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大批研修生震后忍饥挨饿,多人空手回国

  新快报讯特派记者温建敏李国辉通讯员王晓明报道 昨晚,新潟迎来最大规模的中国留日人员撤离,来自岩手县、福岛县等近千重灾区人员在中国驻日使领馆人员的协助下,乘坐包车赶到机场,等待回国。

  这批撤离者大多是来自岩手县重灾区大船渡、久慈、九户等地的研修生,他们没有钱,没有多少行李,甚至有的还没有换下工作服,从地震开始他们就失去联系,缺衣少食,一个女孩甚至因饥饿昏倒,坐上大巴车那一刻,许多人激动得流下了眼泪,高声欢呼。

  记者了解到,这批研修生大多来自沈阳、山东、辽宁,他们都是通过上网查询到中国大使馆集中转移岩手县中国人的消息。

  “我们为了及时离开,连工资都没有拿。”来自山东济南的曹娜娜说,由于没有手机,又没有找到公用电话,现在家里人还不知道自己已经离开,而且她身上的钱还不够买机票,“不过没关系,只要安全到达新潟就可以了,其他的再想办法。”

(编辑:SN002)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3月18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前往日本驻华使馆吊唁日本“3-11”地震遇难者,并简短会见日本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新华社记者马占成摄 

  3月18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前往日本驻华使馆吊唁日本“3-11”地震遇难者,并简短会见日本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新华社记者马占成摄

  中新社北京3月18日电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18日下午前往日本驻华使馆吊唁日本“3·11”地震遇难者,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向丹羽宇一郎大使并日本人民致以诚挚慰问,对遇难者表示深切哀悼。

   胡锦涛表示,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友好近邻。我们对日本人民在这次地震中遭受的痛苦感同身受。中国政府和人民正积极支援日本抗震救灾,我们将继续向日方提供必要的帮助。祝愿日本人民早日克服困难,重建家园。中国政府十分关心在日中国公民安全。“3·11”地震发生后,日本政府积极救助在日中国公民。中方对此表示诚挚感谢。

  丹羽宇一郎表示,日本“3·11”地震发生后,胡锦涛主席阁下致电我国天皇陛下,祝愿日本人民早日克服困难,重建家园。中国政府向日方提供物资援助,并迅速派出国际救援队,积极开展救援活动。许多中国民众也向日方表示慰问。日本正在国际社会支援下开展救灾。日本政府将确保在日中国公民安全,全力以赴为他们提供支援和方便。日方愿与中方保持密切联系和沟通。

  中国国务委员戴秉国、外交部长杨洁篪、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中国对外友协会长陈昊苏等陪同前往吊唁并参加会见。(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日本9级强震引发海啸,再导致福岛核电站发生的核泄漏危机,成为全世界媒体关注的重要新闻,同样也成为中国媒体和公众关注的重要新闻。在这其中,互联网首当其冲,直接扮演了中国社会舆论的重要反映者。

  从3月13日开始,以新浪微博为代表,日本9.0级地震一直占据着热门话题榜的榜首,其间在多个时段内虽有短时间变化,但是话题榜上的转载量和关注度仍然是最高的。

  中国网络媒体尤其是微博上的信息交流,成为观察中日公共外交的一个重要时刻。

  公共外交至关重要

  在谈及中日关系时,中日双方的学者都非常重视彼此民意的形成。这种民意的形成是多方面作用的结果。

  从根本上说,中日关系中的障碍,非常明显地集中在三个领域。

  一是围绕历史问题发生的林林总总。日本少数政治人物和右翼团体一直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在侵华问题上中国公众长期对日本右翼舆论持警觉态度,日本政府对历史问题的模糊性也一直伤害着中国人民的情感。

  二是中日同为亚洲国家,在地缘战略领域必然存在一定的摩擦。尤其是近年以来,在钓鱼岛、春晓油气田等问题上,甚至在中国军力发展和经济强盛的过程中,中日两国有一定的利益摩擦,也产生了不少争论。

  三是作为不同政治制度的国家,两国在包括人权、宗教等问题上存在分歧,甚至在西藏、新疆等问题上,日本舆论中对中国的负面看法还不少。

  这些问题的形成,直接影响到两国民众的情感层面。因此,在谈及中日关系时,中日双方的学者都非常重视彼此民意的形成。这种民意的形成是多方面作用的结果,一方面是社会舆论中长期的历史积累,它有合理的一面,也有情绪化的一面。

  例如在2010年底,日本内阁做的年度性“与外交相关的舆论调查”中,受访者中20%回答“对中国有好感”,77.4%表示“没好感”———这一比例是1986年以来最高的。

  但是与此同时,中日之间的经贸、人员往来都在不断增加。这二者之间并没有发生直接的正相关关系。

  另一方面,民意的形成也与媒体长期报道有关。在中日关系上,两国媒体都承担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年来,两国媒体关注彼此之间的冲突和突发事件,多于长期交往,也形成了舆论上的压力。这些突发事件的报道,直接影响中日两国民众中的相互印象。

  在21世纪初的几年时间里,由于小泉纯一郎对华采取相对强硬的政策,并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在中国的舆论中日本形象有较大的下滑。而在2005年之后,由于“毒饺子”事件,中日油气田争端以及2010年的钓鱼岛撞船事件等,日本舆论对华态度也有明显下滑。

  公共外交是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舆论外化,更代表着一国形象在对象国的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日之间的公共外交尤为明显。它不一定随着中日关系的改善而向好,但是在中日关系出现负面影响时,一定会向着更坏的方向发展。

  突发自然危机是公共外交的重要契机

  中国民众更理性地区分历史问题和现实危机,更理性地区分日本军国主义与日本民众。

  自然危机推动公共外交的改善,在国家关系上并非没有先例。

  在智利圣何塞铜矿的矿难发生后,由于智利矿井下有一名玻利维亚籍的矿工,玻利维亚的媒体和舆论对救援关注度比较高,报道也相对正面,使得这两个在政治关系上屡有摩擦的国家找到了改善关系的契机。

  此次强震、海啸和核泄漏事故爆发后,中国网络媒体尤其是微博,以及中国网民的网络讨论,形成了一种相对积极的公共外交氛围。

  从目前来看,这种氛围对中日两国民间舆论和彼此看法还是积极影响更多一些。

  这种公共外交领域的改善是两方面的,一方面当然是日本舆论和日本媒体对中国网络的关注。

  从短期来看,这种关注还没有来得及体现出来。因为在灾难报道中,本国媒体与舆论首先关注的是灾情发展情况和自身的安危。但是从中长期来说,外围舆论的看法和国外救援队的参与,还是会登上日本媒体,进入日本舆论,成为评估震灾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方面的报道一旦增加,会对中日民众之间的相互了解产生积极的作用。

  其实更重要的是我国网民认知的变化。公共外交的基础,是本国民众的国际意识和国际观。一个国际意识强的民族,其公共外交的发达程度往往比较高。

  比如在日本强震刚刚发生的时候,在微博上有一些网友发出了“老天惩罚日本”的感慨,但是更多的微博发言在表达悲伤和同情。到了6天之后,我们依然可以从网络上看到一种复杂心理的表现,比如有微博网友说:“提到日本地震,当初我听到这个消息,心想让他们也尝点苦头。但这只是一瞬间的想法,很快被另一种声音所淹没,顿觉刚才的想法太黑暗了,还是为他们祈福吧。”

  这种认知上的变化,在不少微博中都有体现。中国民众更理性地区分历史问题和现实危机,更理性地区分日本军国主义与日本民众。

  好的公共外交,往往就是不同国家之间找到相似性的过程。中日之间也不例外。

  一方面,这种舆论基础的变化,会影响到中日公共外交的“话题意识”,使得两国民间容易找到超越分歧的共同话题,寻找共同结论的能力就更强。

  另一方面,因为自然危机的背后,往往有超越地区利益的共同诉求。人们对于生命的守护,对安宁环境的期待,和对真诚互助的感谢,也是超越国界的。

  这些都是公共外交中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基础。在突发事件中,中日两国民众在情感上容易取得共识,因此也更有提升的空间。

  中日公共外交仍需解决长期命题

  中日之间需要更多的历史契机进行深入的公众对话,更希望有超越危机之外的长期对话。

  短时间来说,危机对中日两国公共外交产生的变化是非常明显的。在此次强震和次生灾害发生后,中国舆论和中国政府的救援协助都会改变一些日本民众对华的看法,这是显而易见的。

  例如中国国际救援队在日本的救助工作,在当地民众中引起了好感,不少民众对救援队员致谢鞠躬,甚至以简单的汉语表达,这都是直接的公共外交效果。

  然而值得进一步观察的是,这种公共外交的变化是否能形成持续效应。

  在公共外交的历史上,短期危机会快速提升,但是中长期关系仍然会发挥重要作用。

  在2008年中国汶川大地震之后,日本救援队向中国遇难者致哀的照片感动了许多中国人,也的确引发了国人的思考。但这之后去年的钓鱼岛撞船事件,重新加剧两国民众中对彼此的负面看法。

  公共外交看似好也突发事件,坏也突发事件,实际上仍然是两国关系的三大基础在起作用。因此,如何在中日中长期的公共外交中的作用力,仍然是一个需要冷静思考的问题。

  中日关系有许多特殊性,这是一种建立在复杂历史背景下的现实国际关系,在国与国之间很难找到可效法之处。

  由于历史积怨较深,中日之间的积极舆论基础比较薄弱;而又因为现实问题存在,历史和现实积累出来的矛盾就更相对集中。这些恐怕不能通过一次危机的公共外交工作发生彻底扭转。

  唯一能够肯定的是,中日之间需要更多的历史契机进行深入的公众对话。更希望超越危机之外的长期对话,在公共外交中真正有所突破。

  ■ 微博

  零弦:在灾难面前,有的是身为人类的平等,没有民族的偏见。日本加油!也请一些人不要以偏概全。我们并没有忘记历史,而是懂得怜惜生命。 

  盖彦成律师:我同情日本,我认为应尽最大的努力向日本施以援手,既基于道义,也基于长期利益,不要丢掉与日本民众改善关系的机会,不要被仇恨迷住双眼而放弃相互了解的机会。 

  随枫月:日本大地震,很多网友很开心。我觉得很心痛,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学会包容和谅解。在大自然灾难中,人不可能去控制,仇恨可以化解。曾经我为汶川、玉树流过泪。现在我为日本人民祈福,希望他们尽快建立自己的家园,我们住在同一个地球村。  

  @财经时评:记住这位普通的日本人!地震发生后,是他,挽救了20名中国研修生。当佐藤充再次冲回宿舍楼试图找寻自己的妻女时,海啸来了,佐藤充再也没能跑出来,而他的妻女到现在也下落不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祝他的妻女平安!感谢您,尊敬的佐藤充先生。

  □周庆安(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公共外交研究室主任,副教授)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在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后,中国核电站的安全性问题引发民众关注。

昨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在外交部新闻司外国记者中心举行的座谈会上表示,中国核电装机量仅占全球平均值的十分之一,发展潜力很大,不应因一次事故否定核电的重要性。

中国核电安全技术全球领先

新京报:福岛这次核泄漏事件引发国人对国内核电安全性的空前关注,很多官员和学者都站出来讲中国的核电是第三代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安全的技术。

冯飞:在技术方面,可以说中国目前的核电安全技术是全球最领先的核电安全技术,大家说的第三代技术中国是第一个用于实际应用的。这个是没有问题的,公众不用担心。

新京报:有日本学者批评福岛核电站的选址距离人口稠密地区不够远。中国的核电站选址是否存在同样的问题?

冯飞:我国的核电站选址一般都会选择在人口很稀少的偏远地区,从选址上安全可以保证。从时间上看,都不是近几年才开始选的。我所知道的一个选址是在广东的一个城市,我在发展中心18年,刚到的第一年就去调查这个城市,也就是说到现在已经选了至少20多年,据我了解,现在国内正在建设或运行的二十几个核电选址,都是在经历了很长时间的论证之后才确定的。

新京报:一些民众认为,基于安全考虑,不应建核电站。

冯飞:核电是全世界各国在新能源发展上的共识。核电在中国的利用率很低,装机量占电力装机总量的百分之一点几,全球的平均值是17%。核电的发展在中国是必然的,当然这是要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我想,不应因一次事故否定了核电的重要性。

核安全运营规则已与国际接轨

新京报:这次福岛核泄漏,中国可以从中吸取哪些教训?中国核电目前最需要做的事情是什么?

冯飞:从日本这次核泄漏来看,我个人理解核技术的安全问题我们已经做了一些工作,在核安全运营方面,我们已经有了一套与国际接轨的规则。我认为目前最需要做的是核电站应急状况的处置能力问题。这个应急不仅仅是在核运行中因为各种原因出现的问题,更重要的考虑是特大自然灾害出现的这些问题,要有一套更加有效的应急处置方案。

新京报:你如何看待这次核泄漏事件引发中国民众恐慌性买碘盐的现象?

冯飞:这正是我要说的问题,就是公众教育问题。这次出现事故后,在中国的一些地方由于老百姓不太了解或者不太具备一些知识,出现了恐慌,抢购碘盐等一系列事情,这恰恰说明我们的教育还需要继续加强。我想这个现象不仅仅是中国,美国也曾出现过抢碘片的事情。对老百姓的教育主要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使公众能够认识到核电的好处和风险,第二个方面是一旦出现问题,怎么样来防护。

人才是当今中国核电发展瓶颈

新京报:世界各国利用核能,是为了摆脱传统能源的依赖。除了核能,水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也是重点发展对象,中国情况如何?

冯飞:中国的水力资源全球第一,可开发的水电资源量4.5亿千瓦,我们目前只用了一半多一点。中国的可再生能源非常之大,太阳能有三分之二的国土面积平均日照时间在每年2000小时以上,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潜力仍然巨大。中国的天然气利用比例偏低,比如德国,它的天然气利用占能源消费比例的三分之一,中国只有4%到5%,发展天然气能源也有很大潜力。当然,还有核能,特别是核电。

新京报:在中国核电的发展上,你认为现在最大的瓶颈是什么?

冯飞:我个人认为,人才是瓶颈之一,在这一轮核电建设高峰期时,当时我们最早遇到的是制造能力的瓶颈,比如说装备很难加工出来,这些问题已解决,而现在最重要的事情是核的人才的培养,包括运行人员,高素质建设人员及监管人员。

地震不会对中日贸易有长期影响

新京报:近期,有媒体报道这次日本地震对日本在中国的车企会有影响。地震对中日间的贸易是否会产生影响?

冯飞:实际上,日本汽车企业占中国汽车市场的比例大约在28%。日本的汽车制造企业跟欧美企业相比,自我配套比例很高,配套中有一部分是日本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在中国制造的。大致上日系在中国的本地化率占80%以上。这次大地震,像丰田,他的总部在名古屋,很多企业也在名古屋,所以说损失总的来说不大。日本地震对日系在华汽车企业以及中国汽车企业的影响,我认为影响不大。

我想,在短期内,中日贸易会有一个波动。由于中日经济的相互依存度很高,从中长期来看,中日贸易会恢复到非常紧密的状态。

责任编辑:NN026(本文来源:新京报 )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3月17日,首都国际机场,一位老人抱着刚随父母从大阪返回国内的孙子,激动得热泪盈眶。夏天 摄 3月17日,首都国际机场,一位老人抱着刚随父母从大阪返回国内的孙子,激动得热泪盈眶。夏天 摄

  本报讯 (特派日本记者褚朝新 白飞)18日,因身处日本重灾区的中国公民基本撤完,中国驻日大使馆发出关闭集结点的通知,并呼吁来自非重灾区的中国公民应保持理智,冷静判断,尽可能避免盲目向成田机场聚集。

  18日,大使馆发布通知称,根据从日本东北大地震重灾区本着自愿原则撤离中国公民进展情况,决定暂时关闭宫城县仙台市和茨城县集结点。通知称,自3月18日16时起,暂时关闭宫城县仙台市役所前集结点。18时起,暂时关闭茨城CALS国际交流中心集结点。

  大使馆还发布了一则紧急通知称,目前成田机场聚集了较多希望回国的中国公民,但由于运力有限,现阶段大使馆重点协助从重灾区(宫城县、福岛县、茨城县、岩手县)撤离的中国公民回国,呼吁在日国民理解和配合。

  中国驻日本使馆呼吁,希望来自非重灾区的中国公民保持理智,冷静判断,尽可能避免盲目向成田机场聚集。

  另据中国国家旅游局消息,中国在日旅游团预计将于21日前全部返回。截至3月18日12时,尚有来自北京、辽宁共4个中国旅游团在日,54人。目前,所有人员平安。

  未撤华人避难所里解决温饱

  本报讯 (记者张乐)身边的朋友陆续撤离回国,来自山东的女孩李茹却依然留守在仙台。18日,她向记者介绍了这几天的避难所生活。

  李茹说,她没有离开日本,主要是因为地震没有震坏她的租住屋,现在仙台的水电也基本恢复了供应,她觉得生活还算方便。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有些便利店的货架还是空的,她不得不每天到避难所里吃饭。

  李茹对未来依然乐观。“不过我也会小心核辐射,尽量少出门。每天都会给家里打电话报平安。”

  三大航加大日航线运力

  ●东航

  3月16日至19日,东航增派的大型客机将完成9班新潟至浦东、2班东京至浦东的加班计划。四天内,东航将增加往返飞行22班,预计接回人员3000人。

  ●南航

  3月19日-25日,南航每天定期安排往返东京、新潟加班各4班,全公司每天往返日本的航班总量达到30班,预计提供总座位数近3000个。

  ●国航

  国航也正在安排加大飞往日本地区航班机型。目前国航每天仍有往返30个航班正常运营,能提供座位7000多个。

  本报记者 李媚玲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昨日下午,日本自卫队用消防车向福岛第一核电站3号机组注水。新华社发 昨日下午,日本自卫队用消防车向福岛第一核电站3号机组注水。新华社发

  据新华社电 昨日,日本经济产业省原子能安全和保安院,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事故等级从4级提高为5级。这是日本迄今最为严重的核泄漏事故。

  昨日,原子能安全和保安院官员在记者会上说,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2号和3号机组的核泄漏等级为5级,4号机组的核泄漏等级为3级。

  本月12日,原子能安全和保安院将此次事故的等级初步定为4级。

  据报道,由于最近几天发生了反应堆燃料熔毁、向外界泄漏放射性物质的情况,该机构根据国际标准将事故等级提升到5级,与1979年美国三里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等级相当。

  1979年3月28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三里岛核电站制冷系统出现故障,致使核反应堆部分熔化,最终造成美国最严重的一次核泄漏事故,至少15万居民被迫撤离。

  历史上,1986年的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被定义为最严重的7级。当年4月26日,位于今乌克兰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造成30人当场死亡,8吨多强辐射物泄漏。这次核泄漏事故使电站周围6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受到直接污染,320多万人受到核辐射侵害,造成人类和平利用核能史上最大一次灾难。

  ■ 现状

  核电站周边辐射值微减

  日本工程师称正在权衡封堆做法

  日本经济产业省原子能安全和保安院官员18日说,经历17日注水后,核电站周边辐射数值持续微减。

  据日本媒体报道,在距离3号机组以西1.1公里处观测到的辐射量分别是每小时309微西弗和每小时292微西弗,而18日7时30分在同一地点监测到的辐射量下降到每小时271微西弗。

  据英国媒体报道,18日,日本工程师首次承认,将考虑效仿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处理办法,把使用水泥和沙土封闭核反应堆作为备选方案,防止出现灾难性核泄漏。

  专家表示封闭核反应堆需要巨额花费。在应对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时,乌克兰政府至少花费了150亿美元,预计到2015年还将耗资1700亿美元。

  ■ 外援

  美国9专家团抵达日本

  将提供技术支持;法国运送100吨降温硼酸

  美国国防部发言人戴夫·拉潘说,五角大楼已向日本派出一支9人组成的专家团队,将在处理核材料和放射性物品等危险物方面向日方提供帮助。

  专家团队抵达日本

  戴夫·拉潘说,这个专家团队来自美军北方司令部,他们当天抵达日本。团队将向日方提供放射性物品和核材料等处置的技术建议。

  美国前一阶段援助以设备供应和后勤支持为主,现派出专家小组意味着,美军今后将参与更直接的行动。

  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太平洋地区军队指挥官罗伯特·威拉德上将告诉记者,如果有必要,他将派遣更多部队进入反应堆附近最危险的区域。

  日本曾拒技术援助

  《读卖新闻》报道,日方确认核电站受损后,美方立即提出愿意提供冷却技术援助,前提是日方废弃反应堆。日方认为,反应堆冷却系统存在修复可能,以“为时尚早”等理由,回绝美方提议。

  法国运送100吨硼酸

  法国外交部说,将派一架飞机向日本运送大约100吨硼酸,协助处理福岛核泄漏事件。除硼酸外,飞机还将运送1万套防辐射服,2万副手套和3000副面具。另外,法国电力公司准备派专业人员携设备前往日本,协助东京电力公司尽快恢复核电站机组供电。

  ■ 释疑

  5级意味什么?

  堆芯、屏障严重损坏

  国际原子能机构规定,核安全事件共分为7级,1至3级为事件,4至7级为事故。

  1级为异常;2级为普通事件,没有产生场外影响,但有核设施内工作人员遭受过量辐射;3级属严重事件,放射性物质极小量释放,公众所受辐射程度小于规定限值,核设施工作人员健康受严重影响。

  在“事故”方面,如果达到4级,则表示放射性物质小量释放,公众遭受相当于规定限值的辐射影响,同时,核反应堆堆芯和辐射屏障出现显著损坏,并可能出现工作人员遭受致命辐射的情况;5级属于具有场外风险的事故,放射性物质有限释放,此时核反应堆堆芯和辐射屏障出现严重损坏;6级和7级则分别属于重大和特大事故。

  决不能因此说这次事故轻微,福岛核电站事故非常严重,要尽快应对。福岛核电站建筑设计是否合乎要求,这需要花时间调查,目前还不能妄下结论。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总干事天野之弥

  ■ 应对

  日考虑建“石棺材” 关核电站禁闭

  材料是钢筋混凝土,此举是前苏联应对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的终极做法

  如果今后无法有效控制核电站的放射性污染,将采取前苏联对付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终极做法:修建一个巨大的钢筋混凝土“棺材”,将这些反应堆牢牢封闭起来。日本特大地震和海啸已发生一周时间,在此期间,福岛第一核电站的四座反应堆先后发生多次重大险情。时至今日,这几个核反应堆仍存在“核燃料过热”等棘手问题,造成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

  日本官员日前表示,在经历了爆炸、起火和核燃料融化等诸多险情后,福岛第一核电站很可能将就此报废。如果今后无法有效控制核电站的放射性污染,将采取前苏联对付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终极做法:修建一个巨大的钢筋混凝土“棺材”,将这些反应堆牢牢封闭起来。

  目前,福岛第一核电站内最危险的是三号反应堆所在厂房。这里用来存放废燃料的池子中冷却水严重不足,造成其中的燃料棒因温度过高而发生泄漏现象。日本还承认,17日开展的直升机浇水活动效率极低,大量水随风而散,根本没有进入核电站厂房内部缺水区。

  不过,国际原子能机构表示,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情况“稳定且并未继续恶化”,但因冷却水不足,反应堆的过热现象仍“相当严重”。现在,日本已经就核电站救援问题正式向美国寻求帮助。美国官员曾公开表示,解救福岛核电站危机可能需要数天乃至数星期时间。

  ■ 发布

  核泄漏物质未来三天对中国无影响

  俄罗斯专家称短期内不会影响到中国

  18日,中国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发布消息称,截至昨天16时,中国辐射环境监测结果表明,中国尚未受到日本核电事故的影响,运行核电站处于安全状态。

  消息称,未来三天日本核电站泄漏放射性物质对中国无影响,且中国未发现异常,日本核事故尚未对我国海域造成影响,短期内对中国海域环境无影响。综合分析,日本核泄漏目前不会对中国环境及境内公众健康造成影响,不必采取预防性服碘和其他辐射防护措施。

  昨日,俄罗斯专家表示,福岛核泄漏短期内不会影响到中国。

  莫斯科大学地理系气象与气候研究室教授亚历山大·基斯洛夫表示,受气流流动影响,核放射气体会远离欧洲大陆,因此中国不会受到影响。相反,污染气体会转移到阿拉斯加、加拿大和美国。

  他指出,这只是一个星期的预报,估计有效性只能延续到3月25日。随着夏季季风到来,远东地区气体流动会发生变化。不过,这同时取决于核泄漏持续时间和泄漏量。

  ■ 服务

  “中国核电之父”下周二科技馆讲核

  下周二9时30分到11时,中国科技馆将举办有关日本核电站的讲座,面向社会公开,市民可登录中国科技馆网站预约。据介绍,讲座涉及核电站工作原理、发展进程、福岛核电站类型、福岛核电站事故历程等问题。讲座设在中国科技馆一层报告厅,主讲嘉宾是“中国核电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予。讲座将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已开始接受预约,预约成功者将免费获得一张科技馆主展厅参观票。馆方提醒,场地最多容纳500人,不接受现场报名。

  ■ 人物

  福岛救援人员增至180人

  福岛2号机组氢气爆炸后,东京电力公司撤走约750名员工,后来决定50人留守。17日,公司又增派部分队员抢险,目前共有180名“敢死队员”在福岛一号核电站内抢险救援。他们分成几班,轮流通过消防栓手工为核反应堆加水降温。

  对这些敢死队员来说,他们无论身穿何种防护服,都无法抵抗近在咫尺的核燃料发出的放射性威胁。目前,距福岛核电站30公里处的辐射都超过正常值300倍。核电站内部反应堆附近的放射物质含量可想而知。有人悲观预测,在抢险结束后,这些敢死队员将大批牺牲。

  日本时事通讯社称,警视厅一位官员表示,参与注水降温行动的警视厅机动队员大半都已成家,年龄为25-41岁,他们参加行动时都知道对自己健康的威胁,这位官员谈到此处时眼眶通红。

  现阶段,大约180名工作人员轮流值班,以人工方式将海水泵入机组。考虑核电站内辐射水平升高,政府15日撤走大部分人员。

  面临辐射风险,东京电力公司和其他核电企业大约20名雇员自愿增援留守,未获准许。

  A04-A05版采写 综合本报记者 颜颖颛 郭超等报道

  新京报制图/郭宇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根据中国及其他债务国家统计数据,近两年中国向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贷款额度超过世界银行。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为何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发放大量贷款?这些贷款是怎样帮助发展中国家的?就这些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系副教授李连发和博士生吕嘉林。

供需双方导致贷款增加

问:中国对发展中国家贷款增加的原因是什么?

答: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的经济普遍陷入低迷。与此同时,由于中国实行积极有效的财政货币政策,在这场危机中继续保持坚挺的经济增速,贸易顺差不断增大,外汇储备进一步增加。一方面,大部分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需要外部贷款为本国经济注入活力,扭转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中国为使自身的外汇储备保值增值,有投资更多海外项目的动力。供需双方意愿,使得中国进一步扩大了对发展中国家的贷款份额。

另外,从国际投资头寸的角度出发,近年来由于我国的国际投资头寸不断增多,也客观上需要加大对海外的金融投资。

2008年之前,中国外汇投资的主要流向还是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然而,自2008年国际金融环境恶化之后,对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进行投资已不再是最优选择。而反观世界上其他新兴经济体,由于其自身的资源以及政策优势,反而具有更大的盈利空间。因此可以说,中国增加对发展中国家贷款的这一举措,也符合中国本身的利益。

低息贷款是一种经济援助

问:贷款是怎样帮助发展中国家的?

答:目前,中国在发展中国家的贷款主要用于兴建当地的基础设施等项目,已达成的协议包括:与俄罗斯、委内瑞拉和巴西达成的大规模贷款换石油交易;向一家印度公司提供贷款,使其能够购买电力设备;在叙利亚建设廉租性质的房屋;在加纳达成的基础设施贷款项目;以及在阿根廷达成的铁路协议。这些项目对正陷入经济低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尤其是对不发达国家,中国对其低利率的贷款可以帮助其有效摆脱“贫困陷阱”,这种利率优惠也是中国对不发达国家的一种经济援助。

当然,中国目前还处在发展中阶段,尽管如此,中国还是坚持致力于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进一步提高民生,发展经济,为世界经济的复苏以及构建双赢的世界金融体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增强借款国发展动力

问:今后应如何完善贷款制度?

答:今后应建立合理的对外贷款风险管理策略,有效规避风险。历史上,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贷款援助风险较大,很多时候由于当地的政治社会环境导致最后的贷款无法收回。发展中国家的偿债能力普遍较弱,商业银行对其进行贷款也同时必须保持谨慎。

首先,要做到对贷款项目的严格审查,确保贷款项目的质量。降低对发展中国家的贷款风险的关键在于选择什么项目,项目的实施能否给借款国带来直接的收益或有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

项目的风险大小,并不是由贷款的金额以及信贷条件决定的,而是要看项目能否产生良好的收益,对借款国的经济发展是否起到了促进作用。否则,无论贷款条件多么优惠都将成为借款国的负担。因此,我们不能简单、静态、孤立地评估贷款风险,要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需要在项目选择和贷款的管理上严格要求,让项目产生预期的效果,增强借款国的发展动力,这样才能实现借款国经济和债务的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对外贷款要利用抵押品来分担贷款风险。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贷款应在安全性的基础上保证盈利性,若对方的偿债能力有限,可以考虑用当地盛产的资源做抵押品。所以“双赢”必须首先建立在安全性的基础上,之后再考虑盈利性。

责任编辑:NN026(本文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新华网北京3月18日电 来自中国商务部的消息,为帮助突尼斯、埃及两国政府缓解其与利比亚边境地区滞留难民带来的人道主义危机压力,中国政府日前决定向两国政府提供共计5000万元人民币的紧急人道主义援助。

据了解,这笔援助具体为向突尼斯、埃及两国政府分别提供200万美元和100万美元现汇援助,向突政府提供价值约3030万元人民币的紧急人道主义物资,主要包括清真食品、帐篷、毛毯、常用药品和发电机等。

责任编辑:NN024(本文来源:新华网 )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3月18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前往日本驻华使馆吊唁日本“3-11”地震遇难者,并简短会见日本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新华社记者马占成摄   3月18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前往日本驻华使馆吊唁日本“3-11”地震遇难者,并简短会见日本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新华社记者马占成摄

  中新社北京3月18日电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18日下午前往日本驻华使馆吊唁日本“3·11”地震遇难者,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向丹羽宇一郎大使并日本人民致以诚挚慰问,对遇难者表示深切哀悼。

  胡锦涛表示,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友好近邻。我们对日本人民在这次地震中遭受的痛苦感同身受。中国政府和人民正积极支援日本抗震救灾,我们将继续向日方提供必要的帮助。祝愿日本人民早日克服困难,重建家园。中国政府十分关心在日中国公民安全。“3·11”地震发生后,日本政府积极救助在日中国公民。中方对此表示诚挚感谢。

  丹羽宇一郎表示,日本“3·11”地震发生后,胡锦涛主席阁下致电我国天皇陛下,祝愿日本人民早日克服困难,重建家园。中国政府向日方提供物资援助,并迅速派出国际救援队,积极开展救援活动。许多中国民众也向日方表示慰问。日本正在国际社会支援下开展救灾。日本政府将确保在日中国公民安全,全力以赴为他们提供支援和方便。日方愿与中方保持密切联系和沟通。

  中国国务委员戴秉国、外交部长杨洁篪、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中国对外友协会长陈昊苏等陪同前往吊唁并参加会见。(完)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周五, 18 3月 2011 15:07

谣言为何难以止于智者

3月17日,在烟台食盐包装配送中心,工作人员有序地为经销商配送食用盐。郭绪雷摄

“今天你买盐了?”3月17日,一场食盐抢购潮让许多中国人的问候语变成了这句话。

多位专家学者都在电话中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抢盐潮发展之迅速让他们惊讶不已,甚至没来得及观察这场风波产生的路径,就已经发展到了目前的状态。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周裕琼一直致力于研究流言和谣言,她认为,抢盐潮的发生,源于3个纠合到一起的小流言。

这3个小流言,一是核辐射会影响到中国,二是吃盐能防止核辐射,三是日本的核辐射会污染海水,从而污染到食盐。“这三方面信息整合到一起,造成了民众的恐慌。”

恐慌正是造成抢购行为的主要原因,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副研究员樊春雷研究了2003年非典时期一些地区对醋、板蓝根等物品的抢购潮,发现几次抢购风潮的共同之处是在恐慌心理下出现的群发性行为,且每次抢购都伴随着各种传言。

樊春雷说,人们为什么会相信传言,并且发生抢购行为?原因就在于“总要做点什么的心理的影响”。在一种恐慌心理下,即使有再多的人说什么也不用做,但总会认为“做点什么总比什么都不做好”,因此,一旦有抢购风潮,从众心理立刻体现得淋漓尽致,形成非理性冲动。

樊春雷说,这几天,日本的核危机事件在持续发酵,人们从各种信息渠道了解到,事态在恶化。根据社会心理的发展来看,当对危机事件未取得科学定论时,人际交流倾向于在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危机进行加工和放大,从而加重危机情景的恐慌气氛。而当预期结果很糟时,总得做点什么的心态会促使人们选择突击购物,“这实际上是一种谨慎决策,不求收益最大,但求遗憾最小”。

周裕琼说,据她的观察,抢购潮的突然爆发,也有“第三方效应”因素在里面:有些人认识到抢盐并不能起到任何作用,但盐是生活必需品,如果盐卖光了,家里需要用盐怎么办,所以都去买盐,且盐的保质期长,囤积久了都没关系,这样一来,也加大了抢购人群的规模,使抢盐潮更加惊人。

她认为,“第三方效应”也是这次抢盐潮跟非典时期抢购醋、板蓝根等最大的区别,非典时期的抢购,有一定的理性因素在内,但这一次,许多人是被卖光的担心裹挟着抢购的。

她同时认为,抢盐潮也是本地社会心理的折射,比如极少数人对2012末世预言的恐慌等。同时,抢盐潮率先发生在浙江、广东等沿海地区,也是因为这些地区临近海洋,使大家产生对海盐被污染的担心,而且,浙江、广东都有核电站。如此一来,现实的担心与谣言一结合,抢盐潮的发生具有了普遍的社会心理基础。

樊春雷认为,这事件也暴露出一个问题:许多人宁可相信传言,也不相信专家。由此说明社会信任度比较差,这也是谣言容易传播的现实基础。周裕琼也认为,政府及专家公信力的缺失,是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一些专家不说,一些专家乱说,导致事件的发展要么缺乏专业意见,要么与专家预测的背道而驰,这使得谣言和不实传闻难以止于智者。

对于应对措施,周裕琼和樊春雷都认为首先必须做到公开透明,及时发布信息,稳定市场,消除恐慌情绪。同时,各专业部门专业发布各自掌握的信息,从而使具有公信力的信息迅速传播,也将有利于缓解社会情绪压力。

樊春雷说,国务院要求全面审查在建核电站,暂停审批核电项目就是很正确的做法,能有效减少社会情绪压力。此外,中国盐业总公司强调食盐供应充足,海盐只占小部分等信息,也有利于及时阻止恐慌情绪的蔓延。“恐慌性抢购反映了我国这个人情社会对公众自我意识的深层影响。政府管理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口传信息对公众行为的影响,注意对口传信息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同时,政府的公开和透明有助于规避类似抢购现象的群发性行为。”

发表在栏目: 文化
第 49 页,共 8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