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国家工业环境与风险研究所1月31日对媒体说,该机构一项研究显示,将二氧化碳储存于深海中可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此前有研究显示,如果将二氧化碳气体导入深海的海底岩层,那么深海的寒冷环境会使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超过海水,被储存的二氧化碳顶部会生成像冰一样的氢氧化物,堵塞海底岩石孔隙,使二氧化碳无法逃出。
这种方法曾被一些学者认为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因此广受关注。然而工业环境与风险研究所发言人奥雷莉·弗雷沃介绍说,该研究所的专家日前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这种储存方法的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发现,从各种燃料气体中分离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常混有含铅、镍、汞等元素的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进入深海后,有可能对水质造成污染。此外,一些深海钻探工程可能导致被封存的二氧化碳溢出,对环境构成威胁。
为防患于未然,工业环境与风险研究所建议相关政府部门慎重选择储存二氧化碳的海区,一旦决定储存,就要密切监测储存位置的各种变化。
去年6月,丹麦科学与地球研究中心发布的一份报告还显示,在深海储存二氧化碳会带来海水酸化等问题,对海洋生物及其食物链造成不利影响。(李学梅)
截至目前,北京共有湿地5.14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据测算,本市湿地每年创造的生态效益价值约129亿元。
“北京的湿地由天然和人工两大类11种类型组成,包括河流、沼泽、水库、水塘及城市景观湿地等等。”市园林绿化局保护处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本市划建了野鸭湖、汉石桥、拒马河等6个湿地自然保护区,建立了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和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并先后启动实施了新城滨河森林公园建设、北运河综合治理、永定河生态修复、野鸭湖和汉石桥湿地生态恢复等工程,恢复了海淀翠湖、西玉河、昌平沙河、朝阳马泉营等6处湿地。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湿地5.14万公顷,虽仅占全市面积的3%,但却为1000多种植物、近400种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
湿地在保持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据相关研究测算,北京5万余公顷湿地每年创造的生态效益价值约为129亿元,相当于全市草地年生态价值的7倍,是全市百万公顷林地年生态价值的50%。
市园林绿化局保护处的这位负责人介绍,未来5年,本市将重点推进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建设,实施北运河、永定河、潮白河等河流流域综合治理,湿地水环境恢复及水质改善等工程,每年建设3至4个市级湿地公园,4至6个湿地保护小区,使有条件开放的湿地成为市民游憩的乐园。
针对当前湿地保护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这位负责人表示,今后将研究建立湿地分级分类管理、湿地工程专家论证、湿地管理信息共享等管理机制,加大执法力度,提升湿地保护管理的整体水平。此外,本市湿地保护立法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北京市湿地保护条例》已列入市人大常委会2011年立法论证项目计划,该条例将明确湿地保护责任主体、保护标准等等,像围湖造田、向湿地排污、在湿地保护区盖房这类行为将在保护条例中明令禁止。”(王海燕 吴志勇)
山东省巨野县姚庄村受旱蒜苗
1月19日,受强冷空气南下影响,新一轮雨雪横扫湖南40个县市
1月份中国南方遭遇三轮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目前中国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出现严重气象干旱。分析近期中国出现“南冻北旱”异常天气的原因,中国气象局专家表示,与目前正处于成熟期的拉尼娜事件间接影响有关。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陈振林31日在北京说,今年1月份,中国南方地区出现了3次明显的低温雨雪天气过程。此次低温雨雪天气具有总过程时间长、气温变化大、低温雨雪日集中等特点。
中国气象局监测显示,去年10月以来(2010年10月1日至2011年1月28日),华北、黄淮、江淮北部降水量普遍在50毫米以下,其中山东大部、河北南部、河南北部不足10毫米,与常年同期相比,华北中南部和黄淮、江淮大部降水量偏少5~9成,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江苏和安徽6省区域平均降水量仅44.2毫米,为1971年以来最少。
截至1月28日,华北、黄淮、江淮北部等地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达40~60天,部分地区达到60~80天,河南局部地区超过80天。
由于降水量显著偏少,连续无有效降水时间长,致使黄淮、华北气象干旱迅速发展。目前,华北东部和南部、黄淮等地存在中度以上气象干旱,河南大部、山东大部、苏皖北部达重旱或特旱等级。
分析近期中国出现“南冻北旱”异常天气的原因,陈振林说,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北方入侵中国的冷空气活动频繁;二是输送至北方的水汽异常偏弱;三是输送至南方的水汽源源不断。其中一、二两个方面是目前正处于成熟期的拉尼娜事件间接影响的结果,而第二方面原因直接导致冷暖空气长期无法在华北黄淮等地形成有效的交汇,致使这些地区降水明显偏少,形成干旱;一、三两个方面原因使得在中国南方形成有利于冷暖空气有效交汇的形势,造成了较强的低温雨雪天气,特别是在广西、贵州、湖南等省区的特定地理环境下,对流层中下层形成了“上下冷、中间暖”的空气层结,出现低温冻雨。
中国气象局公布的《2010年中国气候公报》显示,2010年中国极端高温和强降水事件发生之频繁、强度之强、范围之广历史罕见,是本世纪以来我国气候最异常的一年。(阮煜琳)
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在中国首届水电摄影大赛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关于怒江开发建设的前期论证,特别是设计、研究一直在做,到底怎么推进目前虽没有准确、成型的说法,但怒江一定会开发,这是国家能源局首次就怒江开发明确表态。
怒江州拥有世界级的水资源。水能资源可开发装机容量达4200万千瓦,为全国六大水电基地之一。仅在怒江中下游水电开发装机容量就可达成2132万千瓦。但自2003年起,怒江水电开发就是环保与发展争议的标志。在2004年,国家发改委曾向国务院报送了《怒江中下游水电规划报告》。当时国务院批示为,“对这类引起社会高度关注,且有环保方面不同意见的大型水电工程,应慎重研究、科学决策。”怒江水电开发由此被搁置。
怒江拥有世界级的水资源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近日在“中国三峡杯”全国首届水电摄影大赛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有关怒江开发建设的前期论证,特别是设计、研究一直在做,这是国家能源局首次就怒江开发明确表态:
史立山:到底怎么去推进,现在我们还没有特别准确的、成型的说法,但我个人认为怒江一定会开发,因为怒江的上游、下游都已经在建设,过去有人提出,要留一条生态江,我认为其理论、实践都不那么现实,所以我们希望能在深入论证的基础上,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能尽快启动怒江的有关电站建设。
与资源富集相对应的是,怒江地区也是全国最贫困地区之一,由于怒江两岸山势陡峭,当地老百姓不得不在悬崖绝壁上生产和生活。这种陡坡耕作造成了大量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据怒江州统计,目前全州1500米海拔以下的森林已荡然无存,全州水土流失面积超过3900平方公里,地质灾害隐患超过600处,滑坡、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灾害年年发生且愈演愈烈。有人形容:“怒江人民不是在种粮食,而是在种灾难!”史立山说,怒江的开发无论对改善怒江两岸人民生活,还是对怒江两岸生态,意义都非常重大:
史立山:当地老百姓为了生产、生活,对于两岸的过度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比开发水电,带来的个别的小范围的水生生物的影响要小得多,所以我们相信,怒江一定会开发,我们希望在十二五期间,对怒江已经确定的四级电站都能够有所进展。
另据史立山介绍,我国水电经过50多年的开发,东部、中部地区大部分都已经开发,现在的重点主要在西部、西南等地区,特别是四川、云南、西藏,且主要是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也包括大渡河、雅砻江。其中大渡河、雅砻江的规划已经全部完成,正在有序进行开发,金沙江中游现在也进入了正常的开发进程。金沙江上游的规划工作正在推进,今年上半年将把金沙江上游的规划确定下来。(冯雅)
科学网讯 北京时间2月6日消息,英国莱斯特大学考古学家挖掘出一具被认为是该国历史上最古老护卫犬的骸骨,它大概在地下长眠了2000年之久,忠诚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守护着身旁的宝藏。
从尸骨来看,这条狗的体形大概有猎犬或阿尔萨斯犬那么大,属于那种专门为了守护宝藏而甘愿牺牲自我的护卫犬。考古学家在英国最重要的铁器时代遗址之一发现了它的骸骨。他们认为,英国古老部族科利埃尔塔维人(Corieltauvi)在公元1年到公元50年之间杀死了这条狗并将其埋葬,让它的灵魂守护身旁的宝藏。
科利埃尔塔维人在罗马人征服英国之前便居住在英国。这一考古发现表明,狗作为人类最忠实的朋友长期以来就被视为守护者。这条狗的骸骨将与在遗址出土的宝藏一起在英国某博物馆展出——它将会被放入一个玻璃柜,置于博物馆的入口处,令其可以继续守护这些宝物。
据悉,护卫犬的骸骨是在英国莱斯特郡哈伯勒市附近的“哈勒顿宝藏”(Hallaton Treasure)遗址的一处深坑里被发现的,那里在2000年曾出土了5000枚金银硬币,以及装饰华丽的古罗马时期头盔以及珠宝,由此成为了英国出土铁器时代历史文物的最重要考古场所之一。
英国莱斯特大学的考古人员将这条护卫犬的骸骨细心拼凑起来,本周末将在哈伯勒博物馆首次与公众见面。领导实施这项考古发掘工作的维姬·斯科尔(Vicki Score)表示:“这条狗的骸骨是在遗址的入口处发现的,埋在地下的一个槽里。我们认为它被绑了起来,作为祭品埋在那里,去保护这些钱币。对于它来说,这或许是一种荣誉,它的岁数可能很大了。”
斯科尔称,这条狗的骸骨埋在另一条狗的骸骨上面,有证据表明那里还有第三只狗。她补充说:“也许,人们当时发现了以前的护卫犬失去了保护的力量。”莱斯特郡议员戴维·斯普拉森(David Sprason)说:“这条狗的骸骨会与哈勒顿遗址出土的宝贵文物在博物馆找到自己的新家,这种做法无可厚非。它的故事是这项英国重大考古发现另外一个耐人寻味的方面,一定程度折射出人类和狗存在数千年的特殊关系。”
哈伯勒博物馆哈勒顿宝藏项目主管海伦·夏普(Helen Sharp)说:“这副骸骨的摆放方式及其位置,说明这条狗的体型在铁器时代超过了平均高度,这表明它是看作守护这个墓地的护卫犬。看起来这是条非常老的狗,骨头上还有很多痕迹,表明它活着的时候就是护卫犬,死后仍然忠实地履行着这种职责。”
除了数千枚部族硬币,哈勒顿宝藏遗址还出土了迄今在英国发现的最古老的罗马硬币,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11年,此外还有一顶同一时期的罗马银质头盔和珠宝。展览主办方将邀请参观者为这条护卫犬选一个名字,并且都选用凯尔特语单词命名,其中包括“布利纳”(守护者的意思)、“布伦特”(山丘的意思)、“卡德兰”(强大的意思)、“阿德拉”(高尚的意思)、“希尔加尔”(猎人的意思)。(秋凌)
科学家发现婆罗洲的一种食肉植物和蝙蝠似乎乐于结成一种令人觉得多少有点“恶心”的关系。蝙蝠会把大便拉在这种食肉植物的水罐式的口袋里,把它当马桶用。一方面解决了蝙蝠的内急,一方面也给植物提供了养分。
专题采写及编译:
记者 李文 实习生 陈晟
来源:Discovery news
一边解决内急,一边提供养分
这是目前发现的第二例肉食植物和哺乳动物结成这种关系的案例。另一个例子在2009年被发现,科学家看到三只树鼩在往另一种食肉植物水口袋里拉屎。虽然蝙蝠和食肉植物都捕食昆虫,但是两者在捕食的时候并不会相互合作,蝙蝠并不会吃植物水兜里捕获浸泡的昆虫腐尸。
对这些植物进行化学分析后发现,植物体内33.8%的营养物质是蝙蝠的粪便和尿液。对该植物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后,科学家们发现,这种植物并不会花大力气在诱捕昆虫上。它们只释放出少量的挥发性混合物和少量消化液。可它会在水袋构造上花费巨大的能量。它将水袋长成适合蝙蝠栖息的形状,狭长而又舒适。可以给蝙蝠足够的空间,更方便蝙蝠母亲哺乳幼崽,两只蝙蝠可以在水兜上舒适地叠挂在一起。平均只有2.5%的蝙蝠会在食肉植物上栖息。但是对植物而言,它一生中能吸引一次蝙蝠就很值,它的收获会很丰富。研究者猜测,是蝙蝠偶然间的栖身,促使了植物与蝙蝠两者关系的飞跃式进化。偶然的利用关系,可以进化成经常性的专门化的利用,刺激食肉植物发展出更利于栖息的水兜。曾有科学家认为像植物水兜这种栖息场所很可能是蝙蝠忙碌一宿捕食后的一个白天临时性的歇脚点。但是,这次研究则发现,蝙蝠把这种植物当成了永久性的家。
动植物间的互利关系
暨南大学生物学专家黄伯炎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种蝙蝠和食肉植物之间建立的微妙关系, 自然界有很多类似的情况。比如非洲大陆有一种刺槐,能分泌出一种营养体,这种营养体对蚂蚁特别有溢出,刺槐吸引来的蚂蚁,可以反过来帮助刺槐驱赶走其他类型有害的昆虫。“这种动物和植物之间的关系我们通常称为互利关系。”黄伯炎说。
植物同动物之间的互帮互助并不是什么新奇的事情,我们经常可见的包括蜜蜂的采蜜,采集的蜜浆运回自己的巢穴当中作为粮食储备,同时也有助于雌蕊花药上花粉粒的传播;啄木鸟对于树木的保护也是更加众所周知。在海洋当中,植物是一些小型鱼类的天然屏障,起到保护、隐匿的作用,而鱼类又可以帮助植物清理环境。
这次发现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过去以往所知的动植物之间互利共生的关系相对比较严格,即缺少任何一方,都会使另外一种生物受到致命的影响:例如花粉的传播通常依靠风媒、虫媒两种,假如缺少了密封这种花朵之间效率相对较高的顶点传播而全部依靠风媒的传播,对于植物的群体生长发育影响重大,同时,如果花朵大量缺失,那蜜蜂也会损失食物的来源,对于种群来讲,这种打击是致命的。
而蝙蝠同该种食肉动物的关系要求并非十分严格,即使相互脱离也可以彼此安然无恙的生存,究竟是处于更加严格的互利共生关系的前期阶段还是自然界更新的一种互惠关系,还有待生物学家的进一步考证。
科学网讯 北京时间2月6日消息,研究人员新近发现了一种体形较小但非常凶猛,大约生活在2.3亿年前,即恐龙刚刚出现时期的恐龙种类。这种恐龙被名为Eodromaeus,大概4英尺长,体重在10~14磅之间。
“它非常可爱,你一定会希望拥有这样一个宠物,”芝加哥大学的古生物学家及该研究的成员之一保罗·塞里诺称,“但是它更可能抢了狗狗的饭碗,成为一种更能担当保安工作的恐龙。”这是因为这种小恐龙是一个身手敏捷的掠食者。根据其化石的解剖学结构分析,塞雷诺博士和他的同事相信它是包括霸王龙在内的兽脚类恐龙的祖先。
Eodromaeus在体形大小和结构上同始盗龙非常相似,但是始盗龙更像是早期蜥脚类恐龙的祖先,其中包括一些重要的长颈食草动物。两类物种都很小,两条腿奔跑并且生活在相同时期,这些因素使研究人员相信所有恐龙的共同祖先也是差不多4英尺长。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路段大约25米(85ft)长,它的路基高达4.5米(15ft),中部是一条及其宽阔的路段,路沿的两边是凹下去的壕沟
这条古罗马道路是由砾石堆砌而成,里面涉及了许多了建筑技术
为巩固基地,罗马人开始了雄心勃勃的筑路工程
科学网(kexue.com)讯 2月5日消息,古罗马帝国曾强盛一时,罗马人精于管理被征服的领土,他们使用了开明与独裁相结合的政策。罗马喜好在被征服的每个地区都保持了一个永久的军事基地。为巩固这些基地,罗马人开始了雄心勃勃的筑路工程。 在欧洲的许多国家发现了古罗马道路遗址。近日,专家在英国的多赛特森林发现了古罗马兴建的道路,技艺水平高超,是英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长古罗马道路遗址。
据国外媒体报道,新发现的古罗马道路遗址距今1900年,是罗马人为巩固对英国的统治兴建的,在当时它是连接伦敦和艾克赛(Exeter)的重要道路之一。路段大约25米(85ft)长,它的路基高达4.5米(15ft),中部是一条及其宽阔的路段,路沿的两边是凹下去的壕沟。
英国林业委员会(The Forestry Commission)早前就已经意识到这条古路的存在,但是由于它隐藏在密林深处,令他们难以寻找到古路的踪迹,一直都缺乏能证明古路存在的有力证据。为此,英国林业委员会请来了英国古迹专家彼得(Peter Addison),来帮助他们定位古路的坐标和规模。最终,在长蛮挪威云杉树的多赛特的Puddletown森林中发现了古罗马道路。
彼得表示,他从未见过比这更大的古罗马道路遗迹。它可能是公元1世纪左右兴建,兴建之初的占地规模十分的宏伟,罗马军团沿着路段行走,所体现出的彪悍,震慑了当时本地居民。
据专家分析,这条古罗马道路是由砾石堆砌而成,里面涉及了许多了建筑技术。譬如,中间的卵石道路可以方便部队快速行动,外延的沿路能让战兽前进自如。而边缘的壕沟是用来排水,以增加道路的使用寿命。路段的一部分是通往多切斯特(Dorchester),另一部分通往艾克赛特。它的路基堆砌可能要推测的要更高。至于道路的一些其他细节,专家称,需要通过更多的考证来证实。
彼得说:“这条伟大古罗马道路的发现归功于英国林业委员会孜孜不倦搜寻,古路隐藏在深处密林深处令搜寻变得十分困难,然而林业委员会的成员并未气馁,坚信一定能找到它。”
英国林业委员会称,这条新发现的古罗马道路,是英国古路遗迹中的“佼佼者”。不久后可能会将周围的树木全部砍伐,以便考古学家对古路遗址的考证。
“条条大路通罗马”谚语的形成并非毫无依据,雄伟的古罗马道路遗址证实了这句谚语的真实性。
(科学网-kexue.com 小马)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它的体重大约在1600公斤到1750公斤之间,身长至少达到了3.3米
科学网(kexue.com)讯 2月5日消息,熊是人类所畏惧的动物,它们拥有高大的体型与锋利的爪子,这些对于人类来说都致命的。然而,当今世界的各类熊的体型与凶悍程度并不如百万年前。近日,科学家在阿根廷发现了史前巨熊的遗骸,体型当属世界最大。
据国外媒体报道,身长大约3.3米(11ft)的南美洲巨型短面熊的化石在阿根廷的拉普拉塔(La Plata)被发现。科学家表示,这种熊生存在200万年前到50万年前之间,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陆地食肉动物。由于建造医院的施工原因,建筑工人才巧合的挖出了巨熊的遗骸。
古生物学家通过测量化石的腿骨,对巨熊的体重进行了估算,他们认为它的体重大约在1600公斤到1750公斤之间,身长至少达到了3.3米。经过进一步的骨骼分析,科学家们发现,这头雄性巨熊的死因是由于各种外伤造成的,分析结果显示,很大可能是源自与其他雄性巨熊的打斗或是遭遇了其他的大型食肉动物。
拉普拉塔博物馆的研究员波尔多(Leopoldo Soibelzon)说:"现代熊的体型要比史前巨熊小很多,目前活着的雄性北极熊的体重最大记录仅为1000公斤。"波尔多教授同东田纳西州立大学莱恩(Blaine Schubert)教授在古生物学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发现。他们认为这类熊种是在陆地迁徙至南美洲后才变得如此巨大,它们在美洲出现的时间大致在260万年前。当时,由于南美洲与它们体型相当的捕食者只有剑齿虎,所以这类熊种获得了大量的食物来源,体型随之逐步走向了巨型化。
莱恩教授表示,在最兴盛的时段,这类熊种是世界上最大及最强大的陆地食肉动物。研究结果令人震惊,这只世上最大巨熊竟然并非族群里最大的熊,当时比它更大的熊并不在少数。
巨熊的灭绝是由于其他食肉动物的兴起。据科学网了解,与这类熊最接近的熊种是目前仍存在的南美洲眼镜熊。
(科学网-kexue.com 小马)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人类餐桌上的美食难道要遭遇灭绝厄运?
科学网讯 北京时间2月4日消息,牡蛎是很多人喜欢的海鲜美食之一,但一项研究表明,我们喜欢的这一美食,数量正在以令人吃惊的速度减少。世界上超过85%的牡蛎都受到影响。由于遭到过度捕捞或者因海洋环境的变化,牡蛎的数量锐减。
据每日邮报报道,学家们认为,这些软体动物在他们的自然栖息地中越来越少,和人类的过度采伐有直接关系。甚至在瓦登海域,包括纳拉甘赛特海湾,罗德岛,这些地区的牡蛎礁数量还不到原来的1%。
北美的五个牡蛎栖息地的数量约占世界总量的75%。一个由自然保护协会和美国加州大学迈克尔-贝克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以44个牡蛎生态区和144片牡蛎礁群作为研究样本进行了调研,其研究论文在生物科学杂志上发表。
研究结论说:“牡蛎在北美,澳大利亚,和欧洲地区的数量普遍减少到只有之前10%的数量。这些美食并不是生态系统上非常重要的一环。但正因为对牡蛎的追求,同时也导致了这些地区珊瑚礁的数量大大减少,甚至有完全消失的趋势。”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该项目并没有对中国、日本、韩国、朝鲜等亚洲地区的情况进行研究。研究人员建议,在这些牡蛎数量锐减的地区设立禁止捕捞区。贝克博士还补充说,目前或许已经是拯救牡蛎最后的机会了。
牡蛎作为一种美食,几个世纪以来一直为沿海渔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在生态环境中他们还可以给海水进行过滤。研究小组还呼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工作,采用有效的奖惩措施进行可持续发展。否则,一个个小小的牡蛎可能成为改变海洋环境的“蝴蝶翅膀”!
(科学网-kexue.com 小曼)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