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


电影泰坦尼克号画面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一百年前的1912年4月,灾难性的事件导致了泰坦尼克号撞击冰山而沉没,在这场悲剧的背后,研究人员根据数学与物理原理寻找泰坦尼克号留下的种种线索。英国皇家奥林匹克级邮轮泰坦尼克号的航线计划从英国南部港口南安普敦开往美国纽约市,时间为4月14日,在处女航沉没后的三小时内,迅速沉到了13000英尺深的大西洋海底,2224名乘客与船员中超过三分之二的人丧生。

  号称“永不沉没”的豪华邮轮如果在海面上漂浮的时间更长一些,那么在其附近的救援船只就会赶到,船上的乘客与船员就能获救,可减少生命财产的损失。这正是泰坦尼克号沉没的真正谜团:为什么4.6万吨的邮轮如此之快便沉入海底。科普作家理查德·科菲尔德(Richard Corfield)在最新一期的《物理世界》中揭秘了泰坦尼克号沉没事件中的物理疑点,深入了解了该船的结构性缺陷以及4月14日当天发生的情况,认为泰坦尼克号沉没与大西洋底是一件极具巧合的事件。


深海拍摄的泰坦里克残骸

  根据对1912年泰坦尼克号沉没事件之后,进行的两项调查发现,美国和英国的调查人员认为许多种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了这场灾难,首先泰坦尼克号当时的航速太快,船长德华·约翰·史密斯(Edward J. Smith)很少留意洋面上漂浮冰山的警告,其次船上没有配备足够的救生艇。这两个因素同时也带来了其他疑点,比如在瞭望台上没有配备望远镜等观察设备,高级无线电操作员没有报告来自英国商船SS美莎巴号(Mesaba)发出的冰山无线电警告。

  美莎巴号当时在无线电中给出了洋面冰山的精确位置:北纬42°至41°25′,西经49°至50°30′之间存在巨大面积的冰山。在晚上9:40左右,泰坦尼克号距离它的“死亡之处”只有50英里。此时一则“发现大量冰山,天气良好”的消息被当成非紧急情况处理。泰坦尼克号在当时是最现代化的船舶,使用了最新的技术创新,然而在建造过程中被用于施工的特殊材料在数量上却不够,缺乏铸铁铆钉导致了船体的钢板容易被更大的外力拆裂。

  科普作家理查德·科菲尔德引用了两位著名的冶金专家在上个世纪中期对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市(Belfast)哈兰德与沃尔夫造船厂所提供历史数据记录的考察分析,该船厂负责建造了泰坦尼克号。这两位冶金专家为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科学家蒂姆·福克(Tim Foecke),另一位则为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科学家詹妮弗·胡珀·麦卡蒂(Jennifer Hooper McCarty)。他们发现泰坦尼克号船首与船尾数段使用的铆钉未达到最佳标准,有些地方甚至可以用手就能将其敲进去。

  次等级的铆钉在价格上更便宜,但其中含有浓度较高的杂质。通过实验室的测试表明,这种铆钉的头在压力作用下显得特别脆弱,可以失去其固定效果,在泰坦尼克号与冰山相撞发生后,这些铆钉自然在瞬间便崩溃,使得船体失去密封效果。在此后,研究人员便开始调查一项“数学问题”,即泰坦尼克号的设计指标上写到:在全船16个水密隔舱中,任何4个水密舱进水都不会导致沉没,但是当时有六个水密隔舱被淹没。然而,这些设计与建造上的缺陷还能保证泰坦尼克号正常的航行,但数千英里之外的气候异常突变可能也加入了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故事。

  加勒比地区的天气显得比平常更热,导致了海面两团暗流极为复杂的交汇作用,墨西哥湾暖流与来自北大西洋沿着加拿大拉布拉多地区流动的拉布拉多洋流相互交汇,使得在三个月前出现了罕见的大潮现象,众多冰山也在此时开始飘动并聚集起来,如同一个个巨大的陷阱,因为冰山只在海面露出一小部分,海面以下却是另一番巨大的景象。

  最后,在这些看似没有关联的因素连锁作用下,泰坦尼克的处女航早已潜伏危机。理查德·科菲尔德认为不论是多么优秀的设计都不能消除每一个潜在的因素,它们可能导致设计与操作上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于一艘超大型邮轮而言。但是,最终各种看似并不关联的单一元素累计到足够多时,或者巧合发生时,各事件的关联就会变得足够复杂,这样足以造成不可避免的悲剧。(Everett/编译)

  相关阅读

  泰坦尼克号海难一百周年 残骸照片首次自由公开

  泰坦尼克沉没或因罕见天气 光线折射致冰山隐身

  震撼泰坦尼克号残骸照片 首次展现百年沉船全貌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在银井小学校门口,家长们等着接放学的孩子回家。   在银井小学校门口,家长们等着接放学的孩子回家。

  文/片 本报记者 寇润涛

  30日,山东滕州有关部门还在沉默中。打狼风波也似乎进入了平静期:网友不折腾了,媒体不关注了。但不可否认的是,狼在一些人的心中,像被狼伤害的儿童、受狼威胁过的村民,还存在着。众人心中的狼不驱走,事情就远未结束。

  建心理干预机制

  帮助被狼咬的儿童

  3月30日下午3点,在枣庄市市中区齐村镇银庄村,4岁男孩宋方贺一个人坐在屋里,母亲李艳正在院子里忙家务,院子大门紧闭着。

  “以前,孩子从来没有闲着不动的时候,就算我到地里干活,他也得跟着,但现在连家门也不让我开。”李艳说,3月17日下午她从家门前50米外的河沿上摘蒜苗,一不留神孩子竟然被狼咬着腿往一旁麦地里拖。幸亏她及时用锄把将狼驱赶开,但是孩子从那以后就被“狼”吓着了。

  记者试着询问小方贺为何不让开大门,小方贺看了记者一眼,小手指向大门,只说了一句:“外面有大狗,害怕……”

  李艳告诉记者,小方贺嘴中所说的“大狗”其实就是咬他的那只狼。被狼袭击时,由于穿着厚厚的棉裤,刚满4岁的小方贺并没有被咬伤。

  “经常在睡觉的时候,突然就听见孩子嘴里嘟囔‘妈妈,有大狗’。”李艳说,以前小方贺很喜欢小动物,有时见了小狗还要上前去摸一摸。

  在3月14日至3月19日被狼袭击的受害者中,方贺是幸运的,因为其他受害者轻则被咬伤面部,重则失去生命。

  山东大学(微博)社会学教授王忠武认为,既然“狼”已经在孩子心里留下了阴影,那么社会就应该尽快完善心理干预机制。“此次受伤的孩子都来自农村,而农村缺乏从事心理健康干预的专家。”

  谁能告诉村民

  到底还有没有狼

  枣庄市市中区齐村镇银庄村往西大约2里路,是银庄村、王山头村等周围村庄孩子上学的银井小学。3月30日下午3点20分,下课铃响过,孩子们背着书包从学校里出来,此时,家长们早已在学校门口守候。

  银庄村村民黄女士住在银庄北的北大顶山脚下,她告诉记者,自从3月17日村里发现狼后,她再也不敢让孩子一个人上学、放学。现在,只要带着孩子回到家,她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家里的大门关好,“就怕万一有狼跑进来”。

  紧靠银庄村的王山头村,村民也都感到很紧张。村民老刘说:“当时那只狼在银庄咬完人后,又沿着麦地,从学校后墙往西走了,而西面正是我们村,这只狼现在到底在哪?谁也不敢说……”

  银庄村68岁的黄庆发老人告诉记者,他从小就喜欢爬山,但现在有些害怕了。

  现在枣庄一带还有没有野狼?大约有多少?它们来自何处,分布何方?他们的出现对居民构成了何种风险?遭遇狼时应如何自保?这成了村民们最大的疑问,也是他们感到不安的最主要因素。

  高调回复

  让娱乐式围观走开

  就在受伤的孩子和村民还在为狼害怕和担忧时,网友在“是狼还是狗”的问题上催生出不少的口水。

  网友介入后,焦点其实已经从狼转到了哈士奇身上,那被狼咬致2死5伤的村民,却很少进入网友视线。随着网友的狂欢,“捕狼”事件一开始所反映的农村安全隐患等问题,却再也提不起人们的兴致。

  传媒学者喻国明(微博)曾说,实际上,网络已经成为今日中国构造社会议题的一个重要来源,甚至左右着事件的走向。在打狼风波中,网友扮演了一个不是特别负责任的角色。新浪网曾为打狼事件做过一个专题,想“让娱乐式围观走开。”

  但这并不容易做到。不过,银川市委办公厅信息处处长陈学才在微博上替滕州有关部门支了招。“高调回复:承认分不清狼和哈士奇,认错;欢迎网友监督;表明捍卫群众生命安全的决心,那效果会非常好。”

  □专家支招 政府面对质疑 不能过于低调

  驱走村民、网友心中的狼,有关部门心中的狼也得驱走。

  “狼闹”风波中处于漩涡中心的滕州,对狼的态度前后有变。3月19日,滕州公安微博上的毙狼文字和照片像是一种炫耀;而至今仍在置顶的“是虎是狼,媒体心中应有杆秤”的评论似乎是把“怨言”和“委屈”归到了媒体的身上。

  王忠武认为,在“狼闹”风波中,网络言论过于娱乐化正是由于官方权威声音的滞后。“职能部门在处理问题时往往处于被动局面,主要原因在于职能部门科学普及程度不够,而且面对问题的态度过于低调。”

  王忠武认为,既然村民已经发现“有狼”,相关部门就应该尽快去调查、落实,还村民们一个真相。“到底有没有狼?有多少狼?将这些问题调查清楚后,采取相应措施,做到既保障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又保护野生狼群在山林中的正常生存,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策划:是狼还是哈士奇——山东系列捕狼事件疑云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本报伊斯兰堡3月30日电(记者牟宗琮)喀布尔消息:阿富汗东部帕克提卡省政府发言人30日表示,当天凌晨该省叶海亚希尔地区的一处检查站发生警察开枪打死9名同事的事件。该发言人说,两名涉嫌参与枪杀事件的当地警察已被逮捕,还有1名嫌疑人在逃。

  塔利班组织宣称对这起事件负责,并称这名袭击者“已经想方设法脱逃,并携带枪支加入到了塔利班的行列”。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47)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中广网快讯(贵州站孟海)记者从贵州省毕节市食品安全办公室了解到,昨天中午,贵州织金县八步小学学生在食用早餐后集体出现疑似食物中毒症状,86人送医院治疗。目前事件原因已经查明,该事件属个别学生胃肠道功能紊乱引起的群体性心因性反应事件。

  据介绍,由贵州省、毕节市疾病控制中心组成的专家组调查后表示,该中毒事件与学生食用的面包和牛奶无关,不属于食品安全事件。是学校个别学生胃肠道功能紊乱引起的群体性心因性反应。个别学生因为胃肠道功能紊乱发生呕吐,造成现场所有学生情绪异常焦虑、紧张,使他们产生心理暗示,并形成不舒服的感觉。

  目前,仍有7名学生在医院接受治疗,学生及学生家长情绪已经平稳下来,八步小学课教秩序一切正常。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3月19日,滕州警方击毙野狼后,村民放鞭炮庆祝。  图片来源:滕州公安微博

  本报记者 寇润涛

  高调打狼的山东枣庄滕州受到质疑之后,选择了沉默。而恰恰是这一沉默,给网友恶搞提供了空间。专家认为,当地政府部门不应该“封口”,给出真相,恶搞才能停止。

  高调打狼

  受质疑后变沉默

  “我每天都上网看有没有关于狼的最新消息。当时民警击毙恶狼的时候,官方信息每天都有最新动态。”滕州出租车司机赵宏发说。

  3月19日20:38,滕州公安微博发布消息:滕州市公安局打狼纪实,欢迎围观!后边附有民警击毙野狼的多幅照片。

  然而,赵宏发发现,3月23日民警再次擒获一只疑似狼,被齐鲁师范学院的动物学系教授马金生“鉴定”为哈士奇犬后,戏剧性的变化发生了。

  此后5天,被捕的动物是狼是狗,滕州没有给出一个说法。直至28日,滕州森林公安部门负责人表示,那只“疑似狼”被从滕州市动物园带走进行鉴定,约一周后公布鉴定结果。这是自3月26日后,人们从政府部门得知的唯一一条关于“狼”的官方消息。

  而就在滕州沉默的这5天,恶搞“哈士奇+狼”成了网络的热点。

  29日,当记者拨通枣庄市林业局森保站站长电话时,站长张长普以“未安排,不能说”为由拒绝了采访。

  而当记者联系滕州市委宣传部时,对方却以“领导没安排,无法帮着联系采访”为由将记者婉拒。

  “就算把狗

  误当成狼也很正常”

  虽然滕州受到了不少网民的质疑,但在滕州当地,打狼却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

  29日早上7点多,在枣庄市山亭区北庄镇毛宅村的毛宅小学校门口,村民张敏芳看着女儿进了学校,才放心离去。张敏芳的女儿今年读三年级,自从女儿入学至发生狼袭人事件前,她从来没有送过女儿上学。

  张敏芳说:“因为学校离家近,以前孩子上学、放学都是自己步行,不过现在都传说附近山上还有狼,家长都不放心让孩子再独自出门。”

  因为“闹狼”,不仅毛宅村村民紧张了起来,滕州市柴胡店镇南辛村的村民也开始防狼偷袭。为了防止半夜有狼偷袭家里养的鸡,村民刘洪军在自家院落上又加高了一米木头栅栏。

  对于3月19日民警击毙吃人恶狼事件,刘洪军说他“举双手赞成”。

  刘洪军认为,当时狼已经将老人咬死,对当地居民的生命造成了极大危害,“民警发现狼后,身边没有麻醉枪,而且当时也来不及过多考虑,他们得首先考虑保证其他村民的生命安全,所以当场击毙狼很正常。”

  柴胡店镇的居民李志俊认为,爱护动物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当野兽对人发动攻击时,民警击毙野兽是保护人的生命安全,不存在任何问题。

  至于民警擒获的动物是狼还是狗,李志俊说:“和村民一样,多数基层民警也没见过那种长得像狼的哈士奇犬,虽然目前林业部门的鉴定结果还未出来,但是就算把狗误当成狼也很正常,不管是狼还是狗,咬人都该打。”

  “本是一手好牌

  自己却多虑了”

  既然有居民的支持,滕州为何还是沉默?山东大学传播学教授冯炜认为,在滕州“打狼”一事上,当地相关部门都是本着“民生为本”的态度去打狼,积极保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其实,当地政府部门在“打狼”上做得很好。但是面对“是狼是狗”争议时,当地部门选择沉默不应该,完全可以主动向社会作解释,“民警和基层林业部门的工作人员分不清狼和狗,这也很正常,人们都可以理解。”

  对于目前滕州市相关部门面对媒体“封口”,冯炜将此举形容为“本是一手好牌,自己却多虑了”。他说,滕州应尽快查出被捕获的动物真实身份,还公众一个真相。一旦事实有了,猜测自然销声匿迹。

  网友们在互联网上对滕州“打狼”不断炒作,也引起了山东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忠武的关注。他认为,此种网络炒作过于娱乐化。“恶狼咬人,民警打狼、抓狼,这都是很简单的一件事。但是,网友们在互联网上不断提出各种说法和质疑,将这件原本看似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很多说法有搏人眼球的感觉。”

  王忠武认为,网友们在互联网上的娱乐化炒作,也成为导致目前滕州及枣庄相关部门选择沉默的原因之一。

  枣庄市民孟先生则认为,政府应该开个新闻发布会,一边深入调查狼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加大对野狼的监控力度,一边对他们的举措及理由作出解释。

  事件回顾:山东捕狼事件疑云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英国和美国研究人员18日联合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25亿年前,也就是地球发生“大氧化”前,地球大气层处在交替变化的状态中,会周期性地出现一层由有机物组成的“薄雾”,这些现象对地球日后逐渐形成的气候系统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此前有研究显示,“大氧化”大约发生在距今24.8亿至23.2亿年前,地球大气中的氧气就是在那个时期形成的,但导致这一事件发生的具体原因一直不明,这一事件前的大气状况也有很多未解之谜。

  发表在最新一期英国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上的研究报告则指出,频繁的微生物活动导致地球早期的大气层会周期性地在不含碳氢化合物的状态和富含碳氢化合物的状态间转换,在后一种状态下,大气会被一层有机物组成的“薄雾”所笼罩。类似状态目前能在土星的第六颗卫星上观察到。地球大气层不断周期性变化的状态一直持续到“大氧化”发生后才停止。

  领导这项研究的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地质学家奥布里说,之所以得出上述结论,是因为通过分析来自那一时期的海洋沉积物,研究团队首次找到证据,证实上述大气状态确实存在,“这让我们对‘大氧化’事件前的地球表面大气层状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物理学院院长马克-蒂门斯指出,这项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它加深了人们对大气悬浮颗粒物形成的认识,特别是那些有机物,而这些物质在大气层的衍化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关阅读

  "卡西尼"探测器惊人新发现 土卫四上或存在氧气  

  癌症治疗取突破进展 放疗所需氧气供应难题解决

  史前巨型昆虫灭绝之谜被解 氧气稀少成罪魁祸首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本报讯 (记者金煜)昨日中国气象局公布的“2011年国内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评选结果,雾霾天气入选国内十大天气气候事件。今年秋季以来,雾霾天气达到5-20天,也是北京几十年来比较多的一次。

  雾霾天今年比较多发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陈振林表示,今年雾霾天气频繁,气象预警不断,交通连连受阻。今年我国雾霾天气日数比较多,跟常年比偏多,达到了5-20天,个别地方20天以上,北京也是几十年来比较多的一次。

  中国气象科学院大气成分研究所副所长王亚强表示,空气中的水分是雾,悬浮在空气中的干尘粒,即“霾”,气科院正在开发预报平台,首先需要知道排放源,知道大气污染是怎么排放的,排放量多少,它的传输、沉降,及在大气中的化学过程。

  今年平均气温提高0.5℃

  中国气象局方面表示,今年全国平均气温偏高,为连续第十五年偏暖,常年是9.0℃,今年是9.5℃。

  陈振林表示,今年全年前后冷暖起伏大,一月份异常寒冷,为34年最低,二月全国明显偏暖,四月到十月持续偏暖。今年的12月有两次冷空气影响,但比往年12月少了一次。

  陈振林说,2011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其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带来大气环流异常。

  2011国内十大天气气候事件

  1 6月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急转。

  2 西南地区夏秋两季降水异常偏少,“水贵如油”,干旱严重。

  3 局地强降水致多个城市现“海景”。

  4 平均年降水量创60年来最低。

  5 夏季西南等地频遭高温热浪袭击,多地突破高温历史极值。

  6 雾霾天气频繁,气象预警不断,交通连连受阻。

  7 台风“梅花”路径异常,影响9省(市)。

  8 春季降水偏少,风干物燥火险等级居高不下。

  9 太阳活动日益频繁剧烈并显著影响地球。

  10 “华西秋雨”为36年之最,多条江河发生罕见秋汛。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中新网10月1日电 据外电报道,美国卫生官员30日称,因食用受李斯特菌污染的甜瓜而死亡的人数升至15人,另有84人感染。

  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说,全美已有19各州报告了李斯特菌感染病例。

  在染病死亡的15人中,5人来自新墨西哥州,3人来自科罗拉多州,2人来自得克萨斯州,堪萨斯州、马里兰州、密苏里州、俄克拉荷马州和内布拉斯加州各有1人患病死亡。

  该中心27日报告,美国有18个州72人因食用受李斯特菌污染的甜瓜而染病,其中至少13人死亡。

  此前,美国曾发生多起因感染李斯特菌而导致加工肉类和奶酪被召回的事件,而此次李斯特菌污染新鲜农产品是事件又一个令人不安的新发展。

  这是美国自1998年以来致死人数最多的一次食源性疾病疫情。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9月28日消息,经过1年的谨慎研究,发生于2010年12月22日爱尔兰76岁的老人Michael Faherty 烧伤致死于自己家里事件终于有了官方的说法:人体自燃。这是首例官方认可的人体自燃事件。

  当时法医在鉴定尸体时发现,在人体外部没有发现明显的火源,似乎火焰是从Michael Faherty 身体内部引起的。更神秘的是,大火只烧掉了人体,而没烧掉任何家居。

  人体自燃现象最早见于17世纪的医学报告,时至今日,有关的文献更是层出不穷,记载也更为详尽。然而时至今日,现代科学界和医学界都否定人体自燃的说法。有人虽然曾经提出一些理论,但是一直没有合理的生理学论据足以说明人体如何自燃甚至于化为灰烬,因为如果要把人体的骨髓和组织全部烧毁,只有在温度超过华氏1648.9度的高压火葬场才有此可能。

  参与此案件调查的教授Mike Green 说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只看过一起类似案例。Mike 说:“一般起火总有一个火源。但这起例子很特别火源似乎源自人体内部,又因为人体已经被烧得乱七八糟。

  虽然人体自然得到官方的承认,然而却无法给出个令人信服的依据。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目前比较具有说服力的理论是人体自燃问题应当来源于人体细胞内部的原子运动,这也是一种超自然的科学问题,人体自燃超出了人体生命学的范畴。原子武器的内在机理,核聚变、核裂变、都是原子之间的聚合与分裂产生的。利用普通的一般知识很难解释人体的自燃现象,可是从物质微观的结构中重申原子的核反应来解答问题是最为恰当不过的了。(科学网-kexue.com 重林)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华网云南曲靖9月4日电(记者 颜牛)云南省曲靖市政府(微博)4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回应社会舆论对曲靖市陆良县“铬渣污染事件”提出的5大疑问。

  疑问一:珠江水质是否受“铬渣污染事件”影响?回应:铬渣堆场附近水体六价铬超标,南盘江出境水质达标

  曲靖市环保局局长杨树先介绍,“铬渣污染事件”发生后,环保部门对南盘江曲靖段布设了5个监测断面,对水质进行跟踪监测。截至目前的监测结果表明,5个监测断面六价铬含量处于正常标准范围内,南盘江曲靖市出境段水质达到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

  曲靖市环保部门对陆良化工实业有限公司铬渣堆场附近南盘江10个断面跟踪监测结果显示,8月12日至今,铬渣堆场附近局部河段六价铬在部分时段存在超标现象。六价铬超标主要是由于铬渣少量渗滤液流入南盘江中导致,目前已对南盘江边的铬渣堆进行了防渗处理。9月1日至3日,跟踪监测表明,南盘江铬渣堆场下游200米至天生桥出境段,六价铬未超标。

  疑问二:麒麟区、陆良县两地供港蔬菜和当地饮用水是否被污染?回应:经检测无污染

  曲靖市委常委、副市长陈军介绍,目前,曲靖备案的供港蔬菜基地有曲靖绿联高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乐颐果蔬曲靖有限公司、堂生蔬菜专业合作社、陆良田园食品有限公司四家,根据农业部蔬菜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量快速检测要求,绿联、乐颐、堂生三家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昆明)检测,截至目前,所有法定检测项目未发现异常;田园食品有限公司经云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检测合格,未检出铬。

  对曲靖主城区三个自来水厂、麒麟区越州、三宝两镇和陆良的饮用水实行跟踪检测结果表明,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的水质标准。

  疑问三:环保部门对铬渣处理的监管是否存在问题?回应:监管的确不到位

  陈军说,从原国家环保总局发布实施《铬渣污染治理环境保护技术规范》以来,曲靖市各级环保部门积极作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铬渣处理企业的监管和对可能造成污染的防范与控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环保部门在实际操作中没有监督好企业严格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有关规定,从而致使不法承运人有机可乘,导致这次铬渣污染事件的发生,这说明环保部门在监管过程中确实存在监管不到位的地方,情节恶劣,后果严重,教训深刻。

  疑问四:“6·12”铬渣非法倾倒事件是否存在隐瞒不报?回应:非主观隐瞒,属工作失误,曲靖市政府向社会致歉

  陈军介绍,事件发生后,曲靖市有关部门及时启动应急预案进行紧急处置,使事件基本得到妥善处理,事态基本得到控制。事件处理过程中主观上没有隐瞒不报的故意。由于此次事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和主要水体污染,曲靖市政府未及时向公众发布信息,这暴露出处理突发事件经验不足、工作不细致的缺点,是工作中的失误。陈军代表曲靖市政府向社会致歉。陈军说,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会及时、准确、真实地向社会发布信息,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打造阳光政府。

  疑问五:曲靖将如何对待环保部对曲靖启动工业建设项目区域限批?回应:认真整改争取早日“解禁”

  据了解,9月1日,环保部宣布各级环境保护部门暂停受理、审批曲靖市的所有工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陈军说,区域限批对曲靖市环保工作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曲靖市将加大整改力度,严格项目准入,严格规范危险废物经营活动,迅速、妥善解决堆存铬渣历史遗留问题,全力解决重金属污染隐患,从速、从严按环保部要求整改到位,促使环境监管能力得到较大提升,环境安全得到切实保障,争取早日“解禁”。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9)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第 3 页,共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