传统语录的渠道是不畅通的,局限于少数精英群体,成为精英话语的一种。
而现代社会,大家阅读能力越来越高,文字信息铺天盖地。随着网络的普及发展,民间出现的智慧话语有了广泛渠道,容易被积累和传播。所以当代的语录,已经贯通于草根精英各个群体,不分名人还是普通人,只要话语本身有点意思,就能流行。
解放观点:因而,现代语录的权威性和神圣性似乎正逐步消解。读者心态上,更多只是碎片化的消遣。
徐珂:当代的语录离生活特别近。一方面,必然是和大众生活贴近,才有可能被记住。但是另一方面,也与时代特点有关。现代社会变化之快,令人难以把握,层出不穷的新现象、新遭遇,带来非常多的不确定性。每个人都有一种紧迫感和焦虑感,言谈之间,迫使人们总想去把握这个时代,但是很难做到。一旦发现有人把握住了某些世道变换,就会激发共鸣。如果社会生活一成不变,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人们也就没有如此大的表达欲和共鸣度了。
但话又说回来,古代经典语录,内容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遥远。比如《论语》传达的智慧,其实和人们生活非常贴近,至今都能共鸣。但古代科举制度用的是注六经的方式,学子为考试而背诵,为注解而注解。导致接触经典语录的时候,总觉得它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没什么直接关系。现代生活相比传统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更容易觉得经典语录远离生活。其实未必如此。
解放观点:信息时代,似乎只有短小精悍的浅阅读才是主流,长篇大论不再受欢迎。语录碎片成为常态,究竟好不好呢?
徐珂:短阅读的流行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资本以逐利为目标,卖得更多更快,识字的人都能看懂才好。于是下降欣赏门槛,争取更多的受众,变短就是一种常用方式,也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毕竟,当代人已远离了悠闲生活。对学生而言,下了课塞上耳机就能听音乐,那只能是几分钟的流行音乐。如果是交响乐,一个序曲都没听完,又要上课了。可以说,现代大众文化,如流行音乐等,都是面向大众的定制品。
长此以往,这就逐步摧毁了大众阅读长篇的能力。交响乐听一个小时会睡着,看一部厚厚的书会没耐性。人们越发迷恋自己能把握的、能力范围以内的东西。微博的快速发展或许就是一个例证。
有意思的是,一两句话的语录体,要赢得人们的关注,似乎需要一种特别的属性。我有一个写博客的学生曾说:网络关注你的人多,未必是好事。因为网上越极端的内容,越容易被关注。流行语录,很多反而是没有骂对地方,把骂和自嘲走向极端,才容易被记住。比如有一句网络语录是 “现在什么都是假的,只有骗子是真的。”作者自己也知道这句话并不符合事实,可走向极端后,恰好逢迎了某种社会情绪。不是思考得更理性周全,而是把话说得非理性,契合网络情绪,更容易成为当代语录。带给人情绪上的共鸣,而非思考的深度。过去的语录却不是这样,而是经过很长时间,反复思考体验,仍然觉得有道理,才会成为语录。
当然,现代社会的建构,就是要给人情绪发泄的合理渠道。在此意义上,自嘲嘲人的语录,就像社会的安全阀,好与不好,都看从什么角度来看。
解放观点:平时讲道理的人,一上网也开始不讲道理,网络跟帖留言充斥着情绪话语。您怎么看待这种集体心理?
徐珂:中世纪时,西方民众一言不合就容易动刀子。现代化以后,人们对情绪的管理越来越文明,习惯在各种场合控制自己,不表现情绪。这些都是在三四百年中慢慢改变的。而中国人很早就开始了文明管理,中国知识分子早就做到了喜怒不形于色。但是基层并非如此。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在讲道理,不是胡闹。可一旦上网,他忽然发现自己可以做一回不讲道理的人,发泄一下负面情绪。
语录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社会洞见,同时也是社会偏见。一些拥有固有观念的人,在网上会找到很多志同道合的网友,于是越发自信于固有成见。大学基础人文学科的教育,有一个好处,就是给你一次观念的洗礼,让你知道同一件事情,总会有其他视角,不同的观点,各有各的逻辑成因和内在价值。了解清楚种种观念的不同之后,再做独立判断。没有经历过类似教育的人,通常都认为自己的道理一定是对的,别的道理都是错的。用对错来区分道理,坚持自己的成见,这种情况下,网络反而会帮助你固定成见。而经历过大学人文训练的人,看到不同的观点会有反思的余力。这种能力是大学教育应该赋予的。
进一步说,同一种理性得不出同样的行动。比如常说的经济理性,假定人是趋利的,凡事都按利益进行选择。然而,真当你做什么都如此 “经济理性”时,从别的方向看必然显得十分 “非理性”。所以社会学家韦伯认为,现代人遵从理性之时,也是自相矛盾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