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天然气来源或许将会改变

  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世界上,天然气等燃料是保证全球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也是世界上的主要能源,但是,新的研究显示,我们可以使用更加经济的方法生产天然气,该项研究的就是将地下页岩地层的中寻找。而研究人员所发现的从页岩中提取天然气的方式,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供能源供应。

  今年的早些时候,美国总统奥巴马指示能源部部长史蒂芬(Steven Chu)成立一个研究小组,研究页岩气体生产上的安全以及所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斯坦福大学的地球物理学教授马克(Mark Zoback)最近发表了一篇报告,其中就谈到了用页岩中的气体作为能量的来源之一。而为什么页岩天然气为成为一个美国能源部所注视的主要能源提供方式呢,从根本上讲,这是由于一些的技术突破。早在一百多年前,我们就已经知道,页岩地层中富含着有机质,而从岩石中提取天然气明显在当时看起来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儿。

  然而,在过去的5到10年之内,已经有研究表明,通过精确控制的优质钻探,可以提高页岩的水力压裂限制,进而提高页岩中天然气的渗透性。根据能源部的情报显示,在美国和全世界角度看,天然气的储量是绝对巨大的。另外,还根据一些科学家的估计,按目前的能源消费率,还有足够的天然气可以持续使用100年。

  而在涉及全球变暖的问题上,我们燃烧天然气应该要好于燃烧煤或者石油。而煤炭的燃烧在目前提供了大约美国50%的电力供应,并且产生了全美40%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以及其他的污染物的数量。如果全部使用天然气进行发电和电力供应,那碳排放量就会减少大约一半的水平。在一项最新的研究报告中,斯坦福大学的地球物理学马克教授和斯蒂夫(Steve Gorelick)教授认为:从美国本土页岩中提取的天然气的数量可以达到足够多的水平,可以完全取代煤炭在未来的20-30年进行发电。

  比起目前在大量汽车和卡车上使用的汽油或者柴油,天然气也是一个非常清洁的燃料,根据估计,如果世界上使用汽油和柴油为动力的汽车全部改用天然气,可以减少大约25%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而使用天然气作为主要能源,还可以大大地减少对石油进口的依赖。因而,天然气也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后备能源,比如太阳能和风能,更有优势,而天然气发电厂可以快速启动生产,比燃烧煤的发电厂更加的地清洁。

  如果使用页岩天然气作为能源供应,是否会对太阳能、风能或者水能的建设产生影响呢?当然是不会。对于使用天然气进行能源补给,是摆脱化石燃料依赖性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过渡燃料。全球能源供应体系的非常巨大的,即使我们大力发展风能、水能和太阳能,到本世纪中叶,我们还将使用化石燃料作为主要能源,因为这些能源不能完全代替化石燃料。

  而特别是当前的时期内,对能源需求的将大幅度地上升,特别是中国、印度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同一时期内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在提升本国的经济和生活质量标准的同事,也在产生大量化石燃料的污染物。而我们必须解决能源问题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能源与环境之间的存在的多方面的问题,我们需要通过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率的手段进行发展,充分地利用可再生能源。对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来说,页岩的天然气资源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可以在未来的数十年内作为清洁且充足的能源过渡使用,同时还可以满足现有的经济发展对能源的极度依赖。我们也可以通过进一步的研究,降低页岩天然气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而我们对页岩天然气提取过程中使用的水力压裂方法,目前有学者认为这就是对环境的一种潜在的破坏,和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但是,这种担忧到底有多严重呢?有点讽刺意味的是,几乎所有的关于页岩天然气提取的研究报告都将问题的关键归结为水力压裂上,而实际上却正好相反。页岩井在钻探过程中,需要极为稳妥的钻探和钢套件是极为重要的。尽管如此,美国能源部研究小组的科学家还是希望在提高页岩天然气生产上的安全性,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这些令部分科学家担心问题主要集中在,水力压裂中使用到的压裂液化学品安全的问题,压裂液如果与饮用水的含水层进行接触,那后果是可怕的,另外,在页岩井中通过压裂液处理后,还要保持与页岩地层的接触。针对这些问题,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认为:压裂液化学品主要成分是水,还有少量的增稠剂,相同的增稠剂可用于冰激凌的生成,同时还有一些灭菌机,可以杀死水中的细菌,还有一点点的摩擦剂进行减速。因而,从这点出发,部分科学家对压裂液产生了猜疑和偏执的态度,而在我们的报告中,压裂液的内容也是重点披露的部分。

  然而,水力压裂是否会造成饮用水的污染呢?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觉得这个担心有些多余,虽然压裂液的注射深度穿过了饮用水的水层,但是压裂液的工作深度是再6000-7000英尺,我们的饮用水都是从浅层的含水层进行抽水,不过就是一两百米的地下,和数千英尺的深度是完全两个概念。

  当然,有部分研究人员认为有些天然气发现在饮用水的水层附近,我们可以通过精确地控制钻探进行操纵,钢套如果没有完全固定,会将气体泄漏而污染套管之外的浅水层。这些问题同样可以追溯到我们开采天然气40至50年的经验,有一些从钻探中泄漏的气体污染了井套管周围的含水层。那如何处理由水力压裂后的水呢,这可能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这些水要把其回收,这样才不会对含水层构成影响,以及也不会影响人类健康。而且这些水还是可以重复利用的,比如配置硒,砷和铁的化学品等。所以,这些水要妥善处理,使用一套新的标准来处理,防止泄漏。

  美国能源部的研究小组在报告中也提出了若干的建议,最重要的是将页岩天然气提取工程中增加工作的透明度,钻井以及水力压裂过程中使用的化学品和添加剂等信息需要被充分的披露,同时使用各种方法保护钻井周围的空气和水质量。并且进行更多的研究实验,以便在钻井工程开始之后出现的问题可以更快的进行补救和识别。目前,已经有很多关于页岩天然气开发的辩论和误解,而能源部斯坦福大学在研究小组的报告中则强调开发页岩天然气首先要考虑的是公众的健康、环境以及安全方面的问题。(Everett/编译)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聪明窃贼根据键盘热量盗取密码

  近日,来自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研究人员称,当银行里的用户在进行交易的时候,借助一台红外摄像机,就可以根据用户遗留在键盘上的热量记录下交易密码。

  该研究组在本月早些时候召开的USENIX攻击技术研讨会上发表了报告,称可以通过数字红外摄像头在短时间内读取用户遗留在键盘上的密码痕迹,读取率在80%以上。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计算机科学博士生基顿·莫厄里(Keaton Mowery)介绍说,如果在一分钟之后使用该摄像头,读取率还能维持在50%左右。

  目前参与该项研究的除了莫厄里之外,还有他的同学萨拉·米克尔约​​翰(Sarah Meiklejohn)和斯特凡·萨维奇(Stefan Savage)教授,而之前的工作由著名安全研究者迈克尔·扎莱夫斯基(Michal Zalewski)主持,他曾在2005年借助一个红外线摄像头成功检测出留在一个键盘上的密码。扎莱夫斯基还可以在用户用完键盘5分钟后检测出密码,研究人员发现,如果在90秒之后使用红外摄像头,读取率就下降到只有20%左右了。

  一些普通的防备方法如输入密码时遮住键盘区等在红外摄像面前是无效的,不过据莫厄里的介绍,为了防止红外摄像窃取密码,可以在使用ATM机时先用手把整个键盘区给捂热了,然后再输入密码。同时,米克尔约​​翰还补充说,如果ATM机上还需要输入其它的数字,比如取款金额,这也能降低红外摄像的识别难度。

  此外,红外摄像还有其它缺点,“如果使用的键盘是塑料材质的,我们可以检测出有哪些按键被按过,但是要想排出具体的次序就比较难了”,莫厄里说道,即便在用户用完键盘后马上进行检测,成功推出输入次序的概率只有20%左右。

  如果键盘是金属材质的,“从本质上讲,如果你用指头直接指向红外摄像机,那么留下的可能只有你的热像指纹,而不是留在键盘上的印迹”,米克尔约翰说道,“不过,目前我们并不想去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塑料键盘上不会出现这个,此外应该会有别人去解决这个问题。”

  扎莱夫斯基指出,目前红外摄像机的使用成本非常低,租用一台只需要每月2000美元,即使买一台也不过18000美元,这也大大提高了窃贼利用它们获取用户密码的可能性,“有些微型的日用摄像机的功能更为简单可靠,所以其实这是一种变相的‘抢劫’!”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美对危地马拉在押人员和精神病患者实施性病人体实验

  美国总统奥巴马·贝拉克任命的一个调查委员会29日说,美国政府研究人员上世纪40年代在明知违反伦理道德的情况下,对危地马拉在押人员和精神病患者实施性病人体实验,至少致死83人。

  无视人权

  生物伦理问题研究委员会去年11月成立,定于今年12月公布危地马拉性病人体实验最终报告。

  这一委员会迄今调查相关文件超过12.5万份。委员会发现,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下属国家卫生研究院研究人员在危地马拉监狱着手实验时,几乎没把实验对象当人对待,甚至没有告诉他们正接受一项危险实验。

  为了研究测试青霉素能否用于性病防治,接近5500人接受诊断测试,超过1300人经性行为或人为“接种”方式接触淋病、梅毒等性病病毒。46年至1948年间,1300名危地马拉人面临性病感染风险,但文件档案显示,仅不足700人接受某种程度治疗。

  委员会负责人、宾夕法尼亚大学校长埃米·古特曼说,国家卫生研究院的这项人体实验研究是“医疗史上可耻一页”,调查将还受害者以公道,确保类似事件不再发生。

  明知故犯

  生物伦理问题研究委员会认为,国家卫生研究院研究人员故意让实验对象感染性病,操作实验时无视医疗伦理道德,明知故犯。

  研究人员把已经感染性病的妓女带入危地马拉监狱,令在押人员接触病毒。另外,他们还故意弄破一些在押人员或精神病患者的生殖器官、胳膊和脸上肌肤,再让受伤肌肤接触性病病毒。当实验对象感染梅毒等性病后,研究人员对他们施以青霉素并观察效果。

  这些实验对象并不知道,他们已经沦为“小白鼠”。梅毒等疾病如果不及时接受治疗,可能导致患者身体器官严重损伤、瘫痪、失明甚至死亡。

  当年从事这一研究的美国医生约翰·卡特勒在一份文件中指出,他为一名精神病女患者接种梅毒后,女子濒临死亡,但出于研究考虑,他继续为女子接种性病病毒,后者最终感染重病身亡。

  委员会负责人古特曼29日说:“这不是发生在危地马拉的一起意外事件。在参与其中的一些人看来,我们不能在自己的国家这样做。”

  她说,大量证据显示,研究人员企图掩盖事实,他们的所作所为缺少对人权的基本尊重,更谈不上符合医疗研究道德。

  黑暗历史

  美国韦尔斯利学院医学史学家苏珊·里维尔比2009年梳理已故医生卡特勒资料时,发现这段危地马拉监狱内的惊人历史。事件曝光后引发舆论广泛关注,总统贝拉克·奥巴马2010年10月致电危地马拉总统阿尔瓦罗·科洛姆,表达歉意;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直言,政府为医学工作者当年行径“感到愤慨”。

  危地马拉先前谴责,性病人体实验涉嫌反人类罪,危地马拉政府将考虑向设在荷兰海牙的国际刑事法院提起诉讼。危方就此展开调查,一些实验受害者和家属正起诉美国政府。

  里维尔比说,参与实验的美国研究人员认为,他们的出发点是应对威胁美国人、尤其是美国士兵的一大疾病,战胜性病是他们的关注重心所在。

  危地马拉秘密人体实验事件唤起的还有有关美国人的另一段可怕记忆,即“塔斯基吉梅毒实验”。

  自1932年起,美国公共卫生部门以免费治疗梅毒为名,把亚拉巴马州数百名非洲裔男子当作实验对象,秘密研究梅毒对人体的危害,而当事人实际上未得到任何治疗。公共卫生部门对实验对象隐瞒真相长达40年,使大批受害人及其亲属付出了健康乃至生命的代价。这一研究项目直到1972年经媒体曝光才终止。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心情糟糕时总是喜欢暴饮暴食

  科学网(kexue.com)讯 当你感到心情沮丧的时候,有没有过拼命把食物塞到肚子里的经历?有些女孩在伤心时,喜欢吃冰激凌和草莓蛋糕来安慰自己,而另一些人则会吃辣到流眼泪的食物来麻痹自己,还有一些人难过时会把冰箱里的各种食物统统放进嘴里。究竟我们为什么这样做呢?情绪如何影响我们的饮食选择呢?

  康奈尔大学一项有关食品消费的调查发现,许多人在心情郁闷时都会比正常状态下吃更多的垃圾食品。研究人员让38名志愿者分别观看一部喜剧电影和一部悲剧电影。在观看两部片子时,研究人员为试验者提供了热黄油、咸爆米花和无核葡萄。在观看完电影后,研究人员发现,观看悲剧电影的试验者比观看喜剧电影的试验者多吃掉36%的爆米花。而那些看喜剧电影的人则吃掉更多的无核葡萄。

  研究人员进而发现,造成这种区别的主要原因是,当感到快乐时人们希望留住这种快乐,因此会选择一些感到舒适,具有更高营养价值的食物;而感到悲伤时,则希望尽快摆脱这种负面情绪,因此会选择那些味道较为浓郁的食物,这样可以借由食物带来的瞬间满足感转移负面情绪。

  为了进一步分析食物和情绪的关系,研究人员让试验者去完成各种任务,诸如抄写和阅读。当他们边做这些事情边吃爆米花时,那些觉得工作枯燥因而感到情绪低落的人吃的爆米花是那些工作愉快的人的两倍,这说明感到愉快的人会自发的降低食物消耗量。尽管我们都会选择让自己感到舒适的食物,只是当我们忧虑时,我们会不由自主的吃的比较多。(科学网kexue.com 重林)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

  美味佳肴竟可改变心情 肥胖者定开朗不必再自卑

  音乐养生作用大:稳定情绪 调节心情 延年益寿

  研究发现压力过大易暴饮暴食 放松心情可减肥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美国生物伦理问题研究总统委员会29日公布初步报告说,上世纪40年代,美国研究人员在明知违反伦理标准的情况下,故意使危地马拉1300多名囚犯和精神病患者感染上梅毒等性病。实验过程中,83名人类“实验小白鼠”死亡。

  美国媒体今年2月曾披露,半个多世纪前,美国政府在国内也曾以研发药物和研究治疗方法的名义,对疾病患者及囚犯开展人体实验。类似实验在美国国内曾进行40余次。

  美国生物伦理问题研究总统委员会认为,正如美国国内曾发生过的情形一样,这项得到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资助的研究并没有把危地马拉人当做人对待,甚至没有告诉研究对象他们在开展研究。

  委员会说,两年多的实验过程中,1300多名危地马拉人染上淋病和梅毒等性病。尽管对梅毒等性传病的研究是当时一项重要科学目标,但没有任何理由通过上述方式进行,这项实验展示了“系统性失败”。

  委员会主席、宾夕法尼亚大学校长埃米·古特曼说,一些知情者妄图隐瞒事实,因为他们担心一旦事泄自己会成为公众批评的目标。

  危地马拉秘密人体实验事件由美国韦尔斯利学院医学史学家苏珊·里维尔比首先揭开。这位医学史学家在梳理已故医生约翰·卡特勒的资料时发现,1946至1948年间,卡特勒在危地马拉的监狱里展开了一项秘密人体实验,美国医疗人员在受害者不知情或者未经受害者允许的情况下故意让当地人感染上淋病和梅毒。实验对象随后接受青霉素治疗,以测试青霉素是否能治愈或预防梅毒。

  美国总统奥巴马去年10月就这一事件向危地马拉道歉,并要求成立生物伦理问题研究总统委员会进行调查。委员会的最终报告预计将于12月公布。而危地马拉总统当时称该实验为“违背人性的犯罪”。

  危地马拉秘密人体实验事件唤起美国人一段可怕记忆,即“塔斯基吉梅毒研究”。自1932年起,美国卫生部门官员在亚拉巴马州以免费治疗梅毒为名,召集约600名黑人男子作为实验品,秘密研究梅毒对人体危害。该研究直到1972年被媒体曝光才终止。当事人被隐瞒长达40年,大批受害人及其亲属付出了健康乃至生命的代价。

  美国政府官员去年10月承认,类似实验在美国国内曾发生十余起。不过,美国媒体查阅医学杂志文章和剪报资料后认定,涉及美国公民的研究实验数量超过40起,主要进行于上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这些实验项目包括在康涅狄格州使精神病患者感染肝炎病毒、在马里兰州让囚犯吸入流感病毒、在纽约市一家医院向慢性病患者注射癌细胞等等,其中一些实验只是为满足好奇心,没有取得实际成果。(记者任海军)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人类的肠胃有多种细菌,对人体健康起到或好或坏的作用。这些细菌还可能影响人们的情绪和行为,爱尔兰和加拿大研究人员最近通过动物实验发现,一种益生菌能缓解焦虑情绪。

  有关肠胃细菌对人类大脑和行为的影响,科学界近年来有一些研究,但集中于有害细菌,对有益生菌的研究很少。爱尔兰科克大学学院和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研究小组报告说,他们选择了一种常见的益生菌——鼠李糖乳杆菌,添加在食物中喂养实验鼠,持续6个星期。

  行为测试表明,与摄入不添加益生菌的同样膳食的实验鼠相比,经过鼠李糖乳杆菌喂养的实验鼠较少表现出情绪压力和焦虑。例如在啮齿动物不适应的开阔环境中,它们能花更多的时间去探索,被放进水里时,体内反映情绪压力的激素水平上升幅度较小。

  进一步检查发现,这些实验鼠脑部GABA受体基因的活动情况发生了改变。GABA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许多用于抗焦虑药物是针对它发挥作用的。研究人员说,鼠李糖乳杆菌喂养使GABA受体基因在实验鼠脑部某些区域的活动增强,在另一些区域活动减弱,总体效果是减轻焦虑。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城市噪音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污染源。汽车喇叭声和机器轰鸣声,让鸟儿“夫妻”在交谈时提高了嗓门。可如果雄鸟长期将本该在“耳鬓厮磨”时的低声呢喃换成高声叫喊,雌鸟不仅会拒绝生育,甚至还可能“红杏出墙”。

  荷兰莱顿大学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发表报告说,他们以荷兰的大山雀为对象,对其在求偶期和交配期的叫声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城市产生的噪音迫使大山雀改换声调,以更高的频率“歌唱”。

  研究发现,高频歌声不但会降低雄鸟对异性的吸引力,也不利于雄鸟维持配偶对自己的忠诚度。研究人员说,这项研究将有助于分析噪音污染对鸟类繁殖密度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和动物习性的影响等。

  研究显示,生活在嘈杂都市的大山雀比生活在较安静地区的同类叫声更尖厉。雄鸟为吸引更多异性注意,以便繁殖后代,更要拔高“嗓门”,让雌鸟更清楚地听到自己的呼唤。但大嗓门对雄鸟来说不但不能彰显“个人魅力”,还会使自己的“形象”大打折扣。研究人员在不同环境噪音中向雌鸟播放了录制的不同频率的雄鸟叫声,结果显示,雄性大山雀的高频歌声不仅对异性的诱惑力较低,还可能会让雌鸟“另寻新欢”。

  研究发现,如果没有噪音污染,在雌性大山雀生殖能力处于峰值时期,雄鸟更喜欢用低沉的声音唱歌,因为“温柔”的歌声更有助于诱惑和鼓励雌鸟进行交配。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据美国每日科学网8月29日(北京时间)报道,美国科学家日前开发出了一种能测量人体单个细胞温度的纳米温度计,并首次证实细胞内部温度并不像整个机体那样遵循平均37℃的标准,不同细胞个体在温度上往往存在显著差异。对这一差异的研究将有助于开发出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新方法。

  该研究由普林斯顿大学的杨浩(音译)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林利维(音译)负责。他们在美国化学学会(ACS)第242次全国会议上公布了这一成果。

  杨浩说,从化学角度对细胞进行研究,温度是一个重要指标,因为不同的化学反应都有可能使其发生变化。但今天,在海量的科学数据和文献中与此相关的研究却少之又少,因此,要想了解更多细胞内部的奇妙世界,就必须弄清楚细胞的温度及其变化规律。

  为了测量比针尖还小的细胞的温度,研究人员使用了一种特制的纳米温度计。该温度计用镉和硒的量子点制成,小到足以进入单个细胞。当温度变化时,这些量子点就会发射出不同颜色的光,通过专门的仪器对这些光进行“解码”就能发现细胞的温度变化。

  研究人员发现,在细胞内部不断进行着各种各样的生化反应,这些反应都会产生热量。但有些细胞要比其他细胞更活跃,因此释放出来的热量也更多。杨浩的团队还通过刺激细胞的方式,提高细胞的生化活性,以观察其对温度的影响。

  杨浩解释说,这些温度变化可能与身体的健康状况相关。细胞内部温度的变化可能会改变DNA的工作方式或蛋白质分子的运行机制。如果温度上升到足够高时,一些蛋白质可能会发生改变并停止生产。

  杨浩说:“长期以来,不少科学家都怀疑人体内的细胞具有各自不同的温度。但通过实验对该推测进行证实,这还是第一次。这让我们产生了一个新的设想——或许温度变化是一种人们所不知道的、细胞间相互沟通的新方式。”

  研究人员称,目前他们正在试图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找出这种温度变化的调节机制,该研究有望在未来开发出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新方法。

  测量温度是科研和工业生产等领域的基础工作之一。随着晶体管等在内的很多器件尺寸越来越小,在微观环境中测量温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早在几年前,日本研究人员就开发出一种当时世界上最小的碳纳米温度计,这种温度计直径不到头发的1/500,能精确到0.25℃,可用于电子线路检测、毛细血管温度测定等诸多方面。而文中所述的纳米温度计更是小到足以进入单个细胞!这一成果无疑为满足越来越高的温度测量要求提供了新手段。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周二, 30 8月 2011 21:13

吴宏聪师道的传承

“面对死亡,父亲看得很淡然。”儿子吴嘉乐说。早在几年前,吴宏聪就要学生把自己的铭文刻在妻子的墓碑上。当时学生十分犯难,吴宏聪却始终泰然处之。

7月底,吴宏聪病重入院,学者陈平原前来探望。上世纪80年代,陈平原是吴宏聪的中国现代文学硕士研究生。“吴老师是大转折时代的人,”陈平原说,“他身上体现的眼光和胸怀,传承了上一代人的格局和胸襟。”

1938年,吴宏聪考入国立西南联大中文系,先后受教于冯友兰、朱自清、沈从文、闻一多、王力等大师,后留在群英辈出的西南联大当助教。他在《学术自传o八十自述》中说:“我认为西南联大最令人难忘的是学风,最值得珍惜的是师缘。”

陈平原这样描述那段历史:“老学生们在‘追忆逝水年华’时,将家国情怀、战争记忆、青春想象以及‘师道’理想糅合在一起,构建起让后来者惊叹不已的‘联大神话’。”吴宏聪则把自身作为一道桥梁,用一生孜孜以求的教书,传承了“师道”和“神话”。

陈平原师从吴宏聪时曾有过这样一段经历:“吴先生有一次明确表示不同意我某篇文章的观点,但仍将其推荐给《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发表。吴先生的这种胸襟,除了个人气质,还得益于毕业自西南联大的学历背景。当年朱自清、闻一多指导吴先生时,也都是这么做的。”

在西南联大时,吴宏聪的毕业论文题目是《曹禺戏剧研究》,导师是杨振声和沈从文。当他把论文提纲送给两位导师审阅时,杨先生不同意其中一些观点,沈先生却认为提纲尚有可取之处。论文写好后,吴宏聪不敢去见杨先生。没想到,几天后杨先生主动找到他,问明缘由。杨先生说:“虽然我们的观点不同,但是我尊重你的观点,作为你的导师,我要帮你完善你的观点。我尊重你选择的权利。”

1984年,陈平原提前半年获得了文学硕士学位。对于这名优秀学生,吴宏聪用行动表达了自己的钟爱。“他用在学校曾经做多年行政工作的‘便利’,为我安排在‘黑石屋’进行论文答辩。”“黑石屋”是中大最悠久的建筑之一,学校用来接待贵宾的,吴宏聪的良苦用心,陈平原终生难忘。毕业多年,每年中秋节陈平原都能收到吴宏聪从广州寄过去的月饼。

1946年,吴宏聪来到中山大学中文系任教。在这里,他开始了对鲁迅的研究。鲁迅1927年出任中山大学教务长和中文系主任,吴宏聪希望能把鲁迅的风骨一直留在这里。中大中文堂落成时加建了鲁迅广场,也是他和教授们一起努力争取的。

在吴宏聪的带动下,1979年入其门下的嫡传弟子、中大中文系教授邓国伟后来也走上了研究鲁迅的道路。

由于各种原因,吴宏聪编纂的《徐志摩全集》一直未能出版,邓国伟感叹:“这是他一生的遗憾。”

“吴宏聪在学术上的造诣,不能仅以论文页码等衡量,他培养出这么多学生,这是他最大的学术成果。”在文学评论家黄树森看来,吴宏聪完全可以称为岭南学术精神的标杆式人物,“他是中山大学学术信仰的体现,好大学不能只看大楼、大师,还要看出了什么学生。

退休以后,吴宏聪仍然非常关心弟子们的科研情况。弟子每有新作面世,他都要先睹为快。邓国伟说:“吴先生即便有不同意见,也都是平等探讨,不会以师压人。”

“凡有弟子上门拜访,他都要亲自回访。”从中大东区步行到西区,平常人不用二十分钟,而九十多岁的吴先生在家人搀扶下则要走上近一个小时。

“他怕我阻拦,快到门口了才给我打电话。而且但凡上门都要带礼物,他总说这样亲自上门好。他就是有着坚固的道德标准,在他身上,坚守着老一辈学者的道德风范。”金钦俊教授如是说。直到病重住院时,吴宏聪还叮嘱弟子:“要多写文章,不断积累,不要在乎能不能发表。”

“儿不嫌娘丑”,吴老生前多次讲过这句话,让儿子印象深刻。改革开放初期,年轻人很容易自我否定,觉得外面世界很精彩,本国的价值观、传统不如西方。对此,吴宏聪说了两句话:儿不嫌娘丑;努力工作,不要一味抱怨。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几乎听不见了。为了和学生交流,他弄了块小黑板,用粉笔刷刷地写。医生让他休养,禁止他看电视,他硬是拿着放大镜,每天坚持看完6份报纸期刊。即使在身体最衰弱的时候,也一定要把标题看完。

发表在栏目: 文化


癌细胞可被饿死

  科学网(kexue.com)讯 癌症可以说是人类最害怕的疾病,可以说是谈癌色变。可是它就真的没有解决方法了吗?英国科学家终于找到了杀死它们的新方法。

  英国研究人员日前发表报告说,他们找到了一种能够限制癌细胞能量来源的方法,可以通过这种方式“饿死”癌细胞,帮助治疗癌症。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表示,癌细胞通常是靠分解葡萄糖从而得到能量,如果人类体内的葡萄糖含量不足,它们则转向别的能量来源,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名为NF-kB的蛋白质控制着能量来源的转换,如果我们可以抑制这种蛋白质的功能,癌细胞就不能按需转换能量供应方式,会进入能量供应不足的状态甚至“饿死”。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用肠癌细胞进行了实验,结果显示可以通过这种限制能量供应的方式来杀死癌细胞。此外,如果在抑制蛋白质NF-kB的功能的同时,使用一种已有的糖尿病药物二甲双胍,则“饿死”癌细胞的效率会大大提高。

  领导研究的吉多-弗兰佐索教授说,这是首次揭示蛋白质NF-kB具有调节细胞能量来源的功能,以前虽然也知道它在癌症中发挥着某种作用,但具体机理不是很清楚,因此与之相关的癌症治疗方式效果也不太理想。本次研究还发现可以将它和二甲双胍联合使用,有望在此基础上研发出更有效的癌症治疗方式。

  此前研究人员还发现一种存在于细胞和血液中、被称为“微型核糖核酸(miR22)”的物质,可以使乳腺癌和宫颈癌的癌细胞衰老,从而具有抑制癌细胞增殖和转移的功能。看来解决癌症已经为时不远了。

  (科学网kexue.com 瑞恩)

  相关阅读

  宠物狗对人类又有新贡献 靠嗅觉竟可查有无癌症

  坐飞机有患上癌症的风险 谁还敢离太阳那么近?)

  研究发现人参提取物活性成分 或可辅助癌症治疗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23 页,共 11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