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新闻


大闹埠汉墓群出土的一套化妆用品。


出土的青铜器印章,上面刻有"室孙邑"字样。


盛家庄汉墓群出土的玉环。

  2009年和2010年,青岛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和胶州市博物馆考古人员对胶州市九龙镇盛家庄和大闹埠两处汉墓群进行了保护性考古发掘,经过近两年的整理和修复,300余件文物终于集体亮相。6月2日上午,这些文物在胶州市博物馆公开展览。据胶州市博物馆王馆长介绍,两处汉墓群出土的文物种类繁多,而且都相当珍贵,这些文物揭秘了西汉从汉武帝时期的兴盛,一直到王莽时期的衰败,从出土的文物来看,西汉时期的胶州经济发达,居民生活条件相当好。

  汉代女子化妆用品很齐全

  6月2日上午,胶州市博物馆展厅内,300多件汉代青铜器、陶瓷器、装饰品以及印章和兵器等珍贵文物如数展出。除了漂亮的陶器和瓷器还有以往汉墓发掘中较为罕见的汉瓦,在展厅内,记者还发现有不少梳妆用的铜镜、化妆用的化妆粉、研磨器等文物。

  “我们在这两次的考古发掘中,从墓葬内发掘出了大量的铜镜和女子梳妆时用的化妆品和装饰品。”王馆长介绍说,在盛家庄汉墓群中发现了女子装饰用品玉媛和玉环,做工都非常细腻。其中,玉媛是一种佩饰,而玉环是当时女子戴在耳朵上的装饰品。在大闹埠的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些用牛角材质制作的角擿(zhi),这是爱美女子用来挽发的饰物。

  王馆长还介绍说,在大闹埠考古发掘中,他们还发掘出了化妆粉、研磨器和黛板,这是一套化妆用品,通常女子将化妆粉倒在黛板上,然后用研磨器在黛板上磨,化妆粉磨细后就可以涂抹在面部上了,这一套化妆品和大量铜镜的出土,可以反映出西汉时期的女子非常爱美容也爱化妆。

  小小青铜器原是县令印章

  “我们当时在大闹埠考古发掘中,无意间发现了一个很小的青铜器。”王馆长介绍说,他们发现这个青铜器时上面全是泥土,后来整理发现,这是个直径只有2厘米的方形青铜印章,其顶部为龟形。

  王馆长说,古代以龟为高贵,汉代丞相、列侯、将军等所用的金印,印钮都是龟形;俸禄二千石以上的大官,所用银印印钮也是龟形,小官的印章上是不准用龟形图案的。

  经过对印章上的刻字仔细辨别,发现上面写着“室孙邑”字样。经过考古人员深入研究,室孙两字为复姓,而印章的邑字,多和地名、邦郡有关。专家通过研究一致认为,因西汉时期胶州属于祓(fu)国管辖,按照当时的建制,这里应该是一个县城,所以这枚带有“室孙邑”字样的龟形青铜印章,其主人应该是当时这里姓室孙的县令。

  两处墓葬群见证西汉兴衰

  “两处汉墓群出土的文物见证了西汉的兴衰。”胶州市博物馆的王馆长介绍说,盛家庄汉墓群虽然墓葬比较密集,出土的文物都非常珍贵,而且还发现了具有沿海特点的积贝墓。从汉墓群出土的陶器和原始青瓷来看,做工都非常细腻,并且还从墓葬内发现了五铢钱。五铢钱是汉武帝时期发行的货币,由此可以看出,盛家庄汉墓群是在西汉鼎盛时期的墓葬群。

  “我们通过对发掘出来的文物进行对比发现,大闹埠汉墓群要比盛家庄汉墓群晚很多年。”王馆长介绍说,在大闹埠汉墓群内,发掘出来的陶器和原始青瓷做工相对粗糙,而且,从这里发掘出了王莽时期的大泉五十钱币,以此推断这处大闹埠汉墓群是处于西汉晚期。而且,从钱币和陶瓷器上也能看出,鼎盛时期的器物与落败时期的器物,制造的工艺差别非常大。所以说,两处汉墓群出土的文物见证了西汉的兴衰,对研究胶州乃至青岛历史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发表在栏目: 科学


12岁的女孩Elizaveta Tishchenko和一头两吨重的犀牛成了好朋友

  在肯尼亚的一处野生动物中心,12岁的俄罗斯女孩Elizaveta Tishchenko和一头两吨重的犀牛Max成了好朋友。

  虽然野犀牛素以性情凶猛著称,一跺脚就可以轻易地置人于死地,但是5岁的Max却极其温顺,Tishchenko也并不惧怕这头庞然大物,而且很喜欢抚摸它粗糙的皮肤,Max也很喜欢小姑娘抚摸它的后背。


小姑娘可以像对待一只狗一样拍犀牛的肚子

  此外,Max竟然还可以在草地上打滚,这样小姑娘就可以像对待一只狗一样拍它的肚子。

  小姑娘的父亲回忆第一次与犀牛见面时说:“Tishchenko竟然还过去揪了揪它的尾巴,但是Max一点也不生气,还在埋头吃它的草。他俩在一起都感觉很舒服,就这样成了好朋友。”

发表在栏目: 自然


Medo在为拍照摆造型

  据外媒报道,斯洛文尼亚一只3个半月大的小棕熊4周前误入中部小镇Podvrh的一个人家,随后被这家人收养。

  据报道,小棕熊可能是被妈妈抛弃后来到Logar家院子的,他们收养了小棕熊并给他取名为 Medo,是斯洛文尼亚语“熊”的意思。

  Logar一家正在申请政府同意他们在院子里修一个饲养Medo的围场,但斯洛文尼亚环境组织和动物组织的专家认为Medo还是应该被送往专门饲养野生动物的地方。


Medo拥抱Logar一家的宠物狗(左图),Medo调皮的爬树(右图)

  专家表示,虽然小棕熊现在还很可爱,但随着它不断的生长,事情可能会超出人们可以控制的范围。

  目前这只小棕熊已经成为了全镇的焦点,在社交网站Facebook上,Medo拥有超过550名粉丝。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享受日光浴时将手机或者相机充电端插在比基尼端口上即可充电。


太阳能比基尼并非是一件摆设,它也是一件真实的泳衣,女性可以在水中游泳,待她们上岸后将泳衣晒干后便能充电。


每件比基尼都是量身订做的。


设计师施耐德还希望能研制一种可冷却啤酒的男性泳衣。

  腾讯科技讯(叶孤城/编译)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它看上去像一件非常普通的比基尼泳衣,但却具有太阳能充电功能,可对你随身携带的任何电子设备进行充电。

  太阳能比基尼将成为女性朋友夏季最好的朋友,当她们享受日光浴时将手机或者相机充电端插在比基尼端口上即可充电。它是使用电传导线将光-电流面板缝合在一起形成的比基尼,设计者是布鲁克林公司的安德鲁-施耐德(Andrew Schneider),每件比基尼都是量身订做的,大概需要手工缝合80个小时,因此太阳能比基尼的价格也较为昂贵,每件达到120英镑以上,同时依据量身者的身材而定。

  今年30岁的施耐德还希望能研制一种可冷却啤酒的男性泳衣,他说:“每件太阳能比基尼使用40块纸一样纤薄的易弯曲光-电流面板,我使用软传导线将它们缝合成一件普通的比基尼。光-电流面板必须以特殊的方式进行缝合,从而获得适当的电压和电流。通过USB端口,人们可以对任意电子设备进行充电。”

  同时,太阳能比基尼并非是一件摆设,它也是一件真实的泳衣,女性可以在水中游泳,待她们上岸后将泳衣晒干后便能充电。施耐德称,这是一件多功能泳衣,人们不会仅仅局限于当作日光浴下的充电器来使用。

  据悉,这位美国纽约大学研究生最初的想法是设计一款使用珀尔帖连接点制成能冷却啤酒的比基尼,珀尔帖连接点可作为冷却装置。但他很快意识到冷却啤酒需要更多的电流,因此他计划利用男性泳衣来达到这一目的,毕竟男性泳衣的衣料面积更大一些。

  他说:“虽然这是一款太阳能比基尼,但却具有一定的讽刺性,比基尼的衣料太少,只能充当小型充电器。然而这款比基尼却是集美观实用于一体,其微妙的平衡性即能对随身携带的手机和照相充电,也是一件性感实用的泳衣。”

  太阳能比基尼能直接地将能量传输,意味着它们并不存储能量,使用起来将十分安全。该比基尼充电模式下有5伏电压,是人体所察觉不到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出土古物


专家在发掘现场


展示出土文物

  “此次发现的战国墓群在平山两河乡张杨村,在上世纪70年代发掘的中山王陵南面一公里左右,迄今发现16个墓葬。”张杨村墓群考古队队长刘连强透露,此前进行勘察时发现这些墓葬是长方形,而且有夯土,“这是战国墓的特色,目前发掘的一个墓出土带钩和铜刀等器物,初步推断是个战国平民的墓葬。”

  昨日,记者在平山县张杨村村口广场上看到,这里聚集着30余位前来帮忙挖掘的村民,人头攒动中,不少人谈论着墓群排列的形状。几位考古队员正在地下2.4米深的地方仔细做清洁和整理工作,“这里南面有7个墓,北面有9个墓,现在正在对南面的7个墓进行挖掘。”一名拿着“洛阳铲”的考古队员指着墓群介绍。

  据刘连强介绍,考古队从5月20日开始勘探,到现在已经进入了正式挖掘阶段。其中,一号墓已经基本挖掘完毕,二号墓棺板已经露出,可以看到棺板上的纹路。一号墓木棺长约2米、宽约88厘米,棺下有垫木,以防止木棺塌陷。但从现场情况来看,由于时间太久,外界环境的变化已经使木棺和垫木变成了“木灰”,垫木无法支撑起木棺重量,所以木棺塌陷了将近半米。

  一号墓主人或为“富民”

  “这个人腰上有铜带钩(装饰品),右手边还握有刀币(战国时期中山国钱币),另外脚边的铜削(装饰品小刀)都是他随身下葬的物品。”刘连强告诉记者,据推测,一号墓墓主人为一名年龄约40岁上下的男性,从表面上看表情从容,应该是正常死亡,以“头朝北脚朝南”的方式放置在木棺中。“墓群中1号坑的墓主人牙齿完整,尸骨完整,有利于挖掘后期的研究工作。”

  而从随葬品来看,该墓葬的主人应该不是王室成员,而是一名平民。刘连强说,从一号墓的形状上看,也并非公爵王后之类属,倒是和民葬的规格相同。“在现在已经开始挖掘的7个墓中,我们发现其中除了一号墓之外,其余6个墓都是两两相邻,这种排列说明墓主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比较亲近的,但具体是什么关系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刘连强告诉记者,这种两两相靠的墓,与相隔1300米处的中山王和中山王后的墓地十分相似,可以初步猜测这些坟墓组是夫妻合葬的结果,不过现在还没有确切的随葬品和史料记载指明。

  对于墓主人的身份,刘连强告诉记者,现在对于墓主人的具体身份以及相邻墓主人的关系还不能够做出准确判断,但是通过出土的刀币、青铜削、桥梁币、铜带钩四件随葬品可以看出,墓主人的家庭应该较为富有,属于一名“富民”。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决策办公室副主任梁勇则告诉记者,从出土的刀币来看,基本可以断定出墓主人是战国时代的中山国人。“在战国时期,只有中山国使用的是刀币。而自赵灭中山国之后,赵国就已经使用三孔布币。”

  平民墓群再揭中山国面纱

  据悉,战国中山国是由来自太行山区的北方民族在河北中南部建立的国家,一度和战国七雄比肩,创造了独具特色、辉煌灿烂的文化。由于历史记载不多,后人称之为“神秘的王国”。

  上世纪70年代河北考古工作者在平山三汲乡发掘了包括两座王墓在内的几十座战国时期的墓葬,出土文物数以万计,其中就有“夔龙纹铜方壶”、“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十五连盏铜灯”、“银首人俑灯”、“双翼铜神兽”等珍贵文物。这是继长沙马王堆汉墓、战国曾侯乙墓之后中国考古界的又一重大发现,2001年3月名列“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

  按照规划,河北省将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将赵邯郸故城王城遗址、元中都遗址、中山古城遗址建设成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并争取纳入国家文物局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体系。其中,中山古城遗址项目将包括平山中山国遗址和中山灵寿故城遗址(位于灵寿故城村)。“应该说,这个战国墓群的发现,对我们揭开中山国的神秘面纱,建设中山国遗址公园都有很大好处。”石家庄市文物局副局长张献中介绍,中山国的平民墓群发现的还并不多,而平民墓对于研究当时人们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而这个墓群的发现,也能帮助专家更好地研究神秘的中山国。“该平民墓群距离中山古国遗址不远,又与属于中山战国时代。不难推断,该墓群应属于中山古国境内,应列入中山古城遗址的保护规划范围内,一起申报该遗址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这种装置未来有一天可用于制造“虚拟物体”,它可使雷达的探测性失效,甚至虚拟成像物体并不在原地。


A为真实空间下的汤匙;B为收缩装置中心的“缩小汤匙”;C为近距观测下的收缩器

  腾讯科技讯(叶孤城/编译)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日前,中国工程师已成功研制一种光学弯曲装置,可使物体看起来比真实尺寸更小一些。

  这种“收缩装置”可控制光线,使放置其中的物体看上去更小。它是使用超材料制成,这是一种曾用于制造隐形斗篷的材料,有望未来应用于军事领域迷惑敌人视觉。事实上,收缩装置并不会真实缩小物体,但它被雷达探测时放置在收缩装置内的物体将比实际尺寸更小。

  科学家称,该装置在军事领域具有广泛应用,灵活战术可让敌方无法掌握我方真实的军事实力。据悉,中国南京东南大学一支研究小组使用68个12毫米高的超材料同轴环建造了该装置,他们发现当光线穿过超材料同轴环时,光波将发生扭曲和压缩扁平,但当光线抵达同轴环中心时将逐渐减压。无论将什么物体放置在收缩装置中,都会产生“收缩效应”。

  研究小组负责人崔铁军告诉PhysOrg.com网站说:“收缩装置将缩小物体的尺寸,该装置在微波频率下工作,将迷惑雷达系统或者其它电磁探测装置,使其产生错误的判断。因此它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前景较为乐观。”他强调称,一个物体能依据个人意愿任意地缩小。

  研究人员发现,收缩装置在仿真实验和真实实验中显示具有较好的“收缩性能”,并且其虚幻呈像与原物体大小成正比。崔铁军说:“该装置采用转换光学技术,使得该物体在真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看起来是一样的。依据我们的特殊设计,真实物体较大,而虚拟物体较小。在收缩装置的帮助下,较大物体与较小物体的尺寸相近无几。”

  这种装置未来有一天可用于制造“虚拟物体”,它可使雷达的探测性失效,甚至虚拟成像物体并不在原地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艺术家现场制作北极熊冰雕


北极熊冰雕将慢慢融化,只剩下艺术家先前打造的“骨骼”

  据“中央社”2日报道,为了唤起世人对气候变迁与全球暖化的关注,来自英国的著名雕塑家科尔斯(Mark Coreth)发起了一系列“冰雕北极熊”(IceBear)行动装置艺术展,6月3日将移师澳大利亚悉尼。这种北极熊冰雕将逐步融化,用直观和富有寓意的方式提醒人们关注气候暖化问题。

  据报道,从2009年起,科尔斯展开了一连串的冰雕北极熊展览。最为人熟知的,应该是2009年底于丹麦哥本哈根展出的第一个冰雕北极熊,当时哥本哈根正举办气候变化会议,全球各国的领袖、团体以及媒体齐聚当地,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由于科尔斯的作品都是现场凿冰,雕出实际尺寸的北极熊,并于户外展出,因此只需要几天的时间,以冰块雕砌成的北极熊就会逐渐融化,最后只留下一滩水,让不少看过的民众印象深刻,也更能感受到全球暖化问题真实存在。

  科尔斯陆续在英国伦敦、加拿大的多伦多等地推动相同的展览。本次于悉尼展出期间将遇上世界环境日(WorldEnvironment Day)(每年6月5日),合作团体如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也将藉此提高大众对气候变迁的认知。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这里看起来就像是世界上最大的托儿所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6月3日消息,这些令人瞠目结舌的航拍图像拍摄于南乔治亚岛,向人们揭示了王企鹅父母们呵护幼仔的非凡场景。这里看起来就像是世界上最大的托儿所,成千上万的王企鹅本能的保护着小企鹅防止它们被冻死。

  据国外媒体报道,王企鹅父母们本能的尽量将幼鸟们集中在一起挤成一团保持体温,帮助它们阻挡来自南大西洋恶劣气候的影响。照片中,褐色区域便是企鹅幼鸟,王企鹅幼鸟们长的和父母并不一样,它们身上长的还是褐色柔和的绒毛。


成千上万的王企鹅本能的保护着小企鹅防止它们被冻死

  成年王企鹅身长80至100厘米,体重大约12至14公斤左右,是企鹅家族中体型第二大的属种,仅次于帝企鹅。栖息地主要分布于南极洲及其附近岛屿。这些岛屿主要分布在南极幅合带,是地极冷水和北部温水交汇的地方。


成年王企鹅是企鹅家族中体型第二大的属种

  王企鹅产卵期从11月开始,在低荒野地上繁殖,每次产卵一枚,大小为7×10cm左右,重约300克,孵化期约为54天。小王企鹅在成长过程中会长出一身褐色的羽毛,还长出一层厚脂肪以保证在未来数月冬季可以保暖。它们在冬季会拥挤在一起,靠父母喂养。小王企鹅通常需要10~13个月才能长大,这使得成年王企鹅只能隔一年才能繁殖。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近日,在上海结束的IEEE世界机器人与自动化大会(2011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ICRA2011)上,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学会(IEEE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Society:IEEE RAS)公布了2011年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学会青年科学家奖(IEEE RAS Early Career Award)的获奖者名单,并举行了颁奖仪式。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学研究室刘连庆研究员获此殊荣。据悉这是自IEEE RAS Early Career Award奖项1999年设立以来,我国内地学者首获此奖。
颁奖仪式于2011年5月12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ICRA大会上举行,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学会主席Kazuhiro Kosuge、2011 IEEE世界机器人与自动化大会总主席李泽湘、机器人领域国际著名专家谈自忠教授,教育部、科技部的相关领导,以及来自世界各国的机器人与自动化领域的专家、学者近2000人参加了颁奖仪式,随同该仪式同时颁发了ICRA2011最佳大会论文,最佳自动化论文等奖项。
IEEE RAS是国际上最为重要的机器人与自动化研究专业组织之一,汇集着世界各国机器人与自动化领域的专家学者,引领着机器人和自动化学科的发展方向。IEEE RAS Early Career Award是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学会设立的重要奖项,用于奖励获得博士学位不满7年,并在自动化和机器人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科研人员,每年在世界范围内评选不超过2人。2011年度该奖项授予了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刘连庆研究员和日本名古屋大学的Hisataka Maruyama博士。
刘连庆研究员主要从事纳米操作机器人、以及与生命科学相交叉融合的相关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和院重大课题的支持下,在机器人化纳米操控的理论体系和实现方法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傀儡人


长方嵌石镀金鸟音笼


“刘海戏蟾”泥人

  “到了清晚期,宫廷里的玩具一度数量剧增,这是因为荣登宝座的同治帝只有6岁、光绪帝才4岁、紧接着的溥仪又以‘承继同治帝载淳,兼祧光绪’为由,年仅3岁就登基,他们虽贵为天子,但其实还是个小孩儿,为了让小皇帝开心,用各种玩具哄逗他们就成为后妃、太监、宫女们的锦囊妙计。”5月31日,故宫官网在微博上发布了专门为小朋友们和保持着童心的大朋友们制作的虚拟文化专辑“皇宫里的玩具展”,展示了宫廷里的玩具,网友笑称:故宫此举乃是“卖萌,很可爱”。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50 页,共 1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