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kexue.com)讯 近日考古学家们在德国一个河谷内发现了一些骨折的头骨和破碎的骨头遗骸。据估计,这可能是源于青铜时代的某场战斗,或许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战场。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德国北部托伦瑟河流域附近,考古学家发现了大约100具遗骨,这表明在该地区曾发生过敌对部落残酷的短兵相接。这些骨头显示他们曾经遭到殴打,头骨分裂,甚至有的遗骸中还有一个2厘米的箭头。此外考古学家还发现了可能是当时保留下来的武器——一个棒球球棒形状的棒槌,另一个类似于槌球槌。
科学家发现了这个武器。
骨头被破坏,头骨被分裂,身体有一个2厘米箭头埋置在里面。
这些发现使考古学家得出结论,他们认为这里可能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时代战斗遗址。来自波罗的海和斯堪的纳维亚考古队称是发现的都是年轻男子的尸体,他们可能一直生活在青铜时代某个发生过战争的时期。此外一个证据是这里由很多陶器碎片或石头铺设,而并没有一个相对正式的坟墓。在100余具遗骨中,有8个人有骨头病变,1人大腿骨折,据估计是从马上摔下而导致的。
此项研究的首席研究员,哈拉尔博士(Harald Lubke)说:“证据指出,这也许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古战场。之前的一些研究中,我们就发现过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许多暴力行为的证据,但它看起来和托伦瑟河流域这里的情况并不相同。我们没有找到任何治疗的痕迹,钝性武器造成的伤痕很多,当然也有尖锐武器致伤的痕迹。有很多迹象表明,受害者的尸体是用一种不正常的方式埋葬处理。”
哈拉尔表示,这里可能是发生较大冲突的河谷,我们有可能在该地区发现更多的遗骸。他补充说:“目前这只是一个样本,我们将继续寻找更多的遗骸,以研究这是否真的是一场战斗或者是其它事情,例如祭祀。但我相信战斗是目前最好的一种解释。”据了解,这项研究结果已发表在新一期的《文物杂志》(journal Antiquity)上。
(科学网-kexue.com 玛格)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下面这条消息女人们可能不愿意听到:在她们忙于各种家务琐事时,丈夫正享受着最放松的一刻。
研究人员花费两年时间,研究了30对生活在洛杉矶的夫妇,检测他们周内和周末的压力水平,然后得出以上结论的。
他们发现,当丈夫帮忙洗衣、做饭、打扫卫生时,妻子会感到轻松,这倒是很正常的现象,但在妻子忙东忙西,丈夫什么也不做时,是男性最放松的时候。
刊登在最新一期的《家庭心理》杂志上的这篇文章称,一般情况下做妻子的会把空闲时间用来做家务,而她们的另一半则沉迷于自己的业余爱好中。
这篇文章肯定了女性为达到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形象所付出的努力——她们要比自己的丈夫多花一倍的时间处理家务。
本月早些时候,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当男性感到自己作为一家之主的地位受到威胁时,反应会十分激烈。
研究人员发现,男性在做完诸如清洁之类的家务事后——通常人们认为这是女人的活计——他们会不经意的耍起大爷派头以重塑自己的男性尊严。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家庭生活事务研究中心在2004-2006年间展开了这项最新的调查。
他们调查的对象为夫妻均40出头,婚龄约为13年的双收入家庭。
这些家庭至少育有一个孩子,大部分育有三个子女,年龄在8-10岁间。
研究人员每周会安排四天(工作日两天和周末两天)采集参与调查的夫妇的唾液样本——唾液中含有反应身体压力水平的皮质醇荷尔蒙,采集过程每隔十分钟进行一次。
调查过程中研究人员共记录下5500件发生在这些夫妇日常生活中的特别事件,并把它们统归为13个类别。他们发现当男性空闲而他们的妻子在做家务时,他们体内的皮质醇荷尔蒙最低。
如果人体内这种荷尔蒙含量过高的话,会影响人的睡眠质量、体重以及免疫力。
人类学家艾林诺尔-欧奇斯在接受《今日美国》采访时说:“我们对实验过程进行了全场录像。每隔十分钟我们就会查看这些夫妻在哪,他们和谁在一起,他们在做什么。我们对他们的身体及健康状况进行了高密度的观测。”
艾林诺尔-欧奇斯称,过去的研究显示男性在经过一整天的工作后习惯独自一人放松放松, 而女性则会照顾孩子,处理家务。
这项研究的负责人达尔比-萨卡斯比称,当有人处理家务时,男性会觉得特别的轻松惬意。
一头牛的石刻画
近日,一批德国考古学家在苏丹北部的百卢达沙漠(Bayuda Desert)里,即尼罗河29公里外的一个干燥的山谷中发现了几十幅石刻画。据考古学家推断,石刻画历史在1000年前至5000年前,其中含有很多科学家也无法解释的神秘图案。与以前在苏丹邻近的国家埃及发现的石刻画是否有联系呢?或许若干年后考古学家会给出答案。
有些神秘图案科学家无法解释
德国考古研究小组在尼罗河29公里外的一个干燥的山谷中,找到15处新的考古遗址,其中许多石刻画没有用任何颜料,完全是刻出来的。
德国明斯特大学的研究员蒂姆-凯格说,有些遗址仅有单一的石刻画,而其他遗址有的多达30种。我们问过当地人关于石刻艺术的事,他们说这些石刻艺术非常古老,在他们祖父辈之前就有。
很多石刻画上刻的是十字架和教堂,这暗示着这些石刻画的历史要追溯到大约1500年前基督教在苏丹传播时期。其中一幅石刻画描述的是邻近的古代修道院。凯格说:“还有一幅让人深刻的石刻画,上面刻着一个全副武装的骑士拿着长矛和盾牌,画上的这个骑士暗指善于屠龙的传奇骑士圣-乔治。”圣-乔治骑士石刻画在苏丹历史有过文字记载,而且历史记载还证实了努比亚基督教的圣人和圣徒都广受欢迎。
除了这些有记载的历史之外,研究小组还发现了一批至少有5000年历史的神秘石刻艺术品,画上刻的是混合几何图案,如螺旋形图案。那时非洲气候还比较潮湿,苏丹大部分地区都是草原,人们都以畜牧业和农耕为生。研究人员不完全明白这些石刻画背后的含义,但他们推断,这些石刻画与天文或者数学有关。“规则的螺旋体可能就是人们最早产生数学概念的图像之一。”凯格说。
凯格表示,第二组几何图画没有螺旋图案年代久远,图案上包括了一些不规则无循环的“网”。没有证据表明5000年前人们在此处钓鱼,因此排除渔网的可能。一种可能是这些不规则的“网”是动物皮,因为专家在乌干达发现了类似的石刻画,并确定画上刻的是鳄鱼或者其他动物的皮。
研究小组还发现了一些“石锣”,这些“石锣”实际上就是大块巨石,他们用小石头通过敲打“石锣”来制造声音,凯格表示,敲打“石锣”并不是把巨石当成乐器,而是通过不同声音传递信息,这已持续了几百上千年了。
埃及石刻画与此次发现相关?
10年前,英国的考古学家在尼罗河东部的沙漠发现了30处遗址,其中也刻有各种各样的石刻画。这些石刻画长达6000年之久,比在苏丹发现的混合几何图案还要早,描绘了各种牲畜、使用工具和人像。历史悠久的埃及石刻画正是埃及文明及其渊源的见证。
当时发现这些石刻的剑桥考古学家汤比-威尔金森认为,雕刻者应该是一支当地的游牧民族,他们赶着牛群随季节而迁徙。当土地变得干涸,他们就得迁往别处。
此外,他还认为埃及的疆域并不只限于尼罗河谷,还应包括河谷两边曾经适于生存的广阔地带。这些人们迁离了大草原在尼罗河谷定居下来,从而开始了埃及的文明。
而此次德国考古研究小组在发现遗址的山谷的其他点也发现了精细的牲畜画像,专家推测这些画像来自3000多年前的铜器时代晚期。在那时,苏丹的北部地区已经被埃及帝国所占领。
苏丹北部百卢达沙漠和埃及东部都发现一些石刻牲畜画,而且当时苏丹北部处于埃及统治下,那么,这两处发现的石刻画是否有联系呢?考古研究组表示,对百卢达沙漠石刻艺术的研究还在继续。
中国考古工作者首次在新疆吐鲁番地区吐峪沟内进行的考古发掘连续获得重大发现,其中包括精美壁画、绢画、数量巨大的文书残片、陶器、雕塑、生活用品等。
5月23日,来自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西北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考古所、龟兹研究院等研究机构的历史考古专家齐聚吐鲁番市,对这处汇集祆教、摩尼教、佛教、道教等多种宗教与文化历史遗存的吐峪沟大遗址保护及数量众多的考古重大发现进行探讨。
虽然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中国学者也曾对吐峪沟进行过零星的考察。但与会专家评价,从2010年春季一直持续至今的考古发掘,是自19世纪以来中国政府首次对吐峪沟遗址区进行的系统、科学、严谨、有序的考古调查,“这样的石窟寺考古发掘在全国也是首次。”
新发现和惊喜从发掘之始就不断出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边疆民族与宗教考古研究室主任李裕群介绍说,仅今年春天就又清理出洞窟7处,有一处洞窟的后墙书写有大量回鹘文题记,面积约有2平方米,文字书写清楚,保存状况良好。同时还出土了大量的文书残片、木器、陶器等。
新发现还包括约10平方米精美壁画,着汉服的供养人像等。李裕群说,壁画表现形式与中原壁画风格相呼应的特征十分显著。
吐峪沟石窟位于新疆吐鲁番地区鄯善县吐峪沟乡吐峪沟麻扎村,西距吐鲁番市约60公里。吐峪沟地处火焰山山脉东段,大体呈南北走向,将火焰山拦腰切断。沟的北口有苏贝希文化遗址;南口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麻扎村,民居建筑大多数百年以上,沟内霍加木麻扎,祆教墓葬、佛教寺院、伊斯兰教的麻扎并存,沟南戈壁中有著名的洋海古墓群。诸多历史遗迹表明新疆吐峪沟是多种宗教、多种文化的汇集地。
吐峪沟曾经是中原佛教文化与西域佛教文化最早交汇的地区。吐峪沟石窟最早开凿于十六国北凉统治时期,自北凉至鞠氏高昌统治时期,也就是公元5至6世纪,吐峪沟内进行了大规模的佛寺建造与石窟开凿活动,并逐渐成为高昌统治集团全力经营的佛教重地。
敦煌文书唐代《西州图经》曾经这样描述唐西州时期高昌的丁谷窟:“丁谷窟有寺一所,并有禅院一所。右在柳中界至北山二十五里丁谷中,西去州二十里。寺其(基)依山构,揆巘疏阶,雁塔飞空,虹梁饮汉……实仙居之胜地,谅栖灵之秘域。”这座久负盛名的丁谷窟(寺)就是今天的高昌故城东北10余公里的吐峪沟石窟。
一千多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吐峪沟内众多石窟寺的昔日辉煌早已褪去光泽,留下的是残垣断壁和坍塌、残破的洞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德、英、日等国探险队在吐峪沟肆意盗掘,劫掠盗挖了大量珍贵文物,并对石窟寺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从2010年3月开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吐鲁番研究院、龟兹石窟研究院3家单位合作,对吐峪沟遗址实施保护性考古发掘工作。
5月22日,记者跟随考古人员进入吐峪沟进行实地考察。吐峪沟东西两侧的断崖之上密集的分布着一个个石窟,不少石窟前还有建筑遗迹的残垣断壁。由于地质、气候,以及人为破坏等多方面原因,目之所及的遗址均坍塌损毁严重。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边疆民族与宗教考古研究室的陈凌主持现场考古工。据他介绍说,考古发掘区域集中在沟北区两侧的石窟群遗址,一年的考古发掘已经清理出的壁画超过200平方米,洞窟56处,包括礼拜窟、禅窟、僧房窟,以及一处重要的塔殿遗址、地面佛寺等;在多处洞窟前还清理出门道、台阶等重要遗迹,还发现多处洞窟改建、维修,乃至封闭等迹象,对于解决吐峪沟石窟部分洞窟开凿次第、洞窟组合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考古发掘还出土了数量众多的文书残片、绢花、木器、石器、陶器、雕塑、文具、纺织品,以及生活用品等。
让考古人员振奋的是出土的数量众多的文书,包括汉文、粟特文、藏文、回鹘文、婆罗迷文等多种文字,有佛经写本、世俗文书和古书的注本等,还有卷轴。陈凌认为,这些文书的发现对研究吐鲁番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的新资料,而且大量文物还可以印证以前被盗绝的文物的关系,可使那些文物“归位”,这对于全面研究吐峪沟石窟寺有着重大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杨泓评价吐峪沟石窟发掘把中国石窟寺发掘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意义是空前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丁明夷在30年前就已经在新疆克孜尔千佛洞开展过研究工作。他说,东西方文化之间是如何衔接、碰撞、交融的,新疆的克孜尔石窟、柏孜克里克石窟都有很好的印证,此次吐峪沟石窟新考古发掘的成果更是一个很好的补充,这再次表明,新疆是解读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把重要钥匙。
【美国连线杂志网站5月21日报道】题:银河系呈镜面对称
一项新研究提出,银河系几近完美。天文学家提出这一论断的基础是,他们发现银河系一条螺旋臂向外延伸至银河系边缘。这一发现表明,银河系具有罕见的对称之美———其中一半事实上是另一半的镜像。
位于马萨诸塞州剑桥的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学中心的托马 达姆和帕特里克 撒迪厄斯说,他们发现的这一结构很可能是盾牌—南十字臂从银河系内部向外延伸的部分。这一发现表明,盾牌—南十字臂完全缠绕着银河系,因而这一螺旋臂与银河系的另一主要螺旋臂英仙臂呈对称状。
这些研究人员在即将出版的一期《天体物理学杂志通讯》上指出,这两个螺旋臂似乎是从呈棒状的银河系中心区域的相对两端向外延伸的,而且都缠绕着银河系。
达姆在研究有关以21厘米无线电波长进行辐射的原子氢云的大量数据时发现了上述新结构存在的证据。这一新发现的结构距离银河系中心大约4.9万光年,这一螺旋臂的众多巨型分子云之一含有相当于5万颗太阳含量的分子氢。
这一结构此前遭到忽视是因为,它倾斜于银道面之外。达姆说,大部分有关螺旋臂的研究关注的是银道面。
威斯康星大学白水分校的罗伯特 本杰明指出:“这是一项重大的新发现。发现这一结构中存在分子气体有力地证明了这是一个螺旋臂。”
动物实验一直引发巨大争议。有迹象表明实验室动物的使用数量可能呈减少趋势。但在目前以及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我们仍不得不使用动物进行实验。多年来,它们做出了巨大牺牲,提高了治疗手段的功效同时延长人类的寿命。我们应该对它们怀有一份尊重和感激之情。
1.猴子
猴子
图片中发绿光的便是一只进行基因改造实验的恒河猴
由于与人类非常相似,猴子成为动物实验中最常见的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使用猴子做实验也是一把双刃剑:它们与人类相似,能够为医学研究做出贡献,但同时也引发道德问题。美国每年进口大约1.2万至1.5万只恒河猴、猕猴、松鼠猴和枭面猴,用于进行动物实验。恒河猴是灵长类实验动物的代表,图片中发绿光的便是一只进行基因改造实验的恒河猴。在注入一种水母基因后,恒河猴发出怪诞的荧光。这种研究可能为了解人类遗传疾病和亨丁顿舞蹈症等障碍提供线索。
2.黑猩猩
黑猩猩
前苏联选择将狗送入轨道,美国则选择猴子和黑猩猩充当他们的动物宇航员
黑猩猩可能是最富争议的实验动物。截至2006年,美国灵长类中心共生活着1133只黑猩猩。由于智商较高,这种灵长类动物被广泛用于心理学研究。在艾滋病研究领域,它们的价值也是不可估量。
前苏联选择将狗送入轨道,美国则选择猴子和黑猩猩充当他们的动物宇航员。“哈姆”是最著名的“太空黑猩猩”之一。1961年1月31日,在经过一年半的培训之后,“哈姆”在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升空,共在亚轨道飞行16分零39秒。“哈姆”在此次太空飞行中完成多项任务,证明人类宇航员也可以进行太空探索,完成更为复杂的任务。
上世纪80年代晚期至90年代初,DNA成像技术和计算机医学建模技术大大降低了科学研究对黑猩猩的需求。但问题是,有近2000只参与此前研究项目的黑猩猩“无处可去”,放归野外并不是一个理想选择。199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黑猩猩健康改善、饲养和保护法案》,政府拨款3000万美元,建立黑猩猩保护区,面积200英亩(约合1214亩)的“黑猩猩天堂”便是其中之一。最后一组照片中最上面一幅展现的便是位于路易斯安那州中部的“黑猩猩天堂”。左下照片展现的是名为“拯救黑猩猩”的大型退休社区,位于大西洋沿岸,靠近佛罗里达州皮尔塞堡,由卡罗勒·诺恩博士创建。为退休的大猩猩提供一个没有压力的栖身之地是我们应该为这些与人类血缘关系最近的灵长类动物做的最起码的事情。
19世纪的法国生理学家克劳德·伯纳德曾这样写道:“生命科学就是一个富丽堂皇和灯光绚丽的大厅,可能只有穿过一个长长的并且阴森恐怖的厨房才能到达。”1865年的情况确实如此,对这个“厨房”的需求一直持续多年。动物实验将在未来的某一天彻底走向终结,那无疑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日子,但在目前以及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我们仍不得不使用动物进行实验。它们用自己的生命改善人类的生存状况,我们应该对它们怀有一份尊重和感激之情。
3.啮齿动物
啮齿动物
每10只实验动物中就有大约9只是小老鼠或者大老鼠
每10只实验动物中就有大约9只是小老鼠或者大老鼠,它们中绝大多数是白化病患者,长着白毛和红眼睛。仅在美国,每年就有2000万只老鼠被用于进行各种实验,用于实验的沙鼠、仓鼠和豚鼠则数量较少。在很多方面,啮齿类动物都是与果蝇“等同”的脊椎动物。它们体型较小,便于控制,发育很快并且寿命很短。小老鼠和大老鼠虽然很相似,但在动物实验中的用途却存在差异。小老鼠最适于进行人类遗传病的研究,大老鼠则更适于癌症研究和进行毒物学实验。
4.兔子
兔子
白化兔子长期以来被用于眼刺激测试
白化兔子长期以来被用于眼刺激测试,也就是声名狼藉的德瑞兹试验,以确保化妆品和私人产品的安全性,它们也因此成为动物权益倡导者的重点关注对象。这种测试由受雇于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的毒物学家1944年引入,之所以在兔子身上进行是因为它们的眼泪比其他哺乳动物少。此外,白化兔子的眼睛缺少色素,允许研究人员进一步观察受测化学物质产生的影响。
由于来自反动物实验组织的压力以及消费型产品使用的绝大多数化学物质都已经过测试,进行德瑞兹试验的次数较过去明显下降。兔子是用于生产多克隆抗体的最理想哺乳动物,因为它们的体型超过老鼠,便于控制同时能够产生大量抗体。虽然鸡蛋是生产多克隆抗体的更理想媒介,但它们产生的免疫球蛋白Y因固有的物种差异与人类“不兼容”。
5.狗
狗
美国农业部2005年《动物福利报告》指出,在美国农业部登记的动物实验每年使用的狗大约在6.6万只左右。狗因为与人类的“兼容性”被选作实验动物,用于进行心脏病学、内分泌学和骨关节炎研究。
在美国农业部登记或者在美国进行的动物实验中,狗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是动物世界的英雄,但它们并没有获得任何荣誉。冷战期间,前苏联让近60只狗在漫长而艰难的载人太空飞行道路上扮演“探路者”角色。前苏联的绝大多数“太空狗”都顺利完成危险任务并返回地球,但命丧太空的也不在少数,其中就包括绕地球轨道飞行的狗“莱卡”,它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狗之一。
6.果蝇
果蝇
对微小而卑微的果蝇进行研究能够给人类带来什么益处?
对微小而卑微的果蝇进行研究能够给人类带来什么益处?答案可能是帮助解答“我们是什么”这个最令人关注的问题。事实证明,黑腹果蝇是一种价值无法估量的实验动物,可用于验证遗传研究领域的一系列新理论。果蝇寿命较短,允许科学家在很短的时间内观察遗传特征如何在很多代身上继承。此外,果蝇的基因组较为简单,已经完成排序,它们的染色体也较短。在进行研究时,科学家更容易提取一个或多个特定基因。
7.非洲爪蛙
非洲爪蛙
每年作为实验室动物的使用数量高达数万只
非洲爪蛙学名“Xenopus Laevis”,每年作为实验室动物的使用数量高达数万只,主要被用于发育和DNA研究。这种两栖动物的卵和胚胎均是独立系统同时呈透明状。非洲爪蛙是第一种被成功克隆的脊椎动物。1992年,多只非洲爪蛙搭乘“奋进”号航天飞机进入轨道,帮助科学家确定繁殖和胚胎发育能否在零重力环境下进行。(孝文)
日本和英国科学家最近发现,就像人类大脑分为左右脑那样,一种产于印度的热带淡水鱼斑马鱼的脑也有左右之分,两部分功能有差异。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和伦敦大学共同组成的研究小组发现,斑马鱼只用右眼观察它不熟悉的诱饵。研究人员猜想,这一现象可能与鱼脑构造的左右差异有关。研究小组为此开发了一项新技术,能够把脑部特定部位和通过其中的电流信号转变为图像,用于观测鱼受到视觉信号等外部刺激后间脑部位的反应。间脑位于脊柱动物的大脑和中脑之间。
结果显示,间脑左右各有一个叫作手网核的部位,它们的构造不对称。手网核是与嗅脑的反射线路相关的细脑群。左侧手网核的神经细胞多与背部关联,而右侧手网核的神经细胞多和腹部关联。这一差异对脑部功能有何影响,人们还不清楚。但研究小组推测,其构造不同可能导致大脑机能存在左右差别。
一般认为,人类的大脑皮层非常发达,左右脑分别拥有理论思考和直观判断的机能。左右分工的脑部构造是人脑的一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