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新浪环球地理讯 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美国宇航局3月1日宣布,智利2月27日发生的里氏8.8级大地震冲击力巨大,可能移动了地球轴心,缩短了一天的时长。

  地球一天缩短1.26微秒

  美宇航局下属喷气推进实验室地球物理学家理查德-格罗斯(Richard Gross)通过电脑模型评估了智利大地震造成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由于加快地球自转速度,智利大地震可能使地球一天的时长缩短了1.26微秒(1微秒等于百万分之一秒)。为进行比较,格罗斯利用相同的电脑模型,对2004年12月发生的苏门答腊9级大地震进行了估计,结果显示那次地震使地球一天的时长缩短了6.8微秒。

  格罗斯的研究还显示,智利大地震使地轴移动了大约3英寸(约合8厘米)。地轴是一条人为想象出来的线,偏离地球自转所围绕的南北轴约33英尺(约合10米),依照这条线,全球分布不均衡的质量也因此变得均衡起来。

  为解释这种不同之处,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地震学家基思-斯维尔德鲁普(Keith Sverdrup)将地球比作一个手里握着块石头、身体不停旋转的花样滑冰选手。这名选手的旋转轴依旧处于身体中央,但她的轴心会随握石头的手的方向而稍微移动。斯维尔德鲁普未参与美宇航局的最新研究。

  如何缩短地球一天时长

  智利大地震是怎样给地球注入一点涡轮推进力的呢?斯维尔德鲁普再次用身体旋转的花样滑冰选手来说明这一点:“当她收紧手臂的时候,身体旋转的速度开始加快。”同样,在智利大地震期间,由于地球的部分质量被更快地吸引,地球的旋转速度开始加快。智利大地震是所谓的逆冲地震(thrust earthquake),即在地球大部分表面(智利大地震是纳斯卡板块)滑入相邻板块下面时发生的地震。

  这一过程被称为潜没,能够引起地震和火山喷发。斯维尔德鲁普说:“纳斯卡板块的岩层沉入地球内部,这就像是花样滑冰选手将双臂向身体缩回一样。”由于向内移动,只有逆冲地震能缩短地球一天的时长。其他类型的地震则不会影响地球自转,比如水平滑移地震,这时,一个板块会水平移过另一个板块。

  当前,科学家虽然可以测量地球一天的时长,但精确度只能达到20微秒左右,所以,智利大地震造成的一天时长缩短是估计出来的,而不是测量出来的。斯维尔德鲁普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智利大地震的影响不存在,虽然这种影响稍纵即逝。”智利大地震引起的地球一天时长缩短并不会永远持续下去,而这种影响的准确持续时间也无法进行测量。逆冲地震并不是能够缩短或增加地球一天时长的唯一现象。火山喷发或月球的潮汐作用也能产生这种影响。

  大地震源于1960年?

  美国科学家3月1日在另一项研究中表示,最新地轴移动可能源于1960年智利9.5级大地震产生的压力积聚。马萨诸塞州伍兹-霍尔海洋研究院地质学家林建(音译)在一份声明中称:“智利大地震的成因故事与2004年12月26日的苏门答腊里氏9级大地震非常相似,那次地震发生以后,苏门答腊断层南端又在2005年3月28日发生了里氏8.7地震。”

  “唯一的不同之处在于,1960年智利大地震北面相邻部分是在50年以后裂开的,而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南端相邻部分只用了三个月便断裂了。”林建表示,目前尚不清楚智利断层为何用了远比苏门答腊断层更长的时间“重复上一次的事件”。他说:“即便是50年发生一次大地震,我们在一生当中仍有可能遇到一次。因此,我们应该认真考虑地震接连发生的可能性。” (孝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南科大校长朱清时 南科大校长朱清时

  今天,2011年高考将开始。不过,中国高校改革“实验校”——南科大首批“实验班”45名学生备受关注。昨日,一名南科大学生受访时表示,45名学生不参加高考,他们将继续留校学习。校长朱清时表示,学校并不完全了解所有学生的想法,学校会尊重学生们的意愿。因此,学生是否参考今日才有定论。

  学生家长称不会参加高考

  近日,南科大学生将拒绝高考的消息备受关注。

  南科大校方人士受访时称,前段时间,南科大接到了教育主管部门的通知,让该校45名学生参加高考。南科大校方随后转达给所有学生。朱清时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参不参加高考,由学生和家长说了算,南科大会尊重他们的意愿。

  昨日,一位南科大学生告诉记者,45名学生已经做出了决定,不参加高考,继续在校学习。

  另一名学生的家长证实,她的孩子告诉她,学生们已经约好,不会参加高考。这位家长告诉记者,她的孩子在原来的高中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学生,不出意外,可以考入北大或者清华。她和孩子对南科大的教学方式和师资非常感兴趣,最后经过层层考试进入南科大学习。从目前情况看,孩子非常满意南科大的学习。

  “学生们不参加高考,并不是反对高考,而是坚持他们自己的选择,他们认为南科大更适合自己。”这位家长说。

  朱清时称今天才有定论

  南科大一名工作人员告诉本报记者,学校只是负责把教育部门的决定通知到每一名学生。6月7日,学校会按照正常的教学计划上课。

  昨日,校长朱清时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目前学校还不能确定学生们是否会参加高考,因为学校还没有准确统计,学生参加高考,只有到今天才会有定论。

  家长不希望行政事务打扰学生

  对于南科大已布置考场一事,上述学生家长证实,南科大已在教学楼布置了两个高考考场,如有学生参考,可直接考试。这名家长希望“高考风波”早点结束,给学生一个清净的学习环境,而不是被行政事务打扰。

  对此,家长们也有疑问。南科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学生应在户籍所在地参考,在深圳考显然不合理。家长们表示,能够理解深圳教育部门的苦衷,毕竟接到了上级教育部门的命令。而作为深圳市创立的大学,南科大也要“听深圳市的话”。本报记者 邢世伟

  ■ 多方声音

  “尊重学生决定”

  这件事情我不表态,我们想做改革,但是对每一个孩子来讲这关系到他们的命运,我让他们自己跟他们的家长决定,所以我不表示任何态度。

  ——南科大校长朱清时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5月28日,朱在合肥说,纳入高考轨道举动将颠覆南科大“自主招生、自授学位”的改革核心。

  “我们从未担心过未来”

  我们从未担心过自己的职业和未来,因为我们都怀着“实验”的心态,我们想在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精神上做出努力。

  ——南科大首届教改班45名学生发表公开信,决定不参加今年高考

  “应支持改革”

  这种改革的尝试应该得到支持,所有的学生皆参加国家统一考试,就造成了一种情况,所有的大学都是一个特色,都是一个特色就是没有特色。

  ——新浪网友“天鸿”

  “望学到真本事”

  我希望45名孩子,不管得没得到所谓的正式“文凭”,一定要在南科大学到真本事,成为中国新型高教样本。

  ——网友“昔日威武”

  据新华社电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9)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就“三峡工程是否导致了长江旱情”问题,6月1日,国家防总督查专员刘学峰接受京华时报记者独家采访时表示,“如果没有三峡的话,长江中下游的旱情肯定比现在严重”。他介绍,自5月份以来,三峡工程每天为下游地区补充两个多亿立方米的水量。
随着长江中下游遭遇几十年不遇的旱情,不论是普通百姓还是专家学者对三峡工程的讨论也激烈起来,很多人认为三峡工程阻断了暖湿气流下泄通道、蓄水导致下游湖泊水面缩小、破坏长江流域生态环境。
《新民晚报》6月1日报道,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防汛抗旱办公室副巡视员王井泉表示,三峡工程在设计时确实没有充分考虑大坝建成后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三峡工程对洞庭湖、鄱阳湖蓄水也有影响;同时称长江中下游今年的大旱并非三峡工程之过。文中提到,目前带来的生态问题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下游水生动物的影响,二是水生植物受到影响,下游湖泊水位太低,会产生富营养化现象。王井泉说,由于当初对生态方面考虑欠缺,也没有在蓄水前或设计时,对重点区域做生态方面的监测,所以现在拿不出相关的监测数据。
对此,刘学峰介绍,长江中下游的旱情跟三峡没有关系。他说,今年年初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整体降水都是偏少的,三峡工程发挥了巨大作用。
刘学峰介绍,从去年开始,三峡一直为长江中下游地区补水,“没有三峡,旱情肯定比现在严重”。自5月份国家防总决定加大三峡库区下泄量抬升干流湖泊水位以来,先后于5月20至24日将下泄量升至10000立方米每秒,并于5月25日至6月10日升至11000—12000立方米每秒。目前每天补充量达到两个多亿立方米,整个长江干流洞庭湖、鄱阳湖的水位攀升,湘江、赣江水位均比前期有较大幅度回升,有效保障了沿江城市的供水安全。“应该说效果比较好”。
对于三峡对生态影响的问题,刘学峰表示,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的《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已经提出,“对长江中下游重点受影响地区,要采取‘工程整治、生态修复、观测研究和水库优化调度相结合’的综合措施。”“这里面已说到了对生态的影响。”但刘学峰强调,任何水利工程都是存在利弊的,比如从防洪角度等方面来讲,三峡的利远大于弊。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江西九江县城子镇干裂的土地。胡国林摄(新华社发)

  核心提示

  国家防办统计显示,截至5月29日,全国耕地受旱面积1.044亿亩。长江中下游地区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5省旱情较为严重。

  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5省耕地受旱面积为4535万亩,占全国受旱面积的43.4%。

  5省有329万人、95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分别占全国的50.6%和24%。

  干旱对夏粮丰收影响不大,部分早稻中稻受缺水威胁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统计显示,截至5月29日,全国耕地受旱面积1.044亿亩。长江中下游地区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5省旱情较为严重。

  国家防办有关负责人分析说,长江中下游地区曾在1978年、1981年、1986年、1994年、2000年发生过较为严重春旱,但今年发生的旱情具有强度强、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影响程度重等特点。

  5月20日以来,长江中下游受旱地区出现一次明显降雨过程。国家防办副主任张旭说,此次降雨对缓解当前南方地区严重的旱情有利,部分地区土壤墒情得到明显改善,对作物移栽、抢墒改种效果明显。但由于降雨历时不长,雨量总体不大,未形成有效径流,对提高江河水位、增加湖库蓄水作用不大。

  张旭说,目前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值用水高峰期,农业用水压力很大。同时,由于前期抗旱水源消耗较大,人畜饮水困难更加突出,抗旱形势仍十分严峻。

  据介绍,受干旱严重影响的湖北、江西等长江中下游地区不是小麦主产区,此次干旱对夏粮丰收影响不大。

  但受干旱影响,部分早稻因缺水无法按时栽插,已栽插的也因为无水浇灌生长受到影响;中稻的育秧和移栽也受到了缺水威胁。

  降雨偏少、来水不足是重旱主因

  昔日的“鱼米之乡”缘何遭遇如此严重的旱情?国家防办有关负责人表示,一方面是因为降水严重偏少。据分析,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与多年同期相比偏少四至六成,为1951年以来同期最少年份。

  进入5月份以后,虽然降水较前期略有增加,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部分地区降水与历史同期相比仍偏少二至四成。

  另一方面是因为江河来水严重不足,水位严重偏低。受降水明显偏少影响,长江中下游主要江河累计来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一至七成。

  国家防办数据显示,5月29日8时,鄱阳湖星子站水位10.79米,比多年同期偏低4.64米;洞庭湖城陵矶站水位23.71米,比多年同期偏低2.82米。

  三峡日补水2亿立方米,中央下达抗旱补助资金19.6亿元

  为缓解长江中下游地区严重旱情,国家防总、水利部加强三峡水库的科学调度,加大下泄流量,保障沿江地区生活生产用水。5月25日—6月10日,三峡水库日均下泄流量加大至每秒1.1万—1.2万立方米,进一步抬升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位。

  监测显示,5月29日8时,三峡水库水位150.87米,相应蓄水量201.75亿立方米,日均入库流量7970立方米/秒、出库流量11500立方米/秒。

  “若没有三峡工程进行补水,长江中下游的干旱将可能更加严重。”张旭表示,从去年12月下旬以来至今,三峡水库累计向中下游补水181亿立方米,其中5月份以来补水28亿立方米。目前三峡抗旱补水达到每天2亿立方米左右,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水位最大回升1.39—2.72米。

  今年以来,中央财政先后下达抗旱补助资金达19.6亿元。截至5月29日,旱区5省共投入抗旱劳力649万人,启动机电井30多万眼、机动抗旱设备138万台套。

  抗旱同时需警惕“旱涝急转”

  据专家分析,今年汛期及夏季,长江流域降雨总量基本正常,但时空分布不均,可能出现旱涝并重情势,夏季长江上游地区降雨正常偏多,局地可能有洪涝发生。

  国家防办有关负责人指出,要提高警惕预防旱涝急转。旱区各地要坚持抗旱防汛两手抓,在做好当前抗旱工作的同时,预防旱涝急转,利用现在低水位的有利时机抓紧进行堤防、水库隐患的排查与除险,全力保障度汛安全。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近日,一位四川攀枝花瓜农在微博上发文求助,称当地盐边县有几万斤西瓜烂在地里,原因是“膨大剂把西瓜弄爆了的新闻把我们害惨了。”在海南文昌,也有近2万亩西瓜受“膨大剂”影响滞销田中。

  >>瓜农求助

  膨大剂传闻致优质西瓜无人问津

 

  近日,一位四川攀枝花瓜农在微博上发文求助,称当地盐边县有几万斤西瓜烂在地里,原因是“膨大剂把西瓜弄爆了的新闻把我们害惨了。”在海南文昌,也有近2万亩西瓜受“膨大剂”影响滞销田中。

  >>瓜农求助

  膨大剂传闻致优质西瓜无人问津

  5月23日,网名“攀枝花人卖西瓜”的瓜农付友莲在微博上发文,希望通过微博卖瓜。

  付友莲说,他是四川攀枝花市盐边县永兴镇新民村村民,当地西瓜味道甜口感好,往年畅销,但今年受“膨大剂”传闻影响,“几万斤西瓜都烂在地里”。

  他承诺,当地瓜田山泉灌溉、阳光充足,不使用添加剂。“我的瓜要有啥子添加剂膨大剂,我当场砸瓜。”西瓜去年2.4元/公斤,今年0.6-0.8元/公斤都卖,希望网友帮助找到批发商。

  这条微博被转发6万多次,评论达到1.2万多条。很多网民对瓜农的遭遇表示同情,还有网民帮忙推销西瓜。

  >>记者调查

  海南文昌近2万亩优质西瓜滞销

  据了解,海南文昌2万亩西瓜滞销在田里,瓜农们苦不堪言,其“罪魁祸首”也是“膨大剂”传闻。

  在文昌市铺前镇林梧西瓜基地,沿海边沙滩绵延几千亩西瓜,全部进入成熟上市期,却看不到一辆西瓜收购车。

  看到记者来访,附近十几个瓜农骑着摩托车赶来反映情况。浙江籍瓜农罗成国说,他借钱凑了200万元种了500亩西瓜,目前有150亩已熟透,正常情况下一天能发十几车西瓜,但从本月10日起就没有收购商前来,这批西瓜已八成熟,再不采摘,将无法长途运输。

  “这种情况真让人意料不到,今年天气好,瓜种得很好很漂亮。”罗成国说,文昌西瓜平均每亩种植成本要6500元,今年海南西瓜丰产,每亩产出3000多公斤,平均每公斤成本2元。如今,瓜未上市就面临烂市的危险。

  海南是冬春季节全国西瓜的主产区,从西部的东方、乐东起自南向北逐渐成熟上市,文昌位于海南最北边,也是最晚上市的地区,今年文昌种植了4.15万亩西瓜,目前已销售了55%,还有45%近2万亩西瓜降价滞销。

  片面报道致西瓜降至几毛钱一斤

  海南省西瓜协会秘书长林尤胜说,西瓜降价滞销的主要原因是5月份相继出现了两次媒体不实或片面报道。一次是5月初四川某媒体报道西瓜注射增甜剂,食用注水西瓜对人体有害,以致价格跳水。第二次是10多天前,江苏镇江丹阳曝出膨大剂致西瓜爆炸,称用膨大剂种植的西瓜对身体有害,使西瓜市场雪上加霜。

  林尤胜说,5月10日还卖4元/公斤,11日跌到2.6元/公斤,随后每天以0.4-0.6元/公斤的速度降价,到膨大剂报道出来后,说可以致癌,瓜价就全乱了,“现在地里四五毛钱一斤都没人要。”

  林尤胜说,西瓜遭受不实传言的影响已不是第一次,两年前曾报道海南西瓜注射红药水和甜水给西瓜增色增甜,导致西瓜滞销烂市,最后经权威媒体报道才为海南西瓜正名,但失去的损失已无法挽回。海南香蕉也一再遭受谣言危害,每一次都造成价格大跌,农民血本无归。

  据悉,攀枝花瓜农通过微博反映卖瓜难后,已有六七家商家前去收购。

  >>专家说法

  合理使用膨大剂不会造成危害

  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李劲松从事了近20年的西甜瓜育种和栽培研究,他说,膨大剂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植物内源激素,植物本身也会合成这种激素,但量很微小。当气温较低或阳光不充足,植物长势不好时,按一定比例喷洒些膨大剂,可以促进植物坐果,引导植物将营养输送到果实中去。“膨大剂”之所以造成西瓜产业大动荡,是因为丹阳的报道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导,丹阳瓜农也缺乏种植经验。

  李劲松说,合理使用“膨大剂”不可能造成危害,一方面我国的农药管理十分严格,“膨大剂”是由农业部批准使用的农药,其使用范围、剂量都有严格规定。“消费者应秉持理性态度。”

  文昌市农业局副局长刘淑华说,海南岛气温适宜、光照充足,根本不需要使用膨大剂来增加营养。“西瓜爆炸报道出来后,对西瓜产生很大影响,我们也感觉很冤,因为我们根本没使用(膨大剂)。”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品质资源研究所研究院党选民说,“膨大剂”的不实报道对西瓜产业造成了严重影响,人们应该保持理性客观的态度对其加以认识,它只是一种植物声场调节剂,是经过长期大量的田间试验证明的。任何一种农药过量使用都会造成危害,但这只是丹阳的个例。

  据新华社电

  5月23日,网名“攀枝花人卖西瓜”的瓜农付友莲在微博上发文,希望通过微博卖瓜。
 

 

  付友莲说,他是四川攀枝花市盐边县永兴镇新民村村民,当地西瓜味道甜口感好,往年畅销,但今年受“膨大剂”传闻影响,“几万斤西瓜都烂在地里”。

  他承诺,当地瓜田山泉灌溉、阳光充足,不使用添加剂。“我的瓜要有啥子添加剂膨大剂,我当场砸瓜。”西瓜去年2.4元/公斤,今年0.6-0.8元/公斤都卖,希望网友帮助找到批发商。

  这条微博被转发6万多次,评论达到1.2万多条。很多网民对瓜农的遭遇表示同情,还有网民帮忙推销西瓜。

  >>记者调查

  海南文昌近2万亩优质西瓜滞销

  据了解,海南文昌2万亩西瓜滞销在田里,瓜农们苦不堪言,其“罪魁祸首”也是“膨大剂”传闻。

  在文昌市铺前镇林梧西瓜基地,沿海边沙滩绵延几千亩西瓜,全部进入成熟上市期,却看不到一辆西瓜收购车。

  看到记者来访,附近十几个瓜农骑着摩托车赶来反映情况。浙江籍瓜农罗成国说,他借钱凑了200万元种了500亩西瓜,目前有150亩已熟透,正常情况下一天能发十几车西瓜,但从本月10日起就没有收购商前来,这批西瓜已八成熟,再不采摘,将无法长途运输。

  “这种情况真让人意料不到,今年天气好,瓜种得很好很漂亮。”罗成国说,文昌西瓜平均每亩种植成本要6500元,今年海南西瓜丰产,每亩产出3000多公斤,平均每公斤成本2元。如今,瓜未上市就面临烂市的危险。

  海南是冬春季节全国西瓜的主产区,从西部的东方、乐东起自南向北逐渐成熟上市,文昌位于海南最北边,也是最晚上市的地区,今年文昌种植了4.15万亩西瓜,目前已销售了55%,还有45%近2万亩西瓜降价滞销。

  片面报道致西瓜降至几毛钱一斤

  海南省西瓜协会秘书长林尤胜说,西瓜降价滞销的主要原因是5月份相继出现了两次媒体不实或片面报道。 一次是5月初四川某媒体报道西瓜注射增甜剂,食用注水西瓜对人体有害,以致价格跳水。第二次是10多天前,江苏镇江丹阳曝出膨大剂致西瓜爆炸,称用膨大剂 种植的西瓜对身体有害,使西瓜市场雪上加霜。

  林尤胜说,5月10日还卖4元/公斤,11日跌到2.6元/公斤,随后每天以0.4-0.6元/公斤的速度降价,到膨大剂报道出来后,说可以致癌,瓜价就全乱了,“现在地里四五毛钱一斤都没人要。”

  林尤胜说,西瓜遭受不实传言的影响已不是第一次,两年前曾报道海南西瓜注射红药水和甜水给西瓜增色增甜,导致西瓜滞销烂市,最后经权威媒体报道才为海南西瓜正名,但失去的损失已无法挽回。海南香蕉也一再遭受谣言危害,每一次都造成价格大跌,农民血本无归。

  据悉,攀枝花瓜农通过微博反映卖瓜难后,已有六七家商家前去收购。

  >>专家说法

  合理使用膨大剂不会造成危害

  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李劲松从事了近20年的西甜瓜育种和栽培研究,他说,膨大剂是一种人工合成的 植物内源激素,植物本身也会合成这种激素,但量很微小。当气温较低或阳光不充足,植物长势不好时,按一定比例喷洒些膨大剂,可以促进植物坐果,引导植物将 营养输送到果实中去。“膨大剂”之所以造成西瓜产业大动荡,是因为丹阳的报道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导,丹阳瓜农也缺乏种植经验。

  李劲松说,合理使用“膨大剂”不可能造成危害,一方面我国的农药管理十分严格,“膨大剂”是由农业部批准使用的农药,其使用范围、剂量都有严格规定。“消费者应秉持理性态度。”

  文昌市农业局副局长刘淑华说,海南岛气温适宜、光照充足,根本不需要使用膨大剂来增加营养。“西瓜爆炸报道出来后,对西瓜产生很大影响,我们也感觉很冤,因为我们根本没使用(膨大剂)。”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品质资源研究所研究院党选民说,“膨大剂”的不实报道对西瓜产业造成了严重影响,人们应该保持理性客观的态度对其加以认识,它只是一种植物声场调节剂,是经过长期大量的田间试验证明的。任何一种农药过量使用都会造成危害,但这只是丹阳的个例。

  据新华社电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记者27日从中国国家水下遗产保护中心“南澳Ⅰ号”水下考古队采访了解到,鉴于今年的第二号超强台风“桑达”在未来几天可能会影响到南澳海域。为确保安全,正在执行“南澳I号”水下考古的“南天顺”号打捞平台已于27日上午到达南澳前江码头避风。

  根据气象预报显示,今年第二号超强台风“桑达”在未来几天可能影响到中国东南沿海以及周边地区,“南天顺”号所在的南澳海域可能会出现大风天气。受台风外围的影响,“南天顺”号打捞船26日晚启动防台风预案,26日晚上8点钟,“南天顺”号打捞船从“三点金”海域开往距离前江码头400米外的前江锚地进行抛锚避风,27日上午9点左右“南天顺”号打捞船正式回港,暂停考古作业。

  交通运输部广州打捞局工程师陈赞源向记者介绍,按照之前制订的防台风预案,出现7级风,“南天顺”号打捞船就要回港避风,而这两天打捞作业海域的风力达到了阵风8级的程度。

  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南天顺”号上的工作人员已经将船上所载文物转移至船舱内的安全区域。台风“桑达”的影响过去后,考古队将继续展开“南澳I号”水下考古作业。云澳边防派出所已再次启动24小时雷达监视,密切关注“南澳Ⅰ号”海域安全。

  2007年5月25日“南澳Ⅰ号”在广东省汕头市南澳岛附近“三点金”海域被发现。今年4月23日“南澳Ⅰ号”开始2011年的考古发掘工作,截至26日,今年的水下考古已经发掘出瓷器、陶器和金属类文物近2800件。(李怡青 陈妍)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图为鲁豫

晨报记者朱美虹报道 当地时间昨天16点,美国著名脱口秀节目《奥普拉·温弗瑞脱口秀》播出最后一期节目《奥普拉惊喜巨献》。这档已经播出25年、影响了无数人并早已成为电视脱口秀标杆的王牌栏目最终划下句号。

CNN 知名栏目《ConnecttheWorld》专门就这一话题做了一期深度访谈,专访了3位世界知名脱口秀主持人,请他们谈谈对奥普拉退场的看法,凤凰卫视主持人陈鲁豫是被邀嘉宾之一。同为谈话节目主持,《鲁豫有约》也将迎来第10年,奥普拉的离开对鲁豫和她的节目有怎样的影响?鲁豫表示,10年前如果有人问她是否想成为奥普拉那样成功的主持人,她肯定说“是”,但现在,这个回答会是“我不知道”或者“不是”,“奥普拉那样的成功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得起的,也不是任何人能达到的,她的成功不可复制。我会坚持做的,就是踏踏实实做好我的节目”。

鲁豫深知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这个时候她离开,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也是幸运的选择,在可以离开也有能力离开的时候,她选择了在这一刻让观众永远地记住她”。

发表在栏目: 文化

  记者今天从中国气象局了解到,由于未来一周长江中下游气象干旱区将以晴热天气为主,雨水较少,因此旱区的缺水状况仍将持续。气象部门将全力开展抗旱预测预报服务工作,抓住有利时机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据气候监测显示,1月1日至5月23日,长江中下游大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3成至8成,安徽、江苏、湖北、湖南、江西、浙江、上海平均降水量为1954年以来同期最少。降水持续偏少导致江河、湖泊水位异常偏低,水体面积减少明显,农业生产受到影响,部分地区出现饮水困难。据气象卫星遥感监测显示,长江干流各控制流量比常年同期偏少25%—70%,5月20日洞庭湖水体面积较去年同期减少约73%。

  气象专家指出,造成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降水偏少的原因是,今年以来,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历史同期偏弱,位置偏东,同时影响我国的西南水汽通道未建立,不利于冷暖气流在江南交汇形成降水。中央气象台预计,未来一周,我国华南地区雨量较大,长江中下游气象干旱区将以晴热天气为主。

  为增加降雨,缓解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的旱情,各级气象部门抓住此次降雨过程的有利天气条件开展了大规模的空中和地面增雨作业。据统计,5月21日8时至23日8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共开展人影地面作业334次,发射炮弹3422发,火箭弹854枚。其中湖北省实施了高密度、大范围的地面高炮火箭人工增雨抗旱作业,共开展地面人工增雨作业252次,发射火箭弹584枚,炮弹3352发,同时开展飞机人工增雨作业,起到了很好的增雨效果。未来,各地气象部门将继续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抓住一切有利时机,继续开展人工增降雨作业。(游雪晴)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灵魂出窍体验能够改变一个人的人生历程,这种体验能够通过大脑的工作机制加以解释吗?
灵魂出窍体验能够改变一个人的人生历程,这种体验能够通过大脑的工作机制加以解释吗?

做梦也是经历濒死体验的一个影响因素。
做梦也是经历濒死体验的一个影响因素

一些人表示他们在经历濒死体验时遇到逝去的亲人。
一些人表示他们在经历濒死体验时遇到逝去的亲人

  对于神奇的濒死体验,美国著名脑科专家、肯塔基州大学神经学教授凯文·纳尔逊提出了引人注目的新理论。他认为自己能够从生理学的角度解释所有濒死体验现象。毫无疑问,纳尔逊的研究发现让有过濒死体验的人感到震惊。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经历,而不是一种幻觉。濒死体验对他们的人生产生深远影响,让他们完全变了一个人。有过这种经历之后,他们对死亡不再抱有任何恐惧。

  看到光隧道遇见逝去亲人

  吉莉安·麦克肯泽曾经亲身经历过所谓的“濒死体验”,也就是在分娩过程中。当时,未出世的孩子让她陷入极大担忧之中,周边的世界一片黑暗,只有一个明亮的光点。她恍惚地意识到分娩出了问题,自己流了很多血,但在光点中,她却感到非常舒服惬意。

  她说:“光点最初像一个小孔,我意识到,我被一点点推向它,距离越来越近,它也变得越来越大。它非常亮,好像一条隧道的墙壁。我走进隧道,没有感到丝毫恐惧,身体完全融入到光点中。这是最令人惊奇的感觉,感觉自己无比快乐。我只能用‘狂喜’形容这种感觉。突然间,我听到一个男人说‘吉尔’,声音很美。我心里说‘哦,不,我来到上帝面前,但我并不信仰他!’他问我是否认识他,我说‘是的,但我恐怕不知道你的名字’。他显然很有幽默感,因为他听到这句话后低声笑了。”

  麦克肯泽的这种经历发生在很多年以前,还没有出现“濒死体验”这个词,当时她因为难产,大出血。很多年过去了,当时的经历仍记忆犹新。没有人确切知道为何会有这种经历,科学家认为有多达十分之一的人将会经历濒死体验,最有可能在心搏停止之后。通常情况下,我们在经历濒死体验中会看到光,穿过一条隧道,遇到已经逝去的亲人,又或者灵魂出窍,漂浮在自己上方,看着医生和护士抢救我们的生命。

  曾经有过濒死体验的人往往将其描述为一种十分快乐的时刻,这种经历永远地改变了他们的人生。很多人认为他们看到了来世,这种经历符合他们的信仰,让他们毫不惧怕的迎接死亡。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真实存在的宝贵经历,整个过程中,他们一直保持神志清醒。

  与快速眼动关系密切

  纳尔逊是备受尊重的美国神经学家,他认为自己能够从生理学的角度解释所有濒死体验现象。一些人认为人在经历濒死体验时灵魂脱离肉体,前往来世,而后又返回地球。这位美国神经学家显然严严实实地关闭了这道门。

  纳尔逊研究濒死体验已经有30多年历史。在自己的新作《上帝的脉搏》中,他对所有濒死体验的元素进行了解释,其立论的核心是快速眼动,即快速眼动与濒死体验关系密切。快速眼动在睡眠过程中最容易做梦的阶段出现,此时的人只有眼部肌肉、心脏和横隔膜(控制呼吸)活动。纳尔逊认为,一些人更容易受“快速眼动期入侵”影响,即在一个人处于清醒状态时,麻痹伴随快速眼动出现,同时经常伴随栩栩如生的幻觉。

  研究过程中,纳尔逊对55个自称经历过濒死体验的人进行了分析。这些人中有60%的人此前曾经历快速眼动期入侵。在随机选择的一群人中,这一比例只有24%。他说:“濒死体验经历者的大脑并不是直接在快速眼动状态和清醒状态之间切换,更有可能将两种状态混合在一起。”这导致人们进入他所说的“意识边境”。他说:“很多人进入这个不稳定的边境,时间只有几秒钟或者几分钟,而后进入快速眼动或者清醒状态。在这个边境,人会出现麻痹、看到光、出现幻觉并进入梦境。意识边境能够解释类似心搏停止这样的危急时刻经历的很多濒死体验。”

  大脑供血暂时中断

  对于濒死体验中看到的光、隧道、遇到逝去的亲人以及灵魂出窍,纳尔逊同样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他在研究中发现,濒死体验会在昏厥和心脏病发作等生死攸关的时刻出现。绝大多数濒死体验都有一个共同点——大脑供血暂时中断。他说:“通常情况下,心脏泵出的血有20%流向大脑。如果供血量降至正常情况下的三分之一,大脑仍可短时间内保持活跃状态,但10到20秒之后,大脑便会失去意识。”

  纳尔逊称:“濒死体验中大脑出现的大量活动都是对供血量降低的一种反应,不管这种降低持续多长时间。在丧失意识前,血液不断从大脑流出,在此期间最有可能出现问题的组织并不是大脑,而是眼睛和视网膜。视网膜出问题后,黑暗随之出现,外部光线很难进入眼睛,进而出现隧道幻觉。隧道尽头的光来自两个不同的源,一个是周围的光线,例如医院手术室的背景光,这可能是血液流出时大脑唯一能够识别的东西。另一个是快速眼动,能够在内部产生光线,也就是在大脑内部。”

  有过濒死体验的人看到了隧道并感觉自己穿过隧道,这又当如何解释呢?纳尔逊说:“与灵魂出窍经历有关的大脑区域——左颞顶区域就在负责运动感知的大脑区域旁边。通常情况下,这一区域在快速眼动睡眠过程中关闭,但在某些情况下,这一区域无法正常工作,在过渡到快速眼动时,大脑感知到运动。”

  发现灵魂出窍“开关”

  这能够解释幻觉、光和隧道,但灵魂出窍和感觉到死亡又如何解释呢?死亡感的解释很简单。快速眼动睡眠过程下,人处于麻痹状态,否则就会在做梦时“自残”。纳尔逊引用瑞士神经学家奥拉夫·布兰克进行的一项研究解释灵魂出窍。布兰克和同事在准备为一名43岁的妇女实施手术时得出了一项惊人发现。当时,这名妇女疾病发作,外科医生对其大脑施加电脉冲,试图发现问题出在什么地方。突然间,这名妇女——手术时保持清醒状态——说她灵魂出窍,漂浮在上方,看着下面的自己。切断电流后,灵魂又回到身体。

  纳尔逊说:“这名妇女感觉到灵魂出窍而后又归位具有类似打开电灯开关这样机械运动的可预见性。她触动了可自由移动意识的开关。这就好像发现与电梯‘上升’按钮类似的灵魂出窍经历开关。”

  濒死体验的快感与大脑的奖励系统有关。在极度危险的时刻,身体会释放一系列化学物质,让人产生放松感和快乐感。这是一种进化现象,可追溯到史前时代。如果狩猎队伍中的一名成员被捕食者逼到绝路,已经必死无疑,只要他不过多反抗,其他成员便有更大的逃生机会。捕食者会消耗时间和能量享用猎物,让其他人避免同样的厄运。

  重新理解生活人生完全改变

  在自己的濒死体验中,麦克肯泽遇到了两年前去世的祖父哈里。她告诉祖父,自己生了一个男孩——麦克肯泽确实生的男孩,但她根本无法得知这一点。此外,她的灵魂漂浮在自己上方,看着医生为她接生。她的灵魂同样漂浮到丈夫哈密什上方,看到哈密什给她的母亲打电话,他当时就在医院的走廊里。她说:“我一点也不害怕,只想告诉哈密什我一切都好。我还会回到身体里的。”

  麦克肯泽现在已经退休,家住英国东苏塞克斯依斯特堡。她说:“我对祖父说,我必须离开,回去照看丈夫和孩子。但他说我必须拿出充分的理由,才允许我回去。”濒死体验中,麦克肯泽再次经历自己的记忆,有好的,也有坏的。她说这一次的经历让她更好地了解生活。她永远也不会忘记母亲将自己留在寄宿学校时,自己看到母亲离去的身影哭个不停的情形。“再次经历这些回忆让我意识到,母亲当时一定非常难受,听到我的哭声,她也没转过身看我。我有了新的想法,我对祖父说,我必须回去,将自己的感受与他人分享,帮助他们。就这样,我回来了。”

  并非否定上帝存在

  晚年的麦克肯泽成为一名顾问。她说:“在有过这种经历前,我对人不太宽容。经历这件事之后,我完全变了一个人。你们可以理性地解释像我这样的人经历的事情,但无论怎么解释都很难抓住重点。对我们来说,这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经历,对我们自身以及以后的生活产生深远影响。这种经历让我不再对死亡感到恐惧,让我成为一种更出色的人。你可以将它们称之为‘幻觉’,但在我们眼中,它们却是一种真实。”

  然而,濒死体验者的想法并没有对纳尔逊产生影响。他表示自己的研究并不是为了否定上帝的存在或者贬低濒死体验的重要意义。他说:“人们对宗教的分歧日益加大,一些人认为上帝是一个不合时宜的存在,所有的灵魂体验都是一种危险的错觉,其他人则将宗教视为自己生活的核心。我认为有人应当从神经系统科学的角度解释灵魂体验的本质,而不是去辩解。”

  他说:“我对这种经历带着一种尊重,因为它们对经历者产生重大影响。这是一种意义深远的体验,我们中很多人都会经历。是的,我可能试图从生理学角度解释濒死体验如何以及为何发生,但这并不与人们对上帝的信仰相矛盾。信仰上帝的人认为,是上帝创造了这些机制,让我们感到快乐,这可能是我们走向死亡过程中最需要的”。(孝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9日调查两宗怀疑中“雪卡毒”个案,共影响四名曾进食珊瑚鱼的人士。

  首宗个案涉及一男一女,年龄分别为六十一和六十三岁。他们在五月七日晚上于家中进食珊瑚鱼,约七至十小时后,出现“雪卡毒”中毒的征状,包括头眩、舌头和嘴边麻痹、面部麻痹、胸口不适、关节疼痛、乏力、腹痛及和冷热感觉颠倒。他们前往北区医院求医,两人均需要留院并已出院,现时情况稳定。调查显示他们在粉岭一街市的海鲜档购买珊瑚鱼。

  第二宗个案涉及一男一女,年龄分别为四十九和二十九岁。他们在五月六日晚上于上水一间食肆进食珊瑚鱼,约十一小时后出现头眩、舌头和嘴边麻痹、四肢麻痹、乏力和腹痛。其中女事主到北区医院求医,并需留院,目前已出院及情况稳定。

  香港卫生防护中心发言人说,“雪卡毒”的食物中毒个案在热带地方并不罕见,这与进食大珊瑚鱼有关,因为这类鱼是吃在珊瑚礁海域生存的小鱼,而小鱼则吃有毒的海藻,于是毒素积聚在大珊瑚鱼身上,尤其是内脏。鱼的体积越大,含毒量亦会较高,但从外表看却不能分辨该鱼是否含有毒素。

  发言人说:“受影响人士会出现的病征包括口及四肢麻痹、呕、肚泻、冷热感觉颠倒、关节及肌肉痛。”

  报道称,大部分中“雪卡毒”的人士都会痊愈,不会对健康带来长远的后遗症。不过,吸取过多的毒素就会影响循环及神经系统。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6 页,共 1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