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

  一组可爱的濒危动物幼仔照片,它们是在世界各地的动物园出生的。这些可爱的小家伙让我们看到了防止濒危动物数量继续减少的希望。

  这幅照片中的大猩猩幼仔2009年末出生于德国慕尼黑动物园。拍摄时,这个可爱的小家伙坐在动物园猿类区的稻草床上,两眼好奇地看着镜头。

  2010年10月,西班牙马德里动物园诞生了一对大熊猫双胞胎,照片中的这只便是其中之一。据悉,这对双胞胎是通过人工授精方式来到这个世上的。因动物园繁育数量很少,大熊猫可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动物之一。

  捷克利伯莱克(Liberec)的一家动物园共出生了3只金扭角羚幼仔,照片中的这只便是其中之一。拍摄时,一只成年金扭角羚正用鼻子爱抚这个小家伙。扭角羚通常被称之为“山羚羊”,是一种原产自中国的濒危动物。

  这只东北虎幼仔是个小姑娘,出生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的亨利杜尔利动物园。老虎原产自亚洲,主要分布在印度和俄罗斯。世界野生动物联盟表示,截至2006年,野生老虎数量已不足5000只。

  这只阿穆尔豹幼仔也是个小姑娘,出生于德国莱比锡的一家动物园。俄罗斯野生阿穆尔豹数量已不足40只。由于栖息地减少加之偷猎者为获得豹皮进行偷猎,阿穆尔豹数量不断减少,现已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

  这只白眉猴幼仔出生于意大利罗马动物园,是一项保护白眉猴的国际繁育计划取得的成果。白眉猴生活在非洲中部雨林,是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

  这只亚洲象幼仔出生在德国汉诺威的一家动物园,出生后,它的玩伴越来越多。2010年,这家动物园共出生了4只大象。史密森尼国家动物园表示,野生亚洲象数量大约在3万头左右。

  照片中的环尾狐猴幼仔只有两周大,生活在新加坡动物园。拍摄时,它正舒舒服服地依偎在母亲身上。所有88种环尾狐猴种群都原产自马达加斯加,大部分都面临灭绝风险。

  穆霍尔瞪羚原产自摩洛哥和撒哈拉沙漠,因人类的疯狂捕杀面临灭绝风险。野生穆霍尔瞪羚据信已经灭绝,生活在动物园的大约有140只。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贝蒂由于没有刺,被它的家人抛弃。
贝蒂由于没有刺,被它的家人抛弃。

贝蒂由于皮肤有问题,遭到雄性刺猬的排斥。
贝蒂由于皮肤有问题,遭到雄性刺猬的排斥。

贝蒂在大雅茅斯附近的福克斯•洛奇营救中心得到托尼娅•加纳的精心照料。
贝蒂在大雅茅斯附近的福克斯•洛奇营救中心得到托尼娅•加纳的精心照料。

  最近英国有人发现一只被家族抛弃的小刺猬,并把它交给诺福克郡大雅茅斯附近的福克斯•洛奇营救中心(Foxy Lodge rescue centre)。然而,虽然这只6个月大的小家伙成功活了下来,但是由于背部光秃秃的,没有一根刚毛,因此它以后很难找到交配对象。

  动物专家对这只名叫贝蒂的刺猬存在的神秘皮肤问题深感困惑,这种情况导致这只孤独的刺猬的皮肤变干,背部没长一根刺。现在6个月大的贝蒂非常害怕其他刺猬,因此该动物收容中心的工作人员认为,它以后很难找到交配对象,可能会孤独一生。更为糟糕的是,由于没有刺,它无法保护自己,很容易被獾和狐狸等天敌吃掉,因此它也无法重返野外。47岁和52岁的托尼娅及约翰•加纳经营着这家营救中心,他们表示,如果贝蒂不长出刺来,它可能会一直这样孤苦生活。

  身为一个孩子的母亲的托尼娅说:“除了没有刺以外,它一切都很正常,身体非常健康。它无法保护自己,这对它来说很不幸。它会把身体卷缩成球状,但是由于没有刺,它很容易变成天敌的口中餐。我们不会让贝蒂单独跟雄性刺猬呆在一起。因为它很怕靠近其他刺猬,而且它的后代可能也会存在相同的遗传情况。我们把它单独安置在一个室内围场里,由于贝蒂的皮肤很干燥,有时我会把杏仁油和茶树油混合在一起抹在它身上。我们不敢把它放在太阳下,因为它的皮肤很敏感,很容易晒伤。我们迫切希望它的刺能重新长出来,以便过上正常生活。”

  贝蒂一直单独呆在福克斯•洛奇营救中心的一个围场里,现在它很胆小,根本不敢靠近其他年轻雌性。由于它没有具有保护作用的刺,工作人员也不敢让它靠近好斗的刺猬和雄性。贝蒂与众不同的皮肤情况导致很多刺猬排斥它,现在它总是独来独往,形单影只。由于没有刺的皮肤很敏感,贝蒂也不能到酷热的太阳下晒太阳,它每天只能呆在潮湿的地方,以防皮肤变得更干。这只刺猬坚持吃剁碎的鸡肉和猫粮等食物后,现在体重已经增加到650克的健康范围,力气也变得更大一些。

  托尼娅认为,贝蒂是生活在附近的无刺刺猬中年龄最小的。该动物收容中心还收养过被弃的雄性刺猬巴尔德里克,18个月前有人在附近的道路上发现它,它跟贝蒂一样,身上也没有刺。不过不幸的是,去年夏季巴尔德里克抑郁而终。约翰说:“这似乎不太可能,但是我妻子向盒子里看了一眼后吃惊地说:‘我的天!这不是另一个巴尔德里克吗?’它看起来跟巴尔德里克一模一样,它们拥有相同的脸型,当它卷缩成一团或是受到噪音惊吓时,表现跟巴尔德里克都一样。它们是如此相像,因此我们认为,可能是一只雌性或雄性刺猬存在遗传性障碍。它们甚至有可能是在不同时间出生的兄妹。我们不能放了贝蒂,因为它就像没有毛的动物,无法保存热量成功越冬。”

  刺猬利用刺保暖和保护自己,是英国唯一一种能躲开大部分天敌袭击的动物。在压力和患病时,刺猬有时会失去身上的刺,它们卷缩成球的能力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手段。托尼娅和约翰(铁路司号员)经营的福克斯•洛奇营救中心收养了大约40只动物,其中包括鹿、狐狸、刺猬和猫头鹰。这对夫妇2年半前成立了这个收容中心。托尼娅在残疾人权益组织Mencap工作了长达30年,去年她因裁员失业后,开始把所有精力都放在这个动物营救中心上。(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腾讯科技讯(叶孤城/编译) 据美国大众机械网站报道,海狸并非是唯一懂得“建筑学”的动物!在自然界不乏擅长建筑的聪明动物,例如:蜘蛛卷曲树叶形成避难所、白蚁建造巨大的筑堤、鸟类建筑的鸟巢足以容纳400多只鸟等。

以下是盘点自然界具有“建筑师”之称的8种奇特物种:

  1、蚁群

  蚂蚁与海狸并列成为动物世界中最佳建筑师,蚂蚁通过自己的下颚将一颗颗沙土挖出搬运,最终形成庞大的地下洞穴结构。除非土壤非常干燥,地下洞穴则无法保持形状。美国佛罗里达州大学专家沃尔特-奇尔盖尔(Walter Tschinkel)称,但是蚂蚁如何建造如何庞大、精密的地下洞穴结构仍是一个难解谜团。

  奇尔盖尔说:“蚂蚁在挖掘洞穴时并不需要设计草图,也不需要领导者,但它们在漆黑的地下环境中却构造出一个宏伟的地下宫殿!”

  他将融化的金属液或者石蜡、热石膏液倒入中空的蚂蚁洞穴,然后等待冷却之后再将蚁巢模型挖掘出来。奇尔盖尔说:“你将看到具有一定深度的地下洞穴,虽然距离地面的蚁巢通道非常纤细,但越往地下,洞穴的空间越大。”

  蚂蚁如何做到这一点仍是未解之谜,但是奇尔盖尔猜测蚂蚁通过测量土壤中二氧化碳含量来测量洞穴深度。他发现蚂蚁洞穴越往深处,其二氧化碳含量越高。

  2、群居织布鸟巢

  群居织布鸟建造的巨型鸟巢从远处看就像一个巨大的干草堆落在树枝上,但这些非洲鸟类是建筑专家,它们使用不同类型的材料来构造这个“空中公寓大楼”。织布鸟使用较大的树枝来搭建鸟巢底部,它们将鸟巢建造在电线杆或者树枝分叉上。作为“建筑师”,它们不会使用干板墙,而是使用干草搭建成单独房屋边界,用柔软的草和树枝建筑鸟巢中每个巢室。

  在这个较大的鸟巢中可栖息数百只织布鸟,足以安排整个鸟群居住。据分析最大的鸟巢可容纳近400只鸟。同时,织布鸟在鸟巢中还安装了安全防范系统,在每个入口处都有锋利的树枝抵御掠食者的入侵。

  3、蒙特祖马拟椋鸟巢

  蒙特祖马拟椋鸟是一种奇特的鸟类,它们生活在北美洲,将鸟巢悬挂在树枝上。它们利用葡萄藤编织悬垂的篮子状鸟巢,多个这样的鸟巢形成一个鸟群整体。它们使用最结实的葡萄藤作为鸟巢的依附体,然后逐渐地增加树枝进一步完善鸟巢结构。

  通常情况下,蒙特祖马拟椋鸟经常将鸟巢放置在较大、孤立的一颗大树上,鸟巢悬挂在树枝的末端,这样可以避免猴子偷取它们的鸟蛋。同时,还有另外一种独特的防御掠食策略——将鸟巢搭建在有蜂窝的树上。

  4、巨大的白蚁筑堤巢穴

  白蚁是动物界的建筑大师!它们建造的标志性筑堤可达到3.3米,实际上最高的白蚁巢穴可达到5米。这种巢穴是由蚂蚁咀嚼后的树枝残骸、泥土和粪便构成。

  这种巢穴具有较好的空气流通性,使筑堤更像一个空调,同时可收集冷凝的水滴,一些蚁巢中含有园艺菌类。

  5、土质棕灶鸟巢

  多数鸟类的巢窝都是由小树枝搭建而成,但生活在南美洲的棕灶鸟却在树上建造土制鸟巢。它们收集泥土和粪便,在树枝高处形成一个碗状鸟巢。太阳烘焙这些鸟巢形成一个较硬的避难所,使鸟类能够在此产卵。这种土质鸟巢可使鸟儿在大风环境下寻求一个安全的避难之地,并能适应各种恶劣天气。

  6、土拨鼠“地下之城”

  北美洲土拨鼠擅长在地下挖掘洞穴,这样的洞穴可适应不同季节的变迁,还可抵御不同温度变化,食物变化以及避免火灾。

  土拨鼠将洞穴建造在地下不同深度具有多种功能,首先,在土壤深处挖掘洞穴,这里的温度较稳定,年轻的土拨鼠更得到更好的保护,从而避免掠食者的攻击。此外,距离地面较深的洞穴适宜存储食物。据称,土拨鼠部落在地下建造的“地下城镇”可覆盖数英亩,平均每英亩区域就存在5-35只土拨鼠。在人类出现在土拨鼠领地之前,它们的数量是非常庞大的,1900年,人们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发现覆盖25000平方英里的范围内,竟栖息着大约4亿只土拨鼠。

  7、蜘蛛搭建“卷曲树叶公寓”

  多数的蜘蛛都擅长编织蜘蛛网,但是澳大利亚卷叶蜘蛛(学名为“Phonognatha graeffei”),使用可回收材料建造它们奇特的家园。它们选择较好的枯叶和树叶纹路编织蜘蛛丝,将树叶卷曲起来形成一个舒适温馨的“栖息公寓”,使卷曲的树叶顶部闭合,底部开口。

  蜘蛛将这个卷曲树叶悬挂在蜘蛛网中心,并等待着途经的猎物。当雌蜘蛛进行繁殖时,它将建造另一个卷曲树叶栖息地点,为幼小蜘蛛提供居住。据称,人类此前曾发现蜘蛛使用废报纸和轻重量物质来构建这种栖息公寓。

  8、海狸水坝

  客观地讲,海狸或许是最著名的动物界建筑师。它们会收集较大的树枝在水面上建造水坝,这仅是表面现象,海狸还是木工专家,擅长建造防风雨的树枝水坝。

  每年冬季它们会在构建大坝的树枝上覆盖一层泥,从而使大坝更加结实,可抵御寒冷和入侵的掠食者。

发表在栏目: 自然


驯鹿能够看到紫外线帮助自己生存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5月31日消息,在童话中,拉动圣诞老人雪橇领头的一只圣诞驯鹿名叫鲁道夫,它拥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红鼻子,能像灯塔一样穿透迷雾更好的为圣诞老人领路。而现实中科学家们也发现驯鹿的一个特殊本领,它们能够看到紫外线以帮助自己更好的生存。

  据国外媒体报道,研究者们发现,驯鹿能够看到大多数动物都看不到的太阳紫外线,这项本领能够有助它们在冰天雪地的极地环境中更好的生存。据了解,科学家们认为这种特殊视力能够让驯鹿及时发现隐藏的肉食动物,比如狼,从而提高生存几率。

  领导此项研究的是伦敦大学的格伦-杰弗瑞(Glen Jeffery)教授,他说:“我们发现驯鹿不仅可以看到紫外线,而且能够利用这种本领来寻找食物和发现危险。”几乎所有的人类和其它哺乳动物根本无法看到紫外线,人类的眼睛角膜和水晶体会吸收紫外线阻止其接触到视网膜,而这样会导致角膜和水晶体损坏,导致雪盲症的发生。


能看到紫外线使驯鹿能在白茫茫的雪地中更快发现捕食者的踪迹

  人们能够看到的波长大约为400~700nm,而紫外线是电磁波谱中波长从10nm到400nm辐射的总称,不能引起人们的视觉。杰弗瑞教授的研究小组实验结果表明,驯鹿能够看到320~350nm的波长。除了能够减少紫外线伤害避免雪盲症的发生之外,并且在白茫茫的雪地中,动物的尿液和毛皮都能够吸收紫外线,这样一来驯鹿就能够比较容易发现捕食者的存在。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该项研究的结果已发表在《实验生物学期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中。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这是奇虾的电脑复原图,它们锋利的牙齿能轻易咬碎坚硬的贝壳
这是奇虾的电脑复原图,它们锋利的牙齿能轻易咬碎坚硬的贝壳

证据:此次在摩洛哥发现的奇虾化石所在的地层年代大约是4.88亿~4.72亿年前,这显示奇虾的灭绝时间要比我们原先认为的大约晚3000万年
奇虾的灭绝时间要比我们原先认为的大约晚3000万年

  古生物学家们最近发现,一种生活在大约5亿年前的可怕大虾可能比我们原先想象的体型更大,并且生存的年代也更为悠久。

  这种样子奇特的大虾名为“奇虾”,它们可以长到6英尺(约1.8米)长。这可不是今天的海虾那样的动物,这种庞然大物可以轻易用它的一对大镰刀撕碎扇贝坚硬的外壳。

  在此之前古生物学家们已经普遍认可这样一个观点,即奇虾是寒武纪时期(5.7亿~5.1亿年前)地球上最大的动物。

  但是最近摩洛哥古生物学家们的一项发现可能将再次刷新我们对这种生物的观点。他们发现这种生物可能比原先所认为的还要大,并且其灭绝的时间要比原先认为的晚大约3000万年。

  他们在一处地点发掘出一块奇虾的化石,这条奇虾的体长比之前发现的最大化石还要长出大约12英寸(约合0.3米)。

  另外,之前的化石记录都显示奇虾大约生活在5.4亿~5亿年前的海洋中。但是此次发现的奇虾化石周围环境中还发现了成千上万的海洋软体动物化石遗迹,它们的生活年代是在4.72亿年前。

  这就意味着,奇虾可能要比原先我们所认为的更大,并且其种族的延续也要比我们之前认为的更久。

  奇虾几乎可以说是寒武纪的标志性动物,它拥有一对大大的前爪,在头盖骨下面还有一张大大的嘴巴。它们还有一对大眼睛和一圈锋利的牙齿,甚至能轻易咬碎坚硬的贝壳。

  有关这项最新发现的论文已经发表在了英国《自然》杂志上,同时在这块新发现的化石背部每一个结节上还发现了一系列片状体,估计可能是它的腮。

  并且,这块化石出现在奥陶纪(5.1亿~4.39亿年前)地层中的事实表明,这种捕食动物的生存期限长于我们的预期。寒武纪出现了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一次爆发性增长,古生物学上称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德瑞克·布里格斯(Derek Briggs)博士是美国耶鲁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主管,他说:“奇虾是寒武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动物之一。这种巨大的无脊椎捕食者兼食腐类动物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我们所不熟悉的生物学形态,这种形态在历史早期从主流的进化链条中分离出来,这个主流进化链条后来演变成了今天海洋中丰富多彩的生物种类,而这个分离出来的分支最后却灭绝了。不过现在我们知道,它们灭绝的时间看来要远比我们之前认为的要晚。”

  它们的化石原本是很难保存下来的,可能是由于它们生活在海底的淤泥地带,被一些沉积物困住,掩埋并最终将它们的软体遗迹保存了下来。

  在它们死后,它们结节状,无脊椎的身体通常很容易碎裂开,变成很多碎屑。完整的奇虾和相似生物的完整化石非常罕见。

  论文的合著者,比利时根特大学的彼得·冯·罗伊(Peter Van Roy)博士表示:“摩洛哥的这一发现显示,一些在寒武纪非常典型的生物,如奇虾,在那之后的数百万年仍然对那时的生物链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晨风)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巨型水蝎正在捕食爬行动物。

  根据它们的食肉习性,这些虫子又被称作“巨鱼杀手(giant fish killers)”。夜间它们喜欢靠近人造光源,因此又被称作“电光虫(electric-light bugs)”。美国人又把它们称作“咬脚趾虫(toe-biter)”,这是因为它们经常会出其不意地突然咬一下游泳的人。


一只巨型水蝎成功捕捉到一条蛇。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5月27日消息,据英国媒体报道,大庭伸也(Shin-ya Ohba)博士夜间在日本兵库(Hyogo)西部地区取样时,拍摄到一只巨大的水蝎正在进食小龟的画面。众所周知,属于Lethocerinae家族的这种虫子主要捕食体型较小的脊椎动物,例如小鱼和青蛙。但是它们不喜欢昆虫,经常捕食爬行动物,科学家曾观察到其中一种水蝎正在吃蛇和海龟。

  大庭伸也在《昆虫学》杂志上写道,他注意到一只Kirkaldyia deyrolli正在稻田边的水沟里吃一只草龟。它用前爪紧紧抓住小龟,把像管子的喙插入猎物的脖子。过去大庭伸也还拍摄到水蝎吃蛇的画面。他说:“所有人都认为Lethocerinae以鱼和青蛙为生。尽管它们吃蛇和乌龟的画面在自然环境下并不常见,但是(这个证据)令博物学者感到很吃惊,它显示了水蝎贪婪的摄食习性。”

  他表示,这些观测资料推翻了以前确立的有关淡水栖息地的掠食者和被猎食者之间的关系的观点。K. deyrolli原产于日本,它们主要生活在稻田里,主要捕食小鱼和青蛙。日本环保局把其列为濒危动物,过去40年由于栖息地减少和水污染等问题,它们的数量大幅下降。巨型水蝎是最大的半翅类动物,是生活在淡水池塘、湖泊、水流缓慢的溪流和北美洲、南美洲及东亚河流里的Lethocerinae的亚种。

  Lethocerus最长可达15厘米,喜欢昼伏夜出,会飞,它们借助满月发出的光进行迁徙。它们有毒,通常会突然咬上一口,把毒液注入猎物体内,偶尔会咬人类,人被其咬后,伤口会有灼烧感,而且这种感觉会持续数小时。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动物实验一直引发巨大争议。有迹象表明实验室动物的使用数量可能呈减少趋势。但在目前以及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我们仍不得不使用动物进行实验。多年来,它们做出了巨大牺牲,提高了治疗手段的功效同时延长人类的寿命。我们应该对它们怀有一份尊重和感激之情。

  1.猴子

猴子
猴子

图片中发绿光的便是一只进行基因改造实验的恒河猴
图片中发绿光的便是一只进行基因改造实验的恒河猴

  由于与人类非常相似,猴子成为动物实验中最常见的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使用猴子做实验也是一把双刃剑:它们与人类相似,能够为医学研究做出贡献,但同时也引发道德问题。美国每年进口大约1.2万至1.5万只恒河猴、猕猴、松鼠猴和枭面猴,用于进行动物实验。恒河猴是灵长类实验动物的代表,图片中发绿光的便是一只进行基因改造实验的恒河猴。在注入一种水母基因后,恒河猴发出怪诞的荧光。这种研究可能为了解人类遗传疾病和亨丁顿舞蹈症等障碍提供线索。

  2.黑猩猩

黑猩猩
黑猩猩

 前苏联选择将狗送入轨道,美国则选择猴子和黑猩猩充当他们的动物宇航员
前苏联选择将狗送入轨道,美国则选择猴子和黑猩猩充当他们的动物宇航员

  黑猩猩可能是最富争议的实验动物。截至2006年,美国灵长类中心共生活着1133只黑猩猩。由于智商较高,这种灵长类动物被广泛用于心理学研究。在艾滋病研究领域,它们的价值也是不可估量。

  前苏联选择将狗送入轨道,美国则选择猴子和黑猩猩充当他们的动物宇航员。“哈姆”是最著名的“太空黑猩猩”之一。1961年1月31日,在经过一年半的培训之后,“哈姆”在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升空,共在亚轨道飞行16分零39秒。“哈姆”在此次太空飞行中完成多项任务,证明人类宇航员也可以进行太空探索,完成更为复杂的任务。

  上世纪80年代晚期至90年代初,DNA成像技术和计算机医学建模技术大大降低了科学研究对黑猩猩的需求。但问题是,有近2000只参与此前研究项目的黑猩猩“无处可去”,放归野外并不是一个理想选择。199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黑猩猩健康改善、饲养和保护法案》,政府拨款3000万美元,建立黑猩猩保护区,面积200英亩(约合1214亩)的“黑猩猩天堂”便是其中之一。最后一组照片中最上面一幅展现的便是位于路易斯安那州中部的“黑猩猩天堂”。左下照片展现的是名为“拯救黑猩猩”的大型退休社区,位于大西洋沿岸,靠近佛罗里达州皮尔塞堡,由卡罗勒·诺恩博士创建。为退休的大猩猩提供一个没有压力的栖身之地是我们应该为这些与人类血缘关系最近的灵长类动物做的最起码的事情。

  19世纪的法国生理学家克劳德·伯纳德曾这样写道:“生命科学就是一个富丽堂皇和灯光绚丽的大厅,可能只有穿过一个长长的并且阴森恐怖的厨房才能到达。”1865年的情况确实如此,对这个“厨房”的需求一直持续多年。动物实验将在未来的某一天彻底走向终结,那无疑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日子,但在目前以及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我们仍不得不使用动物进行实验。它们用自己的生命改善人类的生存状况,我们应该对它们怀有一份尊重和感激之情。

  3.啮齿动物

啮齿动物
啮齿动物

 每10只实验动物中就有大约9只是小老鼠或者大老鼠
每10只实验动物中就有大约9只是小老鼠或者大老鼠

  每10只实验动物中就有大约9只是小老鼠或者大老鼠,它们中绝大多数是白化病患者,长着白毛和红眼睛。仅在美国,每年就有2000万只老鼠被用于进行各种实验,用于实验的沙鼠、仓鼠和豚鼠则数量较少。在很多方面,啮齿类动物都是与果蝇“等同”的脊椎动物。它们体型较小,便于控制,发育很快并且寿命很短。小老鼠和大老鼠虽然很相似,但在动物实验中的用途却存在差异。小老鼠最适于进行人类遗传病的研究,大老鼠则更适于癌症研究和进行毒物学实验。

  4.兔子

兔子
兔子

白化兔子长期以来被用于眼刺激测试
白化兔子长期以来被用于眼刺激测试

  白化兔子长期以来被用于眼刺激测试,也就是声名狼藉的德瑞兹试验,以确保化妆品和私人产品的安全性,它们也因此成为动物权益倡导者的重点关注对象。这种测试由受雇于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的毒物学家1944年引入,之所以在兔子身上进行是因为它们的眼泪比其他哺乳动物少。此外,白化兔子的眼睛缺少色素,允许研究人员进一步观察受测化学物质产生的影响。

  由于来自反动物实验组织的压力以及消费型产品使用的绝大多数化学物质都已经过测试,进行德瑞兹试验的次数较过去明显下降。兔子是用于生产多克隆抗体的最理想哺乳动物,因为它们的体型超过老鼠,便于控制同时能够产生大量抗体。虽然鸡蛋是生产多克隆抗体的更理想媒介,但它们产生的免疫球蛋白Y因固有的物种差异与人类“不兼容”。

  5.狗

狗

  美国农业部2005年《动物福利报告》指出,在美国农业部登记的动物实验每年使用的狗大约在6.6万只左右。狗因为与人类的“兼容性”被选作实验动物,用于进行心脏病学、内分泌学和骨关节炎研究。

  在美国农业部登记或者在美国进行的动物实验中,狗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是动物世界的英雄,但它们并没有获得任何荣誉。冷战期间,前苏联让近60只狗在漫长而艰难的载人太空飞行道路上扮演“探路者”角色。前苏联的绝大多数“太空狗”都顺利完成危险任务并返回地球,但命丧太空的也不在少数,其中就包括绕地球轨道飞行的狗“莱卡”,它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狗之一。

  6.果蝇

果蝇
果蝇

对微小而卑微的果蝇进行研究能够给人类带来什么益处?
对微小而卑微的果蝇进行研究能够给人类带来什么益处?

  对微小而卑微的果蝇进行研究能够给人类带来什么益处?答案可能是帮助解答“我们是什么”这个最令人关注的问题。事实证明,黑腹果蝇是一种价值无法估量的实验动物,可用于验证遗传研究领域的一系列新理论。果蝇寿命较短,允许科学家在很短的时间内观察遗传特征如何在很多代身上继承。此外,果蝇的基因组较为简单,已经完成排序,它们的染色体也较短。在进行研究时,科学家更容易提取一个或多个特定基因。

  7.非洲爪蛙

非洲爪蛙
非洲爪蛙

每年作为实验室动物的使用数量高达数万只
每年作为实验室动物的使用数量高达数万只

  非洲爪蛙学名“Xenopus Laevis”,每年作为实验室动物的使用数量高达数万只,主要被用于发育和DNA研究。这种两栖动物的卵和胚胎均是独立系统同时呈透明状。非洲爪蛙是第一种被成功克隆的脊椎动物。1992年,多只非洲爪蛙搭乘“奋进”号航天飞机进入轨道,帮助科学家确定繁殖和胚胎发育能否在零重力环境下进行。(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捷克布拉格动物园最近发现了一条“生财之路”:售卖大象粪便。由于市民纷纷前来抢购大象粪便当花肥,目前动物园的大象粪已经供不应求。

  报道称,捷克喜爱种植花草的民众纷纷前来布拉格动物园求购大象粪便当肥料。在意识到这是一条“生财之路”后,动物园园长米洛斯拉夫·柏贝克(MiroslavBobek)将这一生意作为动物园的副业经营起来。

  该动物园目前只有在周末出售大象粪便,以1公斤罐装出售,每罐售价70捷克克朗(26.5元人民币),平均每周末能卖出200罐。由于供不应求,动物园的工作人员决定工作日也开始出售。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图为圆圆17日下午进食胡萝卜。中新社发 路梅 摄

  中新网5月17日电(记者路梅)大陆同胞赠送给台湾同胞的大熊猫团团和圆圆已经在台北市立动物园生活了2年多。雌性大熊猫圆圆今年2月发情,虽然自然受孕没有成功,但接受了两次人工受精,并在3月19日剃毛,每天进行超音波检查。上周起圆圆却排斥兽医靠近,拒绝接受检查,有食欲减退、情绪烦躁等“害喜”现象。

  动物园园长叶杰生17日表示,大陆专家也认为圆圆很有可能怀孕。圆圆的食欲16日开始有所恢复,并且又开始接受短暂的超音波检查,但由于配合时间短于5分钟,所以暂时还难以确定是否怀孕。园方会继续每天尝试给圆圆做检查,一旦能够成功进行5至10分钟的超音波检查,就能确定是否怀孕。如果确定怀孕,最快7月可能生产。

  与此同时,大陆方面专家也已于17日抵达台北,将与台北的专业团队合作,为圆圆的孕育做好各项工作。

  17日下午,记者在动物园的新光特展馆看到,圆圆时而埋头大睡,时而望天发呆,时而在房间里踱步、蹭痒痒,时而吃些胡萝卜和嫩竹笋,这位“疑似孕妇”仍旧一副憨态可掬的可爱模样。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栖息在马达加斯加岛上的这种长相可怕的Cataulacus intrudens蚂蚁,是AntWeb项目的收藏之一。
栖息在马达加斯加岛上的这种长相可怕的Cataulacus intrudens蚂蚁,是AntWeb项目的收藏之一。

印度的trap-jaw蚂蚁的下颌运动速度是动物界最快的。
印度的trap-jaw蚂蚁的下颌运动速度是动物界最快的。

南美切叶蚁拥有尖尖的门牙,它们生活在中美和南美的热带森林里。
南美切叶蚁拥有尖尖的门牙,它们生活在中美和南美的热带森林里。

在马达加斯加岛发现的一只达尔文木匠蚁。
在马达加斯加岛发现的一只达尔文木匠蚁。

长角癫狂蚂蚁遍布世界各地,它们无法沿一条直线前进。
长角癫狂蚂蚁遍布世界各地,它们无法沿一条直线前进。

在加蓬发现的一种非洲蚂蚁。
在加蓬发现的一种非洲蚂蚁。

这是生活在东南亚地区的树栖蚂蚁Echinopla melanarctos。
这是生活在东南亚地区的树栖蚂蚁Echinopla melanarctos。

养菌蚁(Fungus-growing Ant)Kalathomyrmex emeryi。
养菌蚁(Fungus-growing Ant)Kalathomyrmex emeryi。

  蚂蚁体型娇小,而且生活在我们脚下,因此它们往往会被我们忽略掉。但是通过近距离观察我们会发现,蚂蚁是地球上最迷人,也是最可怕的动物。

  美国加州科学博物馆的一个科研组怀着这种想法,开始不辞辛苦地为目前已知的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大约1.2万种蚂蚁拍摄高清数码照片。迄今为止,布莱恩·费希尔博士的Antweb项目已经拍摄了超过5000种蚂蚁的照片。在这些蚂蚁中,最令人难以置信的是trap-jaw蚂蚁(下颌运动速度在动物界位居前列)和长角癫狂蚂蚁(longhorned crazy ant),这种蚂蚁无法沿一条直线前进。

  为了完成这次收集工作,费希尔现在打算去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拍摄这些微小的“原始标本”的放大照。为了获得这些放大照,该科研组采用了英国科研数字成像公司研发的软件Auto-Montage 3D。它拍摄并合成30张不同的照片,每张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例如显示南美切叶蚁巨大、多毛的脑袋的细节。提及拍摄的这个新品种时,费希尔说:“在进行该项目以前,它只是被放在博物馆抽屉里的一个标本。”

  Antweb拥有栖息在马达加斯加岛的418种蚂蚁中的任何一种的高清彩色照片,与世隔绝导致这里成为世界上最多样化的环境。费希尔表示,他认为他的在线蚂蚁目录将会成为科研人员研究这些昆虫的资源。他说:“如果科学家拥有目前已知的每一种蚂蚁的详细资料,他们就很容易确定他们是否发现了一个新品种。我们现在发现的蚂蚁种类,仅占全球所有蚂蚁种类的15%。”

  费希尔说:“与发现另外85%相比,人们似乎对在火星上发现生命更感兴趣。我认为,也许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无法看到这个与众不同的神秘外星世界。”人们之所以对蚂蚁了解那么多,部分原因是因为地球上的蚂蚁几乎多的数也数不清,它们是地球上最成功的动物群体。除了南极洲以外,每个大洲都有它们的身影,虽然有些品种仅栖息在秘鲁的一座山上,但是其他一些,例如疯狂的长角蚂蚁的栖息范围北至瑞典,南至新西兰。(秋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23 页,共 4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