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上世纪70年代后的三四十年中,山东土生土长的“中华蜜蜂”种群急剧衰亡,目前仅存2000群上下。本报记者在东营、滨州等地多方采访学者、专家以及养蜂人士,揭开土生土长的中华蜜蜂(简称“中蜂”)与外来蜂种意大利蜂(简称“意蜂”)之间鲜为人知的暗战,“人”的角色影响深刻地渗透其中。

  它们的世界,是普通人难以窥测的微观世界,《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曾作诗描述,“穿花度柳飞如箭,粘絮寻香似落星;小小微躯能负重,器器薄翅会乘风”。

  它们的历史,远远超过人类的文明史,即使强悍恐龙灭绝时,它们都幸免于难。但如今,在经历了地球生物圈几经变迁后,需要把“濒危”加注为中华蜜蜂的前缀。

  (孙珂)

  三十多年

  “中蜂”剧减已趋濒危

  地处暖温带季风气候区的山东省蜜源资源丰富,是全国养蜂实力较强的省份之一。

  山东农业大学副教授王桂芝做过蜜蜂课题研究,她告诉记者,中华蜜蜂,是东方蜜蜂亚种,为本地土生土长的蜜蜂。1896年后,意大利蜂等国外蜂种被引入我国迅速推广,如今中华蜜蜂用“濒危”二字形容已毫不过分。

  阳信县劳店乡后周村的孙长德养“中蜂”已有39年,在其家中,记者见到了树洞式和活框式驯养的“中蜂”,时不时有携带花粉的“中蜂”进进出出,小精灵煞是可爱。“中蜂”较之于“意蜂”,体躯明显较小,另外明显体征是“嘴短”。

  孙长德1972年开始养“中蜂”,其时蜂群还较多,在其后几十年内,“中蜂”迅速减少,在他周围已尽为“意蜂”天下。有很多人说养了“中蜂”,但实地观察发现却为“意蜂”,打着“中蜂”幌子卖蜜而已。

  潍坊青州市王坟镇被称为“养蜂之乡”,这里蜂群数量有9000余群,但均为“意蜂”。王坟镇养蜂协会会长兼合作社理事长尹居录说,“中蜂”群寥寥无几。

  记者采访获悉,对“中蜂”数量目前全省并无确切统计数据,但综合各地养蜂人士信息,多倾向于只有2000群左右。只占全省蜂群数量的1%。这一数字,暂时并不包括山区里难以确认的野生“中蜂”数量。

  在东营市养蜂研究所,蜂界唯一的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蜂业协会副理事长宋心仿对本报记者说,目前全国中华蜜蜂数量已较之上世纪70年代减少了90%,山东更是减少了95%。

  蜂界战争

  “土蜂”往往国破君亡

  土生土长的“中蜂”,历经生物圈几番进化,为何会在短时间内在本土衰亡殆尽?

  王坟镇养蜂协会会长兼合作社理事长尹居录养蜂32年,去年春天以每群260元价格购买11群“中蜂”,现今只剩下2群“中蜂”。一个值得注意的信息是,在他所处的周围,有成百上千群“意蜂”。

  阳信的孙长德告诉记者,与所有的种群一样,作为蜜蜂来说,盗蜜是蜂群之间的常见行为。“中蜂”盗蜜往往是在春季,利用气温低“意蜂”难以出巢之时,混入盗蜜。而“意蜂”的盗蜜往往是在秋季,它们一次盗蜜往往会伴随一场蜂界大战置“中蜂”于死地。

  像宋心仿、王桂芝、尹居录等人士就多次看到蜂群之间的“世界大战”。

  漫天飞舞的成千上万只蜜蜂,就像“死士”一样,相互用针刺攻击、蜇杀,养蜂人用水喷都无济于事。但就像是实力不对等的国家之间发生战争,“意蜂”凭借着四五万的大群和个体优势,很容易“歼灭”只有几千只蜜蜂的“中蜂”蜂群,并且往往会把蜂王杀死,这样其他工蜂等立刻散群。宋心仿曾笑言,像“中蜂”总是围不住大群,这是自古以来的特性,有点酷似中国人传统的“分家”。

  王桂芝教授还说到一个细节,每个蜂群都有工蜂在巢门守卫。“中蜂”个体较小,很容易被“意蜂”识破,盗蜜成功率较低。但很多情况下,“意蜂”却能混进“中蜂”蜂巢盗蜜,至今仍为谜团。

  “有人说是意蜂工蜂的振翅频率酷似中蜂的雄蜂,这样得以潜进中蜂蜂巢。还有人的提法很有意思,说是意蜂向守门的中蜂行贿,也就是给蜜吃混进去。”王桂芝说。

  孙长德还提到“婚飞”一事,他曾做过5年的实验,发现“中蜂”蜂王在找雄蜂交尾时,“意蜂”雄蜂往往会扰乱婚飞,凭借自己的个体较大优势,与“中蜂”蜂王交尾,而这样产下是非受精卵,不能培育工蜂,由此也会造成“中蜂”群体的后继乏人。

  但对于意蜂扰乱“婚飞”一说,王桂芝教授以及青州的尹居录等人士持相反观点,认为可能性极小,“意蜂”不会对“中蜂”的婚飞产生影响。

  “意蜂”现实性地影响着“中蜂”的成长,位于泗水的山东鑫源牧业总经理郝源曾在自己的蜂场尝试养过“中蜂”,但蜂场内全是“意蜂”,“中蜂”的饲养很快就告失败,至今他只饲养“意蜂”。

  蜂群背后

  养蜂人的经济趋利性

  “中蜂”的衰亡与“意蜂”有着密切、直接关系,而背后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人类的经济趋利性。

  山东庞大的“意蜂”蜂群和零星的“中蜂”蜂群,实际上是全国的一个缩影。“意蜂”何以在几十年内挤垮“中蜂”王桂芝教授一言以蔽之,“就是收入”。

  “我国在引进意大利蜜蜂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在养蜂人之间大规模推开。这主要是意蜂产蜜量高且性情温顺,蜂群能成大群。相较而言中蜂的产蜜量低很多,性情上容易分群跑掉。意蜂在进化过程中,可以产蜂胶,而中蜂则没有采集加工蜂胶的本领。”

  孙长德虽然自己养了40多群“中蜂”,但主要的经济收入还是1000多群“意蜂”。“意蜂比较喜欢大蜜源,由于群内蜜蜂数量较多,在一个采蜜季节,一个意蜂蜂群采蜜量会超过一个中蜂蜂群的三四倍。”

  对于“中蜂”和“意蜂”,蜂农的经济收入由此会产生明显差距。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意蜂”开始席卷全省,并通过自己的“战争”绞杀了大量“中蜂”的生存空间。

  王桂芝教授告诉记者,“中蜂”和“意蜂”在抗病方面有明显差异。“意蜂”容易得寄生虫蜂螨,而“中蜂”并不得蜂螨,但“中蜂”最怕一种囊状幼虫病。而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这种病曾大规模爆发过,对“中蜂”产生了重大影响。孙长德认为,这种囊状幼虫病,就是被“意蜂”带来所致。

  “中蜂”未来

  若灭绝影响山区植被

  在王桂芝看来,任何细微的生物,在自然界的链条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它的缺失肯定将对生态产生影响。对于“中蜂”来说,这样的影响会是缓慢而巨大的。

  从自然习性上看,“意蜂”喜欢的是成规模的大蜜源,像山区里的灌木等零星蜜源并不“感冒”,且需要在12摄氏度以上才可出巢。对于华北地区特别是山东地区来说,像早春的很多植物,“意蜂”难以采集花粉。而“中蜂”并无此要求,只要气温达到6摄氏度以上就可出来采蜜。

  作为土生土长的“中蜂”,它匹配着我国独特的植被体系,特别有利于山区的植物繁衍生长。很多植物如果没有“中蜂”,授粉就难以进行,对植物的繁衍会产生不利影响甚至灭绝,进而会影响生物链上的每个物种,最后到达金字塔的最顶端——人类。王桂芝说:“有位人士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如果中蜂灭绝,泰山上的植被将减少三分之一。”

  为“抵抗”周围的“意蜂”,孙长德等养蜂者,现在会对“中蜂”缩小巢门,这样只能让体型较大的“意蜂”进不去。然而,要想真正的挽救“中蜂”,宋心仿、王桂芝等人都倾向于划定保护区,只能养“中蜂”,对于经济收入受影响的蜂农给予补贴,对此他们曾多方呼吁过,但我省尚未走出这一步。

  王桂芝说,临沂某地有个蜂场,前年有100多群中蜂,但在周围意蜂的影响下,现在已减少到60多群。她去当地政府部门呼吁建一个保护区,但政府部门的态度明显不积极。

  目前的“中蜂”饲养,只是寄托在部分养蜂人朴素的情感维系上。用宋心仿的话说:“这是一个心痛的话题。”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等机构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PNAS)上报告说,他们发现了一个与酒量有关的基因。
英国研究人员说,他们分析了4.7万人的基因样本,这些人还通过回答问卷的方式报告了自己的酒量。结果发现,一个名为AUTS2的基因与酒量大小有关。该基因有两个不同版本,携带其中一个版本的人与携带另一个版本的人相比酒量平均低约5%。
动物实验也证明,AUT2基因影响酒量。研究人员将实验鼠按酒量大小分类,结果发现不同酒量的实验鼠体内AUTS2的活跃程度不同。
此前科学家曾经发现过一个与酒量有关的基因。那个基因能够指导合成一种酶分解酒精,因此可以说是从“硬件”上影响酒量。而本次发现的AUTS2主要在大脑中发挥作用,研究人员认为它与饮酒带来的愉悦感有关,因此可以说是从“软件”上影响酒量。
研究人员保罗·艾略特说,对新发现基因的进一步研究也许可以帮助开发控制酗酒的新方法。(来源:新华社 黄堃)
 
更多阅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日本厚生劳动省副大臣大冢耕平今天表示,在福岛第一核电站附近地区的菠菜及其他一些农产品遭到了核辐射污染。大冢耕平称,有“三到四种农产品”被检测出放射物质,但目前的放射物质含量不会立即对健康产生影响。

(编辑:SN009)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新华网东京3月19日电(记者吴谷丰)据日本共同社19日报道,日本福岛县有67人因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受到辐射,但辐射量不足以对健康造成影响。

  报道说,福岛县在本县13个地点对大约42440人进行辐射检测,发现有67人受到辐射,放射性物质附着在受辐射者的鞋子和衣物上,辐射量不会影响人体健康。

  此外,鉴于一些在福岛第一核电站周围20公里至30公里范围内家中避难的居民想外出购物,日本原子能安全保安院官员19日上午在记者会上表示,核电站附近居民并非完全不能外出,但居民外出时应尽量开车减少徒步,穿着长袖衣服不要露出肌肤,同时避免被雨水淋到。

  当天上午,福岛第一核电站隶属的日本东京电力公司说,由于核泄漏是前所未有的紧急事态,该公司决定将工作人员在现场一次作业遭受辐射量的上限值从100毫西弗提高到150毫西弗。

  此前,日本厚生劳动省允许将核电站工作人员遭受辐射量的上限值提高到250毫西弗,以确保工作人员在核电站设施必要的作业时间。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昨日,上海一家日式料理店的厨师正在制作生鱼片料理。记者从市食药监局等单位了解到,目前上海水产品质量无任何异常。新华社 裴鑫 图   昨日,上海一家日式料理店的厨师正在制作生鱼片料理。记者从市食药监局等单位了解到,目前上海水产品质量无任何异常。新华社 裴鑫 图

  5部门紧急澄清“海鲜受核污染”传言,市民可放心食用

  上海供应的海产品主要来源于江浙沪东海近海养殖和捕捞 相关海域未受日本核污染影响 进口海产品均经严格检验

  根据国家海洋局东海监测中心最新监测结果,目前上海市海域海水质量稳定,未受到福岛核泄漏事件的影响。日本目前也尚无海洋受核污染的报道。

  针对部分市民手机短信、微博收到“海鲜受核污染”、“不要再吃海鲜”等传言,市农委、市食药监局、市商务委等5部门昨日紧急澄清谣传。本市供应的海产品主要来源于江浙沪东海近海养殖和捕捞,相关海域未受到日本核污染影响,进口海产品经过严格检验,市民可放心食用。

  记者同时获悉,上海市辐射环境监督站将即时展开海洋及其海水辐射监测。有关专家也表示,说海鲜受污染无理论依据,市民勿信。

  日本海鲜

  仅秋刀鱼在售且是存货

  昨日,记者在久光百货南京西路店看到,帝王蟹、乌贼生鱼片、金线鱼、黄花鱼等皆在生鲜专柜出售,长长的专柜,从前到后都站着顾客们在挑选。售货员介绍,这些品种大多来自俄罗斯、大连等地,来自日本的只有秋刀鱼。

  记者在专柜上看到,一袋(两条)秋刀鱼,售价21.8元。售货员解释,重灾区宫城县是秋刀鱼的著名产地。不过,因为这些冷冻产品保质期较长,有半年至一年,所以目前日本地震对超市在售秋刀鱼没有太大的影响,仓库内仍有存货。

  上海水产行业协会秘书长范守霖透露,上海每年消费80万吨水产品,水产交易130万吨。日本水产数量因为微乎其微,不列入统计范围,其海鲜多以长脚蟹、鲺鱼、秋刀鱼为主,前两者都未到上市季节。

  上海海产品

  生产海域未受核污染

  市农委透露,本市供应的海产品主要来源于江浙沪东海近海养殖和捕捞,根据目前国家海洋、环保、气象部门的检测,东海海域未受到日本核污染影响,渔业生产正常进行,海产品供应正常,市民可放心食用。

  市商务委表示密切关注水产市场情况,配合质检部门在流通环境中加强监测工作。目前,该部门没有收到水产污染情况的报告。

  本市海洋捕捞“大户”上海水产集团则表示,他们捕捞的水域都在远洋,并不在近海区域,不受此次地震影响。

  本市有关食监部门将加强对本市包括水产品在内的相关食品放射性物质的检测。

  市工商部门在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中也未发现此类现象,未接到群众关于食品受到核污染的反映。同时,工商局已根据卫生部、市食安办的要求加强了此类情况的收集。

  即便有污染

  从日本至沪也稀释了

  根据国家海洋局东海监测中心海洋环境应急监测海上外业调查的最新结果,目前上海市海域海水质量稳定,未受到福岛核泄漏事件的影响。

  上海市辐射环境相关应急专家分析,日本目前尚无海洋受核污染的报道,不能仅凭一两条传言就妄下定论。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大气核辐射物质掉落到海里或者海洋受微量辐射,但海洋自身的稀释能力很强,从日本到上海,就算是直线距离,也早稀释了。

  来自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上海市水产研究所的专家教授昨日均表示,日本因地震引起的核电站爆炸而导致的放射性物质泄漏范围有限。考虑到风向、洋流、距离、位置等各种因素,“核泄漏”产生的放射性物质通过洋流、大气等途径对上海地区的淡水养殖区和近海养殖区造成放射性污染的可能性不大。

(编辑:SN020)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新华社北京3月18日电 针对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可能对我国产生的影响,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18日权威发布:

截至3月18日16时,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结果表明,我国尚未受到日本核电事故的影响,我国运行核电厂处于安全状态。

世界气象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北京区域环境紧急响应中心根据最新气象分析,未来三天日本核电站泄漏放射性物质对我国无影响。

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监测结果显示:未发现异常,日本核事故尚未对我国海域造成影响。根据海洋环流状况分析,短期内对我国海域环境无影响。

综合分析认为,日本核泄漏目前不会对我国环境及境内公众健康造成影响,不必采取预防性服碘和其他辐射防护措施。

责任编辑:NN026(本文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受冷空气影响,今天内蒙古中部偏南地区和河北北部出现扬沙,内蒙古正蓝旗出现强沙尘暴,能见度仅200米。与此同时,北京北部局部地区也出现浮尘天气。

中央气象台预计,受这股冷空气影响,18日至21日,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将先后下降5—7℃,局地降温幅度可达10—12℃,并伴有4—6级风;南疆盆地、内蒙古中西部、西北地区中东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扬沙或浮尘,局地有沙尘暴。

受强冷空气的影响,3月12日起,我国北方大风降温雨雪天气频繁发生,同时遭遇今年首次大范围沙尘天气过程。在这次沙尘天气过程中,北方多省(区、市)遭受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央气象台于12日发布了今年以来首个沙尘蓝色预警。

气象专家指出,今年以来我国沙尘天气的范围和强度,尚不及去年3月19日到21日的那次沙尘天气过程。当时,我国大部分地区遭遇了入春后强度最强、影响范围最大的沙尘天气,有近20个省(区、市)受到影响。

气象专家指出,春天(3—5月)是我国沙尘暴发生最多的时段,占全年的80%左右。春季冷空气活动速度较快,降水不多,加上北方不少地方温度已上升到0℃以上,积雪消融,土层化冻,风一吹,尘土上扬,就很容易造成沙尘天气。气象部门将继续密切监视天气变化,加强对沙尘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及时提供服务信息。专家建议有关部门充分做好应对准备,及时采取处置措施,防范沙尘天气危害。

此外,中央气象台预计,从18日至21日,冷空气还将给北方部分冬麦区和南方大部地区带来降水天气。西北地区中东部、华北南部、黄淮、江汉、江南、华南将出现一次明显降水过程,其中重庆中北部、湖北、河南南部、安徽中部等地有中到大雨,局部暴雨。

责任编辑:NN026(本文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刘毅)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位于东南沿海的省份浙江在日本海啸发生后的第二天上午,即接到上级指令,境内13个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展开24小时不间断监测。

  “目前居民环境中的辐射主要来自太阳,辐射环境水平未见异常,”浙江省环保厅工作人员黄渭对新华社记者说,“不过我们仍将密切关注日本核电站核泄漏事故进展,监测结果每天都会向居民公布。”

  前景尚不明朗的日本核危机令全球神经为之绷紧,也包括与日本“一衣带水”的中国。

  虽然日本的核泄漏事故尚未对中国造成影响,但中国政府已经全面升级核安全措施,不仅对空气环境加强监测,对现有核电站进行安全排查,还透过媒体向民众公布核污染信息,同时邀请核问题专家以及医卫专家给民众普及防辐射知识,力求以最充分的准备应对“最坏情况”。

  在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一号反应堆3月12日发生氢气爆炸当日,中国政府就启动了海陆空全方位的环境核辐射监测、核设施安全检查,实时公布核辐射监测结果。中国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从12日起每天向公众发布最新的核辐射监测数据,监测范围包括全国部分城市以及中国在运行核电站的周围环境。

  国家海洋局也启动了应急监测预案,调集海上执行放射性应急监测的海监船进行海水样品采集工作,通过放射性元素的含量来判断、预测中国海域是否会受放射性污染物的影响。中国气象局网站每天都会在显著位置公布气象对核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与此同时,中国各地的机场于近日开始对日本归来的飞行器、旅客和行李、货物进核辐射检测,以防止核污染物附着在民航客机甚至旅客的身上入境。

  位于浙江的一家医院17日接待了5名从日本归来的游客,由于回国较早,入境时机场没有对他们进行核检测。“他们有点恐慌,所以主动来医院检查,结果一切正常。”一位刚刚做完检测的医生对记者说。

  此外,中国国务院日前还专门召开会议,表示将用最先进的标准对所有在建核电站进行安全评估,存在隐患的要坚决整改,不符合安全标准的要立即停止建设。

  “切实排查安全隐患,采取相关措施,确保绝对安全。”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议上要求。

  中国目前拥有4个核电站,11个运行机组,另有一批在建和规划中的核电站,主要分布在广东和江苏沿海地区。

  据专家介绍,中国核电站门槛比世界平均水平要高,核电站的选址均远离地质断裂带,建在稳定的基岩上,抗震标准、防洪标准等都做到了“高一级”设防。

  尽管如此,中国政府已经开始调整完善核电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决定在核安全规划批准前,暂停审批核电项目包括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

  “拥有世界上最先进核安全技术的日本此次遭遇的核危机,对中国的核安全规划起到了重要的警示作用。”秦山核电站总设计师欧阳予表示,中国在今后的核电厂建设中,从土建项目启动开始就应按照核设施的要求进行全程安全管理,同时要用三代技术替代二代核电技术。

  截至目前,海陆空的全方位检测显示,中国尚未有发现任何核辐射异常。但是随着日本核泄漏危机的不断加码,中国一些地方的居民开始出现恐慌情绪,浙江、广东、江西等省份部分地市的食盐一度被民众抢购一空。

  有鉴于此,中国各地卫生部门已经紧急澄清食碘盐可防辐射的误解,同时号召民众理性对待日本核危机。

  “核泄漏事故受到公众关注是可以理解的,但过度恐慌没有必要。”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夏益华说,当年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后,其控制范围也主要在30公里左右,没有对中国产生影响,从影响健康的意义上讲,这次核泄漏不会对中国产生影响。

  “经历了非典、汶川特大地震等大的突发事件后,中国应对危机的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因此虽然现在核污染离中国还较远,但政府能够提前预警、主动出击,体现出对民众的高度负责。”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全球中心主任肖耿教授说。

  鉴于核泄漏事故影响的长期性,肖耿建议,下一步,中国政府仍需在一定时间内继续保持有关核污染信息发布的透明、及时和权威。“只有让正确信息‘跑’在谣言前面,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民众的恐慌。”他说。(章苒 李云路 冯源 商意盈)

发表在栏目: 自然


3月17日,江苏连云港赣榆县辐射环境监督站工作人员在城区监测站取样。司伟 摄


3月17日,山东烟台环境监测中心站技术人员在临海监测点对辐射环境进行监测。郭绪雷 摄

  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

  全国省会城市辐射水平正常

  针对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可能对我国产生的影响,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3月17日权威发布:

  截至17日17时,全国省会城市和部分地级市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实时连续空气吸收剂量率监测值显示辐射水平正常。

  国家海洋局、国家海洋预报台

  我国海域短期内不受影响

  记者从国家海洋预报台获悉:3月17日,日本福岛核电站核事故附近海域海流总趋势仍然继续往东,根据大气和海流环流状态对我国海域环境放射性污染预测分析,短期内不会影响我国海域。

  国家海洋预报台预计,未来3天,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产生的放射性污染物主要向偏南方向漂移扩散,在海水中漂移扩散速度较为缓慢,受影响海域主要局限于福岛附近海域,未来放射性污染物有可能到达东京东北海域。此前已到达东京东北海域的放射性污染物受黑潮控制,向东漂移,进入大洋,短期内对我国海域环境无影响。

  同时,国家海洋局北海监测中心3月16日在黄海中北部完成了9个海洋大气站的监测和5个水质站采样工作。监测结果显示:海洋大气中的γ辐射剂量率处于正常本底水平,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未对黄海中北部海洋大气造成影响。据国家海洋局北海预报中心3月16日预报分析显示:未来72小时内,事故产生的放射性物质主要影响区域为日本东部及其以东的西北太平洋区域,不具备对我国渤海和黄海中北部海域影响的动力条件。

  3月17日,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继续对黄海中北部海域开展海水和海洋大气放射性监测、采样工作。监测结果表明,目前我国海域未受到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影响。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受地震和海啸影响,日本的象征—富士山的火山变得更加活跃,有喷发迹象。

  特大地震对火山带产生了影响。据神奈川县温泉地学研究所观测,箱根町火山周围近日连续发生地震,已观测到850次地震,其中震级最高达4.8级。

  近日,东京以南100公里处的静岗县发生了6.4级的余震,东京也有震感。据分析,此次地震是受11日发生的大地震影响而形成的。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地震的震源就位于富士山下。

  报道指出虽然现在富士山附近还没有发现特别明显的火山活动变化,但已经感知到这一地区的大型火山口有摇动的迹象。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8 页,共 1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