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河北省地震局网站获悉,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12年5月28日10时22分,唐山市古冶区与滦县交界(北纬39.7度、东经118.5度)发生4.8级地震。截至16时30分,共发生余震34次,最大余震为10时23分的2.6级。河北省地震局官网在其发布的《河北省唐山市辖区、滦县交界4.8级地震应急情况》中表示,此次地震是唐山老震区余震的正常起伏,据专家分析近期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此次地震发生在华北平原地震带北段,唐山断裂附近,震源机制解为走滑为主带正断层分量。历史上,100公里范围内发生5级以上地震38次,其中6级以上地震7次。
近年来,唐山老震区先后发生了2004年1月20日4.2级,2006年5月3日3.6级、3.8级,2008年3月11日3.9级,2010年3月6日4.2级、4月9日4.1级等地震。而此次地震发生的唐山老震区,距1976年唐山7.8级地震震中约28公里。
据河北省地震局消息,唐山市古冶区王辇庄乡是此次地震宏观震中,震感强烈,地震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经现场工作队调查,古冶区王辇庄乡塔山营、无水庄2个村庄受到一定影响,有20余户房屋造成轻微裂纹,没有其他灾害发生。当地群众思想情绪稳定,生产生活正常。
相关阅读
美国西海岸首次发现 大量迁徙鱼携日本核辐射物
据澳大利亚媒体5月29日报道,美国研究人员在距离日本近1万公里外的美国西海岸发现了携带日本福岛核电站核辐射物的蓝鳍金枪鱼。这是科研人员首次发现大规模迁徙鱼群将核辐射物带到如此远的距离。
“我们都很震惊,”参与此项研究的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Stony Brook University)科学家尼古拉斯•费舍尔表示。该研究团队在15个蓝鳍金枪鱼样本里都发现了放射性物质铯134和铯137,其含量是同类鱼去年所携带量的十倍。
科研人员还分析了在太平洋东部活动的黄鳍金枪鱼和在日本核泄漏发生前就向加州迁徙的蓝鳍金枪鱼,他们在这两类鱼身上都没有发现铯134,只不过发现了因上世纪60年代核武器试验而残留的极少量铯137。因此,科学家推断此次在加州海岸蓝鳍金枪鱼身上发现的放射性物质来源很明确——福岛核电站。
报道称,虽然此次发现美国加州海岸部分金枪鱼体内放射性铯含量相比去年高很多,但是,这个含量仍然远远低于美国和日本政府规定的食品安全标准含量。
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泄漏后,该国海域的一些小型鱼类和浮游植物体内放射性物质含量增加。但是,科学家未想到更大鱼类也会受到影响,他们认为大型鱼类在环游世界的过程中,身上所携带的放射性物质会逐渐消失。
太平洋蓝鳍金枪鱼是世界上体型最大和速度最快的鱼类之一,体长可达3米,体重可超过450公斤。它们在日本海岸附近繁殖,然后向东迁徙到加州和墨西哥沿岸海域。(蔡东海 北风)
相关阅读
你是否还在健身房挥汗如雨?看完这篇报道再做打算吧!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5月30日消息,最新研究发现人类进化到一夫一妻制的原因是女性更愿意选择可能维护长期稳定关系的另一半,而不是肌肉猛男。
身体素质较好的男性有些明显特征,比如鼓胀的肌肉和强壮的下巴。然后很久以前女人们已经懂得如何鉴别男人的价值,比如外表来说,忠诚和慷慨更为重要。因为缺乏竞争力,那些身体条件一般的男性为了满足他们的配偶,会在感情上给予更多的补偿。
来自田纳西州诺克思维尔(Tennessee-Knoxville)大学的研究人员说,在人类进化的早起阶段还是群居形态,那有最有统治力的男人能得到大部分女人,而瘦弱男性想要找一个伴侣,他们的另一个发展策略就是委身于一名妇女,为她做牛做马提供所需的食物和保护。这种男人的行为改变了妇女的价值观,以至于忠诚和慷慨成为判断好男人的重要标准,强壮与否不在那么重要。
该研究的数学家甚至开发了一个数学模型来解释人类一夫一妻制的形成。这项“性革命”导致妇女们选择更有价值的长期伴侣,而男性们也被迫改变他们的行为方式。(科学网kexue.com 重林)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科学家称灵长动物带有新型艾滋病毒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日前,非洲喀麦隆科学家警告称,人类食用猴子和猿,未来可能会感染新型艾滋病毒。
他们现已跟踪一种叫做类人猿泡沫病毒的类似艾滋病毒的病菌,并担心更多的病毒可能扩散,并导致全球性健康危机。当前喀麦隆东部地区80%的肉食消耗来自于野生环境的“丛林猎物”,主要是大猩猩、黑猩猩和猴子。
据统计,喀麦隆每年将屠宰大约3000只大猩猩,美国华盛顿州丛林肉食危机特别小组评估称,每年刚果盆地将有500万吨野生动物将被屠杀,这相当于1000万头牛。
今年初,美国疾病防治中心(CDC)一项研究报告指出,现已鉴别发现包含类人猿泡沫病毒的病菌出现在美国几个国际机场的重大野生动物走私案件中,这些国际机场包括:约翰-肯尼迪国际机场、乔治-布什洲际休斯顿机场和亚特兰大哈特斯弗尔德-杰克逊国际机场。
非洲猿类保护行动灵长目保护所负责人巴比拉-塔方(Babila Tafon)发现带回保护所的动物中存在着类人猿泡沫病毒。该机构保护着22只大猩猩和100多只黑猩猩,它们都是疯狂丛林捕猎行为的孤儿。
塔方对进入保护所的所有动物进行了血液测试,他指出近期发现了类人猿泡沫病毒,它在猿类动物中非常接近于艾滋病毒。
他说:“近期体检发现类人猿泡沫病毒也存在于人类,尤其是喀麦隆东南部地区那些喜好猎杀猿类的人们。”同时,他还相信埃博拉病毒也会存在,这是近期在邻近村庄导致大量居民死亡的一种病毒。该村庄一位老者菲力克斯-比安果(Felix Biango)说:“在Bakaklion村我们的亲人们在森林里发现一只死亡的大猩猩,他们便把这只死亡的大猩猩带回村子,并且许多人食用了死亡大猩猩的肉。差不多所有食用这只大猩猩的人们都已死亡,其中包括25位男性、女性和儿童,经调查唯一幸存下来一位女性,她之所以存活下来是因为并未吃死亡大猩猩的肉。”
喀麦隆首都雅温德巴斯德中心主管多米尼克-鲍登(Dominique Baudon)教授称,我相信这种病毒将很快扩散传播,目前更多的捕猎者进入森林,更多的灵长类动物将被猎杀食用,这将意味着更多的人群将变成新型未知病毒载体,病毒将更大程度地发生变异具有侵害性。
目前,政府研究人员承认他们并不知道类人猿泡沫病毒对人类的长期影响,近期,加拿大政府称,甚至他们并不知道这种病毒是如何进行传播的。准确的传播方式并未被证实,但是有迹象表明病毒可能通过受感染动物的血液、唾液其它体液进行传播。 (悠悠/编译)
相关阅读
一位美国设计师发明了这种灯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这种神秘奇特的蓝色光线看上去像是夜总会的灯光,但事实上这种灯光是由人类血液进行化学反应所释放的。
设计师迈克-汤普森(Mike Thompson)称,这种新颖的灯设计旨在让人们深思当前社会生活中随意性浪费行为。他指出,平均每个美国人一年使用3383度电,这相当于4个房间持续点亮灯泡12个月。
据称,这种吸血鬼灯的设计旨在让人们形成环保意识,自觉地进行节能减排
在汤普森的网站上他指出,这种“吸血鬼灯”会让人们不禁地问点亮这种灯是否值得割破皮肤流出血液?这就像过多失血会带来生命危险,同样使用过多的能量也将会环境造成危机。
在一段令人不安的视频中,汤普森展示了一位女子在暗室里将她的手指放在锋利的灯泡边缘割破皮肤,将血液注入灯中,此时这个“吸血鬼灯”就开始释放出亮蓝色。
这个吸血鬼灯是由药片产生化学反应,当混合血液后就会产生能量。在汤普森的网站上,他指出,这个吸血鬼灯需要割破人类皮肤,溶解化学粉末,并用人类的血液作为原料点亮灯光。
汤普森称,通过制造这种奇妙的灯,不仅具有实用照明性,用户必须意识到当我们需要更多的照明光源时,需要认真反思我们是如何浪费能量,以及它们的珍贵性。
他强调,现今我们只需简单地拨动电源开关便能每天24小时持续一周地开启家用电器,但并未考虑到电能从何而来,以及相应的环境成本。(悠悠/编译)
相关阅读
剩女问题不容忽视(科学网配图)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上海市第二届婚恋博览会有2万名单身男女参与报名;中国目前男女比例已经接近失衡,可以想见未来男多女少的社会里,所谓“剩男剩女”的人数将只多不少。那么,其他国家是否也类似的问题?
经济因素成日本剩男剩女增多原因
看日本,适龄男女中有71%的男性未婚,25到34岁的生育适龄女性中有半数未婚。日本的男女比例并不失衡,为什么也有这么多所谓“剩男剩女”?《全球华语广播网》日本观察员黄学清:
黄学清:日本人不结婚和晚婚的原因,除了高学历的人增多开始工作的时间推迟,社会观念对独身越来越宽容,女性更多的参与社会工作等等以外,经济的因素可以说是最主要的。日本2011年育儿白皮书中就称,经济原因是日本年轻人不敢结婚导致少子化的主要原因。
日本女性经济能力虽然比以前增强了,但是由于政府和社会对育儿支援不够,很多女性在生育子女后不得不辞去工作,男性就需要有稳定的可以承担家庭收入,这也使很多日本女性一直存在希望与高收入的男性结婚的观念。而经济的长期低迷让日本男性有自身难保的危机感。
日本人在家庭关系上有很多和欧美相似的地方,比如孩子工作以后,父母基本就不对孩子和他的家庭进行援助,父母给孩子买房子的事情也是比较少的,所以经济压力使不少日本男性对婚姻望而却步。
不结婚和晚婚直接影响了日本的生育率,日本的一些地方政府,比如奈良县,也出面组织相亲会,还有些地方的工商会也举办相亲活动。但是,相比于日本整个经济大形势的不景气,这些对策始终难以根本扭转现状。
韩国高学历女性未婚比列最高
在相邻的韩国,上周的一项统计称韩国“剩男剩女”人数20年内也在增长达3.4倍。《全球华语广播网》韩国观察员南黎明说在韩国适婚人群中普遍有一个观念:结婚不是必须,是一种选择:
南黎明:近年来剩男剩女的问题成为韩国社会一个非常突出的社会现象,据首尔市的一个调查结果显示,首尔市生育最佳年龄段20-35岁的女性未婚率为50%之多,而且日前一个调查还显示说,韩国女性平均初婚年龄已经突破了30岁,高学历女性的未婚比例最高。
男性跟女性相反,学历越低剩男就越多,男性比较喜欢选择比自己低一个等级的女性,而女性正好相反,喜欢选择比高一个等级的男性结婚,结果最高等级的女性和最低等级的男性就成了剩男剩女。数字化时代有能力的女性是越来越多,喜欢过自由生活的男性也是越来越多,在经济条件不受制约的情况下结婚已经不再是人生的必须,而是一种选择,如若不是十分的倾心就不会轻易的走进结婚的殿堂,可以说这种婚姻观也是造就了大批韩国剩男剩女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澳大利亚华人婚嫁面临诸多考量
看来很多东方国家都有剩男剩女的困扰,而在西方国家中,虽然也有大量单身未婚人士,但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是被剩下来的。
中国之声驻澳洲特约记者刘珏:在这些地方的这些西方人,他们的观点是我选择我想要的生活,我永远不是被选择下来的,如果说你想追求一个生活伴侣你没有找到,那么你所期望的和现实不一样,那一定会是苦恼的,但他不会说因为年龄大了而去苦恼,而是觉得没有找到那个合适的人去苦恼,所以他的这种苦恼的方面更多是源于自己内心的需要,而不是一种社会的压力和一种社会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而来的这种压力。
不过,在当地的华人圈,还是有不少人与国内人有着同样的烦恼。
刘珏:华人圈找对象的话,很多的事情还是要考虑到这个家庭是否允许,是否门当户对,多大年龄。尤其他们更关注的是,如果你要在国外结婚的话,你在国外结婚之后今后是要呆在国外,还是回到国内。其实这个事情比在国内找对象还要麻烦一些,因此的话很多海外华人找对象的话,有很多也确实是没有找到特别合适的,很难在这种不同文化的中间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路,所以很多人都非常的郁闷,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一种生活。
相关阅读
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
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 资料图
在北极的斯瓦尔巴群岛,有数万粒种子沉睡在极地冻土之下,即便爆发核战争或遭受恐怖分子袭击,即便南极冰盖融化,桑田化为沧海,也无法惊扰它们的梦。这里就是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人们称其“为世界末日而准备”的“种子方舟”。
“种子银行”的备份
根据估算,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万种可食用的植物,包括10万种稻米、1000多种香蕉……这些农作物的种子,小如罂粟花种子,大如椰子,都蕴含着无价的植物DNA。然而,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估计,地球上农作物物种已经消失了75%。
为了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全世界建设了1400多个“种子银行”,这其中既有世界银行、粮农组织与联合国资助的储藏机构,也有中国、英国等国家的大型储藏所,还有大学与研究室管理的小型储藏室。它们都保存植物的种子、花粉、孢子——简而言之,储存物种是这些“种子银行”的主要功能。就像钱存入了银行——存入和兑取都取决于需要,非常自由。
例如,收集了2.42万种植物种子的英国基尤千年“种子银行”,它会定期存放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种子,一旦某种植物灭绝,能随时从“种子银行”中起用种子,以便恢复这个物种。
然而这些“种子银行”也很脆弱,它们要面临战争和天气灾害的威胁,还存在缺乏充足的资金、完善的管理和先进的设备等问题——在全球1400多个“种子银行”中,只有十几个达到国际标准,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国家种子银行就在战争中被毁灭。
为了增强保护植物多样性的能力,从上世纪80年代起,国际社会就一直在构想有别于“种子银行”的储存概念——它要有足够大的容量,以最先进的储藏技术维持所有种子最长的生命期限,为全世界的“种子银行”做好备份,它不必存取自由,但必须能抵抗任何天灾人祸,即便是核战争爆发、小行星撞地球这样的“世界末日”来临,也能保护种子的安全。
“末日种子库”由此诞生,只有在外界没有种子可用的时候,才能动用这里储备的“生命之种”。这里将是人类面对毁灭性灾难时的“诺亚方舟”,即使生物都会毁于一旦,幸存的人类也还能取出这里存放的种子,将它们唤醒,重新耕种土地。
能抵抗任何灾难的地方
斯瓦尔巴群岛,人迹罕至,在种库周围,偶尔会有北极熊出没。
为了保证“末日种子库”的绝对安全,对于建造地点的选择和内部构造的设计,挪威政府也是煞费苦心。
修建在斯瓦尔巴群岛的“末日种子库”比现在的海平面高出130米,即便气候变暖导致格陵兰岛的冰层和南极洲的冰全部融化,海平面也只会再增加61米,不会淹没“末日种子库”。
这里是北极的永久冻土带,越深入冻土带之下的岩石山洞,越有利于保持低温。因此,“末日种子库”修建在距离山洞出口120米的地方,即便外界温度升高,也难以穿透周围厚厚的永久冻土,就算冷冻隔热装置失灵,永久冻土也能确保“末日种子库”的温度在零下4℃左右,并持续200年之久。
为了能够抵御原子爆炸的冲击,“末日种子库”按照美国国家黄金储存库诺克斯堡的安全模式建造,外面包围着1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墙,隧道里有数道安全性能极高的密封门,既能够抵抗爆炸产生的冲击力,也能防止热空气的渗入。
“末日种子库”中有两个气压舱,每个占地375平方米,共可以保存300万种植物种子样本。从世界各地运来的种子,经历干燥、清理等程序之后,被装进由特殊金属箔片和其他先进材料制成的“劳斯莱斯种子袋”——这种银色袋子能让种子在干燥和冷冻的状态下长久保存,每袋可以装500粒种子,袋子又被放在盒子中,整齐的码放在气压舱里的金属架上。
在“末日种子库”里,自动温控系统会使空气交换机和制冷设备交替工作,把温度常年控制在零下18℃,即使冷藏器坏了,永久冻土带仍将保持它们的冷冻状态。
在这样的温度环境下,小麦、大麦和豌豆这些重要农作物种子可持续保存长达1000年,储存最久的高粱,大约能存放1.95万年。
2007年9月,这个世界上最安全的种子库开放,接受来自世界各地的种子。目前,该种子库藏有50万种不同作物的种子,已经接收了来自世界各地,如墨西哥、加拿大、菲律宾、肯尼亚等100多个国家的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种子样本,成为全球作物种子最丰富的储藏库。
但愿这只是备份
作为全球“种子银行”的后备援助力量,“末日种子库”担负着出现地区性或全球性大灾难时,以这些精心储藏的种子重新启动农作物生产的重任。
挪威政府为了建造“末日种子库”耗费了300万美元左右的建设费,种子库建成后,每年的维护费用还需要约10万—20万美元。
尽管建造这座“种子库”的目的是为了能在发生作物流行病、核战争、自然灾害或气候变化的情况下,仍然能保证世界植物的多样性,希望有它的帮助,即便植物遭遇灭顶之灾,世界还会有重新焕发盎然绿意的一天。
但,原本人类不必耗费巨资,将鲜活的种子深藏在黑暗的洞穴里。因为大自然是一个比“末日种子库”更保险、更富有生机、更诗情画意的“种子银行”。
可是,这个精妙的“种子银行”却因为人类没有节制的活动,而失去了强盛的生命力,变得脆弱。有科学研究表明,花生、土豆和豇豆的野生亲缘物种在未来的数十年内都将受到气候变化的威胁,存在灭绝的可能。尽管这些野生亲缘物种并不能为人类食用,但它们对于改良农作物,尤其是在增强农作抗病虫害的特性方面,有特别的作用。
即使修建了“末日种子库”,也只能保存一部分,而不是全部野生物种的多样性,正因为如此,挪威人才给“末日种子库”取了个响亮的名字——“末日穹顶”。
这是希望用“末日”这个词,来警醒人们,如果人类对自己的行为还不加管制,那么地球的末日可能真的会到来。“穹顶”则表达了一种愿望,那就是尽管“末日种子库”是人类为自己买的昂贵保单,也是人类最后的救赎——即使能有保障,也希望永远都不必启用。(记者 詹媛)
相关阅读
土耳其安塔利亚市阿克代尼兹大学医院去年为一名女性实施的子宫移植手术如今宣告成功。这名女性定于今年9月接受胚胎移植手术,有望一圆母亲梦。这是世界首个子宫移植成功案例。
首例成功
德里亚·塞特现年22岁,出生于土耳其南部城市阿纳穆尔,天生没有子宫,因此从没来过月经。但她的卵巢等生殖器官发育正常。
去年8月,塞特在阿克代尼兹大学医院接受子宫移植手术。子宫来自一名死于车祸的女性。手术历时7小时,由土耳其著名外科医生厄梅尔·厄兹坎带领一支医疗团队实施。
为观察手术效果,塞特在医院住了半年。手术后三周,她首次出现月经。扫描显示,她体内的新子宫相当健康且运转良好。
英国《每日邮报》25日援引厄兹坎医生的话报道:“这是首例成功的子宫移植,不过最危险的阶段还在前面,病人能否怀孕生子还未可知。”
期盼孩子
移植手术前,医生分别从塞特及其丈夫体内提取卵子和精子,用人工方式获得8个受精卵,发育成胚胎后冷冻保存。今年9月,医生将把最多2个人工受孕胚胎植入塞特的新子宫。
塞特说:“有人问我想要男孩还是女孩,对我而言,这无关紧要,我只希望有个健康的宝宝。”
“如果我有一支魔法棒,想现在就把自己变成孕妇。我只想把宝宝抱在怀里,只想当母亲。”
英国生殖专家温斯顿爵士说,子宫移植风险包括排异、怀孕期间可能出现致命并发症等,抗排异药物则会提高癌症、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病率。
可以说,塞特整个怀孕过程都要冒生命危险,且必须以剖宫产方式生产。但她和丈夫穆斯塔法对尚未来临的小生命已是迫不及待。穆斯塔法说:“如果是男孩,我们会给他取医生的名字。”
塞特说:“如果能成为其他女性的希望,我会非常高兴。”
5月23日,甘肃省卫生厅官网挂出“甘肃省医务人员练真气 40余人打通任督二脉”的消息,引发了一系列争议。
5月25日,甘肃省卫生厅厅长刘维忠再次通过微博,表达支持真气运行学在甘肃全省推广的决心,称愿意牺牲自己的政治前途,“换来”甘肃中医的发展和患者受益。
任督二脉究竟在人体中有什么作用?究竟“打通任督二脉”一说如何而来,对人体健康又会产生什么影响?昨天(5月26日),记者采访了我国研究督脉26年的针灸科专家,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副院长张建斌。
人体存在“任督二脉”吗
甘肃卫生厅的通稿称:“经过9天的培训,学员们……感受了真气在任督二脉中运行的经过,体验了中医博大精深的神奇,证明了经络学说的存在,对中医产生了信心。”
那么人体存不存在“任督二脉”?张建斌说,任脉和督脉都是古代医者对人体一定认识的表述。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任脉和督脉的理论就建立了。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好几个地方提到了“任督二脉”。确切地说,最初的督脉是人们对脊柱的认识,任脉是对女性怀孕以后一些生理变化的认识,最终逐渐演绎到男性。比如为什么男性长胡子,女性不长胡子,古代医者用男女之间任脉气血的差别来阐释。这种理论所蕴含的事实,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现代临床事实,只不过表述的方法不一样,所应用的语言和术语不同。
可以说,古人对任脉和督脉的认识有着深厚的临床基础和实践基础。在理论化之后,任督二脉的概念逐渐抽象。督脉变成了人体背后的一条正中线,一共有29个穴位,任脉则成为人体前面的正中线,包括着24个穴位。
“任脉”最初是指“妊”
张建斌介绍,从文字方面来说,“督脉”除了正中以外还涉及到两边,比如“督查”这个词,也暗合着“督脉”的意思,就是站在正中间,往两边看的意思。古代医者把“督脉”脊柱当做最重要的组织器官,有具体的内涵。
“在很久以前,古人在认识‘督脉’的时候,还并不知道有动脉、静脉等这些西医术语,他们只是认识到了‘督脉’的功能。比如,督脉中间部分出现问题之后,脊柱会出现疼痛、不灵便,督脉的下端出了问题后会引起大小便的异常;督脉的上端异常,会引起头痛头晕。这些病候都和脊柱及其周围的肌肉、神经、血管等组织功能或结构异常有关系。”张建斌说。
“任脉”最初是“妊”这个字,指的是女性怀孕之后人体前正中线会出现色素沉着,不仅是怀孕,月经周期的变化,人体正中线的色素颜色也会有变化。当时古人很仔细地观察到了这种细微的改变。在古代临床积累中,逐渐理论化,构建了“任脉”。
张建斌认为,现代人不能苛求古人在两千多年前,就把这些“任督二脉”的解剖知识分析得很详细。其实,放在两千多年前,这套理论是非常高明的学问和智慧。
运用“任督二脉”如何治病
“任督二脉”也是中医理论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几乎每个中医在看病时都要运用到。在日常的看病中,张建斌就特别关注脊柱的“走向”。几乎每一个病人的督脉,他都会详细地记录。在他的临诊记录单中,有一张特别的病历——《督脉临床应用研究病例分析简表》,每张病历上都印着人体的脊柱正、侧位图,通过传统的手摸心会方法,摸出每个病人脊柱的变化,并与现代影像学检查相比较、相印证。
“比如说这位38岁的女患者,她患有睡眠障碍已经六七年的时间了,入睡很好,但有早醒的现象,一般凌晨两三点钟她就醒了,再也睡不着,同时还伴有月经周期提前。我在给这位患者检查‘督脉’的时候,发现她很多穴位上有压痛和反应,这种压痛不止是局部疼痛,还反射到四肢。对于这个病人采取的治疗方式,选择督脉上的穴位为主,进行针灸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睡眠得到改善,月经周期也在逐渐改善。”古人的“任督二脉”理论,对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是个强大的支撑,特别是“督脉”有很大的启发。
打通是指“坐如钟站如松”
记者了解到,甘肃省卫生厅如今之所以受到高度关注,也是源于“有41名学员打通了任督二脉”这种说法。在张建斌的“中医词典”中如何理解“打通”?张建斌说,在传统的中医书方面,没有见过“打通任督二脉”这个说法。只在金庸的小说中才有,只能说把中医的理论进行了文学化的处理。这种处理,通俗易懂,老百姓能明白。
中医中所谓的“打通”应当怎么解释?张建斌的理解是脊柱的“中正”。“坐如钟、站如松”这不仅仅是礼仪问题,这其实是身体健康的需求。后面的督脉中正了,前面的任脉也就正了。人体的前部是软组织,就像房子一样,房子顶梁柱直了,管道就直了。
张建斌说,临床发现,现在很多人的脊柱都不够中正。尤其是现如今很多白领年纪轻轻就出现颈椎、腰椎等问题。从中医角度解释就是,“督脉”出问题了。在平时的生活中进行改变姿势,以“坐如钟、站如松”的尺度来要求自己,通俗地说,就是督脉气血通畅。在纠正的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身体的感觉异常,如局部疼痛、麻木、发热、蚂蚁走的感觉等等。在临床上用针灸、拔罐、整脊这些方法治疗的时候,患者也有这样的感觉。
对话
皇帝的龙椅设计暗合“任督二脉”
现代快报:“打通任督二脉”究竟是中医的博大精深还是一种伪科学?
张建斌:这既不属于中医,也无法证明是伪科学。只能说“打通任督二脉”中医上没有这个说法,如果说用科普的语言来推广知识那是可以的,但用科普的语言来追求科学的数据是不对的。但这种科普的语言,是很难进行明确的学术界定的。
现代快报:“任督二脉”出现问题,用通俗的语言怎么解释?
张建斌:只要打个比方老百姓就能明白了。假如一个人第4、5节腰椎间盘突出了,是整个脊柱的问题,还是脊柱的某一段、某一节的问题?假如仅仅将目光盯在第4、5节腰椎间盘的突出上,可能会忽略许多相关的临床征候。如腰椎间盘突出后三四个月,患者会引起偏头痛。如何解释?我们会检查发现“督脉”上腰阳关等穴位出现问题了。因为“督脉”的整体性,会导致脊柱的上下都产生影响,用传统语言来说,影响了督脉上的气血运行。用现代生物学分析,就是脊柱的生物力学发生了改变,影响到脊柱的整体,出现颈部的肌肉发生继发性紧张,患者会引起偏头痛。两者都对同一临床现象进行了解释,所用语言、术语、方式等不同,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现代快报:为何中医、武术、气功锻炼中都有“任督二脉”这个说法?
张建斌:很多时候,武术和气功锻炼也借用中医的语言和术语,来阐述一些现象。太极拳、八卦掌等与道家有关的武术,都离不开这个理论。就连古代皇帝的龙椅、太师椅的设计都是和“督脉”的生理曲度是暗合的。可以说“督脉”在中医理论中更加重要。
延伸
气功与“任督二脉”
在甘肃省卫生厅的网站上也特别提到了“真气运行法”,也就是所谓的气功。张建斌告诉记者,在中国传统气功锻炼方法中,还讲究意念,一种心理和意识方面。这是一个复杂的领域。可以说,中医和气功有渊源,同时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气功和中医都在传承,不过传承的人群和方式有差别。从传统的中医养生来说,形体和心理都讲究。
中医和气功有交叉的部分。在明代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取自于两部分的素材,一部分是临床医疗实践,另一部分就是气功养身锻炼的体验。
在气功中也借鉴着中医的语言和术语,以“任督二脉”为例,气功锻炼和中医都用到了这个术语,气功也要求人的形体上保持脊柱中正。
即便气功中有“任督二脉”这个概念。但张建斌还认为,中医中的“任督二脉”更加具体,两者有着明显的分界点。在中医临床诊断疾病的时候,医生更容易把“任督二脉”具体化,具体到每个患者的症候中。张建斌举例说,比如患者任脉上的“中脘”穴出了问题,可以追踪到胃是否有问题,这是很具体的,可以说出来,患者也能够体会到。
而气功锻炼,面对的是健康和亚健康的人群,很难把这些具体的现象客观表现出来,只能说是锻炼者自身的感觉。这就不容易被旁人所理解和接受。这种感觉有时候显得太抽象、概念化了,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经络学与“任督二脉”
这几天,很多网友也从讨论“打通任督二脉”的问题转移到对中医传统理论——经络。也有网友质疑,人体是由肌肉、骨骼、血管、神经等组成的,在迄今为止的解剖学研究中,没有找到任何被称之为经络的东西。古人描绘的经络图与现代解剖学所发现的血管、神经的分布都不符合。那会不会是因为目前技术手段还不够发达,发现不了实际上存在的经络呢?
张建斌对于网友的看法进行了解释,经络其实是一种中医理论,是对人的生理、病理现象的概括的表述方式。经络的具体内涵是存在的。比如“督脉”中包含脊柱,这就是经络的一种展现方式。可以说经络从一开始就不是解剖的概念,是从疾病的表现,人体各个部位病症的相关性,从很多具体的病症表现中提炼出来的。古代临床医生都比较关注“经脉病候”,就是身体不同部位病症和症候之间的联系和相关性,这也是中医整体观的实践基础;倒是当代的“科学”研究,试图去找“经络线”,按着这种思维和思路,估计一万年以后,还是没有答案的。古人描绘的经络图,其实是概念图、示意图而已。
相关阅读:
墓室中奇怪的尸骨分布位置和朝向
据国外媒体报道,比利时的考古学家在秘鲁首都利马以南大约20英里处发现了神秘墓穴,其中埋葬着超过80具骨架和木乃伊。研究人员认为该墓葬与当地的原始部落进行的宗教仪式有关,尤其是骨架中存在着被杀害的婴儿遗骸,这座墓葬距今大约1000年。来自法语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考古学家小组揭开了埋藏在60英尺长的椭圆形墓室内的奥秘。
墓室中的景象令考古学家们感到吃惊,里面躺着十多具新生婴幼儿的骨骸,每具婴儿骨骸排列成一圈环形周界,他们的头部都朝向墓室。根据考古学家们的统计,墓室中埋葬着各种年龄段的骨骸,包括成年男性、妇女、儿童以及婴幼儿。值得庆幸的事,这座墓穴奇迹般地埋藏在地下,没有被掠夺的痕迹,墓室中仍然可以找到保存完好的木乃伊。
除了十多具婴幼儿的骨骸外,考古学家清理出大约70具骷髅和木乃伊,它们都处于墓室中婴儿骨骸位置的附近,大部分的骨骸都被包裹起来,其中有些尸骨具有妇女的特征,混合了各种年龄段的人。在尸骨的旁边,则是一些陶瓷制品、狗、豚鼠以及一些绘有神秘彩图的木块。根据相关研究人员介绍:“在墓葬发掘中出现婴幼儿是很令人惊讶的现象,但它们能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幸存而没有被毁坏也是非常令人惊奇的。”
发现婴幼儿木乃伊墓葬之处,附近的墓穴已经被掠夺,但是唯独该墓葬没有被检测到。根据考古学家彼得·埃克豪特(Peter Eeckhout)介绍:“在此墓葬中成年人与婴幼儿的比例显得极为不寻常,对此可以进行两个假设,墓葬中的人类骨骸是祭祀用的祭品,或者这些婴幼儿是自然原因而死亡的。由于性质比较特殊,这些自然死亡的婴幼儿尸体就被放置于墓穴中。”
但是,埃克豪特也发现了若干具骨骸上存在致命的伤害,物理性的创伤和或者严重的疾病,比如一位少年骨骸的颅骨发现了致命一击的痕迹。在周围的各处墓穴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大量致命疾病的踪迹,比如癌症或者一种可导致皮肤溃烂的热带传染病。据史料记载,在公元900年至1470年,这片大陆由南美印加文明的太古创世之神帕查卡马克统治,直到西班牙殖民者在1533年对该大陆进行了掠夺,仅仅在几年之内就被完全征服了。(Everett/编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