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濮阳刚出土的西汉铜提梁壶


从壶中抽出美酒“样品”

  濮阳市区日前发现一处西汉中前期的古墓葬群,在发掘文物时,考古工作者意外发现一西汉铜提梁壶内仍保存有一斤多液体。昨天,经目前全国最权威的鉴定中心北京质谱中心鉴定,该液体是迄今为止考古发掘并经其认定的国内历史最久远的酒类。

  濮阳挖出铜壶,两千多年前的壶内有“声音”

  4月10日,濮阳市在东环干城附近的廉租房建设项目之一的盘锦花园建设施工中,意外发现一处西汉中前期的古墓葬群。文物考古人员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西汉墓葬230余座,已出土600余件遗物。

  令文物考古工作者惊喜的是,在对第134号墓发掘中,意外发现一西汉铜提梁壶,该密闭的壶出土时内仍保存有液体,约一斤多。5月10日,经层层送检,中科院、科技部、教育部的联合鉴定机构北京质谱中心对该液体做出鉴定,认定该液体属于酒类,是迄今为止国内经认定的历史最久远的酒类。

  “装酒的壶也是陪葬品,估计死者生前有嗜酒喜好!”濮阳市文物所所长南海森称,第134号墓室内有男性骨架一具,骨架长1.68米。在骨架头顶前部摆放随葬品的地方,发现一个铜提梁壶和两个陶罐、1个陶壶、1个铜盆、1个铜勺。铜提梁壶出土时提梁的链已锈断,提梁斜挎在壶的肩部,当考古人员起取铜壶清理泥土后,轻轻一摇,竟意外听到壶里有液体的声音。

  南海森说,“当时,考古人员极为激动,怀疑铜壶内装的液体极可能是埋藏了两千多年的美酒,考古人员迅速对该壶采取保护措施,用塑料袋进行简单封闭,然后制作木箱全封闭保存。”

  经对提梁壶检查,该壶圆形,直口、圆唇、高领、广肩、鼓腹、圜底、底部有很小的三个锥状足。提梁为桥型、两头呈龙头状,用铁链连在壶的肩部,铁链已锈断,壶盖为一锅盖状,中间有一桥型钮。经测量,壶的口径9厘米,领高7.5厘米,腹径18厘米,通高23厘米。4月中旬,为确切弄清壶内液体成分,濮阳市文物部门将该提梁壶移交河南博物院文物保护中心。

  6小时抽出一杯“样品”,闻着“有酸酸的味道”

  “这个在汉代就是酒器,一般就应该装酒。”对此壶,河南博物院副院长杜启明极为重视,安排文物专家对铜壶进行探伤测试后,决定于4月29日用技术手段取出少量液体送检。

  省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杜安称,经探伤测试,发现该西汉提梁壶的盖子已锈结,一边翘起说明它的锈结物结合得不是特别紧密。按照常规,取样一般就是打一个眼,把液体排出来。但此次为做到让液体不接触外部空气或者尽量不接触外部空气,经研究决定采取负压抽样管的办法取样。

  开始取样后,因不能够完全打开提梁壶,专家用超声波对壶盖边缘的锈结杂质进行清除,并用探针将杂质和锈结剔除出来。之后,用一个密封的负压管将壶内的液体往外抽,液体流出后,可清楚地看到负压管里的液体接近于透明色,肉眼也很难看到杂质。在数次抽取中,专家均小心翼翼地找到同一位置,因针头特别细,壶盖里边的铜锈以及杂质很容易将针头堵住,专家取样动作非常缓慢,生怕沉在铜壶底的铜锈再一次堵住针眼。

  经过6个小时的取样,先后从铜壶内抽取液体30毫升。“有一点芳香气息,还有酸酸的味道!”现场专家称,古代有个成语叫“狗猛酒酸”,是比喻这个酒放的时间长了,它发出的那种酸味。西汉多为粮食酒,酿造过程和醋差不多,这个液体是酒的可能性非常大。随后,该液体样品由省、市文物人员专程送往北京质谱中心进行权威鉴定。

  权威机构认定,这是两千多年前的“西汉美酒”

  5月5日上午,经中国科学院北京质谱中心专家对该液体进行初步检测,数据显示,该液体属酒类成分,其乙醇等含量还需进一步检测。检测专家称,该西汉提梁壶内的液体是迄今为止国内经过科学检测历史最久远的酒类文物。

  “该酒属国家珍贵文物,对研究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濮阳历史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南海森称,5月10日,该检测报告送到濮阳后,濮阳文物工作者们兴奋不已,因为此发现在河南乃至全国都极为罕见。

  据介绍,秦汉时期,濮阳属东郡(全国13个郡),郡府在高城(今濮阳县南),当时濮阳农业、手工业、商业相当发达和繁荣,且物丰水美,酿酒也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

  知识链接

  西汉美酒

  不能再喝

  古酒仍有酒味,但成分已变化,外加大量金属离子,已无法饮用俗话说:“酒愈陈愈香。”一壶两千多年的古酒是什么味儿?还能喝吗?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杂项鉴定专家王育成教授曾表示,出土古酒多装在密封的金属器里,多为青铜罐和壶,但里面的液体并不全部是酒。“一部分液体可能是渗进去的水或其他物质,有些液体发红色,可能跟储存的器物和周围的黏土有关。”

  再者,酒中的化学物质在长期埋藏过程中会缓慢变化,就算环境十分稳定,也不可能毫无损耗地保留至今。出土液体不少储存于青铜器内,酒液与青铜混合会起化学变化。古酒虽然有酒味,但毕竟是“过期”饮料,化学性质发生了变化,外加大量的金属离子,已经无法饮用了。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程光胜研究员明确表示,西汉美酒不能饮用。他说,经过两千多年,西汉美酒的乙醇含量已经很低,已失去了酒的饮用价值。另外,它还含有一定量的铜及其他一些重金属离子,如果饮用会对人产生一定的危害。

  千年佳酿

  不可再造

  王育成教授认为,由于出土液体的成分已经发生改变。想要再造古酒,即使是有了千年的造酒工艺,也很难酿出佳酿。

  酿酒不仅需要配方,还需要了解具体工艺。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教授级高工胡国栋先生认为,工艺是不能从化学分析中得知的。因此,我们无法完全再造古酒,这份甘美只得留给它的主人享用了。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云南广南县政府9日联合宣布,通过对广南牧宜古墓群出土的石寨山型铜鼓、龙虎图案金腰扣等文物和相关遗迹研究,考古部门认为该地区的封土堆墓应为句町贵族,甚至是王族墓群。

  据云南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杨帆介绍,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和广南县三级考古部门于4月2日开始对广南县牡宜坝子的20余座土堆进行发掘。第一阶段共清理封土堆墓5座,另有2座小型墓葬。并在牡宜及阿章周边地区发现多处遗址,包括营盘、军事哨卡、古驿道、古窑址和古矿洞等,还发现有疑似早期羌族火葬场所和万人坑遗迹。

  据悉,此次挖掘,共出土文物100多件,包括两个铜鼓、一个龙虎图案的金腰扣,和大量的鎏金铜器、漆器、铜镦铁矛、车马器等物件。其中,4号墓出土的铜鼓,面径72厘米,底径86厘米,高49厘米,比云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广南铜鼓还要大,堪称中国考古史上迄今发现的最大的石寨山型铜鼓;龙虎图案的金腰扣,到目前为止中国西南地区仅发现了2件,应为西汉王室赐予地方诸侯的象征身份的信物;铜镦铁矛总长3.65米,以髹漆木柲相连,为最高统帅权利的象征。

  杨帆说,通过此次发掘,考古部门认为该地区的封土墓葬规格、级别均较高,墓葬形制表明这支民族可能为在楚地受到排挤后迁移至西南地区的百濮民族。从随葬品来看,各墓中鎏金铜器非常普遍,所出土的铜鼓均为目前发现的石寨山型铜鼓中的最高级别。

  杨帆表示,牡宜地区为句町古国治所,通过对发现的早期火葬场所、四周营盘和哨卡等遗址和文物的研究,考古专家推断,牡宜坝子的封土堆墓应为句町贵族甚至为王族的墓葬。至于这些遗迹与已发掘的封土堆墓是否为同一时期的遗存,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还有待进一步的考古认证。

  广南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地处滇、桂、黔三省(区)交界处,壮、苗、瑶等少数民族风情浓郁。古书记载,广南为句町古国治所。“句町”为壮语,意为“九族联盟”,为壮族先民所创立。公元前111年内附汉朝,置句町县,汉昭帝六年(公元前81年)辖今滇东南、桂西、黔部分、越南东北部等8万平方公里的疆域,历时长达600余年。

发表在栏目: 科学

  那些称自己太累而不愿同丈夫做爱的女性也许并不是在找借口。

  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男性和女性的生物钟并不一致——女性习惯很早就寝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这篇研究报告称,早寝是女性的天性,这样她们就不用在做爱时考虑其他事情。

  研究人员召集了157名志愿者,让他们在波士顿一个没有窗户的睡眠实验室里生活8个礼拜。在这个实验室里他们同外部世界完全隔绝,没有时间概念,这样他们的生物钟就能回归到最自然的状态。

  珍妮·达芙是这项研究的发起人之一,她在接受美国国家公共电台采访时说:“试验中我们发现女性的生物钟平均要比男性的快6分钟,所以她们总是早睡早起。”

  而光线等因素又会使这6分钟的差别继续扩大。

  同男性相比,女性失眠的几率要高出50%,特别是对那些习惯早起的女性,因为她们醒了之后就再也睡不着了。这就解释了为何女性经常一大清早就起床,而她们的丈夫还呼呼大睡直至日上三竿。

  超过三分之一的女性体内生物钟过快,不到24小时就能走完一天的周期。

  对于这些女性来说,把生物钟调回到最自然的状态就尤为重要。

  哈佛大学医学院医生查尔斯·赛斯勒尔是一名睡眠医学专业的教授,他表示,目前有数以万计的女性因生物钟过快而痛苦不堪。

  他对美国国家公共电台的记者说:“情况就是这样,女性常因为工作上的事情而长期睡眠不足。”

  不过他也补充说女性朋友并没有意识到早起也是造成她们失眠的原因。

  他说:“许多女性朋友很喜欢早上四、五点钟起床那种感觉。她们感觉内心平静安宁。当周围的一切还沉浸在梦乡中时,就处理好了一大堆事情——她们可不愿失去这种感觉。”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美国马萨诸塞州儿童综合医院的研究人员8日发表报告称,应考虑让春季或夏季出生的婴儿推迟进食麸质固体食物,以减少他们患腹腔病的风险。

  麸质是小麦、大麦所含的一组蛋白。在面包加工过程中,麸质蛋白会形成网状结构,促使面包发酵。但有些孩子在某一时期不能正常消化麸质蛋白,造成腹泻、腹胀、腹鸣等腹腔疾病。

  研究人员指出,美国父母往往在孩子出生6个月后给他们喂食含麸质的固体食物,如果孩子在春季或夏季出生,6个月后则正值秋冬流感季,且孩子们在户外接受日照的时间减少,其免疫力处于低潮期。这种状况可能导致消化功能减弱,更容易出现与不适应麸质蛋白有关的腹腔疾病。此外,不适应麸质蛋白还可能损伤小肠黏膜,增加日后消化吸收不良的风险。

  研究人员由此建议,对于在春夏季节出生的婴儿来说,为降低其日后患腹腔疾病的风险,父母应考虑适当推迟他们开始进食麸质固体食物的时间。(高原)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找到了一种利用组织工程学技术来修补受损心脏的新方法,这种技术能够帮助心脏组织进行自我修复。近日刊登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的这一医学突破帮助人类在对抗当今社会最严重的健康威胁之一—心血管疾病的征途上迈出重要一步。

  在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教授戈尔达娜武尼亚克-诺瓦科维奇的带领下,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治疗心肌梗塞的全新细胞疗法。他们首次成功将人体修复细胞的功能与全生物成分的支架结合起来使用。经过体外培养的修复细胞具有更强的血管再造能力,并且能够增加梗塞组织的血流量,而新型支架的用处就是把这些细胞输送到心脏的受损部位。通过这种技术,研究人员能够使修复细胞停留在梗塞部位(如果单纯向患处注入修复细胞,就会有大量细胞白白流失掉),同时提高梗塞部位的细胞存活能力与功能性(否则梗塞部位的细胞会因为供血不足而几乎全部死亡)。

  武尼亚克-诺瓦科维奇说:“这一新技术令我们非常兴奋。这种方法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我们认为应该可以很方便地用它来输送用于修复心肌的其他类型的人体干细胞,帮助我们研究心脏修复术的原理。”

  研究小组移除了人体心肌上的一些细胞,植入具有同样结构与机械特性的蛋白质支架。他们在支架内注入人体间充质祖细胞(一种能够发育成多种细胞的干细胞),然后把这块补片应用在心脏受损组织上。补片促进了新血管的发育,而且补片释放出的蛋白质能够刺激原生组织进行自我修复。不仅如此,研究小组还进一步了解了细胞与支架设计对心脏修复过程的影响。

  武尼亚克-诺瓦科维奇说:“令人振奋的是,我们进一步学会了如何通过创造合适的细胞环境,来‘命令’(修复)细胞发育成人体组织。这些细胞是真正的‘生物组织工程师’,我们只要创造出环境,它们就能完成任务。由于这种环境必须类似于真实的体内环境,所以这一领域的工作需要由生物工程学家、干细胞生物学家与临床医师进行跨学科合作才能完成。通过再造与替换受损组织,我们就能延长患者的生命,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武尼亚克-诺瓦科维奇及其研究小组已在沿着这条研究思路进行其他多项研究。他们目前正在研究如何利用人体干细胞培养收缩性心肌补片。这样的话,心肌的肌肉与血管部分就都能制造出来了。

  他们还在研究上述心脏补片内的修复细胞在被植入梗塞心脏组织后,是如何发育出机械能力和导电性的,以及这两项功能如何才能在体外环境中复制出来。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中国科学院5日消息,由该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实验室组成的研究小组,在新疆冰川近期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研究中取得进展:近30年来,随着气温升高,冰川出现剧烈的消融退缩,冰川融水径流量普遍增加,并对气温的依赖性增强。

  这项发表于《第四纪研究》杂志的最新研究成果称,在所研究的1800条冰川中,过去26-44年间,总面积缩小11.7%,平均每条冰川缩小0.243平方公里。由于新疆各流域中冰川的分布、变化特征以及融水所占河川径流的比例不同,因此,未来气候变化对新疆各个区域水资源的影响程度和表现形式不同。

  对研究成果进行分析表明,在塔里木河流域,冰川水资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冰川消融会给该地区带来灾难性影响。目前该区冰川消融正盛,估计今后30-50年,升温条件不变,冰川融水量仍会维持;未来20-40年,天山北麓水系中,1平方公里左右的小冰川趋于消失,大于5平方公里冰川消融强烈。因此,以小冰川居多的河流受冰川变化的影响较大。

  东疆盆地水系中的冰川数量少,并处在加速消融状态,河川径流对冰川的依赖性强,冰川的变化已经对水资源量及年内分配产生影响,水资源已经处在不断恶化之中;对于伊犁河与额尔齐斯河流域,未来冰川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在数量上可能有限,但会大大削弱冰川融水径流的调节功能,而气候变化对积雪水资源的影响和可能造成的后果应该予以特别关注。

  据悉,新疆的冰川水资源居全国第一,在新疆水资源构成和河川径流调节方面占有重要地位。“新疆冰川近期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研究课题,受到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新疆可持续发展中有关水资源的战略研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共同资助。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腾讯科技讯(编译/Everett)据国外媒体报道,在最新一期的《美国矿物学家》期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一组科学家宣布发现了一种新矿物质,国际矿物学协会将其命名为Krotite。根据目前的分析,该物质被认为是我们太阳系中形成时间最为久远的几种矿物质之一,也是早期行星形成材料,其源头可追溯到地球以及其他行星形成之前。


Alexander N. Krot研究员和Krotite新物质

  这种新矿物质在一块陨石中被发现,该陨石编号为(NWA 1934),发现于非洲西北部,从外观上看,该矿物质的外形结构有点儿像“有裂纹的鸡蛋”。其发现过程颇有传奇色彩:纽约大学的Harold C. Connolly博士和其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学生A.Sweeney Smith在研究过程中,意识到这是一块非常非常特别的、且富含钙铝的矿物,除此之外,其还可承受相当高的温度,这种温度环境与还处于星云时期的太阳系非常相似。

  接着,这个被称为“有裂纹的鸡蛋&rdquo 的矿物质被送往加州理工学院做进一步的纳米矿物学检查,该学院的Chi Ma博士又将其送到洛杉矶国家历史博物馆,该馆的矿物科学方面负责人Kampf博士对其进行X射线衍射探测后发现,该矿物质的主要成分是一种低压态钙铝氧化物(CaAl2O4),准确的说是:Ca1.02Al1.99O4。这种形态的氧化物此前从来没有在自然界中被发现过,同时也发现,该矿物的原子排列模型与一种人造耐火混凝土有些类似。


新矿物成分组成了太阳系的行星

  那我们能从这个至少在45亿年前出现的矿物质中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呢,这样的研究对我们太阳系的起源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制造同类耐火材料需要至少1500摄氏度,根据这种物质形成的温度和压力特征,以及形成时间,推测这种物质很有可能是在太阳还处于星云时期形成的,也就是说,krotite是我们太阳系形成早期的原始材料之一。

  对这块陨石的研究工作目前还在继续,主要方向是致力于弄清楚它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以及如何演化的。除了krotite矿物质,该鸡蛋型结构中还包括至少8种其他矿物成分,其中至少还有一种是目前科学界所未知的。而之所以将这个矿物质命名为krotite,主要是由于夏威夷大学的Alexander N. Krot研究员在太阳系早期形成的研究方向上颇有建树,并以其名字命名。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腾讯科技讯(编译/Everett)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宇航局目前已经初步拟定下一阶段空间探测的三个主要方向:对火星地表下以及内部结构进行深入勘察;研究土星的第六颗卫星(Titans)表面液态烃海洋;以前所未有的精度详细绘制彗核表面结构。NASA将在这三个项目中,选出一个作为2016年深空探测的主要方向。


美探测器登陆火星

  早在2010年7月,NASA和相关机构的科学家们审查了28份调查建议书,其中就包括这三个项目的调查。主要目的是初步弄清楚太阳系的形成以及动力学方面的演变过程。每个项目小组将获得300万美元进行概念性设计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并在2012年进行初期审查,最终NASA将选择一个可操作性较强,具有一定探测意义的项目作为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包括发射探测器并进行行星表面登陆,经费预计4.25亿美元,不包括发射的费用。

  初步的天体勘察任务包括:行星物理监测站(GEMS),将研究火星内部结构和组成,进而对类地行星的形成以及演化有一个前瞻性的认识。泰坦表面探测器(TiME),将是第一个对地球以外天体进行“海洋”勘察的探测器,泰坦作为土星的第六颗卫星,表面覆盖着大量的液态烃,该探测器将漂浮在这个“海洋”上。彗星核结构勘察项目(CH),将在彗星表面进行多次着陆,研究彗星的演化以及观察其受太阳的影响。

  这三个探索方向将扩大对近地天体的研究范围。同时,伴随着这些项目的进展,相关技术也必须跟进:天体早期材料探测器(质谱仪),对彗星的化学成分进行精确测量,探索这些化学成分对地球是否构成影响(比如彗星是否将水带到地球上);利用掩星观测技术发现更多位于太阳系外围空间的各类天体,使我们对这片宇宙空间的认识有一个质的飞跃;开发新的望远镜,对近地天体的起源和演化进行研究,以及这些天体对地球究竟构成多大的影响,同时也将使用全新的红外测量技术,针对体积较小且飞行路径横贯地球轨道的小天体,精确绘制出近地天体目录表。全部项目管理则由马歇尔空间飞行中心负责,JPL实验室、史密森 天体物理中心等机构参与。

  美国宇航局局长博尔登认为:NASA的深空探测计划将在人类空间发展史上留下不平凡的一页,同时也将改写教科书。这些探测任务将极大地增加我们的知识,以及对自己所生存的星系的认识,这也将激励我们的下一代探索更浩淼的宇宙空间。

发表在栏目: 自然


8日,菏泽古沉船考古现场,工作人员正仔细清理文物。 乔显佳/摄

  正在进行提取工作的菏泽元代沉船考古现场又传来好消息:考古人员发现一批文物,这些文物为进一步拨开沉船的层层迷雾提供了新的研究资料。

  近日考古人员将右(东)侧船舱板进行拆解,清理后只剩下船底部分。8日上午,考古人员又对右船舱板下的淤沙进行清理。曾经出土3件罕见元青花瓷器以及百余件重要文物的第二船舱(靠近船尾部)周边,被重点“关照”。

  9时许,在一个船舱右侧,几件船载遗物几乎同时露面。由于年后一直没有完整文物出土,大家一下子被新的发现牢牢吸引住。

  最南面是一个竖立的铜镜,装在一个编织物内,编织物留下的痕迹十分清晰;中间是一直径近30厘米的陶盆,外边曾用金属箍住,里面曾抹泥,有焚烧痕迹;最北侧是一只侧倒的瓷瓶,酱釉颜色,体积不大却保存完好。

  发掘工地业务指导孙明分析,包铜镜的编织物,是主人为防止铜镜摔坏和磨损镜面设计的;陶盆应该是船上使用的抵御寒气的炭火盆;瓷瓶可能用来盛酒,也有可能盛油。


与三件文物一起出土的还有数枚钱币,可惜因为锈蚀,一时看不清文字。其中一枚钱币状的饰品,中间部分是一枚方孔铜钱,上面焊接着一个弧状“提手”,下面有两“足”,样式很是稀罕(上图)。

  孙明说,沉船之前发现的钱币年号大多为宋代。他分析这与当时造船习俗有关,将钱币放在船中,寄托美好的寓意。

  元代古船价值不凡

  菏泽元代沉船发掘工地业务指导孙明介绍,这艘沉船是迄今为止,我国内陆河运中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元代船只。它的面世,为研究元代造船工艺及技术,提供了一个实物标本。对研究菏泽乃至山东的漕运史、河运史,以及蒙元时期当地变迁有重要价值。沉船本身就完全值得考古人员耗时费力去保护。

  为确保万无一失。近日,省及菏泽市考古人员会同陕西考古专家,采取科学稳妥的方案,对沉船进行提取。

  船上载有包括3件元青花瓷器,以及诸多名窑瓷器在内的110余件重要文物,成为一艘实实在在的“宝船”。为研究者留下丰厚的研究资料。

  除了设计巧妙、丝丝入扣的“鱼鳞式搭接法”在古船船舱中的应用,考古人员还在船尾位置,发现迄今为止考古中面世的最为完整的“船舵扇”,其结构比较复杂,用来调整船只行进的方向。

  这些均说明,元代船只较宋代有了较大变化,作为我国古代造船史上一个成熟、发达时期,元船为此后的船只制造“提供了一种定式”。

  发现沉船后,菏泽市曾邀请黄河边造船世家两位七八十岁的老人到考古现场,他们一眼就看出沉船各船舱的功能区分。

  孙明认为,就像是元青花在元代晚期步入制瓷工艺的成熟期,让青花瓷成为明、清两代官窑主要产品之一,并被争相效仿一样,元代船只在中国造船史上也有着相当的地位。 

  沉船提取需过三道难关

  提取成功后,需经两年室内整理才能重现风韵

  从去年9月到现在,对沉船文物的清理结束,对沉船的提取工作直到今年5月5日才开始。沉船提取之所以一再推迟,除了时令等原因,与保护方案的慎重有关。

  沉船的体积硕大,加之现场条件所限,使得提取工作困难重重。为了将古船整体提取出来,考古人员“破解”了多道难题。

  难题一拆解困难

  对策区别对待船板

  沉船船长达21米,宽4.8米。船体自重约两吨,加上提取加固时的附加重量,以及必要的包裹泥土,总的提取重量将达到七八吨。这样一个重量,要想从4米深的地下提取出来,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于是考古人员采取了拆解提取法。

  沉船左侧舱壁板已经腐朽,而且沉船各部位脱水程度不一,给提取工作造成不小的麻烦。如船头、船尾部分木板脱水较大,易于拆解;而右舱壁中部脱水程度较低,拆解时木板还往外淌水,木质较为疏松。

  沉船船舱采取“鱼鳞式搭接法”构建,木板与木板之间有卡槽,环环相扣,然后用铁钉加固。尽管历经数百年地下埋藏,有的木板与木板之间,连接仍结实。有的则腐朽较重,几乎一碰就烂。

  对腐朽较轻的,考古人员用木楔打入,慢慢地将船板和船钉撑开。对于腐烂程度较重的船板,则用小锯条一点一点切割船钉。

  难题二容易扭曲

  对策“请君入铁框”

  沉船呈60度角向东侧倾覆之后,接触河底的部位呈现出一个不太规则的弧形。如果提取时各部位不能同时受力,导致船体发生扭曲,将对文物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考古人员做了详细的方案。省历史考古研究所李胜利介绍,船身部分每隔一米,用三角铁焊接成一个铁框,十几个铁框被连接成一个整体;最后,再用强度极强的工字钢从下面兜住,形成一个更大的铁框,将船体整体定位。

  在这个“请君入瓮”过程中,考古人员必须熟练地运用力学、钢结构、吊运、焊接和木工,以及代数几何等方面的知识。

  难题三装运费劲

  裹4层“衣服”对策

  拆解下的舱板较短的有七八米长,最长的达13米。拆解前,考古人员将每块木板一一编号、绘图、拍照,在沉船图纸上标好位置。

  考古人员还为每块木板制作了一个大小相当的龙骨架托。先用塑料薄膜把木板包裹起来,便于保湿,否则一旦脱水太快,极易变形甚至断裂;之后,用胶带缠绕几遍,加固船板与“龙骨”,使之浑然一体;在胶带的外面,再用结实的彩色塑料和胶带各裹上几层。这些每条重约千斤的船板就被严密地保护起来了。

  沉船提取后将进入两年的室内整理。之后将作为菏泽市一特色文物,在计划新建的博物馆展出。后者比考古发掘过程“要复杂得多”。

  “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步会遇到什么困难。”孙明说,“到了室内整理阶段,耐心变得很重要,心里必须时时绷紧安全弦,全面考虑各种可能性,生怕给文物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对于每一片运到博物馆的文物,孙明等人都要一一清洗、消毒、测量、绘图、照相,再进行分析研究,编写发掘报告,其间还要对文物进行耐心修复。经过如此繁琐、冗长的工作,观众才可以细心地品味它们的风韵。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找到了一种利用组织工程学技术来修补受损心脏的新方法,这种技术能够帮助心脏组织进行自我修复。近日刊登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的这一医学突破帮助人类在对抗当今社会最严重的健康威胁之一———心血管疾病的征途上迈出重要一步。

  在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教授戈尔达娜武尼亚克-诺瓦科维奇的带领下,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治疗心肌梗塞的全新细胞疗法。他们首次成功将人体修复细胞的功能与全生物成分的支架结合起来使用。经过体外培养的修复细胞具有更强的血管再造能力,并且能够增加梗塞组织的血流量,而新型支架的用处就是把这些细胞输送到心脏的受损部位。通过这种技术,研究人员能够使修复细胞停留在梗塞部位(如果单纯向患处注入修复细胞,就会有大量细胞白白流失掉),同时提高梗塞部位的细胞存活能力与功能性(否则梗塞部位的细胞会因为供血不足而几乎全部死亡)。

  武尼亚克-诺瓦科维奇说:“这一新技术令我们非常兴奋。这种方法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我们认为应该可以很方便地用它来输送用于修复心肌的其他类型的人体干细胞,帮助我们研究心脏修复术的原理。”

  研究小组移除了人体心肌上的一些细胞,植入具有同样结构与机械特性的蛋白质支架。他们在支架内注入人体间充质祖细胞(一种能够发育成多种细胞的干细胞),然后把这块补片应用在心脏受损组织上。补片促进了新血管的发育,而且补片释放出的蛋白质能够刺激原生组织进行自我修复。不仅如此,研究小组还进一步了解了细胞与支架设计对心脏修复过程的影响。

  武尼亚克-诺瓦科维奇说:“令人振奋的是,我们进一步学会了如何通过创造合适的细胞环境,来‘命令’(修复)细胞发育成人体组织。这些细胞是真正的‘生物组织工程师’,我们只要创造出环境,它们就能完成任务。由于这种环境必须类似于真实的体内环境,所以这一领域的工作需要由生物工程学家、干细胞生物学家与临床医师进行跨学科合作才能完成。通过再造与替换受损组织,我们就能延长患者的生命,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武尼亚克-诺瓦科维奇及其研究小组已在沿着这条研究思路进行其他多项研究。他们目前正在研究如何利用人体干细胞培养收缩性心肌补片。这样的话,心肌的肌肉与血管部分就都能制造出来了。

  他们还在研究上述心脏补片内的修复细胞在被植入梗塞心脏组织后,是如何发育出机械能力和导电性的,以及这两项功能如何才能在体外环境中复制出来。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64 页,共 11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