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最初有能力豢养锦鲤的,多是王公贵胄,他们拥有占地广阔的园林和鱼池,长到一米左右的巨大锦鲤仍可在池中恣意遨游,再加上日本对鲤鱼雄健躯干所体现出来的力量感推崇备至,锦鲤才得以维持原初的纺锤形体态和巨大的体型,进而保持了为玩家所着迷的活泼个性和雍容游姿。
如此看来,无论体型还是花纹,锦鲤最终出落成什么样貌完全取决于人类的审美,每一条锦鲤都是为着人的需要才存在的。如今它们受人追捧,身价过万,似乎也是应得的回报了。
为了得到理想中的锦鲤,人类对锦鲤的遴选相当严格,最苛刻的是“五选”原则:一选,在20万条鱼苗中剩2万条;二选,剩2000 ;三选,剩500 ;四选,剩100 ;五选,只剩20条。整个过程大约需要一年时间,这是因为,在不同的生长时期,锦鲤的花纹和颜色都有很大变化,有的三个月大时看着不错,长到一岁时突然在不恰当的地方生出几片鱼鳞,观赏价值因此骤减。
在“五选”的过程中,落败者随淘汰随卖,一选时经常碰到一胎产出二三十万条锦鲤中没几条令人满意的状况,这些被淘汰的鱼苗由于过小,大多被剁为鱼食,或者倒入下水道,“胜者昌,败者寇”,虽是同胞生,境遇却有霄壤之别。遴选到最后阶段,每个养殖者都会特别谨慎,为了挑出最好的鱼,他们会拿着尺子和放大镜挑选,每条都得看上几分钟。
撰文:张凌健
我和锦鲤是相熟的。名字中的“鲤”提醒我,它与我儿时常常吞入腹中的灰黑色游物,应是同一种淡水鱼,用妈妈的话说,这种河鱼虽廉价却非常有营养,“对脑子发育很有帮助”。
我和锦鲤又是陌生的。它褪去了灰袍,换披如锦似缎的华丽外衣,身价动辄上万,甚或数十万,在观赏鱼界有“观赏鱼之王”的美誉,拥趸遍及中国、日本、美国、英国、南非、新加坡、以色列、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
同样是纺锤体身形,仅颜色、花纹、体量发生变化,锦鲤便成功地从“食用鱼”跃出龙门,跨界进入“观赏鱼”,身价倍增,摇身蜕变为万众追捧的“美人儿”。鲤鱼,生来是平等的,但不同的际遇,让一部分鲤经过再造有了另一番生命轨迹。
1800年的一个严冬,日本新泻地区的一位农民在饲养食用鲤鱼时,意外地发现了一些背部泛蓝、腹部染赤的突变个体。他将这些外貌特异但似乎又颇具观赏价值的“花鲤鱼”挑出来,进行杂交繁育,于是更多的“花鲤鱼”出现了。这种“花鲤鱼”因为形态美丽,被日本人奉为“神鱼”,在1830年,日本已有高价买卖的记录。新泻地区的农民们因此大规模养殖“花鲤鱼”,并有意识地进行人工选择,剔除不讨喜的个体,为那些惹人爱怜的鱼儿获得更多的繁育机会。1867年,“花鲤鱼”有了新的名字——“锦鲤”,今天市场上称之为“浅黄锦鲤”。在日语中,“锦鲤”与“喜爱”为同音异形字,由此也可看出“花鲤鱼”当时在日本受宠爱的程度。这是锦鲤起源的一种说法,还有人认为是1983年,日本从中国引入江西的红鲤、浙江杭州的金鲤,再经过长期的人工选育,才培育出锦鲤。30年来,锦鲤以其雄健的身躯、绚丽的色彩、华丽的斑纹、潇洒的泳姿、温顺的习性,赢得了“水中活宝石”、“会游泳的艺术品”等美称。
如今,通过杂交培育,锦鲤已经发育出13大类的126个品种:在颜色上,锦鲤有单色、双色及多色之分;花纹上,有大块斑纹、小块点染和花纹堆叠之别;鳞片上,可分为正常鳞片的日系鲤和少鳞乃至无鳞的德系鲤……为了达到观赏的需要,人们几乎是用数学方法,将锦鲤以不同颜色、不同花纹、不同鳞片的方式进行了一次排列组合,把可接受的形貌一网打尽,并逐一反映在某个具体的品种上。
比如丹顶锦鲤,全身纯白,只有头部顶着一块圆形绯盘(红斑),看似天然,实则人工选择的产物。倘若它不是像极了太阳旗,倘若不是由日本人选育,恐怕它早就在一次次遴选中被淘汰掉了。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1月11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美国“国家地理新闻”网站刊登了一组照片,展现生活在北极油田附近的动物,其中包括北极狐、雷鸟、白额雁、大灰熊以及驯鹿。由于能源基础设施的存在,当地动物的生存出现“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北极狐等捕食者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一些筑巢鸟类则为此付出惨痛代价。
1.白额雁对抗北极狐
相机陷阱在阿拉斯加普拉德霍湾油田所在苔原地区拍摄的一幅生动照片,几只白额雁与一只突袭的北极狐展开较量,捍卫它们的巢穴。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阿拉斯加北极地区研究计划的生物学家乔-利伯泽特表示:“相机陷阱拍摄的照片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哪些捕食者突袭鸟类的巢穴,哪些捕食者没有上演这种行为。借助于相机陷阱,我们描绘出一幅更完整的图画,了解捕食者及其猎物的生活。”
白额雁在这场较量中取得胜利,但利伯泽特和他的同事发现普拉德霍湾油田的狐狸以及其他捕食者却也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这要感谢能源基础设施。然而,一些在地面上筑巢的鸟类却为此付出沉重代价。他说:“我们发现油田的北极狐等确定的捕食者数量更多,似乎并没有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但人类的存在却影响了一些筑巢鸟类成功孕育后代的能力。”
2.享受美餐的赤狐
赤狐正在享用拉普兰铁爪鸟。铁爪鸟是一种与麻雀类似的鸣禽,同时也是每年夏季在北极筑巢的候鸟之一。它们的幼仔出生时看不到东西,身上没有羽毛,很容易沦为捕食者的盘中餐。阿拉斯加渔业及狩猎局生物学家迪克-希德勒表示:“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看到赤狐还是一件新鲜事儿,现在完全不一样了。”
气候变化可能让体型更大,身体更强壮的赤狐数量不断增长。在油田附近地区,赤狐以及它们的近亲北极狐寻找到理想的遮蔽处——躲进油田管道或者周边建筑下面——应对极端气候。除了捕猎外,它们还以死于交通事故的动物尸体为食,同时还会在开发区附近的垃圾中寻找食物。
3.雷鸟
阿拉斯加州普拉德霍湾,几只雷鸟站在石头上。雷鸟学名“Lagopus mutus”,一年四季生活在北极,羽毛从冬季的白色变成夏季的暗色。这种鸟生命力很强,能够经受住北极严酷环境的考验,在油田周围,它们的数量保持在一种“健康”状况,略少于每年夏季迁徙到北极繁衍后代的候鸟,后者的数量多达数百万只。
利伯泽特和他的同事将候鸟在普拉德霍湾油田抚养后代的能力与在阿拉斯加国家石油保护区不发达的特雪布克湖区进行比较。他说:“2011年,我们观察的一些鸟——并非全部——在普拉德霍湾抚养后代的能力降低。但具体情况有些复杂,在基础设施附近地区,一些鸟类似乎拥有出色的抚养后代能力。”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0月27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在最近的一次调查中,玻利维亚马迪迪国家公园的相机陷阱共拍到19头美洲豹,就此创造一项纪录。相机陷阱由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以下简称WCS)的研究人员布置。拍到照片后,他们利用软件分析美洲豹身上独特的斑点图案,而后判断其身份。
1.美洲豹现身
玻利维亚雨林,一头美洲豹在相机陷阱前走过。在玻利维亚,一次相机陷井调查能够拍到19头美洲豹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WCS拉美和加勒比海研究计划负责人茱莉-库纳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此次考察的初步结果证明了马迪迪国家公园对美洲豹以及其他雨林动物的重要性。玻利维亚的地貌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了解美洲豹的分布密度以及活动规律是制定有效管理计划的重要一步。”
2.好奇的“大猫”
玻利维亚,一头美洲豹盯着WCS研究人员布置的相机陷井。他们在马迪迪和希斯河的源头附近布置陷阱,主要选在林间小道一带、河岸以及溪岸。与其他很多猫科动物不同,美洲豹是游泳健将,经常到河里捕猎鱼类、龟或者凯门鳄。在最近于玻利维亚进行的考察中,美洲豹共被拍到975次,创历史纪录。
3.明亮的眼睛
玻利维亚雨林,一头美洲豹被相机陷井“捕获”,两眼放光,看上去令人恐惧。美洲豹是美洲最大的本土猫科动物,被国际保护自然和自然资源联合会列为近危物种,面临着较高的野外灭绝风险。WCS将此次如此高的成功率归功于改用数码相机,而不是传统胶卷相机。数码相机让研究人员可以在短短几秒钟内获取照片,如果使用胶卷相机,冲洗照片则需等待几天时间。此外,数码相机能够存储大量照片,这也是胶卷相机无法做到的。
4.羞于拍照?
马迪迪国家公园相机陷井“捕获”的一头美洲豹。研究人员根据斑点图案确定美洲豹的身份。在美洲豹穿过红外光束时,相机陷井便被触发,拍摄下它们的影像。WCS的自然资源保护主义者罗伯特-华莱士在一份声明中说:“令我们感到兴奋的是,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照片进一步了解这种难以捉摸的猫科动物以及它们在生态方面的需要。这些照片帮助我们了解个体美洲豹的生活,评估当地的美洲豹分布密度。”
5.遭遇偷拍
相机陷井拍到的一头玻利维亚美洲豹。马迪迪国家公园是玻利维亚最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同时也是玻利维亚西北部和秘鲁东南部一个由6个国家保护区构成的保护链的组成部分。除了研究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外,WCS也帮助马迪迪国家公园制定保护计划,保护地貌免遭一系列威胁侵袭,例如糟糕的开发规划。在建造公路、水力发电项目、森林采伐和发展农业过程中,玻利维亚缺乏合理的规划。(孝文)
中新网常熟3月29日电(记者 周建琳) 江苏常熟“跑路”美女老板顾春芳在被抓过程中曾自残受伤,但没有生命危险。目前常熟警方以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将其刑事拘留。这是常熟市公安局副局长夏建刚29日在新闻通气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透露的情况。
据介绍,今年3月5日以来,常熟市公安局经侦部门陆续接到20余名群众反映,称苏州凯维隆贸易有限公司法人代表顾春芳以经营煤炭生意、资金紧缺为由,采用借款付息手段借得大量钱财后无法偿还后失踪。
经初步调查,顾春芳从2008年起以经营煤炭生意急需资金周转为由,以年息25%至30%的高额利息或高额利润为诱饵,分别向顾某、李某等20余名群众借款人民币达4亿多元。目前,犯罪嫌疑人顾春芳已被刑事拘留。
接此情况后,常熟市公安局立即进行初查,在掌握了相关犯罪证据的情况下,于3月22日对顾春芳涉嫌经济犯罪进行立案侦查,并办理刑事拘留手续后上网进行追缉。3月27日晚,在上海警方协助下,常熟警方在顾春芳上海的租住地将其抓获,抓捕过程中,顾春芳有自残行为,受了伤,但没有生命危险,不影响该案件的侦查与审理。(完)
新华网巴格达10月4日电(记者王宏彬)伊拉克主要政治派别领导人4日召开会议后发表声明,宣布各派就美军去留达成一致,同意保留少数美军用以训练伊拉克安全部队,但拒绝给予美军司法豁免权。
伊拉克主要政治派别领导人当天晚上齐聚总统府,就美军去留、内部分权等事宜举行会谈。闭门讨论3个小时后,副总理沙维斯代表各派宣读的声明说:“伊拉克各派领导人在今晚的会谈中达成一致,同意今年年底撤军期限到期后,保留有限数量驻伊美军,用于训练伊拉克安全部队,以增强后者防御外来侵略的能力。”
声明强调,伊方将不会给予留守美军司法豁免权,因为这有悖于伊拉克法律。留守美军将无权逮捕伊拉克国民且不得参与任何军事行动。声明没有提及留守美军人数、驻扎期限等具体问题。
美国现阶段在伊拉克驻军大约4.4万人。按照伊美两国2008年签署的驻军地位协定,美军应于今年年底前全部撤出伊拉克。美国今年年初以来一再向伊拉克政府施压,敦促伊主动要求美军逾期驻留。伊拉克各派今年8月达成一致,同意总理马利基领导的政府与美方就保留少数军队展开谈判,但相关谈判至今尚未取得进展。有分析人士认为,伊拉克政府下一步将与美国就保留驻军具体事宜接触谈判。美方此前曾把享有司法豁免权作为美军留守的条件之一。
新华网华盛顿10月4日电(记者杜静 王丰丰)美国国会众议院4日通过一项临时拨款法案,用以维持联邦政府正常运行至11月18日。这一法案此前已获参议院批准,随后将送交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生效。
众议院当天以352票赞成、66票反对的投票结果通过了这一法案。根据该法案,2012财年(始于今年10月1日)联邦财政开支水平将比2011财年减少1.5%,以满足今年8月份民主、共和两党达成的债务上限协议设定的减支目标。
近来,民主、共和两党围绕2012财年预算问题争执不休。为避免联邦政府因无钱可花而关门,国会迄今已就新财年预算通过了两项临时拨款法案。此前,参众两院先后通过一项临时拨款法案,为联邦政府提供直至10月4日的所需资金。
10月的华尔街,秋风萧瑟,阴雨连绵。“占领华尔街”示威3日已进入第3周。记者当天走进这次示威运动的大本营,现场观察这场示威“持久战”究竟要走向何方。
大本营在华尔街旁边的公园内
“占领华尔街”示威的大本营目前设在距离华尔街几步之遥的祖科提公园内。大部分示威者站在华尔街一侧举着形形色色的标语牌,号召“99%的民众起来反对1%的金融巨头,我们都是99%中的一员”。很多标语牌也被摆放在地上,成为“占领华尔街展览”的一部分。
记者注意到,在大本营内活动的人士并无年龄的界限,绝非年轻人的领地,白发苍苍的老人也举着标语牌抗议。来到这里的男女老少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除了表达反对金融巨头、不满高失业率、声讨误国政客之外,更主要的还是“让世界听到美国人愤怒的声音”。
大本营被划分为几个“功能区”
“占领华尔街”示威者介绍,大本营已被划分为几个“功能区”,包括示威者集会的场所、展览区、露营地、卫生站,甚至还有露天图书馆。示威者足不出营,就能得到几乎所有生活必需品。
记者赶到时正值中午时分,自助式午餐已整齐地摆放在大本营中央。示威者的伙食还可以,当天吃的是牛肉比萨和蔬菜沙拉。大家有秩序地排队领取午餐,然后三五成群地散坐开,边吃边讨论接下来的示威计划。
示威者的处境并不美妙
记者走到露营地,开始注意到示威者的处境其实并不美妙。不少仍在坚持露宿的人显得十分疲惫,大白天还裹在睡袋里睡觉。另外一些人则强打精神,互相弹吉他鼓劲。大本营临近世贸中心遗址,那里正在兴建高楼大厦,一天到晚都可以听到施工的声音,周围则是交通要道,车辆和游客每天川流不息,加之近几天天气恶劣,因而无怪乎露宿的示威者无精打采了。
组织者扬言无限期占领
然而,示威组织者当天扬言,“占领华尔街”将会“无限期”延续下去。工会据称会站在示威者一边;最新民调也显示,大部分美国民众支持示威者有关向富人征税的诉求。这场最初被警察判断能很快结束的示威如今已经烧向全美。
示威既已进入“持久战”,示威者们得想方设法让日子过得有些趣味。一群年轻示威者3日想出了新花样:把自己装扮成“金融僵尸”,还兴奋地邀请记者加入。他们匆匆化妆好后,便手持一大堆冥币一样的假钞歪歪斜斜地向华尔街冲去,对尾随的警察视若无睹。
警方将此地严密监控
纽约警方已经将此地严密监控起来。记者看到,至少数十辆警车停在公园周围戒备。警方甚至动用了罕见的大型电子监控器,随时跟踪示威者的一举一动。在华尔街周围值勤的大多数警察干脆分散隐蔽在小巷内,不聚集在明处和示威者对峙。
示威者当天没有从大本营组织冲击华尔街,只有三三两两的示威者“和平”进入华尔街。尽管如此,还是有警察跟在示威者身后,冷眼旁观,一旦有出格的举动,就立刻拿下,塞入警车带离现场。记者目击有多人被捕,抓人过程十分迅速。中新
美国人索尔·珀尔马特和亚当·里斯以及持有美国和澳大利亚双重国籍的布赖恩·施密特获得201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审委员会4日评价,这3名获奖者“研究几十颗处于爆炸状态的恒星即‘超新星’,发现宇宙正在扩张过程中,扩张速率不断加速”。
观测50余颗超新星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瑞典科学院内,诺贝尔物理学奖当地时间11时45分(北京时间17时45分)揭晓。
珀尔马特、里斯和施密特的研究对象,是一些大质量恒星在演化后期伴随星核与星壳分离出现的一种现象,即超级规模大爆炸。质量相当于太阳的8至25倍的恒星以超新星爆发方式结束“生命”,而恒星外侧气体包则高速抛离,所显现的绝对光度可超过太阳光度100亿倍。
分析特定类型的超新星爆发,珀尔马特、里斯和施密特所属的研究小组发现,超过50颗超新星所显现的光度比先前预期暗淡。对这一结果的解释,是宇宙正在加速扩张。
3人曾是竞争对手
这个发现,被瑞典皇家科学院称为“震动了宇宙学的基础”。
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审委员会认定,3名获奖者所获研究结果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将近一个世纪,一种公认看法是,宇宙正在扩张,是大约140亿年前‘大爆炸’的结果。”评审委员会说。
“不过,发现宇宙扩张正在加速,令人惊异。”评审委员会介绍说,“如果扩张继续加速,宇宙将以冰冻状态终结。”
另外,3人的研究,确认了最初由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提出的一种理论,即他称之为“宇宙学常数”的理论。
1998年,珀尔马特主持一个研究小组,施密特则主持成员包括里斯的另一个研究小组。两个小组各自努力,相互“竞争”,而观测结果可谓“不约而同”。
评审委员会宣布,奖金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6万美元),珀尔马特获二分之一,施密特和里斯获另外二分之一。
徐勇(新华社专稿)
■ 反应
“得知获奖后膝盖发软”
诺奖得主施密特称“像第一个孩子出生时的感觉”
现年44岁的布赖恩·施密特生于美国,现居住在澳大利亚堪培拉。他承认,知道获奖消息最初半个小时,自己“确实激动,两腿膝盖发软,一定程度上因为这种(获奖)情形而吃惊。”
施密特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宇宙加速膨胀的理论一开始受到了不少谨慎的怀疑。“(大家都觉得)重力会减缓宇宙的膨胀,当我们发现相反的事情正在发生时,那真是令人大吃一惊。但是我们越是观察,现象就越明显。”施密特说,“这个发现听起来疯狂得不像是真的,我想我们有点吓坏了。”
谈到获得诺奖,施密特说他是当晚8时之后才知道消息,电话那头传来的瑞典口音十分真诚。“有点像我第一个孩子出生时的感觉,是一种生命改变的体验。”
“我没有期待(获得诺奖)……我猜想,对一些事情,大家会期待,却多半不会发生,而这(诺贝尔奖)就是其中之一。”施密特说。
一同获得诺奖的亚当·里斯教授接到诺奖通知电话的时候,也明显注意到了电话那头的瑞典口音。“我知道,这不可能是宜家打来的。”里斯说。(楚楚)
“一场难以置信的探险”
诺奖得主珀尔马特和里斯称,获奖得益于团队合作
得知自己成为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消息后,美国人索尔·珀尔马特和亚当·里斯分别表示,他们获奖得益于团队合作。
“这项发现很大程度上是团队努力的结果。”珀尔马特4日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发表的一份声明中说。他在声明中回顾了其团队每一名成员对于整个成果的贡献。
现在担任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教授的亚当·里斯与此次共同获奖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布赖恩·施密特属于另一研究团队,他们独立得出了与珀尔马特团队相同的结论。
里斯说:“这项发现有关宇宙在加速膨胀,并暗示暗能量存在。我参与到其中,是一场令人难以置信的探险。能够在卓越的研究机构与优秀的同事合作,我感到非常幸运。”
(据新华社电)
■ 链接
超新星大发现
多年来,天体物理学界一直认为宇宙是在以一个恒定的速度膨胀,直到这三位科学家开始了对超新星的观测。
此次获奖的珀尔马特和施密特分别领导两个研究小组,用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对准了一种“Ia型超新星”。这种超新星是由密度极高而体积很小的白矮星爆炸而成。
由于每颗“Ia型超新星”爆发时质量都一致,它们爆炸发出的能量和射线强度也一致,因此在地球上观测“Ia型超新星”亮度的变化,可以准确推算出它们和地球距离的变化,并据此计算出宇宙膨胀的速度。
两个研究小组总共观测了约50颗遥远的“Ia型超新星”,并于1998年得到了一致的结论:宇宙的膨胀速度不是恒定的,也不是越来越慢,而是不断加快。
(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