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5日消息,由该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实验室组成的研究小组,在新疆冰川近期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研究中取得进展:近30年来,随着气温升高,冰川出现剧烈的消融退缩,冰川融水径流量普遍增加,并对气温的依赖性增强。
这项发表于《第四纪研究》杂志的最新研究成果称,在所研究的1800条冰川中,过去26-44年间,总面积缩小11.7%,平均每条冰川缩小0.243平方公里。由于新疆各流域中冰川的分布、变化特征以及融水所占河川径流的比例不同,因此,未来气候变化对新疆各个区域水资源的影响程度和表现形式不同。
对研究成果进行分析表明,在塔里木河流域,冰川水资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冰川消融会给该地区带来灾难性影响。目前该区冰川消融正盛,估计今后30-50年,升温条件不变,冰川融水量仍会维持;未来20-40年,天山北麓水系中,1平方公里左右的小冰川趋于消失,大于5平方公里冰川消融强烈。因此,以小冰川居多的河流受冰川变化的影响较大。
东疆盆地水系中的冰川数量少,并处在加速消融状态,河川径流对冰川的依赖性强,冰川的变化已经对水资源量及年内分配产生影响,水资源已经处在不断恶化之中;对于伊犁河与额尔齐斯河流域,未来冰川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在数量上可能有限,但会大大削弱冰川融水径流的调节功能,而气候变化对积雪水资源的影响和可能造成的后果应该予以特别关注。
据悉,新疆的冰川水资源居全国第一,在新疆水资源构成和河川径流调节方面占有重要地位。“新疆冰川近期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研究课题,受到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新疆可持续发展中有关水资源的战略研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共同资助。
2003年,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工作人员用担架搬运一具雌性巨型鱿鱼尸体。(图片来源:Fernando Camino, Cover/Getty Images)
在大约10年前于西班牙沿岸发现巨型鱿鱼尸体时,科学家便怀疑来自船只的强大声脉冲将这种动物推向死亡。现在,他们发现了相关证据,证明这一推测。根据一项新研究,人类活动产生的低频声波不仅影响鲸鱼和其他海洋哺乳动物,同时也会影响鱿鱼以及其他头足类动物。长久以来,科学家便认为包括鲸鱼在内的海洋哺乳动物容易遭受声脉冲影响。
揭开巨鱿死亡之谜?
研究领导人、巴塞罗纳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海洋声学家米切尔·安德烈表示,研究发现显示海洋中的噪音污染对海洋动物的影响程度超过此前预计。他在一份声明中说:“我们知道海洋中的噪音污染会严重影响海豚和鲸鱼,它们利用天然声纳进行导航和捕猎。这项研究第一次发现噪音污染也让无脊椎动物深受其害。无脊椎动物是一个规模更大的海洋动物种群,此前并未发现它们的生存也与声音关系密切。”
21世纪初,人们在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沿海发现巨型鱿鱼尸体。一些案例中,巨型鱿鱼尸体在当地船只使用气枪产生低频声脉冲后不久出现,另有一些案例则涉及石油和天然气钻探作业。在对巨型鱿鱼尸体进行研究时,科学家发现它们的身体遭受严重损伤,套膜变成浆状,触须青肿,平衡器也遭到损害。这些充满液体的器官位于鱿鱼眼后,帮助它们在水中保持平衡和位置。
海洋生物学家安格尔·古拉当时认为,勘探船产生的声音污染对头足类动物以及其他海洋动物的生存造成不利影响,但这一推测并未得到证实。这位西班牙海洋研究所的生物学家表示:“借助于这项研究,我们找到了证据,低频声波能够给头足类动物造成损伤。”古拉并没有参与此项新研究,研究论文将刊登在《生态学与环境疆域》杂志上。
损伤随时间加剧
研究过程中,研究小组对87只头足类动物暴露在低频声波环境下受到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这87只头足类动物属于4个种群,分别是2种鱿鱼、1种章鱼和1种乌贼。2小时内,这些头足类动物一直暴露在声音强度157至175分贝的噪音环境下,噪音频率在50至400赫兹之间。安德烈在接受“国家地理新闻”采访时表示,这种强度和频率范围在很多人类海上活动产生的噪音中较为普遍,例如军方声纳测试或者测量海床下方物质特性的石油和天然气勘探。
结束噪音暴露之后,科学家屠宰了这些动物,有些立即屠宰,有些则在96小时之后。噪音暴露后立即屠宰的动物出现平衡器损伤迹象。平衡器细胞的微小毛发状结构消失,让这些动物变成跛子。头足类动物在水中游动时,微小毛发状结构会发生弯曲,帮助它们保持平衡。96小时后屠宰的动物遭受的损伤更为严重,平衡器出现明显大洞。
安德烈表示:“这是陆地哺乳动物和鸟类在急性噪音暴露后发生的典型过程。外部受损后又出现严重声损伤,随着时间的推移,损伤日益加重。”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受测的头足类动物只微微移动身体,它们不再游动、进食或者交配。
第二组受测的头足类动物共有大约100只,它们并未暴露在声脉冲环境下,身体保持健康状态,行为正常。分开前,两组头足类动物被放入同样的玻璃缸,所有动物在测试前均行为正常,这也就排除了圈养或人工喂养导致受测头足类动物出现机体损伤的可能性。
仍需进行更多研究
海洋研究所的古拉表示,虽然实验中的头足类动物体积远远小于巨型鱿鱼,但实验发现能够解释巨型鱿鱼遭受的损伤。受测动物是巨型鱿鱼的理想“替身”,他没有理由怀疑研究发现不适用于巨型鱿鱼。需要指出的是,受测动物与巨型鱿鱼遭受的损伤存在差异。古拉称,10年前发现的巨型鱿鱼出现的损伤比受测动物更为明显,说明它们受到多个声音源影响,所承受的噪音强度也要超过实验中的动物。
与受测的动物不同,巨型鱿鱼并不是受伤那么简单,而是丢掉性命。科学家表示,西班牙巨型鱿鱼遭受的命运说明,暴露在低频声波环境下可导致巨型鱿鱼走向死亡。古拉解释说:“发现巨型鱿鱼尸体时,我们认为它们的死因可能有两个,一个是声波的直接影响,另一个是平衡器部分受损,导致鱿鱼无法辨别方向。失去方向感的巨型鱿鱼从深海游到海面,巨大的温差导致它们送命。”
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的海洋动物学家迈克尔·韦基奥内表示目前仍无法确定具体死因。韦基奥内并没有参与此项新研究。他指出:“虽然新研究发现了足够证据,证明巨型鱿鱼的死因,但仍需要进行更多研究,才能确定人类活动产生的噪音污染是否导致海洋动物普遍受到伤害。新研究发现的证据说明,古拉对巨型鱿鱼死因的推测可能是正确的。”(孝文)
记者3日从湖北省气象局武汉区域气候中心了解到,截至3日,湖北省58个县市降雨量创出历史新低。专家评价此次湖北大旱已经达到“极端气候”标准。
去年11月以来,长江中下游降水持续偏少,湖北省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五成,北部地区偏少六到八成,发生了较严重的冬春连旱。
监测显示,湖北鄂西北半年降雨量在100毫米以内,北部地区降雨量150毫米以内,与历史同期相比,少一半以上。特别是鄂西北、鄂东北累计雨量只有20毫米,同比少八成。
武汉区域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刘可群介绍,湖北省大部分地区从1961年开始有降水资料记录。截至3日,郧西、麻城、丹江口、老河口等58个县市180天的降雨量创有历史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最少。其中,位于鄂西北的郧西县降水量最少,半年降水仅65毫米,而常年历史同期降水量为150多毫米。丹江口市降水量77毫米,同比偏少63%。在省会武汉,降水量也创出50年来同期最低。
湖北省气象局3日通报,十堰、襄阳、荆门、恩施等湖北8市州2日实施了地面人工增雨,作业区普降小到中雨,旱情稍有缓解。
去冬今春湖北降水总量异常偏少,湖北省出现十多年来最严重冬春连旱。4月30日,在湖北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湖北省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紧急动员,加紧跟踪天气状况,捕捉人工增雨时机。5月2日起,湖北省累计人工增雨作业60余次,发射火箭弹182枚,炮弹830发,影响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为春播生产顺利进行发挥了积极作用。
贵州较大范围强降水27万人受风雹灾害
据新华社贵阳5月3日电受冷空气与低层切变和北方冷空气影响,4月30日至5月2日,贵州遭遇较大范围强降水,部分地区出现雷雨、冰雹、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过程,10余县市遭受风雹灾害,27万人受灾。
记者从贵州省气象局了解到,受此次强降雨天气过程影响,贵州红花岗、赤水、汇川3个市(区)部分乡镇遭受暴雨洪涝灾害,都匀、三都、荔波、龙里、六枝、平坝、普定、关岭、西秀、金沙、赫章、纳雍、织金、普安、望谟、兴仁共16个县(市、区、特区)不同程度遭受风雹灾害,其中三都、纳雍灾情较重。三都县九阡镇5月1日至2日降雨量达138.7毫米,冰雹最大直径达5厘米;纳雍县昆寨乡5月1日冰雹持续时间长达1小时,冰雹覆盖厚达20多厘米。
据贵州民政系统初步统计,截至5月2日,贵州全省受灾的19个县(市、区、特区)共有受灾人口27万人,因灾死亡1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0477.2公顷,其中成灾7879.7公顷,绝收1442.6公顷;倒塌房屋31户106间,损坏房屋7106间;紧急转移安置3195人。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强颜欢笑不但不能使人获得真正的愉悦心情,反而会使人的情绪变得更糟。只有发自内心的笑才能改善人的情绪。
该研究的负责人之一布伦特斯科特认为,许多企业都让员工在客户面前强颜欢笑,笑脸迎人,但这种做法不但没有效果,反而会给企业造成损失,因为员工的情绪会因此变得更糟,从而影响到工作。
该研究成果刊登在《管理学会杂志》上。研究人员针对公交司机展开了跟踪调查,因为这是一个经常与公众接触的职业,而且按照上司的指示,需要时时刻刻与人为善、面带笑容、彬彬有礼。
斯科特对两种不同的行为所产生的效果进行了分析,一种是“表层行为”
(假笑或皮笑肉不笑),另一种是“深层行为”,即在积极情绪促使下发自内心的笑。
斯科特发现,假笑影响人的情绪,而真笑则有助于改善情绪,使工作热情高涨,效率提高。“老板们可能会认为让员工保持虚情假意的微笑对企业有益,但事实并非如此。假笑会造成员工情绪疲劳,从而消极怠工。”斯科特说。
左侧NGC 3169和右侧的NGC 3166相互之间已开始产生破坏性引力作用
科学网讯 北京时间4月26日消息,近日欧洲的天文学家观测到两个奇特的星系,它们相互间靠的非常近,并因此引发了灾难性后果。这两个旋涡星系分别是NGC 3169和NGC 3166,由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于1783年首先发现,位于六分仪座,距离地球超过7亿光年,它们各自的引力潮汐作用已对彼此的结构产生影响。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最近欧空局的科学家们测量出了两个星系间的实际距离,仅有5万光年。虽然看起来是一个挺远距离,但这个距离还不到银河系直径的一半。相比之下,距离银河系最近的星系是仙女座大星系,其距离是250万光年,而NGC 3169和NGC 3166如此之近的距离将带来灾难性影响。此项观测数据来自欧洲南方天文台的甚大望远镜(VLT)HAWK-I设备
旋涡星系在宇宙中非常常见,一般都拥有整齐的恒星和旋臂排列结构。但一旦和另个大质量星系靠近,这种规则性就将打破。一般来说这是合并成大质量星系的先兆,不过目前为止两个星系间的互动才刚开始展开。
欧洲南方天文台甚大望远镜坐落于智利帕拉那天文台
可以注意到,星系NGC 3169充满发着蓝光的年轻恒星旋臂已被撕裂,许多恒星被抛射出去。而NGC 3166方面,其旋臂的尘埃带已被打乱。NGC 3169还有另一个与众不同之处,其左侧靠近中心的地方可看到在暗色中有个黄色光点,这是2003年观测到的一次超新星爆发痕迹。
这种超新星被归类为Ia型,一般发生于一对双星系统之中,系统中有一颗成员是致密白矮星,由于引力作用从其伴星抢夺物质。随着物质在白矮星周围聚集,最终会引发无法控制的剧烈核聚变反应,发生爆炸摧毁星体。
(KT)
南极同温层云层,这一区域的臭氧遭到破坏
海水淡化是澳大利亚应对淡水减少的方式之一
科学家表示,澳大利亚最近几年出现的干旱部分由南极臭氧洞所致,臭氧洞的影响率达到三分之一左右。他们在发表于《科学》杂志上的研究论文中指出,臭氧洞改变了南半球甚至于热带的风型和降雨模式。他们的气候模型显示这种影响在澳大利亚表现的较为强烈。
最近几年,澳大利亚的很多地区出现干旱,很多城市被迫采用海水淡化等技术同时关闭农场。参与此项新研究的科学家来自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他们将臭氧洞加入标准的气候模型,以研究臭氧洞如何影响风型和降雨模式。哥伦比亚大学的莎拉•康表示:“臭氧洞导致高纬度环流向南移动,整个热带气旋也向南移动。”此外,南半球的急流同样向南移动。高海拔地区的风是决定南北两半球气候模式的关键因素。过去几年冬季英国出现的寒冷天气主要由北半球急流受阻导致。
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小组发现,南极臭氧洞导致风和降雨均向南移动。这种影响存在地区差异,在澳大利亚表现的较为强烈。莎拉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新闻频道采访时说:“臭氧洞的平均影响率为10%左右,但在澳大利亚,却达到35%左右。”他们的气候模型显示,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除此之外还有气候周期。在20世纪晚期臭氧损耗和气温上升前,澳大利亚也曾出现严重干旱。
英国气候模型专家、牛津大学教授米勒斯•艾伦表示:“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描述了不同的全球气候变化机制,臭氧洞同样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他们的研究表明,在研究气候变暖时,我们不能简单地盯住温室气体排放。”
臭氧层耗损由上层大气层,也就是同温层发生的化学反应所致。参与化学反应的化学物质包括氯氟化碳以及类似物质,被用于空调、冰箱和喷雾罐。虽然联合国《蒙特利尔议定书》严格控制这些化学物质的排放,但它们已经在大气中存在数十年,所产生的影响仍可以感觉到。臭氧层能够阻止可导致皮肤癌以及其他疾病的太阳紫外线。
世界气象组织4月初表示,北极正经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臭氧损耗,导致出现异常天气。南极臭氧层的情况也是如此,破坏程度甚至超过北极,这一臭氧层要在2045年至2060年才可修复。莎拉警告称,即使臭氧层得以修复,澳大利亚和南半球也无法恢复到此前的气候。她说:“随着臭氧层的修复,当前的气候变化趋势可得到逆转,但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呈上升趋势,将产生与臭氧洞一样的影响。”
澳大利亚的干旱天气对居民区、农场和自然环境产生严重影响。最近几年,澳大利亚西部城市佩思水库的水量减少,只有20世纪绝大多数时间内的三分之一。澳大利亚的默里达令盆地位于人口稠密的东南地区,在地下水超采、干旱、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引起的气候变暖大背景下,政府计划根据具体情况分配水量,此举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争议。(孝文)
长期气候转变可能会影响地球板块变化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4月19日消息,近期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研究显示,长期气候的转变可能会影响地球板块运动变化。通过与德国及法国科研人员的合作,他们建立起模型,将过去1000万年间印度板块运动和印度洋季风联系起来。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地球科学系的加姆皮罗-埃法达诺(GiampieroI affaldano)博士称:季风带来的降雨量逐年上升,这使印度板块运动也随之加快。科学家们计算出过去1000万年内季风如何对喜马拉雅山东部进行侵蚀。结果显示喜马拉雅山东部被侵蚀的岩石量非常惊人,这些改变足以解释印度板块发生的运动,改变幅度甚至可达每年1厘米。
埃法达诺博士说:“这项研究意义在于它首次确认长期气候变化对板块运动施加影响,我们知道很多地质现象由板块运动引起,如大陆的漂移,大洋的闭合,及山脉形成。但我们找到了相反的规律:长期尺度上气候改变同样会对地质作用产生影响。”科学家们希望此项研究提出的新观点有助于预测如此次日本大地震那样的大规模地震活动。
风导致印度板块运动变化幅度可能达到每年1厘米
埃法达诺博士说:“当板块边界之间存在应力累积到一定程度便会引发地震,而为了更好理解地震诱发因素,你必须全面了解所有相关应力元素。而研究显示,长期的气候改变可能也属于因素之一,在之前工作中是没有考虑到的。”
早些时候科学家们宣称,由于板块相互靠近,欧洲正在逐渐潜入非洲大陆下,地中海将消失。地质学家表示,如果板块之间运动突然出现了减速或停止,那么很可能就意味着这种运动即将改变。
(KT)
我最初听西方摇滚乐是在1991年,不算最早,但也算是较早接触到这种胆敢歌颂个人负面情绪的歌曲类型的国内青年。那一年鲍勃·迪伦整50岁,从他发行第一张唱片算起,已过去了29个年头。现在则又过去了20年。可喜可贺,熬了70年,他终于熬到要来中国演出了。而我也没闲着,这20年来,我不仅兢兢业业地听,而且还一笔一划地评述着西方摇滚乐—眼下既然要写一篇以“鲍勃·迪伦的中国影响力”为中心的文章,心想不如记一笔我和他这些年来的流水账,试着以此作一个阐述此力的视角,哪怕偏颇,却笃定踏实,绝不虚头八脑。
上世纪90年代初西方摇滚乐的主流是重金属,于是盗版磁带里皆是“枪与玫瑰”、“金属”、“极端”这样的乐队,国内与之对应的则是长发飘逸、动辄嘶叫的“唐朝”和“黑豹”。那时中国青年乐迷对摇滚乐的普遍判断是,越重越吵越狠,越好。尽管通过读一些一鳞半爪的西方摇滚乐介绍,鲍勃·迪伦之名业已如雷贯耳,但他的唱片却遍寻不得,打口行业里的情形亦是同样。直到1992年,才好不容易从打口里买到一盘“旅行者威尔伯利兄弟”乐队的唱片《第三辑》,这支乐队在1988年,由鲍勃·迪伦、前“披头士”的乔治·哈里森、“心碎者”乐队灵魂人物汤姆·佩蒂等超级大腕们即兴组合而成,他们都是唱歌的好手,在专辑里你唱一首、我唱一句,不时还和个声什么的,而磁带内页印出的只言片语却连哪首歌由谁来演唱都没有标明,尽管唱片听了几遍,却依旧不知哪首由鲍勃·迪伦领衔,所以还是不能确定他的嗓音和风范究竟怎样。
其实,就算我当时知道哪首歌由他所唱,想必他老人家也无法令我满意,因为我正是追求更重更吵更狠的中国摇滚青年中的模范,认为只要不是吼着唱出来的都配不上摇滚乐这个称号,而这张《第三辑》属于标准的以情歌为主的流行摇滚乐—几个中老年男人操着哑嗓子意淫小姑娘,有意思吗?瞧,鲍勃·迪伦留给我的第一印象有多糟。但这不是最糟的,最糟的是在1994或1995年,中唱不知为何突发奇想引进出版了他两张一套的《30周年纪念演唱会》专辑,录音自1992年10月,是哥伦比亚唱片公司为了庆祝他在其旗下已录制发行了30年唱片这件喜事而召开的一场演唱会,内容由主办方邀请来的传统的或主流的音乐名人对迪伦名曲的翻唱构成,所以这更像是一张致敬专辑,尽管多达29首的曲目里,确实有两首是由本尊亲自演唱的。但是,整张专辑难听无比倒也算了,要命的是本尊演唱的那两首尤其难听。
不知中唱有没有从这套唱片里赚到钱,我记得但凡听摇滚的都人手买了一套,当菩萨供着,勤拂拭,却连一遍都没有听完—这是对鲍勃·迪伦在中国处境的一种恰当写意。我没记错的话,它是国内唯一正版引进的迪伦唱片,若它曾令中唱赚到钱的话,为什么不继续引进呢?迄今他可结结实实出版了33张录音室唱片哪,中唱,为何不再赚点?其实他并没有知识分子们说的那么反动,他的同行里比他凶狠暴躁的多了去了,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个搞文艺的就都在反战,都在为民权长吁短叹,这种勇气和主见不值一提,关键看你吁叹得如何有乐有怒、恰到好处。他被知识分子们反复炫耀的深刻被衬托在温和感性的背景之上,就算木吉他换成电吉他,电吉他再插上效果器,喋喋不休地在台上说道理依旧是他唯一在做的事,当然,还扑闪着那双忧伤含情的大眼睛。这些境况令知识分子们感同身受,不禁眼眶一热。我不清楚在西方迷恋他的多是些什么人,反正在我们这里,我认识的成百上千的乐迷里搜集他唱片的人几近于零,而动辄要谈论他的人,若不是来自媒体,若不是诗人,那他边上一定坐着一个或几个扑闪着忧伤含情的大眼睛的文艺姑娘。
继续说音乐本身。回头想,我一直以来难以接受他的音乐,确实主要因为我是从重金属、Grunge开始受到西方摇滚乐蛊惑的,就算后来不听这么热闹的,开始往回听“平克·弗洛伊德”、“地下丝绒”、“披头士”……这些也都被安在布鲁斯的派系里,深受美国黑人音乐的恩惠。而迪伦的音乐根源则是白人民谣,完全处于另一个美学范畴。这是他跟“猫王”、“滚石”、“披头士”音乐上质的区别,也是我及多数国内乐迷难以接受其音乐的根源所在。西方摇滚乐,特别是美国摇滚乐当然是黑皮肤的,但也略微透着一点白,迪伦的风格恰相反,他首先是白皮肤的,但也略微透着一点黑。他最近一张唱片,2009年的《一生在一起》却是他最黑的一张,浓郁正宗的布鲁斯味道洋溢摇摆,也就顺理成章地超越他60年代发行的所有经典唱片,成为我最喜欢的一张。
大概10年前,我曾一咬牙花50元一张的“高价”买到他最早的六张唱片—人们现在但凡提到他哪首经典歌曲或歌词,多是出自这六张—却怎么也听不下去,一次喝多了统统送给了左小祖咒。祖咒在他歌曲《尊敬》里唱道:“当嘲笑你的人开始为你念诗:一个人要抬多少次头才看到蓝天?你即刻学会说套用的蹩脚诗:一个人要哭多少次才能感到不委屈。”这是向迪伦名曲《随风而去》致意。所以,也不能说他对中国的影响是零,也不仅限于歌词,在祖咒《北京画报》的唱腔里,以及不知大家记不记得曾有一位叫杨一的民谣歌手的唱腔里,似能听出一丝丝他那种唉声叹气、满含嘲弄的尾声和口气。
他自传中译本《像一块滚石》的出版是一个奇迹—有这么一个国家,你可以买到一位音乐家的传记,却买不到他一张唱片,这难道不是一个奇迹吗?传记中他毫不造作地对自己被神话的命运表示了不解和愤慨,令人不禁一乐:“……辍学者与嗑药者纷涌而至,……我家门口总聚集着希望我带领他们去炸掉白宫的革命者,我被称作叛逆的佛陀、抗议的牧师、持不同政见的沙皇、拒绝服从的公爵、寄生虫的领袖、变节者的国王、无政府主义者的主教……我心里明白,这些头衔本应全部属于亡命之徒……俄狄浦斯去寻找真理,当他找到时,真理摧毁他—这是个非常残酷的笑话。”
我不会去看他的演出,因为我几乎不听他的音乐。他的歌词比他的音乐更重要,这一点我深以为然,却也不觉得他的歌词有多了不起—崔健的歌词也比他的音乐更重要。说白了,鲍勃·迪伦对我来说可不是什么开启“伊甸园之门”的人,他可有可无,但他无处不在。最近一次遇到他是在一部名为《色欲世代》的日本电影里,电影很平庸,几个少年跑到海岛一个旅馆里寻找“FreeSex”,属于励志青春片,片中主角狂迷迪伦,因旅店店主拿出一张迪伦的唱片而将之视为知己。影片结束时,内向胆怯的主角在毕业典礼上放开手脚,以迪伦的咿呀腔调唱了一首歌,技惊四座,令女同学们刮目相看。故事发生上世纪70年代初,那时的日本中学生可以被迪伦影响,那时的中国中学生正被什么东西影响呢?当迪伦真的来了,我相信那位日本中学生的激动发狂是真诚的,而此时此刻,哭爹喊娘的中国中学生啊,你们这股迎接解放军进城的劲头又是源于何方呢?
其实,我在10年前花300元买他六张唱片时已深知自己不喜欢他的音乐,但心想没有无缘无故的名气,何况这么大的名气,或许是因为自己心性不够、年纪不到才不爱听,不如先买着放下,兴许过几年就喜欢了。这叫什么?诸位,这就叫贼心不死。
电影《岁月神偷》海报
特别策划
如果你面前现在是一块很大的蛋糕,但是你只想切其中的一小块来吃,这一想法应该如何去评价?是的,从中国人的传统角度说,这叫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算得上是一种美德。但是,你就不怕这蛋糕在你面前年复一年地放着,烂掉了吗?
蛋糕的问题,就是今年已经进入第三十个年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从陈嘉上这位主席上任开始,金像奖的评委会就流露出这样一个想法:香港本土电影不景气,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应该鼓励香港本地的电影人。想法本身没有错误,但自从CEPA协议签署之后,香港影人大批北上,连带着金像奖每年所要评选的电影,绝大部分也都成了合拍片。几年下来,金像奖的影响力已经远远不止香港,与金马奖和金鸡百花奖一样,这一奖项目前已经成为华语电影界三大奖项之一,并且比起相对官方的金鸡百花和相对偏文艺的金马,金像已经成为最能反映华语电影市场商业行为的标志性奖项。但是,影响力不断增大,诉求却不断缩小,这对于走进而立之年的金像奖,绝对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尴尬1 小香港OR大华语?
●金像奖影响力已扩大到华语圈,但作为华语电影三大奖项之一的金像奖评委,却只希望扶持本土影人。金像奖创办初衷的模糊,导致了文隽、陈嘉上两位主席的针锋相对。
去年金像奖颁奖结束后,前主席文隽就显得怒气冲冲。
在他看来,黄岳泰和陈德森的获奖实在显得过于“小香港”,有点排外的感觉,变成了自己人自娱自乐的游戏。
但是,前主席的炮轰显然在今年依旧没有效果,从入围名单来看,重要奖项基本上依然是清一色的“港产”,尤其是最佳女主角。在2004-2007年期间,一度被内地女演员霸占了长达4年之久的金像奖影后位置,最近3年甚至基本不选择内地女演员入围了,哪怕被人诟病“护短”也在所不惜,哪怕被人诟病只能颁给“老年人”也无所畏惧——— 2009年的影后给了已经60岁的鲍起静,2010年的影后则落入50多岁的惠英红手中,至于今年,影后提名中同样没有一个内地演员(加入香港籍的汤唯已被算作港人),为此甚至不惜加入表现平平的薛凯琪。而与之相应的,则是香港电影人的大呼小叫:香港演员断档!女演员尤甚!张柏芝之后已无拿得出手的明星!
按照陈嘉上的说法,金像奖这样的做法完全是应该的:“金像奖不是商业的奖项,我们也没有野心做华语电影的盛典,只做好香港电影的本分就好了。”而香港电影的本分究竟是什么?根据他的理解,就是多培养人才,多拍带有香港电影风格的戏,让香港电影的风格发扬光大。
文隽和陈嘉上到底谁对谁错?这个问题谁也解释不清。如果从整个华语电影市场发展的态势来看,文隽显然是对的,金像奖本身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了香港本土,而目前华语电影也没有一个真正兼顾到市场与艺术的奖项平台。
但陈嘉上的理由自然也站得住脚,从金像奖这30年的评选来看,其最大的作用自然也是对香港电影人的鼓励,否则也不会得到那么多影人的认同。那么,这两人的争论到底算是什么?
如果要追究,这只能说是金像奖本身的一笔糊涂账,因为就算这一奖项的始作俑者、《电影双周刊》的主编陈柏生,在创立金像奖的时候就没有把自己的目标搞明确。
根据他的回忆,金像奖的始创是这样的:“1981年11月,在一次《电影双周刊》的编务会议上,谈到每年搞的十大华语、外语片评选时,我问大家:我们可不可以搞大它?”而出于这样的目的,金像奖诞生之后的几年,所做的最大的事情就是扩大奖项本身的影响力。而上世纪80年代又恰逢香港电影的黄金时期,因而侧重于表彰香港本土影人的成就并没有问题,这一表彰就延续了20多年,自然也成为了金像奖的传统。
但在CEPA协议签署之后,金像奖的影响力,伴随着诸多北上内地的香港影人扩展开来。如果继续保持创办初期的宗旨,金像奖的确是“搞大”了,再大下去就成了华语电影第一奖项。但这样下去,金像奖同样面临着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节的尴尬——— 即便搞成全球电影人的狂欢,它在很多人心目中依然不如邻居美国人的奥斯卡奖,因为加拿大本身出产的电影不仅没质量,而且也没数量。
所以,文隽和陈嘉上都没错,金像奖是要搞大,但若要更上一层楼,对于本地人才的鼓励自然也是当务之急。
文隽、洪祖星、张同祖、吴思远、陈嘉上(从上至下)。
尴尬2 文艺OR商业?
●金像奖有着对商业电影表彰的传统,但出于对香港电影文化的责任感,它又必须兼顾推举文艺的使命。于是,30年来,金像奖只能在文艺和商业之间摇摆。
即便把“小香港”的问题解决了,已经进入第30个年头的金像奖,依然很难成为华语电影圈的奥斯卡奖。
除了在方向、范围问题上的纠缠不清,在评选内容的标准方面,金像奖同样整天摇摆不定。相比于近年来“艺术的归艺术,技术的归技术”的奥斯卡金像奖,香港金像奖的入围电影依然在商业影片和文艺片中成了一团浆糊:前几年香港电影产量太低的时候,诸多合拍的商业大片涌入名单,获奖的也多是这类商业电影。而近年来本土电影稍有起色,但像许鞍华这样的导演因为资金问题只能拍一些文艺片时,金像奖却也倒向了文艺片,《天水围的日与夜》、《岁月神偷》在最近几届金像奖上风头甚至盖过《十月围城》和《赤壁》这样的大片。而从今年的提名来看,同样存在着两种类型的电影:既有《月满轩尼诗》这样的小品,又有《狄仁杰》这样的巨制。但是,就算这两部电影能做对比,你又能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汤唯和刘嘉玲之间的演技呢?
陈嘉上在接受采访时说,金像奖从来都不是商业奖,但金像奖与商业电影之间的纠缠不清同样也颇有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