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8月29日电 由著名学者、“金学”研究专家陈东有编撰的长篇小说力作《金瓶梅人物榜》系列——《西门大官人》、《潘金莲与李瓶儿》及《傲婢春梅》三卷,日前已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版权同时输出至台湾新潮社。
作为对小说《金瓶梅》有着深入研究的学者,陈东有认为,《金瓶梅》是一本值得当代中国人仔细、全面阅读的传统小说。小说一有“经济味”, 故事背景提供翔实的明清社会商业描写;二有“道德味” ,告诫人们要远离“酒色财气”;三有“哲学味”, 整部小说都在阐释人类有限的生命与无限的欲望之间的关系。多年潜心钻研,学术专攻,陈东有完成了对《金瓶梅》一书的全新解读。《金瓶梅人物榜》系列中的《西门大官人》、《潘金莲与李瓶儿》及《傲婢春梅》是姊妹篇,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金瓶梅》人物群像。《西门大官人》主要通过西门庆在商场、官场和其他社会舞台上的故事,展现出一个巨大的社会网络,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时代话剧。《潘金莲与李瓶儿》通过潘金莲、李瓶儿两位女性的命运故事,讲述西门庆的家事和各妻妾之间的情事,喜怒哀乐、幽怨闲愁、勾心斗角、心狠手辣、天伦之亲、利益相争,一一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傲婢春梅》主要通过潘金莲的贴身丫环春梅一生的命运轨迹,讲述西门庆家中主奴之间的恩怨情仇,生动描画出他们的种种心态、言行和悲欢离合,并叙演了全书的大结局。作者以探索性的编写,集中描述了《金瓶梅》中几位主要人物的身世、经历、情感、欲望,以冷峻之笔及当代视角剖析了人物命运,对当今读者了解千古奇书《金瓶梅》的文学价值以及其他社会价值有着切实有效的帮助。
陈东有为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1987年开始研究《金瓶梅》。他先后出版专著《——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断面》《文化研究》《——诗词文化鉴析》和研究明清小说、戏曲与社会经济变迁关系的专著《人欲的解放——明清社会经济变迁与大众审美》;发表了《与运河经济文化》《论独特的艺术思维指向》《的二律背反及其艺术思维》《对理学和宗教的选择》《道德说教中的哲学命题》《的非小说意味》等众多论文,为国内著名的“金学”研究专家。
据介绍,陈东有的《金瓶梅》研究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从经济文化即社会经济发展史与社会变迁的层面和角度来研究《金瓶梅》,努力探讨文学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及其规律性,并由此发掘小说的内涵与价值,1989年他开始提出“《金瓶梅》是运河经济文化的产物”这一观点。二是注重《金瓶梅》的文学理论研究,把“艺术思维指向”这一理论界的新论引到“金学”的研究中来。三是积极地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成大众可以接受的通俗形式,引导普通读者读好《金瓶梅》一书。
濒危的野猫
美国《大众科学》杂志报道,胚胎学家比尔·里奇是15年前克隆绵羊多莉的科学家之一。目前,他正在研发一种新的克隆技术,据信能够帮助挽救濒危物种。苏格兰野猫将成为这项新技术的第一个受益者。如果取得成功,这项技术将成为动物克隆的一种新方式。
苏格兰野猫是欧洲野猫家族成员,学名“Felis silvestris”,生活在苏格兰高地。它们是家猫的近亲,同时与欧洲的其他野猫种群存在血缘关系。在英格兰和威尔士,这种动物已经绝迹。爱丁堡“科学三角”的研究人员表示苏格兰野猫当前的数量只有大约400只左右。研究人员认为这种野猫将在2050年灭绝。由于与家猫杂交,苏格兰野猫的基因纯净性受到威胁,免费割除家猫卵巢的做法也应运而生,但里奇表示家猫实际上也能扮演野猫拯救者的角色。
里奇指出,卵巢被割除的家猫卵子可以作为新克隆技术的“原材料”。他可以通过基因检测鉴别纯种野猫,而后提取皮肤样本并培育一些细胞。这些细胞将用于克隆野猫,用家猫的卵子充当宿主。里奇表示东凯恩戈姆地区的卵巢割除计划使其可以获得大量卵子。他在一份新闻稿中说:“一些野猫种群已通过利用家猫卵子进行克隆。此外,我们也成功利用狗的卵子克隆狼,用家养绵羊的卵子克隆欧洲盘羊(一种野生绵羊)。”
首先,里奇会在试管内培育来自被割卵巢的不成熟卵细胞,使其满足进行克隆的条件。在此之后,这些卵子用于培育含有供体野猫遗传物质的胚胎,胚胎随后被植入代孕猫的体内。整个过程并不会改善濒危野猫的基因库,但却可以充当一种确保繁殖期野猫始终拥有潜在配偶的方式。里奇希望在动物园进行这种克隆。在动物园,一些健康的动物往往无法孕育后代。据悉,这项研究计划获得苏格兰中洛锡安莫登研究院旗下Genecom公司以及英国动物健康研究所的资金支持,里奇希望能够筹集到更多资金,进行此项克隆研究。
美国宇航局资助的科学家小组日前成功制成了首幅全面反映南极洲冰层流动方向和速度分布情况的数字地图。这张地图上记录了大量巨大的冰川和冰河从内陆向南极洲海边的移动情况,为日后进行气候转变对海平面影响的研究提供重要数据支撑。这一小组借助日本,加拿大和欧洲获取的卫星数据制作成了这张地图。
埃里克·里格诺特(Eric Rignot)来自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JPL),他说:“这就像是首次目睹全球洋流分布图。这对于冰川学研究者而言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里格诺特是这份发表在在线版《科学快报》杂志上的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他说:“我们见到了从南极大陆核心地带往外流动的冰川流,而这是之前从未被描述过的。”
为了制作这张精细的地图,里格诺特和加州大学的科学家杰里米·米格诺特(Jeremie Mouginot)以及伯纳德·谢赫尔(Bernd Scheuchl)调用了海量的卫星数据,分析了数十亿个数据点,并进行云量覆盖,太阳反光和阴影等误差修正。在美国宇航局的强力技术支持下,经过艰难工作,小组终于成功地将海量数据整合在了一起,其中包括了此前严重缺乏数据的南极大陆东部地区,全图一共涵盖了整个南极大陆77%的面积。
就像是一个玩拼版游戏的孩子,科学家们在此之前对于南极的融冰和冰川运移情况仅有局部的认识,而当他们最终拼接完成后退后一步,首次从宏观上查看整个大陆的情况时不禁大吃一惊。他们立刻发现了一道此前从未被注意到过的巨大分水岭,它将面积达1400万平方公里的南极大陆一分为二,成为东西两大区域。小组还发现有不知名的巨大冰川以每年800英尺(244米)的速度跨过广袤的南极大陆进入大海,这样的速度是不符合现有的冰雪运移模型的。
宇航局冰冻圈研究项目科学家托马斯·魏格纳(Thomas Wagner)说:“这张地图上显示了一些完全新颖的现象,比如巨大的冰雪会沿着坡度从大陆内部逐渐向海洋运移。这些信息对于预测未来的海平面上升是极其关键的。因为这就意味着,如果我们对发生在沿岸的冰雪消退视而不见,那么它将打开一扇危险的大门,大量的内陆冰川将向海洋发生运移。”
这一研究工作是根据国际极地年(IPY,2007-2008)的规划进行的。国际极地年太空研究任务组的合作方都参与了这一项目,其中包括美国宇航局(NASA),欧洲空间局(ESA),加拿大航天局(CSA),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费尔班克斯阿拉斯加卫星地面站等机构。
该图像系采用多种技术在美国宇航局,加拿大航天局和欧空局现有局地图像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更新并整合而成。加拿大航天局的伊芙·克里维尔(Yves Crevier)说:“据我所知,这是全球各民用航天机构首次联合起来进行如此海量数据的处理整合工作。这对于评估极地地区发生变化的规模和速率都将具有深远的影响。”(晨风)
埃及古老壁画
埃及古老壁画
用发胶给头发定型是很多人每天必做的功课,不过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几千年前的古埃及人似乎就已经开始这么做了。据英国《每日邮报》8月26日报道,科学家在研究了古埃及木乃伊的头发之后发现,古埃及人相当精通于美发技术。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一个科研小组发现了这一有趣事实,该小组仔细研究了18具距今2300年到3500年的古埃及木乃伊。这些木乃伊男女皆有,年龄最大的58岁,最小的只有4岁。
研究人员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后发现,其中9具木乃伊的头发上包裹着一种油脂类物质,而且无论是人工制成的木乃伊还是自然形成的干尸均是如此。化验结果显示,这种物质中含有软脂酸和硬脂酸,却不含有树脂或者其他任何防腐物质。研究人员据此得出结论,古埃及人不仅使用这种油脂类物质给头发定型,还将其用于木乃伊的制作,以求死者在“另一个世界”保持美好的外形,而且美发的过程与木乃伊身体的处理是分开进行的。
现年29岁的娜塔莉 麦克里希博士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种古老的“发胶”很有可能是用动物脂肪制成的,但目前还无法断定。她说:“古埃及的这种油脂类物质相当于今天的发胶,简直惊人的相似。”
麦克李希博士推断,3000多年前的古埃及人就已经掌握了相当复杂的美发技术:“这些木乃伊的发型各不相同,其中一些还留着十分漂亮的卷发。我们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这些油脂类物质特别适合用来定型卷发。我们把其中一具留着短发的木乃伊戏称为‘玛丽莲 梦露’,另外一具木乃伊留着长一点的卷发,有点像蕾哈娜,而一些年轻男性也用这种油脂固定他们的分头。”
“由于一些自然形成的木乃伊头发上也发现了这种物质,因此我们认为古埃及人不仅是在制作木乃伊时候才为尸体美发,很多古埃及人平时也会用到它……不单单是法老,很多普通埃及人也会用到。你几乎可以想象到他们像我们现在一样整理头发,或是给头发打卷。” 麦克李希介绍说。
壁虎强大的攀爬能力
据国外媒体报道,壁虎能够毫不费力地攀爬在墙壁上,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浓厚兴趣,他们认为这种神奇的攀爬能力与壁虎足垫上的角质毛发有关。而目前美国阿克伦大学研究人员发现壁虎攀爬墙壁的能力并非完全与角质相关,而是壁虎足迹中的磷脂质液体起到重要作用。
这项研究是由阿克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研究人员完成的,目前该研究报告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期刊上,文章标题为:《使用表面-感光光谱学探测到壁虎足迹中磷脂质和基质接触界面的直接证据》。
阿克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主任阿利-德赫诺瓦利(Ali Dhinojwala)称,研究分析显示接近无形的壁虎足迹中存在着磷脂质,此前科学家并未意识到这种物质对于壁虎的粘性足垫起到重要作用,目前这一缺少环节有助于更好理解壁超疏水、自清洁的液态粘附性和壁虎足部释放物质之间的关系。
德赫诺瓦利是从事壁虎粘性特征研究的先驱者,他指出壁虎足迹中残留的液体对于科学家研制可数千次使用的人造粘合剂具有重要意义,未来这种物质可应用于攀爬墙壁的机器人、微电子技术、粘胶带和生物粘附物等。(悠悠/编译)
蜘蛛模拟图
蜘蛛模拟图
据国外媒体报道,两种被称为“长腿爸爸”的远古盲蜘蛛曾在3亿年前的森林中往返跳跃,目前,科学家最新建立三维虚拟化石模型,让人们能够看到3亿年前神秘蜘蛛的真实模样。这项研究现发表在8月23日出版的《自然通信》杂志上。
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带领一支国际研究小组建立了这两种盲蜘蛛的3D模型,这两种盲蜘蛛的学名是Dyspnoi和Eupnoi。据悉,这两种远古蜘蛛生活的时期比恐龙更早,处于石炭纪。目前,研究人员提供远古蜘蛛3D模型将使科学家更好地洞悉这些八腿蜘蛛如何在远古森林中进化,它们体长仅1厘米长,像小钮扣一般大小。
之前其它科学家暗示盲蜘蛛是首批进化成为现代身体结构的陆地物种,而当时像蜘蛛和蝎子等其它陆地物种仍处于进化早期阶段。研究人员称,通过对比这两种盲蜘蛛和现代盲蜘蛛,进一步发现两者之间的变化非常小,表明在数百万年的进化历史中很少出现变化。
伦敦国家历史博物馆计算机断层扫描分析实验室的拉塞尔-加尔伍德(Russell Garwood)博士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地球科学和工程系研究人员负责此项研究,他说:“值得关注的是这两种比恐龙生活时代更早的盲蜘蛛与现代近亲物种并未产生显著变化。”最新3D虚拟化石模型表明,这两种远古盲蜘蛛是由3.05亿年前一种共同的盲蜘蛛祖先物种进化而来。研究人员称,他们的最新研究支持早期的DNA分析,并且是至关重要的,这是由于他们提供了证实这些远古盲蜘蛛早期进化的重要证据。
同时,研究人员还发现这两种远古盲蜘蛛生活在数亿年前的重要线索,他们认为Eupnoi可能生活在森林地表之上的植物,这将有助于避开地面掠食者的视线。Eupnoi的3D模型显示它长着具有一定弯曲度的长腿,非常类似于现代盲蜘蛛的腿部,它们利用这种腿部弯曲性在植物叶片上移动时紧紧抓住植物。
研究人员还证实Eupnoi盲蜘蛛的身体具有非常纤薄的软外壳或者外骨骼,他们是在分析3D化石切片时发现其腹部在化石形成过程中被压碎,从而证明Eupnoi的外骨骼较为脆弱。
他们发现Dyspnoi盲蜘蛛尾部有刺状突起,认为这种身体结构可避免掠食者吞食,它们可能生活在森林地表的潮湿木质碎片之中。同时,Dyspnoi盲蜘蛛的现代近亲Acuclavella cosmetoides尾部也长有刺状突起,可能起到类似的防御效果。
据悉,发现远古盲蜘蛛的化石十分罕见,这是因为它们的身体柔软、微小脆弱,在化石化过程中很难保存下来。迄今为止仅挖掘发现33种远古盲蜘蛛化石标本。目前,许多古生物学家通过剖离岩石层获取化石样本,这意味着他们仅能看到化石样本部分三维结构,无法获得该物种的所有身体结构特征。
这项分析方法叫做“计算机断层扫描”,可以确保研究人员通过CT扫描装置获得虚拟模型的真实信息。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对化石样本进行了3142次X射线扫描,使用特殊计算机软件对比图像形成一个精确3D模式。(悠悠/编译)
网友拍摄的巨大球状发光体
近日多地出现神秘“气泡云” 是特殊空间飞行器还是洲际导弹 权威专家争论不一
UFO真的来找我们了?
(记者 王璐)近日,北京、上海、山西等地均有消息称发现神秘“气泡云”,对此,中科院研究员王思潮断定:近日各地UFO为特殊空间飞行器。而北京天文馆馆长等天文界专家却并不认同此说法。北京UFO研究会正搜集照片进行比对分析和研究。
8月20日晚,数十个飞行在上海上空的机组在万米高空看到了一个巨大的球状发光体挂在空中,它的形状由小变大,呈规则几何圆体。与此同时,不少网友通过微博发帖称,北京地区上空当晚也出现了可以移动的奇怪光圈。
对于上述现象,中国科学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在昨天的搜狐微博微访谈中表示:这球状发光体为特殊空间飞行器。
在王思潮看来,关于近期中国多地观测到的UFO影像事件,“这是一次重大的UFO事件。初步分析表明,它出现在内蒙古西部上空,高度估计在300至400公里,这个直径约400公里的光团,从不同角度看都是圆形,表明它是球状。而且光团持续时间较长,估计有十来分钟,光团的重心移动很慢,这些用人类的火箭等飞行器是很难解释的。”
王思潮说:“通过多年的研究,我发现每逢年份的末尾数字是1、2、7,就很可能发生重大的UFO事件。比如:1991、1981、1971;1972、1982、1992、2002;1977、1987、2007。”
今天上午,北京UFO研究会的周小强秘书长表示,他们正在搜集全国各地的拍摄照片,进行比对分析和研究。
朱进:可能是洲际导弹
昨天晚上,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表示,他并不认可王思潮的球状发光体为特殊空间飞行器之说,而认为这球状发光体有可能是洲际导弹。
针对“逢年份的末尾数字是1、2、7就发生UFO事件”之说,朱进也认为并无科学依据。
王思潮:不排除是外星飞行器
今天上午,记者再次联系了王思潮研究员,他表示,由于此次UFO事件发生至今只有4天多的时间,他也在进一步收集质量较高的观测报告,并对其进行分析,目前不排除该特殊空间飞行器是外星来的飞行器。
王思潮说,各地监测报告显示,该发光球体从不同角度看都是圆的。
如果是火箭等人类飞行器,无论是在飞行中产生的燃料烟雾,还是爆炸时产生的烟雾,都不应当是球体,此外也不会存在20分钟之久,因此,他不认为这是人类飞行器。
本报讯 (记者冯尧) 近日,南京率先出台新政策“房产证加名征税”,要求对进行婚前房屋产权证加名的房产所有人征收契税。有媒体称,国税总局正在着手研究具体意见。但国税总局方面昨日回应称,暂时未听闻总局内部在研究实施意见。
“未听闻研究实施意见”
日前,南京地税局通知,从23日起“交件”办理的房屋加名案例均须征收3%契税,具体的计税方式为“按双方约定份额的评估价格×契税税率3%”,如没有约定,则按双方各占50%来划分,即价值100万元的房屋加名须缴1.5万元的契税。
此事被当地媒体报道后,网络舆论一片哗然,多为质疑购房加名收税。24日下午,该局相关负责人又称,此事现在还“不确定”,要等总局批复,可能会有“缓冲期”。
有南京媒体援引当地税务部门人士表示,对于婚前购买房屋加名收税的政策是根据国家相关法规执行的,作为市级税务机关无权制订税收政策。媒体称,国税总局目前已经着手研究“加名税”细则意见。昨日,国税总局方面对本报回应称,暂时未听说内部着手研究该政策实施意见。
值得注意的是,南京方面此新政仅为口头通知。至于税收政策口头通知是否合理,国税总局方面未给出明确答案。
短期预计不会全国推行
婚前房产证上加名要征收3%的契税,对于市场价格不菲的房产来说,无疑是一笔数目不小的税收,因此在民间反响巨大,其影响力不仅仅局限在南京。北京房产交易中心工作人员称:“最近两天,有很多北京市民到场询问北京是否会有类似政策出台。”
对此,国税总局方面表示:“南京房产证加名征契税,属于地方政府税收行为,短期来看,恐怕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类似政策。”北京地税方面称,昨日不断有媒体电话询问。至于会否出台相关政策,北京地税方面给出的答案是“暂时不会”。
有媒体称,目前除南京之外,成都、青岛、泉州、苏州、无锡等城市都已针对这一行为征收契税。
■ 声音
任志强微博:生财无道
知名地产商任志强昨日在其微博上对该事件留下四个字“生财无道”。另有网友评论认为,加名税“打劫民生”,并无国税总局的统一要求。还有网友质疑称,“征收新税要严格审批论证,为什么总是这么仓促?”
【媒体评论】:
利用一项新开发的能够将太阳耀斑发出的微弱光线与背景中的恒星光芒区分开来的技术,研究人员第一次能够从头至尾跟踪由太阳到地球的巨大太阳耀斑。
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市西南研究所的Craig DeForest和同事在美国宇航局(NASA)日前召开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
2008年12月,太阳爆发了一次日冕物质抛射——或称为CME,是指向太空抛射大量带电粒子的一类太阳耀斑,而时至今日,科学家终于开发出了一种方法,能够在太阳耀斑的生命周期中自始至终识别这些物质。
由于是从太阳上爆发,因此太阳耀斑明亮异常,然而在最初的几个小时之后,它们便扩散得近乎于隐形。
当一次典型的日冕物质抛射跨越金星的轨道时,它的物质发光效果仅仅相当于满月亮度的十亿分之一,然而它的能量却依然足以对电网和卫星构成破坏。
这一新的分析工具剖析了5台照相机所采集的数据——这些照相机装载于在远离地球的轨道上围绕太阳运行的一部探测器上,从而赋予了科学家从日冕物质抛射在太阳大气中爆发(上图)到它们到达地球附近(下图)的整个过程中追踪这一事件的能力。
这种能力将使得研究人员能够更好地观察太阳耀斑不断变化的大小、形状、速度,以及磁场信息,从而更好地预测日冕物质抛射何时波及地球,以及将产生怎样的后果。
太阳耀斑是一种最剧烈的太阳活动,其寿命仅在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之间。一旦出现太阳耀斑,对于太阳表面来说就是一次惊天动地的大爆发。除了太阳局部突然增亮的现象外,耀斑更主要表现在从射电波段直到X射线的辐射通量的突然增强。耀斑所发射的辐射种类繁多,除可见光外,有紫外线、X射线和伽马射线,红外线和射电辐射,还有冲击波和高能粒子流,甚至有能量极高的宇宙射线。(赵路)
塔马尔沙袋鼠
科学网(kexue.com)讯 世界上最独特的动物之一,以及作为澳大利亚的标志性符号,袋鼠因它的移动方式而备受关注,它是如何跳动的这一谜底终于有了定论。
最近由澳大利亚、美国、日本、英国和德国的科学家联合组成的研究团队终于找出了袋鼠跳的秘诀。科学家们通过测定袋鼠的基因序列,发现了一组名为HOX的基因,正是这一组基因使袋鼠拥有异常强壮的后肢,从而演化出极具特色的移动方式。最新研究成果报告刊载于《基因生物学》杂志。
科学家们测定的是一种名叫塔马尔沙的袋鼠,这是一种非常小的袋鼠,一般生活在澳大利亚的南部和西部海岸的小岛屿上。
在这次研究过程中,除了发现HOX基因外,还有一些意外的收获,塔马尔沙袋鼠有着优秀的嗅觉系统,因为在它的体内发现了能够识别1500种气味的基因,不仅如此,还有一些基因能够使母亲的乳汁中产生抗生素以保护新生袋鼠免遭大肠杆菌和其他有害细菌的侵扰。
塔马尔沙袋鼠基因序列测定是科学史上一个里程碑的时刻,有袋动物和包括人类在内的有胎盘动物大约在1.8亿年前是一家,由同一个哺乳动物祖先分化进化而来。来自墨尔本大学的Marilyn Renfree教授说,这个项目为我们以后研究有袋动物具有非常大的意义。(科学网kexue.com 重林)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