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中央气象台
中央气象台29日06时发布最新天气预报,未来三天,西南地区中东部多阴雨(雪)天气,新疆北部、西藏东部、山东半岛东北部,江南东南部等地有小到中雪(雨)或雨夹雪,海南东部、台湾北部有小雨或阵雨,贵州中西部的部分地区有冻雨。受冷空气影响,江南东部、华南、西南地区东部气温将下降3~6℃。
近日,南方大范围的雨雪冰冻天气给正处于高峰期的春运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云南贵州等省多次发布道路结冰预警以及大雪预警。不过,中央气象台昨日消息称,预计29日起至2月2日,全国大部地区以多云间晴为主,气温缓慢回升。天气转好利于春运交通。
具体预报如下:
29日08时至30日08时,西藏东部、吉林东部、山东半岛东北部、江南东南部、西南地区中东部、海南东部等地有小雪(雨)或雨夹雪,贵州中西部的部分地区有冻雨。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华北东部、黄淮东部、东南沿海等地有4~6级风。我国东海及其以南海域有7~8级、阵风9~11级的偏北风。
30日08时至31日08时,西藏东部和西南部、山东半岛东北部、西南地区中东部、云南西北部等地有小雪(雨)或雨夹雪,其中,贵州中西部的部分地区有冻雨,另外,海南中东部、台湾北部有阵雨或小雨。内蒙古东部、东北地区等地有4~5级偏北风;台湾海峡及其以南大部海域将有7~8级、阵风9~10级的偏北风。
31日08时至2月1日08时,新疆北部、青藏高原东部、西南地区大部、海南东部等地有小到中雪(雨)或雨夹雪,其中,贵州西部的局部地区有冻雨。新疆北部、内蒙古中东部、东北等地有4~5级偏北风。台湾海峡及其以南大部海域将有7~8级、阵风9的偏北风或偏东风。
作为目前世界上患病人数增长最快的疾病之一,孤独症越来越受关注,但其发病机理依旧是一个谜团,存有争议。日前,美国《神经科学杂志》发表了东南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谢维研究组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鲍利安·加布里埃尔课题组合作的研究成果,可能为孤独症发生的分子神经生物学机制提供重要线索。
大脑通过数万亿个突触连接而成的巨大通讯网络来处理信息、行使功能。突触通过自身的可塑性,传递、转变和完善信号。突触细胞粘附因子,通过连接突触前、后细胞,调节突触传递信号,并且通过形成特异性的突触功能来决定神经网络的特性。其中,非对称突触细胞粘附分子Neuroligin和Neurexin可能参与突触信号传递并与人类认知相关而最引人注目。
该项研究采用果蝇作为模式生物对Neuroligin功能进行研究,发现果蝇Neuroligin2在胚胎和幼虫的中枢神经系统以及幼虫的神经肌肉接头部位存在较强表达,提示其可能在高级神经活动中发挥作用。研究人员进而制备突变体并用神经肌肉接头(NMJ)为研究材料探讨Neuroligin2的作用,发现了突变体果蝇运动行为缺陷和突触传递异常;深入分析显示神经肌肉接头生长缺陷,每个突触活性位点出现分化异常,突触后功能性受体的平衡遭到破坏;Neuroligin2和Neurexin双突变导致更严重的表型。这些结果表明Neuroligin2和Neurexin参与突触的发育和突触功能的发挥。
孤独症主要特征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技巧障碍,以及重复刻板的行为和狭窄的兴趣。该研究工作阐明了孤独症重要的致病基因Neuroligin和Neurexin参与突触的发育与功能,为进一步探讨孤独症发病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并可能为筛选相应的药物提供较简单的模式系统。(陈磊)
1987年,“杜纳”号被有意沉入基拉戈海域,成为海下120英尺处的一座人造暗礁
宽嘴石鲈和黄尾鲷穿过海王纪念礁
生物学家表示人造暗礁是一把双刃剑。在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提高海洋生产力和改善当地渔民生活的同时,人造暗礁也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它们会吸引本来生活在天然暗礁的鱼类,成为红鲷鱼等热销鱼类的“屠宰场”并让一些面临生存压力的种群遭过度捕捞的情况更为严重。此外,一些人造暗礁还可能对船只航行安全构成威胁,同时因长年泄露污染物毒化所在海域。
导弹追踪舰变暗礁
2009年5月一个晴朗的早晨,在距离美国佛罗里达州基韦斯特港11公里处的海域,“范登堡”号导弹追踪舰被埋在吃水线下方深处的46个炸药包炸沉,仅用于两分钟便沉入海底。这艘导弹追踪舰长159米,已经退役多年,船身上布满铁锈,两个雷达天线早已成为摆设。随着爆炸声响起,刺鼻的火药味随风飘散,滚滚黑烟腾空而起。
沉船现场,电视台的直升机盘旋在上空进行拍摄,数千名旁观者在距离现场不远的船上目睹“范登堡”号快速沉入
实际上,“范登堡”号导弹追踪舰并不是第一艘被有意沉入海底,成为人造暗礁的船只。佛罗里达州礁岛群海域现在已经成为美国海岸警卫队“杜纳”号和“比布”号快艇以及美国海军“斯皮格尔·格罗夫”号登陆舰的坟墓。在距离彭萨科拉海滩大约20英里(约合32公里)的海底,沉睡着美国“奥里斯坎尼”号航空母舰,这是有意沉入海底充当人造暗礁的最大船只。二战期间,数十艘货船在大西洋和
海洋中的“绿洲”
很久以前,人们就知道沉船所在区域是理想的捕鱼地点。自19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渔民便有意使用相互交错的原木制造人造暗礁。现在,充当人造暗礁的往往是被丢弃的垃圾,例如旧冰箱、购物车、报废的汽车以及自动售货机。可以说,几乎所有沉入海底的东西都有可能变成人造暗礁。相比之下,官方批准的充当人造暗礁的东西往往更为怪异,其中包括退役的地铁、过时的坦克、装甲人员运输车、石油钻井平台以及专门用于制造人造暗礁的蜂窝式模块——暗礁球。
类似“范登堡”号这样的废旧船只如何以及能否成为人造暗礁取决于深度、水温、洋流和海床构成等多种因素。绝大多数吸引海洋生物的人造暗礁都或多或少地具有可预测性。首先,洋流在遭遇类似“范登堡”号这样的垂直结构时会形成富含浮游生物的上升流,为沙丁鱼和米诺鱼提供一个可靠的觅食地,同时也吸引金枪鱼和鲨鱼等捕食者。其次,人造暗礁能够为穴居和生活在裂缝中的鱼类提供保护,例如石斑鱼、鲷鱼、金鳞鱼、鳗鱼和扳机鱼。狗鱼和梭鱼等奉行机会主义的捕食者也可以利用人造暗礁,静等猎物自己送上门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在数月、数年或者10年内,取决于海洋的“心情”——人造暗礁上将布满大量藻类、被囊动物、软硬珊瑚和海绵,成为海洋生物的安乐窝。
几十年来,墨西哥湾的石油和天然气钻井平台所在区域便成为钓鱼爱好者的天堂,因为很多鱼类栖息在钻井平台的水下结构内。“猎户座”号船长迈克尔·米格里尼说:“人造暗礁的经济效益非常明显。它们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既提高了海洋的生产力,又改善了附近渔民的生活,可以与沙漠绿洲相提并论。”
也可能成“屠宰场”
但令一些生物学家感到担忧的是,人造暗礁也可能吸引本来生活在天然暗礁的鱼类,并成为红鲷鱼等一些确定热销鱼类的“屠宰场”。路易斯安那州大学海洋学教授詹姆斯·科万表示:“对于红鲷鱼来说,人造暗礁无疑就是一个诱饵。如果只以捕捞量作为衡量标准,部署人造暗礁显然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做法。但这些结构往往部署在浅水域以便于捕捞,它们会吸引生活在距离海岸更远的天然暗礁的鱼类,同时让一些面临生存压力的种群遭过度捕捞的情况更为严重。”
一些人造暗礁还可能对船只航行构成威胁,同时因长年泄露污染物毒化所在海域。“范登堡”号沉船项目耗资840万美元,其中有近70%的资金用在清理工作上,包括拆除10多吨的石棉和超过80万英尺(约合243公里)的电线,所有这些举措都是为了降低污染风险。由于潜在的污染风险,制造人造暗礁必须严格遵守美国政府国家人造暗礁计划的相关规定。
暗礁葬礼悄然兴起
奥斯本轮胎暗礁座落于佛罗里达州布罗瓦郡海域海底,是一项臭名卓著的人造暗礁项目。上世纪70年代初,这一项目曾被视为一个能够实现双赢的环保举措,但最终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所谓的双赢是指在巧妙处理200万个废弃轮胎的同时打造一个海洋栖息地。但事实证明,使用硫化橡胶制造的轮胎并不是珊瑚生长的理想基层。这些捆绑在一起的轮胎并未起到“扩张”附近两个天然暗礁的作用,反而对脆弱的海洋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成捆的轮胎四分五裂后被冲上海滩。为了清除这些垃圾,政府付出了昂贵的代价。
实际上,成为人造暗礁不仅仅是废旧轮胎和船只的最终命运,同时也是一些前卫人士的归宿。现在,一些公司正为希望死后化身为人造暗礁的人提供这种服务,也就是所谓的暗礁葬礼。迄今为止,这一产业的市场规模仍小的可怜。
海王暗礁就是这样一场另类葬礼的主角。根据打造者的最初想法,海王暗礁本是一个艺术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提供葬礼服务成为筹集资金的一种方式。目前,已经有大约200人通过这一项目在死后化身为暗礁。参与者的骨灰与水泥混合后铸成圆柱、海星、脑珊瑚以及其他造型。他们的这些化身将在不久后被无脊椎动物吞噬,与此同时,雀鲷也会在上面产卵,藻类则在上面开辟自己的殖民地。(shooter)
这只小金丝猴还不到两岁,生活在中国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高原森林
金丝猴一家在斜坡上挤成一团取暖
在中国中部的秦岭山脉,一种身手敏捷并且拥有奇特面部特征的灵长类动物经受住了严酷生存环境的考验,它们就是金丝猴。金丝猴家族共有5位成员,秦岭金丝猴便是其中之一。它们一度广泛分布,但在上一个冰河时代之后,它们的栖息地便因气候变化不断萎缩。
金丝猴是一种群居和地盘性动物,每一个群体的成员数量可超过400只。由于森林砍伐、人类居住地扩张以及为获得猴肉、猴骨(据说可以用药)和猴皮上演的偷猎行为,金丝猴的栖息地再一次受到挤压。很多金丝猴被迫迁往高海拔地区,高度达到近10000英尺(约合3048米),过上与世隔绝的生活。它们在树枝之间跳跃,穿过冰封的河面觅食。在漫长的冬季,令偷猎分子垂涎三尺的厚厚毛皮充当了一件保暖内衣,帮助它们经受住严寒考验。
地球上的金丝猴大约有2万只,其中有大约4000只生活在中国山区。为了保护这些珍稀野生动物,中国政府建立了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保护区内和保护区外,金丝猴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生活习惯以适应生存环境。树叶凋零后,它们就以低蛋白苔藓和树皮为食。此外,大量金丝猴共同生活在一起,抵御云豹等捕食者。(金丝猴的拉丁名称为Rhinopithecus roxellana,名字来源于16世纪奥斯曼帝国苏莱曼大帝长着翘鼻金红发的妻子。)
在金丝猴社会,具有生育能力的金丝猴地位超过其他雌性,与多只雌性交配的雄性金丝猴则可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西安西北大学生物学家齐晓光(Qi Xiao-Guang,音译)表示,雄性必须表现出很大的勇气并坚持不懈。在领地相互重叠时,不同群体之间的冲突可能不可避免。这个时候,雄性要担负起抗击和驱逐外敌的使命,并依此展现自己的力量。包括金丝猴以及其他灵长类在内的地盘性动物更多时候是装模作样而不是真正攻击伤害对方,这么做主要是为了自我保护。
金丝猴的脸为何如此怪异,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确切答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大学灵长类动物学家妮娜·贾布罗恩斯基认为金丝猴进化出扁平的鼻子是为了对抗严寒,“赤裸而肉乎乎的鼻子直接暴露在外面很容易冻伤”。(shooter)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1月29日消息,现代化的供暖让人们能舒适的度过寒冬,但科学家们相信,现代化供暖方式除了让你的冬季采暖账单上增加一些支出外,可能还会导致你的身体发胖。
据国外媒体报道,研究人员表示,现代化的供暖方式使得很多人不论在哪里都能够享受到舒适,人们没有机会通过运动等方式,消耗尽可能多的卡路里来使得身体自然暖和起来,现代化供暖设备正在助推肥胖率进一步提高。
现代化供暖确实带给人们以舒适,但却可能导致体重增加
来自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科学家表示,在那些平均室内温度不断上涨的发达国家,这个问题日趋严重。人们现在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室内,不管是工作,在家或者网络购物。即便外出活动,私人轿车或公共交通工具以及各种场所的温度也被空调机组牢牢掌握。
刊登在新一期的《肥胖评论》(Obesity Reviews)期刊上的研究报告称,人们暴露在冷空气环境里的时间越来越少,影响着英国和美国民众的肥胖率。
当人们的身体保持在温暖的情况下时,就不会产生棕色脂肪组织(brown adipose tissue),棕色脂肪是负责分解引发肥胖的白色脂肪人体组织,将其转化成二氧化碳、水和热量。它可以加快人体新陈代谢,促进白色脂肪消耗。之前棕色脂肪组织曾被认为仅在人类婴儿时期发挥作用,但最近的研究发现它也影响着成年人。
这一最新的研究表明,长时间处于温暖舒适的环境中,可能会影响身体维持健康体重。领导研究的菲奥纳-约翰逊(Fiona Johnson)说:“长时间处在室内中央供暖和空调等温暖的环境中,会使人们对温暖舒适的期望越来越高,会使身体能量效果过少,从而影响能量平衡最终导致肥胖的产生。”菲奥纳呼吁相关的研究对此问题要如同对待饮食和锻炼等一样重视。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已经安放在刘家大院内的神道碑
一块位于省工贸学校门口的神道碑,引出了一名清朝一品官员的故事。近日因甘洪公路拓宽改建,这块神道碑刚好位于拆迁改造范围内,为保护这块碑,昨日,它正式落户三坊七巷光禄坊34号刘家大院内。
据介绍,神道碑的主人叫林绍年,福州人,是当时清末非常正直敢言的名臣,曾经冒死上书反对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修颐和园。慈禧死后,当上了正一品军机大臣。
昨日,记者在刘家大院内看到这块神道碑。石碑上刻着“清诰授光禄大夫头品顶戴经筵讲官弼德院顾问大臣予谥文直闽县林公神道碑铭”。
三坊七巷管委会工作人员说,林绍年的故居原在福州三坊七巷衣锦坊酒库弄。不过,早在20年前就拆迁改造,现在也找不到当年的痕迹了,所以暂时只能把神道碑安放在刘家大院内供人参观,他们也将整理一些资料,让更多的人知道福州这位名臣。
记者咨询了福州市考古队高建斌副研究员,他说,碑文里主要是记载林绍年的生平。在《清史稿》中可以查到关于他的一些内容,林绍年在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中进士,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任军机大臣,但只做了一年就因为正直而得罪权臣退出军机处。目前,林绍年的墓还没找到,应该就在神道碑出现的附近。
此外,《清史稿》中还记载了,1904年2月,日本与沙俄开始了争夺朝鲜及中国东北霸权的帝国主义战争,而且战场就设在东北。对于这场战争,清政府选择了沉默,这引起国内不满,立宪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林绍年就是其中的一员。1904年3月,他任贵州巡抚,和时任云南总督的丁振铎联名电奏朝廷,呼吁立宪。这次电奏并未引起朝廷重视,第二年8月,他又接连两次上奏。
据鼓楼区文体局蒋书介绍,按照清朝规定,只有二品以上的官员死后才能配建神道碑。这块碑上记录了林绍年的生平事迹,是清朝名人陈三立在林绍年死后三年为他撰写的。碑体字迹清晰,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历史价值。
26日,华盛顿市民在大雪中打雪仗
美国东部地区26日再次遭遇暴风雪袭击,一些地区还遭遇罕见“雷雪”天气。人们出行困难,总统奥巴马回白宫路上也遭遇堵车。
积雪堆成山
美国东部,从田纳西州到新布尔罕州,数以百万计民众26日无法出行,大量车辆抛锚,交通状况混乱。道路结冰,车辆打滑,肯塔基州一名男子遭遇车祸身亡。
路边雪堆频现。按美联社的说法,一些地方因雪堆过高,驾车人无法看清街道拐角处的路况。
一些地方不再有堆放积雪的空间。新布尔罕州朴次茅斯市把积雪运往当地皮尔斯岛,但那里接近饱和。市公共事业部门官员阿伦说,雪堆可能有5层楼高。
田纳西州多所学校26日再次停课。首府纳什维尔市一所中学的教师威尔伯恩说,学生今年迄今停课8天,教学进度受影响。
总统遇堵车
首都华盛顿26日先是下了大半天的雨,随后转为雨夹雪,终降大雪,预计降雪量为250毫米。
大雪和道路结冰让奥巴马同样难以出行。他当天从威斯康星州马尼托沃克返回白宫,而冰雪天气迫使总统专用直升机“海军一号”停飞,无法前往“空军一号”降落的空军基地接他。不得已,奥巴马由车队护送回白宫。这段平时需20分钟左右的车程,当天耗时1小时。
华盛顿及马里兰州一些市政当局呼吁民众避免外出。因道路状况恶化,华盛顿运输部门停开一些公共汽车。消防人员警告,大雪会压断电线,中断电力供应。
纽约市26日宣布自去年12月26日以来的第二次“气象紧急状态”,意味着拖车可把任何堵塞道路或妨碍扫雪车工作的车辆拖走,费用由车主承担。纽约地区三大机场超过1000架次航班取消。
大雪夹雷电
26日,美国东部一些地区遭遇罕见“雷雪”天气。大雪、打雷声和耀眼闪电让宾夕法尼亚州西北部哈特菲尔德镇一些居民害怕。
气象部门预计,宾夕法尼亚州一些地区当天降雪30厘米。州内最大城市费城当局宣布,自当天晚间起进入“大雪紧急状态”,下令所有车辆远离紧急通道。
在新泽西州,因26日降雪量超过预报,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提前下班,学校关闭。运输部门允许乘客乘坐火车时用公共汽车票,反之亦然,以便民众回家。当晚,这一地区又迎来一场降雪。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射73秒钟后在空中解体,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美宇航局由此停飞了所有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当时究竟遭遇了怎样的状况,一直被重重迷雾所包围。如今,在“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25周年之际,有关这起悲剧的五大谜团终于一一破解。
谜团一:“挑战者”号是否爆炸
谜团一:“挑战者”号是否爆炸
1986年1月28日上午,“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射时,水汽笼罩在发射台周围。在这起悲剧中,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其中包括高中教师克里斯塔·麦考利芙,也使得美宇航局载人航天探索项目暂时陷入停顿。
围绕“挑战者”号失事的错误说法有许多,例如,一个被公众经常提及的说法是,“挑战者”号在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73秒以后爆炸。美国国家航空与太空博物馆航天飞机分馆馆长瓦莱莉·尼尔(Valerie Neal)说:“航天飞机本身并没有爆炸。我认为,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误解,是因为它看上去像爆炸,而媒体又称之为爆炸。”甚至连美宇航局官员也在悲剧发生后称这起事件为爆炸。例如,美宇航局公关部门主管史蒂夫·尼斯比特当时说,“我们收到飞行动力学官员的报告,称航天飞机已经爆炸。”
尼尔说,事后调查发现,“挑战者”号当时发生的情况其实远比想象的复杂。航天飞机的外挂燃料箱受损,液态氢和液态氧推进剂全部释放出来,这两种化学物混在一起后开始燃烧,结果在距地面数千英尺的高空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火球。不过,“挑战者”号此时尚完好无损,仍在升空,但很快变得不稳定起来。
尼尔说:“‘挑战者’号轨道飞行器竭力保持预定飞行路线,因为它感觉到下面发生了什么异常情况。最终,它与燃料箱脱离,速度立即升了上去,但是,没有了推进器和燃料箱,轨道飞行器无法承受空气动力的冲击。机尾和主发动机脱落,接着,两个机翼也跟着分离,乘员舱和机身前部与有效载荷舱分离,它们从天而降,坠入水中后加速分解。”
谜团二:“挑战者”号机组是否当场死亡
谜团二:“挑战者”号机组是否当场死亡
1986年1月27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七名宇航员在前往发射台时面带微笑面对镜头。
另一个说法则是,“挑战者”号的七名宇航员在航天飞机“爆炸”后当场死亡。实际上,他们并不是被炸死的,也不是在航天飞机分解时当场死亡。虽然机组人员死亡的准确原因并不清楚,但许多专家如今认为,七名宇航员最初还活着,直到乘员舱以每小时超过200英里(约合每小时321公里)的速度坠入大西洋以后才丧命。
尼尔说:“在遗体被发现时,他们仍绑在座位上。”宇航员们在生命最后时刻是否神志还清醒,目前还是一个谜。美宇航局的一份医学调查报告称,“由于乘员舱压力在飞行中丧失,宇航员可能失去了知觉,但我们对此不敢肯定。”
谜团三:数百万人是否通过电视直播目睹了悲剧
谜团三:数百万人是否通过电视直播目睹了悲剧
尼尔说,在灾难发生数小时乃至数天以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画面在全美各大电视网“不间断地反复播出”,这或许解释了为何那么多人“记得”通过电视直播目睹了“挑战者”号毁灭过程,而事实上,他们看到的可能只是重播。尼尔说:“大多数通过电视直播看到悲剧发生是一种误解。”
首先,当时美国大多数收视率很高的电视台并没有直播“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射。其次,“挑战者”号是在美国东部时间1月28日上午11时39分发射的,当时全美大部分人还在工作中。而通过电视直播目睹那场悲剧的少数观众,是通过卫星天线在美宇航局电视频道或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观看了这一幕,而当时,卫星天线的用户相对较少。
谜团四:失事是否是由低温引起
谜团四:失事是否是由低温引起
在这张照片中,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航天飞机发射塔到处是冰柱。照片摄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射当天早晨例行检修期间。据航天飞机历史学家尼尔介绍,“挑战者”号发射当天的气温只有零下30多华氏度,即在摄氏零度以下——这是有史以来航天飞机发射时记录下的最低温度。
一个较为流行的说法是,低温是造成橡胶或O型环失效的原因。它们帮助密封航天飞机右侧固体火箭助推器(SRB)的重要接头。但是,将O型环失灵归咎于低温过于简单化。尼尔说:“如果仅仅是因为温度,还不会造成这样的悲剧。就在正式发射前几天,工程师在检修中就发现了部分O型环失效的证据,那时还没有发射当天冷。”
事后调查认定,“挑战者”号失事的罪魁祸首是固体火箭助推器接头泄漏,使得超热气体进入并烧坏了助推器和外挂燃料箱,造成结构分离。尼尔说:“事后分析表明,低温肯定是事故发生的一个原因,而固体火箭助推器接头设计和美宇航局的决策过程同样是难辞其咎。这就像是因多方面条件理想而形成的一场完美风暴。”
谜团五:“挑战者”号是否安装了弹射座椅
谜团五:“挑战者”号是否安装了弹射座椅
1986年1月27日,当“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时,发射台到处是水汽,而受惊的飞鸟看似将“挑战者”号包围。尼尔经常听到的另一个有关“挑战者”号失事的说法是,在灾难发生后美宇航局下令其他航天飞机必须安装弹射座椅。事实上,弹射座椅不可能挽救“挑战者”号上所有的宇航员,它们的存在可能反而对宇航员构成了威胁。
据尼尔介绍,弹射座椅“相当笨重,本身就存在安全隐患,因为它们里面有易燃材料。”她说,即便“挑战者”号安装了弹射座椅,“也只会为机长和副驾驶员所准备,即真正驾驶航天飞机的人。”“挑战者”号失事以后,美宇航局确实要求其他航天飞机必须安装逃生系统,这套系统由一个10英尺(约合3米)长的“逃生杆”组成,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可以打开。
尼尔解释说,宇航员可以“用钩子钩在逃生杆上,滑落到末端,然后从航天飞机机翼下面出去,最终展开降落伞飞行到安全地点。”但是,这种逃生系统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只有在非常具体的紧急状况下才能起作用。尼尔说:“轨道飞行器必须保持水平飞行,而且必须是在某种速度和高度下稳定飞行。在‘挑战者’号失事时,这套逃生系统不会有任何价值,因为事故发生时,航天飞机正笔直地向上加速飞行。”(孝文)
美国设计师查德·奥本海姆(Chad Oppenheim)近日为迈阿密设计了一座新型LEED校园摩天大楼,该设计获得了LEED校园建筑的合格证书。
LEED校园摩天大楼不仅设计美观,还具有绿色环保的特点
LEED校园摩天大楼将会使周围的建筑设计风格更具生气
迈阿密新型LEED校园摩天大楼楼顶的公共空间将两座独立的楼体连接到了一起
LEED是一种绿色建筑认证系统,具有LEED风格的摩天大楼会通过一系列因素来减轻对环境的冲击,它会在能源,水资源,建筑材料的使用上采取环保措施。而迈阿密的这座LEED校园大楼不仅填补了迈阿密高耸住宅楼的空缺,对周边建筑的设计还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将会使迈阿密的建筑设计风格越来越富有生气。
这座绿色摩天大楼的外观极具个性,楼顶也独具匠心。设计师运用一个大型的公共空间将两座高耸的独立楼体结合到了一起。整座大楼建筑面积高达23.3万平方米,成为整个大学的中枢建筑。
据悉,大楼的一二层属于商业区域,学生可以在业余时间来到这两层购物。大楼的第三层设计中包含有不同的文化元素,在这层不仅有博物馆,雕塑花园,还有电影院。除此之外,大楼中还包含有2.32万平方米的学生公寓,2.32万平方米的教师办公区域,5600平方米的会议室区域。学生在课间还可以去大楼中占地3700平方米的室内足球场地进行运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楼中有一座自然景观式礼堂,它更加体现了LEED校园摩天大楼的绿色环保特点。
阿拉伯半岛东岸发现了距今12.7万年的石器
这些石器是由现代人类制作话,那么现代人类走出非洲的时间将比早前的科学推测提前很多
近日,一支由来自德国图宾根大学(University of Tubingen)的汉斯博士带领的考古队27日发布报告,称在阿拉伯半岛东岸发现了距今12.7万年的石器,发现的地点位于阿联酋境内一个名叫Jebel Faya的地方。
报道称,如果像研究人员宣称的那样,这些石器是由现代人类制作话,那么现代人类走出非洲的时间将比早前的科学推测提前很多。
现在学术界的观点是,基于考古学和遗传学证据,现代人类尽管在大约20万年前就已经出现在非洲,但是直到大约6万年前才从非洲出走,分散到世界其他角落。
在阿拉伯半岛东岸发掘出来的石器再次让人们思考:现代人类是何时、如何从非洲东部的故土离开的。
这份报告宣称,阿拉伯半岛的重要性在于了解人类故事。来自英国伯明翰大学的考古学家杰弗里。罗斯说:“这是一个重大的里程碑。但不幸的是,它所产生的问题比它能解释的要多。”
报道提出了一个疑问:那些到达Jebel Faya的人,如果他们确实是现代人类的话,是否去了更远的地方,散布在世界其他角落;或者他们就在此地终老,没有走得更远。
根据DNA数据显示,所有在非洲以外的现代人类,是从单独且数量很小的一支发展出来的,并且离开非洲的时间不超过6万年。
汉斯博士说,这些遗传学数据是不可靠的。不管怎样,DNA只是整个人类基因组的一个细微部分。
另一个对新发现提出的问题是:现代人类到底是因为社会、文化还是进化而逃离非洲的。
汉斯博士认为,在Jebel Faya发掘的石器和在非洲找到的很像,这表明此次出逃并不是因为文化的发展。
现在学界为此辩论不休。斯坦福大学的古人类学家理查德。克莱恩博士称,以汉斯的考古队的发现来证明现代人类走出非洲年代提前,是“煽动性的”,“并未发现人类遗体遗迹,没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