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圆圆最近出现食欲下降、睡眠时间变长等状况,园方认为圆圆怀孕的机率相当高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游客如果到动物园看不到大熊猫圆圆,千万别生气,因为圆圆可能怀孕了。台北市立动物园长叶杰生表示,上周圆圆的食量开始下降、睡眠时间变长、行为焦躁,是从未出现的状况,园方也致电给卧龙基地的专家,大陆专家们也都“合理怀疑,圆圆已经怀孕”。
大熊猫团团、圆圆今年的2月7日至12日发情,虽然自然受孕没有成功,但母熊猫圆圆分别在9、10日进行两次人工受精,并在3月19日剃毛,每天进行超音波检查,而这周起却都排斥兽医靠近,拒绝接受超音波检查。
据了解,熊猫宝宝非常小,只有100公克,若要照超音波确认圆圆怀孕,最快也得等到产前的2至3周;动物园表示,大熊猫的怀孕期最短是70天,最长可达300多天,如果圆圆确定怀孕,最快台湾第一只熊猫宝宝7月会诞生,最慢可能拖到年底。
叶杰生说,圆圆这4、5天来食欲下降得非常明显,竹子的量从7、8公斤降为1.28公斤,胡萝卜从800公克降至100公克,睡眠时间从1天的10小时增加至15个小时,也都不到户外展场活动。
对此状况,园方也如临大敌,这几天密集与大陆联系,并频频开会因应可能的喜讯;叶杰生说,圆圆这样的征兆,与它的母亲“雷雷”当初怀圆圆的症状很像,但由于超音波尚未照到熊猫宝宝,园方也不敢断言。
动物园发言人赵明杰说,虽然圆圆食欲下降,但营养价值最高的窝窝头,它还是很爱吃,体重也没有下降;赵明杰表示,关键期是生产前的两周,那时候的母体才最需要营养。
大陆专家建议不要强迫圆圆照超音波,因为它可能因荷尔蒙变化,性情变化大,之后再慢慢诱导接受超音波照射。
柬埔寨发现蜥蜴新种 无腿无眼外形似蛇
科学家已经在柬埔寨发现一种蜥蜴新品种,它既没有眼睛,又没有腿,看起来很像蛇或蠕虫。柬埔寨环保局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FFI)的动物学家恩格·赛博士在勘探豆蔻山脉时,发现这种长相似蠕虫的动物。
恩格在翻转一根原木时发现这种奇特蜥蜴,他设法捉住它,对其进行检查。他和同事们现在确定,这是科学界的一个新品种。他们得出的结论发表在《动物分类学》杂志上。十多年来,恩格一直在柬埔寨研究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他说:“刚开始我还以为它只是一种常见品种。”但是很快他就意识到,这是他以前从未见过的动物。
科学家根据发现这种蜥蜴的山名,给它命名为达赖山(Dalai Mountain)盲蜥蜴,学名Dibamus dalaiensis。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的资深生物学家詹妮·达尔特里博士表示,他们用了将近1年时间才确定这是蜥蜴新品种。她对BBC新闻说:“他们查找所有其他种类的科学描述,查看博物馆标本。令人感到兴奋的是,这是第一次由柬埔寨人发现一种新品种,并收集所有科学证据,发表研究成果。”
这种瞎眼爬行动物看起来像条蛇,但其实它是蜥蜴,它通过进化,适应了地下生活,没有腿有助于它穿过土壤。达尔特里解释说:“其实世界上有很多无腿蜥蜴,例如英国的无足蜥蜴(slow worm)。”然而跟蛇不同,这种蜥蜴没有叉状舌。“大部分蛇只有一个肺,而蜥蜴有两个。大部分蜥蜴会眨眼,而蛇不会。”不过这种新蜥蜴并没有眼睛。(孝文)
节尾狐猴登上动物园水禽湖东湖湖心岛
小猴们在10只节尾狐猴在猴王的带领下,登上了动物园水禽湖东湖湖心岛,来到自然环境,高兴得手舞足蹈……今天上午,北京动物园的狐猴开始搬往“休养地”。
上午9时,10只节尾狐猴被饲养员用大枣诱进了搬运笼,然后搭上了转运车。刚上车的狐猴不知道要去哪里,惊慌得在笼内乱转,最后挤成了一团儿。到了湖心岛,转运笼刚打开,它们就一窝蜂地爬到了树顶。在树顶上玩了几分钟后,小狐猴们下来围到饲养员王文娟身旁要吃的。一袋子大枣很快被12只狐猴消灭光了。吃饱喝足了,狐猴们围着饲养员跳起了“芭蕾”。
让记者感到惊奇的是,一同被运上岛的还有一只大公鸡,它不吃不喝,在岛周围走来走去,像个“保安”。饲养员王文娟说,大公鸡确实是狐猴们的保安。主要是防止老鼠和乌鸦伤害幼猴。
王文娟还告诉记者,“十一”天冷之前,还会把它们接回猴馆过冬。
节尾狐猴还有个别名叫“太阳的崇拜者”,因为非洲当地的夜间很潮湿,所以上午它们都会站成一排晒太阳。游客到岛边看狐猴,也可以看到这一场景。
在印尼蓝碧海峡发现的这只螳螂虾,有时又被称作“拇指切割机(thumb-splitter)”,因为它像银幕巨怪一样,身藏致命武器,能够瞬间肢解猎物。
在马尔代夫巴环礁可以看到的黄眼透明清洁虾(左);在东帝汶帝力发现的这条鬼龙会发出鲜艳夺目的颜色。
在印尼万鸦老发现的叶鱼(左)通过蜕皮改变颜色;右图的深海蹲龙虾也是在印尼水域发现的。
在马来西亚麻布岛发现的岩礁蜥蜴鱼也是怪异动物的一员
这些看起来像是来自外太空的生命,其实是地球上的海洋生物,它们就生活在我们周围,甚至可能正在我们度假的海滩附近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
这些照片是由英国顶级水下摄影组拍摄的,画面上的动物的真实外貌可能跟这里看到的并不一样。例如装饰蟹就像一部科幻影片里的外星人一样,会改变颜色,它们甚至会把一些东西粘在自己的外壳上,用来伪装自己,扰乱天敌的视听。螳螂虾有时又被称作“拇指切割机(thumb-splitter)”,因为它像银幕巨怪一样,身藏致命武器,能够瞬间肢解猎物。这种海洋动物的体长可达15英寸(38.1厘米),它经常对猎物发起突然袭击,瞬间肢解它们。螳螂虾甚至能砸烂水族馆的玻璃缸,它们发出的奇异霓虹色,令其显得更加超凡脱俗。
鬼龙(ornate ghost pipefish)发出鲜艳夺目的色泽,它几乎是完全透明的,这种12厘米长的奇怪海洋动物也由此得名。其他怪异的海洋生物包括粉色叶鱼,这种鱼像树叶一样平,它通过蜕皮改变颜色。身上有斑纹、会发光的透明清洁虾拥有特别长的腿和向外凸出的黄色眼睛,这让照片中的它显得特别怪异。除此以外,幼年海龙、深海蹲龙虾、岩礁蜥蜴鱼(Reef Lizardfish)、黑斑沙鳗、鬼石狗公(Weedy Scorpionfish)和海马也属怪异动物之列。
这些海洋动物的照片是由英国水下摄影团队Scubazoo的成员:40岁的艾塞克斯人詹森·伊斯雷、25岁的东苏塞克斯人亚当·布罗德本特和36岁的布里斯托尔人吉尔·伍雷拍摄的。总部设在婆罗洲的这个专家组受BBC等广播公司委托,负责拍摄《人类星球与生命(Human Planetand Life)》等系列片。吉尔说:“你没必要非得进入深空去寻找外星人。如果足够幸运的话,这些看起来像是科幻影片里的外星生物的动物,你在热带水域潜水游玩时,可能就能看到它们。谁能想到一条鱼会长着马一样的鼻子,或者螃蟹会把它们发现的物体粘在外壳上,用来更好的伪装自己。”(秋凌)
腾讯科技讯(悠悠/编译)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日前,考古学家在1.2亿年前鱼龙颚骨化石中发现其生前猛烈的撕咬争斗,他们认为化石遗留的伤口痕迹已被感染,很可能是同类争斗所致。
近距观测鱼龙骨骼化石愈合的伤口
考古学家认为,鱼龙骨骼上残留的伤痕是同类因争抢食物、领地以及交配竞争所致。鱼龙是与恐龙同时期一种类似海豚的海洋爬行动物。
鱼龙
成年鱼龙体长可达到6米,拥有长鼻状头部,长着100多颗类似鳄鱼的牙齿。这种凶猛快速移动的掠食动物主要以鱼类和类似鱿鱼的生物为食。
考古学家通过清洁和重新拼凑鱼龙骨骼化石发现在该鱼龙下颚骨骼部分存在着咬痕
依据鱼牵庞大体形和牙齿间隙,这标志着它们并不存在来自掠食者的潜在威胁,但目前发现的身体咬痕却与同类牙齿相吻合。康复证据显示这只鱼龙在这次猛烈战斗中幸存下来,伤口在之后一段时间里逐渐愈合。据悉,科学家是在南澳大利亚州北部马利镇偏远荒原上挖掘发现的。
当这只鱼龙还存活时,澳洲大陆仍与南极洲相连接,比现今更向南部延伸。目前干旱的荒原在1.2亿年前却是一片广阔的内海海底,保持着零下摄氏度的海水温度,甚至存在着冰山。
考古学家通过清洁和重新拼凑鱼龙骨骼化石发现在该鱼龙下颚骨骼部分存在着咬痕。目前,研究人员希望这项最新发现能够提供灭绝鱼龙群体生活的重要线索。
在现今动物群体中,面部咬伤是一种普通的群体交互行为,一些动物经常出于直接抑制对方下颚而咬伤其面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本杰明-克尔(Benjamin Kear)博士说:“远古鱼龙骨骼和牙齿的病理跟踪以独特的视角观测到这种灭绝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群体行为。像这样的发现非常罕见地出现在鱼龙生存时代之前。”这项最新研究发表在即将出版的《波兰古生物学报》上。
或许有人不知道,已经逝去的2010年被联合国定义为“国际生物多样性年”;或许也有人不知道,除了因“国宝”效应而得益的大熊猫,中国还有许多濒临灭绝的物种,其珍稀性不亚于大熊猫。
国宝级动物在灭绝线上挣扎
北京大学生命学院教授潘文石,近10年来一直带领他的团队在广西崇左研究白头叶猴,他觉得这种数量稀少的动物,与他在上世纪80年代潜心研究的大熊猫一样,也有必要享受“国宝级待遇”。
潘文石还在研究中华白海豚,这个物种过去在广西北部湾、福建沿海一带较为常见,在海上见过它们的人们很难忘记那美丽灵动的身影。但随着经济开发活动的加剧,中华白海豚面临水体污染、过往船只的频繁干扰,它们无法在海洋中享受哪怕一天安宁的生活,其生长前景堪忧。
面临相同命运的还有长江中的白鳍豚和江豚。前者因其珍稀被称为“水中熊猫”,曾在6国科学家的大搜寻中“踪影全无”;后者仅存的两个种群,也在大坝筑起的生态分割中丧失了基因交换的机会。
海南长臂猿是世界上数量最少的人类近亲,其种群保护工作早已启动。然而,到2010年底,关注海南长臂猿的人发现,这个物种仍在20只数量上徘徊。由于栖息地日益缩小,保护着这个灵长类的海南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无法杜绝枪杀、网捕、毒害等伤害野生动物的行为。由于栖息地破碎,海南长臂猿被分割为两个小群,基因的劣化之忧不容忽视。中国动物学会灵长类专家组组长龙勇诚说,其实中国其他地方的灵长类也不乐观。像贵州的梵净山,是黔金丝猴的栖息地,当地却在大力开发旅游,甚至以自然保护区的旅游门票作抵押去修建穿山过岭的旅游公路,黔金丝猴将可能面临灭绝危险。
青海银监局纪委书记葛玉修自1995年拍到第一张普氏原羚的照片之后,就爱上了这种美丽的动物,并发誓要用全部的力量去保护它。葛玉修一直希望能够建立普氏原羚自然保护区,但直到今天仍未能如愿。
曾经“盛产”的动物正在步大熊猫后尘
哈尔滨商人李君,被人称为“东北狼王”。十几年前,他用挣得的钱搞到了一对野生狼崽,然后把它们养在围栏里面,慢慢地繁殖,最终繁殖出了几十只。靠着这几十只狼,他成了中国养狼最多的人。一直在关注他的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学院教授高中信发现,在中国,南方的农区已经没有狼,狼只存在于内蒙古少数的草原、青藏草原和新疆的一些草原上。没有人知道中国现在有多少只狼,因为中国几乎没有专家研究狼。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草原都被一道道铁丝网条块分割,没有一只狼可能在这样封闭狭小的空间生活。
2007年,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副教授王大军开始研究中国境内分布的雪豹。按照物种学家的描绘,中国西部几乎所有有高山的地方,都有雪豹分布,数量可能有2000只左右,占全世界的一半以上。然而,王大军的调查表明,雪豹也同样面临着栖息地被人类剥夺的危险。人类把牧场一步步逼近了高山,让牛羊挤走岩羊,雪豹失去了天然的食物,于是就捕食牛羊,继而引发了人类对它们的仇恨和残杀。
比起雪豹来,熊在中国的命运更加悲惨。熊的身上有两件“宝”被人们追逐,一是熊胆,一是熊掌。在东北的长白山旅游胜地,当地的宾馆饭店一年至少要吃掉一吨半的熊掌;此外,还有一吨的熊掌被用来送礼。没有人知道中国还有多少只棕熊和黑熊,但由于人类过度侵占它们所栖息的森林,过去盛产“黑瞎子”的东北,已经很难见到熊的影子。
彻底保护栖息地才是保护物种的最佳选择
大熊猫的保护工作为国人所熟知,当前,全国人工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已达312只,超过了圈养种群300只的预期目标。但是,“大熊猫依然是国际濒危物种”。据中国大熊猫繁育技术委员会主任张志和介绍,大熊猫圈养种群质量有下降趋势,突出体现在圈养个体的遗传贡献严重不均等。“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圈养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已经低于野生种群。”
而在野外,大熊猫的处境并不是人为可控制的,栖息地破碎化仍旧是大熊猫面临的最大危险。而就在这样破碎的栖息地里,偷猎、砍伐、水电开发、道路修建与旅游开发都是大熊猫种群健康的威胁。
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资深保护专家乔治?夏勒说:“每一个地方都是神山圣湖。”同理,对于物种来说,每一个大自然的生命都是国宝,我们有责任保护它们在自己的栖息地里自由、安宁地生活繁衍。(半月谈 冯永锋)
动物园中的贵妃鸡
园方回应:这是贵妃鸡,属珍稀物种
金华读者方先生来电:“五一”节我带着女儿去安地那边的动物园玩,门票50元一张,结果发现动物园里居然把鸡拿出来展示,这不是滥竽充数嘛。
记者核实报道:接到读者电话,记者立即赶往位于安地镇的金华动物园,据了解,该动物园占地366亩,目前有动物60多种,共1000多只。
记者花50元买了张门票入园,想找找读者所说的鸡。
动物园门口有张园区图,以园门口为起点,有左右两条路可选。乍一看园区并不大,动物的种类也不算多。记者正愁找不到鸡,突然,听到左边的林子里传来一声公鸡打鸣声,雄浑高亢。
循声找去,左边路上的第一站便是“鸡窝”所在地,官方的名字叫“鸣翠园”,展示物种:鸟类。
这里有4个笼子,其他3个都是鸟笼,唯独中间有一个装的是鸡,大概有10多只。
这些鸡毛色以黑白灰色调为主,与常见的鸡不大一样。看了笼子外挂着的介绍牌,才知道原来它们名叫贵妃鸡,“原产英国皇室”。
记者在笼前停留了一阵,有几拨游客经过鸡在笼中不停地打鸣。见此情景,几乎所有路过的游客都会嘀咕一句:“嘿,居然有鸡,怎么回事?”
为什么动物园要在鸟类展区里放鸡呢?记者联系了动物园的经营方——金华龙宝动物园有限公司经理王利涛。
王利涛说,两年半前,动物园开园时引进了这种贵妃鸡,理由是“贵妃鸡属于珍稀禽类。“当时是以每只100元的价格,从萧山一家珍稀禽类养殖场买来的,买了3只,后来繁殖到了15只。”
除了贵妃鸡,王利涛还报了一串动物园展示的雉鸡类动物,有白鹇、环颈雉、红腹锦鸡、白腹锦鸡和原鸡等。“原鸡看上去和普通的大公鸡差不多,却是国家二类保护动物,是家鸡的祖先。”
记者专门请教了金华市职业技术学院农学院的吕骅老师,他也认同王经理的说法。“在禽类中,除了普通的鸡鸭鹅和鹌鹑之外,其他都属于珍禽。”吕老师说鸡有蛋用、肉用和药用之分,像贵妃鸡、珍珠鸡就属于观赏用,“贵妃鸡生长速度慢、养殖成本高,所以数量比较少。动物园里展示这种鸡也算正常。”
金华市林业局办公室主任张毅彪则认为,在动物园展示贵妃鸡,“可以起到科普作用,挺好的。”
对此,宁波动物园一位姓张的负责人表示,这很正常。“宁波动物园里也有白颈长尾雉、红腹锦鸡等雉鸡类的动物展示,这些鸡观赏性比较强。”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动物园的发展消耗比较大,需要较多的资金支持。“一般非政府投资的动物园,回本很困难。像宁波动物园,投资方是当类似公益事业在做,一开始就没打算回本。在投入大、收益少的情况下,要匀出钱来扩充规模、增加动物是有困难的,所以需要一个较长的成长期。”
这位人士还提出,不能单纯以动物种类多少来衡量一个动物园。“现在评价一个动物园,更要看动物的珍稀程度、科普作用和动物保护功能等等。”(冯怡 俞跃)
70岁的雅克·贝汉,满头白发,穿着风衣,手牵着一个小男孩,走在空荡荡的灭绝动物博物馆里。他试图回答孩子一个问题:“什么是海洋?”这位曾经的金狮奖影帝、如今的纪录片大师,之后用近90分钟美轮美奂的影像,回答了儿子的提问。
日落时分,海豚和海狮在海面上穿梭;海底深处,长相酷似“象人”的亚洲羊头濑鱼静静地游动;墨尔本湾海底,两拨蜘蛛蟹“阵营”展开了交战;夕阳下,海象……妈妈在水中温情脉脉地抱着自己的孩子 这些唯美的画面,配合着充满诗意的旁白和音乐,构成了纪录片《海洋》。
4月,《海洋》在中法之春活动中展映,影片的两位导演之一雅克·克鲁索也来到了北京。和另一位导演雅克·贝汉相比,克鲁索显得低调,默默无闻。穿着深蓝色的衬衣、牛仔裤,他笑起来嘴角上弯,像个谦逊、温和的绅士。
2001年,克鲁索与贝汉合作拍摄了大热纪录片《迁徙的鸟》。此后,这对年纪相差13岁的搭档,历时7年,花费7500万美元,拍摄了迪士尼公司史上最烧钱的纪录片《海洋》。
此外,这部影片还有一串令人咋舌的数字:转战全球50个拍摄地,拍摄了80多种鱼类、海豚、鲸鱼以及鸟类等,超过500小时的素材。为了拍摄暴风雨中的大海,拍摄组整整等了三年,才等到一场足够规模的暴风雨。今年1月,《海洋》获得法国恺撒奖的最佳纪录片。
《海洋》也许并非雅克·贝汉与雅克·克鲁索最经典的作品,但仍然保持着很高的艺术水准。《好莱坞报道》写道:“这是一部令人心旷神怡、叹为观止的生态学纪录片。那种诗意的、形式感极强、美到炫目的画面让人多少漠视了这部纪录片的故事和它所宣传的环保理念。”
拍鱼就是要拍它的眼神
海洋题材一直是自然纪录片的主要母题之一。1956年,法国人雅克·伊夫斯·科斯托拍摄的《沉默的世界》,是影史上第一部全景记录海底生态奇观的海洋纪录片。此后,从莱妮·里芬施塔尔1974年开始拍摄的纪录短片《水下印象》(2002)、吕克·贝松的《亚特兰蒂斯》(1991),再到BBC自然历史专题组拍摄的《深蓝》(2003)及第一部利用3D技术拍摄的纪录片《深海探奇》(2009),海底对电影人始终充满着无尽的吸引力。因此,如何拍出海洋的新意,是雅克·克鲁索必须面对的问题。
“世界上有许多优秀的海洋纪录片,但如果你想知道《海洋》与它们的区别,那便是科技。”《娱乐周刊》评论道。在制作《海洋》的过程中,克鲁索与贝汉发明和改制了许多器材,运用新一代电子摄像技术,前所未有地捕捉到海洋生物那种可触的质感—水母吹弹……可破的柔软、蓝鲸像褥垫般的腹部......
“我们在技术上下了很多工夫,但这并不是为了追求技术上的完美,而是为了追求一种新的视角—用一种从未有过的眼光去看这些动物,并和它们一起看这个世界。”克鲁索说道。
2001年《迁徙的鸟》的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和鸟一起飞翔”的拍摄角度。到了《海洋》,克鲁索与贝汉打算坚持一贯的拍摄方式与意图—深入到这些动物的生活中,与他们做情感交流。
“我们拍了大量动物的目光,不管是很小的鱼,还是很大的鱼,我都会去捕捉他们的眼神。”克鲁索告诉记者。
不过,与拍鸟相比,拍鱼难度更大。“因为鱼和鸟不一样,鸟是可以训练的,可以安放摄像头跟拍,鱼就不可以。”克鲁索说道,“鱼一旦发现你打搅了它,一转身就走,或者做出愤怒挣扎的样子,观众一眼就能看出来。”
通过4年时间的拍摄,克鲁索得出的经验是:“拍摄鱼,你必须和它熟悉,征得它的同意。你要花很多时间和它慢慢相处,让它觉得,自己没有危险,也不会被打搅,你才能得到想要的画面。”
和所有人一样,起初克鲁索也认为,鱼不会叫,也没有表情。但真正拍摄了之后,他才发现,鱼也是有表情的:它们通过眼珠的转动,或者身体往前或往后的动作,表达自己的胆小、攻击性或冷漠。“我就很想拍出一种感觉,哪怕这个生物你听说过,也见过,但在我的电影里,你可以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发现它们。”克鲁索说。
动物和人类始终是有距离的,但有时候一起经历险境,又会出现另外一种友谊。
海豹群正在午后的阳光下,懒洋洋地偎依着睡觉、嬉戏。突然,出现了鲨鱼。海豹迅速四散逃开,有的一着急,也会往人的船上跳。这是克鲁索在拍摄现场亲眼目睹的画面,他说:“为了躲避危险,这些海豹什么都顾不上了。这时候,动物和人就能团结在一起,我觉得特别有意思。”
在澳大利亚拍摄的时候,剧组所住的酒店面对大海。当地人为了防止水母进来,在海滩边支起了一个网,划出一个区域专供游客游泳。有一天,闲来无事的克鲁索把这个网打开,往海的深处游。他游了一会儿,突然觉得有个东西老往他身上撞。他心想,“糟糕,肯定是水母”,就着急地将它往外推,但它就是不肯离开。
等他冷静下来,才发现是一条巴掌大小的小鱼。小鱼就这样一直贴着他的身体,一起游了很长时间后才离去。后来,当地人告诉他,清晨的时候,海面上会有很多水鸟来觅食。小鱼很害怕,就找地方躲避,可能当时它周围什么都没有,看到有人在游泳,就大胆往他身下藏。
克鲁索在船上拍摄影片中水鸟吃沙丁鱼的那场戏时,专门做了一个架子,跟在这些水鸟后飞行。当要飞过一片礁石时,其中有两块礁石的距离非常近,水鸟和架子都只能刚好擦身挤过。当它噌一下飞过后,还回头看了眼摄制组,好像在说:“这地方可真险啊!”
雅克·贝汉负责到处找钱
雅克·克鲁索与雅克·贝汉已经合作了12年。
两人相识于1987年。当时,作为法国著名导演阿兰·科尔诺助理的克鲁索,在巴基斯坦北部和中巴交界处拍摄一部纪录片。此后,他又成为另外一部名为《印度支那》纪录片的导演助理,在越南整整待了一年。
当克鲁索从越南回来后,雅克·贝汉便主动找到他,了解越南当地情况,并邀请他一起工作。事实上,贝汉当时也正准备筹拍一部关于越南的纪录片,最后因为各种原因,计划搁浅。
《迁徙的鸟》是两人合作的第一部作品,并列署名为该片的导演。据克鲁索透露,贝汉是所有影片的制片人,拥有绝对的特权。而在片场的导演工作上,两人则几乎没有什么分别,不会分区管理,也不会互相指令对方。凡事都经过两人一起商量,根据时间协调安排。
在拍《迁徙的鸟》时,贝汉还会出现在现场。而在筹备《海洋》时,大多数任务则交给了克鲁索。仅仅为了影片的前期准备工作,克鲁索便花了整整两年时间。这段时间里,他就和小学生上课一样,看完了所有关于海洋的纪录片,把该领域的有名专家几乎都拜访了一遍,写了一叠厚厚的剧本。
最初,克鲁索打算把《海洋》拍成一个故事片,讲述一个海洋保护者的故事。从人的角度,拍摄动物的活动。两年后开机,他们又决定舍弃这些人物的镜头,尽可能多地保留动物。
于是,剧本就演变成另外一个样子:5分钟是一个温情的场面,下5分钟则是动物们一起进食的海底盛宴,再下面5分钟就是生存的竞争,接下来便是人类捕猎者的闯入 ……在克鲁索看来,这些都是能调动观众情绪的东西,至于哪种动物能够达到这个效果,他便要和动物学家商量。“他们会告诉你,在非洲哪个季节你可以拍到大批沙丁鱼被成群海鸟吃掉的场面;鲨鱼什么时候开始捕食,哪个海域可以拍到…… ”克鲁索告诉记者。
由于《海洋》投资巨大,身为制片人的贝汉大部分时间都在四处筹资,很少有时间呆在现场的船上。整个拍摄过程中,都是克鲁索负责现场拍摄,贝汉会一起参与后期剪辑。
《海洋》共有7个拍摄小组,在全世界不同的水域拍摄。通常,专业的水下摄影师在海底拍摄,克鲁索则坐在船上,通过监视器看画面,随时做出调整,给摄影师新的指示。
在拍摄中,克鲁索也会启用道具。影片并非所有的素材都是百分百真实,比如在鲨鱼被割掉鱼鳍,推入海底的镜头里,这条鱼便是假的道具。此外,海底出现的渔网、大量的垃圾、超市的手推车,也都是剧组人工营造的拍摄环境。甚至影片开头出现的灭绝动物博物馆也是搭建的。
对于这些有悖传统纪录片的做法, 克鲁索的理由是:“如果说我和雅克·贝汉兄弟俩最讨厌什么词的话,那便是规则!我不认为影片一定要遵循规范化的纪录片、故事片模式。电影拍着拍着,它自己就会提出要求,让你往这个方向走。”
唯美画面里暗藏杀机
《海洋》曾与《海豚湾》在第22届东京电影节上同期展映。然而,这两部和海洋有关的纪录片在日本却得到截然不同的反响:日本民众对《海洋》热力追捧,却对另外一部嘘声一片。国外媒体也普遍认为,过于美丽的《海洋》似乎淡化了环保的意识。
“我并不认为《海洋》和《海豚湾》有多大的差别,都说了屠杀海洋生物的故事。”克鲁索说道。
在克鲁索与贝汉的纪录片里,一直都存在着动物与人类的冲突与矛盾。在《迁徙的鸟》里,鸟儿们原本在蓝天上飞得很高兴,砰砰几声枪响后,就被打下天空,掉在工厂附近油油的沼泽里。
这些环保意识,以及人和动物生存的矛盾,在《海洋》里更加突出。影片开头的动物画面里,就是在某个火山岛上,一只水蜥蜴瞪大了眼睛,惊恐地望着远方,一颗火箭正在发射升空。这些人类的活动,显然引起了动物的不安。
“这是一个完全真实的场面。”克鲁索向记者确认。水蜥蜴看上去像远古生物,其实他们一般生活在火山岛上。因为火山岛上没什么食物,原本是陆地生物的它们就必须进化到去水里去捕食,变成了水陆两生。很多类似的火山岛,也同时作为火箭的发射基地,所以它们的确能看到这些火箭升空的样子。
“这不是我们刻意做出来的对立场面。我想要表现的是,现在的环境变化太快,动物们都有些措手不及。”克鲁索说道。
表面看来,《海洋》每个镜头都可以拿出来当油画欣赏,像一部海洋歌剧,但总是有潜在的威胁不断袭来。海豹正和和美美地晒着太阳,鲨鱼就来了;鱼儿们正在自由自在地游着,渔网就悄悄地张开了,捕鱼者也来了。网里的鲨鱼被拖到岸上,几个人七手八脚地迅速把鱼鳍、鱼翅、鱼尾割下来,把浑身还在冒着血的鲨鱼重新推入大海。失去手脚的鲨鱼,像一块笨重的石头,只能扭着身躯挣扎,慢慢沉入海底。周围的海水被染红了。
这个将近20分钟的过程,是整部电影最为血腥的段落。由于《海洋》的主要投资方之一美国迪士尼自然频道的施压,导演最终忍痛剪掉了这20分钟。比原版少了这20分钟的美国版《海洋》请来前“007”的扮演者皮尔斯·布鲁斯南配音,他用声情并茂的声音,复述了这个情景,却削减了影片原有的表达力度。
不过,观众还是看到了《海洋》中的环保意识。《纽约邮报》评论:“影片用美丽的影像,激发了人们对生态保护的意识。”雅克告诉记者:“我看到人们对美国版的评论,很欣慰。大家还是看到了我的意图,而不会认为这完全是一部讲述海底风光的电影。如果是真这样,那才是我作为导演最不能接受的。”
有意思的是,法国版《海洋》被定义为儿童片,有许多儿童观众包场去看。映后,还有人专门做过调查,问这些6至12岁的小孩,觉得什么地方看着最不舒服,他们的反应一般是:“为什么你们会虐待动物阿?”“为什么小乌龟会被海鸟吃掉啊?心里很难受。”很少有人提到鲨鱼被割掉鱼鳍的场面。
“其实,这是成年人看了觉得不舒服的地方,把这种感觉传递给小孩。其实小孩子是看不懂的。”克鲁索说。
灰熊妈妈教幼崽爬树
棕熊妈妈亲身示范爬树要领
据外媒报道,近日德国汉堡市的哈根贝克动物园上演了一出堪察加棕熊妈妈亲身示范幼崽如何上树的片段。
据报道,事件的起因是棕熊们想捕获飞进它们领地的一只乌鸦,但棕熊妈妈在帮助其中一只幼崽上树时,发现小棕熊还没掌握爬树的要领,于是亲身示范。但随后乌鸦安然无恙飞离棕熊圈。
堪察加棕熊也被称为远东棕熊,是棕熊的一种。它们体积较大,一般可以长到3米左右,体重可达650公斤。它们普遍以鲑鱼、花生和蓝莓为生,通常情况下并不捕食乌鸦。
哈根贝克动物园目前收养了1850种动物。临近堪察加棕熊领地的还有长颈鹿、大象、老虎、巨型水獭和猩猩。
本报讯 (记者 张静)北京市地震局在昨天公布,目前北京地区地震自动速报可在1、2分钟内完成。精准速报8分钟内完成,并作为向社会发布预报的依据。
据介绍,北京已建立起包括前兆台网、测震台网、强震动台网在内的现代化地震监测台网,台站密度和监测能力处于全国前列,并可通过网络接收河北、天津等周边省市的数据。
地震前兆台网主要负责地震前兆异常的监测,监测数据主要用于地震科学研究和地震分析预测使用。目前已建起38个市属数字化观测台站,有101套观测仪器;建设49个区县级地震台站,有61套观测仪器。
测震台网建设方面,目前北京市行政区域内已建设30个测震台点。地震发生后,市地震局测震台网中心实时通过光纤等方式自动接收台站数据,并通过网络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接收河北、天津等周边省市107个数字测震台站的实时波形数据,实际处理的台站数量达到125个。
据介绍,北京地区地震自动速报可在1、2分钟内完成,正式精确速报在8分钟以内完成,地震定位精度优于3公里,烈度速报可在震后20分钟内完成。
避难场所
目前已建成达到国家要求,并经过市级验收的避难场所33个,可安置150万人。“十二五”将新建300处应急避难场。
观测站点
全市目前建有宏观观测站点86个。其中,北京动物园、大兴野生动物园都是地震部门挂牌的地震宏观观测站。
动物监测
北京市地震局已聘请知名动物专家组成顾问组,参与动物异常行为的调查,增强宏观异常监测的权威性和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