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

  在以前,克隆胚胎成功发育为新个体的效率一直很低。4月8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细胞·干细胞》发表了沪上一项最新科研成果——科学家确证了克隆胚胎发育失败的关键原因,进而通过修复其中缺陷,使克隆动物出生率提高了6倍。
 

  以克隆小鼠实验为例,有50%到70%的“核移植重构胚胎”能在小鼠的体外发育成囊胚,但将这些囊胚移入小鼠子宫内,却仅有3%左右的囊胚能发育成克隆鼠。为何绝大部分克隆囊胚不能发育成个体,国际上有一种假说认为,这是由于克隆囊胚的滋养外胚层里,存在一类“重编程异常细胞”。然而,这一假说始终未被直接证实。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李劲松研究组对假说进行了直接验证,证实了那些异常细胞的确是克隆胚胎发育失败的关键原因。研究组成员林江维等人采用了一种被称为“四倍体胚胎补偿”的辅助生殖技术(该技术通常用于挽救胎盘发育缺陷而导致的胎儿发育失败),将克隆囊胚的滋养外胚层细胞全部替换成四倍体细胞,结果发现克隆动物的出生率由此可提高6倍之多。
 

  李劲松研究员认为,这一研究结果对生命科学的核移植研究领域具有启示意义,也为提高动物克隆效率以及核移植技术用于人口健康领域提供了理论依据。这项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国家自然基金委、中科院及上海市科委的经费支持。(徐瑞哲 王春)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在以前,克隆胚胎成功发育为新个体的效率一直很低。4月8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细胞·干细胞》发表了沪上一项最新科研成果——科学家确证了克隆胚胎发育失败的关键原因,进而通过修复其中缺陷,使克隆动物出生率提高了6倍。

  以克隆小鼠实验为例,有50%到70%的“核移植重构胚胎”能在小鼠的体外发育成囊胚,但将这些囊胚移入小鼠子宫内,却仅有3%左右的囊胚能发育成克隆鼠。为何绝大部分克隆囊胚不能发育成个体,国际上有一种假说认为,这是由于克隆囊胚的滋养外胚层里,存在一类“重编程异常细胞”。然而,这一假说始终未被直接证实。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李劲松研究组对假说进行了直接验证,证实了那些异常细胞的确是克隆胚胎发育失败的关键原因。研究组成员林江维等人采用了一种被称为“四倍体胚胎补偿”的辅助生殖技术(该技术通常用于挽救胎盘发育缺陷而导致的胎儿发育失败),将克隆囊胚的滋养外胚层细胞全部替换成四倍体细胞,结果发现克隆动物的出生率由此可提高6倍之多。

  李劲松研究员认为,这一研究结果对生命科学的核移植研究领域具有启示意义,也为提高动物克隆效率以及核移植技术用于人口健康领域提供了理论依据。这项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国家自然基金委、中科院及上海市科委的经费支持。(徐瑞哲 王春)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一只雌猎豹顺利产下4公3母7个猎豹宝宝。上海野生动物园供图。

  4月11日,新民网记者从上海野生动物园了解到,园内一只雌猎豹顺利产下4公3母7个猎豹宝宝,这在国内外猎豹人工繁殖史上实属罕见。

  据悉,猎豹是一种基因高度纯化的动物,被列为世界濒危物种之一。它的繁殖和饲养,历来受到国际有关方面和相关组织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上海野生动物园也始终把它作为一个科研课题,进行长期的研究和探索。

  由于雌豹奶水问题,园方向社会公开招募二条身体健康、分娩产崽不久、奶水充足的母狗充当七兄妹的奶妈。此外,野生动物园的“保姆们”还用温开水冲调进口狗奶粉,一天5次进行喂哺,每头每次20毫升。随着时间的推延,它们个体渐渐长大,再适当减少哺喂次数,逐渐增加食量。


母狗充当七兄妹的奶妈。上海野生动物园供图。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抢走眼镜迅速逃走,敏捷得根本抓不住

  伦敦动物园有一片可供游客与小动物“亲密接触”的互动区域,那里散养着18只玻利维亚松鼠猴,非常顽皮。这种松鼠猴原本生活在雨林中,靠吃昆虫、水果和种子为生,数量稀少。

  由于近来天气转暖,戴着太阳镜来动物园游玩的客人增多,这18只松鼠猴对太阳镜产生了浓厚兴趣。

  “只要被太阳眼镜镜片的反光吸引,它们就会一把抓过眼镜,然后迅速逃窜。”28岁的饲养员凯特·桑德斯说,“它们在这里长大,完全不怕人,而且小猴子动作敏捷,人们根本抓不住它们。”

  桑德斯说,迄今为止它们已抢了至少7副太阳镜,“虽然不会把这些‘战利品’故意弄坏,但我们并不是每次都能找到被偷的眼镜。”

  她说,猴群中有5只小猴子是多起“抢劫案”的“主犯”,因为这些小猴子“好奇心特别强”。一旦有小猴“抢劫”得手,就会引得其他猴子跟它争抢,这些顽皮的小家伙边玩边“撤退”,眨眼工夫就会消失在树林里。

  “强盗猴”多有前科

  曾抢相机玩自拍

  太阳镜并非唯一吸引小猴子的东西。园内不少小猴子有“抢劫前科”,每星期都会“犯案”数次。一次,一只猴子抢走了游客的数码相机,还无意间按下快门,玩了回“自拍”。

  “后来我们找回那台相机,在里面意外发现了小猴子偶然间给自己拍下的照片,遗憾的是,当时我们没有备份照片。”桑德斯说,“我们会想方设法为游客寻回被抢走的物品。”

  在动物园工作已有4年多的桑德斯感叹道:“自己常常拿这些调皮鬼没有办法。”

  动物园治抢劫

  给“强盗猴”吃点苦

  由于太阳镜偷窃出现上升趋势,伦敦动物园决定对这些“强盗猴”进行特殊训练,让它们“吃点苦”,改掉抢劫恶习。

  “它们(猴子)不喜欢苦味。”桑德斯说,“所以我们在太阳眼镜和数码相机等物品上喷上带苦味的液体,再让其他饲养员拿着走过猴群。猴子抢到东西后,总喜欢放进嘴里,我们希望这种方法能让它们把眼镜、相机与苦味联系起来,从而丧失对这些东西的兴趣。”

  不过,桑德斯也说,不敢保证这种方法百分之百奏效。

  “问题在于,它们太聪明了。”她说,“它们能很快地记住人脸,举个例子,它们能从100米开外就认出我,所以我们不得不每天更换饲养员来训练它们。不过,我们有信心这个方法能奏效。”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在中国,光顾小饭馆或路边摊,地沟油防不胜防,如何才能简便快速地检测出来?近日,在一项全国发明比赛中,上海中学生用半导体制冷片让地沟油立即分层现原形。这个创意赢得了大赛银奖。接下来,他们的目标是完善装置,让地沟油的各种参数一一现形。

  据《东方早报》报道,这项发明的“主力队员”之一、上海市西中学高二学生汪亦乐去年3月便和指导老师黄曾新一起开始了这项研究。

国家通用测法比较复杂成本不菲

  汪亦乐说,国家通用的测地沟油的办法都比较复杂,一般要在实验室完成,成本不菲,而现实生活中如果去饭店吃不太放心,需要的是简单可行、成本不高的快速鉴别办法。

  黄曾新是向明中学的科技指导老师,也是静安区教育局的科技总顾问。他翻过不少科技读物,了解地沟油一般有三种:不断在油锅里使用的老油、病死猪的脂肪以及饭店泔脚料提炼出的表面浮油。

  再分析这些油的成分。正规饭店,烧菜无非用豆油、菜油、花生油,但碰到烧水煮鱼等荤菜时,就是植物油和脂肪油混合。地沟油是动物油和植物油的混合物,其中动物油含量高。

  动物油和植物油的物理特性也大不相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凝固度。橄榄油要到摄氏零下十几度才凝结,植物油也要零度,但动物油尤其是地沟油,7至8度即凝结。

  其次是黏度,将动物油和植物油同时滴在玻璃上,流得快的一般是植物油。

  了解这些油的特性,就是区分是否为地沟油的关键。
“地沟油是动物油和植物油的混合物,利用动物油和植物油黏度、冰点的不同,采用物理方法快速降温,地沟油就会分层,从而原形毕露。”黄曾新解释说,“迅速降温”是整个课题的重点也是难点。

  于是,冰箱成了汪亦乐的实验室,冷冻室里植物油会不会凝固,冷藏室里面动物油的状态怎样。

  在纪录到上百个数据后,汪亦乐和黄曾新得到检测的最佳温度——摄氏零下5度,并决定用半导体来做这种冷却装置。

  汪亦乐说,经过试验,他们的半导体制冷片最低能够降温至摄氏零下30度。

  接下来,他们也许会做一个简易仪器:半导体快速降温到零下十几摄氏度,让地沟油快速分层。然后辅以三棱镜、搅拌器等器具,让地沟油各个参数一一现形。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北京昌平河床内发现上万年古象化石(图)
李先生展示他挖掘出的大象化石

  前天,昌平居民李先生偶然在北运河河底发现类似骨头化石,后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专家鉴定,化石为古代大象化石,距今已有上万年历史。

  化石发现者李先生说,前天下午,他在北运河河边遛弯时,在昌平南环大桥下的河底沙坑中发现一个灰色的大石头,并在附近挖出几块类似动物骨头的东西。昨天,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同号文研究员到现场进行了勘察。

  据介绍,化石共有4块,最长为50多厘米,10多厘米粗,其中一大块胯臼窝化石直径约15厘米,保存比较完整。由于长期在湿沙中埋藏,化石发酥,轻轻一碰就有白色“骨屑”掉落。

  经初步鉴定,专家认为此化石为“古菱齿象化石”,有上万年历史。专家说,这头大象已经成年,体重3-4吨,比现在的亚洲象要大。这头古象可能在饮水时“失足”跌落水中。从发现河底鹅卵石的分布来看,当时水流较急,化石可能已被冲散,完整保存可能性不大。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这张图片展示了浮冰虎鲸与众不同的捕猎行为。
 
(图片提供:Robert Pitman)
生活在南极洲海域的虎鲸想出了一条捕捉海豹的机智且致命的“毒计”。
当发现一只在大块浮冰上游荡的海豹后,成群的虎鲸便会冲向浮冰,它们的尾巴会协调一致地摆动,为的是产生一个波浪,进而将海豹打入水中。
如果它们在一开始无法成功,这些虎鲸会无情地折回来并送去一连串的波浪,它们甚至会改变浮冰的位置或破坏浮冰,以便增加成功的几率。
一旦这只倒霉的海豹落入水中,虎鲸会成群结队地追捕它直至将其杀死——鲸鱼会向海豹吹出大量气泡以使其晕头转向,并在水下拖拽它的后鳍足直至海豹因精疲力竭而溺亡。之后,虎鲸会用卓越的精度将自己的猎物肢解,并分享这顿美餐。
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市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下属西南渔业科学中心的海洋生物学家Robert L. Pitman和John W. Durban,日前在《海洋哺乳动物科学》杂志上描述了22次这种通过波浪冲刷的攻击方式。
研究人员以前只记录了5次这样用波浪冲刷捕猎的过程,并且他们假设这是一种不常见的情况。然而新的论文报告说,波浪冲刷方式显然是一群虎鲸主要的狩猎策略,研究人员将它们称为“浮冰虎鲸”,并且它们可能是独一无二的。
事实上,这种行为可能是这一群虎鲸最典型的特征。在2010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研究人员和同事描述的遗传学证据意味着至少有3个不同的虎鲸种群,而非像之前假设的那样只有一种。浮冰虎鲸属于他们所提出的新物种之一。
虎鲸又名逆戟鲸,是一种大型齿鲸,身长为8~10米,体重9吨左右,背呈黑色,腹为灰白色,有一个尖尖的背鳍,背鳍弯曲长达1米,嘴巴细长,牙齿锋利,性情凶猛,是企鹅、海豹等动物的天敌。有时它们还袭击其他鲸类,甚至大白鲨,是海中的霸王。(来源:科学时报 群芳)
更多阅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瘙痒人打架:能否取得恐龙虱子更具侵略性?
虱子让恐龙非常的愤怒(科学网-kexue.com 配图)

  科学网(kexue.com)讯 提起史前霸主恐龙,更多的人联想到的是它那反复无常的脾气,一旦让它不满意,其他动物就可能遭受灭顶之灾。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后发现,恐龙坏脾气的主因是它饱受虱子的骚扰。而根据最新的DNA研究发现,哺乳动物和鸟类早在恐龙灭绝前就开始广泛存在于地球上了。

  科学家们通过最新的昆虫DNA研究后发现,虱子早在6500万年前就开始了自己的进化,而当时恐龙还统治者整个地球。这项新的研究还表明,哺乳动物和鸟类出现进化和多样化远比人类此前预料的早的多。

  伊利诺伊大学的凯文-约翰逊(Kevin Johnson)博士说道:“在恐龙灭绝之前,鸟类和哺乳动物就开始了进化。这出乎了此前人类的预料。”约翰逊博士和他的研究小组是通过虱子的进化家谱得到的上述结论。

  伦敦自然史博物馆的文森特-史密斯(Vincent Smith)博士说:“虱子就是活化石,他的进化改变了人们此前的观点,认为恐龙时代鸟类和哺乳动物都是非常少的。但是如今的DNA证据却说明,在恐龙灭绝之前,鸟类和哺乳动物已经迅速的填充了恐龙在海洋、陆地和天空中的生态位置。”

  约翰逊博士说:“很多人说鸟类是恐龙(翼龙)的后裔,我想说的是原始鸟类继承的不是恐龙的羽毛,而是恐龙身上的虱子。”

  (科学网-kexue.com 卡卡西)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妈妈不断舔着小家伙

  科学网讯 北京时间4月6日消息,近日,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动物园26年来首次迎来了一只小长颈鹿的降生,虽然它还没有起名字,性别也不明显,但毫不影响其成为动物园的超人气新星。


刚刚出生的小长颈鹿露出“笑脸”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辛辛那提动物园执行理事塞恩-梅纳德说:“新生命降生是一件令人敬畏的事,大自然有一套非凡的体系。即便是小老鼠诞生也是如此,当你见到一个约1.83米高的宝贝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一定会觉得这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这真是让人兴奋的一天。”


爸爸和妈妈一起呵护着刚出生不久的小宝宝

  小家伙的妈妈泰萨重约820千克,从当地时间上周六早上5点左右就变得焦躁起来。不久动物园志愿者就发现小长颈鹿的脚已经从妈妈肚子里伸出来,于是急忙联系工作人员。四个小时后泰萨顺利生产。小家伙花了20分钟站立起来,不久后游人们就可以一睹小家伙的风采。

  虽然长颈鹿生宝宝并不稀奇,但对辛辛那提动物园来说,上次有长颈鹿宝宝降生到该动物园还要追溯到1985年。此前共有10只小长颈鹿诞生,最早一只生于1889年,标志着辛辛那提动物园成为整个西半球首个人工饲养条件下繁育长颈鹿的动物园。


出生后不久小长颈鹿就站立起来

  从它刚一诞生,人们已经开始就名字问题有各种提议。由于动物园里还有植物园,有人建议命名为“四月”或者“郁金香”。动物园管理人员表示他们可能会举办为小长颈鹿命名的庆祝仪式。

  (蒙斯)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这只直立张望的豹子犹如正在站岗的猫鼬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4月6日消息,一名旅行向导发现了这个极为罕见的景象,这只大猫正在追踪疣猪,当猎物消失在一些长势茂密的草丛中时,它被迫直立起身子观察远处,就如同一只正在站岗的猫鼬。

  据国外媒体报道,这只花豹每隔一会儿就会用后腿站立起来,跟踪张望它美味的猎物的动态。这种奇特的景象被27岁的莱特斯基列-卡莫克洛(Letsogile Kamogelo)在非洲博茨瓦纳的一处野生动物保护区营地附近拍摄下来。卡莫克洛先生是一名野生动物旅游向导,但即便连对野生动物见多识广的他也表示从来没有见过豹子这样的奇特行为。


一个猫鼬的标准站姿

  “这只豹当时正在追踪一只疣猪,它刻意与疣猪之间保持了一个合适的距离,不过当猎物走到一些生长的较高的草丛中时显然无法观察到,这只豹子只得尝试用后腿直立的方式来张望。”卡莫克洛说,“不过这种动作显然不是豹子习惯的姿势,它每次最多只能支撑45秒到一分钟左右。”

  卡莫克洛补充道:“豹子动作看起来小心翼翼,它当然不想让自己摔个四脚朝天。这是一个很不寻常的行为,我之前从来没有听到或看到过类似的报道。我认为这种情况主要是受到了地形因素的影响,这只动物灵活的对环境变化做出了反应来适应捕猎需要。”
 

  猎豹百科:

  猎豹(学名:Acinonyx jubatus),又称印度豹,是猫科动物的一种,也是猎豹属下唯一的物种,现在主要分布在非洲与西亚。同其它猫科动物不同,猎豹依靠速度来捕猎,而非偷袭或群体攻击。猎豹是陆上奔跑最快的动物,全速奔驰的猎豹,时速可以超过110公里,相当于百米世界冠军的三倍快。猎豹不仅是陆地上速度最快的动物,也是猫科动物成员中历史最久,最独特和特异化的品种。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27 页,共 4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