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工作人员用担架搬运一具雌性巨型鱿鱼尸体。(图片来源:Fernando Camino, Cover/Getty Images)
在大约10年前于西班牙沿岸发现巨型鱿鱼尸体时,科学家便怀疑来自船只的强大声脉冲将这种动物推向死亡。现在,他们发现了相关证据,证明这一推测。根据一项新研究,人类活动产生的低频声波不仅影响鲸鱼和其他海洋哺乳动物,同时也会影响鱿鱼以及其他头足类动物。长久以来,科学家便认为包括鲸鱼在内的海洋哺乳动物容易遭受声脉冲影响。
揭开巨鱿死亡之谜?
研究领导人、巴塞罗纳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海洋声学家米切尔·安德烈表示,研究发现显示海洋中的噪音污染对海洋动物的影响程度超过此前预计。他在一份声明中说:“我们知道海洋中的噪音污染会严重影响海豚和鲸鱼,它们利用天然声纳进行导航和捕猎。这项研究第一次发现噪音污染也让无脊椎动物深受其害。无脊椎动物是一个规模更大的海洋动物种群,此前并未发现它们的生存也与声音关系密切。”
21世纪初,人们在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沿海发现巨型鱿鱼尸体。一些案例中,巨型鱿鱼尸体在当地船只使用气枪产生低频声脉冲后不久出现,另有一些案例则涉及石油和天然气钻探作业。在对巨型鱿鱼尸体进行研究时,科学家发现它们的身体遭受严重损伤,套膜变成浆状,触须青肿,平衡器也遭到损害。这些充满液体的器官位于鱿鱼眼后,帮助它们在水中保持平衡和位置。
海洋生物学家安格尔·古拉当时认为,勘探船产生的声音污染对头足类动物以及其他海洋动物的生存造成不利影响,但这一推测并未得到证实。这位西班牙海洋研究所的生物学家表示:“借助于这项研究,我们找到了证据,低频声波能够给头足类动物造成损伤。”古拉并没有参与此项新研究,研究论文将刊登在《生态学与环境疆域》杂志上。
损伤随时间加剧
研究过程中,研究小组对87只头足类动物暴露在低频声波环境下受到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这87只头足类动物属于4个种群,分别是2种鱿鱼、1种章鱼和1种乌贼。2小时内,这些头足类动物一直暴露在声音强度157至175分贝的噪音环境下,噪音频率在50至400赫兹之间。安德烈在接受“国家地理新闻”采访时表示,这种强度和频率范围在很多人类海上活动产生的噪音中较为普遍,例如军方声纳测试或者测量海床下方物质特性的石油和天然气勘探。
结束噪音暴露之后,科学家屠宰了这些动物,有些立即屠宰,有些则在96小时之后。噪音暴露后立即屠宰的动物出现平衡器损伤迹象。平衡器细胞的微小毛发状结构消失,让这些动物变成跛子。头足类动物在水中游动时,微小毛发状结构会发生弯曲,帮助它们保持平衡。96小时后屠宰的动物遭受的损伤更为严重,平衡器出现明显大洞。
安德烈表示:“这是陆地哺乳动物和鸟类在急性噪音暴露后发生的典型过程。外部受损后又出现严重声损伤,随着时间的推移,损伤日益加重。”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受测的头足类动物只微微移动身体,它们不再游动、进食或者交配。
第二组受测的头足类动物共有大约100只,它们并未暴露在声脉冲环境下,身体保持健康状态,行为正常。分开前,两组头足类动物被放入同样的玻璃缸,所有动物在测试前均行为正常,这也就排除了圈养或人工喂养导致受测头足类动物出现机体损伤的可能性。
仍需进行更多研究
海洋研究所的古拉表示,虽然实验中的头足类动物体积远远小于巨型鱿鱼,但实验发现能够解释巨型鱿鱼遭受的损伤。受测动物是巨型鱿鱼的理想“替身”,他没有理由怀疑研究发现不适用于巨型鱿鱼。需要指出的是,受测动物与巨型鱿鱼遭受的损伤存在差异。古拉称,10年前发现的巨型鱿鱼出现的损伤比受测动物更为明显,说明它们受到多个声音源影响,所承受的噪音强度也要超过实验中的动物。
与受测的动物不同,巨型鱿鱼并不是受伤那么简单,而是丢掉性命。科学家表示,西班牙巨型鱿鱼遭受的命运说明,暴露在低频声波环境下可导致巨型鱿鱼走向死亡。古拉解释说:“发现巨型鱿鱼尸体时,我们认为它们的死因可能有两个,一个是声波的直接影响,另一个是平衡器部分受损,导致鱿鱼无法辨别方向。失去方向感的巨型鱿鱼从深海游到海面,巨大的温差导致它们送命。”
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的海洋动物学家迈克尔·韦基奥内表示目前仍无法确定具体死因。韦基奥内并没有参与此项新研究。他指出:“虽然新研究发现了足够证据,证明巨型鱿鱼的死因,但仍需要进行更多研究,才能确定人类活动产生的噪音污染是否导致海洋动物普遍受到伤害。新研究发现的证据说明,古拉对巨型鱿鱼死因的推测可能是正确的。”(孝文)
为防止宠物狗在公共场所随地大小便,以色列海滨城市特拉维夫一公园用超声波“治狗”。
当地媒体28日报道,位于特拉维夫市区的“雅各布综合公园”不久前修缮一新。为防止过多的宠物狗到公园闲逛并留下“遗留物”,特拉维夫市政府计划为公园配备特殊装置,发散超出人体听觉范围的声波,驱赶宠物狗。
报道说,特拉维夫市政府还打算在市内其他公园配备类似装置。
不少人反对这一计划,认为这种装置不仅会赶走狗,也可能让鸟和松鼠等小动物退避三舍。“这将导致动物情绪紧张,”动物专家阿维纳拉茨说,“宠物狗四散奔逃也会让不明所以的主人苦恼不已”。
市政府官员则认为,他们的初衷只是保持公园洁净,保证所有人都能使用这些公共场所。(耿学鹏 郝方甲)
嵌有鲨鱼牙齿的菊石壳化石
法国雷恩大学古生物学家近日在一位业余古生物学爱好者的收藏品中发现了一个嵌有鲨鱼牙齿的菊石壳化石。古生物学家分析认为,这可能是大约1.5亿年前史前鲨鱼以菊石为食的首个直接证据。
菊石是一种已灭绝的海洋动物,也是现代鹦鹉螺的远亲。在此次发现的化石中,菊石的外壳上嵌着三颗鲨鱼牙齿,外壳被牙齿咬出了几个孔。此前,在其他的化石中也曾经发现过鲨鱼牙咬的迹象,比如鳄鱼尾部化石。但是由于菊石外壳坚硬,因此古生物学家此前一直无法确定鲨鱼是否曾以菊石为食,他们也无法排除其他海洋捕食者捕食过菊石。
菊石壳化石上内嵌的弓鲨牙齿特写
不过,法国雷恩大学古生物学家罗麦恩-乌罗认为,“我们这是第一次将捕食者和被捕食者建立起直接联系。我们甚至还可以给捕食者命名,这是一种名为‘Planohybodus’的弓鲨。”乌罗的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自然科学》杂志之上。
弓鲨身长接近7英尺(约合2.1米),大约生存于2亿年前的远古海洋之中,在大约6500万年前随恐龙一起灭绝。在同一时代,菊石也漂浮于远古海洋中,随处可见。菊石直径大小不等,从数英寸到10英尺(约合3米)都有。菊石壳内的软组织是许多动物的美味佳肴。一些弓鲨物种拥有扁平的牙齿,因此它们可以咬碎菊石及其他有壳动物的坚硬外壳,但大多数物种被认为仅以鱼类为食。乌罗介绍说,“在此次发现之前,我们认为弓鲨由于拥有尖利的牙齿,它们可能只以鱼类为食。但是,此次发现的物种可能拥有更广泛的捕食对象,其中包括菊石。”
弓鲨的可能模样
乌罗是从一位古生物学爱好者朋友的收藏品中取得这一发现的。他确认能够将化石中的牙齿与弓鲨相匹配,其中一颗牙齿仍然嵌在化石中,另两颗已被收藏者取出。乌罗认为,如此尖利的牙齿先是将菊石外壳上的气囊咬破,而气囊则是动物保持平衡和运动的工具。菊石一旦失去控制,鲨鱼最终就有可能咬碎它。乌罗表示,“不可能判断当时菊石究竟发生了什么。但是,我认为它在死亡之间肯定被咬过,而且可能试图逃跑过。”
然而,为了进一步弄清楚鲨鱼与菊石之间的关系,乌罗表示他需要开始着手寻找相似的异常化石。乌罗认为,“一个完整的骨架,再带有内脏之类的标本,或者找到更多带壳的化石,这都将有助于对这种生态关系做出更好的结论。不幸的是,这种标本相当罕见。”不过,美国肯特州立大学古生物学家阿迪尔-克苏普马克认为,此类化石并非如同乌罗想像那样不寻常。(彬彬)
大象孤儿正在泥塘里嬉戏
在这些大象孤儿的眼中,泥巴不仅可以消暑避热,还是很好的解闷玩具。它们在奔向泥塘时,几乎无法掩饰住兴奋,一头扎进烂泥里开始嬉闹起来。
野生动物保护区里生活着不同地区的大象孤儿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在肯尼亚大卫-谢尔德里克野生动物基金会的泥塘中,这些大象嬉戏玩耍,看起来如同一个非常幸福的大家庭。40岁的摄影爱好者亚力克塞-提施辰库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旅游时,捕捉到这动人心扉的一幕。
这些大象孤儿在生命最初阶段非常不幸,但现在过得很开心
他说:“动物园中有很多可爱的小象孤儿正在成长,它们来自肯尼亚不同地区。这个孤儿院每天只向游客开放1小时,但值得一去,因为这些小象非常可爱。工作人员用奶瓶给它们喂奶,吃完午餐后它们开始玩耍。看它们在泥浆里打滚的样子非常有趣,它们相互扭抱,你撞我,我撞你,看起来非常开心。这一刻非常感人,在这段时间里正好可以给它们拍照。”
骆驼墩遗址发掘现场 本版均为资料图片
瓮棺葬用的釜,里面装有婴儿遗骨
装有婴儿尸骨的瓮棺
骆驼墩遗址中的人体骨架
平底釜
圜底釜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位于宜兴市新街镇的一座砖瓦厂在骆驼墩一带取土时,工人们从土中挖出了大量石器、陶器和玉器,这些造型各异的器具都是当地居民们未曾见过的,后来文物部门来此普查,认定其为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这就是骆驼墩遗址。
在遗址中,考古学家挖出了很多奇怪的瓶瓶罐罐,而在有的烧饭的罐子里,竟然出现了婴儿的尸骨。为什么婴儿会出现在这里?是野蛮的祭祀,还是遇到了“食人族”?除了这些,遗址中还发现了一处约300平方米的贝壳堆积物,先民们要用它们来干什么?近日,宜兴市文化部门将邀请全国知名文保考古专家召开专题研讨会,进一步论证骆驼墩遗址的考古价值,为人们揭开这里更多的秘密。
谜团一
婴儿为什么要埋在炊具里?不排除是一种亲人烹饪煮食的墓葬文化
骆驼墩遗址南北两区发掘面积总计1309平方米,包括马家浜文化时期墓葬52座,瓮棺葬39座,灰坑5座,房址3座,大型贝壳类堆积遗址1处,祭祀遗址4处以及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墓葬和灰坑多座。另外还发现较为丰富的广富林文化遗存和印纹陶时期的文化遗存。发现石器、陶器、骨器等400余件,各类动物骨骸标本2000余件,碳化稻米2000多颗。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评选为2002年度全国六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随着遗址的挖掘,距今7000年左右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的生活场景由此一一被呈现在世人面前。“骆驼墩考古发现,最为独特的就是瓮棺葬。”虽然已有十年,但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留根至今仍对这个奇特的现象记忆犹新。
那些装有婴儿尸骨的陶罐叫陶瓮,高20多厘米,宽10多厘米,不打开盖子,没有人会知道,里面竟然装着婴儿的尸骨。专家说,这些陶瓮是当时人们专门用来埋葬婴儿的“棺材”,所以这种棺材又被称之为瓮棺,他们从骆驼墩一共发现了39座瓮棺葬。
在宜兴存放骆驼墩出土文物的库房,林留根打开其中一个陶釜,里面露出了一具婴儿的尸骨,林留根向记者指点,“这是婴儿的头颅、这是他的手臂骨和腿骨。”令人揪心的是,这名婴儿的腿骨居然只有一根小树枝那么纤细。瓮棺葬的主人竟然都是几个月大的婴儿!
“婴儿的骨骼有的保存相当完整。我们从骨骼上判断,他们的年龄都不到一岁,甚至有些可能是还未发育完全、流产的胎儿。”林留根说,婴儿的性别已无从知晓。
这些婴儿究竟是怎么夭折的?林留根认为,他们死亡的原因目前尚不明确,但应当不是被用于祭祀。“原始社会人是第一生产力,当时的生活条件差,人的寿命短。一旦出生率过低,部落可能遭遇灭顶之灾。因此当孩子夭折后,大人尤其感到痛惜,就用陶釜把婴儿的遗骸装起来,在一个墓葬区里集中安葬。”在一个陶釜的上端,记者看到有十几个小孔,“这可能是故意钻的孔,可以让婴儿的灵魂升天,转世重新投胎。”
据介绍,用作瓮棺的葬具都是陶釜。在当时这些陶釜都是作为炊具使用的,那么他们为什么会被装在陶釜中?林留根认为,原始社会有食人的风俗,因此不能排除婴儿死后,亲戚朋友将他们烹饪煮熟后分而食之,仅剩下骨头落葬,以此作为一种纪念。也有的风俗认为,将敌人吃下,可以让自己更勇敢。
谜团二
为何有6具尸骨是俯身埋葬,有一具还站着葬?和信仰、祭祀有关
在骆驼墩遗址中,除了这39座婴儿墓葬外,还有52座成人墓葬,这52座墓葬和马家浜文化差不多处于同一时期,墓主多为成年男女,老、中、青壮年都有。奇怪的是,其中6座墓葬的主人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俯身葬,和我们后来看到的面朝天的仰身葬不同,为什么这些人都是俯着身埋葬的呢?原来,在同一时期的马家浜文化遗址中,那里的人们都是俯身葬,这可能和当时的信仰有关,是对大地的一种敬重。
但到了骆驼墩遗址这里,大部分墓主实行的就是仰身葬了,并且头向均朝东偏南方向,约为108度。为什么葬礼的规矩又改了呢?宜兴市文管办主任黄兴南认为,墓葬风俗应当与宗教信仰有关,先人崇拜太阳,因此朝天仰身埋入土中,并且头朝向太阳升起的地方,他们希望自己在阳光下获得新生。他同时认为,头向还可能朝着部落的标志物或吉祥物。从现场来看,东南方向是山,先民们从山上狩猎获取食物,山对他们来说是生命的依赖,也是他们的吉祥地。
出土的墓葬中大多没有随葬品,仅出现几具猪、狗的骨架。“这说明当时的先民们没有出现剧烈的阶层和财产分化,贫富差距不大。”林留根说,地层中曾发现大量的动物骸骨,其中以大型动物为主,有牛、麋鹿、梅花鹿、猪、狗等,水生动物有黿、鲤鱼以及大量的贝类。随葬的猪、狗从嘴部等骨骼来看和野猪、野狗已经有区别,说明当时的先民们可能已经掌握了驯化技术,将这两类动物圈养。
此外,在祭祀遗迹中还发现一具侧身四肢弯曲,身体斜向插入地层之中的人骨,与墓葬群的头向不同,这具人骨的头向东北。从他特殊的落葬姿势,黄兴南分析称,这应当是祭祀人牲,“此人可能是部落交战的俘虏,被作为人牲杀死后祭祀。”
链接
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3000年
马家浜文化:距今6000~4000年
崧泽文化:承接马家浜文化
良渚文化:承接崧泽文化
骆驼墩文化:距今7300~3000年
谜团三
300平米的贝壳堆有什么用途?用来制陶、铺路、盖房子
在遗址中,考古学家还发现了一处贝类及螺壳的堆积物,实际面积达到300平方米左右,中心最厚处深有1.6米。堆积物表面不平,周边还有人为取用形成的凹坑。经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鉴定,这些都是吃剩的废弃物。而先民们为什么将它们集中堆放在一起呢?
原来,这些螺壳磨碎了可以被用做制造陶器的掺和料,先民们发现,这些磨碎的贝壳有助陶土成形、透气,经过高温烧制不易变形;烧成灰或砸碎后用来铺地铺路、造房子,还可以干燥防潮。这在当时是非常好的建筑和制陶原料。
除了贝壳,先民们还发现来自火山岩缝中的一种特殊物质,这被考古学家称作“原始沥青”。 将它涂在器物的表面,可以美化气孔,不渗水,不被吸附。即使在几百摄氏度高温下,只有在器物底部的部分“沥青”被熔化,器物的四周仍然保留着。
“可见当时的人们就已经懂得并且实践环保、低碳经济。”林留根说,陶器破了,人们会打两个孔粘起来使用,不轻易废弃;把蚌壳磨成刀具、用动物的骨头做成针线、椎子、匕首……生活中的用品几乎都可以循环利用,人与自然有机和谐地相处。
原始先民的炊具有讲究,已考虑燃料的多少
“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炊具不仅仅是人们做饭的工具,伴随着相应的饮食习惯,更体现着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而奇怪的是,这里挖掘出的烧饭工具“釜”几乎都是平底的,平底釜的类型多种多样,有直筒形、罐形、尊形等。而在骆驼墩附近的马家浜文化遗址中流行的可都是圜底釜,圜底釜底部是圆的,需要借助石块等三角架支起来才能使用。
平底釜和圜底釜各有优缺点:平底釜放在地上更稳当,考古人员还发现平底釜有专门配合使用的灶。灶的造型是直口斜腹,腹部圈足之上有灶门。灶门上檐及下沿都向外挑,下沿用来防止烧柴脱落,上檐上翘遮掩灶门,可以防止烟熏或釜内食物溢出浇灭火焰。同时也起到装饰作用。灶口内还贴有泥条,为的是与釜的接触部分留出缝隙,增加空气的流动有利于燃烧。林留根说,有了陶灶,釜就可以移动使用,不再局限在某一处挖坑烧火,人们的生活和活动的半径明显扩大。
虽然平底釜使用方便,但由于受火面积大,煮同样多的食物,所需时间比圜底釜长,燃料也用得多。“不过正是由于这里的资源丰富才使得平底釜能大量使用。”
骆驼墩是太湖流域新石器文化的发源地
骆驼墩遗址分南北两区,遗址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实际发掘面积仅1309平方米。此前考古发现只是冰山一角。
在遗址至今仍可以看到半环围绕的河道,它被认为是新石器时代的古河道,当时应当是作为这一中心部落的护城河,一方面用来排涝,也可作为水源,同时还可围界并抵御外敌入侵。这里还发现了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古河道,既深又阔,在淤积层中还有倒塌的大树等。太湖是在8000年左右前形成的,而骆驼墩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7300多年前。林留根等一些考古学家对骆驼墩遗址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其是太湖西岸重要的历史地理坐标,它的发现推动了太湖西岸文明起源的研究。同时确立了太湖流域新石器文化新的文化类型骆驼墩文化类型,丰富了马家浜文化,重新划分了马家浜文化的次文化区。
他认为,骆驼墩文化和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是并驾齐驱的“三驾马车”,共同开发了长江下游的环太湖地区,加速了长江下游的文明化进程,最终导致良渚文化踏上了文明时代的门槛。
4月的鄱阳湖小矶山草长莺飞,两名妇女正低头采摘野生藜蒿。不经意地一抬头,悚然发现一只大“老虎”正端坐在几米之外,顿时吓得魂飞魄散……近日,都昌县都昌镇望仙李村两名妇女在鄱阳湖畔遭遇“老虎”。这两名妇女看到的真的是老虎吗?26日,记者来到鄱阳湖小矶山,进行了一番实地探寻,果然发现一些踪迹。
被撕咬过的死牛
惊魂
两妇女与“老虎”擦身而过
小矶山是一座面积仅1平方公里左右的小山,每年鄱阳湖丰水季节,小矶山就成了鄱阳湖中的一座小岛屿,而等到枯水季节水退后,山周围则是一片绿油油的大草原。
半个月前的一天早上,望仙李村两名50多岁的妇女王赛凤和高梅娥来到小矶山脚下的草地里采摘野生藜蒿。她们俩低头采了一会儿后,王赛凤有点累了,就直起身子,抬头向前方望了望,这不经意的一望,却把王赛凤吓得魂飞魄散:只见几米外的一个小沙包上,竟然端坐着一只大“老虎”,睁着灯泡似的眼睛,正直勾勾地望着她们俩。“看上去,它比出生半年的小牛犊还大,脑袋圆圆的,有脸盆那么大,眼睛放着绿光,三角形的耳朵竖起来。”王赛凤向记者描述着“老虎”的样子。
“老虎”蹲坐出来的沙窝
和这个就在几米外的大家伙对视了十几秒,王赛凤终于反应过来,一边对高梅娥大喊:“老虎,快跑!”一边拔腿就跑。高梅娥见王赛凤跑了,也转头朝小沙包上看了一眼,顿时也大惊失色:“一只老虎一样的东西坐在那里正对着我,身子有一人那么大,我连它的肚皮都看得清清楚楚!”高梅娥说,她惊叫一声,扔下篮子,也撒腿就跑。但是,因为浓密青草绊住了她们,两人仅仅跑了几步就跑不动了,只好呆呆地站在草丛中,哆哆嗦嗦地看着“老虎”。
两人的惊叫声也惊扰了“老虎”,只见“老虎”一跃而起,蹿到山脚下,然后在距离两人不到10米的沙滩上悠然漫步。“它边走还边对我们呲牙咧嘴的,獠牙有手指那么长!”王赛凤和高梅娥回忆到:“它走路时,个头有大半人高,身上的颜色是麻黄色的,还带有黑色的斑点,胡须差不多有筷子那么长!”
大约一两分钟后,“老虎”终于跃上山坡,钻进了树林中。两人这才捡起篮子,慌不择路地逃离了现场。
探寻
记者探寻现场发现踪迹
26日9时30分左右,记者来到望仙李村找到王赛凤,在记者的一再要求下,她最终同意带记者到遇见“老虎”的地方去看看。
鄱阳湖小矶山区域的岸边距离望仙李村约4公里。在王赛凤的带领下,记者拨开齐腰高的青草,绕开泥沼地,艰难地向小矶山走去,草丛中不时飞起一只鸟儿,或者蹿出一只野兔。王赛凤告诉记者,这附近的山上还有大量的野猪,一到晚上就出来找东西吃,有的还跑到村子里。
在经过了近1个小时的“跋涉”,记者才到达小矶山脚下。但是记者发现,眼前的小矶山植被并不茂密,还有很多地方裸露出岩石,并不像能藏住大型动物的地方。“山上还有很多大洞,估计平时‘老虎’都是藏在洞里!”王赛凤说。
两排脚印
在距离山脚约20米的一片青草中间,有一个面积约30平方米的小沙包,王赛凤告诉记者,当时老虎就是坐在这个小沙包上看着她。记者来到小沙包上,果然发现上面有许多清晰的梅花状脚印,大如五六岁小孩的拳头。小沙包上还有两个小脸盆大小的浅沙窝,其中一个沙窝还有湿迹。“你看,这沙窝就是‘老虎’用屁股蹲坐出来的!”王赛凤说。她告诉记者,由于前两天刚刚下过雨,因此这些脚印和沙窝肯定是这两天出现的,而且那个有湿迹的沙窝证明,这里的沙子刚刚被拨弄开不久,“老虎”很可能就在记者到达前不久还来过这里。
在紧靠山脚的一片沙滩上,记者发现了更多的梅花状脚印,其中两行脚印间距约50厘米,一直延伸到十几米外的山坡上。在一块大石头前面,记者又发现了一个蹲坐出来的沙窝。
在距离沙滩约300米的一处草丛中,记者发现一头小牛的尸体,只有牛头、牛腿和牛背的皮还有部分残留,上面有明显的撕咬痕迹,散发出阵阵恶臭。“去年12月份下大雪时,我们发现丢失了一头小牛!”一名放牛的老人对记者说,离现在已经四五个月了,但这头小牛不像死去那么久了,应该是最近一个月才死的,所以这头小牛应该不是当时丢失的那头。在死牛周围,记者还发现一些粪便。
经专家初步鉴定可能是云豹
采访中,当地一些上了年纪的村民告诉记者,他们小时候去鄱阳湖里打渔,经常能看到豹子、豺狼等。豹子小小的圆脸,远看很像老虎,所以当地人也称豹子为“花面虎”。十几年前,被“花面虎”抓伤的事情还时有发生。
26日下午,记者带着拍摄到的脚印、沙窝的照片和收集到的动物粪便,来到九江市动物园,请高级兽医师陈北林进行鉴定。
梅花状脚印
根据王赛凤和高梅娥描述的大型动物的体貌特征,以及记者提供的照片、粪便等,陈北林初步推测,在小矶山发现的可能是一只成年云豹。
陈北林告诉记者,正如村民们所言,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鄱阳湖畔云豹等大型动物确实很多,甚至还有老虎,直到上世纪90年代,在都昌、彭泽、星子等地的鄱阳湖畔,还经常有云豹出现。近年来,随着鄱阳湖区退耕还林效果的显现,生态环境得到恢复,云豹等大型动物很可以又重新出现了。
在鄱阳湖边上,还有一座与小矶山相距仅3公里左右的大矶山,大矶山林深木茂,有利于大型动物栖身,同时山上野猪、野兔等也很多,能形成一个完整的食物链。因此,小矶山一带有适合云豹生存的环境。(曹诚平)
长鬃山羊
据“中央社”报道,台北市立动物园16日送给大陆的台湾珍稀动物长鬃山羊传来喜讯,“喜羊羊”、“乐羊羊”这几天恋情正浓,如果顺利交配,按照5到6个月的孕期推算,最快可望10月有后。
至于同时赠送给大陆的梅花鹿“繁星”、“点点”,留在山东威海刘公岛国家森林公园照顾它们的市立动物园饲养员陈彦合向媒体表示,梅花鹿的发情期一般在10月到次年1月,“繁星”、“点点”现在虽然形影不离,但还称不上“谈恋爱”。
被媒体称为“岛宝”的两对台湾珍稀动物,经过11天的调适后,已从最初的高度警惕、紧张、四处游走,变成了完全适应当地环境,食量恢复正常、每天晚上7时左右准时就寝,很有规律。
同时,园方也将清理馆舍、喂食的工作,逐渐交由两名当地饲养员接棒;它们的适应力很好,目前已经会直接从饲养员手中吃东西,“喜羊羊”、“乐羊羊”的胆子较小,但在喂食时,它们也勇敢地靠近饲养员身边1米左右的地方活动。
陈彦合说,现在两对“岛宝”已经喜欢上“威海菜”的味道,不但爱吃当地新鲜的桑叶,一些细嫩的枝干也都能吃
美国科学实验表明:摄入甲基汞的雄白鹮会选择同性求欢。
晨报记者 韩小妮
汞污染能让雄鸟“断背”。在对动物繁殖能力的研究中,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生态学家彼得·弗雷德里克偶然发现,幼年美洲白鹮(huán)摄入甲基汞,长大后会有同性恋倾向。这很可能是科学家第一次发现环境污染物改变性取向的科学证据,该研究结果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卷》。弗雷德里克在接受晨报记者邮件采访时表示,这一研究结果不能简单地推演到其他物种身上,尤其是人类,但汞会干扰内分泌,出于这一原因,应该避免吃鲨鱼、金枪鱼等汞含量高的鱼类。
雄白鹮摄入汞后变同性恋
环境污染可能改变动物的性取向,这还是科学家“无心插柳”的发现结果。“最初我们只是想研究甲基汞对美洲白鹮繁殖能力的影响。”弗雷德里克说。
从2005年起,弗雷德里克和同事进行一项为期3年的实验,他们找来160只白鹮雏鸟,分成4组,每组20只公鸟和20只母鸟。从雏鸟90天大的时候开始,给其中3组的饮食中分别添加不同剂量的甲基汞。第4组作为参照组,饮食中没有添加甲基汞。
弗雷德里克说:“进行这项研究是因为我们发现,当繁殖期的白鹮摄入的汞增加时,内分泌会发生变化,因此我们猜测这可能会影响白鹮的繁殖。”
在此后3年里,研究者持续测量白鹮羽毛和血液中的汞含量,并观察它们的交配行为。实验结果确实证实了这一猜测:13%-15%摄入甲基汞的白没有后代。让科学家更为瞠目结舌的是,摄入汞的雄性白鹮竟然出现同性恋现象,雄白向同性求欢,共筑爱巢,一连数周都出双入对粘在一起。
食物中甲基汞的浓度越高,雄性白鹮出现“断背”的就越多。那些进食含0.3ppm(千万分之三)甲基汞饲料的雄性白鹮中,55%在交配期到来时都会选择向同性求爱并共筑爱巢。随着饲料中的汞含量增加,同性配对的“忠诚度”随之升高。据介绍,如果白鹮在第一个繁殖季节没有成功繁殖,通常会更换伴侣。但与同性配对的雄性白鹮虽然没有子嗣,却较少“移情别恋”。
“我们从没想到会发现白鹮同性配对的现象,这种情况是第一次被报告。”弗雷德里克说。
污染改变动物性取向
在弗雷德里克看来,这是人类第一次真正将环境污染与动物性取向的改变联系在一起。尽管过去也曾出现过污染改变动物配对行为的例子,但情况不太一样。
上世纪70年代,在美国西部,雌性西美鸥曾经出现过高比例的同性配对现象。弗雷德里克介绍,这是因为高浓度的有机氯杀虫剂污染,导致雄性西美鸥存活率减少。“在这个案例中,雌性之间配对仅仅是因为周围的雄性太少,而不是出于偏好。”他解释说:“就像在动物园、小岛等环境会出现动物同性恋一样,都是因为性别比例极度不平衡。在这些情况下,同性配对与其说是性取向上的选择,还不如说是为哺育后代的一种策略。”“白鹮的例子很不一样。”弗雷德里克说,“请记住,在我们的研究中,性别比例是1:1。对于雄性白鹮来说,有足够多的雌性可供选择,然而它们却更加青睐同性。”
他表示:“总的来说,西美鸥和白鹮的例子清楚地告诉我们,环境污染物对于动物的性行为和性取向有很大影响,还会影响动物的繁殖。”
不能简单推演到人身上
弗雷德里克强调,“汞污染让雄性白鹮成同性恋”这一研究结果,不能简单地推演到其他物种身上,尤其是人类。“我担心人们读了这条新闻会马上下结论说,人类摄入汞后也会变成同性恋。我要明确表示,我们的研究没有一点这个意思。”他说:“人类的同性恋现象是极为复杂的。因为我们是社会性动物,性不仅是为了繁殖,还受到社会关系、社会地位、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与此同时,弗雷德里克指出,汞是一种内分泌干扰物,可能会影响人类的内分泌系统。“单单改变荷尔蒙,不会改变人类的性取向,但可能会影响人的行为和第二性征,比如乳房组织。”他说,“问题是我们还不知道影响是何种程度的,以及摄入多少汞会产生这种影响。”
什么是甲基汞?这是环境中最毒也最容易被吸收的一种汞的形态。在全球范围内,汞主要来自燃煤电厂和金矿开采。而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医疗和城市废物被燃烧后也会造成一定的汞污染。一些湿地里的细菌将金属汞转化为甲基汞,而湿地正是许多鸟类的家园。
[意想不到]
1500多种动物有同性恋倾向
有的是为了取乐,有的是生存需要
小到昆虫,大到鲸鱼,动物爱上同性的现象在自然界时有发生。在1500多种动物身上都能观察到同性恋现象,其中500多种已经有了详尽的记录。
在美国纽约中央公园,曾有一对宛如情侣的雄性帽带企鹅——洛伊和西洛,它们如胶似漆,交颈亲昵,互梳羽毛,扇动双翼,甚至做亲密动作,对雌性同伴却不予理睬。
仅在澳大利亚,据科学家记录,许多鸟类的同性恋伴侣都会共同抚养小宝宝,有的雌性通过“一夜情”得到鸟蛋;也有的雌性鸟会把自己的鸟蛋赠送给一对雄性鸟,由“他们”代为孵化抚养,雄性火烈鸟家庭就属于后者。令人惊讶的是,这些“雄雄”组合的家庭往往比“雌雄”组合得更为成功。因为“他们”敢作敢为,富有进攻性,能占有更多的地盘和资源,所以养育的孩子也就比普通家庭更多。
鸟类还不是同性恋行为最多的动物。澳大利亚生物学家杰夫·麦克法兰博士曾对全球现存的动物学文献进行过一次全面调查。结果显示,在文献中灵长类和其他哺乳类动物的同性恋行为最多,接下来才依次是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昆虫类和其他无脊椎动物。
科学家认为,动物的同性恋行为有时只是为了取乐,还有的是出于社会纽带的需要。许多群居动物有着复杂的社会系统,个体需要寻找同盟来获得帮助和保护。同性恋关系是找到伙伴的先决条件,单一的异性恋则成了一种劣势。产于非洲的矮黑猩猩就是这样的动物,同性矮黑猩猩通过性来化解个体间的冲突。还有一些动物在成年之前会出现一个阶段的同性恋行为,比如雄性小海豚,科学家认为这可以帮助它们彼此之间建立起终身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