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9月5日消息 (记者李谦 实习记者吴东泊)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2010年12月19号的一次实验,改变了东北农业大学28名师生的人生轨迹。这是一次羊活体动物实验,先解剖,再肢解,最后观察羊内脏。整堂解剖课从上午一直持续到下午,它的结果却是:28人感染严重布鲁氏杆菌传染病。
症状:打球打十分钟腿抖
28人:14个男生、13个女生,还有1位老师。这样的悲剧为什么会发生?现在的他们身体怎么样了?昨天,中国之声记者辗转联系到一位被感染的学生。为了保护当事人,我们使用了化名。
今年24岁的小何(化名)是东北农业大学应用技术专业大四的学生。身高1米82,原本是学校篮球队成员的他,描述了自己现在的身体状况:现在就是身体各个关节都疼,现在跟以前比明显就是体力差了很多,我就是端一盆水,端一会就觉得胳膊非常酸。现在要是打球打十分钟左右腿都抖那个样。
记者:你们现在还上学吗?
小何:现在已经开学了
记者:家长怎么看这件事?
小何:非常上火,我的同学们就和学校协商这个事儿,但是协商完了,也没有什么好的结果。
羊未被检疫 无消毒具体要求
事情发生在去年12月19号,东北农业大学应用技术学院0801班的学生进行“羊活体解剖学实验”,小何记得那天的解剖课从上午一直上到下午:上午是解剖,就是把羊整个剖开看,所有的东西都打开看了,那只羊就是被我们解剖之后全都肢解了。下午一点多的时候我们有一个观察,就是观察羊的内脏。
小何说用来试验、被染病的羊那天被几个班级的学生重复使用,他们解剖时羊的子宫里还有上一个班级同学留下来的纱布:我们有一个动物医学学院的一个班级,他们之前用这只羊做剖腹产手术,他们做完之后我们后来又用了这只羊,当我们用这只羊的时候这只羊的子宫里面还有纱布呢,老师当时还开玩笑说他们怎么不留个剪子在里面!我们用了一次,当时我们在做实验的时候一个动物科学学院的一个学生来取的胃液,他们也用了一次。
记者:到底什么原因被感染?
小何:据学校说是羊没有被检疫。
记者:你们之前做过这样的实验吗?
小何:以前做过一些小的,就是一些鱼了鸡了之类的,在大二的时候。
记者:准备工作是否规范呢?
小何:还好吧但是也没有那么严格的,就是怎么说的,但是反正就是感觉上不是太严谨的,你像戴手套啊什么的就是没有带,也没有什么具体的要求消毒的什么都没有。
原学院院长被免 校方电话无人接听
今年6月,东北农业大学做出了对这一事件的《调查报告》,免去动物医学学院院长、党总支书记等人的职务。校方同时表示,愿意承担治疗的全部费用,并“根据患病学生三个疗程结束后的治疗结果,充分听取患病学生和家长的意见诉求,尽快拿出赔偿等善后问题的解决方案。”
校方的说法自然没错,但是小何们的身体何时能够痊愈,落下的课程什么时候能够补上?未来的工作和生活该怎么办?这一系列的问题如今都摆在了28个师生的面前。
小何几天前被医院拒绝继续住院,问起未来他显得既迷茫又担忧。
小何:好像说这个菌是终身携带的,不能达到那种完全治愈,我们也非常迷茫,因为我们已经开学了,但是我们现在的身体条件坐着一个小时不到,就可能腰疼啊,全身各关节疼得非常的严重。然后还不能治疗。学校老师也通知我们必须得来上课了,说学校有规定说不上课可能会开除我们怎么怎么的。
记者拨通了因此事被免职的原动物学院院长郑式民的电话,对方以不再管理学院为由拒绝了采访,学校办公室的电话也始终无人接听。
每年有几万人感染 严重者或丧失生育能力
记者随后采访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教授、专业从事布鲁氏菌致病机制和防控技术研究的吴清民教授。
吴清民:这个病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发烧内一个月治疗就是急性期。如果在急性期治疗,90%的人是可以把体内的细菌杀死,不会再反复的。 但如果男性睾丸出现肿大特别厉害,有些人需要睾丸切除;如果肿大后萎缩可能会出现丧失生育能力。
这次染病事件,做实验的学生一半染病,一半没事,吴教授解释布鲁氏菌传染的主要途径。
吴清民:我们如果徒手去做,看着这个手臂上没有任何的伤口,但是他有很细的伤口的时候,这个细菌是可以侵入的,这是一种途径。第二种途径,在打开的时候,有可能会形成气溶胶,这个气溶胶是可以通过口腔、通过眼结膜感染。另外,如果我们做完实验没有及时去把手消毒,清洗干净,比方在吃个东西也能感染。最主要的是眼结膜、鼻腔粘膜和口腔来感染,也可以通过皮肤感染。
吴教授介绍,我国每年有几万人感染布鲁氏杆菌,防控工作越来越严峻。但他同时也想通过广播给同学们鼓励,信心是战胜布鲁氏杆菌的关键。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新闻热线4008000088,登录平台或拨打热线电话,即可将您手中的新闻线索第一时间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派出记者调查事件、报道事实、揭开真相。)
本报记者 王帝 实习生 梅轶竹
北邙,即邙山,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境内,因背山面河,地势开阔,被帝王将相认为是死后长眠的理想之地,因此历朝才有“生在苏杭,葬在北邙”一说,也才有了邙山周围古陵墓多如牛毛的景象。
资料显示,邙山陵墓群面积约756平方公里,大型封土墓堆970余座,古墓葬数有十万之多,包括东周、东汉、魏、西晋、北魏、后唐六代共计24座帝王陵墓及陪葬陵墓。
2001年6月,邙山陵墓群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范围包括洛阳市区、孟津、偃师等地。
2011年4月,中国青年报以《洛阳,古墓劫》为题报道了当地盗墓乱象后,近日,记者再次赴洛阳实地调查,却发现了更令人震惊的事实:被当地人称为“大冢”的历代皇族陵,有些竟变成了现代人的坟墓。
盗墓者称,在这“鸠占鹊巢”情景的背后,却隐藏着“洛阳铲”(盗墓贼使用的一种工具——记者注)走出洛阳、伸向全国的故事。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百姓冢
在邙山陵墓群范围内的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妯娌村,数个大冢散落在田间地头。
据当地人介绍,这种大冢,正式称呼应为封土堆,高达10米以上,周长百米,远看如一座座小山。当地人告诉记者,“封土堆里埋葬的一般都是历朝皇亲、贵族等有钱人家。”
在上一次探访中,记者曾发现这些大冢“身上”多留有盗洞痕迹。而这一次,中国青年报记者却发现,这些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冢中的某些封土堆,却变成了现代平民墓。
在送庄镇附近一处远离村路的大冢的坡上,记者发现一块大半截埋在土里的墓碑,墓碑的样式很新,从残留在外面的文字上可以看出,这里埋葬了一位上世纪90年代末去世的人。
“文物局不查吗?”中国青年报记者问。
“查”,村民答道,“查到也罚,所以都把墓碑埋进去许多,这样文物局看到了不知道是谁家的,也不好再挖出来。”
记者发现,这种在封土堆范围内动手脚的做法并非个别现象,在孟津县送庄镇,甚至有一家工厂直接把封土堆当做了“后墙”。
但随后的发现,更令中国青年报记者震惊。
在平乐镇某村的一个大冢上,记者在当地人的指引下发现了三个盗洞。盗洞呈半圆形,足以容纳一人进出。有的盗洞口被零碎的酸枣枝遮挡,十分隐蔽,但有的则直接袒露着。
透过一个垒着红砖的洞口,记者发现,盗墓洞里安放着一口棺材,“这棺材并非是‘原装’,而是最近放进去的。邙山附近的大冢大多都是汉唐时期的,那会儿的棺材见着风就烂透了。”这位当地人说。记者随即询问了在附近劳作的村民,得知,这很可能是村里的人,死了以后放这儿的。
古代皇族的陵墓何以成了现代村民的墓穴?看到记者惊讶的表情,村民表示,这没有什么好吃惊的。“你看那边那座,里面一个洞里好几口呢。”在村民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了另一座位于妯娌村东侧的封土堆,在其坡上,有一个可容一人进出的通道。记者进入后没多久,就发现墓道里摆放着八口成色较新的棺材。这些棺材形状细窄且长,当地人称,装的可能是骨骸或骨灰。
墓道右侧通向一间小墓室,半圆形的墓门内有五六平方米的空间,小墓室被重新“装修过”,墓壁上有石砖。据当地人推测,这是现代人砌上去的。整个封土堆,除了八口后人的棺材外,竟是空无一物。
记者随即调查了附近的封土堆,发现至少四座大冢都存在此类情况,其他一些当地人称情况类似的大冢,因入口被混凝土等封死,无法一一验证。当地人反映,平乐镇三十里铺村、新庄村、张盘村及送庄镇的护庄村、后营村、东三头村等村的皇陵,同样存在这些情况。
新盗墓经:有组织的异地盗墓
皇族陵何以成为百姓冢?
有村民说,“皇族陵,风水好。”
也有村民说,“为了省下点农田,而且也方便。”
干了10多年盗墓的盗墓贼老张(化名)却给了记者一个不同的答案,“还有一个原因,因为安全,盗墓贼不会光顾,文保局更不会来。”老张告诉记者。
“我看过你们媒体的报道,你们说了洛阳本地的盗墓现象,却不知,在洛阳地里挖平民墓的只是‘业余的’,‘职业的’有很大一部分‘业务’是去异地挖墓,这些你们都没说。”老张说,“像大冢,‘业余的’不敢动,他们缺设备,也没这胆子。而专业的现在也不会去挖已经变成‘百姓墓’的大冢;大家都知道,虽然邙山皇族墓多的是,可经过历朝历代,基本都被挖空了,现在本地挖大冢的,都是基本确认能有东西后才动手。”
老张告诉记者,但本地的“优质墓源”有限,很多年轻的,跟着“支锅的”(组织盗墓者——记者注)出去干。“这样,把棺材放大冢里就更安全了。也可以说,大冢无物,以致村民放棺材的现象是让人去异地挖墓的原因;异地挖墓的现象又让老百姓能放心地把大冢当做自家坟。”尽管老张的解释颇为勉强,但他口中“异地盗墓”的话题,却吸引了记者。
“什么是异地盗墓?”记者问。
打开了话匣子的老张对记者说,“就是一些‘支锅的’提前联系好买家,提前到外地踩点、梳理好关系,打好招呼,再回来找人。有人掏钱,年轻的就乐意跟着他们出去干。”老张说,“管吃喝,管住宿,还给配车来回接送,铲子啥的也是他们给,人去了直接挖就行。”老张告诉记者,这样有组织地外出盗墓,对他来说都是平常事,“一般一走就是一个月,多的走两三个月,大部分是去山西、陕西、山东那些墓多的地儿。”
“离开熟悉的地方去盗墓,有什么危险吗?”中国青年报记者追问。
“有一次去陕西长安县,半夜挖到一半,突然塌方,最后所幸把人挖出来,没死。还有一次,去山东,村民不让挖,就打了一架,最后我们被打跑了。”老张回忆道,“要说困难,还有一点,就是我们去外地次数多了,当地人也懂了怎么挖,可能以后外地就不好干了。”
“警方和文物保护部门查处吗?”记者问。
“有啊,在山西长治,有一次我们被人举报,说我们鬼鬼祟祟,警察就到了我们住的地方,他们看到了‘洛阳铲’,不过他们不知道是干什么的,最后就没事了。”老张回答,“其他我经历的,一般都是挖完了把东西带回洛阳,一路上也没被查过。”
老张最后说,“所以,你想啊,这么多年了,我还能在你面前,你说的那些部门都管不到我们,那现在棺材放进大冢里,就更没人管了。”
文保研究者:文保政策执行不力
对此现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李健民研究员接受记者采访时非常痛心,“我国的文物法确实规定了很多内容,各方面虽然都有所涉及,但规定是规定,执行起来力度差、漏洞多。”
记者发现,将邙山古墓群古墓“改装”成现代百姓墓以及盗墓的行为,确与我国《文物保护法》内容相悖,现实中却依旧存在。李建民研究员表示,很多地方的文物保护单位只做表面文章,不把文保工作当回事。“曾经有些地方的村民发现有盗墓现象,打电话给文物局,根本没人理。实在没办法,就打电话给我们考古队,但我们束手无策,因为我们管不了。”
对此,李建民研究员还表示,盗墓猖獗到这个地步,还与一些地方警匪勾结有关。“你看凡是一个地方盗墓盗得很凶,肯定是有当地公安给他撑腰。公安成了盗墓贼的保护伞了,甚至参与其中,这更反映出我们国家文物保护政策执行不力。”
对于打击文物犯罪的困境,河南一位从事刑侦工作多年的刑警老邓(化名)告诉记者,现在河南已经没有警察愿意接手跟文物相关的案子了。他说,主要原因是“办盗墓案件有几大障碍一直挡在前面”。
“首要原因是盗墓是个暴利行业”,他说,“盗墓成本很低,一个人支锅,花费的主要是劳务费,但挖得文物的话,经济利润却十分可观,这就让许多人难以抵挡诱惑”。
老邓认为许多民众报案也不及时,“以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看盗墓”,公安机关就很难及时获悉盗墓案件。老邓告诉记者,警力用在保护登记在册的陵墓上还忙不过来,对于河南地下千千万万未经勘测、登记的陵墓,几乎没有保护措施和手段。
“另一大原因就是盗墓案件不同于其他刑事案件,没有明确的受害人,并且调查取证周期长,往往在刑法规定的刑拘时间内完不成取证工作,就不得不把犯罪嫌疑人放了。”老邓说,“这样警察投入大,但收效少,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做盗墓的案子”。
百姓冢何时能还原皇族陵
面对文物保护的困局,洛阳市有关部门也作了努力。2011年4月,中国青年报等媒体报道洛阳盗墓乱象后,5月16日,洛阳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在洛阳市政府官网上发布了《关于公布〈洛阳市邙山陵墓群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保护条例》称,“市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在邙山陵墓群重要墓葬、重要遗址、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设立保护标志、界桩等保护设施并予以公示”,“在邙山陵墓群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工程建设,应当符合邙山陵墓群保护规划,不得破坏邙山陵墓群的环境风貌”。
洛阳市法制局法规科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该条例已送交洛阳市人大。但洛阳市文物局文物科工作人员对记者说,邙山陵墓群范围比较广,要将每一处陵墓都做标示,不太可能,“目前是仅一部分有”。
中国青年报记者就皇族陵变百姓墓一事致电洛阳市文物局文物科及负责邙山陵墓群日常保护的洛阳第二文物工作队,相关工作人员拒绝回应记者的问题,称需经洛阳市委宣传部通知后,才能接受采访。
随后,记者向第二文物工作队严主任反映了所见情况,严主任表示“知道了”,但不接受记者的采访。
在可能出台的《洛阳市邙山陵墓群保护条例》之外,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资深文保专家李晓东还指出,仅严格执行国家的文物保护政策是不够的,关键还是靠政府的支持。动员群众参与文物保护的模式更有利于开展工作,该模式在这几年有很大的发展和完善,“但在有些地方坚持不下去”。李晓东说,“农村的文物保护员应该得到一定的补贴,这些都需要政府大力支持。有些地方政府将文保员补贴列入预算,使其工作有了保障。有的地方还给文保员购置了一些设备,这有利于发挥文保员的工作积极性。”他认为,这样就能有效遏制文物破坏的状况。
艺术家想象中的脉冲星和它的小伴侣星( 白矮星)
由“钻石”组成的行星大小的天体(白矮星)被发现绕巨蛇座内的一颗4000光年远的脉冲星公转。
利用澳大利亚帕克斯的64米射电望远镜探测到这颗脉冲星PSR J1719-1438,并用英国的洛维尔射电望远镜盒夏威夷的凯克望远镜进行了确认。脉冲星是极端致密的城市大小的恒星,1.4个太阳质量被压缩进20公里的直径范围内,并快速地自转;PSR J1719-1438以每分钟10000次的令人晕眩的速度自转。
来自澳大利亚、德国、意大利、英国和美国的天文学家注意到脉冲的到达时间被系统地调制了,这说明小伴侣星诸如行星的引力拉力。通过分析脉冲的调制,天文学家了解到伴侣星每2小时10分钟完成绕脉冲星一圈的转动,两颗天体之间的距离是600000公里。这颗天体必须不超过60000公里宽-否则它将被脉冲星的引力撕裂-但具有相当于木星的质量。
这颗伴侣星的密度和大部分由碳和氧组成的一致,被认为是一颗白矮星,它的大部分质量被脉冲星剥离了。
“毫无疑问它曾经是一颗恒星,”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本杰明·斯塔普斯告诉《今日天文学》。“这是我们已知的按这种方式形成的唯一系统,因此我们认为它是相当罕见的。”
大约百分之七十的毫秒脉冲星有某一种类的伴侣星,但在这个新事例中,天文学家认为在其原始形态的伴侣星通过转移物质并让它自转起来,从而把一颗老的死亡的脉冲星变为一颗毫秒脉冲星。
“我们知道几个其它系统,被称为极致密低质量X射线双星,有可能根据上述情景演化并有可能代表类似的J1719-1438脉冲星的,”团队成员安德烈·博赛提说。
双星的最终命运由赠与星在物质转移时的质量和轨道周期决定。“我们认为系统现在处于其生命周期的稳定相位,因此可能保持这样,”斯塔普斯说。“我们一定将进一步研究这个系统。我们会进行更深入的红外观测,也试图测量该天体在天空中移动的速度,这可能告诉我们关于系统起源和未来的更多信息。”
这个发现是在全天系统地搜寻脉冲星期间获得的,在200000吉字节的数据中发现的。论文发表在本周的《科学》杂志上。
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借助于哈勃望远镜14年来拍摄的高解析度照片,一组科学家制作了一段延时影像,呈现了一颗新生恒星壮观的喷射现象,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照片中的喷流长度10倍于太阳系,喷射速度则超过每小时44万英里(约合每小时70万公里)。
1.年轻恒星形成波浪
一段刚刚公布的恒星弓形激波影像截图,展现了在太空中移动的发光密集气体云。弓形激波是一种物质波由附近一颗新生恒星喷射的强大喷流形成。这种高速喷流被称之为“赫比格-哈罗天体”(以下简称HH),从年轻恒星的极地地区喷出。
恒星喷射视频由一组科学家制作。他们利用美国宇航局/欧洲航天局的哈勃太空望远镜14年来拍摄的高解析度照片,制作延时影像,展现这种神秘的喷射现象。弓形激波是HH 34的一部分。HH 34从猎户座的一颗恒星喷出。在此之前,人们只在静态影像中看到这些短命的喷流。科学家利用电脑模型预测这种喷流的可能活动。
研究小组领导人、美国德克萨斯州莱斯大学的帕特里克-哈蒂根表示:“这是我们第一次通过观看延时影像观察这些喷流如何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告诉我们年轻恒星如何影响它们的形成环境。借助于类似这样的视频,我们能够将喷流的观测结果与电脑模拟和实验室实验产生的喷流进行比较,以确定这种相互作用的哪些特征是我们已经了解的,哪些又是我们不了解的。”
2.诡异的移动
1喷流影像截图,明亮的密集气体在太空中穿行。HH 1是一种物质喷流,从猎户座星云的一颗年轻恒星喷出。天文学家并不十分了解新生恒星如何产生这种喷流。当前的理论认为,恒星通常由崩溃的低温氢气云形成。随着恒星的生长,自身引力吸引更多物质直到被一个巨大的旋转气体尘埃盘围绕。
在这些物质中,一些孕育出行星。气体尘埃盘中的一些物质可能逐渐旋向恒星,最后以高速极地喷流的形式逃离。随着盘内物质耗尽,喷流最终消失。这种喷射通常只持续10万年左右。对于恒星的一生来说,这只是一眨眼的功夫。
3.宇宙中的交通拥堵
这幅图片来自于科学家利用哈勃照片制作的影像,HH 47推动明亮的弓形激波在太空中移动。HH 47喷流的长度是太阳系的10倍左右,由船帆座内的一颗年轻恒星产生。在视频中,这种喷流缓慢滑动,但实际上,它们是在高速移动,速度超过每小时44万英里(约合每小时70万公里)。延时影像显示,喷流中的气团以不同的速度移动,就像是高速公路上的车流。快速移动的气团超过速度较慢的气团,加热喷流内的物质,形成新的弓形激波。
4.气团演化
这幅图片来自一段新公布的利用哈勃照片制作的影像。随着HH 34喷流内的弓形激波发生相互作用,一些气团亮度增高,一些则趋于暗淡。这些影像显示喷流中的气团在新生恒星附近形成。具体到HH 34身上,哈蒂根和同事将一个发光的气团的源头追踪到距恒星不到90亿英里(约合145亿公里)的区域。
5.电脑模拟图
电脑动画截图。根据新制作的延时视频,研究小组制作了这个电脑动画,展现一个HH喷流以及在几百年时间里如何演化。研究小组领导人哈蒂根说:“我们的研究发现描绘出一幅喷流图像,进而了解喷流内物质的相互作用以及喷流与周围气体的相互作用。通过与现有模拟进行比较,我们能够进一步了解这种喷流。”研究结果刊登在7月20日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孝文)
北京时间9月2日消息,借助哈勃空间望远镜多年来收集的图像,科学家们近日合成了有关新生恒星喷流的清晰影片,展示了这些发光气体的空前细节。这些喷流是新生恒星周围吸积盘的副产品,在这里气体以超过每秒160公里的极高速度从两个相反方向喷出。这一现象是恒星形成的最后阶段,可以让我们得以一窥太阳在45亿年前形成时的模样。
哈勃无与伦比的分辨率让科学家们有可能察觉仅仅数年之间这一喷流体出现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天体的变化都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显现出来,远超过人的寿命极限。
美国莱斯大学天文学家帕特里克·哈提跟(Patrick Hartigan)领导的一个科学家小组收集了14年间拍摄的高分辨率图像,并将它们合成在一起,制成了一段动态视频,展示从3颗新生恒星发出的喷流体在这期间出现的变化。
这段视频中展示了一些之前从未被观察到的内部结构细节,如气体团块的增亮和变暗,以及前后气体块的相互撞击形成箭头形激波区的过程。这种呈现对称性的喷流爆发并不均匀,而是随时间断续进行的,也因此会形成诸多气体团块。这些珍珠般的气体团块就像是记录纸带,记录下气体物质在过去的岁月中断续喷发的情形。
哈提跟说:“通过这一段动画,我们首次得以目睹这种喷流体是如何与周遭环境相互作用的。这种互动让我们了解新生恒星是如何对孕育它的周围环境产生影响的。有了这些数据,我们便可以将其与实验室计算机模型进行比对,从而了解哪些方面是我们已经理解的,而哪些方面我们还缺乏认识。”
这种喷流是恒星生命历程中一段转瞬即逝的插曲,其延续时间一般仅有10万年左右。天文学家们目前还不清楚这种喷流在恒星形成中究竟起到何种作用,以及新生恒星究竟是如何将这些气体物质喷射出去的。不过有证据显示这种喷流机制似乎与磁场作用有关,科学家们认为这些外向喷流的产生可以带走高速旋转下落的吸积盘物质的过剩角动量。当角动量被带走,旋转的吸积盘物质便有机会减速下落,从而成为原始恒星物质组成的一部分,使其质量增加,最终收缩变成一颗真正意义上的恒星。
天文学上,这种天体的正式名称叫做“赫比格-阿罗天体”,或者叫“HH天体”,这是为了纪念在上世纪50年代对此现象进行深入研究的天文学家乔治·赫比格(George Herbig)和古勒莫·阿罗(Guillermo Haro)。哈提跟和同事们使用哈勃空间望远镜的广角行星相机2号对这种独特的天体进行了观测。在1994年,1998年和2008年,哈勃望远镜分别对HH 1, HH 2,HH 34,HH 46和 HH 47进行了追踪观测。随后小组使用计算机软件对这些观测图像进行合成并生成了这段珍贵的连续动画视频。
哈提跟说:“视频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变的天体,不管是其内部物质之间还是喷流本体与其周遭环境之间都存在着动态的相互作用。这一结果和现存的许多模拟计算之间形成了反差,因为那些模拟结果认为这种喷流是一种相当静态,均匀平滑的天体。”(晨风)
天然气来源或许将会改变
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世界上,天然气等燃料是保证全球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也是世界上的主要能源,但是,新的研究显示,我们可以使用更加经济的方法生产天然气,该项研究的就是将地下页岩地层的中寻找。而研究人员所发现的从页岩中提取天然气的方式,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供能源供应。
今年的早些时候,美国总统奥巴马指示能源部部长史蒂芬(Steven Chu)成立一个研究小组,研究页岩气体生产上的安全以及所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斯坦福大学的地球物理学教授马克(Mark Zoback)最近发表了一篇报告,其中就谈到了用页岩中的气体作为能量的来源之一。而为什么页岩天然气为成为一个美国能源部所注视的主要能源提供方式呢,从根本上讲,这是由于一些的技术突破。早在一百多年前,我们就已经知道,页岩地层中富含着有机质,而从岩石中提取天然气明显在当时看起来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儿。
然而,在过去的5到10年之内,已经有研究表明,通过精确控制的优质钻探,可以提高页岩的水力压裂限制,进而提高页岩中天然气的渗透性。根据能源部的情报显示,在美国和全世界角度看,天然气的储量是绝对巨大的。另外,还根据一些科学家的估计,按目前的能源消费率,还有足够的天然气可以持续使用100年。
而在涉及全球变暖的问题上,我们燃烧天然气应该要好于燃烧煤或者石油。而煤炭的燃烧在目前提供了大约美国50%的电力供应,并且产生了全美40%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以及其他的污染物的数量。如果全部使用天然气进行发电和电力供应,那碳排放量就会减少大约一半的水平。在一项最新的研究报告中,斯坦福大学的地球物理学马克教授和斯蒂夫(Steve Gorelick)教授认为:从美国本土页岩中提取的天然气的数量可以达到足够多的水平,可以完全取代煤炭在未来的20-30年进行发电。
比起目前在大量汽车和卡车上使用的汽油或者柴油,天然气也是一个非常清洁的燃料,根据估计,如果世界上使用汽油和柴油为动力的汽车全部改用天然气,可以减少大约25%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而使用天然气作为主要能源,还可以大大地减少对石油进口的依赖。因而,天然气也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后备能源,比如太阳能和风能,更有优势,而天然气发电厂可以快速启动生产,比燃烧煤的发电厂更加的地清洁。
如果使用页岩天然气作为能源供应,是否会对太阳能、风能或者水能的建设产生影响呢?当然是不会。对于使用天然气进行能源补给,是摆脱化石燃料依赖性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过渡燃料。全球能源供应体系的非常巨大的,即使我们大力发展风能、水能和太阳能,到本世纪中叶,我们还将使用化石燃料作为主要能源,因为这些能源不能完全代替化石燃料。
而特别是当前的时期内,对能源需求的将大幅度地上升,特别是中国、印度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同一时期内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在提升本国的经济和生活质量标准的同事,也在产生大量化石燃料的污染物。而我们必须解决能源问题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能源与环境之间的存在的多方面的问题,我们需要通过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率的手段进行发展,充分地利用可再生能源。对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来说,页岩的天然气资源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可以在未来的数十年内作为清洁且充足的能源过渡使用,同时还可以满足现有的经济发展对能源的极度依赖。我们也可以通过进一步的研究,降低页岩天然气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而我们对页岩天然气提取过程中使用的水力压裂方法,目前有学者认为这就是对环境的一种潜在的破坏,和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但是,这种担忧到底有多严重呢?有点讽刺意味的是,几乎所有的关于页岩天然气提取的研究报告都将问题的关键归结为水力压裂上,而实际上却正好相反。页岩井在钻探过程中,需要极为稳妥的钻探和钢套件是极为重要的。尽管如此,美国能源部研究小组的科学家还是希望在提高页岩天然气生产上的安全性,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这些令部分科学家担心问题主要集中在,水力压裂中使用到的压裂液化学品安全的问题,压裂液如果与饮用水的含水层进行接触,那后果是可怕的,另外,在页岩井中通过压裂液处理后,还要保持与页岩地层的接触。针对这些问题,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认为:压裂液化学品主要成分是水,还有少量的增稠剂,相同的增稠剂可用于冰激凌的生成,同时还有一些灭菌机,可以杀死水中的细菌,还有一点点的摩擦剂进行减速。因而,从这点出发,部分科学家对压裂液产生了猜疑和偏执的态度,而在我们的报告中,压裂液的内容也是重点披露的部分。
然而,水力压裂是否会造成饮用水的污染呢?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觉得这个担心有些多余,虽然压裂液的注射深度穿过了饮用水的水层,但是压裂液的工作深度是再6000-7000英尺,我们的饮用水都是从浅层的含水层进行抽水,不过就是一两百米的地下,和数千英尺的深度是完全两个概念。
当然,有部分研究人员认为有些天然气发现在饮用水的水层附近,我们可以通过精确地控制钻探进行操纵,钢套如果没有完全固定,会将气体泄漏而污染套管之外的浅水层。这些问题同样可以追溯到我们开采天然气40至50年的经验,有一些从钻探中泄漏的气体污染了井套管周围的含水层。那如何处理由水力压裂后的水呢,这可能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这些水要把其回收,这样才不会对含水层构成影响,以及也不会影响人类健康。而且这些水还是可以重复利用的,比如配置硒,砷和铁的化学品等。所以,这些水要妥善处理,使用一套新的标准来处理,防止泄漏。
美国能源部的研究小组在报告中也提出了若干的建议,最重要的是将页岩天然气提取工程中增加工作的透明度,钻井以及水力压裂过程中使用的化学品和添加剂等信息需要被充分的披露,同时使用各种方法保护钻井周围的空气和水质量。并且进行更多的研究实验,以便在钻井工程开始之后出现的问题可以更快的进行补救和识别。目前,已经有很多关于页岩天然气开发的辩论和误解,而能源部斯坦福大学在研究小组的报告中则强调开发页岩天然气首先要考虑的是公众的健康、环境以及安全方面的问题。(Everett/编译)
近日,来自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研究人员称,当银行里的用户在进行交易的时候,借助一台红外摄像机,就可以根据用户遗留在键盘上的热量记录下交易密码。
该研究组在本月早些时候召开的USENIX攻击技术研讨会上发表了报告,称可以通过数字红外摄像头在短时间内读取用户遗留在键盘上的密码痕迹,读取率在80%以上。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计算机科学博士生基顿·莫厄里(Keaton Mowery)介绍说,如果在一分钟之后使用该摄像头,读取率还能维持在50%左右。
目前参与该项研究的除了莫厄里之外,还有他的同学萨拉·米克尔约翰(Sarah Meiklejohn)和斯特凡·萨维奇(Stefan Savage)教授,而之前的工作由著名安全研究者迈克尔·扎莱夫斯基(Michal Zalewski)主持,他曾在2005年借助一个红外线摄像头成功检测出留在一个键盘上的密码。扎莱夫斯基还可以在用户用完键盘5分钟后检测出密码,研究人员发现,如果在90秒之后使用红外摄像头,读取率就下降到只有20%左右了。
一些普通的防备方法如输入密码时遮住键盘区等在红外摄像面前是无效的,不过据莫厄里的介绍,为了防止红外摄像窃取密码,可以在使用ATM机时先用手把整个键盘区给捂热了,然后再输入密码。同时,米克尔约翰还补充说,如果ATM机上还需要输入其它的数字,比如取款金额,这也能降低红外摄像的识别难度。
此外,红外摄像还有其它缺点,“如果使用的键盘是塑料材质的,我们可以检测出有哪些按键被按过,但是要想排出具体的次序就比较难了”,莫厄里说道,即便在用户用完键盘后马上进行检测,成功推出输入次序的概率只有20%左右。
如果键盘是金属材质的,“从本质上讲,如果你用指头直接指向红外摄像机,那么留下的可能只有你的热像指纹,而不是留在键盘上的印迹”,米克尔约翰说道,“不过,目前我们并不想去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塑料键盘上不会出现这个,此外应该会有别人去解决这个问题。”
扎莱夫斯基指出,目前红外摄像机的使用成本非常低,租用一台只需要每月2000美元,即使买一台也不过18000美元,这也大大提高了窃贼利用它们获取用户密码的可能性,“有些微型的日用摄像机的功能更为简单可靠,所以其实这是一种变相的‘抢劫’!”
北京时间9月1日消息,一项最新研究结果显示,一颗位于36光年外的行星极有可能是人类迄今发现的和地球最接近的星球,只要它表面的云量足够多,就完全存在这样的可能。
不过这颗“第二地球”的正式名称可一点也不浪漫,科学家们给它的编号是一串冷冰冰的数字:HD85512b。这颗行星位于南天的船帆座,围绕一颗黄矮星运行。天文学家们使用安装在智利的欧洲南方天文台“高精度径向运动行星搜寻设备”(HARPS)获得了这一发现。
径向速度法是搜寻系外行星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技巧。由于周围行星运行产生的引力影响,尽管很微弱,但是中央的恒星仍然会显示出微小的晃动,这是行星引力对其拖拽的结果。这样一来,只要对中央恒星的位置进行超高精度的测量,我们就能推知那颗看不见的行星的存在和质量大小。
根据HARPS设备提供的数据,我们知道这颗行星的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3.6倍,而这颗行星围绕恒星运行的距离恰到好处,这使得其地表存在液态水的可能性大增。科学家们认为液态水对于生命的生存十分关键。
在美国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以及德国马普研究所任职的丽萨·卡尔腾内格(Lisa Kaltenegger)博士是这项研究的首席科学家,她说:“这颗行星所处的位置恰好位于宜居带的外缘。如果将它移动到我们太阳系内,那么它的轨道位置大致就位于金星轨道稍稍外侧。在这个距离上,这颗行星从它的太阳那里得到的热量仅仅比地球接收到的稍多一些。”
卡尔腾内格和她的同事们的计算显示只要这颗行星的表面云覆盖量至少达到50%,就足以将多余的热量反射回太空,从而保证其表面温度不至于过高。一般而言地球的平均云覆盖量接近60%,因此行星HD85512b上空飘满云朵也并非完全不切实际的幻想。
当然至于这种云具体是由什么成分构成的就另当别论了,要想存在类似地球那样的水冰晶云,那就要求这颗星球上拥有和地球成分类似的大气层。而要验证这一点,光靠现有的技术设备还办不到。
卡尔腾内格表示,根据现有的行星形成模型,质量超过10倍地球质量的“巨型行星”,其大气成分将主要以氢气和氦气为主。而质量稍小的行星,包括行星HD85512b这样级别的,就更有可能拥有类似地球的大气成分,即以氮气和氧气为主。
“第二地球”的有力候选者
到目前为止,这颗行星是我们探测到的第二颗似乎位于宜居带的岩石行星。所谓宜居带是指一颗恒星周围不近也不远的位置,其温度范围能允许水以液体状态存在。
而另一颗“潜在第二地球” Gliese 581d也是在先前使用HARPS设备发现的。这颗行星的位置刚好位于宜居带区域的外侧边缘。除此之外还有一颗系外行星的呼声很高,那就是2010年宣布发现的Gliese 581g。但是这颗行星的发现存在很大争议,学界甚至有专家质疑这颗行星根本就不存在,发现者探测到的信号不过是一些杂音干扰而已。
曼菲尔德·康兹(Manfred Cuntz)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天文项目主管,他对此项发现态度审慎,认为任何人在宣称外星人可能存在于某颗星球表面时应当十分谨慎,并且应当提供更多的信息。他说:“目前我们没有这颗行星大气层方面的相关数据,但这不是他们的错。看起来这颗行星确实与众不同,是一个很有希望的候选目标。”
康兹还补充说:“除了它得天独厚的大小和位置优势,行星HD85512b还有另外两点值得注意,并使它成为可能存在生命体的强有力的候选者。”
首先这颗行星的轨道几乎是正圆的,这将给它的表面带来持久的稳定的气候,并且它的“太阳”——恒星HD85512的年龄要比我们的太阳大一些,也就意味着更加不活跃,这就减小了发生大规模电磁风暴摧毁整个行星表面大气层这种灾难发生的可能性。最后,这一行星系统的年龄大致为56亿年左右,这就给了生命以足够长的时间进化和发展。相比之下,我们太阳系的年龄约为46亿年。
卡尔腾内格表示,根据现有的技术,在可预见的将来人类还不可能驾驶飞船亲自前去这颗星球考察。但是如果我们有一天真的飞临这颗星球上空,我们眼前的景象一定是充满异域风味的:泥泞,炎热,重力是地球表面的1.5倍。她开玩笑说:“在它向阳的那一面,或许你不必花钱去练功房就可以做热瑜伽。”(晨风)
北京时间9月1日消息,大量鸟儿在俄罗斯偏远的北极群岛——新地群岛的一面陡峭的悬崖上筑巢,这里地形险要,非常危险,估计它们想破脑袋也不会猜到,竟有一头体型硕大的北极熊会小心翼翼地顺着崖壁爬下来,闯入它们的地盘。
这头笨拙的北极熊为了吃到美味的海鸟和鸟蛋,沿着高达300英尺(91.44米)的陡峭崖壁一步一步慢慢向下爬,而聚集在崖壁上的成百上千的海鸠(Brunnich's Guillemots)紧张地注视着它的一举一动,不断发出粗厉的叫声。站在一艘租赁的破冰船上的游客看到以前没有事实依据的这种场景,都被惊得目瞪口呆。美国摄影师戴兰-库克有幸捕捉到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场景,40岁的他说:“北极熊所在的高度,以及崖壁是如此陡峭,这种场景真是太不可思议了。每个人都很担心它可能会跌落下来。当那头熊偶尔脚下一滑时,船上会有人吓得喘不过起来。人们慢慢平静下来,一个人指出,它正伸出右爪,准备拿一个鸟巢的卵。”
乘客意识到他们在奥斯特罗瓦-奥兰斯基(Ostrova Oranskie) 岛一处悬崖上看到的是一头北极熊时,加利福尼亚州的库克现在居住在澳大利亚,他说:“这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地方,这里雾蒙蒙的、非常凉爽,晴朗的天空中有大量鸟儿在飞来飞去。我们拐了个弯,突然我们看到这头北极熊站在悬崖顶上。这座悬崖至少有5层楼那么高。最初我们还以为那是一只大鸟,或者是一片积雪,但是当我们靠近一些时,发现那竟是一头北极熊。船上的人们变得鸦雀无声,我们只是充满敬畏地坐在那里看着它。”北极熊几次脚下打滑,险些跌落下去后,尽管它并未吃得尽兴,为了安全起见,它还是重新返回了崖顶。
以前这群人在海洋旅行两天没看到陆地后,曾在Bukhta Maka看到正在浮冰上捕猎的北极熊。不过他们认为,由于浮冰减少,这导致北极熊不得不到更加危险的地方寻找食物。库克说:“气候变化导致的冰雪消融,会引发一系列问题。传统而言,北极熊会静静地坐在冰洞旁,等待海豹把头伸出来呼吸新鲜空气,这时它会趁机捉住猎物。但是由于冰越来越少,北极熊只得寻找其他食物来源,这时它们发现了鸟蛋。”探险期间,这些游客还目睹了北极熊游数百英里才找到陆地。库克说:“它们过去会呆在浮冰上捕猎,但是现在北极熊一直游啊游,怎么也找不到一块可以栖身的浮冰,最终它们耗尽体力,溺水而亡。”
这是第一次民用船获得允许,可以驶入这片水域,该地是军用区域的组成部分。多山的新地群岛云雾缭绕,它呈新月形,位于巴伦支海和喀拉海之间,全长1000公里。目前它仍是俄罗斯最机密和最与世隔绝的区域。北极光旅行社首次获得通行证,不过前提条件是必须由两名政府代表陪伴左右。库克的摄影作品最近荣获了大主教奖(Archbishops Award),他说:“能够目睹这种画面,我们感觉非常幸运。我们可能会在不同的一天到达那里,谁又清楚这种事情发生的概率呢。我永远也不会忘记那一天,在一座悬崖边看到一头正在寻找鸟蛋的北极熊。我无法想象得出更好或者更独一无二的遭遇。”(孝文)
举报权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民主权利,既是公民行使监督权的一种具体形式,也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打击违法犯罪的重要方式。近年来,举报的范畴不断扩大,作用日益加强,社会效应也广泛延伸。近日,正是因为民间文保人士曾一智的实名举报,才揭开了“刘老根会馆”涉嫌破坏文物的冰山一角。
可是,举报人曾一智近来有些心神不安,主动找到媒体希望报道,“是因为我发现自己的信息被透露给了被举报人”,“如果不通过媒体报道此事,一是无法对破坏文物的事情进行制止,二是我的人身安全无法得到保障。”曾一智的担心并非空穴来风,此前因为保护文物,她在拆迁现场被殴打过两次,相机被抢过三次,恐吓信、恐吓电话、被跟踪就更多了。
有类似经历的举报者并非曾一智一人。现实中,举报,成为一种高危行为。这不仅影响了公民举报的积极性,制约了举报权的行使,而且阻碍了国家事务的顺利进行和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
剥开表象我们发现,其实质在于我国目前举报人保护制度的软弱。这种软弱,一方面表现在没有专门的举报人保护法和专门的保护机构。虽然保护举报人的规定散见于各类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中,但“龙多不治水”,在实践中,这些法律法规缺少具体的可操作性,容易导致职责不清,“保护”“登空”;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对泄密者和打击报复者的惩治缺乏威慑力。尤其是对泄密者,《信访条例》规定,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将信访人的检举、揭发材料及有关情况透露或者转给被检举、揭发的人员或者单位。违者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可以看出,这项规定相当的“温柔”。而举报人遭受到打击报复的严重后果,很多与被举报受理机关“出卖”脱不开干系。如果被举报人根本就不知道举报人是谁,何来的打击报复?所以,“泄密者”在举报人被打击报复案件中,是一个“关键词”。
弥补我们立法领域的明显缺陷和疏漏,建立完善的举报人保护制度,有很多成熟的国外制度可以借鉴。香港特区的廉政公署平均每年有近3000宗贪污举报,由于实行严格“单线联系”制度,至今没有举报者因资料外泄而遭报复。美国“水门事件”中的关键线人“深喉”,直到2005年当事人临终前自己说出真相,才最终揭开谜底。这也得力于美国举报人保护法律。
保护举报人就是保护“社会的良心”。回到“刘老根会馆”事件,举报人曾一智两次举报,随后均接到被举报人电话,称要“沟通”,明眼人可知,这多半是有“内鬼”作祟。我们不禁要问:谁是那个泄密的“内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