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计算机生成的粒子对撞图像

  据国外媒体报道,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们在法国和瑞士的边境山区深处修建了巨大的圆形加速器,其被称为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建造这样的超级粒子对撞机器就是为了更好地寻找难以捉摸的希格斯玻色子。然而,在最近一个与印度孟买召开的会议上,粒子物理学家宣布对该粒子的存在性表示了怀疑,也就是说,万物质量之源的希格斯玻色子可能并不存在。

  一个粒子物理学家认为,被称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可能并不存在。上个月,欧洲粒子物理学家正在一步步地接近难以捉摸的希格斯玻色子,而这种粒子被认为是宇宙万物的基本要素,不论是地球中上的各种物质,还是人类这样的生物,希格斯玻色子的作用是用来解释这些质量的存在。但是,现在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希望在低质量区信号消失后找到他们。

  但是,粒子物理学家强调,虽然希格斯玻色子可能并不存在,但是对撞机的结果表明我们在粒子物理上的还有着某种欠缺,在这之后的粒子物理领域,被科学家称为“新物理学”的时代,科学家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宇宙中的奥秘。对于目前的结果,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的科学家圭多托内利(Guido Tonelli)博士认为:无论目前粒子物理界对希格斯玻色子的最终试验结果以及裁决如何,我们现在都应该是非常兴奋的。这就是说,如果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那我们会为发现万物的质量来源而欢呼,而倘若希格斯玻色子根本就不存在,我们也应该为“新物理”时代的到来而感到激动。

  而在上个月,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在法国东南部城市格勒诺布尔举行的会议上,更新了一个最新的研究成果,当时科学家认为难以捉摸的希格斯玻色子如果是存在的,那它一定是隐藏在什么地方。粒子物理学家在上个月还是表现出对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充满了信心。该中心的研究主任塞尔吉奥贝托鲁奇(Sergio Bertolucci)认为:在印度城市孟买的塔塔基础研究所举行的会议中讨论的结果还是具有建设性的意义,如果希格斯玻色子根本就不存在,那么粒子物理学将会指向一个新的方向。而孟买塔塔基础研究所汇集了印度各领域顶尖的科学家。

  那什么是希格斯玻色子呢?其为何又被称为“上帝粒子”呢?在粒子物理学中根据,标准模型的预言,存在着自旋为零的粒子,即玻色子,而英国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认为在希格斯场的作用下,玻色子会使得费米子等粒子获得质量,进而使得电子等形成质量,这样我们的宇宙中万物也就有了“质量的来源”,假定了宇宙大爆炸诞生以来,137亿年的质量和能量的问题,最后这些物质、碎片聚集在一起,形成恒星、行星以及星系,所以该粒子不仅是标准模型的最后一块拼图,也是质量之源,因而被称为“上帝粒子”,该粒子也以英国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的名字命名。

  位于地下的大型强子对撞机,从2010年的3月底开始运作,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工程师和物理学家们在这里模拟宇宙大爆炸的粒子对撞,从微型大爆炸版本中寻找希格斯玻色子的踪迹。而这些以光速对撞的粒子研究数据结果,并不是只有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物理学家们参与,其监测过程也由世界各地的粒子物理实验室参与,世界各粒子物理研究所通过信息网联系起来,共同研究大型强子对撞机产生的数据。

  位于美国芝加哥附近的费米国家实验室在最近的30年内,也不断地通过万亿伏特的加速器对撞机进行搜索希格斯玻色子的下落。而同样在上个月时,费米实验室的科学家表示,如果希格斯玻色子存在的话,那应该会在今年的9月底被发现。如果希格斯玻色子根本就不存在的话,粒子物理学必须寻找一个新的方向,目前还不清楚用什么理论来取代这个位置。

  据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博客更新内容显示:粒子物理学家们知道其中缺少了某样东西,但是根本不太清楚这个新的东西可能是什么,还有许多模型我们并不所知,我们仅仅是在被认为是正确的方向上前进。而此时,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工程师和物理学家们还是在模拟大爆炸的微型版本,试图找到希格斯玻色子,即使它可能根本就不存在。(Everett/编译)

  相关阅读

  大型强子对撞机 将成世界第一台"时间机器"(图)

  大型强子对撞机首年 运行平稳尚未发现上帝粒子

  2010年十大前沿科学 强子对撞机模拟大爆炸(图)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发光气泡

  欧洲南方天文台(ESO)的甚大望远镜(VLT)以其揭示了早期宇宙中罕见的庞大发光氢云的能量来源。观测首次显示,庞大的“莱曼—α气泡”——最大的单个天体之一,一定是深埋其中的星系驱动的。研究报告将刊登在2011.8.18出版的《自然》期刊上。

  一个天文学家团队借助ESO的VLT,研究了一个不寻常的天体——“莱曼—α气泡”。这种罕见的庞大而非常明亮的天体,通常在早期宇宙中物质密度很大的区域出现,团队发现其中之一的光是极化的。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偏振光用来在影院中创建立体电影效果。这是我们首次在莱曼—α气泡中发现偏振光现象,这可以帮助我们解开它们的发光之谜。

  报告首席作者、法国图卢兹大学的马修 海耶斯(Matthew Hayes)解释说:“我们首次发现了这种神秘天体的散射内部明亮星系的光,这不同于它们自身的发光。”

  莱曼—α气泡(LAB)是宇宙中最大的单个天体之一:这种庞大的氢云直径可达十几万光年(比银河系直径更大些),并可与最亮的星系争辉。这些天体都在遥远的距离上,也就是说它们存在于宇宙仅有几十亿岁的时代,对我们了解早期宇宙中星系如何形成和演化而言,它们相对重要。但是这些天体强烈光芒的能量来源,以及气泡的确切属性,我们仍不清楚。

  团队研究这些气泡中最先发现也是最亮的一个——LAB-1,它发现于2000年,离我们远达115亿光年(红移达3.1)。它的直径约为30万光年,是已知最大的LAB泡,内部含有数个原始星系,其中之一还是活动星系。

  现有多个互相竞争的假说,对LAB现象做出解释。其中一种假说认为,由于LAB的巨大质量,冷气体受引力作用落向中央,受到加热而发光(所有气体云收缩都会变热);另一种则认为它们被内部的明亮天体激发而发光,内部的源可以是正在大量形成恒星的星系,也可以是吞噬物质的黑洞。新观测显示,LAB-1中潜伏着星系,而气体下落的加热效应则不明显。

  团队通过测量LAB-1泡的光是否偏振来检验两个假说。天文学家通过研究光的偏振可以知道这些光是如何形成的,或光到达地球前经历了什么。如果它们被散射和反射,就会变成偏振光,这种微妙的变化可以被精密光谱仪检测到。当然,要测量如此遥远的莱曼—α气泡的偏振光,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

  报告合作者、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Claudia Scarlata(女)补充道:“这些观测必须借助VLT和它的中精度光谱仪(FORS)。我们明确需要两个条件:口径超过8米的巨型望远镜,用于收集足够的光线;能测量偏振程度的照相设备。全球的大部分望远镜都不能同时满足这些条件。”

甚大望远镜跟踪拍摄LAB-1泡达15个小时,最终发现气泡中心的光是非偏振的,而围绕中心的环状区域,光是偏振的。假如气体仅仅是简单地落向中心,这种效应几乎不可能产生;但如果光来源于深嵌其中的星系,并被泡中的气体散射,就是可能的。

现在,天文学家计划观测更多的类似天体,以确认在LAB-1泡中发现的效应,是否在更多天体中存在。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牛的每一次进食都是制造甲烷的过程

  科学网(kexue.com)讯 美国食品和农业组织表示,世界上大约14%的温室气体是由于农业所致。农业排放物中的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甲烷,从造成全球变暖的程度来说,甲烷要比二氧化碳的危害大23倍。然而到2030年,农业甲烷的排放量会增加60%。全世界有150亿头牛和数以亿记的放牧牲畜排放出包括甲烷在内的大量的污染气体,其中有三分之二的氨气来自于牛。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牛通过打嗝排放出大量的甲烷,还有一少部分通过肠胃胀气排放。关于奶牛的平均甲烷排放量的数据统计各不相同,有些专家说是每天100-200公升,而有些专家说是每天500公升(大概132加仑),但不管怎么样,这个数据是庞大的,数量相当于一辆汽车一天所产生的。

  要了解为什么牛会制造出甲烷,更重要的是要了解一些它们的消化系统。牛、山羊、绵羊等一些动物都属于同一个种类,称为反刍动物。反刍动物有四个胃,它们在胃里消化食物,而不是像人一样在肠子里消化。反刍动物吃下食物,然后会使食物回流到嘴里作为反刍再吃一次。它们的胃里充满了帮助消化的细菌,但是同时也会制造出甲烷。

  在阿伯里斯特威斯城的威尔士大学有一个研究,追踪羊制造出的大量甲烷和氮气。这一研究为牛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对比模式,因为牛和羊有着相似的消化系统,但是羊没有那么难以控制。研究范围内的羊生活在塑料的隧道洞中,它们通过各种食物制造出的甲烷都被监控。

  还有许多其他的努力致力于减少反刍甲烷的产生,比如尝试繁殖寿命更长的、有更好的消化系统的牛。在德国的霍恩海姆大学,科学家们制造出一种药片可以制止牛的瘤胃(牛的第一个胃)中产生气体,并且把甲烷转化成葡萄糖。但是这种药物需要严格的饮食和有组织的喂养时间,但这似乎可行性不大。

  如何减少动物甲烷的排放俨然已成了一个世界课题。(科学网kexue.com 重林)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电影后天或称为现实

融冰会怪变海流

  科学网(kexue.com)讯 目前地球温室效应影响严重,全球气候受到严重威胁,现在冰岛附近的冰川已开始大量融化,科学家通过研究冰川融化现在有了惊人的发现。随着冰川的不断融化,地球的引力正在悄然见发生变化,更可怕的是如果寒冷的冰川不停的融化,加速流入海洋,会导致洋流的改变,使地球温度发生颠覆性的改变。

  研究人员测算的结果显示,2004年至2006年,北极群岛由于冰川和冰帽融化导致平均每年有29立方千米的水量流入海中;2007年至2009年,这一数字剧增至92立方千米;6年间这一区域融冰的总入海量已相当于美加边境地区伊利湖四分之三的贮水量。

  在20年前,科学家们变开始注意到一些问题,格陵兰岛和南极洲的冰川融水明显改变了地球的重力场,曾以冰川形式聚集在地球两极的质量,正迅速流入海洋中,散布到世界各地。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卫星测地学研究者史蒂芬表示:“虽然目前对地球的改变很小,但通过卫星还是可以检测出来的。”

  由于地球的自转,冰川融水由两极向赤道转移。通过对地球反弹抵消量的计算,科学家或能确定抵消效果何时开始产生,进而确定开始融化的时间。了解融化产生变化的时间对预测未来的影响至关重要。内勒姆表示:“冰川学家知道格陵兰岛和南极洲正在融化,但由于缺乏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数据,他们很难确定这种融化从什么时候开始改变。我们的研究使时间的不确定性有所减小。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约就是冰川融化开始改变的时间。”

  密歇根大学研究人员亚历克斯·加德纳说:“我们此前认为这一地区并不会助推全球海平面上升,但现在我们意识到,在2007年至2009年间,除南极洲和格陵兰岛外,这一地区对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助推作用最大。”

  如果北半球冰川融化过快,冰川融化的海水打乱了大西洋环流的走向或温度,北半球的温度变会发生颠覆性的改变,它最终可能会导致北半球极度寒冷。就像电影后天那样,到处是冰天雪地。海洋学研究所研究者罗伯特说:“现在科学家还因为会不会改变温度而争辩,不过由于冰层融化,使水传递到北大西洋,目前北半球降水增加可是事实。这一切还全是猜测,可能是人类对温度变化过于敏感所致。”

  (科学网kexue.com 瑞恩)

  相关阅读

  日本和美国科学家同发现 南极冰川正在高速流失

  北极熊并非游泳高手 冰川融化加剧幼崽死亡(图)

  奥地利科学家认为 应警惕冰川迅速融化的恶果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僵尸老鼠:科学家发现一种寄生虫能寄生并操控受感染老鼠的行为,使其丧失对猫的天生恐惧感僵尸老鼠:科学家发现一种寄生虫能寄生并操控受感染老鼠的行为,使其丧失对猫的天生恐惧感

  北京时间8月24日消息,科学家发现一种寄生虫能寄生并操控受感染老鼠的行为,使其丧失对猫的天生恐惧感。

  在自然界,猫的尿味是啮齿动物天然的威慑剂,这些小动物会灵敏地察觉这种味道并主动远离它们的天敌。但是最近研究人员发现感染弓形虫后的雄性老鼠在暴露于猫尿味环境后,其大脑中和性吸引相关的区域竟然呈现活跃状态。而与此同时,其大脑中负责恐惧的区域受到抑制。

  论文合著者,美国斯坦福大学神经科学系教授罗伯特·萨珀尔斯基(Robert Sapolsky)说:“一般情况下,我们预料弓形虫感染后会抑制老鼠大脑的正常恐惧功能,但是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发现它竟然还会引发性唤起,这让我感到很奇怪。”

  弓形虫需要进入猫的消化系统才能完成后代的繁衍。因此,这种病原体不但通过操控老鼠的大脑,抑制其对猫的气味的恐惧,甚至还通过欺骗性的性唤起让它们向猫靠近,从而大大增加了它们被猫捕杀的风险。因为只有这样做,弓形虫才能得以进入猫的消化系统,也才能得以完成后代的繁衍。

  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弓形虫仅仅会更改老鼠对于猫尿味的本能恐惧反应,也就是说受感染的老鼠的其它情感反应:焦虑,害怕,社交能力,记忆都仍然是正常的,并且对非猫科捕食者的味道仍然保持恐惧心理并能引导自己及时躲避危险。

  研究者之一,斯坦福大学博士生帕特里克·豪斯(Patrick House)说:“这些发现支持这样一个观点,即弓形虫会针对特定目标进行操控,从而形成仅仅针对猫的恐惧反应抑制。与此同时,此次的研究还暗示恐惧和吸引的反应可能是统一的,或者至少可以说并非完全不相关的两种情感。”生物学家们相信这项进展将有助于进一步搞清本能的恐惧感和性吸引的生物学机制。

  不过这项研究并未能搞清弓形虫具体是如何实现对老鼠大脑的操控的,而仅仅是证明它确实实现了这种操控。先前有研究认为弓形虫在侵入寄主大脑后会寄生在大脑杏仁核部位,这里正是大脑负责恐惧和其它情感行为的区域。

  但是此次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则将这项结果更推进了一步,他们证明弓形虫不但侵入并找到了雄性老鼠的大脑杏仁核部位,甚至还对这一区域的某一特定功能区进行了篡改,使老鼠只特定地对猫的气味失去天然的恐惧感,并使大脑在探测到猫的气味时激活对雌鼠引发的性吸引反应。

  人类群体中大约有1/3的人口对弓形虫检测呈阳性反应,这主要是由于食用了没有煮熟的肉制品所致。对于人类而言,弓形虫危害最大的当属怀胎的婴儿和孕妇。

  然而根据一些最近的研究,弓形虫被证明和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有关,这种病症的显著特征正是大脑杏仁核功能紊乱和行为失常。生物学家们正在做进一步的分析,试图搞清弓形虫究竟是如何对寄主大脑进行操控的。(晨风)

发表在栏目: 科学

  香港学者经过八年的跨学科研究首次破解传统中医针灸的止痛原理,研究发现针灸是借针刺产生声波讯号,启动细胞的钙离子流动,产生胺多酚物质达到止痛效果。

  据香港媒体报道,有关研究是由香港大学医学院前院长林兆鑫、香港应科院前行政总裁杨雄哲,以及港大医学院助理教授李耕共同进行,过去八年他们最先利用猪、牛肉做测试,其后在老鼠、兔子身上做针灸,最后进行人体测试。

  杨雄哲表示,他们利用了磁共振摄影技术,成功发现针灸时因震动会产生横切声波,并由肌肉充当传导体把声波在体内传导。当声波到达细胞后,会打开细胞壁的钙离子通道,令钙离子能与白血球互相作用,产生胺多酚,发挥止痛的效用,而这副“止痛药”不会上瘾也没有副作用。

  杨雄哲指出,进行临床研究时,分别于志愿者小腿的外丘穴及非穴道的肌肉施针。结果发现,当针刺在穴位时,其形成的横切声波能传递到6至8厘米深;但当针刺在非穴位时,其传递距离只有不足一半。以往外界一向认为针灸是通过刺激人体神经产生疗效,但未能解释为何能有持久效果,这次研究则证实横切声波同时会启动细胞内钙离子流及钙震荡,达到频率放大效应及记忆能力,令针灸后效果可维持1.5小时。

  李耕指出,可以利用针灸达到调理人体内的平衡,对防止衰老有作用。在美国一些大城市,近年兴起用针灸方法影响人体荷尔蒙分泌,成功将女性更年期延后,达到保持青春之效,不少踏入中年女性对此趋之若鹜。

  林兆鑫则表示,以往针灸因为没有科学理据支持,西医并不相信其疗效,但这次证实针灸绝非另类疗法。日后可继续循横切声波及钙离子通道等方向,就特定疾病、疗效或穴位作针对性研究。

  针灸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科学,在中国已有逾3000年历史,因缺乏科学理论的支持,虽然现在已被广泛应用,却仍被西方医学界视作另类疗法。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英国一项最新研究说,女性肥胖程度与下一代肥胖程度之间存在关联,那些身体质量指数(BMI)较高的母亲产下的婴儿体内脂肪含量也较高。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儿科研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测量了105对母亲和婴儿的肥胖程度。母亲测量的是怀孕前的身体质量指数(也称体重指数)。对于婴儿,则用磁共振成像技术测量了他们体内的脂肪含量和分布情况。

  结果显示,母亲的体重指数与婴儿肥胖程度之间有明显相关性。如果母亲体重指数较高,婴儿体内的脂肪含量,尤其是腹部和肝脏内的脂肪含量也较高。并且这种现象不只限于肥胖女性,即便体重正常的女性,其体重指数与婴儿脂肪含量之间也有这种相关性。

  领导研究的尼娜-莫迪教授说,肥胖是许多疾病的诱因,从婴儿期开始就有较高的脂肪含量可能会带来长期的健康风险,因此肥胖的女性如果想要孩子,最好在怀孕前就注意减肥,以从胎儿期就开始帮助孩子防止肥胖。

发表在栏目: 科学


食物对孩子起重要作用

  科学网(kexue.com)讯 人们常说,现代的年轻人生活很滋润,没有了曾经的艰辛,其实这只不过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事实上,现代年轻人经历的可能是比过去充满更多危险的人生。至少对男生来说是如此。

  一项最新研究显示,现代年轻人比过去更快性早熟。今天一个18岁的男孩,在身体上发育上,会比19世纪(1800年)时的一个22岁的男人更成熟。然而,他们的大脑智能却不一定跟得上。这意味着他们可能会让自己的生命去挑战更多不必要的风险。

  这项理论来自德国一名研究人员的研究。他研究的题目, 叫英年早逝(accident hump)。其中许多案例,是因为睾丸酮(Testosterone,即男性贺尔蒙) 满溢造成冲动所导致的死亡。

  该项研究采用了包括英国在内等五个欧洲国家的死亡纪录。研究者发现,英年早逝者的平均年龄,从1750年一直至1950年,是稳定的下降,下降的速度是每10年平均年龄下降2.5个月。以此推算,现代年轻人比19世纪时同一年纪的人要早熟四岁。

  研究员约书亚戈尔茨坦(Joshua Goldstein)说,英年早逝在工业革命和发明汽车之前就有,但平均年龄却稳定下降,因此,最好的解释就是现代的男孩比以往古代人更快早熟。而现代人生活水平提高、营养好、医疗进步,都可能是导致性早熟的原因。而多项研究也显示,现代女孩愈来愈早熟,月经也跟着提早到来。

  造成现在年轻人早熟的最主要原因其实取决于食物,很多食品里富含激素,如果孩子长期摄入这些成分,就会成为性早熟患儿。性早熟患儿常吃饲养的鸡鸭、黄鳝、水产等肉类,这些食物富含雌激素、促生长激素。同时,各种抗生素、食物添加剂、催熟蔬菜水果中的各种催熟剂等,以及不少家长让孩子长期吃牛初乳、蜂王浆等补品,都是导致儿童性早熟的“催化剂”。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洗涤剂、农药及塑料工业排放的物质及其分解产物,也会产生激素污染物,都是儿童性早熟的诱因。

  因此,科学家称,家长应科学控制孩子的饮食结构,没有医生的指导,千万不要让孩子过多地吃牛初乳、蜂王浆等补品。

  (科学网kexue.com 瑞恩)

  如何防性早熟

  1、营养过剩会致性早熟,家长应注意高蛋白食物的摄入量不要过多,每餐实行肉菜搭配。

  2、少吃洋快餐,油炸类膨化食品易致性早熟。

  3、不要盲目给孩子食用蜂王浆、蜂花粉等“补品”或是增进智力的保健品。

  4、不要让孩子接触避孕药物、丰乳美容品等,以及成人化妆品或护肤品。

  5、处于哺乳期的母亲不可使用涂抹在乳房上的丰乳产品,以防被宝宝吃进体内。

  6、孩子要少吃反季节蔬菜和水果以及含有添加剂的食品。

  7、父母亲密时要避开孩子,此外禁止孩子看与性有关的影视和书籍。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狗对人类帮助很大

  科学网(kexue.com)讯 狗是人类的朋友,它们不仅仅是我们的宠物,如今的狗狗帮助我们做许多工作,除了警犬,搜救犬,导盲犬,现在狗已经可以为人类看病了。德国最新研究发现,经过训练的嗅探犬,可利用其灵敏的嗅觉,辨别出人类是否患肺癌,成功率高达7成;研究人员表示,当前仍不确定是人体何种气味,或特殊的化合物,使得狗狗可凭嗅觉判定,但已让研究前进一大步,研究报告已发表于最新一期的《欧洲呼吸道期刊》。

  医师沃里斯及研究人员先挑选包括德国、澳大利亚牧羊生活犬及拉布拉多猎犬在内等4条狗,进行为期11周的训练;再找来200为受访者,分成叁组,其中身体健康者110人、患患肺癌者60人及有慢性阻塞性肺呼吸道疾病50人。

  所有受访者皆对塞满毛绒的试管吐气,再让经训练的嗅探犬嗅闻,结果鼻子灵敏的嗅探犬,成功嗅出肺癌病患与肺呼吸道疾病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发现,经训练过的狗,辨别人体是否患患肺癌的淮确率高达71%。

  自1989年就有研究指出,狗能闻出癌症,后来陆续研究证明狗可以嗅出乳癌、皮肤癌及肠道方面的癌症;研究人员深信,肿瘤会制造可挥发的化学成分,因此狗闻得到。

  由于狗的鼻子无法是常态探测工具,德国研究人员希望,未来能找出嗅探犬闻到的气味成份,并研发电子鼻,作为未来筛检肺癌患者的依据。 但英国癌症研究中心科学表示,研究结果仍需时间来评估,狗鼻子是否确实闻到肿瘤散发的臭味分子,以及这些数据是否正确。

  现在我们人类可以说是谈癌色变,其实如果早期可以发现,治疗癌症并不困难。此前美韩等国科学家就发表研究报告称,某个基因的突变可能是正常细胞转变成癌细胞的最早征兆。他们对两种原发性癌细胞的TP53基因分析表明,在多数情况下,这个基因的突变是在细胞癌化之前最早发生的,而不是原先所认为的那样在癌化后发生。


很好的抗癌食物

  其实食疗也是抗癌的一种方法,前不久在英国种植的一种新型食物糙莓浆果。这种新产品被命名为Mac Black,相比传统的红色品种它的味道更强烈。不过重要的是,科学家确定它包含的化合物能够有效的预防癌症。

  俄亥俄州立大学(Ohio State University)的研究表明给患有结肠肿瘤以及食管肿瘤的老鼠注入糙莓浆果之后,肿瘤有着明显的缩小。同时,树莓和黑莓的提取物可以有效缓解乳房癌、宫颈癌、结肠癌以及食道癌的发作。计算黑莓提取物对结肠癌以及食道癌的影响的临床试验已经开始。Mac Black源自北美,5年前被英国最大的浆果种植园发现并移植去英国,从那时候开始它就大面积繁殖并开始进入市场。作为新品种,并且价格便宜干净卫生,2英镑就可以买到125g。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豆类糙米有助降低肠癌风险 高纤维食物促"排毒"

  台大破解抗癌药物分子机制 未来有助于开发新药

  古代人饲养狗用途广泛 可爱宠物竟被当取暖工具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和美国航天局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近日发现,南极冰川正在高速流失,部分冰川正以每天4至5米的速度流入海中。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说,此次调查过程中,两国科学家利用了日本、加拿大和欧洲的多颗人造卫星于1996年至2009年间拍摄的3000多张照片, 对南极大陆所有冰体的移动进行了观测。调查显示,南极冰川的移动速度非常快,很多地点的冰川以每年250米的速度流向大海。其中,冰川移动入海的最快速度为每天5米左右。该机构研究员岛田政信说,他们发现,由于冰川持续向海中移动,南极大陆表面覆盖的冰盖不断崩塌。

  他说,弄清了冰川入海的速度,就能够大致推算进入大海的冰量。这些数据可以帮助预测海平面的上升速度等。

  本次调查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25 页,共 11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