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中国的大江小河我基本上都去过。”刚从贵州出差回来的王光谦很自豪地告诉《科学时报》记者,“这次出差把赤水河这个空白点填补上了。应该说,在中国的版图上,我几乎没有盲点。”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教授王光谦,追沙逐浪30余年,在与记者交谈间却完全没有流沙翻滚的汹汹气势,取而代之的是沉稳、淡定以及对泥沙研究的热爱与执著。
学生时代:一辈子的财富
 
谁能想到,如今已是著名治河专家的王光谦,在上大学之前根本不知道治河专业是干什么的。
“多年来,对我影响最大的还是我的老师们。”王光谦感慨。
1978年,王光谦考入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治河工程专业,作为“文革”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治河系第一批学生,入学前他对“治河系”所学所用一无所知。
而初入大学,老师的一句话——“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治河史”瞬间点燃了王光谦内心的澎湃激情。
王光谦回忆,每天晚上10点半熄灯后,校园的路灯下、宿舍走廊里都有很多学生用功苦读的身影。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治河系于1958年设立,治河系是中国乃至世界独有的专业,又经历了10年浩劫,学习资料少得可怜,当时的专业教材都是老师自己动手刻腊板、手工油印的。老师还带着治河系学生参观三门峡水利工程,滔滔黄河水,河边夹杂着沙子的凛冽大风、寸草不生的沙丘……震惊了江汉流域长大的王光谦。
“治河”二字的分量在王光谦心中陡然增加,经过逐步深入的了解,王光谦开始明白治河工程专业的重要性。
1982年,王光谦考入清华大学水利系,攻读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水利专家夏震寰、费祥俊。王光谦的专业方向是泥沙运动基础理论研究,也就是河流动力学。“一旦摸清河流泥沙流动规律,就能对各条大江大河的泥沙治理问题给出相应的答案。”他从心里认定了这个专业。
王光谦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当时,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是以中国的河流治理实践经验和苏联的水利知识体系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而清华的泥沙专业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宁创立,钱宁是汉森·爱因斯坦(著名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儿子)的学生,清华泥沙专业当时沿用的是欧美学派的模式。进入清华水利系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后,王光谦跟随老师们系统学习了欧美学派的水利知识。
“两个学派的学科体系完全不同,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王光谦回忆,当时清华的师资力量非常强,名师如云,百花齐放,给他们上课的老师都是国际顶尖的学术权威。“真是佩服那些权威,感觉自己跟他们相比就是无比渺小的沙粒。”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里,王光谦学会利用学校图书馆和中科院情报中心查找世界上最前沿的资料。由于当时没有计算机和复印机,王光谦每次只能手抄资料,虽然“效率比较低”,却养成了踏实的习惯,这些资料渐渐累积成厚厚的一本。
回忆在清华的学习生活,王光谦总是满怀感激,“那是一辈子的财富”。
长江三峡:第一项重要工作
1992年,王光谦博士后出站后在清华大学参加的第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三峡工程坝区泥沙模型试验研究。
王光谦坦言,刚工作的那几年,“心里没底”。不但没有了老师的指导、前辈的保护,一切靠自己判断、摸索,还要带领一支队伍,对国家和人民负责。
三峡工程泥沙问题是我国工程泥沙研究争论最大,投入力量最多的课题,先后修建了十几座大尺度物理模型进行泥沙问题研究。其中重要的坝区泥沙淤积和通航建筑物泥沙问题,由多家单位进行坝区泥沙模型的平行实验研究。长江科学院、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和清华大学分别建有1:150、1:200、1:180三座大尺度模型。为了对比和充分论证,三家单位同时从三峡总公司签领科研任务,又同时提交科研成果。对比不同泥沙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尽管三家模型采用不同的比尺、模型沙和实验技术,还是取得了比较一致的实验成果,受到泥沙专家组的肯定,成果被三峡工程设计所采用。
王光谦从1992年开始直到1996年一直参加泥沙模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经过80年的泥沙淤积,三峡水库的库容从刚建成的398亿立方米减少到220亿立方米,达到冲淤平衡,以后能够保持近200亿立方米的有效库容,不会出现泥沙淤积使三峡水库报废的局面。
王光谦告诉记者,三峡工程有两个比较敏感的河段。一个就是坝区,另一个是在重庆港九龙坡,即嘉陵江与长江交汇处。“经过这么多年的研究,三峡的问题基本解决了,可以实事求是地回答:效果比我们预想得好。”王光谦说,“研究预测80年左右淤积到平衡,现在的情况看来大概300年都没有问题。”
“这是让所有人都高兴的一件事。”王光谦抑制不住自己的兴奋,“我们的三峡模型保留了15年,前几天刚拆了,它的任务完成了,算是画上一个句号。”
 
给黄河“开方治病”
“学泥沙的人首先应该关心的就是黄河,但是我直到对这个专业理解比较深入的时候才开始研究。”王光谦上世纪90年代去黄河考察的时候觉得黄河的泥沙问题没法解决,迟迟下不了手,直到2000年以后才开始特别关心黄河。
王光谦介绍,黄河在流经45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时,历史上平均每年带来16亿吨泥沙。这16亿吨泥沙如果造起一座1米高、1米宽的长城,足以绕地球27圈。每年有12亿吨泥沙可以随河流入海,在入海口每年造地23平方公里;另有4亿吨淤积在河道里,这些淤积的泥沙使得黄河下游郑州以下至出海口的河道底部平均每年上升10厘米——黄河下游已成为“地上悬河”。黄河流经开封的河底比地面高出了13米。一旦决口,两岸将被“一扫而光”。
除了泥沙淤积,在过去20年中,黄河还在不断发生着其他变化。1997年黄河断流,1998年157位院士和专家发文呼吁解决黄河的另一个问题——断流。
“这本来不在研究范围内,但是这个问题很急,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于是王光谦开始介入黄河研究。
泥沙问题主要是自然因素引起的,而断流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王光谦说:“断流问题相对于泥沙问题来说,就像是急性病,相对好解决。”
断流的原因是用水超过黄河的供水能力。上世纪70年代以来,沿黄地区对黄河水资源进行大规模开发利用,引用水量剧增。黄河拥有580亿立方米的水资源,其中210亿立方米要流入大海,其余370亿立方米是沿河11个省市共用的。
“这就涉及到调度的问题,如果上游省市用水过度,下游省市就将面临黄河断流的问题,甚至会造成水荒。”王光谦提出,解决的办法是进行黄河全流域统一的水量调度,合理分配使用水资源。
“对于我们治河的人而言,最重要的是实地考察,没有哪条河流的流动规律是可以在书本上找到的。自然是我们的老师,通过对黄河进行实地考察,可以进一步了解黄河的规律,有助于我们的模拟实验。”于是,王光谦带领研究组通过实地考察,同时结合数值模拟、动床模型试验、遥感分析等关键技术,建立了黄河水量调度模型,通过预先分水决定各个省市的用水量,同时通过检测仪了解黄河的实时水量,以保证黄河不断流。2006年,王光谦带领的研究组因此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我们开的方子立竿见影。”王光谦自豪地说,自2002年运用黄河水量调度模型以来,黄河再也没有断流过。“当然,黄河不断流不光有我们的功劳,2000年建成的小浪底水库的蓄水功能,也使黄河水资源更加充沛。”
水利部原部长汪恕诚曾针对黄河问题提出“四不”,即河道不断流、堤防不决口、污染不超标、河床不抬高。截至目前,王光谦带领的团队已经成功地为解决河道不断流和不决口的问题提供了技术支持。
现在,王光谦带领研究组又投入了新一轮的研究,这次他们想针对黄河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提出一系列措施。每当下雨时,黄土高原产生坡面径流,形成“泥水”,导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非常严重,泥沙量达1600公斤/立方米,这相当于黄河每一立方米的流水中60%是泥沙,40%才是水,同时也导致黄河下游的河床不断提高。
“水土流失这方面很难计算,只能通过实地考察,然后再计算和模拟。”王光谦至今考察黄河数十次,每两三年一次的黄河沿线调查,青海河源的日出,出海口的夕照……一个个坚实的脚印,见证了王光谦和研究组的艰辛与付出。
 
专心做好眼前的事
“苦不苦要看喜欢不喜欢,喜欢就不会觉得苦。”王光谦谈到水利专业的辛苦时轻描淡写地说,“我每年至少有两三个月在野外,现在也是。在中国的版图上我几乎没有空白点,就是这个原因。”
从事治河事业30多年来,王光谦还总结了一条经验:“差不多花了10年时间把一个问题弄清楚了、心里有底了,新的问题又出来了,又得再花10年时间弄清楚。”
王光谦认为,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任务,专心做好本职工作,专心做好眼前的事,未来才会有所成就。
而对于那么多年来所取得的各项成果,王光谦每一项都很看重。“无论参与多大的工程,对于我们来说也像日常工作一样。每一件都是难题,都很重要,都是国际上没人做过的。”
“这些成果不仅仅是个人的功劳,更是依靠一个优秀的团队取得的。”王光谦说,2000年后自己从原来什么都亲力亲为,测量、编程、实验,到带领一个大团队一起干,包括教授、学生、外单位的合作者。“一些技能性的、以前做过的就不做了,怎么做我来想。”
王光谦的办公室里堆满了各种书籍和资料。“我的书太多了,隔壁办公室也全是。”王光谦告诉记者,“除了看专业书,每年看200本非专业书,因为出差多,一趟飞机至少一本。”
作为全国政协常委,王光谦还肩负着国家社会赋予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改革开放以来,没有出过国,比较幸运的是,国家发生的每一件事,都不间断地经历了。”王光谦觉得,利用好清华大学和政协良好的平台,只要不懒,总能做点工作。
王光谦,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教授。1982年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治河工程系,1988年、1989年先后获清华大学硕士、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泥沙学科与江河治理研究工作,开展了水沙两相流基本理论、流域水沙过程动力学模型及工程应用等方面研究。建立了水沙两相流的动力学模型,得出泥沙颗粒浓度分布及速度分布公式,揭示了泥沙颗粒运动与清水湍流的不同特性。建立了流域泥沙动力学模型,实现了河道与流域过程的耦合,将泥沙研究从河流拓展到流域尺度。研究成果应用于解决黄河治理及长江三峡泥沙等关键技术问题。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科学时报》 (2011-04-21 A2 清华大学百年校庆)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凝集素由于其专一的糖或者糖蛋白结合特性而被认为是合适的药物靶向输送载体,但大部分凝集素分子量大而具有明显毒性或者免疫原性,不适合用于药物靶向。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赖仞研究员课题组从蛙皮肤中识别了以小分子量凝集素(Odorranalectin),分子量仅有1700Da, 具有药物靶向输送载体的潜力(PLoS One. 2008 ;3:e2381.)。
最近,赖仞研究员课题组依托复旦大学药学院蒋兴国课题组和沈阳药科大学药学院黄亮课题组,将Odorranalectin作为帕金森疾病治疗药物的输送载体,通过鼻腔给药在疾病动物模型上实验其药物输送和疾病治疗能力,结果显示Odorranalectin可以增强药物输送能力和疾病治疗效果。
该工作最近在线发表于国际知名药剂学刊物《控释期刊》(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2011 Feb 26,文章题目为:Odorranalectin-conjugated nanoparticles: Preparation, brain delivery and pharmacodynamic study on Parkinson's disease following intranasal administration.(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更多阅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4月19日(北京时间)报道,由美国匹兹堡大学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日前宣布,他们制造出了一种核心组件直径只有1.5纳米的超小型单电子晶体管。该装置是制造下一代低功耗、高密度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理想的基本器件,具有极为广泛的应用价值。相关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纳米技术》杂志上。
单电子晶体管是用一个或几个电子就能记录信号的晶体管,其尺度都处于纳米级别。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电子元件的尺寸越来越小,由单电子晶体管组成的电路日益受到研究人员的青睐,其高灵敏度的特性和独特的电气性能使其成为未来随机存储器和高速处理器制造材料的有力竞争者。
据研究人员介绍,这种新型单电子晶体管的核心组件是一个直径只有1.5纳米的库伦岛,另外还有一两个电子负责对信号进行记录。负责该项研究的匹兹堡大学文理学院物理学和天文学教授杰里米·利维称,该晶体管未来可用于研制具有超密存储功能的量子处理器。这种处理器将能轻松应对那些让目前全世界所有的计算机同时工作数年也计算不完的复杂问题。同时因其中央的库伦岛可以被当作人工原子,该晶体管还可用来制造自然界原本并不存在的新型超导材料。
利维和其同事将这种超小型单电子晶体管命名为“SketchSET”。原因在于这项技术受到了一种名为蚀刻素描画板(Etch A Sketch)的启发,这种晶体管的制造原理也与其类似。在实验中,通过原子力显微镜,研究人员用一种极为尖锐的电导探针就能在钛酸锶晶体界面上用1.2纳米厚的一层铝酸镧“蚀刻”出所需的晶体管。
据介绍,SketchSET是第一个完全由氧化物制成的单电子晶体管,并且其库伦岛内能容纳两个电子。经过库伦岛的电子数量可以是0、1或2,而不同数量的电子将决定其具有怎样的导电性能。
利维表示,这种单电子晶体管对电荷极为敏感,且所使用的氧化物材料具有铁电效应,该晶体管还可制成固态存储器,即便没有外部电源,该晶体管存储器也不会丢失此前存储的信息。此外,这种晶体管对压力变化也极为敏感,根据这一特性可用其来制成纳米尺度的高灵敏度压力传感设备。(来源:科技日报 王小龙)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4月19日(北京时间)报道,由美国匹兹堡大学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日前宣布,他们制造出了一种核心组件直径只有1.5纳米的超小型单电子晶体管。该装置是制造下一代低功耗、高密度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理想的基本器件,具有极为广泛的应用价值。相关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纳米技术》杂志上。
单电子晶体管是用一个或几个电子就能记录信号的晶体管,其尺度都处于纳米级别。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电子元件的尺寸越来越小,由单电子晶体管组成的电路日益受到研究人员的青睐,其高灵敏度的特性和独特的电气性能使其成为未来随机存储器和高速处理器制造材料的有力竞争者。
据研究人员介绍,这种新型单电子晶体管的核心组件是一个直径只有1.5纳米的库伦岛,另外还有一两个电子负责对信号进行记录。负责该项研究的匹兹堡大学文理学院物理学和天文学教授杰里米·利维称,该晶体管未来可用于研制具有超密存储功能的量子处理器。这种处理器将能轻松应对那些让目前全世界所有的计算机同时工作数年也计算不完的复杂问题。同时因其中央的库伦岛可以被当作人工原子,该晶体管还可用来制造自然界原本并不存在的新型超导材料。
利维和其同事将这种超小型单电子晶体管命名为“SketchSET”。原因在于这项技术受到了一种名为蚀刻素描画板(Etch A Sketch)的启发,这种晶体管的制造原理也与其类似。在实验中,通过原子力显微镜,研究人员用一种极为尖锐的电导探针就能在钛酸锶晶体界面上用1.2纳米厚的一层铝酸镧“蚀刻”出所需的晶体管。
据介绍,SketchSET是第一个完全由氧化物制成的单电子晶体管,并且其库伦岛内能容纳两个电子。经过库伦岛的电子数量可以是0、1或2,而不同数量的电子将决定其具有怎样的导电性能。
利维表示,这种单电子晶体管对电荷极为敏感,且所使用的氧化物材料具有铁电效应,该晶体管还可制成固态存储器,即便没有外部电源,该晶体管存储器也不会丢失此前存储的信息。此外,这种晶体管对压力变化也极为敏感,根据这一特性可用其来制成纳米尺度的高灵敏度压力传感设备。(来源:科技日报 王小龙)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在两项最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首次详细地描述了生产蛋白质的核糖体如何将刚形成的蛋白质嵌入到细胞膜内,并首次获得蛋白质进入膜的图片。
第一项研究发表在《自然—结构与分子生物学》杂志上。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理论与计算化学科学家同德国慕尼黑大学的研究人员通力合作,利用低温电子显微镜研究了核糖体、细胞膜、膜通道及刚形成的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拍摄了核糖体驻留在膜通道上,蛋白质分子逐渐进入到细胞膜的瞬间,此前尚没有科学家成功地拍摄过这一过程。
德国慕尼黑大学贝克曼研究小组采用了一种名为纳米小碟的最新膜蛋白研究技术。这种纳米小碟是一种脂质体的超微小碟,与天然细胞膜的组成一样,由两层磷脂层组成,每个磷脂分子都有活跃的亲水头部基团和长长的疏水尾部,能成功地将特定膜结合蛋白嵌入其中。这种技术的应用前景非常广泛,有助于解开膜蛋白的生化行为模式,并能帮助获得膜蛋白的结晶,从而应用X射线晶体衍射技术获得其原子水平结构图。伊利诺伊大学的研究小组则使用冷冻电镜图像技术获取了核糖体及其他分子的原子水平结构信息。
分析显示,膜通道会进到核糖体E位点来帮助蛋白质进入通道。不同类型蛋白质的膜通道以或分泌或开侧门的方式,引导蛋白质进入膜内。研究人员还首次发现,核糖体与膜表面会在此过程中发生直接的相互作用。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蛋白信号序列能通过通道将蛋白固定在膜内,而此前的研究认为,信号序列负责“告诉”核糖体形成何种蛋白,并引导蛋白到达细胞内外的最终目的地。
第二项研究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舒顿、谷巴特及研究生克利斯朵夫发现蛋白质进入膜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核糖体从细胞内的高能分子获取化学能,然后将蛋白质“推”入膜通道,最后蛋白质进入膜内。(来源:科技日报 何屹)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北京时间4月20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专家们表示,由于北极气候变暖,大量永冻土带融化,流入海洋。新研究发现,北极部分地区的永久冻结带每年遭侵蚀的程度最多达到100英尺(约合30米)。
自2000年以来,数十名科学家便对大约6.2万英里(约合10万公里)——占整个北极海岸线的25%左右——的北极海岸线进行研究。根据他们的发现,永冻土层每年的平均遭侵蚀速度达到1.6英尺(约合0.5米)左右。在海岸线非常短的部分区域,科学家发现每年遭侵蚀的永冻土层最多达到65至100英尺(约合20至30米)。拉普帖夫海、东西伯利亚和波弗特海沿岸的永冻土带遭侵蚀情况最为严重。
德国波茨坦阿尔弗雷德·瓦格纳极地与海洋研究所地貌学家休斯·兰特乌特表示,永冻土海岸长大约24.9万英里(约合40万公里),占地球海岸的三分之一左右。自上一个冰河时代以来,周围数公里的海冰让很多永冻土海岸保持较为稳定的状态,但在温度不断升高的北极,冰覆盖量不断减少。兰特乌特说:“这些海岸一年中的绝大多数时间都受到海冰的保护,如果海冰覆盖量减少,遭侵蚀程度将更为严重。”
海岸遭侵蚀不仅意味着陆地遭受损失,同时也会影响当地的生态系统。兰特乌特说:“对于一些分布着湖泊等淡水栖息地的海岸线来说,这样的栖息地可能消失或被咸水泻湖取代。驯鹿——例如波弗特海地区的波丘派恩驯鹿——生活的面积狭小的陆地也可能被侵蚀殆尽。”
他指出水生环境可能因富含营养物的沿岸沉积物流入海洋发生改变。“近岸水域的氮和磷等营养物不断增多可能影响食物链的第一环,例如细菌和其他微生物,它们以这些营养物为食。食物链中体型最大的动物也最终遭受影响。”兰特乌特表示很难预测这些变化。
北极冻土带居民必须适应改变的地貌。绝大多数社区位于沿岸,由于土层不稳定,一些居民已被迫迁居。随着北极温度升高,变化的海岸线也将成为一些声称享有能源开采权的国家面临的重大障碍。原因在于:遭到侵蚀的海岸线可能导致建造和保护开采油气的基础设施遭遇更大难度。兰特乌特说:“这是一个动力学系统,必须采取新举措以应对未来的环境。”
共有来自10个国家的30位科学家参与两项针对北极沿岸遭侵蚀的研究,研究发现刊登在《江河口与海岸》(Estuaries and Coasts)期刊上。(来源:新浪环球地理 秋凌)
 
更多阅读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北京时间4月20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专家们表示,由于北极气候变暖,大量永冻土带融化,流入海洋。新研究发现,北极部分地区的永久冻结带每年遭侵蚀的程度最多达到100英尺(约合30米)。
自2000年以来,数十名科学家便对大约6.2万英里(约合10万公里)——占整个北极海岸线的25%左右——的北极海岸线进行研究。根据他们的发现,永冻土层每年的平均遭侵蚀速度达到1.6英尺(约合0.5米)左右。在海岸线非常短的部分区域,科学家发现每年遭侵蚀的永冻土层最多达到65至100英尺(约合20至30米)。拉普帖夫海、东西伯利亚和波弗特海沿岸的永冻土带遭侵蚀情况最为严重。
德国波茨坦阿尔弗雷德·瓦格纳极地与海洋研究所地貌学家休斯·兰特乌特表示,永冻土海岸长大约24.9万英里(约合40万公里),占地球海岸的三分之一左右。自上一个冰河时代以来,周围数公里的海冰让很多永冻土海岸保持较为稳定的状态,但在温度不断升高的北极,冰覆盖量不断减少。兰特乌特说:“这些海岸一年中的绝大多数时间都受到海冰的保护,如果海冰覆盖量减少,遭侵蚀程度将更为严重。”
海岸遭侵蚀不仅意味着陆地遭受损失,同时也会影响当地的生态系统。兰特乌特说:“对于一些分布着湖泊等淡水栖息地的海岸线来说,这样的栖息地可能消失或被咸水泻湖取代。驯鹿——例如波弗特海地区的波丘派恩驯鹿——生活的面积狭小的陆地也可能被侵蚀殆尽。”
他指出水生环境可能因富含营养物的沿岸沉积物流入海洋发生改变。“近岸水域的氮和磷等营养物不断增多可能影响食物链的第一环,例如细菌和其他微生物,它们以这些营养物为食。食物链中体型最大的动物也最终遭受影响。”兰特乌特表示很难预测这些变化。
北极冻土带居民必须适应改变的地貌。绝大多数社区位于沿岸,由于土层不稳定,一些居民已被迫迁居。随着北极温度升高,变化的海岸线也将成为一些声称享有能源开采权的国家面临的重大障碍。原因在于:遭到侵蚀的海岸线可能导致建造和保护开采油气的基础设施遭遇更大难度。兰特乌特说:“这是一个动力学系统,必须采取新举措以应对未来的环境。”
共有来自10个国家的30位科学家参与两项针对北极沿岸遭侵蚀的研究,研究发现刊登在《江河口与海岸》(Estuaries and Coasts)期刊上。(来源:新浪环球地理 秋凌)
 
更多阅读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周三, 20 4月 2011 13:39

科学家制造出DNA链环形物


 
科学家可能已经制造出了迄今为止最复杂的DNA“手工折纸”:仅为70纳米高的一个微型3维花瓶。
5年来,研究人员已经能够制造出DNA纳米结构,但大多数的形状都相当乏味,例如盒子或多边形,这是因为研究人员需要沿着DNA的格钉或“像素”进行折叠。
在4月14日发表于美国《科学》杂志网络版上的一篇论文中,研究人员描述了一种新的折纸技术,即用不同半径的DNA链形成的环形物。
研究人员将这些环形物堆叠起来,从而形成了基本的3维形状,随后嵌入“交叉点”使DNA链与毗邻的环混为一体,最终将这一结构连在一起。
他们希望这个花瓶——上图为一张原子力显微图像以及一张计算机生成图像——能够用于医学研究,例如将药物或酶投递到身体的特定部位。(来源:科学时报 赵路)
更多阅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蓝鳍金枪鱼 科学网-kexue.com配图

 

  报告说,过度捕捞、污染和栖息地破坏致使几乎半数鲨鱼和鳐种群以及至少12种硬骨鱼种群遭受威胁。
 

  由于商业捕捞,蓝鳍金枪鱼、海鲈、鳕鱼以及石斑鱼尤其面临威胁。
 

  报告认为,捕鱼者使用拖捞船以及漂网等工具,意外捕获或致死一些没有商业价值的海洋生物。
 

  这项研究2007年启动,由25名海洋科学家参与。研究人员承认,由于缺乏足够信息,未能对地中海三分之一鱼类实施评估。
 

  “尽管地中海海洋资源开采持续几千年,相关研究相对较好,”报告说,“但大部分受威胁鱼类……缺乏足够数据。”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总部位于瑞士,在160个国家设有1000家分支机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负责全球海洋生物评估事务的肯特卡彭特说:“地中海和东大西洋中的大西洋蓝鳍金枪鱼数量尤其值得关注。”
 

  他说,由于过去40年来过度捕捞,这种大型鱼类的繁殖能力急剧下降。
 

  八成遭捕捞的大西洋和太平洋蓝鳍金枪鱼由日本人消费,其中一些用于制作寿司,价格不菲。今年1月,一条342公斤重的蓝鳍金枪鱼在日本东京一家市场拍得3249万日元(约合40万美元),创下单条金枪鱼拍卖价纪录。
 

  国际大西洋金枪鱼保护委员会去年11月在法国首都巴黎举行年度大会,决定将2011年东大西洋和地中海蓝鳍金枪鱼捕捞配额由2010年的1.35万吨降低至1.29万吨。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周三, 20 4月 2011 13:00

科学家阐明"2012末日"真相


世界地球日宣传画


世界末日猜想


太阳系行星图
 

  根据这份“研究”,达-芬奇名画《最后的晚餐》中耶稣背后的半月形窗户上刻着地球毁灭的密码,4006年将会有一场全球大洪水,那年11月1日,将是人类“最后的晚餐”。
 

  2012,或是4006,不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末日猜想。从1806年英国利兹的“先知母鸡”下了一只“基督来了”鸡蛋之后,1891年摩门教世界末日、1910年哈雷彗星、2000年千禧年危机等猜想不同程度地引起公众关注,较早的预言可追溯到公元970年3月25日,一些术士的末世预言引起西方长达30年的恐慌。
 

  谎言正在放大

  人们对“末世论”的狂热起于好莱坞灾难大片《2012》。在影片中,玛雅人预言在2012年12月21日,第五个太阳纪来临,太阳会消失,大地剧烈摇晃,地球会彻底毁灭。人们为什么会对玛雅人的预言如此信任?因为神秘的玛雅族群对天文数字极为精通,早在3000年前,他们就准确计算地球公转时间和其他星体运行时间,准确程度甚至让现代科学家惊诧。但电影发出了一个错误信息,事实上,太阳纪的结束并不等同地球毁灭。危地马拉玛雅印第安长老阿波利纳里奥-皮克顿辟谣说,“无数人问我世界末日的问题,我受够了,2012仅是意味旧纪年的结束、新纪年的开始罢了。世界末日起源于西方国家,不是玛雅人的观点。”
 

  地球进入地震活跃期,一些人的末日猜想也跟着活跃起来。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地震,引发海啸和核泄漏危机;2010年1月12日海地发生强震,首都太子港完全夷为平地;2010年2月27日智利发生里氏8.8级大地震,海啸浪高超过8米——频发的自然灾害使得世界末日似乎“有据可依”。“其实原因很简单,环太平洋地震带正处于一个相对的活跃期,但延续多久,有待于进一步观察统计。”上海市地震局地震预测分析中心主任尹京苑分析。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付碧宏认为,一个地震活跃周期是15到20年,如果从2001年算起,本轮周期还有5到11年的时间,当然学术界对活跃周期的起始点还存在争议。
 

  那么,谎言是怎样被放大的呢?在信息传递技术不发达的年代,这种谎言很少大规模发生,如今,一帧帧真实画面放大了人们对灾难惨烈程度的感受,社交网络风行使每个拥有便携设备的普通人成为“现场记者”。“有人将这个时代称为‘炒作的时代’,媒体掌握了公共话语权却不珍惜,将一个普通事件做成‘大标题’博人眼球,网络媒体环境的复杂也让谣言散布更快。”北京一家晚报的资深记者轩先生说。
 

  历史给出结论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2012并不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末日猜想。较早引起的大规模恐慌的预言可追溯到公元970年3月25日,在此之后,各种版本的末日猜想都在不同程度上引起人们的关注。而最终,“末日预言”总是以“什么都没发生”为结尾。
 

  1993年,乌克兰基辅兄弟教会预言人类大劫难的到来,并组织信徒举行盛大的仪式迎接这一刻,结果那天什么也没有发生。9天以后,他们再次做出同样的预言,举行了同样隆重的仪式,引起不少人围观,结果还是什么也没发生,最后以一场闹剧收场。
 

  1881年,一名天文学家通过光谱分析发现,哈雷彗星的彗尾包含致命气体氰,所以当1910年哈雷彗星光顾地球时,一些人认为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将被这种气体毒死。科学家们指出,哈雷彗星的彗尾的确会扫过地球,它也含有氰化物气体,不过这些氰化物的浓度极低,根本不可能对人类造成任何危害。然而小报的炒作和公众的不理智使人们忽视科学的论断。随之,一种号称能抵挡氰化物气体剧毒的“彗星药丸”在市面上出现,并被一些人高价抢购。1910年,人们在空中看到了哈雷彗星耀眼的光芒,世界一片太平,所有的人都照常生活,一场闹剧就这样悄无声息地结束了。
 

  20世纪末,流行着关于世界末日的“千禧危机”。由于在设计计算机纪年方式的时候,没有考虑到跨越2000年的问题,新千年的到来可能会导致全世界网络信息的混乱,这就是“千年虫”。一些人认为,如果“千年虫”发生,所有受计算机控制的系统都可能陷入混乱,计算机引发的危机将导致世界末日的来临。然而在2000年到来之前,计算机专家就克服了二进制的纪年问题。当新年钟声敲响,一切如常,如今那一轮“末日论”已被人们当做一场“娱乐事件”。
 

  如今,2012年未到,末世猜想又流行开来,《2012世界末日生存手册》、“盘点2012中国十佳避难城市”、“当十二星座遇到世界末日”等“末日话题”再一次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历史已经给出答案,还将继续证明神秘主义的荒谬。
 

  科学阐明真相

  科学家已通过各种科学研究和分析,向人们揭示了事实的真相。“2012世界末日的猜想是没有任何科学根据的,面对未知,大家应该相信科学研究和科学分析,而不是盲目地跟风和迷信。”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成升魁博士说。
 

  2012末日预言是如何产生的呢?除了在上文中提到的“太阳纪结束地球毁灭”以外,目前最为流行的有三种说法:“地球磁极倒转,世界末日来临”、“九星连珠,地球毁灭”、“太阳风暴袭击,人类灭亡”。
 

  “地球磁极互换”说认为,2012年将发生地球磁极倒转,这会导致地球的外壳发生更多的火山喷发、地震,届时地球磁场消失,地球暴露在宇宙射线、太阳粒子辐射下,将会对地球气候、人类生命产生致命影响。针对这一说法,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理论与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陈永顺表示“毫无科学依据”。
 

  “在过去的7800万年中地球磁场共出现了171次倒转,最近一次磁场倒转大约发生在78万年前。从目前科学考察结果看,人类还没有发现磁极颠倒会给地球上的生物带来灭绝性灾难,”陈永顺说,“而且,地球磁场是一个弱磁场,一般地区的地表磁场平均强度只相当于一块普通磁铁的1%左右。一块磁铁尚且不会对我们产生影响,更不用说微弱的地磁了。网上流传的预测2012将发生的灾难,非常荒谬。”陈永顺说。
 

  “九星连珠,地球毁灭”是2012世界末日的另一种说法。一些星象学家认为,2012年可能会出现太阳、地球、行星连成直线的现象,太阳在天空中的线路将会穿过银河系的中心,这会让地球处于更强大的未知宇宙力量的牵引下,加速地球毁灭。
 

  “这种连线的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江苏省天文学会秘书长李旻表示,“其实,早在1982年就曾经出现过‘九星连珠’现象,也没有出现过什么灾难性的事件。在2012年以及未来几十年内并不会出现行星排成一条直线的情况,事实上,每年冬至时,从地球上看,太阳就像是处于银河系的中央,这只是正常的天文现象,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它不会造成地球引力、太阳辐射、行星轨道的变化。”
 

  “太阳风暴袭击”说认为,地球在2012年将遭遇历史上最强的超级太阳风暴,太阳发出的高能量粒子影响地球磁场,引发大灾难。对此,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太阳活动重点实验室王华宁研究员指出,2012年太阳风暴不会毁灭地球,人类也不会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
 

  王华宁介绍说,太阳风暴是指太阳黑子活动高峰阶段的剧烈爆发活动,通常每隔11年就会进入一个太阳风暴的活跃期。生命现象与太阳系的时间相比,是非常短暂的。目前太阳爆发活动的强度,还不至于冲破地球大气和磁场的保护,对地球的生命构成致命威胁。强太阳风暴可能对人类所依赖的高技术系统带来影响,但对这些,人类已经可以预见。”
 

  “科学家们推算,地球的寿命至少是100亿年。目前已存活46亿年,正处于壮年期。因此,世界末日论完全是一种无稽之谈。”武汉大学空间物理专业在职博士赵江南表示。
 

  “类似《2012》等一系列大片对世界末日的描绘,以及具有强烈末世情结的文学作品,也使得一些公众开始相信2012世界末日说。2012世界末日说已被科学证明是十分荒谬的说法。”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社会心理学研究室主任杨宜音说。“与其为此类空穴来风、危言耸听的消息担忧,不如反思如何更好地保护环境,珍惜资源,与地球和谐共生,这才是我们最应该思考的事。”
 

  今年,我国世界地球日的主题是“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各地都在以切实的活动践行这一主题,把爱护地球和保护自然资源作为共同的责任,为建设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而不懈努力。
 

  关于“2012”的各种荒谬猜测和末世预言,在历史事实和科学真理面前正在消弭于人们的理性和智慧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70 页,共 11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