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近日,研究人员在东帝汶寻找巨鼠化石过程中,意外发现1万多年前的人脸石刻。

  法新社11日报道,研究人员在东帝汶莱纳·阿拉洞发现一些岩石上刻有风格化人脸图案,其中一人戴太阳状环形头饰。

  按法新社说法,这是人类首次在东帝汶发现类似古代石刻,也是这一地区发现的唯一一组更新世人脸石刻作品。更新世结束于大约1.2万年前。

  除人脸石刻外,研究人员在莱纳·阿拉洞发现其他一些人类留下的远古艺术品,有些艺术品的创作年代可追溯至3万年前。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去年宣布在这一洞穴内发现一种巨鼠的遗迹,这种巨鼠体如小狗,如今已灭绝。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近日,科学家发现长臂猿用来相互交流的歌声中存在着地方口音,长臂猿是仅次于大猩猩的最接近人类的物种。


黑冠长臂猿,仅次于大猩猩的最接近人类的物种

  这种小猩猩(亚属长臂猿)发现于越南、老挝、柬埔寨和中国南部,这种长臂猿以其种群特异的歌声来沟通交流、确定领地以及吸引配偶。来自哥廷根德 国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已经发现这些歌声的结构、基因都与它们栖息的地区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而可以解答了一些有关灵长类物种进化和迁徙的问题。

  进化论生物学家范玉霆(Van Ngoc Thinh)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解释说:“每一只长臂猿都有它自己特异的歌声,但是,和人类一样,在同一地区的长臂猿的歌声有地区相似性。”

  这项发表在英国医学委员会《进化生物学》期刊上的研究集中研究了6种冠长臂猿的歌声结构,特别注意了其中最接近的4种。研究记录了来自24个不同地区、92支猿群的400多只雄性和雌性长臂猿的歌声。

  研究称,长臂猿的歌声结构表现出一个明显的适应性改变,增强了远距离传播能力,这意味着它们已经适应了在亚洲森林中的生活环境。用慢速调制的单频带播放这些歌声,产生的声音听起来更像热带雨林的鸟叫声。

  虽然在这些歌声结构中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就个体嗓音而言,仍会存在许多差异。通过利用物种基因学对53种不同的声音进行比对分析,科学家发现其 中有4种歌声最为相似,而发出这4种歌声的长臂猿物种有着最相近的DNA,相互关系也最为亲近。同时科学家还发现来自最南边地区的长臂猿比那些在较北边越南和中国的长臂猿更相近,这就表明长臂猿的发源地在较为北边的地区,普遍向南迁徙。

  通过这些研究,科学家推断出其它灵长类的歌声和叫声可能也会有地区差异,因此,这些研究成果可以更广泛的用于识别物种关系以及确定它们的迁徙经历。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香港中文大学研究发现,年长、吸烟是患上大肠瘜肉的主要因素,另有研究显示吸烟会增加2成患上大肠癌的风险,其次则是男性、超重、糖尿病和肠癌家族史等风险因素。
中大以上述6项因素研发“中文大学大肠瘜肉预测指数(CU-CPI)”,为50岁以上无大肠癌病征人士评估风险,防止瘜肉恶化成肿瘤。
中大消化疾病研究所于2008年至2010年研究了约2,600名无大肠癌病征人士,发现年长、男性、大肠癌家族史、吸烟、超重及患有糖尿病是患上瘜肉的高风险因素。虽然瘜肉演变成恶性肿瘤可能需10至20年,但病征不明显,一般人不会察觉。
本次研发的指数以14分最高,年长和吸烟是最主要因素,65至70岁和有吸烟习惯分别会加4分,其次男性和BMI超过23亦会加2分。0至2分为一般风险,3至8分为中度风险,9至14分为高度风险。一般风险发现大肠瘜肉的比例为30.3%,高度风险为77.6%,为一般风险人士的1.5倍。而一般风险人士发现有后期肿瘤的比例即为2.8%,而高度风险人士即为15.9%,高出一般风险人士4.7倍。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日本研究人员2月10日在美国《神经元》(Neuron)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发现了果蝇的求爱机制。如果能证实脊椎动物也有类似的机制,就有可能以此提高家畜等的繁殖效率。
雄性果蝇和雌性果蝇的脑神经细胞种类不同。日本东北大学教授山元大辅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只有雄性果蝇拥有名为P1的神经细胞,这种细胞负责控制果蝇的求爱行动。雄性果蝇接触到雌性果蝇时,会感知到雌性果蝇身上的信息素,使P1细胞兴奋起来,从而发出求爱行动的指令。
研究人员向雄性果蝇的P1细胞中加入荧光物质,这种物质在神经细胞兴奋时就会发光。随后研究人员用针插入雄性果蝇的后背,将其固定住,然后让雌性果蝇靠近它们。结果发现只要雄性果蝇的足接触到雌性的身体,P1细胞就开始发光,雄性果蝇马上开始了包括扇动单侧翅膀在内的求爱行动。
研究小组认为,这说明雄性果蝇的足部拥有化学传感器,能够感知到雌性果蝇身上的信息素。他们表示,鱼类等脊椎动物也很可能通过特定的脑神经细胞发出采取求爱行动的指令,如果这一推测能够得到证实,养殖业就有望实现人工对动物的繁殖活动加以控制。(来源:新华网 蓝建中)
更多阅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美国研究人员2月10日公布研究报告称,他们对人类祖先——南方古猿阿法种的一个足骨化石进行分析后发现,这些具有与现代人类似的足弓。这一发现表明,南方古猿阿法种可能已经放弃了树栖生活,而主要以直立行走的方式在地面行动。
南方古猿阿法种生活在距今390万年至290万年前,其最著名的代表是1974年出土自埃塞俄比亚的“露西”,她被看做是人类起源研究领域里程碑式的发现。
“露西”生活在距今约有320万年前,生前是一位20多岁的女性。部分骨骼化石显示,她可以直立行走。不过由于未能发现其足骨,科学家对“露西”是像现代人那样直立行走还是一种树、地双栖活动未有定论。事实上,科学界长期以来也在辩论南方古猿阿法种究竟在什么程度上属于双足动物,相关研究也因为缺乏南方古猿阿法种足中段关键骨骼化石而进展不大。
美国密苏里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研究人员在10日公布的报告中描述了一个同样出土自埃塞俄比亚的足骨化石。他们称,该足骨是一个保存得“近乎完美”的第四跖骨(连接脚趾与足底的长骨之一),有数个与现代人足骨类似而异于其他猿类足骨的特征。例如,其两端是相互扭曲的,其足底与脚趾以一个锐角的角度倾斜。
研究人员认为,该化石显示,南方古猿阿法种类似现代人的足弓应该具备足够的强硬度助其蹬离地面,同时也具备足够的柔韧性以吸收震动,他们的脚可能已从便于握抓的结构转化成为一种与人类似的、便于行走和奔跑的结构。
相关研究成果将发表在11日出版的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
“如今我们知道,‘露西’及其亲戚具有足弓,这将改变我们了解的有关他们生活在哪、以什么为食以及如何躲避猎食者等知识”,文章第一作者、密苏里大学教授卡萝尔·沃德表示,“进化出足弓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基础性转变,因为这意味着放弃利用大脚趾抓握树枝的能力,同时也表明,我们的祖先最终放弃了树上的生活,而最终选择了生活在陆地上。”(来源:新华网 任海军)
更多阅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在埃及发现的45米宽的卡米尔陨石坑(小图为鸟瞰图)提供了证据,表明小型铁陨石有可能完好无损地到达地球表面。(图片提供:Museo Nazionale dell’Antartide Università di Siena/ESA)
5000年前的某一天,一颗小型的铁陨石猛烈地撞击了位于今日埃及西南部地区的一角,在岩石与砂层中砸出了一个45米宽的陨石坑。如今,一项新的研究表明,与之前的推测相比,像这样的小陨石更有可能在穿越地球大气层后保持完好无损。而这意味着这些天体可能会带来比我们的想象还要大的危险。
尽管小型陨石坑是月球以及太阳系中其他缺少空气的天体的共同特征,但是它们在地球上却很罕见——在我们这颗星球上的176个已知直径小于300米的陨石坑中只有15个。然而这一稀缺并非缘于从我们耳边呼啸而过的宇宙天体的匮乏。事实上,有另外两个因素在起作用。许多小型天体在坠入地球大气层的过程中分裂了,要么完全解体,要么在幸存下来后留下多个陨石坑。并且,这些天体在地面上撞击形成的陨石坑可能迅速被侵蚀作用或其他地质过程所掩盖而没有留下痕迹。但是埃及陨石坑正在迫使科学家重新思考铁陨石到底每隔多久便会完好无损地降临地球。
由距离最近的山脉命名的卡米尔陨石坑,是2008年秋季在谷歌地球进行的一次低空航测中被发现的。一个野外考察队于2009年2月到达这里,并找到了5000多块富含镍的铁陨石碎片,总重量超过1.7吨——这是一个确切的信号,表明数米深的陨石坑曾经被一颗铁陨石撞击过。在2月份出版的《地质学》杂志上,意大利比萨大学的地球化学家Massimo D’Orazio和他的同事估计,撞击时的陨石重量约为9.1吨,这意味着这颗天体在进入地球大气层之前的重量为20吨到40吨。
之前对地球上的小型陨石坑进行的研究表明,重量不到3000吨的天体通常会分裂而形成多个撞击陨石坑。10年前,在此级别的12颗铁陨石中,只有3颗在其火焰般的坠落后“幸免于难”,并形成了一个单一的陨石坑。然而卡米尔陨石坑的发现,连同只进行了少量研究的一个位于加拿大阿尔伯特省的陨石坑——也是由一颗小型铁陨石撞击而成,却将这种能够完好无损地撞击地球的天体的比例从1/4提升到超过1/3。
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行星科学家Philip Bland表示,陨石存活率的明显上升可能仅仅是因为有了一个更大的样本量,从而能够更好地代表撞击地球的天体。他强调:“我们发现的此类陨石坑越多,有关陨石幸存的统计模型便会越准确。”
Bland提出,穿越地球大气层的一颗天体之所以幸存是否取决于它的材质属性以及历史呢?曾在太空中再三遭受撞击的天体可能会出现严重裂缝,并且很容易在进入地球大气层的过程中碎裂,而那些由相对完整的高密度铁构成的陨石则拥有一个完好无损的降落到地球的更佳机会。
就像在《世界末日》这样的影片中所描绘的那样,与以形成多个碎片的形式撞击地球的陨石相比,一颗天外来客完好无损地撞击地球将产生更大的破坏。因此,这一新的发现表明,与之前的认知相比,地球人可能面临着由陨石带来的更大危险。(来源:科学时报 群芳) 更多阅读 《地质学》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1.很酷的冰河时代的头骨

很酷的冰河时代的头骨(图片提供:Heather Rousseau, Denver Museum of Nature & Science)
很酷的冰河时代的头骨(图片提供:Heather Rousseau, Denver Museum of Nature & Science)

  去年11月6日,科学家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斯诺迈斯村附近出土了一个冰河时代的野牛头骨。发掘小组成员、丹佛自然与科学博物馆馆长基尔克-约翰逊在声明中说:“我想,在我的人生岁月里,我从来也没有见过比这块骨头更酷的化石了。”
 

  据该博物馆介绍,野牛头骨是最近在这一地点发现的大量冰河时代的动物化石的一部分,这些动物化石包括美洲乳齿象、哥伦比亚猛犸、老虎蜥蜴和首次 在科罗拉多发现的杰斐逊地懒。这些冰河时代的“珍宝”是去年10月建筑工人在实施一项水库扩容工程期间偶然发现的,由于冬季来临,发掘工作暂停,科学家目 前正在对迄今为止发现的600件化石中的一部分进行分析,他们认为,这些化石至少有13万年的历史。
 

  2.猛犸幼儿

猛犸幼儿(图片提供:Rick Wicker, Denver Museum of Nature & Science)
猛犸幼儿(图片提供:Rick Wicker, Denver Museum of Nature & Science)

  这是科学家发掘出的一只年轻的哥伦比亚猛犸化石的一部分。这些在科罗拉多发现的“化石珍宝”是猛犸和乳齿象化石在美国被一起发现的少数几个案例之一,而在科罗拉多,只发现这一起。
 

  虽然这两种古代大象的近亲看上去很像,但它们还是有明显区别的,首先,乳齿象比猛犸小,獠牙更直,以树和灌木为食。猛犸比现代的大象还要大,主要为草为食。这两种大型动物都在约12800年前灭绝了。
 

  发掘小组成员埃利亚斯在声明中说:“像这样的地点非常罕见。发现时间跨度长达100000年的骨头多达数百件,这是一生都不容易遇到的机会。”
 

  3.有待处理的化石

有待处理的化石(图片提供: Rick Wicker, Denver Museum of Nature & Science)
有待处理的化石(图片提供: Rick Wicker, Denver Museum of Nature & Science)

  这张最新的照片显示在这个冰河时代地点发现的化石摆放在丹佛自然与科学博物馆里。这些化石之所以珍贵是因为是在高海拔地点发现的,在上百万年的时间里,众多的动物、植物和昆虫在那里堆积。
 

  密歇根州立大学乳齿象研究专家丹尼尔-费舍尔表示,在冰河时代的化石记录中,高海拔地点一向很少。他在声明中说:“一直有这样的观点:高海拔的 环境可能孕育了不同的社区或有不同的演变故事,可是,由于代表它们的化石发现得极少,所以没人敢肯定这样的观点一定正确。现在,我们终于迎来了看一看这个 观点是否正确的机会。”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研究人员发现的一块早期人类足部骨骼化石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早期人类足部第四跖骨证实足弓的存在


生活在320万年前“露西”的3D模型


露西生活在370万年前-290万年前,当时的早期人类可以直立行走

 

  据国外媒体报道,这是改写人类进化历史的突破点,研究人员发现的一块早期人类足部骨骼化石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该项研究结束了数十年的一项争辩 ——人类祖先什么时候结束了像猴子一样在树林之间攀爬,并开始像现代人类一样双腿直立在陆地行走。目前,这项最新研究发表在最新出版的《科学》杂志上。
 

  科学家在埃塞俄比亚Hadar地区发现的足部骨骼是一个完整的第四跖骨,这是连接脚趾至足底的最长一节骨骼。该骨骼化石属于南方古猿,1974年发现的著名“露西”骨骼就属于这一分支。
 

  此前,考古专家认为生活在180万年前-7万年前的直立人是最早从树居环境转变为陆地直立行走的早期人类,但这项最新研究将该日程表向前追溯了100万-200万年。
 

  考古学家表示,露西的足部骨骼具有足弓,这一特征仅存在于能够奔跑和长途行走的现代人类。美国密苏里州大学的卡罗尔-沃德(Carol Ward)博士负责此项研究,他说:“目前,我们知道露西和她同时代生活的早期人类具备了足弓特征,这将很大程度地改变他们当时的生活方式,包含饮食习惯 和如何避开掠食性动物。”
 

  足弓的形成奠定了现代人类的直立行走基础,这是因为早期人类放弃了利用第四跖骨攀爬树木,见证了早期人类如何放弃树居环境,来到陆地上直立行走。
 

  露西生活在370万年前-290万年前,当时的早期人类可以直立行走,然而,研究人员却并不知道是否他们多数时间是四肢行走,还是选择直立行走。
 

  沃德博士表示,足弓是人类直立行走的关键性特征,因为足弓能够吸收行走时的震动,提供一个很难弯曲的足部支撑平台,让人类能够轻松地向前行走。 随着对早期人类进化的足弓深入研究,将证实这种人类足部独特结构是人类运动的必要条件。

  (蜘蛛侠)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去过酒吧的人一定会有一种感受:如果酒吧嘈杂,交谈时不得不提高声音,以使对方听到。最近,海洋生物学家对鲸的求偶呼叫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鲸鱼向情侣发出的求偶信号越来越大———几乎是50年前的十倍。而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越来越吵闹的海洋环境。
 

  研究者们在英国周边海域深入观察了鲸鱼是如何应对越来越喧闹的海洋环境的。
 

  被选择进行研究的海域里,有大量的海上钻井平台,有繁忙的海上运输,还有声音巨大的海洋风力发电厂,那是世界上最嘈杂的海域之一。
 

  海洋生物学家皮特·泰克发现轮船和海上平台发出的声音有着跟鲸类叫声相同的音频。于是,鲸类尝试改变它们发出的声音音量和频率,使叫声更大更加具有穿透力,就像是原来唱低音的歌手转向高音。
 

  鲸鱼的歌声能够传播到几百英里之外的海域,这对它们的求偶活动非常重要。但是由于海洋变得越来越嘈杂,给鲸类的交配带来越来越多的麻烦———鲸 类的呼叫变得不如以往精细,而且需要多次重复,因而交流当中消耗了相当多的能量。由于有些鲸鱼被迫改变了叫声,不仅改变了音量,还改变了音阶,造成它们的 同类误以为它叫错了自己的“名字”,鲸鱼们要找到一个合适的配偶越来越难了。
 

  海洋噪音,就是人类给鲸鱼制造的尴尬。(赵鹏)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该恒星流可能是近期被银河系所吞噬较小星系的残骸
 

  天文学家观测到一个未曾发现的恒星流穿过宝瓶星座,他们认为该恒星流可能是近期被银河系所吞噬较小星系的残骸,该恒星流位于图片粉色部分。
 

  被吞噬的矮星系是“陈旧发酶的点心”

  现已探测到银河系内存在十几个恒星流,它们是被银河系引力撕碎和吞噬的卫星星系残骸。多数恒星流环绕在盘状银河系平面,颇似章鱼触角攀爬在餐盘上。但是最新发现的宝瓶座恒星流非常独特,这是因为它嵌入在银河系平面上。
 

  宝瓶座恒星流是迄今发现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流,距离地球1500-30000光年的区域,该恒星流的延伸方向朝向宝瓶星座。同时,它也是最年轻的已知恒星流,可能形成于7亿年前一个矮星系被撕碎的过程中,这一时间对于宇宙而言仅是瞬间而已。
 

  德国波茨坦天文协会博士后研究员玛丽-威廉斯(Mary Williams)是该项研究负责人,她说:“该恒星流自身非常古老,或许有100亿年历史。这就相当于一个非常古老的小星系被吞噬,我猜想这就如同一盘陈旧发酶的点心。”
 

  “恒星移民”拥有奇特轨道

  玛丽和她的研究同事在“R放射性速度实验(RAVE)”中发现这个奇特的恒星流,据悉,RAVE实验迄今已测量了银河系内50万颗恒星的移动变化。
 

  玛丽说:“目前有大量的恒星需要进行真实地科学研究分析,比如近期发现的宝瓶座恒星流。”该研究小组能够揭示宝瓶座恒星流并非起源于银河系,这 是由于它以独特的方式移动在银河系中心周围。她指出,我们发现一群恒星反常地穿越太空,多数情况下,恒星轨道环绕在星系中心,这就如同行星环绕在太阳轨道 运行。但是宝瓶座恒星流聚集在一起运行,其形态颇似玫瑰花的花瓣。
 

  目前,玛丽带领研究小组已探测到该恒星流处于其中一个“花瓣”的顶端,这些恒星调转轨道方向,从向外变至向内,朝向银河系中心。
 

  通过研究宝瓶座恒星流和其它银河系曾经的“食物残骸”,科学家不仅能够理解银河系的起源,还能进一步洞悉其未来变化。玛丽说:“当前我们认为银河系形成基于吞并其它星系,最终它将形成一个更大体积的星系,天文学家预测,未来50亿年后,银河系将与仙女座星系合并。”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74 页,共 9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