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近期,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生物能源组组长方真研究员接受国际知名期刊《生物燃料技术》(Biotechnology for Biofuels)主编Helen Whitaker博士的邀请,成为该杂志编委(编辑栏:http://www.biotechnologyforbiofuels.com/about/edboard),主要负责Development of plants for biofuels production、Plant deconstruction和Pretreatment and fractionation 等方面研究论文的推荐与审阅。方真研究员同时还担任The Open Fuel Cells Journal期刊编委(http://www.benthamscience.com/open/tofcj/EBM.htm)。
《生物燃料技术》于2007年创刊,2010年首次影响因子为4.12,是国际上生物燃料领域非常具有发展潜力的新杂志。《生物燃料技术》旨在认知和推广新的应用生物技术,从可再生木质纤维素及生物质(植物及其它生物转化系统)出发,经绿色工艺生产替代燃料,同时关注国际上相关领域经济、环境和政策方针的动态变化。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周四, 05 5月 2011 12:50

研究显示过瘦也易患结肠癌

一项针对新加坡华族的研究显示,过瘦人群与过胖人群一样,患结肠癌的风险均比较高。
据新加坡《海峡时报》5月3日报道,这项研究由新加坡国立大学和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人员合作完成,研究对象是5万多名新加坡华族人,论文将刊登在美国《癌症》杂志6月号上。
研究人员根据身高体重指数(BMI)区分研究对象。他们发现,身高体重指数低于18.5的过瘦人群,罹患结肠癌的风险比身高体重指数在21.5至24.4之间的“理想体重”人群高33%,而身高体重指数高于27.4的过胖人群则比“理想体重”群体高46%。
身高体重指数是衡量人体健康状况的一个参考指数,其计算方法为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
研究人员在其论文中提出的一项解释是,过瘦人群罹患结肠癌的风险较高,可能与一种叫做“DNA氧化应激损伤”的轻微炎症有关,这种炎症破坏患者的免疫系统,让癌细胞得以增殖。(来源:新华网 陈济朋)
更多阅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近日由中科院成都山地所陈宁生研究员及其团队共同编写的专著《泥石流勘查技术》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全书共6章、40万字,系统的介绍了泥石流及其自然社会经济条件、泥石流勘查基础理论、泥石流野外勘查与室内实验、泥石流防治工程系统参数确定、泥石流危险区划分与防治模式和泥石流勘查实践。
全书汇集了作者及其研究团队40多篇论文成果,40多个泥石流勘查案例,详尽的介绍了泥石流现场勘查的技术理论和方法,具有丰富的泥石流勘查实践经验实例,是一本特别适合从事泥石流勘查技术人员使用的工具书,可供国土资源、水利水电、交通、铁路、环保、建设等部门的工作技术人员和有关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参考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的地质、地理、水文、水工、资源环境、水土保持等专业师生作为参考教材使用。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发表在栏目: 科学

  2011年5月3日,在英国威尔特郡的西尔布利山下,麦田怪圈研究人员Lucy Pringle拍摄到在一片金黄的油菜籽地中一个奇怪的图案,图案像一朵花,由六个新月形状的半弧组成花瓣,整个图案直径约30.48米。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不少消费者在超市购物时喜欢挑选搁置在底层的蔬菜,认为这种蔬菜更新鲜。而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显示,放在表层“享受”灯光照射的蔬菜往往更有营养。

  美国农业部的研究人员以菠菜为研究对象。他们将菠菜存放在与超市蔬菜保存环境相当的环境中,即4摄氏度的环境下,其中一批连续24小时暴露在荧光灯照射下,另一批菠菜则包裹在两层棕色纸袋内,隔绝灯光。结果发现:受连续灯光照射的菠菜产生了更多的胡萝卜素、叶酸以及维生素C、E、K及B9,而与灯光隔绝的菠菜没有出现上述现象。

  研究人员因此建议顾客在超市挑选蔬菜时,最好挑选那些摆放在表层、能接受充足灯光照射的蔬菜。

  相关研究成果刊登在最新一期《农业与食品化学》期刊上。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中国的电视综艺娱乐节目从1983年起步至今,一路飞速发展,不仅见证了社会的巨大变迁和观众审美取向的变化,更成为中国人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然而,近年来随着电视新闻节目的崛起,电视剧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文化大餐”占据了荧屏的重要时段,再加之其他节目类型也在不断制造着收视“热点”,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生长空间受到了挤压与挑战。另一方面,综艺娱乐节目本身的变化也是日新月异,内容不断丰富,形式日趋多样,给人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

如何看待综艺娱乐节目的现状和发展前景?近日,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发布的《中国电视艺术发展报告2010(首卷)》为我们做了系统梳理和详细分析。

从单一到混搭——娱乐理念日渐加强 优势资源日趋集中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经历了从以歌舞为主要内容的单纯的文艺节目,到集文学、歌舞、曲艺、戏剧、杂技等多种艺术为一体的综艺节目,再到如今将游戏、竞技、才艺比拼、访谈、选秀等多种元素与形式混搭融合三个阶段。”电视艺术发展报告这样总结。

从《同一首歌》等歌迷联欢性的歌会节目,到《星光大道》等才艺选拔节目;从《快乐大本营》等娱乐游戏节目,到《幸运52》等益智互动节目,从《传奇故事》等讲述类节目,到《我爱记歌词》等群众参与的歌唱节目……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文艺编导系主任关玲说:“这些节目广泛地整合了各种电视艺术形式,大量采取参与性方式,使娱乐理念更加强化,成为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制作理念的突出特点。”

湖南卫视的老牌综艺娱乐节目《快乐大本营》2006年改版后重新焕发活力,新创谈话类节目《天天向上》将主持群、综艺环节、观众参与等元素整合起来,获得许多观众的青睐;浙江卫视的表现也可圈可点,打造出了以《我爱记歌词》为龙头的系列群众歌唱类节目群,其规模化的集群效应表现出较强的节目制作实力和效率;江苏卫视则主打“幸福”品牌,《我的笑星我的台》、《周末不加班》、《谁敢来唱歌》等均获得较高的社会关注度。关玲认为,在省级卫视的积极参与中,全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优势资源日趋集中,呈现出大制作与产业化运营的特点。这种迅猛发展和激烈竞争,使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推陈出新成为一种常态。

创新意识匮乏——越“跟”越不像 警惕庸俗化倾向

高速发展的同时,问题随之而来。

由于市场法则的影响和对收视率的盲目追捧,不少综艺娱乐节目陷入了抄袭、聒噪、审丑的迷途之中。“在这些问题中,创新意识匮乏尤为严重,‘克隆’现象已成为综艺娱乐节目的致命伤。”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中国电视》杂志高级编辑陈芳一针见血地指出,“近些年来,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生产,几乎都遵循着一个不成文的规律:欧美韩日首创——港台移植——国内‘星火燎原’”。

陈芳认为,目前全国综艺娱乐节目中的“婚恋热”最能说明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省级电视台彼此模仿、复制的“婚恋”节目就达30种之多。仿来效去,只得其皮毛,未获其精髓,结果越“跟”越不像,越“学”越走样。

中国传媒大学副研究员张国涛表示,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刚起步的阶段,学习借鉴港台和国外的一些节目样式无可厚非,但一味模仿、不思创新,则只能走入死胡同。“借鉴不等于抄袭,结合国情进行‘本土化’改造,才能真正制作出符合中国传统文化要求和中国观众收视要求的电视综艺娱乐节目。”

“缺乏人文精神内涵,时有庸俗化倾向出现,也是电视综艺节目必须警惕的问题。”电视艺术发展报告指出。有些文艺晚会追求超豪华制作,给人以形式大于内容之感;电视文学节目日渐萎缩;各类婚恋交友节目尽管带来诸般人生态度的碰撞,却出现矫揉造作甚至人为编造的成分,实有拿情感当娱乐搞笑之嫌。

张国涛说:“综艺娱乐节目就其特性而言,理应包含观众乐于接受的轻松与愉快,但娱乐性并不等于文化的缺失、道德的沦丧,更非趣味的低俗。综艺娱乐节目必须注重坚守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审美取向,担当社会责任,坚守道德底线。”

亟须理论鼎力支持——过于侧重实践 缺乏创新前瞻

解决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发展问题,需要的不仅是业界的自觉坚守,还有理论批评和学术研究的鼎力支持。

电视艺术发展报告显示,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理论研究在整体上能够紧跟热点,并在热点中挖掘深度,做到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尤其是在综艺娱乐节目研究的中国学派建设上取得一定的进展。但在研究的问题意识、学理基础、理论创新、理性借鉴西方理论、独立的批判精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陈芳列举了一组数据:据国家图书馆统计,2005-2009年,《人民日报》等九家主要报纸的相关报道只有81篇,《中国电视》等13家期刊相关理论性文章总数不过149篇。

张国涛认为:“理论缺乏创新性和前瞻性,过于侧重实践研究,学术界普遍缺乏坐下来扎扎实实研究的精神和态度,这是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存在的问题。”比如选秀类节目,从《超级女声》开始至今,研究已有5年之余,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富,但基本集中在实践制作层面,倾向于引用接受美学理论、符号学理论、结构主义等在国际上受到关注和认可的理论进行阐述。

“清楚地认识问题之后,重新整装出发。随着中国学者的努力,中国综艺娱乐节目的研究将更加繁荣与成熟,为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发展产生更加有益而深远的影响。”陈芳如是说。 (本报记者 李 蕾)

发表在栏目: 文化

  美国研究人员在一项通过大规模基因重测序分析稻米进化史的研究中确认,亚洲栽培稻起源于中国,最早可能8000多年前就出现在中国长江流域。

  亚洲栽培稻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农作物物种之一。此前曾有研究认为,亚洲栽培稻有两个起源地——印度和中国。但2日刊登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一项新研究说:“分子学证据表明(亚洲)栽培稻只有单一起源……最早出现在中国长江流域。”

  亚洲栽培稻具有籼稻和粳稻两个主要亚种,其起源相应也出现两种理论,其中一种为单一起源理论,即籼稻和粳稻均由野生稻栽培而来;而另一种多起源理论认为,籼稻和粳稻在亚洲不同地点分别栽培而来。近年来,由于科学界观测到籼稻和粳稻更多的遗传差异性,多起源理论稍占上风。

  美国纽约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利用此前已公布的数据库以及更先进的计算机运算规则,重新分析了亚洲栽培稻的进化史。他们的结论是,籼稻和粳稻具有同一起源,因为二者尽管具有诸多遗传差异性,但彼此间的遗传关系仍比与印度或中国发现的任何野生稻种类的遗传关系都要近。

  他们还对栽培稻和野生稻染色体上630个基因片段进行了重测序,结果也是基因测序数据与单起源理论更一致。

  研究人员利用稻米基因的分子钟分析了亚洲栽培稻的进化时间。他们认为,亚洲栽培稻大约8200年前开始出现,而籼稻和粳稻在大约3900年前开始分离。

  这一结论与考古学发现相一致。考古学家发现,中国长江流域8000年至9000年前出现了栽培稻,而印度恒河流域大约4000年前才开始出现栽培稻。

  参与研究的纽约大学生物学家迈克尔普鲁加南说:“随着栽培稻通过商人以及农民由中国传入印度,它很可能与当地野生稻进行了大范围杂交,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曾认为栽培稻可能起源于印度,但实际上是来自于中国。”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5月4日消息,肥胖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大的健康问题之一,与肥胖有关的疾病与日俱增的威胁着人们的生命。科学家们表示,拥有一个“啤酒肚”可能会使患上心脏病或者中风的危险加倍增长。


“啤酒肚”可能会使患上心脏病或者中风的危险加倍增长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一项涉及近16,000名冠心病患者的研究结果表明,腹部堆积的脂肪对于人体健康非常危险。其危害相当于每天吸一包香烟,或者摄入非常高量的胆固醇。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心脏病和一些有关动脉问题的疾病和该位置的脂肪有着密切关系。

  过去的一些研究表明,脂肪堆积在腰部的妇女,要比脂肪堆积在臀部的面临更大的健康风险。明尼苏达州梅奥诊所的研究人员对15,923名冠心病患者进行了详密的观察,他们发现,腰部脂肪更多的人,患上及死于该种疾病的概率几乎是其他人的两倍。

  弗朗西斯科-洛佩斯-西门尼斯(Francisco Lopez-Jimenez)博士称,腰部脂肪的堆积具有很明显的代表意义,反映出对胆固醇,血压和血糖明显的影响。而那些其他部位肥胖的患者,比如腿部或者臀部,增加的风险则没有那么明显。

  医生们经常根据人们的身体质量指数(BMI 衡量体重和身高等因素的关系)来评估患上冠状动脉疾病的风险。然而这项研究的结果显示,或许医生们尤其应该注意那些腹部脂肪堆积较多的患者。该项研究结果已经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期刊》上。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强颜欢笑不但不能使人获得真正的愉悦心情,反而会使人的情绪变得更糟。只有发自内心的笑才能改善人的情绪。

  该研究的负责人之一布伦特斯科特认为,许多企业都让员工在客户面前强颜欢笑,笑脸迎人,但这种做法不但没有效果,反而会给企业造成损失,因为员工的情绪会因此变得更糟,从而影响到工作。

  该研究成果刊登在《管理学会杂志》上。研究人员针对公交司机展开了跟踪调查,因为这是一个经常与公众接触的职业,而且按照上司的指示,需要时时刻刻与人为善、面带笑容、彬彬有礼。

  斯科特对两种不同的行为所产生的效果进行了分析,一种是“表层行为”

  (假笑或皮笑肉不笑),另一种是“深层行为”,即在积极情绪促使下发自内心的笑。

  斯科特发现,假笑影响人的情绪,而真笑则有助于改善情绪,使工作热情高涨,效率提高。“老板们可能会认为让员工保持虚情假意的微笑对企业有益,但事实并非如此。假笑会造成员工情绪疲劳,从而消极怠工。”斯科特说。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自从汽车发明以来的150年间,火花塞的地位一直不可动摇,不过现在这种情况可能即将改变

  研究人员表示,激光器有望取代汽车内部的火花塞,从而让引擎更加环保。在下个月即将于美国巴尔的摩召开的激光与电子光学会议上,来自罗马尼亚和日本的研究人员将详细报告他们的这一成果,即采用廉价的激光装置可以实现汽车引擎气缸内燃料-空气混合体的点燃。

  目前他们正在和火花塞的生产厂家进行协商,如果这一成果得以投入应用,它将有可能造成汽车引擎界的革命。

  从理论上说,这种新方法可以实现更高效率的引燃,从而减少燃烧不完全造成的污染。火花塞只能在触发器附近点燃燃料-空气混合体,这会影响燃料的整体燃烧效率。火花塞还有一个最致命的缺点,那就是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其金属表面会逐渐磨损。

  在此之前也有很多研究人员尝试过使用激光器代替火花塞,这是一个元老级的部件,自从150年前汽车出现以来,火花塞的地位一直不可动摇。

  不幸的是,他们的研究都没有取得成功。他们发现激光装置太过笨重,效率低下并且很不稳定。

  然而,来自日本和罗马尼亚的工程师们相信他们已经找到了一种方法,可以集中两到三束激光照射到引擎气缸内不同的深度。这一进展增加了燃烧的完全度,并避免了磨损的问题。不过它也有缺点,那就是它需要很高的能量供给,以便产生激光。

  来自日本冈山自然科学研究所的Takunori Taira告诉BBC记者:“过去,激光的用途被局限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因为激光设备笨重,效率低下并且不够稳定。并且它们不能远离引擎,因为它们发出的强大光束将毁坏任何光纤,而这是是用于将光束传递至气缸中的。”

  而此次研究团队尝试开发出了一种陶瓷粉末激光器,其大小相当于一个火花塞,从而允许它嵌入汽缸中。这是一种设计独特的激光装置,它能以较低能级的激光为基础产生高能激光束。

  科学家们还发现,和一般用于产生高能激光的脆弱晶体不同,陶瓷更坚固,可以承受引擎内部的高热环境。

  他们目前正在与日本电装株式会社进行接触,这是一家领先的汽车部件生产商。研究团队希望借此使这项技术实现商业化。(晨风)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66 页,共 11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