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1月22日消息,美国国家地理网站公布了近一周来的精彩太空照片。这些照片展示了卡西尼号拍摄到的土卫五,地球的“月牙”状照片等壮观景象。
1.画家创作的大质量恒星Source I诞生景象
一位画家创作的想象图,展示了大质量年轻恒星Source I周围炽热离子化气体形成的一个盘状结构。Source I位于猎户座大星云内,目前仍处在形成之中。来自云盘顶面和底面温度较低的气体流已被彩色箭头标出。正如蓝色细线所描绘的那样,在整个系统旋转过程中,这些气体会在年轻恒星Source I磁场的影响下形成沙漏状。根据Source I两年来的射电辐射,哈佛-史密森尼天体物理学中心和美国国家射电天文台的天文学家,绘制了这幅展示一颗大质量恒星诞生的新图片。
2.卡西尼号拍摄到的土卫五
照片由绕轨道飞行的“卡西尼”号飞船于最近拍摄。照片中微小的土卫五“雷亚”就像是悬在土星环前面的一颗珍珠。这是一幅原始照片,并没有经过调整、旋转或者增强。“卡西尼”号以意大利天文学家乔凡尼·多美尼科·卡西尼的名字命名,正是他在1672年发现了土卫五。天文学家于2008年宣布,土卫五可能是第一颗拥有自身微弱环系统的已知卫星。
3.水星特写
这两幅图片展示的都是水星,只是颜色存在较大差异。左侧图片为呈现在人类眼前的这颗小体积行星,右图展示的是对所有细微颜色差异使用蓝色和金色增强后得到的水星图片。在第三次同时也是最后一次飞越水星过程中,“信使”号飞船拍摄了一些展示这颗行星最隐秘一面的照片,所呈现的景象是人类从未见到过的。此外,这艘飞船也同样拍摄了一些高清晰特写,展示水星一系列有趣的特征。位于彩色图片顶部的深蓝色区域是一个巨大的环形盆地,放大后能够揭示出最近发生在水星上的火山活动。
4.“亚特兰蒂斯”号等待发射
照片拍摄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的肯尼迪航天中心,“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正等待发射时间的到来。“亚特兰蒂斯”号于9日成功发射,为国际空间站运送贵重的备用件。不久之后,美国宇航局负责运送重物的航天飞机将永远退出历史舞台。在“亚特兰蒂斯”号于11月27日着陆后,航天飞机还要执行5次太空任务。
航天飞机退役后,宇航员轮换以及向空间站运送备用件的任务可能由俄罗斯“联盟”号和“进步”号飞船完成,当然了,宇航局的“战神I”火箭也可能担此重任。航天飞机最后执行任务时运送的很多备用件体积巨大,无法由现存其它任何太空飞船运至空间站。
5.地球的“月牙”状照片
在这幅由欧洲航天局“罗塞塔”号飞船拍摄的照片中,我们的地球在一片漆黑的太空中打造了一个蓝色的“月牙”。“罗塞塔”号在第三次同时也是最后一次飞越地球时拍摄了这幅照片,拍摄时距离地球39.33万英里(约合63.3万公里),此时的这个探测器正为计划中2014年与“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彗星会合提升速度。此项任务由欧洲航天局与美国宇航局合作,旨在成为历史上追赶彗星并释放机器人登陆其多冰表面的第一项太空任务。(孝文)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1月19日消息 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对于很多人来说,2009年将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这一年,科学家最终证实月球上确实有水存在,任何所谓的有理由怀疑自此烟消云散。月球与行星研究所的保罗·斯普蒂斯表示:“证明月球上确有水存在是一系列相关任务共同促成的结果,这些任务使用的仪器专门用于解答这个问题。” 月球与行星研究所位于德克萨斯州的休斯顿,由美国宇航局资助。
2009年初,宇航局月球侦察轨道器(LRO)和印度“月船1号”飞船对月球水可能的化学痕迹进行了探测。宇航局上周对外宣布,他们的月球陨坑观测与传感卫星(以下简称LCROSS)撞月任务最终发现了来自一个陨坑并且数量“可观”的水。
消息一经公布,人们不禁提出这样的疑问,即月球上的水究竟来自何处?LCROSS项目科学家、罗得岛州布朗大学的彼得·舒尔茨表示:“月球水是否是在最近一个单独的大事件中储存下来的?它们是否已经在月球上存在了数十亿年之久?对于这些问题,我并不知道答案。”
针对月球水究竟源自何处这个问题,现在主要出现4项科学理论。准确地说,第4项理论应该是一种较为大胆的猜测,但它提出的两种可能性目前还无法排除在外。
理论1:古代火山喷发将水带到月表
这项理论认为,月球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有水世界。与地球一样,水也是月球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月球与行星研究所的斯普蒂斯在对这一理论进行解释时表示,根据这一理论,水集中在月球内部。在遥远的过去,当时的月球并不像现在这样处于“死亡”状态,那时的它拥有一个炽热的核心,火山喷发或者气体迸发慢慢将水带到月球表面。自此之后,水便在月表冻结。
理论2:水乃月表自身产物
一些科学家推测,水可能是月球自身的产物,形成过程中获得太阳的一些帮助。根据这一理论,太阳会不断喷射名为“太阳风”的粒子流。太阳风内带正电的氢离子或者质子可能“轰击”月球并与月球土壤中富含氧的矿物质发生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了水。布朗大学的舒尔茨表示,通过太阳风形成水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如果以这种方式每天只形成一个水分子,数十亿年内形成的水在数量上也相当可观。”
理论3:彗星和小行星将水带到月球
一些人表示,月球水可能是含水彗星和湿润的小行星送上的一份“礼物”,它们在很久以前曾与月球发生撞击。撞击带来的水绝大多数被喷入太空,但一些行动迟缓的水分子最终被月球引力捕获。
月球与行星研究所的斯普蒂斯说:“这一想法认为,彗星或者含水小行星撞击月球并形成一个悬在月表附近的水蒸汽云。其中一些水最终移动到极地地区,它们可能进入永久性寒区——冷阱,例如永远无法被阳光照射的一个极地陨坑。”冷阱内温度极低,水冰无法升华(不经液态而由固态直接转变为气态)。除此之外,没有空气的月球也不适于液态水存在。其结果是,水将在理论上长期保持冻结状态。
理论4:月球水来自地球
布朗大学的舒尔茨表示,地球水“迁居”月球有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只有在数十亿年前地月距离较为靠近时才有可能发生。在史前时代,地球并不拥有磁场或者强度较弱,太阳风从地球大气层中剥离水蒸汽,而后将其送上月球。另外一种可能性是,小行星或者彗星撞击地球,巨大的撞击力量将海水射入太空,绕地球轨道运行的月球穿过这个水蒸汽云,自此也成为一个有水世界。舒尔茨承认,这两种想定在理论上都有可能发生,“但我们也只是猜测而已”。(孝文)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1月13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美国海洋考古学家近日宣布,他们在夏威夷珍珠港附近海域发现了两艘二战时期的日本海军潜艇。考古学家认为,这两艘潜艇已沉没于海底60多年,代号分别为“I-400”和“I-203”。
据美国史密森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现代军用飞机馆馆长迪克-达索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秘密研制的潜艇是准备用来攻击美国东海岸的重要城市,如华盛顿和纽约等。这些攻击潜艇不仅仅航行速度快,而且航程很远,有些时候还会携带可折叠机翼的飞机。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海军接管了日军的太平洋舰队,其中包括五艘日军潜艇。后来,为了防止这些潜艇技术落入苏联人手中,美国人将它们全部击毁并使其沉没于夏威夷海域之中。为了不让任何人知道潜艇的下落,美国军方当时也没有留下任何关于潜艇沉没地点的记录。
从1992年起,夏威夷水下研究实验室的考古学家特里-科比带领一支科考团队,驾驶一艘潜艇在夏威夷海域中一直不断地寻找这些被击沉的日军潜艇。2005年,他们发现了一艘代号为“I-401”的日军潜艇。2009年2月,他们又发现了另外两艘,代号分别为“I-14”和“I-201”。而最大的非核动力潜艇“I-400”和“I-203”却仍然下落不明。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科学家汉斯-范-蒂尔博格也参与了此次科考,美国国家地理频道也为此次科考提供了部分赞助。蒂尔博格介绍说,“搜寻这类潜艇非常有意义,因为现在是和平环境,而这些潜艇却是攻击性武器。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我们会把潜艇搜寻的结果在太平洋地区共享。对这些秘密武器进行和平的科学考察,这也是合作的一部分,”如今,被击沉的五艘潜艇全部被发现。考古学家们向人们分别介绍了这些潜艇的部分特点。
“I-14”潜艇沉没于1946年,2009年2月被发现于夏威夷海域。在停靠码头时,I-14”潜艇大约有四层楼高,长度比一个足球场还要长,约为114米。“I-14”潜艇其实就是一个水下秘密飞机场,它最多可搭载3架折叠式机翼的轰炸机。“I-14”潜艇浮出水面数分钟后,轰炸机即可从甲板上起飞。这种折叠式轰炸机上可携带1800磅(大约816公斤)的炸弹。蒂尔博格认为,“潜艇能够搭载飞机,这在当时是一种非常超前的理念和技术。这种技术在当时显得非常先进,因为这本来应该是我们当今时代才有的技术。这和我们现代的制导武器有类似之处。”
“I-201”潜艇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速度最快的潜艇,在水下时速最高可达每小时35公里。此外,“I-201”潜艇也是二战时期日军潜艇序列中潜水最深的潜艇,最长可以在水下呆一个月之久。在这些潜艇上,都装备有圆形指挥塔、可伸缩的甲板炮台和可伸缩的潜水机。
蒂尔博格认为,这些日军潜艇现在只属于海洋,人们应该把它当成一种历史遗迹来保护,它们也可以成为海洋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蒂尔博格说,“这些潜艇非常适合野生动物栖息,其内部黑暗而又安静。”(彬彬)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1月11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不久前,巴拿马五名少年声称,他们在巴拿马蓝山地区的一条小河边玩耍时意外地发现并打死了一名“外星人”。“外星人”事件立即在网上引起了巨大轰动。事后,医学专家经过对该不明生物的尸体进行解剖后发现,所谓的“外星人”不过是一只死亡的树懒而已。
当时,巴拿马当地电视台就“外星人”事件专门采访了这五名少年。其中一名男孩在接受采访时回忆道,“当时我正在河里游泳,突然感觉有东西紧紧抓住我的大腿。我们把它拉出水面,并开始用石头和棍棒攻击它。我们从来没有看过这样的动物。”据男孩们介绍,不明生物脸色苍白、鼻子扁平,手臂很长,指甲弯曲好象鹰爪一样。在对不明生物实施一系列攻击后,五名少年认为它已经死亡,于是又把它扔进了水中。后来,他们又回到现场,用相机拍下了不明生物当时在河边留下的痕迹。他们认定这个不明生物就是“外星人”并将拍下的“死亡外星人”的照片上传到互联网上。“外星人”事件立即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许多人把这个不明生物也称为“巴拿马外星人”。
但是,医学专家经过对不明生物的尸体进行解剖后发现,这名传说中的“外星人”实际上只是一只已经死亡的树懒,而且在五名少年发现之前它的尸体已经开始腐烂。巴西里约热内卢动物园兽医安德列-赛纳-麦亚解释说,“在地面干燥的环境中,人们往往很容易认出死亡动物,但是如果动物死亡后落入水中,尸体经水浸泡就可能会变形,就不容易被识别。这几名男孩在没有准确识别的情况下,就误认为它是活着的生物。”
在五名男孩宣布他们发现并打死“外星人”四天后,巴拿马官方从水中打捞起所谓“外星人”的尸体。巴拿马国家环境局组织了医学专家对“外星人”尸体进行了解剖。参与解剖的医学专家认定,这个所谓的“外星人”其实是一只雄性三趾树懒。三趾树懒是中南美洲非常常见的一种动物。巴拿马国家环境局兽医马尔奎德斯-拉莫斯介绍说,“在验尸过程中,我们发现这只树懒身上存在显明的外伤。根据男孩们所拍摄的照片看,它在被发现之前估计已经在水中浸泡了两天。”
麦亚对照片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很明显,这是在水中浸泡所形成的腐烂状态。死亡动物落入水中,皮毛会加速脱落,身体会更加光滑,看起来就像是皮肤一样。此外,由于细菌的作用,尸体腐烂会产生气体,造成某些器官的膨胀,于是就出现了照片中这种奇特的动物形象。”在对树懒尸体完成鉴别后,巴拿马国家环境局将其掩埋。于是,关于“巴拿马外星人”的谣言不攻自破。(彬彬)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1月4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目前,全世界的研究人员都在研制外形和功能均与水生动物类似的仿生机器人,原因在于:这些灵感来自于大自然的机器人工作效率通常要高于机器人家族其它更为呆板和笨重的成员。
1.机器人Gymnobot
看上去,图片为我们呈现的似乎是一条鱼,一条可以在水中游动的鱼。而实际上,它却是一个机器人。具体地说,是由英国巴斯大学受亚马逊刀鱼启发研制的机器人Gymnobot。
Gymnobot打造者、巴斯大学的威廉·梅吉尔表示:“这是一款类鱼机器人,全身都是充当其推进器的肌肉组织。但这种设计尤其不利于安装电路板。”为了获得更大空间容纳照相机以及其它电子设备,梅吉尔的研究小组从刀鱼身上获得灵感——刀鱼能够让身体保持“僵硬”状态以在水中感应电流。同样地,Gymnobot可利用底部刀片般的“鱼鳍”推动自己在水中前行,同时让身体处于僵硬状态。
梅吉尔及其同事希望,这款机器人能够用于研究生活在靠近海岸的海洋生物。在这些区域,推进器往往会卷起很多沉淀物或者被海草缠绕,不利于科学家对其进行研究。
2.宝石般的机器鱼
照片于2005年10月7日在伦敦水族馆拍摄,一名儿童正在饶有兴趣地观看一条好似宝石般的机器鱼。不久之后,5条类似的机器鱼将被部署到西班牙海岸,执行搜寻水中污染物的巡逻任务。
这种机器鱼身长4.9英尺(约合1.5米),由英国艾塞克斯郡大学研制。研究人员将在图片展示的原型基础上对其进行改进。借助于更长的电池寿命以及更为先进的传感器,机器鱼一次能够在希洪港执行大约8小时的探测任务,而后自行向一家充电站报告并无线传输勘测数据。
3.机器龙虾
这些机器龙虾拥有很高的灵活性,可用于探测水下矿藏。就像真龙虾一样,这种小型机器人也长着能够感知障碍物的触须,8条腿允许它们朝着任意一个方向移动,爪子和尾巴则帮助它们在湍急的水流以及其它环境下保持身体稳定性。
机器龙虾发明人约瑟夫·艾尔斯曾撰写多部龙虾食谱。过去30年来,他一直潜心研制类似这样的仿生机器人。据悉,机器龙虾是艾尔斯为美国海军位于东北大学的海洋学中心研制的。
4.机器企鹅
图中展示的机器企鹅能够在无需人类帮助下穿越水池,同时还拥有反向游泳能力,这一点与真实的企鹅截然不同。机器企鹅由德国费斯托工程公司设计制造,该公司主要向汽车业销售充气设备。这种仿生机器人在设计上用于测试新技术,费斯托的仿生三角架以及用于在装配线上操纵易碎物体的鱼鳍钳设计灵感都来源于机器企鹅。
5.机器金枪鱼“查理”
图片展示的是机器金枪鱼“查理”,据信是世界上第一条机器鱼。经过为期3年的研制,这条机器鱼于1994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上演水下处女秀。“查理”在设计上尽可能多地模拟真实鱼类,它长有40根肋骨、肌腱以及带有椎骨的节状脊椎,同时装有6个发动机,全身零部件数量高达2843个。
麻省理工学院后期研制的机器鱼减少了用于模拟真鱼游动的移动部件数量,但此时的机器人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仿生性。值得一提的是,类鱼性并不总是机器鱼研制者关注的问题。巴斯大学的梅吉尔说:“我的目光聚焦在另一个问题上。我看到了机器鱼如何工作,也非常欣赏它们的表现,但我真正希望看到的是能够像推进器一样工作的东西。”
6.机器水母
图片展示的是德国费斯托工程公司研制的机器水母,其所拥有的能力绝对可以让人们大吃一惊。它们利用圆顶结构内的11个红外发光二极管实现彼此间的通讯。据悉,费斯托公司正利用机器水母测试大型工程问题能否通过许多小型系统通力合作完成。
7.机器金枪鱼
图片展示的是麻省理工学院自“查理”之后在机器鱼研制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一款机器金枪鱼。这个新原型拥有柔软的身体,体内只装有1台发动机以及6个移动部件,使其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模拟真实鱼的移动。
由于身体完全由一整块柔软的聚合体材料制成,避免了水破坏脆弱内部零件的可能性。虽然仿真程度极高,但人们决不会将这款机器人误认为真正的金枪鱼。真正的金枪鱼每秒游动距离最远可达到体长的10倍,而机器金枪鱼的成绩却只有1个身长。
8.机器金虎鱼
在2005年日本举办的一次展览会上,这款机器金虎鱼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其功能是负责监视桥梁安全同时跟踪鱼群生存状况。据悉,这条眼睛凸出的机器鱼由罗美工程公司研制,外形酷似日本传说中长着虎头鱼身的金虎鱼。(秋凌)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1月2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千万不要被它们温和的眼神和似笑非笑的表情所迷惑,图片展现的绝不是我们常见的活蹦乱跳的青蛙,而是冻结的青蛙僵尸,也就是所说的木蛙。木蛙是动物世界的僵尸之一,经过长时间的进化,它们已经适应了寒冷的北美栖息地。变成僵尸虽然让它们处于死亡边缘,但它们却具备从死亡边缘迅速抽身并恢复生机和活力的能力,让我们人类自叹不如。
1.木蛙
美国俄亥俄州迈阿密大学生态生理低温生物学研究人员表示,实验室测试结果发现,木蛙能够在身体几乎冻结成固体状态下生存大约4周时间,在此期间,它们的体内有多达70%的水分冻成冰;这种“摇变”僵尸的神奇一幕经常在森林洞穴中上演。身体慢慢融化时,木蛙的心脏再次跳动,大约一天之内身体便恢复正常状态。
2.火蚁
有人会说,图片展示的绝不是动物僵尸,但事实却不容我们争辩。在这幅未标明日期的图片中,我们看到的是一只已经身首异处的火蚁。在从已经空空如也的火蚁头内爬出前不久,一只phorid(一种南美苍蝇)幼虫已经从内部将火蚁变成一具僵尸。有时候,苍蝇幼虫甚至驱使火蚁从其“殖民地”前进到数十码远的地方,以避免遭到其它火蚁攻击。
一切的一切开始于苍蝇母亲产卵。它们在火蚁上方盘旋,而后用针一般的附肢将卵注入火蚁体内。从卵中孵化之后,幼虫通常 会爬入火蚁脑内。它们会在脑内生存数周,靠啜食脑内物质不断生长。
3.小白鼠
图片中的小白鼠一定在问,是谁动了我的奶酪?又是谁让我的心率降低一半,让我处于“假死”状态而后又恢复生机和活力?2008年,美国马萨诸塞州总医院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限制老鼠的摄氧量同时将少量硫化氢(一种有毒气体,散发出类似臭鸡蛋的气味,与大规模灭绝有关)注入老鼠(并不是这幅档案照片中展示的老鼠)体内。
虽然新陈代谢功能几乎趋于停顿,但老鼠的器官并没有因为缺氧导致损伤,就好像没有被注入硫化氢一样。研究人员在一份声明中说,这项技术可能适用于人类,也不可能不适用,它能够在外伤等损伤之后导致的供养受限情况下允许器官保持功能。
4.龙虾
照片拍摄于2007年的美国迈阿密,展示了水中的一只龙虾。3年前,Trufresh海产品公司提出了销售所谓“龙虾僵尸”的想法。Trufresh表示,他们利用一种特殊的冷冻方式——首先浸泡在低于冰点的海水中,而后再放入超冷化学盐水中——进行冷冻。经过几小时的解冻之后,200只被冻成冰砣的龙虾中有12只活了过来。缅因州大学龙虾研究所的罗伯特·拜耶尔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对龙虾复活持怀疑态度。我希望能够亲眼见证这一幕。”
5.青蛙
暂时把自己埋起来吧——既然能够用鸽子当诱饵,为何不考虑一下青蛙呢?从图片来看,青蛙的诱惑力显然胜过鸽子。当面临干旱等生存压力时,挖洞蛙会像它们的名字一样,挖个坑钻到地下。在此之后,它们便切换到一种极度有效的生存模式,将新陈代谢速度降至令人吃惊的程度,即使几年不吃不喝依然“健在”。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研究人员2009年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挖洞蛙是脊椎动物中的冬眠冠军。这主要得益于它们细胞内的“发电厂”——线粒体。“假死”期间,线粒体能够更有效率地工作,允许挖洞蛙从最低的能量存储中获得最大回报。
6.雌性盐沼狼蛛
在这幅未标注日期的照片中,我们看到的是一只被困在水下的雌性盐沼狼蛛,已经处在溺水身亡边缘。但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在最近进行的一项由120只狼蛛参与的实验中,这只生命力顽强的雌狼蛛在长时间被困水下之后居然又奇迹般地活了过来。
科学家最初认为,处于昏迷状态的盐沼狼蛛最长可在水下存活24小时,但如果延长被困水下时间,等待它们的就只有死亡。实验中,盐沼狼蛛被困在水下长达40小时,从水中取出以后,研究人员将它们晾干,希望为这些已经一动不动的小生灵进行称重。几小时之后,令科学家感到惊奇的一幕出现了,这些狼蛛居然奇迹般地活了过来。研究负责人朱利恩·佩蒂伦2009年4月表示:“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节肢动物在长时间浸于水中之后又从昏迷中苏醒过来。”(孝文)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0月23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一个由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资助的科研小组经过4年的调查,在澳大利亚的地下王国中发现850种新物种,其中包括小型甲壳类、蜘蛛和蚯蚓在内的低等动物,身长0.5英寸(约合1.3厘米)的地下蜗牛便是其中之一。
地下蜗牛
新发现的地下蜗牛物种,它们是钉螺家族成员,生活在澳大利亚心脏地带的地下蓄水层,居住地位于艾丽斯·斯普林斯西北部大约100英里处(约合180公里)。
研究小组成员、阿德莱德南澳大利亚博物馆的史蒂夫·库珀表示,直到现在,澳大利亚大陆干旱地区绝大多数区域仍未留下无脊椎动物专家的探索足迹,部分原因在于:人们一度认为地下泉水和微型洞穴——其中一些的宽度还不到0.4英寸(约合1厘米)——不可能孕育生命。库珀在电子邮件中说:“我们刚刚开始发现澳大利亚地下水并不是一潭死水,而是很多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的家园,并且生活着一系列此前不为人所知的独特物种。”
库珀等人的研究获得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研究与探索委员会的资助。在2009年9月于澳大利亚达尔文举行的“达尔文200: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大会上,他们公布了自己的研究发现。
洞穴盲鳗
由于生活在地下王国,这种新发现的洞穴盲鳗根本没有长眼睛的必要。在最近于澳大利亚发现的新地下动物物种中,绝大多数动物都拥有“盲”这一特征。这种罕见的鳗鱼身长16英寸(约合40厘米),是在凯普山脉一带的地下蓄水层发现的。研究人员表示,洞穴盲鳗是在澳大利亚发现的已知体长最长的地下动物。
“无名”甲壳类
这种新发现的甲壳类动物尚未被命名,是在南澳大利亚大自流泉盆地发现的。它们生活在表面泉水中,具有独一无二的适应能力。最近,科学家对澳大利亚地下栖息地进行了一项为期4年的调查。他们表示,由于采矿和农业生产对澳大利亚泉水造成的破坏,这种微小动物正面临灭绝危险。
据研究人员透露,在此次调查中,他们共在城镇附近地下发现850种新物种,其中很多动物的身份都已得到确认。研究小组成员、阿德莱德大学的安迪·奥斯丁在一份声明中说:“根据我们的发现,为了发现新的无脊椎动物物种,你根本不必在海洋深处搜寻,而是只需要将目光锁定自家后院便可能上演出人意料的发现。”
“无名”盲伪蝎
这种尚未命名的盲伪蝎是在蓄水层中的地下水上方空气层发现的,拍摄时,它正紧握一条土鳖虫腿。这种盲伪蝎身长0.1英寸(约合3毫米),是在最近进行的科学考察中发现的众多类蝎蜘蛛纲动物之一。科学家表示,此次发现的一直不为人知,据信生活在澳大利亚地下的新物种中,只有五分之一的动物身份得到确认。
飞虱
这是一种新发现的飞虱,幼虫身长0.1英寸(约合3毫米),是半翅目昆虫家族成员,主要以地下植物根渗出的液体为食。研究小组成员、南澳大利亚博物馆的库珀在2009年10月表示,在对澳大利亚地下动物进行的为期4年的科学考察中,研究人员不得不忍受105华氏度(40摄氏度)的高温,监视蜥蜴和棕蛇入侵考察区以及从灰岩坑排出的硫化氢气体。
洞穴盲鱼
这种新发现的洞穴盲鱼是Milyeringa veritas家族成员,是此次澳大利亚地下栖息地考察的又一重要发现,它们与洞穴盲鳗共同生活在凯普山脉一带的地下蓄水层。研究人员表示,这是生活在澳大利亚的已知唯一一种洞穴盲鱼,身长达到2英寸(约合5.1厘米),具有非凡的适应能力。在不同生命阶段,它们会生活在地下沿岸地区的淡水或者海水之中。
盲蛛
研究小组成员库珀在2009年10月表示,在最近进行的澳大利亚地下王国研究中,科学家共发现850种新物种,其中很多物种被证明是“在出人意料的地方发现的出人意料的动物”,例如图片中展示的这只盲蛛。
库珀说,考察过程中,一名科学家在澳大利亚西部干旱的牧场发现了一种蜘蛛纲动物,在此之前,他们一直认为这种动物只存在于雨林地区,这是第一次在澳大利亚发现这一家族的任何成员。
甲壳类
图片展示的是甲壳类动物Phreatomerus latipes,此前一度被认为只是一个成员单一的物种,而实际上却分为8个不同的种类。它们在澳大利亚南部地区地理上孤立的泉水内经过了漫长的进化。Phreatomerus latipes身长最长可达到0.8英寸(约合2厘米),除了澳大利亚外,在地球上其它任何地区都没有发现它们的身影。这种动物的生存完全依赖地下泉水排出的地下水。
在此次为期4年的考察中发现的850种物种均在与世隔绝的地下水和微小洞穴内进化。研究小组指出,在大约1500万年前澳大利亚中部和南部地区干涸之后,这些动物可能便将地下世界作为它们的避难所。库珀在2009年10月表示,这些新发现为了解过去的气候变化以及动物如何从地上转入地下打开了一扇门。
无翼盲龙虱
图片展示的是龙虱家族的3种无翼盲龙虱成员,从左至右分别是Paroster macrosturtensis、Paroster mesosturtensis以及Paroster microsturtensis。它们是最近在澳大利亚西部干旱的牧场地下水中发现的。科学家2009年10月表示,龙虱幼虫是“非常凶猛的捕食者”,喜欢捕食体型较小的甲壳类动物,甚至还会自相残杀。(孝文)
新浪科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0月21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提起会“唱歌”的动物,人们自然想到的是鸟儿或青蛙。然而,中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发现,看似呆板的扬子鳄竟然也具备这种能力。
扬子鳄是叫声最大的鳄鱼之一,如今,中国研究人员认为他们找到了其中的原因:扬子鳄发出闷雷般的声音,是为了呼唤那些潜在的配偶们进行“约会”。这项研究称,鉴于目前扬子鳄的数量不足150只,不应忽视这种爬行动物的群居习性。
一谈到“歌唱”,人们总会想到鸟儿和青蛙,事实上,短吻鳄和其他种类的鳄鱼也能以其独特的方式“歌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学家王贤阳(音译)说:“它们的歌声听上去就像是闷雷,可以传出很远的距离。”
王贤阳认为,扬子鳄的歌声或许是雄性吸引雌性的一种手段——这种现象在动物世界很常见。为破解这个谜团,王贤阳和同事录下了雌性和雄性扬子鳄的“歌声”,随后,他们将录音逐一播放给设在安徽宣城市的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水池中不同性别的扬子鳄。
研究人员原本以为,雌性扬子鳄会靠近播放雄性扬子鳄歌声录音的喇叭,然而,令人吃惊的一幕发生了:水池中的雄性和雌性扬子鳄竟然也发出了闷雷般的叫声,无论喇叭中播发的是雌性还是雄性的声音。所有的扬子鳄先是原地不动,接着,其中75%的扬子鳄开始加入这场“大合唱”中。
研究人员指出,这种反应表明,短吻鳄的歌唱不是为了赢得异性的青睐。不过王贤阳表示,由于短吻鳄的歌唱在交配季节明显增加,这一定同交配行为存在着某种联系。他认为,歌唱或许可以让短吻鳄探查到某个区域的其他短吻鳄,从而构建交配组——爬行动物世界一种颇具浪漫色彩的网络。
为证实自己的猜测,王贤阳打算接下来对野生短吻鳄进行试验,并在交配季节以外的时间研究短吻鳄,那时,歌声或许并不是引诱异性的手段。(孝文)
新浪环球地理讯 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班夫山地摄影大赛由班夫中心的“山地文化”项目组举办,旨在促进人们了解和欣赏世界上的山脉。近日,大赛主办方在位于加拿大落基山脉的班夫中心公布了今年的18幅获奖摄影作品名单,其中拍摄于阿尔卑斯山的一幅名为“塔马斯-凝固于时光”的作品最终荣获最高奖。
以下为就是获奖作品中的精选之作:
1.塔马斯-凝固于时光
2007年,加拿大摄影师娜塔莉·道斯特来到瑞士阿尔卑斯山。面对阿尔卑斯山呈现在眼前的那种神秘而令人不安的美,道斯特不免产生荒芜凄凉之感。为了用镜头表达这种感觉,她选择了极为原始的摄影技术——采用针孔照相机以及黑白胶片进行拍摄,而后对照片进行手工着色。在2009年班夫山地摄影大赛中,这张名为“塔马斯-凝固于时光中”的摄影作品最终荣获最高奖。
2.野狼的嚎叫
这张照片由美国摄影师辛迪·戈德尔于2007年1月22日在黄石国家公园拍摄,展示了一头嚎叫的野狼,当时这头18月大的公狼刚刚饱餐一头麋鹿,嘴角还残留着麋鹿的鲜血。不久之后,这头公狼便将成为黄石国家公园兽群中迄今为止最为年轻的雄性领袖。戈德尔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在69年没有狼定居黄石国家公园之后,野狼的嚎叫自然具有特殊意义,让人感到非常不可思议。
3.冰封的暂斯卡尔河
照片于2005年7月由印度作家和摄影师桑卡尔·斯里德哈尔在拉达克拍摄,展示了印度已经冻结的暂斯卡尔河。照片中,一名背着背包的行者正在河面上小心翼翼地跋涉。斯里德哈尔在一份声明中说,在成为喜欢冒险的人推崇的目的地之前,冰封的暂斯卡尔河是暂斯卡尔山谷居民前往列城集市的一条主要通道,整个旅程历时11天,全部由步行完成,以免对这个神圣的水道造成伤害。
斯里德哈尔称,当地人会祈求暂斯卡尔河饶恕那些穿着钉鞋从河面上走过的外国人。但真正的威胁并不是这些徒步跋涉的人,而是凸块高花纹汽车轮胎。一些人认为,一旦2012年一条全天候公路抵达这个山谷,保护神便将逃离暂斯卡尔河,结冰自此成为一种过去。
4.胡德山照明岩
照片由美国冒险运动摄影师理查德·哈尔曼在2003年5月拍摄,展示了薄雾笼罩的胡德山照明岩。上世纪初,人们曾试图用人工方式照亮位于俄勒冈州的胡德山,但最终以失败告终,“照明岩”这个名字便来源于此次失败的尝试。
拍摄当日正值多云天气,能够获得一张如此完美的照片得益于哈尔曼敏锐的眼光和耐心的等待。他在一份声明中说:“我在选好的位置呆了一段时间,观察云朵静静地在山峰周围螺旋移动,而后选择合适的时机按下快门。那是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时刻。在山脉地区拍摄时,我的运气一直不错,这一次同样受到幸运女神眷顾。”
5.跳水
2008年9月,摄影师埃里克·希斯坦德在北卡罗来纳州伯恩郊外的蓝脊山脉拍下了这张照片。照片中,一名年轻姑娘纵身跳入“垃圾桶”瀑布下方的积水潭,表现了一种惊人的“自发性与救赎的平衡之美”。
希斯坦德被称之为“大学生的精神导师”,他率领的团体不辞辛苦地清理了这个经常充斥着大量垃圾的所在,照片中勇敢的跳水者便是这支团队的成员之一。清理工作结束后,他们高兴地进行庆祝,希斯坦德则趁机拍下了这张具有纪念意义的照片。
新浪环球地理讯 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本周公布的报告,如果世界上体重最大的蛇——绿水蟒在美国安家落户,它们必将成为9种可能引发恐慌的巨型外来蛇类动物之一。
地质调查局的科学家对9种外来巨蟒入侵美国的危险性进行了评比,在一些通常将宠物蛇放归野外的地区,遭巨蟒入侵的危险最有可能出现。报告指出,绿水蟒是4种被定为中度危险的巨蟒之一。这种巨蟒并不是受欢迎的宠物,每年被带到美国的数量不到500条。虽然在佛罗里达野外发现了绿水蟒的身影,但当前还没有证据显示它们已经繁殖下一代。
文中图片展示的5种巨蟒都是真正的大家伙,除了它们之外,地质调查局的科学家也对另外4种外形类似的蟒蛇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南非巨蟒、DeSchauensee水蟒、班尼水蟒以及黄水蟒。
盖恩斯维尔佛罗里达自然历史博物馆资深爬行动物学家肯尼思·克里斯科认为,这份报告“完全而彻底”。克里斯科并没有参与此项研究,他指出:“巨蟒能够潜在地对野生动物和人类构成威胁并不是什么令人惊讶的事情。”
1.绿水蟒
照片展示了一条绿水蟒,拍摄于秘鲁亚马逊河流域。它们的身长可达到23英尺(约合7米),体重可达到550磅(约合227公斤)。研究报告作者表示,这种橄榄绿色爬行动物能够在佛罗里达半岛和德克萨斯州南部繁衍生息,因为当地拥有与绿水蟒的南美故土类似的气候。
绿水蟒虽不因攻击人类而被人所熟知,但它们的食物却也非常广泛,其中包括鱼类、海龟、狗以及貘。这种蟒蛇会埋伏在水中袭击猎物,利用能够碾碎骨头的致命力量立即将猎物挤压而死。
2.虎纹网纹巨蟒
照片拍摄于2009年6月13日,拍摄地点位于亚利桑那州斯科茨代尔的国家地理探险家营地。照片中,电视节目《危险遭遇》主持人布拉迪·巴尔正在把玩一条18英尺(约合5.5米)长的虎纹网纹巨蟒,表情看上去非常悠闲自在,一群孩子则围在他身旁好奇观看。
但我们绝不能就此认为虎纹网纹巨蟒是一种温和的动物。这种巨蟒的身长最高可达到32英尺(约合10米),在其故乡东南亚,它们因攻击人类导致死亡悲剧而被人们所熟知。地质调查局的报告指出,虎纹网纹巨蟒是对人们威胁程度最高的蛇类动物。
报告称,这种身长最长的蟒蛇可能在美国安家落户的危险性为中度。虎纹网纹巨蟒皮肤呈土色,上有美丽的网纹,是引入美国数量最高的宠物蛇之一。南佛罗里达的热带栖息地将是获得自身之身的网纹巨蟒最理想的生存之地。
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克里斯科表示:“这里的人还不习惯于防范大型蛇类动物。通常情况下,针对避免遭受鳄鱼袭击的建议是远离河岸一带的高草丛,但这种建议在避免被外来蛇类袭击方面显然没有效果。它们能够爬到很远的地方,并且速度极快,很有可能袭击人类。”
3.缅甸巨蟒
在这张未标明日期的照片中,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斯基普·斯诺正在测量在大沼泽地国家公园佛罗里达研究中心捕获的一条缅甸巨蟒。这种原产自南亚的蟒蛇外表亮丽、易于管理,是宠物蛇市场的中流砥柱,尤其是在佛罗里达,当地的宠物蛇被意外——有时又有目的地被放归野外。报告称,生活在佛罗里达的巨蟒数量高达数万条,其中一些将基拉戈林鼠等罕见的野生动物当作盘中餐。
克里斯科表示,政府并没有采取足够措施遏制缅甸巨蟒,部分原因在于:这种爬行动物在公共和私人区域的分布较为普遍。“缅甸巨蟒并不能看到政治边界。我们需要采取措施将它们全部赶走并屠宰。”
4.岩蟒
岩蟒是非洲地区体型最大的蛇类,它们性情暴躁,身长可达到20英尺(约合6.1米)。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报告指出,这种巨蟒最近已在佛罗里达繁衍生息。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克里斯科表示:“非洲岩蟒的危险性高于缅甸巨蟒,它们非常凶猛可怕,从破壳而出的那一刻就已表现出来。基于这个原因,这种原产自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的蟒蛇并没有成为美国人喜爱的动物。
图片展示的是一条成年非洲巨蟒,正在吞噬一只小黑斑羚。报告指出,如果被放归佛罗里达半岛、南德克萨斯州、夏威夷以及波多黎各等地区,非洲岩蟒得以安家落户的可能性极高。
5.王蛇
图片展示了在迈阿密东南部一家郡公园发现的王蛇。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报告称,凭借惊人的环境适应能力,王蛇很容易在美国南部大部分地区开拓它们的殖民地。这种原产自中南美洲的巨蟒通常被美国人当成宠物饲养,只要有机会,它们便极有可能在美国安家落户。根据当前掌握的情况,逃跑的王蛇已在佛罗里达繁殖下一代,但报告也指出王蛇从不攻击人类。(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