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这张电脑模拟图像显示地球低轨道上太空垃圾的分布密度
这张电脑模拟图像显示地球低轨道上太空垃圾的分布密度

2009年2月10日,一颗报废的俄罗斯卫星(图中右侧)和一颗美国私人公司拥有的卫星在北极附近上空相撞,产生的大量碎屑散落太空,极大增加了未来发生进一步撞击的风险
2009年2月10日,一颗报废的俄罗斯卫星(图中右侧)和一颗美国私人公司拥有的卫星在北极附近上空相撞

  如何应对航天时代人类在地球轨道上留下的无数太空垃圾一直是一项全球性的课题,很多科学家也相继提出了五花八门的应对之道。不过最近一些专家对于这些方法是否真的能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质疑。

  其中有一种方案是“建立太空垃圾场”,即放弃某些特定的轨道高度,专门用来囤积太空垃圾,任凭它们在这些轨道高度上运行。这一方案显然认为现在地球轨道上的垃圾已经多到几乎无法计数,无法清理了。

  在最近召开的太空基金会(Space Foundation)第27次全国太空研讨会上,美国空军太空司令部司令威廉·谢尔顿(William Shelton)将军表达了他对于不断增长的太空人造垃圾数量的担忧。

  “轨道上的交通流量不断上升。全世界现在有超过50个国家参与到了太空活动当中。而基于现有的系统,目前已经对超过2万个碎片进行了追踪,”他说。“我们不断的进行例行数据编纂,确保对这些碎片的跟踪。预计到2030年时,这一数字将增长3倍,这当然部分是由于我们使用了更加灵敏的探测系统,但是另一部分的原因就是太空垃圾的数量出现了进一步的增长。考虑一下吧,实际存在于轨道上的太空垃圾数量可能是我们目前已经追踪到的数量的10倍。也就是说目前那一部分碎屑是无法跟踪的,但它们却能对我们的航天器造成致命的损害,不论是军用,民用还是商业航天系统,都不可能幸免。”

  危险的环境

  从概率论的角度来讲,谢尔顿将军补充道,大型碎片会由于各种原因碎裂成较小的碎片,从而增加太空垃圾的绝对数量。他说:“在不远的将来,低地球轨道和地球同步轨道将变得非常危险。”

  当被问及美国空军是否计划为应对这种威胁提供资助时,希尔顿将军回应称:“我们目前还没有找到一种在可承受花费范围内可行的办法,能让我们看到任何能切实降低太空垃圾风险的希望。我们相信我们现在最可行的做法就是设法通过某种手段尽可能减小太空碎片的大小,当我们向太空发射火箭时,当我们部署卫星时,设法使产生的太空碎片最小化是十分必要的。我们目前也正在设法说服其他国家认识到这一做法的必要性。”

  不过谢尔顿将军也警告称,根据现在在轨道上运行的垃圾情况来看,“我们可能还需要在太空垃圾的威胁下生活很长时间,甚至是数十年的时间。因此使产生的太空垃圾最小化非常重要,这也应当是其他国家的责任。”

  无法回头

  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APL)空间部门的马歇尔·坎普兰(Marshall Kaplan)是一位太空垃圾方面的专家。他认为对于太空垃圾的担忧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在他看来,由于50多年的太空活动中太空垃圾不断累积,现在我们已经到了无法回头的地步。对此,坎普兰表示,这次的试验使太空垃圾的数量一下子增加了大约25%。

  2009年2月,一颗美国的铱星和一颗俄罗斯的报废卫星在西伯利亚上空相撞,坎普兰表示,由于近50年来太空垃圾的不断积累,以及这两次太空事件,地球上空700公里至大约1300公里范围内的轨道空间已经聚集了上百万个太空垃圾,小的直径几毫米,大的则达到几米。

  情况复杂,费用高昂

  坎普兰告诉太空网记者:“太空垃圾逐渐累积的过程是不可逆的,如果你想要清理这些垃圾,将情况将非常棘手,而且费用惊人。而如果我们继续像现在这样使用这些轨道空间,那么垃圾量还将继续积累,这些轨道上太空垃圾的分布密度和发生碰撞的概率当然也会增加。”

  不过坎普兰也表示,好消息是我们现在还不必要立即清理这些垃圾,因为看起来情况不太可能会在近期出现急剧的恶化。

  不过他还是提出了警告:“但是当刻不容缓的时刻到来时,这些垃圾将会开始摧毁卫星设施,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这样的损失是很难弥补的。我们必须对这样的情况有所准备。”当被问及如何看待已经提出的很多五花八门的清理方案时,他表示这些方案没有一个是切实可行的。

  坎普兰说:“除非在未来十年左右出现突破性的技术进展,否则我们是拿不出什么现实可行的清理方案的。我们真的缺乏经济上可承受的清理技术。”

  在他看来,清理轨道上垃圾的工作前景是悲观的。

  “太空垃圾的扩散是不可逆的。对此进行的任何清理计划都将十分昂贵。考虑到这一点,世界各航天大国都不太可能会采取任何积极地步骤去应对这一问题,”他说。“而事实上,我们也确实做不了什么,我们无法承受那样巨大的经济开支。我们也没有相关的技术和合作协调机制。没人愿意出这个钱。太空垃圾的‘产量’增长很快,但没有‘消费者’。”

  前景不乐观

  说了这么多,我们真的一点事情都做不了吗?坎普兰说他可以想象我们未来的样子,事情不太可能出现乐观的情况。

  他表示:“很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一时刻我们将被迫放弃现在所使用的所有卫星轨道。一种可能的情况是我们将彻底不再使用现有的卫星系统,而是转而运用全新的低轨道小卫星星座。这些小卫星分工合作,进行数据收集或通讯中继的任务。”

  这些小卫星可以运行在低于370英里(约合600公里)的轨道高度上,从而避免太空垃圾的伤害。

  坎普兰认为,这样的新卫星系统将在未来的20年,30年或40年内出现。他说:“我们应当会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这种转变。让我们采取明智的应对措施吧。对于造成现在这种糟糕的情况,我们大家都有责任,这是毫无疑问的。因此没有任何国家可以置身事外,说这应该是其他国家应该解决的问题,而不是我的问题。”

  与此同时,在我们头顶的天空仍然很“宽阔”,但它正在不断变小。

  坎普兰说:“问题在于,在什么时候,天空会变的太小?这是一个真正的问题,而我们对此一无所知。现在没人会真正感到事情的紧迫性,除非发生一次严重的撞击事件。这样的事可能在任何时间段发生,也可能发生在20年后,我们对此真的一无所知。”(晨风)

发表在栏目: 自然


4月27日,美国阿拉巴马州遭遇龙卷风袭击

  强风暴在我国称为强对流天气。我国也是强对流天气发生较多的国家。比如,今年4月17日,广东出现强雷雨、大风、冰雹和龙卷风;2009年6月1日至6日,河南、安徽、江苏等8省出现强飑线;2005年7月30日安徽灵璧县遭龙卷风袭击,都造成了较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模样极像大象鼻子

  龙卷风是一个猛烈旋转着的圆形空气柱,它的上端与雷雨云相接,下端有的悬在半空中,有的直接延伸到地面或水面,一边旋转,一边向前移动。发生在海上,犹如“龙吸水”的现象,为“水龙卷”;出现在陆地上,卷扬尘土卷走房屋、树木等的龙卷,为“陆龙卷”。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杨贵名说,远远看去,龙卷风像吊在空中晃晃悠悠的一条巨蟒,而且很像一个摆动不停的大象鼻子。

  用专业术语来说,龙卷风是一种破坏力极强的小尺度的激烈旋转的空气旋涡,是强对流积雨云中伸向地面的小范围快速旋转的漏斗状云柱,往往有一个甚至几个漏斗云柱从云底向下伸展,上大下小。下部直径最小的只有几米,一般为几百米,最大可达千米以上;上部直径则为数千米,最大可达10公里。龙卷风来得快,去得也快,影响范围小,只限十几米到数百米之间。

  每年强对流天气发生的时间主要是从3月份开始,到10月份结束。其中6月份到8月份是发生强对流天气范围最广、强度最强的时段。

  困境监测预报有难度

  由于龙卷风属于小尺度天气系统或者小概率事件,其时间、空间随机性较强,目前绝大多数的气象探测设备和探测系统都无法有效监测、追踪龙卷风的发生发展。因此,对龙卷风的内部结构、演变情况知之较少,制约了其预报预警技术。

  杨贵名说,从理论上讲龙卷风虽然可以预报,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实现准确预报还是很难。即使是在美国这样的龙卷风预警先进国家,尽管其已经开展了多年的龙卷风预报和监测,气象监测站距离逐年缩小,雷达网也日趋健全,但仍然难以准确预报,预警时间依然有限。

  随着大气监测手段的提高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和自动站等组成的监测站网的不断完善,为龙卷风等强对流天气的监测、预报和预警提供了极好的手段。利用当前先进的大气监测手段结合数值预报等对强对流天气进行监测预警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的主要发展趋势。

  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骆继宾表示,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在部分地区开展过中小尺度天气研究,其中包括龙卷风的监测研究和中小尺度数值预报的研究,但其结果与实际业务服务还有距离。到如今,我国公开的天气预报警报中还不曾明确提到龙卷风这个词,只提可能有强对流天气的影响。

  新象为何出现“无云龙卷”

  美国平均每天有5个龙卷风发生,每年就有1000至2000个龙卷风。美国的龙卷风不仅数量多,而且强度大。美国被称之为“龙卷之乡”名副其实。那么原因何在呢?这主要是和美国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以及大气环流特征有关。

  美国东濒大西洋,西靠太平洋,南面又有墨西哥湾,大量的水汽不断从东、西、南面流向美国大陆。水汽多,雷雨云就容易发生发展。当雷雨云发展到一定强度后,就会产生龙卷风。

  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据近50年来的统计,美国上空发生龙卷的次数至少增加35倍。有时没有龙卷云,也会发生“龙卷”,这种特殊的龙卷称为“无云龙卷”,竟占美国龙卷的一半左右。这种怪现象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

  科学家认为,这和奔驰在公路上的汽车数量增多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在美国公路干线上经常运行的小汽车不下200万辆,卡车60多万辆。每当高速运行的两辆车错车时,就会形成逆时针方向的空气漩涡。数百万辆汽车产生的空气漩涡叠加起来,就会形成一股强大的漩涡。这股强大的漩涡,一旦遇到有利的天气系统和大气温湿条件,也会诱发龙卷风。

  应对低洼处趴下是要诀

  龙卷风的中心气压很低,水平气压梯度大,从而造成很强的风速,一般为每秒50米至每秒150米,最大风速可达每秒200米。强的龙卷风具有很强的破坏力,不仅是风力特大,还因为其中心气压低,在中心经过时可以把一些重物吸到天空,包括汽车、人、畜、树木、屋顶等。大风还可以把大轿车和火车吹翻。龙卷风常伴随着雷电、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出现,尤以下午至傍晚最为多见。

  当遇到龙卷风时,首先应躲在坚固的住所,最好是防风暴的地下室或地窖,如果没有地下室,可进入一个小房间或者在坚实牢固的家具什物下躲避,但不要呆在重家具下面。其次要远离窗户,要牢牢关紧面朝旋风刮来方向的所有门窗,而相对的另一侧门窗则统统打开,这样可以防止旋风刮进屋内掀起屋顶,且可使屋内外的气压得以平衡,防止房屋“爆炸”。

  若是在野外遇到龙卷风,应就近寻找低洼地伏于地面,但要远离大树、电杆,以免被砸、被压和触电。当龙卷风已经到达眼前时,应立即寻找低洼地形趴下,闭上口、眼,用双手、双臂保护头部,防止被飞来物砸伤。汽车外出遇到龙卷风时,千万不能开车或在车里躲避,因为汽车对龙卷风几乎没有防御能力。

  ■链接

  1849年有正式气象记录以来

  北京没有龙卷风记载

  北京枕山面海、地形起伏,干旱、洪涝、冰雹、大雾等气象灾害频繁发生。然而,据市气象台专家介绍,北京自1849年有正式气象记录以来,至今没有一起关于龙卷风的记载。

  市政府专家顾问团防灾减灾顾问组组长吴正华,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曾接到一起“报案”:房山山前暖带出现龙卷风,造成数十棵大树被拦腰截断。吴正华率领科研人员迅速赶到现场,结果发现,这些胸径在40厘米的粗壮树木被拦腰截断,其受力并非龙卷风旋涡状卷起,而是横向力推倒所致。专家们的结论是:这并非龙卷风。

  2004年8月27日,北京再次发生一起疑似龙卷风事件。当天下午,一场怪风突然将国家游泳中心的三幢临时建筑卷起摧毁。市气象台高级工程师张明英当天便赶赴现场查找原因,他调看了视频监控资料,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旋风仅仅出现在这三幢建筑上空,距离并不太远的其他建筑并没有遭受风的袭击。如果是龙卷风的话,应当有充沛的水汽条件,可这一天北京万里无云,天气闷热,表明这起事故并非龙卷风。经过专家的研讨,认定这一现象是北京很少出现的尘卷风。张明英说,尘卷风是指近地面气层中产生的一种尺度很小的旋风。它可以把尘土和一些细小物体卷扬到空中形成一个尘柱。一般尘卷风的直径只有几米,大的尘卷风直径也只有几十米。

  距离北京并不太远的河北、辽宁都曾出现过龙卷风,而北京为什么成了龙卷风的“禁地”呢?张明英说,龙卷风的成因比较复杂,陆地龙卷风生成在积雨云里,要求有充沛的水汽条件,其主要生成条件有两个,一是暖湿气流和冷湿气流都非常充沛,二是风切变多,也就是风向、风速不连续,在高空形成很大差异。而北京位于华北大平原的西北部,属于温暖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水汽条件并不充沛。在地形上,北京西北高、东南低,从平原到山区之间没有过渡带,从海拔几米到海拔上千米的山区,这容易形成暴雨,但难以出现风切变。(张军)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火箭人”伊夫-罗希飞跃美国大峡谷


罗希在喷气助力下飙飞到了比峡谷最高处还高约70米的高空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上周六,被称为“火箭人”的瑞士探险家伊夫·罗希(Yves Rossy)身穿“喷气服”,历时8分钟穿越美国大峡谷,完成了他的又一项挑战。

  作为他的首趟美国冒险,该活动原定上周五完成,而罗希及其团队也为之做了长达两年的准备工作。然而,在原定飞行的最后时刻,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批准了仅30分钟的飞跃时间,这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热身活动,罗希不得不在飞行前的最后一秒叫停。

  “当时,我没有做好准备。仓促飞跃,不仅不安全,也是对我的助理小组的不尊重。我们不打无准备之战。”上周,罗希在接受《赫芬顿邮报》采访时表示。

  尽管遇到挫折,罗希并没有放弃这一飞跃计划。次日,罗希在背上绑上了喷气翅膀,直升飞机将他带往2000多米的高空以后,他纵身跳出机舱,并瞬间腾飞到了比峡谷最高处还高约70米的高空,用8分钟完成了长达8千米的有效航程。

  罗希“穿”在背上的这套定制喷气服重达54公斤,并配有一副79"翼展。该喷气服有四个引擎,时速201168米。

  伊夫·罗希曾任瑞士空军战斗机飞行员,此前,他曾于2002年飞跃日内瓦湖,之后在2008年,他再次借助“喷气服”,飞跃英吉利海峡。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美国缩尺复合体公司的传奇设计师公布了一种新型侦察机


该无人机能在别人毫无戒备的情况下采用4种不同方式进行监听,而且不需要人类坐在机舱内驾驶。


长34英尺(10.36米)、重5000磅(2267.96公斤)的火鸟侦察机的外观同典型飞机并不一样


火鸟能在24小时到40小时内不间断飞行,飞行高度可达3万英尺(9.14公里)


这种飞机能携带多达4种不同的电子包裹——高清相机设备、合成孔径雷达(SAR)、通讯继动器和窃听装置。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5月11日消息,把游客送入太空,那是以后的事。美国缩尺复合体公司的传奇设计师公布了一种新型侦察机,它能在别人毫无戒备的情况下采用4种不同方式进行监听,而且不需要人类坐在机舱内驾驶。

  缩尺复合体公司因设计私人飞船而出名,例如维珍银河打算用来把富人送入轨道的飞船。不过该公司也是国防承包商巨头诺斯罗普·格鲁曼的一家分公司。因此,理查德·布兰森并不是该公司的唯一消费者。2009年2月9日,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懂事里克·克鲁斯与缩尺复合体公司总裁道格·谢恩通话,要求他设计一款新型军用侦察机。

  一年后,被命名为“火鸟(Firebird)”的这种飞行器首次试飞。上周,这款飞机的照片被从加利福尼亚州比尔空军基地带出,并很快出现在网络上。现在美国缩尺复合体公司和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正在向公众介绍该机,不久后它将参加美国五角大楼的战略游戏《帝国挑战2011(Empire Challenge 2011)》。

  跟缩尺复合体公司的很多设计一样,这款长34英尺(10.36米)、重5000磅(2267.96公斤)的火鸟侦察机的外观同典型飞机并不一样。这种飞机的后面拥有双桁架,这使传感器和天线可以远离机身,并使飞机更容易在战区坑洼不平的跑道上起飞和降落。不过克鲁斯表示,关于火鸟,最有趣的部分是它的内部结构。这种飞机能携带多达4种不同的电子包裹——高清相机设备、合成孔径雷达(SAR)、通讯继动器和窃听装置。

  这些东西都被放在火鸟内部的行李架上,而不是放在悬挂在飞机机翼上的小室里。它们通过一个网状物连接在一起,但与用于飞机飞行的装置分开。这意味着机上部件很好更换,不用通过多年的飞行进行试验。克鲁斯说:“这款飞机已经快变成了汽车,为传感器提供了更好容身处。它把新有效载荷结合到一起只需几天或几周,而不是几年时间。”

  克鲁斯表示,火鸟能在24小时到40小时内不间断飞行,飞行高度可达3万英尺(9.14公里)。它还能快速从标准机转变成无人机。这项功能很有用,因为联邦政府目前仍对让无人机在美国领空飞行感到不安。在阿富汗又是另一种光景。装扮成喷气机的侦察机、“死神”(Reaper)无人机和遥控小型机都在高空密切监视着地面动静。

  据Wired.com网站航空航天通讯记者詹森·帕尔说,火鸟并不是缩尺复合体公司推出的第一款无人机。获此殊荣的飞机应该是“普罗透斯(Proteus)”,它的设计目的是作为“极低水平卫星类型的中转站(ultra low-level satellite-type relay)”。他说:“该机能在距离地面大约6.5万英尺(19.81公里)的高空对一座城市进行长达15小时的监听。”

  帕尔表示,天线安装在机身的顶棚上,因此在飞机盘旋飞行时,它们会始终保持水平状态。机翼顶端是绝缘体,可以避免外界干扰。它的监听范围更大,但费用比卫星更低,而且机体内部结构在必要时还能发生变化。3架这种飞机就能交替进行全天候侦查活动。虽然这个想法从没实现,但是更早研发的飞机已被提议当作无人机,而且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一直在用它检测很多高空观测和通讯的新想法。(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4月27日,美国阿拉巴马州遭遇龙卷风袭击

  强风暴在我国称为强对流天气。我国也是强对流天气发生较多的国家。比如,今年4月17日,广东出现强雷雨、大风、冰雹和龙卷风;2009年6月1日至6日,河南、安徽、江苏等8省出现强飑线;2005年7月30日安徽灵璧县遭龙卷风袭击,都造成了较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模样极像大象鼻子

  龙卷风是一个猛烈旋转着的圆形空气柱,它的上端与雷雨云相接,下端有的悬在半空中,有的直接延伸到地面或水面,一边旋转,一边向前移动。发生在海上,犹如“龙吸水”的现象,为“水龙卷”;出现在陆地上,卷扬尘土卷走房屋、树木等的龙卷,为“陆龙卷”。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杨贵名说,远远看去,龙卷风像吊在空中晃晃悠悠的一条巨蟒,而且很像一个摆动不停的大象鼻子。

  用专业术语来说,龙卷风是一种破坏力极强的小尺度的激烈旋转的空气旋涡,是强对流积雨云中伸向地面的小范围快速旋转的漏斗状云柱,往往有一个甚至几个漏斗云柱从云底向下伸展,上大下小。下部直径最小的只有几米,一般为几百米,最大可达千米以上;上部直径则为数千米,最大可达10公里。龙卷风来得快,去得也快,影响范围小,只限十几米到数百米之间。

  每年强对流天气发生的时间主要是从3月份开始,到10月份结束。其中6月份到8月份是发生强对流天气范围最广、强度最强的时段。

  困境监测预报有难度

  由于龙卷风属于小尺度天气系统或者小概率事件,其时间、空间随机性较强,目前绝大多数的气象探测设备和探测系统都无法有效监测、追踪龙卷风的发生发展。因此,对龙卷风的内部结构、演变情况知之较少,制约了其预报预警技术。

  杨贵名说,从理论上讲龙卷风虽然可以预报,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实现准确预报还是很难。即使是在美国这样的龙卷风预警先进国家,尽管其已经开展了多年的龙卷风预报和监测,气象监测站距离逐年缩小,雷达网也日趋健全,但仍然难以准确预报,预警时间依然有限。

  随着大气监测手段的提高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和自动站等组成的监测站网的不断完善,为龙卷风等强对流天气的监测、预报和预警提供了极好的手段。利用当前先进的大气监测手段结合数值预报等对强对流天气进行监测预警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的主要发展趋势。

  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骆继宾表示,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在部分地区开展过中小尺度天气研究,其中包括龙卷风的监测研究和中小尺度数值预报的研究,但其结果与实际业务服务还有距离。到如今,我国公开的天气预报警报中还不曾明确提到龙卷风这个词,只提可能有强对流天气的影响。

  新象为何出现“无云龙卷”

  美国平均每天有5个龙卷风发生,每年就有1000至2000个龙卷风。美国的龙卷风不仅数量多,而且强度大。美国被称之为“龙卷之乡”名副其实。那么原因何在呢?这主要是和美国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以及大气环流特征有关。

  美国东濒大西洋,西靠太平洋,南面又有墨西哥湾,大量的水汽不断从东、西、南面流向美国大陆。水汽多,雷雨云就容易发生发展。当雷雨云发展到一定强度后,就会产生龙卷风。

  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据近50年来的统计,美国上空发生龙卷的次数至少增加35倍。有时没有龙卷云,也会发生“龙卷”,这种特殊的龙卷称为“无云龙卷”,竟占美国龙卷的一半左右。这种怪现象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

  科学家认为,这和奔驰在公路上的汽车数量增多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在美国公路干线上经常运行的小汽车不下200万辆,卡车60多万辆。每当高速运行的两辆车错车时,就会形成逆时针方向的空气漩涡。数百万辆汽车产生的空气漩涡叠加起来,就会形成一股强大的漩涡。这股强大的漩涡,一旦遇到有利的天气系统和大气温湿条件,也会诱发龙卷风。

  应对低洼处趴下是要诀

  龙卷风的中心气压很低,水平气压梯度大,从而造成很强的风速,一般为每秒50米至每秒150米,最大风速可达每秒200米。强的龙卷风具有很强的破坏力,不仅是风力特大,还因为其中心气压低,在中心经过时可以把一些重物吸到天空,包括汽车、人、畜、树木、屋顶等。大风还可以把大轿车和火车吹翻。龙卷风常伴随着雷电、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出现,尤以下午至傍晚最为多见。

  当遇到龙卷风时,首先应躲在坚固的住所,最好是防风暴的地下室或地窖,如果没有地下室,可进入一个小房间或者在坚实牢固的家具什物下躲避,但不要呆在重家具下面。其次要远离窗户,要牢牢关紧面朝旋风刮来方向的所有门窗,而相对的另一侧门窗则统统打开,这样可以防止旋风刮进屋内掀起屋顶,且可使屋内外的气压得以平衡,防止房屋“爆炸”。

  若是在野外遇到龙卷风,应就近寻找低洼地伏于地面,但要远离大树、电杆,以免被砸、被压和触电。当龙卷风已经到达眼前时,应立即寻找低洼地形趴下,闭上口、眼,用双手、双臂保护头部,防止被飞来物砸伤。汽车外出遇到龙卷风时,千万不能开车或在车里躲避,因为汽车对龙卷风几乎没有防御能力。

  ■链接

  1849年有正式气象记录以来

  北京没有龙卷风记载

  北京枕山面海、地形起伏,干旱、洪涝、冰雹、大雾等气象灾害频繁发生。然而,据市气象台专家介绍,北京自1849年有正式气象记录以来,至今没有一起关于龙卷风的记载。

  市政府专家顾问团防灾减灾顾问组组长吴正华,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曾接到一起“报案”:房山山前暖带出现龙卷风,造成数十棵大树被拦腰截断。吴正华率领科研人员迅速赶到现场,结果发现,这些胸径在40厘米的粗壮树木被拦腰截断,其受力并非龙卷风旋涡状卷起,而是横向力推倒所致。专家们的结论是:这并非龙卷风。

  2004年8月27日,北京再次发生一起疑似龙卷风事件。当天下午,一场怪风突然将国家游泳中心的三幢临时建筑卷起摧毁。市气象台高级工程师张明英当天便赶赴现场查找原因,他调看了视频监控资料,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旋风仅仅出现在这三幢建筑上空,距离并不太远的其他建筑并没有遭受风的袭击。如果是龙卷风的话,应当有充沛的水汽条件,可这一天北京万里无云,天气闷热,表明这起事故并非龙卷风。经过专家的研讨,认定这一现象是北京很少出现的尘卷风。张明英说,尘卷风是指近地面气层中产生的一种尺度很小的旋风。它可以把尘土和一些细小物体卷扬到空中形成一个尘柱。一般尘卷风的直径只有几米,大的尘卷风直径也只有几十米。

  距离北京并不太远的河北、辽宁都曾出现过龙卷风,而北京为什么成了龙卷风的“禁地”呢?张明英说,龙卷风的成因比较复杂,陆地龙卷风生成在积雨云里,要求有充沛的水汽条件,其主要生成条件有两个,一是暖湿气流和冷湿气流都非常充沛,二是风切变多,也就是风向、风速不连续,在高空形成很大差异。而北京位于华北大平原的西北部,属于温暖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水汽条件并不充沛。在地形上,北京西北高、东南低,从平原到山区之间没有过渡带,从海拔几米到海拔上千米的山区,这容易形成暴雨,但难以出现风切变。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英国梦幻客轮“泰坦尼克”号

  据美国媒体消息,美国拍卖行官员5月10日透露,英国梦幻客轮“泰坦尼克”号船体的碎片将于21日在达拉斯进行拍卖,所得部分金额将用于慈善事业。

  拍卖方透露,此前自由市场上从未出现过真正的“泰坦尼克”号碎片,而此次拍卖的则是当年“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时分离出的碎片。碎片拍卖所得金额的至少10%将捐献给纽约消防员烧伤中心。

  除此以外,21日的拍卖会上还将拍卖另外2件“泰坦尼克”号遗物,其中包括编号为8的救生艇吊艇架。

  拍卖方称,这个吊艇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当年客轮上的乐队就在它附近进行演出的;而美国“梅西百货公司”创始人斯特劳斯的夫人也是在这里将自己在艇里的位置让给了一个年轻的女佣,还把自己的毛皮大衣也交给了她,称“我再也用不著它了”,自己则陪同斯特劳斯先生静待最后的时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美国马萨诸塞州儿童综合医院的研究人员8日发表报告称,应考虑让春季或夏季出生的婴儿推迟进食麸质固体食物,以减少他们患腹腔病的风险。

  麸质是小麦、大麦所含的一组蛋白。在面包加工过程中,麸质蛋白会形成网状结构,促使面包发酵。但有些孩子在某一时期不能正常消化麸质蛋白,造成腹泻、腹胀、腹鸣等腹腔疾病。

  研究人员指出,美国父母往往在孩子出生6个月后给他们喂食含麸质的固体食物,如果孩子在春季或夏季出生,6个月后则正值秋冬流感季,且孩子们在户外接受日照的时间减少,其免疫力处于低潮期。这种状况可能导致消化功能减弱,更容易出现与不适应麸质蛋白有关的腹腔疾病。此外,不适应麸质蛋白还可能损伤小肠黏膜,增加日后消化吸收不良的风险。

  研究人员由此建议,对于在春夏季节出生的婴儿来说,为降低其日后患腹腔疾病的风险,父母应考虑适当推迟他们开始进食麸质固体食物的时间。(高原)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火星地球物理监测站效果图


土卫六海洋探测器概念图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本周宣布,将从3个项目中挑选出1个获胜项目,并提供除发射费用之外的最高4.25亿美元(约27亿人民币)资金。

  NASA列出的第一个项目是火星地球物理监测站(GEMS),该项目将有助于研究火星的内部结构。向火星发射的登陆设备将携带3个主要的仪器,可以测试火星的颤动、地震以及地热流。NASA表示,通过该任务科学家可以获得关于岩态行星构造的新信息。

  第二个项目叫做“彗星跳蚤”。它的作用就像其名字一样,可以很容易地在彗星上进行数次着陆,并观察当彗星与太阳互相影响时,彗星是如何变化的。先前已经有探测器访问过彗星,并用铜球撞击彗星然后进行了拍照,但“彗星跳蚤”项目将可以研究彗星的自然演化。

  最后一个项目是土卫六海洋探测器(TiME),它将漂浮在土卫六巨大的“海洋”上。如果成功发射,它将成为继“惠更斯”探测器后的第二个土卫六着陆器。它将深入研究由甲烷和乙烷构成的“海洋”,也可能会寻找任何以甲烷为食的生物。此外它还能解密土卫六内部是否有水。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表示,这些任务都是低成本高回报的。

  除了上面的3大项目外,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还会在下列3个项目中进行选择,以寻找更多彗星、深空小行星以及近地天体。

  按照喷气推进实验室的说法,NEOCam是一种安装在拉格朗日点的太空望远镜,可以寻找经过地球轨道的小型天体。而“原始材料探测器”可研究彗星成分,探究它们在为地球带来水以及其它成分上的作用。“深入太阳系外系统”则采用了一种新方法寻找遥远的天体。虽然这些都是处在规划中的相对较小任务,但所提出的技术都是非常先进的。

  据悉,这3项计划将会分别得到300万美元(约1950万人民币)的资金,以进行初步的设计及测试,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将在2012年对这3个项目进行再次评估,并最终选择一个。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中广网北京5月8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 美国航天局日前发表声明宣布,“奋进”号航天飞机最后一次发射的日期将由本月10日推迟到最早16日。下面连线中央台记者张加宁。

  主持人:这已经是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奋进号第三次推迟发射了,这一次推迟的原因是什么?这个告别之旅为什么如此艰难呢?

  记者:奋进号原计划是4月29日就要升空,但是到倒计时的时候,奋进号尾部一个控制电力供应的开关失灵,所以就被推迟到了5月10日。但是到了6日下午,航天局的项目官员讨论之后又决定,发射日期将再推迟到美国东部时间16日8点56分(北京时间20点56分),在这之前技术人员会继续维修,并且测试导致奋进号推迟发射的电路问题。

  另外项目官员还决定,将奋进号的任务期由14天延长到16天。并且表示,如果奋进号在本月26日之前仍然是不能升空,发射就会被推迟到下个月。这一次奋进号升空是它第25次,也是最后一次升空,它的任务主要为国际空间站运送一些设备。其中主要设备叫阿尔法磁谱仪,它会被安放在空间站上,用于寻找暗物质。

  美国已经决定终止运行了30多年航天飞机的项目,主要是由于成本过高,除了奋进号,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在6月也要进行最后一次飞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中广网北京5月7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2005年5月12号,随着首架作战型F-22交付给美国兰利空军基地的第27战斗机中队,被称为"猛禽"的F22正式投入现役, 也标志着当今世界正开始进入"隐形空军时代"。

  主持人:不过,在F22投入现役6年之后,当地时间6号,美国五角大楼对F22却做出了"无限期停飞"的决定。那么为什么会做出这样一个决定?我们先来连线中国之声国际新闻编辑王宗英。

  主持人:王宗英,美国空军为什么要无限期停飞F22?给我们说说相关的情况。

  王宗英:这次停飞美国空军给出的理由是F22猛禽战斗机向机室供应氧气的制氧系统出现了问题,所以美国军方正在检查F22,重点是放在制氧系统的检查上。之前我们知道去年的11月17号的时候,就有一架F22因为制氧系统发生的故障是在阿拉斯加坠毁了。调查就显示飞行员事发前很可能受到了严重的缺氧,随后是进入的昏迷,所以当时美国空军决定对F22猛禽战斗机在常规训练的时候飞行高度进行限制,具体高度是被限制在7600米以内。

  另外针对这个F22的缺陷还有报道披露说,它的通讯能力是极其有限的,只能和同一个飞行中队其他F22站队及进行信息交换,不过去年美国是决定完全放弃F22通信系统的升级项目,这次要全面无限期停飞的消息出来后,绝大多数网友评论说问题不会这么简单,估计美国是要升级换代了。

  F22猛禽战机是一款由美国洛克西德马丁、波音和通用动力等公司联合为美国空军设计的重型隐身战斗机,主要任务是取得并保持战斗的制空权,F22于2005年开始陆续加入美国空军的编组,以取代前一时代主力编组F15英式战斗机,F22是当代最昂贵的战斗机种之一,在设备上具备了超音速巡航,超视距作战,高机动性,对雷达及红外隐身的特性,据估计,其作战能力为前辈F15的2到4倍,是新一代重型战机组霸主之一,而此前美国电影《变形金刚》中的红蜘蛛变身前即是F22战斗机。

  继此前由于故障坠毁之后,今年3月,F22"猛禽"战机的形象再度受到打击。对利比亚实施的空中打击当中,美国已经装备6年之久的F-22并没有露面接受实战检验。

  事实上,自从2005年美国空军装备F-22以来,这种战机从没有参加过任何一场美军参与的武装冲突。那么究竟是哪些缺陷让F22一直缺席实战?这次停飞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

  国防大学教授张召忠:F22服役以来有关这架飞机很多人有争论,有的说它本身的技术有缺陷,比如说通信、控制、协同作战能力这是一种说法,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这次停飞实际上是在悄悄的升级换代,我感觉两种说法都是有点问题,从我感受来讲还是一种世界上最先进的隐性战斗机,它的通信性能差是因为它不愿意跟别人通信,还有一个这个飞机现在不排除它在借用像X37这样的空天飞机等一些新的技术,为第五代战斗机的研制奠定基础,但是目前来看这次停飞好象是一个非常单纯的技术问题。

  作为世界上第一款投入服役的第四代战斗机,F-22在航空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少航空爱好者甚至认为F-22将是美国战机发展水平的最高点,张召忠认为,F22应该不久就可以复飞,不过他仍然为我们勾勒了正在研制当中的美国第五代战机的轮廓。

  张召忠:这次F22停飞我相信用不了太久它就能够复飞,F22服役到现在美国空军一共是买了165架,这个生产线已经停了,关于五代机的问题四代机服役的同时美国就展开下一代战斗机的研制了,现在下一代战斗机还看不到一个轮廓,我个人一直有个看法,就是说第五代战斗机最大的区别可能就是无人驾驶为主,在隐身的基础上加强速度方面提升,将来的速度有可能会提到空天飞机的速度,十几马赫,而且空天之间可以往返,这个可能成为将来五代战斗机的一个特点。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47 页,共 9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