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西夏文明遗址

  消失了四百多年的西夏文明有望被揭开神秘面纱,向世界展示这个在古丝绸之路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8月18日,“西夏学国际学术论坛”在西夏王朝陪都所在地甘肃省武威市举行,吸引了来自俄罗斯、日本、法国、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120多位专家学者,交流在西夏民族、地理、社会、宗教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西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政权,建都在现在的宁夏银川市,自公元1038年至公元1227年间,历时189年。公元13世纪,西夏文明戛然而止,并莫名消失,成为历史之谜。

  据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院长杜建录介绍,目前,关于西夏王朝的文献资料主要来自于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黑水城遗址。然而,上世纪初,盗掘使黑水城遗址出土的民族文献同汉文文献一起,流散到了俄罗斯、英国等国家。其中,俄藏西夏文献占到了全世界已出土西夏文献的80%。

  近年来中国开始有计划地加强与国外研究人员在西夏学研究方面的合作。目前,全世界有十多个国家都有从事西夏研究的学者群或研究机构,被世界称为“绝学”的西夏学再次引发了国际关注。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在这张美国宇航局卡西尼探测器拍摄的图像上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个巨大的箭头性云层结构,位于土卫六赤道地区上空。它显示了这颗土星最大卫星上发生的季节性变化。这张图中可见的箭头状云层部分东西延伸超过1200公里,南北宽1500公里。
 图像上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个巨大的箭头性云层结构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8月19日消息,根据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土卫六云层中观测到的神秘箭头型结构之谜或许已经被解开了,看起来这可能是一股扫过土卫六大气的波动所致。研究人员们表示这一结果将有助于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地球大气中发生的类似现象,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处于气候转变的时期,显得更加可贵。

  2010年,美国宇航局卡西尼号土星飞船首次观测到土卫六上空的这一奇特云层结构。这块云非常巨大,延伸超过1500公里。为了弄清这样一个奇特的云块是如何形成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行星学家乔纳森·米歇尔(Jonathan Mitchell)和他的同事们借助计算机三维气候模型进行土卫六大气运动模式的推演。

  神秘的波动

  他们发现土卫六赤道附近的震荡波可以导致此种形状的云块出现。如果要更形象地理解这种震荡波是如何出现的,请想象一只葡萄酒杯发出纯共振音的景象。

  米歇尔告诉记者说:“酒杯的震动受到其内部结构的限制,因而只能发出特定的声响,土卫六也是一样,”他说:“这就是整个系统发生的天然震荡,这一奇特的箭头状云块也仅仅是响应这种特征振动波的必然反映。”

  这种反常的云块结构会造成比常规降水强度强20倍的强降雨,从而对土卫六地表过程的塑造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大量的“雨水”造成剧烈冲刷侵蚀,这可以解释土卫六表面存在的一些宽阔的冲刷深谷。但是土卫六上的“雨水”可不是水,而是碳氢化合物。

  更多神秘云块?

  至于未来的研究方向,米歇尔表示可以综合整个卡西尼项目收集的数据来寻找其它独特的云块结构:“很有可能我们可以再次找到类似的云块结构并重复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加深我们对土卫六气候模式的理解。”

  与此同时,这些来自土卫六的研究同样可以对地球有所启发,因为从本质上而言,土卫六和地球非常相像。科学家们已经发现土卫六大气表现出的一些特征和地球赤道部分热带大气的性质非常相像。只是在地球上仅仅局限在热带地区的现象在土卫六上似乎扩展到了全球的范围。

  “这种全球性质的波动形成了土卫六上的狂暴降雨云团,这和地球热带地区大气产生风暴的过程非常类似,尽管在地球上这种过程没有土卫六上那么明显,”米歇尔说:“我希望针对土卫六的研究将最终有助于我们弄清地球气候变化中出现的天气模式。”(晨风)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人类都有预知未来能力?

  科学网(kexue.com)讯 预知未来相信是大家比较喜欢的影片类型,曾经尼古拉斯凯奇也出演过这样的影片,他是一个有可以预知之后几小时之内发生何种情况能力的人。不过不要以为这只是在电视中出现,现实中人人都会有这样的能力。美国科学家通过一项研究声称,人类可能有看到未来的能力。报道称,这项研究在可能会引起世界科学界的震惊。目前,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人员现开始通过一系列实验计划揭晓大脑预测日常事物的神秘洞察力。

  这可不是算命或者迷信,这项研究对患有早期精神分裂症、阿兹海默症和帕金森氏症等神经学疾病的患者会起到帮助。主要原因在于这些疾病中,患者长长遭受来自正常意识外的不同意识,从而导致精神失常。

  研究人员研究大脑中部的多巴胺系统(MDS),可在意外情况出现时提供出大脑的信息。他们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的技术,记录被测试者日常生活的数据。本次研究的负责人,来自华盛顿大学心理学副教授扎克斯博士就表示,预测近期事件对于引导行为至关重要,也是预测感知、语言处理和学习理论的关键组成部分。这对预测未来事物有很大的帮助

  研究人员正在讨论如何预测即将发生事情的理论。这个理论的核心其实就是一种信念-对未来预测的信念。有时人类的精神模式需要进行升级,特别当环境无法预测性地改变。扎克斯还指出,当我们观看那些被被测试者日常录像是,我们能够预测录像中下一步将发生什么。扎克斯对年轻健康的测试者进行了实验,让他们观看日常生活事件录像,比如洗车、洗衣服要不玩具木,测试者观看一会录像,然后停止播放。之后测试者会做出一些自己的观点,想象之后录像中的被测试者会做出什么事情。一般录像会在事情发生到一半时停止,之后进行预测。

  研究人员发现测试者在整个事件活动录像的预测准确率高达90%以上。不过要是叫测试者测试一些其他的事情,测试者显然信心不足。扎克斯说:“不按照录像走势是最难预测的,测试者知道这个有难度。当录像停止时,测试者产生误差也是很大的。”扎克斯和研究小组对测试者大脑系统非常感兴趣,期望揭晓大脑系统是如何预测新的事件发生。

  其实早在这种录像测试之前,美国就有了科学家进行过这样关于预测未来的实验。美国纽约州康奈尔大学教授达里尔,在他的一项实验中,他让学生们尽可能多地记下一组词,之后随意选出几个让他们拼写。结果发现他们善于记下的一些词就是将要让他们拼写出来的。拜姆教授认为,这说明未来事件影响了人们的记忆能力。

  在另外一个实验里,他给学生们看电脑屏幕上的一张有两个窗帘的图片,让他们选择其中藏着色情图片的一个。结果,学生们的选择正确率很高。而且,这一色情图片的位置是由电脑随意分配的,在他们选择之前,还不能最终确定到底在哪个窗帘下。

  对于相信超心理能力的人来说,这足以说明学生们有“超能力”。

  事实上,拜姆教授一共实施了9个不同的实验,有1000多名志愿者参与,这些实验中有8个都显示了类似的结果。

  据报道,这一实验结果的“巧合”几率仅有1比740亿。拜姆教授称,科学家们应该放开心胸接受这一超心理现象。

  (科学网kexue.com 瑞恩)

  相关阅读

  验血或可测生命长短 英国人年内有望"预知未来"

  美国科学家进行千人实验 称人类或许能预知未来

  专家揭开死神猫之谜:预知死亡能力非虚言(图)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你的手机是否也喜欢这样放呢?

  北京时间8月18日晚间消息,研究人员发现,手机所产生的射频电磁辐射(RF-EMR)可能会降低男性精子数量,并破坏精子质量。

  《男性学杂志》(Journal of Andrology)近日刊登一篇报告,称来自美国和全球其他地区的研究人员发现,手机所产生的射频电磁辐射可能降低男性精子数量,并破坏精子质量。

  这些研究人员对人类和动物的精子进行了实验,人类精子实验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将来自健康的非吸烟志愿者的精子暴露在电磁辐射下,二是将经常把手机揣在前面裤兜的手机用户的精子与没有把手机揣在前面裤兜用户的精子进行比较。实验结果显示,暴露在电子辐射下的精子的浓度、运动能力、体积和生存能力均有所下降。

  在动物精子实验中,研究人员将小白鼠放置在特殊的树脂玻璃笼子中,在笼子下方0.2英寸处放置手机。小白鼠每天接受手机辐射6个小时,4个月后研究人员发现存活的精子比例下滑了25%。而且这些精子容易粘在一起,从而降低了受精几率。

  该结论并不是决定性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公共卫生学院家庭及公众卫生中心主任乔尔·莫斯科维兹(Joel Moskowitz)博士称,这是一个复杂的课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例如,目前还不清楚哪种手机或服务的危害更大,如GSM或CDMA。莫斯科维兹说:“如果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我们会得出更确切的结果,这样消费者也有更好的选择,如哪些手机或服务的危害更小。”

  尽管目前还不清楚电磁辐射是如何影响精子质量的,但有一种理论是:当手机长时间揣在前裤兜里,所产生的热量会破坏精子。还有一种说法是,手机电子辐射穿透人体组织,与人体自身的电磁波形成干扰,从而导致精子异常。

  莫斯科维兹称:“儿童、青少年、年轻人,尤其是孕妇应尽量避开手机电子辐射,对于经常将手机揣在前裤兜的用户,该研究结果也是一个提醒。”(李明)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巨噬细胞正在"清洁"大脑

  人们已知道,老年痴呆症与异常纤维蛋白沉积物在患者脑部堆积有关。如果能清除这些脑中的“垃圾”,就有望改善病状。德国一项新研究显示,人体自身免疫系统产生的一些特殊巨噬细胞能在这方面发挥“清洁工”的作用。

  德国柏林沙里泰大学医院和弗赖堡大学医院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神经科学学报》上报告说,他们经过10年动物研究发现,骨髓中产生的一些特殊巨噬细胞可以降解和清除引起老年痴呆症的有害沉积物。

  研究人员还首次发现一种特殊的趋化因子,可以发号施令让巨噬细胞进行专业分工,并运动到脑中执行“清洁”任务。

  研究人员认为,这一发现为治疗老年痴呆症提供了一个全新思路。他们相信将来可以由此开发出一种定位准确且副作用小的老年痴呆症新疗法。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白矮星周围的杂质

  据国外媒体报道,凯克I望远镜天文台的天文学家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合作研究关于白矮星光谱中发现的不寻常的地方。根据这些天文学家的最新观测研究,如果在一颗白矮星周围出现类似地球的岩质行星,那首选的结果则是被白矮星消耗掉。而此前,天文学家认为在白矮星的周围一般是聚集着尘埃类的物质,但是显然,这些尘埃很可能是岩质行星留下的“遗骸”。

  通过使用位于夏威夷莫纳克亚山上的凯克I型望远镜,该天文台的科学家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天文学家本朱克曼(Ben Zuckerman)以及他的研究小组成员发现,白矮星“粉碎”了位于其周围宇宙空间中的岩质天体。他们的观测目标为两颗以氦为主的白矮星,编号为PG1225-079和HS2253+8023。他们只有地球那样的大小,却有着和太阳相当的质量,通过进一步的观测表面,在这两颗白矮星的周围存在着“污染”区域,该区域中包含着各种大小的岩质世界,以及尘埃结构,科学家模拟结果显示,其中的岩质天体类似小行星谷神星的大小。

  这就意味着,在被观测的白矮星周围分布着行星状的巨型岩石块,而且这些材料正在源源不断地形成中,同时伴随着还有尘埃等物质。目前天文学家还不清楚这些材料是否是从某一颗岩质行星上撕扯下来的,当然并不一定就是类似地球这样的岩质行星,也可以是小行星,总之,在白矮星周围分布着密密麻麻地这样的世界。

  通过对白矮星周围空间中出现的岩质天体的观测,科学家认为这有助于对太阳系演化的研究。而白矮星同时也是低质量恒星末期的演化产物,也是较为普遍见到的一种恒星,由于白矮星内部燃料消耗,并不是以内核的能量来支撑其本身,而维持这样的高密度状态需要较大的压力,如果一颗白矮星的质量超过一定的极限,就会爆炸成一颗超新星,这个极限被称为强德拉塞卡极限。

  然而,科学家更关注的是白矮星周围的岩质物质,在天文学家眼中,其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岩质小天体或者尘埃,而是具有“签名”的尘埃,这是因为在白矮星的光谱中有着较为“干净”的氢或者氦,但是却出现了被认为是类似地球的行星存在的痕迹,这一点却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

  据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天文学家本朱克曼介绍:根据目前的观测估计,有大约20%至30%的白矮星轨道系统周围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岩质行星的世界。较大的类似地球的大小,较小的也有谷神星的大小。而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科学家推测是在白矮星周围,还存在着更大的行星,这些行星类似木星那样,能干扰体积较小的行星的轨道,并将其反弹推到白矮星附近,并被白矮星捕获。

  对此,位于马里兰州的美国宇航局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的天文学家约翰(John Debes)认为:我们虽然见过许多古怪的行星系统,但是这个白矮星系统第一次给了我们暗示,我们所看到的景象也许有点像我们太阳系的未来,或许应该进一步观测并研究这两个白矮星系统。根据公开的研究数据解读:白矮星PG1225-079的组成元素中存在着镁,铁和镍;白矮星HS2253+8023光谱分析中发现的元素包含超过85%的氧,镁,硅和铁。这些发现都与地球这类行星元素比例相类似。而且不但类似我们的地球,在正确的范围之内也符合其他的岩质行星。

  位于图森的亚利桑那大学天文学家霍尔伯格(Jay Holberg)并没有参与这项研究,而他认为:在光谱中发现这么多的异常细节是不寻常的,而且我也没见过这样的光谱。总而言之,在这颗白矮星光谱中发现的不寻常的东西只能说其具有某些与众不同的地方,探索这些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了解宇宙中不为人知的奥秘。(Everett/编译)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叶色翠绿、玲珑小巧……在外来物种香菇草备受追捧的今天,却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个美丽物种的到来,对当地生态系统所造成的致命性破坏。

  中国湿地博物馆近年来对湿地外来植物香菇草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研究和调查,发现这种来自南美、目前在中国国内备受追捧的景观植物,将可能因为其超强的繁殖能力,给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香菇草又叫南美天胡荽,原产欧洲、北美南部及中美洲地区。由于这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造型玲珑可爱,国内许多湿地、公园等在造景中都对它青眼有加。“然而,这种可爱的植物却有着超强的繁殖能力。”中国湿地博物馆湿地研究部缪丽华介绍,香菇草无论湿地还是旱地都能生长,不仅能适应从水生到旱生、从强光到隐蔽等多种生存环境,而且有着较好的耐受性。它的侵占能力也很强,在地上部分,能形成比较高密度的植株丛成片生长,在地下,其根茎和大量的不定根也能呈密集网状交错,从而在地上和地下均能高密度地占领生存环境,排挤其他植物,降低群落物种多样性。

  除此之外,香菇草的繁殖速度也非常快。无论是种子还是根茎,均可繁殖,自然生长的香菇草个体一年的繁殖倍数可达50倍以上。同时,要全面根除香菇草难度也非常大。只要有根茎的片断残留,就可以生长出新的植株并再次快速繁殖扩大。

  通过长期的关注,缪丽华发现,中国的气候和温度条件对香菇草也比较适宜。“中国的北亚热带湿润区、中亚热带湿润区、南亚热带湿润区、边缘热带湿润区、中热带湿润区、赤道热带湿润区和中国高原亚热带地区都是香菇草适宜生存的区域。”

  由于国人对异国花卉的审美偏好,造型可爱的香菇草近年来逐渐成为热门的观赏植物,在我国的湿地造景中,其应用频度和广度也不断增加。“但香菇草的习性和潜在的入侵风险还没有被人们认识。”缪丽华担心地说,研究团队根据外来物种入侵风险指数评估体系分析,发现香菇草的入侵风险指数以及“繁殖和扩散特性”均表现出了极高的风险等级。

  “我们做了一些前期国内没有的基础性研究,期望将我们观察到的结果公布出来,引起重视,防患于未然。”据了解,该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近期已在相关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

  近年来,一枝黄花、空心莲子草等外来物种频繁入侵,它们不仅严重威胁了生物的多样性安全,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还对生态生产效益产生了严重影响。专家由此呼吁,高度关注这些“美丽”的植物背后的威胁,防范由此带来的生态威胁。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科学家模拟的彗星图片

科学家模拟彗星撞击地球图片

  科学网(kexue.com)讯 科学家目前证实,根本就没有什么所谓的“死亡之星”。此前有消息报道,太阳系周围存在可能撞击到地球的彗星。

  最近科学家研究发现,“复仇女神”这样可以毁灭地球的彗星只可能存在于神话故事里。

  一些科学家认为,所谓的“复仇女神”只不过是在太空中没有规则运动的云彗星,它的运行速度比较快而已。

  一些科学网站中,同样否认了死亡之星的说法。众多科学家认为地球上生物大灭绝是存在周期性的。因为研究人员根本找不到地球曾经受到来自其他星球撞击的证据。科学家们根本不相信“复仇女神”的存在,认为这只不过是一些阴谋论者耍把戏而已。

  科学家有效的击穿了“复仇女神”的理论。科学家证实,虽然在4.5亿年前有彗星或者小行星撞击过地球,但目前还找不到几千万年前恐龙的灭绝也是因为撞击。

  来自德国海德堡马克斯普朗克天文研究所的研究院拜勒更是直接认为:“没有什么死亡之星,现在有一些人,他们总是喜欢说一些自然界根本不存在的东西。”

  虽然没有什么死亡之星,但在上世界80年代,当时科学家的研究则认为,在过去的两亿五千年中,没两千六百年就会出现一次灾难。

  在过去,地球上的一些陨石坑似乎是那些死亡之星支持者的来源,但这也不能证明陨石撞击具有周期性。

  拜勒还补充道:“目前我们从陨石坑没有得到什么死亡之星的证据,现在剩下我们研究的,就是从过去的两亿五千年开始,陨石撞击是不是越来越频繁。”(乔尔)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北京时间8月10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新片《猿族崛起》中那样超级智慧的黑猩猩可能只存在于科幻作品中,但在现实世界,大猿也无愧于动物王国智商最高居民的称号。上世纪60年代,有关猿类智商的研究在坦桑尼亚贡贝取得重大突破,当时珍妮-古道尔观察到黑猩猩用细枝“钓”蚂蚁。这是证明野生黑猩猩懂得使用工具的第一个证据。在此之前,科学家一直认为制造工具是人类独有的一种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猿类智能研究一次次取得突破,以下盘点的是猿类智力研究的七大里程碑。

  1.猿类懂得使用工具

猿类懂得使用工具(图片来源:Michael Nichols, National Geographic)
猿类懂得使用工具(图片来源:Michael Nichols, National Geographic)

  一幅档案照片,黑猩猩正用细枝“钓”蚂蚁。加拿大约克大学猿类智能研究专家安娜-卢森在电子邮件中表示:“懂得使用工具需要很高的智商,因为这需要对大自然提供的东西进行处理,使其成为可以达到使用者目的的工具。”在发现猿类这个与我们血缘关系最近的亲属懂得使用工具之后,科学家又发现它们懂得使用手语,使用自己制造的矛打猎,在基本的记忆测试中挫败大学生以及拥有其他一系列能力。

  2.猿类懂得使用语言

猿类懂得使用语言(图片来源:Bettmann/Corbis)
猿类懂得使用语言(图片来源:Bettmann/Corbis)

  1976年5月21日,弗朗辛-帕特森(左)用美国手语问大猩猩“科科”是否饿了,“科科”给出肯定的答复。向大猩猩教授美国手语的大猩猩基金会表示,低地大猩猩“科科”出生于1971年,是目前语言能力最强的非人类动物。这只大猩猩掌握了1000多种手语词汇,了解大约2000个英语口语单词的含义,能够与人类交流。

  “科科”的智商在70至95之间,100是人类的正常智商。刚果民主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猿类研究员托马斯-布鲁尔在电子邮件中表示:“大猿的语言能力与儿童相当。”约克大学的卢森指出:“大猿更擅长手语而不是口语,因为大猿对发音的控制与人类不同。”

  3.猿类在记忆测试中打败人类

猿类在记忆测试中打败人类(图片来源:Tetsuro Matsuzawa, Primate Research Institute via Kyoto/AP)
  猿类在记忆测试中打败人类(图片来源:Tetsuro Matsuzawa, Primate Research Institute via Kyoto/AP)

  2007年进行的一项记忆测试,黑猩猩“阿尤穆”用手指触摸屏上的数字。日本京都大学灵长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两项短期记忆测试,让年轻黑猩猩与成年人展开对抗,最后以黑猩猩的胜利宣告结束。

  京都大学研究员松泽哲郎在2007年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表示,记忆测试结果颠覆了很多人一贯的想法,包括很多科学家在内。人们普遍认为人类在所有认知能力方面均超过黑猩猩。松泽哲郎是黑猩猩智能研究领域的先驱,他指出研究发现也让他感到吃惊。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布鲁尔说:“大猿在这些测试中的表现比人类出色,它们以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记忆事物,速度超过人类。”

  4.猿类能够像人类一样学习词汇

猿类能够像人类一样学习词汇(图片来源:Michael Nichols, National Geographic)
猿类能够像人类一样学习词汇(图片来源:Michael Nichols, National Geographic)

  研究员苏-萨维奇-鲁姆巴赫将黑猩猩“堪兹”抱在怀里。在亚特兰大语言研究中心接受的语言理解和语法测验中,“堪兹”取得优异成绩,成为明星学员。爱荷华州研究猿类语言和智能的大猿基金会表示,“堪兹”出生于1980年,是世界上无可争辩的猿语超级明星。它是第一只像孩子一样通过学习掌握语言能力的黑猩猩。

  大猿基金会网站称,“堪兹”也是第一只能够懂得英国口语含义的大猩猩,同时擅长使用新颖的句子,这种能力需要了解特定的反应。掌握语法的难度超过词汇,因为这需要掌握实体之间的联系。此外,“堪兹”也是一个石头工具制造高手。

  5.猿类了解符号含义

猿类了解符号含义(图片来源:Michael Nichols, National Geographic)
猿类了解符号含义(图片来源:Michael Nichols, National Geographic)

  1996年,华盛顿特区国家动物园的Think Tank研究设施,在研究人员展示一片苹果之后,猩猩“阿兹”选择了代表苹果的符号。《国家地理杂志》报道称:“‘阿兹’不仅可以通过抽象的键盘符号表达自己的想法,还能够了解另一个体的想法,也就是所谓的‘心智理论’。此外,它还能做出符合逻辑和有意义的选择,拥有一些黑猩猩缺少的心智弹性。”

  作为Think Tank猩猩语言研究计划的一部分,猩猩学习使用电脑屏幕上的符号语言,表现出色可获得食物奖励。这家动物园的“猩猩字典”包含大约70个抽象符号,所有这些符号均代表特定的事物。符号共分为7种,分别是食物、人名、动词、形容词、阿拉伯数字、非食物物体和猩猩名字。卢森指出:“虽然这并不是猿类第一次通过符号进行交流,但‘阿兹’取得的成绩说明非人类动物能够将无意义的符号与所代表的有意义的事物对应起来。

  6.野生大猩猩懂得使用工具

野生大猩猩懂得使用工具(图片来源:Breuer, Ndoundou-Hockemba, Fishlock et al, PLoS Biology)
  野生大猩猩懂得使用工具(图片来源:Breuer, Ndoundou-Hockemba, Fishlock et al, PLoS Biology)

  刚果民主共和国的诺娃贝尔-诺多基国家公园,一只成年雌性低地大猩猩利用拐杖测量水深。2005年《公共科学图书馆-生物学》刊登的一篇研究论文描述了这种行为。这是野生大猩猩懂得使用工具的第一个证据。在此之前,研究人员曾观察到黑猩猩、倭黑猩猩和猩猩使用工具的行为。但据科学家推测,因不具有“必须性”,大猩猩已经丧失了这种能力,它们毕竟是体型最大的大猿,可轻易用牙齿咬开坚果或者捣毁白蚁窝,无需使用任何工具。

  研究指出,使用拐杖这种行为说明大猩猩在与人类和其他大猿分离前就已经进化出使用工具所需要的智能,进一步证明智能并不是人类的“专利”。卢森说:“大猩猩往往被喻为大猿中智商最低的,这一发现对它们来说显然是件好事。但我并不认为使用工具是大猩猩的一次巨大飞跃。动物园的大猩猩也有这种能力,甚至连猴子也懂得使用工具。”

  7.猿类用工具猎杀其他哺乳动物

猿类用工具猎杀其他哺乳动物( 图片来源:Frans Lanting, National Geographic)
猿类用工具猎杀其他哺乳动物(图片来源:Frans Lanting, National Geographic)

  照片于2007年拍摄,猿类研究员吉尔-普鲁特兹手拿一只黑猩猩制造的矛。普鲁特兹是塞内加尔一个研究小组成员,他们的研究获得国家地理学会研究与探索委员会的资金支持。这是科学家第一次观察到黑猩猩使用工具猎杀其他哺乳动物。在2007年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黑猩猩将树枝制成长矛,猎杀小型灵长类动物倭丛猴。他们观察到的这种行为不少于22次。

  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布鲁尔说:“这种行为说明猿类能够用非常高级的方式解决问题,例如打猎和采集。”他的研究同样获得国家地理学会研究与探索委员会的资金支持。卢森说:“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发现,因为人类祖先也通过这种方式获取肉类食物,既能填饱肚子,又能提高脑力。”(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中新网北京8月9日电(蒋肖斌)一个由世界各国地质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近日宣布,北美大陆在11亿年前曾经和南极大陆连在一起。

  据美国合众社报道,研究小组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和南极洲两地收集岩石,发现它们含有相同的铅同位素、相同的地质年龄、相同的化学和地质特征。这表明北美和南极洲东部曾在11亿年连为一体。此项研究成果在线发布于《地质学》杂志(the Journal Geology)的九月刊。

  “当我来到位于西德克萨斯的富兰克林山脉,却发现这附近的土地竟然曾经属于南极洲。这太令人震惊了!”研究小组负责人、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的地球化学家Staci Loewy 说。

  美国地质协会也对此发布了新闻通稿,文中称大约11亿年前,北美中部的裂谷从五大湖开始一直到德克萨斯州,贯穿了整个北美大陆。裂缝在地表从明尼苏达州、爱荷华州、内布拉斯加州、堪萨斯州和俄克拉荷马等州附近,一直延伸到德克萨斯州埃尔帕索附近的富兰克林山脉。地质家们正是在富兰克林山脉找到了和南极洲东部特征相同的岩石。

  据国际经济时报报道,这项发现也支持了超大陆——罗迪尼亚(Rodinia)大陆的存在。罗迪尼亚大陆被认为是远远早于盘古大陆(Pangaea)的一片古代大陆。而所谓盘古大陆,指的是古生代至中生代期间形成的一大片陆地,提出者为大陆漂移学说的创始人、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得•魏格纳。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27 页,共 11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