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美国“国家地理新闻”网站刊登了一组照片,展现了一种新发现的水母。这种水母被戏称为“粉红色吝啬鬼”,会攻击其他水母,制造同根相煎的惨剧。

  1.粉红色吝啬鬼在休息

粉红色吝啬鬼在休息(图片来源:Don Demaria)
粉红色吝啬鬼在休息(图片来源:Don Demaria)

  照片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礁岛群沿海拍摄,展现了一只被戏称为“粉红色吝啬鬼”的水母,数百根带刺的触须在水中摇摆。“粉红色吝啬鬼”是一种新发现的水母种群,它们会攻击其他水母,上演同类相残的惨剧。

  2000年,研究人员在墨西哥湾首次发现大量“粉红色吝啬鬼”,当时将它们列为Drymonema dalmatinum家族成员。这个水母家族自19世纪末期便被科学界所知,通常可以在地中海、加勒比海和南美大西洋海域发现它们的踪影。

  最近,科学家借助基因技术和表观检查揭示了这种水母的真实身份。根据他们的发现,“粉红色吝啬鬼”是一个全新的水母种群——学名“Drymonema larsoni”,以科学家罗恩·拉尔森的名字命名。在加勒比海,正是拉尔森首次对这种水母进行了研究。

  “粉红色吝啬鬼”与其他已知钵水母存在较大差异,促使科学家创建一个全新的水母家族。这个新钵水母家族——自1921年以来的第一个——被称之为“Drymonematidae”,囊括所有Drymonema种群。阿拉巴马州道菲因岛海洋实验室海洋生物学家基斯·拜哈表示:“在从遗传和形态学角度对Drymonema进行研究时,我们很快就意识到它们不同于其他水母,是一个独立的水母家族。”在最新一期《生物学通报》杂志上,拜哈和加州大学默塞德分校海洋生物进化史专家迈克尔·道森详述了Drymonema水母种群。

  2.捕杀同类

捕杀同类(图片来源:Mary Elizabeth Miller, Dauphin Island Sea Lab)
捕杀同类(图片来源:Mary Elizabeth Miller, Dauphin Island Sea Lab)

  一只在佛罗里达州礁岛群沿海捕获的Drymonema larsoni水母,被戏称为“粉红色吝啬鬼”,捕获后被放入实验室的水箱。根据新分析得出的发现,这种生活在墨西哥湾的水母在遗传上与地中海近亲D. dalmatinum截然不同。无论生活在什么地区,Drymonema水母都会捕杀月亮水母,沦为盘中餐的月亮水母几乎都是成年个体。

  道菲因岛海洋实验室的拜哈表示:“它们会向外伸出触须,一旦碰到月亮水母,便会用更多触须缠绕猎物,最后将它们捕杀。”成年Drymonema水母大部分消化工作由在触须附近摇摆的所谓“口臂”完成。口臂会渗出消化液,用于分解猎物。

  3.海湾战争

海湾战争(图片来源:Don Demaria)
海湾战争(图片来源:Don Demaria)

  墨西哥湾,一只体型较小的Drymonema larsoni水母攻击一只体型远超过自己的月亮水母。Drymonema的体型差异较大,有些只有几英寸宽,例如图片中的水母,有些则可达到几英尺。拜哈说:“它们的体型一直在增长,但绝大多数水母的寿命只有短短一年时间。在繁育下一代之后,它们便不再进食,身体逐渐衰老,枯萎并最终走向死亡。”

  4.水箱中游动的吝啬鬼

水箱中游动的吝啬鬼(图片来源:Mary Elizabeth Miller, Dauphin Island Sea Lab)
水箱中游动的吝啬鬼(图片来源:Mary Elizabeth Miller, Dauphin Island Sea Lab)

  一只在水箱中游动的Drymonema larsoni水母。这只水母在阿拉巴马州沿海被研究人员捕获。Drymonema水母主要以其他水母为食,触须的刺细胞力量很大,人类在接触时也能感觉得到。拜哈说:“它们是一群真正恶毒的刺客。缠绕你的触须越多,刺击的威力就越大。这些家伙长有数百条触须。”

  5.一个大块头

一个大块头(图片来源:Monty Graham, Dauphin Island Sea Lab)
一个大块头(图片来源:Monty Graham, Dauphin Island Sea Lab)

  墨西哥湾一只身躯巨大的“粉红色吝啬鬼”,宽度达到近3英尺(约合1米),拍摄时正在搜寻其他水母。一旦发现目标,便会展开猎杀。体型较大的Drymonema可一次诱捕多只月亮水母。研究人员曾发现一只触须上挂着34只月亮水母的Drymonema。

  由于很多水母的外形非常相似,研究人员一度认为水母种类很少。加州大学默塞德分校的道森发现了很多隐秘的水母,它们的外形几乎一模一样,但实际上却是不同的种群。虽然将此前认定的单一种群划分为多个种群似乎没有多大意义,但对于研究水母生态学特征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不同水母种群的行为存在差异。拜哈说:“这一发现将改变我们研究水母以及它们如何与人类和海洋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人将它们视为一大害虫。”(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4.水箱中游动的吝啬鬼

水箱中游动的吝啬鬼(图片来源:Mary Elizabeth Miller, Dauphin Island Sea Lab)水箱中游动的吝啬鬼(图片来源:Mary Elizabeth Miller, Dauphin Island Sea Lab)

  一只在水箱中游动的Drymonema larsoni水母。这只水母在阿拉巴马州沿海被研究人员捕获。Drymonema水母主要以其他水母为食,触须的刺细胞力量很大,人类在接触时也能感觉得到。拜哈说:“它们是一群真正恶毒的刺客。缠绕你的触须越多,刺击的威力就越大。这些家伙长有数百条触须。”

  5.一个大块头

一个大块头(图片来源:Monty Graham, Dauphin Island Sea Lab)一个大块头(图片来源:Monty Graham, Dauphin Island Sea Lab)

  墨西哥湾一只身躯巨大的“粉红色吝啬鬼”,宽度达到近3英尺(约合1米),拍摄时正在搜寻其他水母。一旦发现目标,便会展开猎杀。体型较大的Drymonema可一次诱捕多只月亮水母。研究人员曾发现一只触须上挂着34只月亮水母的Drymonema。

  由于很多水母的外形非常相似,研究人员一度认为水母种类很少。加州大学默塞德分校的道森发现了很多隐秘的水母,它们的外形几乎一模一样,但实际上却是不同的种群。虽然将此前认定的单一种群划分为多个种群似乎没有多大意义,但对于研究水母生态学特征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不同水母种群的行为存在差异。拜哈说:“这一发现将改变我们研究水母以及它们如何与人类和海洋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人将它们视为一大害虫。”(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月25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美国“国家地理新闻”网站刊登了一组照片,展现了一种新发现的水母。这种水母被戏称为“粉红色吝啬鬼”,会攻击其他水母,制造同根相煎的惨剧。

  1.粉红色吝啬鬼在休息

粉红色吝啬鬼在休息(图片来源:Don Demaria)粉红色吝啬鬼在休息(图片来源:Don Demaria)

  照片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礁岛群沿海拍摄,展现了一只被戏称为“粉红色吝啬鬼”的水母,数百根带刺的触须在水中摇摆。“粉红色吝啬鬼”是一种新发现的水母种群,它们会攻击其他水母,上演同类相残的惨剧。

  2000年,研究人员在墨西哥湾首次发现大量“粉红色吝啬鬼”,当时将它们列为Drymonema dalmatinum家族成员。这个水母家族自19世纪末期便被科学界所知,通常可以在地中海、加勒比海和南美大西洋海域发现它们的踪影。

  最近,科学家借助基因技术和表观检查揭示了这种水母的真实身份。根据他们的发现,“粉红色吝啬鬼”是一个全新的水母种群——学名“Drymonema larsoni”,以科学家罗恩·拉尔森的名字命名。在加勒比海,正是拉尔森首次对这种水母进行了研究。

  “粉红色吝啬鬼”与其他已知钵水母存在较大差异,促使科学家创建一个全新的水母家族。这个新钵水母家族——自1921年以来的第一个——被称之为“Drymonematidae”,囊括所有Drymonema种群。阿拉巴马州道菲因岛海洋实验室海洋生物学家基斯·拜哈表示:“在从遗传和形态学角度对Drymonema进行研究时,我们很快就意识到它们不同于其他水母,是一个独立的水母家族。”在最新一期《生物学通报》杂志上,拜哈和加州大学默塞德分校海洋生物进化史专家迈克尔·道森详述了Drymonema水母种群。

  2.捕杀同类

捕杀同类(图片来源:Mary Elizabeth Miller, Dauphin Island Sea Lab)捕杀同类(图片来源:Mary Elizabeth Miller, Dauphin Island Sea Lab)

  一只在佛罗里达州礁岛群沿海捕获的Drymonema larsoni水母,被戏称为“粉红色吝啬鬼”,捕获后被放入实验室的水箱。根据新分析得出的发现,这种生活在墨西哥湾的水母在遗传上与地中海近亲D. dalmatinum截然不同。无论生活在什么地区,Drymonema水母都会捕杀月亮水母,沦为盘中餐的月亮水母几乎都是成年个体。

  道菲因岛海洋实验室的拜哈表示:“它们会向外伸出触须,一旦碰到月亮水母,便会用更多触须缠绕猎物,最后将它们捕杀。”成年Drymonema水母大部分消化工作由在触须附近摇摆的所谓“口臂”完成。口臂会渗出消化液,用于分解猎物。

  3.海湾战争

海湾战争(图片来源:Don Demaria)海湾战争(图片来源:Don Demaria)

  墨西哥湾,一只体型较小的Drymonema larsoni水母攻击一只体型远超过自己的月亮水母。Drymonema的体型差异较大,有些只有几英寸宽,例如图片中的水母,有些则可达到几英尺。拜哈说:“它们的体型一直在增长,但绝大多数水母的寿命只有短短一年时间。在繁育下一代之后,它们便不再进食,身体逐渐衰老,枯萎并最终走向死亡。”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西安警方正在现场收集物证(资料照片)

  在陕西临潼看守所的铁窗后面,记者见到了秦东陵一号大墓的盗墓贼。问起前不久盗挖秦始皇祖坟的经历,他们警惕而寡言。

  入夜,记者探访刚刚被盗的秦东陵,残月在薄云里穿行,枯草在风中作响,光秃的杮树映出张牙舞爪的剪影。借着头灯光亮,一块被耙平的新土依然可辨。这里就是被挖出10层楼深、直通秦始皇先祖墓室的盗洞。

  这是一个扑朔迷离的盗墓和反盗墓曲折故事……

  发现:一截钢锯条

  早在2010年10月8日,秦东陵文管所所长高海锋就开始警觉了。那天,他例行巡察时在一号大墓顶上发现了一截钢锯条。

  秋天正是盗墓“旺季”,就任两年多来,秦海锋几次发现盗墓贼的蛛丝马迹,多在这个季节。

  对秦东陵地下宝物的想象一直刺激着盗墓者的神经。秦东陵埋着秦始皇的父亲、母亲、祖父、曾祖父,其中“亚”字形帝王大墓就有3座。经考古钻探,一些陪葬坑出土的车马饰物已显现非凡气象,何况主墓?

  “去年以来,我的狗被人整死了两三只。”住在大墓附近的文保员说。

  那天,高海锋把钢锯条悄悄插进土里,没有声张。10月19日再次巡查,发现钢锯条不见了,并有新土出现。20日再来,发现了一部对讲机。高海锋心想,坏了,盗墓贼已经得手了。

  接到报警,办案人员迅速赶到现场,在文物部门的协助下扒开墓顶的新土,眼前的情景令人震惊:一条近1米见方、30多米长的盗洞,几乎直上直下,精确地打到了主墓室外壁边缘。

  盗墓者的专业和老练令人咋舌。在陕西临潼公安分局刑警大队的物证室里,记者看到了几样形制奇特的工具。

  一把铲子,铲头从两侧卷起,呈半筒状。这就是传说中的盗墓利器“洛阳铲”。据说,盗墓老手一铲挖下去,仅凭碰撞的声音和手上的感觉,就能判断地下藏品的性质和布局。

  盗墓者还熟练掌握了现代科技。警方证实,那条巨型盗洞并不像常人想像的,是一锹一铲挖出来的。盗墓者运用了一种“挤压爆破”技术,瞬间一次成形。

  被查获的作案工具包括防毒面具、矿灯、电线、氧气瓶、通气软管、鼓风机、对讲机、制氧机、探杆、套筒等。这些东西整整装了几麻袋。

  能摆弄这么多家伙肯定是个团伙。他们究竟盗走了什么东西?

  面对堆积如山的证物,西安市公安局专案组的干警们一筹莫展。这伙盗墓者专业化的另一个表现是:连一个指纹都没留下。

  盗墓:黑暗中的罪恶

  事实上,从去年夏天起,这伙盗墓贼就开始踩点了。通过公安局的讯问笔录,记者理清了后来的情节——

  10月17日夜,就在高海锋还对可疑迹象犹豫不决时,盗墓贼老徐发动了汽车。把同伙拉到地方,又掉头回去了。他是这次盗墓的老板,只出钱,不干活。

  盗墓现场组织者是老肖。谁放风,谁操作设备,谁下墓,分工明确。午夜时分,洞打通了。小武从电线杆上引来电线,接到鼓风机上,用软管往墓里吹气。20多分钟后,大海戴上安全帽和防毒面具,腰间拴紧绳子,上头由人拽着,慢慢往下放。寂静。听得到他粗重的呼吸声。

  也就五六分钟,他突然大叫:“不行!不行!快拉我上去!”绳子急忙回收。大海一出洞就趴在了地上,不住地喘气,半天说不出话来。

  那是这伙盗墓者第一次对秦东陵下手,结局是草草收场。

  他们分析,大海难受的原因可能是缺氧。于是去买了新的气泵和管子,第三天夜里又来下手。这一回,瘦小的老肖决定自己下墓。

  洞底,是一片浓得化不开的黑暗。

  沉寂了两千多年,这里的黑色似乎已经凝固在了空气中。矿灯只能照出脚前一小块面积。那点可怜的灯光刚溢出,就被浓重的黑暗吞没了。

  勉强可以看到,面前是一个阔如厅堂的空间,地上横七竖八倒着木头,有些早已腐烂的草席,还有个大肚小口的黑色陶罐。很潮,触手之处都是泥,又冷又粘。

  这时,老肖感觉身后有人在拉他。一回头,却空无一物。低头看看,原来是绳子不够长了。

  虚惊一场!

  解开绳子,他开始磕磕绊绊地往墓室深处走。说不害怕那是瞎话,传说古代帝王陵内常设有机关暗器。

  突破:一只装CT片的塑料袋

  案发后第九天,专案组的刑警们仍在苦苦思索。

  “我们对案发地周边村民密集排查,对每件证物都反复检查,一直没有头绪。”西安市公安局刑侦局二处副处长冯炜说,“直到我们发现那个塑料袋。”

  10月29日,一位老警察注意到一个团成球状的东西,是个白色塑料袋,沾满了泥巴。刑警们拿不准,它是从现场提取的还是谁无意中掉进来的。找出取证时拍的照片和录像,反复比对,最后发现,这袋子的确曾在现场。

  把塑料袋摊平,看得出,这是医院用来装CT片子的一个口袋,上面用蓝色圆珠笔写着CT片号和一个刘姓患者的名字。

  每个人都立刻意识到了这条线索的价值。

  刑侦局二处五大队副大队长杨云荣立刻带队前往医院调查,发现刘某就诊登记写的是咸阳一个县。前往该县,全县叫这个名字的有几十个,无一符合医生提供的体貌特征。

  排查范围扩大到全省。同名者有数百人,几经努力,缩小到了十几个。最后发现西安城区有个刘某,各方特征都相当吻合。

  “事关重大,不能轻举妄动。我们不放过一个坏人,更不能冤枉一个好人。接触刘某之前,我们先对其周边关系做了详细摸底。”冯炜说。

  刑警发现,刘某恰好有一个临潼的亲戚,而这个亲戚跟文物方面有过联系。刘某的作案嫌疑越来越大,真相似乎近在咫尺。

  突然,线索断了。进一步排查认定,刘某在临潼的亲戚没有作案时间。

  专案组迅速召回所有成员,但他们凭直觉,这条线索不能轻易放弃。肯定有某个环节疏漏了,甚至是刘某自己都没有注意的环节。

  现实世界没有头绪,那虚拟世界呢?刑警们这样想到。

  筛查范围扩大到刘某的网友,最后锁定在一个网名“多多发财”的人身上。刘某去过他家,有一次恰好用那个CT袋装东西丢在了那里。

  11月5日凌晨,“多多发财”在睡梦中被抓获,很快就供认了盗墓罪行。原来,“多多发财”在准备盗墓时,顺手用这个CT袋装些小工具,带到了秦东陵……随即,小武等盗墓贼被抓。专案组又远赴江苏徐州,抓获了老徐等人。

  刘某并非案犯,甚至不清楚自己的网友是干什么的;而原以为天衣无缝的盗墓团伙至今也没想明白,警方从哪里找到了突破口。

  一伙高度专业的盗墓贼,竟栽在一只廉价的塑料袋里。西安市公安局刑侦局副局长曹楠华说:“这就叫多行不义必自毙。”

  取证:弄清墓室文物情况

  被盗文物哪里去了?刑警们搜遍了已知可疑窝点,都没有找到文物踪迹。

  老肖的供述是:“墓里什么也没看到,我就拿上来一个木头油灯和几个竹片,也算对人家老板有个交代。”

  在刑侦局高军探长眼里,老肖是最难缠的对手。他不仅有专业的盗墓经验,而且上过大学,曾因合同诈骗罪被判刑。

  没人晓得一号大墓地下究竟是什么样子。上次考古勘测还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仅弄清了墓室的基本形状。多数意见认为,这里葬的是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襄王。专案组决定下墓取证,弄清陵墓和文物被破坏的情况。

  警察下墓没有盗墓贼那么简单。要防止对陵墓造成二次破坏,更要保护人身安全。他们先给墓穴换气,一根管子往上抽风,另一根管子往下输氧。11月10日,干警王鑫磊、陕西考古研究院技工小高进了盗洞。

  “气味。”小高告诉记者,“刚往下滑了十几米,就有一股诡异的气味直冲鼻腔,无法形容,霉烂混合着恶臭,黏黏糊糊。回到地面一个多月,那种气味还死死贴在嗓子上……”

  王鑫磊戴着全套防护装备在墓里呆了十几分钟,上来就吐了。

  其实更危险的是,墓顶好几个地方已经塌陷,一旦塌方,就是灭顶之灾。

  借助警用手电筒的强光,一条高约4米、面积数十平方米的宽大走廊展现在两人面前。已在考古队工作多年的小高对其规模之宏大表示惊叹:“顶棚和墓壁都用粗厚的条木砌成,码得很平整。”

  年代久远,木墙已经倾斜了,裂出一道道杂乱的阴影。看样子,这只是主墓室周边的回廊,棺椁还没打开,更多的秘密隐藏在黑暗深处。

  “从他们拍到的录像看,这座墓符合帝王陵‘黄肠题凑’的形制,棺椁外面围着一道或几道木墙。但这次盗墓贼还没有打通木墙,所以没有挖到金玉类文物。”高军分析,盗墓贼把大量作案工具埋在了现场附近,表明他们正准备进一步动作,就被专案组打碎了妄想。

  较量:11件文物悉数追回

  抓了盗墓者,却一无所获?刑警们没有轻易接受这样的结果。焦点又对准了老徐、老肖所说的“木头油灯和几个竹片”。

  盗墓老板老徐说:“那些玩意儿不值钱。又是死人的东西,放家里不吉利。回徐州的路上我扔黄河里了。”几次交锋,他一直不改口。

  刑侦局二处二大队副大队长崔一波觉得,老徐的逻辑说不通:“你为这次盗墓已经花了3万块钱,不管拿到什么东西,说扔就扔了?不吉利,你本身就是盗墓的,还怕什么不吉利?”

  最可疑的是“扔黄河里了”。高军说:“如果他说扔垃圾堆里了,反倒比较可信。以我多年办案经验,只要犯罪嫌疑人说的是一个死无对证的理由,那百分之九十九是假的。”

  崔一波让老徐模拟当时的动作:“你怎么扔的?”

  老徐比划着:“我双手举过头顶,就扔出去了。”

  “这又不对了。”崔一波问,“一个木头油灯、几个竹片,值得这么费劲吗?你摇下车窗,顺手一扬就行啦!”

  老徐终于败下阵来,坦白:文物藏在徐州一间地下室里。

  专案组再赴徐州,将被盗11件文物悉数追回,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件,国家三级文件10件。

  面对“盗墓黑手”的忧思

  盗墓贼在秦东陵打开的盗洞又被封闭了,却留下了一连串问题和警示。我国丰富的田野历史文物,正面临着盗墓黑手的严重威胁。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仲立说,盗墓犯罪组织近年来呈现职业化趋势,形成了盗窃、销赃、走私“一条龙”。红外夜视仪、金属探测器等高科技工具也被犯罪分子利用。相比之下,我国田野文物保护的力量却很薄弱。

  秦东陵保护面积超过24平方公里,一共只有4名文保人员。陵园大部分区域无法进车,只能步行巡察,转一圈至少得一个多小时,失之粗疏是难免的。由于缺少经费,地波探测报警装置、电子摄像头等较先进的监控设备还无从谈起。

  记者还发现,秦东陵园区内建了10多座砖厂,烟囱林立,取土烧砖,不仅破坏了陵园景观,也威胁着文物安全,甚至可能为盗墓贼提供掩护。

  “陵墓几乎年年都会被盗,这次只是比较严重而已。”在秦东陵所在的范家村,有村民向记者反映,其他几座大墓也发现过盗洞。

  一种广泛存在的麻木状态加剧了盗墓的猖狂。对于多次发生的盗墓活动,文管人员不仅没有及时发现,有时甚至发现了也不报案。而有关部门对文物犯罪的打击力度不足,不法分子常不能得到有效惩罚。

  这次追回的被盗文物中,最珍贵的是一只八年造漆木高足豆。在底座上,两千多年前的制造者用篆书刻下了29字铭文。触摸那纤细的笔画,就像触摸到了黄河般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既光彩夺目,又深藏忧思……(本文所提人员姓名,除警方和文物人员外,均为化名)(李柯勇 冯国 梁娟)

发表在栏目: 科学


马杜克神庙遗址大门上的龙


人们根据历史典籍记载还原的古巴比伦空中花园

  伊拉克战争以来,位于伊拉克南部古城巴比伦遗址的命运一直备受关 注。战争不仅给许多古迹带来了灭顶之灾,还给盗墓者以可乘之机,大量盗墓集团在战后大规模地拥入了当地。本文就是截取众多盗墓迷案中的一个真实故事。巴比 伦文明守护之神的诅咒,让盗墓者闻风丧胆,一尊古老的神像,引发了一连串诡异的死亡事件,这其中究竟有着怎样的奥秘……   

  马路突然塌陷一个深坑,诸神神像不翼而飞   

  2009年3月2日的清晨,一声突如其来的巨响震动了伊拉克南部城市希拉。人们从梦中惊醒,纷纷走上街头。大家发现在城中一个不起眼的街道上,突然塌陷出一个深坑,黑漆漆的,深不见底。   

  一时间各种传言甚嚣尘上,附近的居民都惊恐地准备迁移,直到第二天警察宣布这并不是什么地陷,而是由于城外一个延伸而来的盗洞所致的地下坍塌,大家才平静了下来。盗洞对于希拉城的居民而言并不陌生,有太多的盗墓者想要盗取古巴比伦文明遗址里传说的宝藏。   

  “这群天杀的强盗、小偷、破坏者”,史密夫咆哮的声音,响彻盗墓现场,“这是对人类文明最可怕的犯罪!”这位一向温文尔雅的国家考古协会会长很少如此动怒,他身边的工作人员也都捏紧拳头,恨不得将那伙盗墓贼碎尸万段。   

  “当 至高的安努——众神之王和恩利尔——天地之主,国土命运的主宰,将全人类的统治权授予埃阿神之长子马杜克,使他显赫于众神……”在场的都是两河古文明专 家,从这段铭刻在遗迹里的文字中,已经可以知道这里就是整个巴比伦文明的中心,就是专家们多年苦寻不获的马杜克神庙。   

  但现在这里已破坏得不成模样,铭刻着古巴比伦文字的石板被毁坏了大半,盗墓贼更带走了所有可以变卖的东西,包括作为巴比伦文明最珍贵的文物——那原本供奉在神庙中的诸神神像,全部不翼而飞。  

  马杜克神像失而复得,现身死亡凶案现场    

  “如果神的诅咒是真的就好了,让那些文明的破坏者统统死去。”一位学者看着神庙正中的铭文,叹息了一句。   

  “神的眼睛将注视着所有试图侵入的渎神者,将死亡与灾祸降临到他们头上。”这句充满阴森气息的铭文,现在对应着那些已经变得空荡荡的神位,却显得莫名地讽刺。   

  史密夫当然不会将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诅咒之上,这件事情在拥有庞大影响力的史密夫的推动下,甚至直接引起了白宫与五角大楼的注意。美国方面甚至还派遣了联邦调查局的相关专家秘密介入了这一案件。   

  但是犯罪专家在勘查完现场之后,却都摇头苦笑。因为他们从现场的痕迹已经认出了下手的是一支他们熟悉的极为知名的国际犯罪团队。不要说是在这处于纷乱之中的伊拉克,就算在美国本土,他们也没有任何把握能够对付得了这样的人物。   

  事 情的发展也印证了这些专家们的判断,他们调动了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却根本没能发现任何蛛丝马迹。一个多月之后,就连最为坚持的史密夫先生都已经无奈地接 受了这个事实,已经准备放弃。却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完全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消息传了过来,被盗走的马杜克神像已经找到了,就在一宗死亡凶案的现场。

  神像引发连环迷案,接触过它的盗墓贼全死了  

  高级警官阿里向史密夫他们介绍了这起凶案的情况。这一起死亡凶案就发生在希拉城警察局门外的街头,死者是一名三十余岁的白人男子,现在已经查明他的身份是属于盗墓团伙之中的一员。青铜铸就的马杜克神像就抱在他的怀里,而根据现场的痕迹判断,他当时似乎是要冲进警察局去自首。  

  在警方已经完全束手无策的情况之下,这罪犯为什么甘愿自投罗网?这让所有人都觉得莫名其妙。而随着法医的鉴定结果出来,更是让所有人匪夷所思——所有征兆都显示了这名大汉在死前受到了极度的惊吓,他的死因就是由此引起的心脏骤停。  

  顺着这名犯罪分子留下来的线索,警方追查到了该组织其他成员的踪迹,但结果却让他们膛目结舌。原来就在这短短的一个半月之中,参与了这次盗窃案的所有人都已经离奇死亡,而且他们的死法千奇百怪:有人从高楼大厦的天台跳下来;有人是开车途中忽然加速撞向山崖;还有一个人是无缘无故将尖刀插入自己体内活活地疼死。好似有只无形的手,在控制着他们。  

  到了这个时候,就算是最为尊重科学的史密夫,都忍不住联想到了神庙之中的那句诅咒,难道巴比伦的守护之神马杜克的诅咒,居然真的在数千年之后发挥了神奇的效力?只可惜所有接触过这座神像的盗墓贼都已经离奇死亡,再没有任何人可以知道在他们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神像受到保护栖身警局,当夜大火烧死三名警察  

  在警方结案之前,美国联邦调查局的专家配合当地警方对这一珍贵的文物专门设置了一系列的安保措施。原本以为是万无一失的,谁也没有想到就在当天夜晚,一场熊熊大火,毫无征兆地发生在存放神像的警局中。  

  消防人员扑灭大火后,发现守护警局的3名警察遇难。从事后的现场痕迹来看,这场大火最开始居然是因警局之中有人故意纵火而引起。那名纵火的警员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身家背景清白,刚刚结婚升职,家庭和谐。而且,当时的安排已经充分考虑到了马杜克神像的安全,警卫之间都是四人一组,且每隔几分钟就有巡逻人员经过,这名警员就算是想故意纵火,其他人也绝对有机会及时制止。  

  事后查明了这名警员只是用随身的打火机随处纵火,并没有准备其他任何的引火材料。在周围都是精英警卫的情况下,这种低级的纵火居然会蔓延到这样的地步,那只能意味着在场所有人都眼睁睁地看着大火慢慢扩散,而没有采取任何措施。  

  在监控器里发现的画面,也间接证实了这样的事实,在画面里,那名警员正大吼大叫地四处纵火,明显精神已经处在了极为不正常的状态,而就在他的身边,还全副武装直挺挺地站着那些警卫与军人,对那个警员近乎疯狂的举动视而不见。就好像真的有什么神灵或恶魔,在这个时候遮蔽了他们所有的感官与知觉。  

  所有看过这段监控视频的人,都似乎看到了马杜克神像那双具有无限魔力的冷冰冰的眼睛。虽然在那些设备种种保护之下的神像在大火中没有受到任何伤害,但是就算是史密夫教授,也都再无勇气面对这样的诅咒,于是这件案子的一切调查就此草草终结。与之相关的所有档案,都被当局列为绝密资料就此完全封存,而至于这尊神像,则在经过一系列复杂的交涉之后,在严密的封存后,由还不肯死心的史密夫先生带到了美国。  

  谜底揭晓:   

  复制马杜克神像  

  意外破解离奇凶案

  那些接连发生的离奇事件,沉甸甸地压在史密夫的心头,左思右想之下,他终于想到一个可行的计划。  

  在耶鲁大学的实验室里,有着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全息光学扫描系统。史密夫先生希望可以借助这样的系统,详尽地获取马杜克神像上的所有数据,再同比例地重塑出马杜克神像2号以供研究。  

  史密夫教授的计划只是无心之举,谁也没有想到在对于马杜克神像的全息扫描完成之后,居然意外地破解了这一系列离奇案件的秘密。  

  原来这一尊马杜克神像是空心结构,在神像的内侧,布满了一圈圈奇怪的水波纹线条,就好似现代镭射唱片一般,而在神像外侧,以一种奇怪的规则,分布着几个风口。当风自这些风口灌入,通过这些波纹的震荡,就会形成声波振动,达到播放唱片一般的效果。  

  由于根本无法把握风吹入内侧的规律,研究者也无法再现这尊马杜克神像所可能发出来的声音。只不过可以确定的一点就是,这些声音根本就不是放给人听的。因为人耳所能接受的声波频率为20~20000赫兹,而马杜克神像所可能发出来的声音,却属于频率低于20赫兹的次声波,而这些次声波就是引发前面一系列离奇案件的凶手。

  次声波为何能杀人  

  物理学家揭晓答案

   20世纪30年代,美国一位物理学家曾经做过一次试验。他将一台次声波发生器放进了一个正在出演喜剧的剧场,而他坐在自己的包厢之中观察动静:只见在五分钟后坐在次声波发生器附近的观众开始出现惶恐不安与迷惑不解的情绪,并且迅速蔓延到了整个剧场。而就在短时间之后,离次声波发生器最近的观众甚至开始出现了控制不住自己癫狂情绪的现象,险些引发严重的后果。  

  在此之后,次声波对于人体的影响才进入科学家的视野。经过研究发现,由于人体内部许多器官的振动频率与次声波的振动频率相近,倘若外来的次声频率与人体内部器官的振动频率相似或者相同,就会引起人体内部器官的共振。次声波穿透人体的时候,非但有可能导致种种的情绪波动或者幻觉,还可能破坏大脑神经系统,造成大脑神经系统的严重损伤。特别是当人的腹腔、胸腔等固有的振动频率与外来次声频率一致的时候,更易引起人体内脏的共振,使得人体内脏受损而丧命。  

  之前,那些盗墓贼与警察局里的警卫与军人,都是在这尊马杜克神像所发出的次声波影响下出现种种可怕的幻觉,这才会由此而引发了一系列不可思议的离奇死亡事件。  

  李淑芳/文《探索与发现》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月17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美国古生物学家在阿根廷发现了距今2.3亿年前的恐龙化石,它们属于一种名为Eodromaeus的新恐龙,这种恐龙外形与始盗龙相似,身长只有4英尺(约合1.3米),颈骨还有气囊,这给兽脚类恐龙最终进化为鸟类增添了更多证据。

  1.已知最早的恐龙之一

已知最早的恐龙之一已知最早的恐龙之一((图片来源:Mike Hettwer))

  最新一项研究称,大约2.3亿年前,恐龙Eodromaeus曾经生活在阿根廷,这种恐龙体型如狗般大小,会给对手致命一击。新恐龙种类的发现让科学家对恐龙取代其他爬行动物统治地球以前的时代有了新的认识。

  参与这项研究的美国芝加哥大学古生物学家保罗·塞雷诺(Paul Sereno)说:“这是我们迄今对掠食性恐龙家族最完整的认识——它看上去像是这个家族最初的模样。Eodromaeus恐龙体型较小,行动迅速,十分危险。”作为已知最早的恐龙之一,Eodromaeus身长只有4英尺(约合1.3米),站高刚到成年人的膝盖处。

  最新研究显示,这种小恐龙却是兽脚类恐龙家族的祖先,这个家族包括霸王龙和恐爪龙这样的恐龙。与这些可怕的后代一样,Eodromaeus也有一条长而僵硬的尾巴,独特的骨盆外形,颈骨内还有气囊——或许与呼吸存在联系,为兽脚类恐龙最终进化为当今鸟类增添了更多证据。

  2.仅几磅重的小恐龙

仅几磅重的小恐龙仅几磅重的小恐龙(图片来源:Mike Hettwer)

  保罗·塞雷诺双手捧着Eodromaeus恐龙头骨全尺寸复制品,它的牙齿看上去像针一样锋利。塞雷诺还是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驻站探险家。据他介绍,Eodromaeus恐龙同与其极为相似的恐龙始盗龙生活在同一个年代。“如果回到2.3亿年前,其中一种恐龙从你的头顶轻轻掠过,你一定想知道那究竟是Eodromaeus恐龙还是始盗龙。”

  塞雷诺和他的研究团队曾经以为始盗龙是食肉恐龙的祖先。不过,基于对始盗龙化石的最新分析以及Eodromaeus的发现,他如今认为始盗龙其实是蜥脚类恐龙的祖先。蜥脚类恐龙是一种体型庞大的长颈食草恐龙。塞雷诺说:“这是恐龙起源的妙处。谁能预测这些10磅到15磅(约合4.5公斤到7公斤)的恐龙——两者外形相似,但吃的东西不同——最终进化成像梁龙和暴龙一样截然不同的生物?”

  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恐龙专家汉斯-迪特·苏斯(Hans-Dieter Sues)也认为,对始盗龙重新分类意义重大。苏斯还是美国国家地理新闻编辑,他没有参与这项研究。他说:“当始盗龙最早被发现时,每个人都注意到一点,那就是对于兽脚类恐龙来说,后牙看上去十分奇特。始盗龙长有叶状小牙齿,而这些牙齿是在兽脚类恐龙身上找不到的。”

  3.新恐龙骨骼复原模型

新恐龙骨骼复原模型新恐龙骨骼复原模型(图片来源:Mike Hettwer)

  研究人员对Eodromaeus恐龙几乎所有的骨骼都做了说明,鉴于Eodromaeus只是一种小动物,这种做法极不寻常。根据它的化石,科学家认为Eodromaeus恐龙就像是其兽脚类恐龙后代一样,双腿站立奔跑,具有锋利的牙齿和善于抓握的爪子——Eodromaeus恐龙用它来捕捉其他爬行动物幼仔。

  美国马里兰大学古生物学家托马斯·霍尔茨(Thomas Holtz)也认为,Eodromaeus恐龙或许是早期兽脚类恐龙的祖先。霍尔茨也没有参与塞雷诺的研究。他说:“我认为他们获得了一项重大发现。在特征方面,Eodromaeus似乎在兽脚类恐龙族谱中非常靠下。”

  霍尔茨补充说,Eodromaeus与始盗龙外形相似并不令人奇怪,双方在大约1000万年拥有共同的祖先,从进化角度讲,1000万年的时间其实并不长。他说:“我们对它们的共同祖先了解越深入,它们分道扬镳的时间越短,所以,它们彼此之间看上去更相像。如果你回到那个年代,最终发现它们其实是同一种生物。”

  4.发现新恐龙化石之地

发现新恐龙化石之地发现新恐龙化石之地(图片来源:Ricardo Martinez)

  这里便是发现Eodromaeus与始盗龙化石的阿根廷西北部荒凉的“月亮谷”(Valley of the Moon)。据塞雷诺介绍,在距今2.3亿年前,月亮谷到处是郁郁葱葱的森林,“环境非常美。”Eodromaeus和始盗龙与其他许多爬行动物种类分享了这片三叠纪天堂,包括嘴像鹦鹉的爬行动物(曾经是恐龙的远亲)及许多像鳄鱼一样的体型较大的动物。

  马里兰大学古生物学家霍尔茨表示,研究Eodromaeus与始盗龙的共同特点或许有助于科学家全面认识所有恐龙最后的共同祖先。霍尔茨说,Eodromaeus恐龙“可能是两足动物,手或许已经适于抓握,其食物或许并没有严格限定于肉类或植物,而相比之下,第一种恐龙可能是杂食动物。”在本周出版的《科学》杂志上,研究人员将对Eodromaeus恐龙新化石进行详细描述和分析。(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4.图案传递的信息

图案传递的信息(图片提供:Wendy M. Welsh, North Carolina Department of Cultural Resources)  图案传递的信息(图片提供:Wendy M. Welsh, North Carolina Department of Cultural Resources)

  别人在这个圆头上看到的是花和头像图案,而“安妮皇后复仇” 号的研究专家看到的却是可以证明它的身世的证据。例如它上面的花是莺尾,这是法国皇家的象征。在黑胡子夺取这艘船,给它更名为“安妮皇后复仇” 号以前,它是一艘私营法国运奴船,名叫“协和(Concorde)”号。这个圆头的花卉图案可能暗示这把剑也起源于法国。

  5. 三孔滑轮

三孔滑轮(图片提供:Wendy M. Welsh, North Carolina Department of Cultural Resources)三孔滑轮(图片提供:Wendy M. Welsh, North Carolina Department of Cultural Resources)

  这是最新发现的一个长3英尺(91厘米)的木质三孔滑轮,它是一个滑车,可能曾被“安妮皇后复仇” 号用来调整桅索,控制海上航行。之所以“安妮皇后复仇” 号的大部分结构都被海水腐蚀掉了,而这个三孔滑轮却能幸存下来,是因为它与矿物结合在一起,埋在沙子和沉积物下将近300年。只要不把三孔滑轮周围的矿物移走,不让它接触空气,它就不会烂掉,目前文物保护者把它放在一个水下试验箱里。

  6.黑胡子的持久力

黑胡子的持久力(图片提供:Courtney Platt, National Geographic)黑胡子的持久力(图片提供:Courtney Platt, National Geographic)

  这个长大约是12英尺(3.7米),宽10英尺(3米)的锚是在水下的“安妮皇后复仇” 号残骸所在地发现的。考古学家表示,最终他们会把它带出水面。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现“安妮皇后复仇” 号的残骸至今,潜水人员一直在设法把这里的古物转移到水面上。一些最新发现将于6月在北卡罗莱纳航海博物馆进行展览,用来庆祝 “安妮皇后复仇” 号搁浅293周年。目前该船的残骸遗址仅挖掘了大约一半,今年夏季考古学家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因为要是预算获得批准,挖掘工作将在那时重新展开。(孝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月14日消息,据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最近科学家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发现的海盗王黑胡子的“安妮皇后复仇”号残骸里发现一个剑柄,这个剑柄会是这名18世纪臭名昭著的海盗曾使用过的剑把吗?或许我们永远也无法找到该问题的答案。

  1.海盗王黑胡子的剑?

海盗王黑胡子的剑?(图片提供:Wendy M. Welsh, North Carolina Department of Cultural Resources)  海盗王黑胡子的剑?(图片提供:Wendy M. Welsh, North Carolina Department of Cultural Resources)

  这部分镀金剑柄会是黑胡子的剑把吗?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没法弄清楚,不过这样东西是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找到的“安妮皇后复仇” 号(QueenAnne's Revenge)的残骸里发现的,这是18世纪臭名昭著的大海盗黑胡子的船。自1997年至今,考古学家一直在对“安妮皇后复仇” 号的残骸进行挖掘。这个剑柄是他们获得的最新发现,发现它的消息已于这个月公布。

  据北卡罗来纳州文化资源部的考古学家大卫·摩尔说,这艘船于1718年在波弗特镇附近的沙洲搁浅,之后被弃,不过这艘部分露出水面的船可能一直保存完好,直到一年后才烂掉。他说:“不管怎样,这些海盗或许有很多机会把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东西拿走。”该项目的监管人、摩尔的同事温迪·威尔士表示,这个新发现的剑柄可能之所以会被留下,是因为海盗不再需要它,或者它所处的位置是海盗无法达到的地方。黑胡子短暂的海盗生涯仅持续了大约2年时间,但在那段时间里他变成历史上最令人害怕的歹徒。他在西印度群岛和美国殖民地近海一带活动,他令商船船长闻风丧胆,曾把南卡罗来纳州整个查尔斯顿的人当作人质。

  2.优美的废弃物

优美的废弃物( Wendy M. Welsh, North Carolina Department of Cultural Resources)优美的废弃物( Wendy M. Welsh, North Carolina Department of Cultural Resources)

  据北卡罗来纳州文化资源部的“安妮皇后复仇” 号古物管理员温迪·威尔士说,一条装饰性挂链曾从这个新发现的剑柄的十字型护手和圆头之间的小孔里穿过。考古学家2008年在“安妮皇后复仇” 号的残骸里发现这个剑把的十字型护手,它可能是英格兰或法国制造的。在剑把的一端还有一截断刀片,但是威尔士表示,荷兰武器历史学家简·佩特·普耶裴认为这把剑相对较短,可能是一名有点身份的绅士佩戴的,至少在海盗得到它以前是这样。尽管它可能一直被用来自卫,但这把剑的主要作用是装饰性配饰,它是在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初由人工制造的。

  3.雕刻图案的鹿角

雕刻图案的鹿角(图片提供:Wendy M. Welsh, North Carolina Department of Cultural Resources)  雕刻图案的鹿角(图片提供:Wendy M. Welsh, North Carolina Department of Cultural Resources)

  发现十字型护手两年后, 2010年潜水员发现这个刻有图案的鹿角,它是这把剑的剑把的组成部分。威尔士表示,专家希望能确定这个鹿角的起源,这有助于查明该剑是在哪里制造的。不过她表示,“我们无从得知”这把剑是如何到了黑胡子的船上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科学网讯 北京时间1月14日 近日美国国家地理发布消息称,科学家发现了6种消失许久的海地青蛙物种,其中包括热腺体青蛙,伊斯帕尼奥拉皇冠青蛙、伊斯帕尼奥拉皇冠青蛙、莫扎特青蛙等。近年来海地生态系统破坏严重,以前多处森林茂盛的地区变成了农田、荒地等。

  热腺体青蛙科学家在海地森林寻找消失很久的青蛙物种时,意外的遇到了濒临灭绝的热腺体青蛙,它长着一双不寻常的蓝宝石色的眼睛。在消失了近20年后,这个海地青蛙被国际保护组织(CI)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两栖动物专家小组的研究人员再次发现。

  伊斯帕尼奥拉皇冠青蛙 栖息于高海拔雾林的伊斯帕尼奥拉皇冠青蛙自从1991年就消失,直到2010年10月拍摄到它的图片它才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这类青蛙长有皇冠状的小突起物,经常被发现存在于凤梨科植物或兰花中间,可能与繁殖有关。海地现存适合青蛙生存的原始森林已经不到2%,其中包括集中于奥特高地和拉赛尔山脉山区热带雨林的生态绿洲,国际自然保护组织的罗宾•摩尔和他的同事就是在拉塞尔山脉展开对消失已久的拉塞尔草蛙和其它物种的搜寻工作。

  马卡亚穴居青蛙当科学家遇到马卡亚穴居青蛙时他们震惊了,不仅因为它自从1996年就消失不见,更是因为在奥特山地任何地方包括它们的发现地,都不曾有过它们的踪迹。这类青蛙大多藏于地下洞室,雌性青蛙一般在此产卵。

  马卡亚青蛙这类马卡亚青蛙是世上最小的青蛙物种之一,它的栖居地也很有限,只存在于海地奥特山地西南部的马卡亚和佛尔曼顶峰的高海拔处(5575-7677英尺,即1700-2340米),很多海地人对这些森林地区都不熟悉。 “即使是海地人也表示没什么好保护的,因为这些森林遥远,人迹罕至。所以我希望能带回这些物种给他们看,这些(青蛙物种)不仅是属于你们的,它对整个人类都有重要意义。”

  Ventriloqual 青蛙人们对海地的关注还停留在去年的地震,然而青蛙保护专家则强调当地的物种反映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平衡,这对海地人民来说一样至关重要,如果这些森林消失了,失去的不仅仅是这些珍惜的青蛙物种。

  莫扎特青蛙莫扎特青蛙哨子般的叫声类似于某种音符,这启发了该青蛙的发现者布莱尔•赫奇斯以著名的作曲家为这个物种命名。“我们发现岛上很多地方都有这类青蛙,但也发现了大量的濒危物种。92%的海地两栖动物濒临灭绝,它们很可能是森林里最后的生存者。

  被砍伐的山坡上孤立的一棵树海地奥特高地马卡亚生物圈保护区的防护带里,曾经茂密的森林坡现在只残存了一棵孤树。海地残存的森林也面临着威胁,海地人大肆砍伐森林以制造木炭-一种主要燃料来源,或者种植大豆类的庄稼,导致土壤贫瘠,形成了一种清理和种植的新的不可持续的循环。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在越南发现的吸血飞行蛙。在越南发现的吸血飞行蛙。
吸血飞行蛙的幼仔长有黑色的小尖牙。吸血飞行蛙的幼仔长有黑色的小尖牙。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月12日消息,据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2008年,人们首次在越南山地丛林地区发现一种吸血飞行树蛙,学名“Rhacophorus vampyrus”。这种树蛙身长2英寸(约合5厘米),只生活在越南南部的雾林地区,能够利用带蹼的四肢从一棵树滑翔到另一棵树。

  成年雌性吸血飞蛙在树干的水洼中产卵,避免幼仔沦为潜伏在河流和池塘中的捕食者的盘中餐。研究领导人、悉尼澳大利亚博物馆研究两栖类的生物学家乔迪·罗利表示:“这种蛙没有理由生活在地面上。”

  之所以将其称之为吸血蛙是因为它们的幼仔(蝌蚪)长着弯曲的“尖牙”。2010年,科学家发现了这一怪异的特征。罗利指出:“第一次借助显微镜看到这些尖牙时,我不由自主地说‘我的上帝’。”至于为何会长出尖牙,仍旧是一个不解之谜。罗利的研究获得国家地理学会的环保基金资助。

  蝌蚪通常长有类似鸟喙的口器。相比之下,吸血飞蛙的幼蛙绝对是一个另类,它们长有一对坚硬的黑钩,从口腔底部向外伸出。在蝌蚪身上发现这种特征还是第一次。科学家尚不清楚这些尖牙的用途。在树干水洼中繁育后代的青蛙经常用未受精的卵喂养幼仔。据罗利推测,尖牙可能用于帮助幼仔破卵而出。在12月21日出版的《动物分类学》杂志上,科学家描述了这种新发现的吸血飞蛙。(秋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79 页,共 9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