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2月16日消息,据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海洋考古学家在夏威夷群岛的水下进行研究,发现大量沉船和散布在海床上的各种东西,其中包括锈迹斑斑的船锚和铁锅。
1.发现“两兄弟(Two Brothers)”号
2008年,即马萨诸塞州捕鲸船“两兄弟”号在夏威夷一处暗礁搁浅185年后,潜水人员在水下对这个锈迹斑斑的锚进行测量。“两兄弟”号的船长是乔治·博拉尔德,他的另一艘捕鲸船“埃塞克斯”号1820年被一头抹香鲸撞沉,赫尔曼·梅尔维尔从中获得灵感,写成著名小说《白鲸记》。
2.熔化鲸脂的锅
潜水人员在“两兄弟”号失事处的海床上发现这个生锈的铁锅,它曾被用来把鲸脂熔化成油。该船在去日本附近捕鲸的途中,在夏威夷触礁,在大浪的冲击下,船很快破碎成小块。另一艘捕鲸船营救了“两兄弟”号上的船员,而“埃塞克斯”号上的船员经历了不同命运,他们在海上漂浮了3个月,最后甚至吃人肉度日。
3. 法国护卫舰沙洲
南塔克特的“两兄弟”号在法国护卫舰沙洲(是夏威夷西北岛屿里的一个偏远珊瑚环礁)附近触礁。该卫星图里的这些浅滩是帕帕哈瑙莫夸基亚国家海洋保护区的组成部分。
4.姜罐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海洋考古学家凯利·吉利森在“两兄弟”号沉船处对这个姜罐进行了研究。虽然一些姜罐是用来存放生姜的,但它的名字是根据它的形状,而不是它所盛的东西得出的。吉利森说:“我们认为这是船上厨房使用的,用来存放食品。”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2月15日消息,据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这是过去一周的精彩太空图片,包括北美星云、日冕洞、月坑和火星沙丘在内的图片纷纷榜上有名。
1.北美星云
左上照片在可见光条件下拍摄,天鹅座内的一个尘埃气体云好似北美洲地图。左下和右下照片由美国宇航局的斯皮策太空望远镜在红外条件下拍摄,展现了北美星云内发生的恒星诞生过程。
这些新拍摄的照片揭示了北美星云内处于不同生命阶段的恒星,其中包括包裹在新生尘埃中的恒星“胚胎”以及拥有萌芽状态的行星系统的年轻恒星“母亲”。科学家对这些照片进行分析后发现2000多个光点,可能是此前从未被观测到的恒星。
2.新生恒星环
当两个“相爱”的星系决定合并在一起时,经常会出现图片中展示的闪闪发光的环,合并的星系Arp 147也是如此。这幅新合成的图片来自于美国宇航局的两架望远镜,展现了一个由新形成的恒星构成的环,上面装点着粉红色的黑洞。黑洞在其中一个星系的周围地区形成。
螺旋星系(右)与椭圆星系相撞掀起了一股恒星形成潮。在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可见光照片中,蓝色区域便是新形成的恒星。一些大质量恒星寿命较短,年轻时便夭折,死亡后形成黑洞。黑洞在吞噬周围物质时会释放出X射线,也就是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所拍照片的粉红色区域。
3.太阳黑洞
2月初,太阳表面似乎出现一个秃斑,即一个指向地球的巨大日冕洞。在美国宇航局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进行的远紫外观测中,这个黑洞于2月1日在太阳顶端穿过。日冕洞是太阳表面一个带有磁性的空旷区域,向外放射出高速带电粒子。正如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所观测到的那样,日冕洞旋转并朝向地球,提高了观察到极光的可能性。
4.月坑
这幅新拍摄的月坑卫星照片证明,这个敞开的洞将最终形成一个地下空洞,为未来登陆月球的宇航员提供了一个潜在的栖息地,他们可以在月球深洞内寻找到合适的居住地。美国宇航局的月球勘测轨道器(以下简称LRO)于2010年3月发现了马利厄斯丘陵坑洞。科学家怀疑这个漆黑的圆环是熔岩管上的天窗。熔岩管是月表下方的一条地道,由流动的岩浆形成。LRO以一定角度拍摄了这幅照片,科学家得以观察到阳光照射到伸出月坑“咽喉”处的地道底部。
5.火星沙丘
科学家对美国宇航局火星侦察轨道器两年内拍摄的照片进行分析后发现,火星上的沙丘拥有惊人的不稳定性。火星北极冰帽边缘周围形成一个面积相当于德克萨斯州的沙丘带。科学家一度认为这些沙丘已经冻结,很久以前因更为更烈的强风形成,当时的风力超过当地目前遭遇的风。但有关这些沙丘的3幅新照片显示,2008年至2010年间沙丘曾发生崩塌,波纹图案也出现显著变化。科学家认为这些变化并非由风所致,而是季节性冰帽蒸发和重新形成过程中释放的二氧化碳。(孝文)
4.清洗化石
博物馆收藏助理卡罗尔-路金正在清洗一头冰河时代的鹿的颌骨。这块化石也是在科罗拉多的这个地点发现的。除了发现了大型动物化石外,科学家还发现了冰河时代的种子、花粉、碳化的树叶以及蜗牛化石。
5.标志性的发现
这张最新的照片显示,科学家从科罗拉多的这个发掘地点出土了一根乳齿象象牙。这些冰河时代的珍贵化石是科罗拉多州最重要的发现。丹佛博物馆馆长约翰逊表示:“这些化石不仅可以让我们完整地理解落基山冰河时代的生命,它们还将永远成为‘科罗拉多之子’的代表。”
6.清洗大型动物化石
去年11月,博物馆志愿者正在丹佛博物馆古生物实验室清洗一块乳齿象的头骨。由于在发掘过程中,这些骨头被弄湿,现在要让它们变干需要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因为化石干得过快,容易出现裂痕甚至破裂。
7.冰河时代一头鹿的颌骨和牙齿
在这张于11月6日公开的照片中可以看到科罗拉多发掘地点埋有冰河时代一头鹿的颌骨和牙齿。据丹佛博物馆介绍,在这个地点发现的化石保存得极好,从一些化石中发现古代的DNA也是非常有可能的。(孝文)
4. 交相辉映的星光和极光
这是一张最近公开的在瑞典西部拍摄的长时间曝光照片,旋转的星星穿越天空,像切入了燃烧的极光一般。大气中气体不同,极光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形成太阳的高能粒子与大气分子相互作用并让大气分子带有额外的电荷时,极光就会出现。然后,这些“兴奋的”分子会发光。比如,氧可以让极光呈黄绿色、红色,而氮可以发出蓝色光和紫色光。
5. 从飞船尾部看地球
国际空间站上的一名宇航员在空间站“进步40”补给飞船上拍摄的空间站尾部和地球照。当时,这艘搭载着空间站垃圾的无人驾驶飞船刚刚与空间站分离。这艘飞船将被用于科学实验,直到进入地球大气后被燃成灰烬。
6. 雪后的柏林
这是最近公开的一张卫星照片,明亮的白雪与阴暗的植物形成了柏林水晶拼图般的都市风景。柏林常驻人口340万,是欧盟第二大城市,仅次于伦敦。这张照片由日本ALOS卫星拍摄,由欧洲太空署处理后公开。
7. WISE拍摄的彗星
经过一年的红外线绘图,美国宇航局的宽视野红外调查探测器(WISE)发现了20颗彗星,背景显得有些模糊,这是因为WISE还捕捉到了我们太阳系中尘埃微弱的热迹象。除了这些彗星,WISE还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的主要地带发现了33000颗以上的小行星和134个近地天体(距离地球绕行太阳的轨道不足4500万公里的小行星和彗星)(孝文)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2月9日消息,据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这是一组包括美国宇航局在内的太空探索机构最近发布的精彩太空照片,其中既包括从飞船尾部看到的地球,也包括火星南极的“小丑脸”。
1. 小丑的脸
那些患有小丑恐惧症的人可能不愿意看到火星南极的样子:季节性的二氧化碳霜让一个火星陨坑的四周隆起,形成一张恐怖的小丑的脸。科学家把这张最新公开的火星勘测轨道器拍摄的照片与2007年拍摄的另一张照片进行对照,看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研究团队发现这张“快乐的脸”里面有生长的迹象,他们认为这是由坑壁上的霜升华(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接着又在表面凝结的造成的。
2. 双重麻烦
这是美国宇航局“太阳动力望远镜”飞船于1月28日拍摄的录像定格画面,显示的是被称为“太阳暗条”的呈弧状的等离子体从太阳喷出的情景。这艘飞船一次性拍到两个太阳活动:在太阳暗条喷发的同时,日面的另一侧出现日冕物质抛射现象(不在画面上),向太空喷射出大量粒子。
3. 日出幻境
这是1月30日拍摄的照片:云像河水一样在瑞士村庄的灯光之上流动,初升的太阳给阿尔卑斯山戴上了金冠。在照片的右侧,一弯娥眉月和金星斜挂天际。和地球相比,金星距离太阳更近,所以,就像赛车一样,跑“内圈”的金星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超越地球。这就意味着金星有可能傍晚出现,日落后肉眼可以看见;也有可能是晨星,日出之前可以看见。循环周期为584天。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月31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位于日本鹿儿岛县与宫崎县交界的新燃岳火山从1月26日开始持续喷发,附近村庄和农场被厚厚的火山灰所覆盖,迫使日本当局提升了警戒级别,要求周围1.2英里(约合2公里)以内的居民迅速撤离。
1.火山喷发伴随着闪电
1月28日,日本新燃岳喷射出灰烬和熔岩,一道道闪电划破火山上空。新燃岳是雾岛山火山群的破火山口之一。火山闪电的来历仍然是个谜,据美国阿拉斯加火山天文台专家史蒂夫·麦克努特(Steve McNutt)2010年2月在接受美国国家地理网站采访时介绍,这种奇特现象可能是带电硅(岩浆一部分)从火山喷出时与大气接触时形成的。
2.火山上空闪电如触须
在这张摄于1月27日的雾岛山火山群喷发场面的长时间曝光照片中,火山闪电如触须一般在日本上空出现。雾岛山是一个由大约20座火山峰组成的火山群,位于日本南部九州岛,曾出现在1967年拍摄的007系列电影《雷霆谷》中,作为主要反派角色恩斯特·斯塔夫罗·布鲁弗的秘密基地。据美国广播公司(ABC)报道,虽然雾岛山火山群经常处于活跃状态,但1月26日的喷发仍然是1959年有记录以来雾岛山火山喷发强度最大的一次。
3.火山灰向四周扩散
1月29日,日本新燃岳峰顶升起滚滚火山灰烟柱,并向四周扩散。日本气象厅1月26日对即将爆发的新燃岳火山提高了警戒级别,警告附近居民尽快撤离。不过,该机构火山学家饭岛生(音译)在接受美国广播公司采访时称,他并不认为新燃岳火山喷发是更大规模喷发的前兆。饭岛说:“虽然你永远无法判断火山会发生怎样的状况,但由于地下缺乏岩浆活动,我们认为此次活动不会导致大规模喷发。”
4.附近居民拍照
在距新燃岳大约7英里(约合11公里)的一个小镇,一名男子正在拍摄火山灰从峰顶升起的壮观场面。这个小镇设立了一个临时安置点,为撤离下来的附近居民提供帮助。迄今为止,新燃岳火山喷发的火山灰还迫使日本宫崎县大量国内航班取消,多列火车停运。
5.太空拍到的火山灰烟柱
日本温室气体观测卫星(GOSAT)1月26日从太空拍摄的雾岛山火山灰烟柱照片,当时,火山活动强度尚未达到令当局发出疏散警告的程度。这颗卫星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制造,旨在测量两种重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和甲烷在大气中的浓度。这张假色照片显示火山灰烟柱正向东南方向扩散。(孝文)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月30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美国“国家地理新闻”网站刊登了过去一周公布的最佳太空图片,包括蛇夫座捷塔星、撞击前后的木星以及火星圣玛丽亚陨坑在内的精彩图片纷纷榜上有名。
1.圣玛丽亚陨坑
“机遇”号火星车拍摄的伪色照片,蓝沙在圣玛丽亚陨坑底部移动,好似波浪一般。照片呈现的色彩立基于“机遇”号的照相机捕获的近红外和可见光波长,帮助显示陨坑周围土壤和岩石成分之间的差异。
拍摄这幅照片旨在纪念“机遇”号探索火星表面7周年。这辆火星车于2004年1月24日登陆火星,执行原定为期3个月的探测任务。“机遇”号将利用几周时间,获取圣玛丽亚陨坑的数据,而后朝着更大的“奋进”陨坑进发。
2.蛇夫座捷塔星
在可见光条件下,蛇夫座捷塔星呈暗红色,四周漆黑一片。但在红外条件下,这颗恒星却变成一个亮蓝色的火球,顶部闪闪发光的星际尘埃好似一根“胡须”。这幅红外照片由美国宇航局的广域红外探测器(WISE)拍摄。
天文学家认为蛇夫座捷塔星曾经是一个双星系统成员,伴星爆炸后,蛇夫座捷塔星被迫“单飞”,在太空中快速穿行。这颗恒星目前正以每秒15英里(约合每秒24公里)的速度穿过一个尘埃和气体云。在此过程中,蛇夫座捷塔星强大的辐射挤压沿途气体和尘埃,形成我们在红外照片中看到的弓形波。
3.火卫一
这幅高清晰照片由欧洲航天局的“火星快车”探测卫星拍摄,展现了表面坑坑洼洼的苍白色火卫一。最近,“火星快车”飞跃火卫一南半球,拍摄了一系列照片,拍摄时与火卫一的距离大约在62英里(约合100公里)左右。
借助于这些由立体照相机拍摄的照片,欧洲航天局的科学家得以绘制这颗小卫星的3D图像。对表面陨坑进行的研究将帮助科学家制定未来的“火卫一步兵”任务。这项任务将由俄罗斯实施,旨在向火卫一派遣登陆器,研究这颗卫星并将收集的样本带回地球。
4.白雪覆盖的群山
这是国际空间站的透窗观察研究设施(WORF)正式拍摄的第一幅照片,展现了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西岸被白雪覆盖的群山。拍摄这幅照片旨在测试EarthKAM系统。EarthKAM是一项教育拓展计划,允许中学生使用WORF对地球进行远程拍摄。2010年4月,“发现”号航天飞机将WORF送上空间站。
5.撞击前后的木星
最近发表的两篇研究论文指出,木星在2009年7月与一颗体积相当于“泰塔尼克”号的小行星相撞。可惜的是,没有人观测到这颗小行星。当时,一名业余天文学家率先在可见光条件下观察到木星上出现的一个黑斑。撞击产生大量热量和碎片,并在这颗气态巨行星的南半球形成一道明亮的伤疤。对撞击产生的碎片进行的分析发现了大量硅石。科学家表示硅石只有在一颗坚固的多岩天体在爆炸前穿过木星大气层并刺入地表深处的情况下才会形成。 (孝文)
谜团四:失事是否是由低温引起
在这张照片中,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航天飞机发射塔到处是冰柱。照片摄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射当天早晨例行检修期间。据航天飞机历史学家尼尔介绍,“挑战者”号发射当天的气温只有零下30多华氏度,即在摄氏零度以下——这是有史以来航天飞机发射时记录下的最低温度。
一个较为流行的说法是,低温是造成橡胶或O型环失效的原因。它们帮助密封航天飞机右侧固体火箭助推器(SRB)的重要接头。但是,将O型环失灵归咎于低温过于简单化。尼尔说:“如果仅仅是因为温度,还不会造成这样的悲剧。就在正式发射前几天,工程师在检修中就发现了部分O型环失效的证据,那时还没有发射当天冷。”
事后调查认定,“挑战者”号失事的罪魁祸首是固体火箭助推器接头泄漏,使得超热气体进入并烧坏了助推器和外挂燃料箱,造成结构分离。尼尔说:“事后分析表明,低温肯定是事故发生的一个原因,而固体火箭助推器接头设计和美宇航局的决策过程同样是难辞其咎。这就像是因多方面条件理想而形成的一场完美风暴。”
谜团五:“挑战者”号是否安装了弹射座椅
1986年1月27日,当“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时,发射台到处是水汽,而受惊的飞鸟看似将“挑战者”号包围。尼尔经常听到的另一个有关“挑战者”号失事的说法是,在灾难发生后美宇航局下令其他航天飞机必须安装弹射座椅。事实上,弹射座椅不可能挽救“挑战者”号上所有的宇航员,它们的存在可能反而对宇航员构成了威胁。
据尼尔介绍,弹射座椅“相当笨重,本身就存在安全隐患,因为它们里面有易燃材料。”她说,即便“挑战者”号安装了弹射座椅,“也只会为机长和副驾驶员所准备,即真正驾驶航天飞机的人。”“挑战者”号失事以后,美宇航局确实要求其他航天飞机必须安装逃生系统,这套系统由一个10英尺(约合3米)长的“逃生杆”组成,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可以打开。
尼尔解释说,宇航员可以“用钩子钩在逃生杆上,滑落到末端,然后从航天飞机机翼下面出去,最终展开降落伞飞行到安全地点。”但是,这种逃生系统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只有在非常具体的紧急状况下才能起作用。尼尔说:“轨道飞行器必须保持水平飞行,而且必须是在某种速度和高度下稳定飞行。在‘挑战者’号失事时,这套逃生系统不会有任何价值,因为事故发生时,航天飞机正笔直地向上加速飞行。”(孝文)
4.旋涡星系
照片由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23日对外公布,炙热的尘埃似乎正在旋进M51星系的中心。这个星系也被称之为“旋涡星系”。这幅照片在近红外条件下拍摄,是迄今为止最为清晰的旋涡星系密集尘埃骨架照片。在可见光条件下,旋涡星系的曲臂更为明显,分布着粉红色的恒星形成区和亮蓝色的星团。
5.M82星系
一幅X射线照片,展现了距地球大约1200万光年的M82星系,也被称之为“星爆星系”。在这个星系一个好似快车道的区域,恒星经历着生与死的循环。照片中分布着104个截然不同的光点,其中一些可能是贪婪的黑洞。很久以前,这个星系与附近的一个星系发生相撞,现正以超过普通星系的速度形成新的恒星。这幅新照片由美国宇航局的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拍摄,其中有8个光点在X射线条件下异常明亮。研究发现,它们的亮度会呈周期性变化,说明光源是定期剥离伴星物质的黑洞。
6.两颗土星卫星
照片由美国宇航局的“卡西尼”号飞船12月拍摄,展现了土星的两颗卫星——土卫四“狄俄涅”和土卫二“恩克拉多斯”。右上方颜色暗淡的卫星便是土卫四,另一颗明亮的卫星则是多冰的土卫二。拍摄时,“卡西尼”号距土卫二更近,但从照片来看,与土卫四之间的距离更近,因为土卫二的体积只有土卫四的一半。当时,“卡西尼”号距土卫二31.7万公里(约合51万公里),距土卫四51.6万英里(约合83万公里)。
7.蟹状星云
照片由美国宇航局的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拍摄,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最近对外公布,呈现了美丽的蟹状星云。公元1054年,中国天文学家首次记录了促成蟹状星云诞生的超新星。蟹状星云复杂的碎片云一直就是宇宙中最明亮最可靠的X射线源。由于这种特征,天文学家多年来便将这个星云作为一个标准,校准他们的X射线观测设备。但卫星获取的新观测数据显示,蟹状星云的光线每年都会发生小幅变化。两艘飞船最近又发现了蟹状星云出现的大规模伽马射线闪光,未来的科学家是否仍将这个星云作为一个标准面临挑战。(孝文)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月24日消息,据国家地理杂志网站22日报道,下面这些图片展示的是2011年第一次北极光展的一部分,这次极光持续时间长达两周,是由剧烈的太阳活动造成的。极光达到峰值时,远在北爱尔兰的人都能看到这种精美绝伦的自然景观。
1.新年极光
1月7日,挪威北部特罗姆索附近山区出现美丽壮观的极光。这次极光一直持续到今年的第二周,第一周剧烈的太阳活动生成的太阳风(其实是带电粒子)导致极光形成。当带电粒子沿地球磁场线运行时,就会形成美丽的极光。带电粒子撞到极区大气层,受到刺激的空气分子会以光的形式释放出多余的能力。
2.科瓦罗亚岛(Kvaloya)天幕
1月8日,挪威北部科瓦罗亚岛的上空出现像花环形状的北极光。2011年前几周的北极圈周围的极光活动在1月7日和8日达到峰值。不过在接下来的很多天里,高纬度地区的天空仍有极光出现。1月12日在挪威特罗姆索附近,极光从下午6时开始,一直持续了12小时。据spaceweather.com上的一份报告说,在极光活动达到峰值时,它们是如此明亮,甚至远在北爱尔兰都能看到这种美丽的自然景观。
3.小屋上空的极光
1月7日,瑞典北部阿比斯库的一座小木屋上空充满美丽的淡绿色极光。摄影师彼得·罗森说:“整个天空看起来像可怕的地狱一样被分开。天空里的红色、蓝色和绿光像翩翩起舞的舞蹈王后。”引起极光的太阳喷射物还能引发地磁暴,后者可对进行太空行走的宇航员、地球轨道里的卫星和地面上的通讯及输电设备造成不利影响。
4.犹如外星日落
1月8日,形状奇特的北极光使偏远的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的地平线看起来像是外星世界。大气里的原子类型和它们所处的高度,决定了极光会是什么颜色。人们看到的极光大多都是淡绿色。这是因为这些极光是由位于较低海拔(大约距离地面100到300公里)的氧原子产生的。蓝色和紫色极光是由氢和氦等较轻的气体生成的,较低水平的氮气会使绿色极光幕布的底部形成红色边缘。
5.天桥
1月7日,挪威北部索马罗亚(Sommaroya)上空出现的一条弯曲的极光,看起来像是附近一座灯火通明的桥。天空里出现的幕布状、弧状和带状光影展又称北极光或者南极光,发生在北半球的称作北极光,出现在南半球的是南极光。(秋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