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朝鲜官方媒体7日首次确认,全国各地监测站收集的一些空气样本中测出微量的放射性碘—131和铯—137,对公众健康不构成威胁。

  空气样本中的碘—131、铯—137含量分别为每立方米0.03毫贝克勒尔、0.04毫贝克勒尔。这些放射物质显然来自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泄漏。

  按照朝中社的说法,所测空气中的碘—131含量相当于法定允许值的二十四万分之一。专家认为,这一程度不会危及公众健康。

  朝中社没有说明所涉空气样本来自哪家监测站。朝鲜政府已加强全国各地监测站对放射物质水平的监测程度。

  韩联社报道,朝鲜测出的空气放射物质含量低于韩国。韩国首都首尔6日监测数据显示,空气样本中的碘—131、铯—137含量分别为每立方米1.15毫贝克勒尔、0.062毫贝克勒尔。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中新社东京3月19日电 日本各地方政府19日的监测数据显示,福岛县和宫城县的辐射数值仍高于正常值,但日本官方说不会对人体造成影响。

  据日本NHK电视台报道,各地19日0点至9点监测数据显示,位于福岛第一核电站西北约65公里处的福岛市0点数值为每小时11.1微希,高于往常。

  同处宫城县,位于福岛第一核电站东北方向约120公里处的女川町女川核电站同一时段的数值为每小时2.4微希。此外茨城县北茨城市上午9点的数值为每小时0.95微希,水户市0点半的数值为每小时0.18微希,均高于往常。

  目前,福岛市的辐射数值最高。但NHK的报道说即使持续1个小时受到该当量的辐射,其辐射量也仅仅是接受一次胃部X光检查的50分之一,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共同社19日称,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事故后,福岛县内截至17日已有约42440人接受有关核辐射损伤的筛查。该县除在11个市町村设立13个检测站外,还使用移动检测车开展检测工作。

  福岛县政府19日透露,其中有67人已被确认检出核辐射。经检测发现,他们的衣鞋上均沾有放射性物质。据称测得辐射量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也没有居民需要进行全身清洗。

  来自福岛第一核电站方圆30公里以内的疏散地区居民19日开始撤离福岛县。共同社透露,南相马市800人与饭馆村270人已于当天分别启程前往新潟县内多个临时安置点与栃木县鹿沼市综合体育馆。

  世界卫生组织发言人18日在举行记者会时提及核事故。他以日本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等目前发表的辐射数据为依据表示,现阶段,除日本政府指定必须撤离或者进行室内避难的区域之外,核辐射“危及人体健康的几率很小”。完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日本厚生劳动省副大臣大冢耕平今天表示,在福岛第一核电站附近地区的菠菜及其他一些农产品遭到了核辐射污染。大冢耕平称,有“三到四种农产品”被检测出放射物质,但目前的放射物质含量不会立即对健康产生影响。

(编辑:SN009)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卫生部:公众目前不必采取预防性服碘等防辐射措施

3月18日,大连湾边防检查站官兵为辖区渔民讲解防海啸、防辐射知识。在辽宁大连湾边防检查站所辖码头共有近百艘渔船、千余名渔民常年在外进行远洋捕捞作业。日本地震引发海啸后,为了让渔民平安地进行远洋捕捞,大连湾边防检查站组织官兵搜集防海啸、防辐射知识,向渔民们普及。新华社发(李雨泽 摄)

卫生部:公众目前不必采取预防性服碘等防辐射措施

新华网北京3月18日电(记者周婷玉)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18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公众目前不必采取预防性服碘和其他辐射防护措施。

他说,根据已获取的信息,经专家综合分析,日本核电站泄漏事故目前不会对我国境内公众健康造成影响。卫生部将继续组织专家进行动态评估,及时发布相关信息。

据介绍,日本东北部附近海域发生地震以后,卫生部及时启动卫生应对机制,密切跟踪日本核泄漏事故动态,并与有关部门密切沟通,实时了解气象预报和我国环境辐射监测等信息,每天组织专家就日本核泄漏事故对我国境内公众健康影响进行分析评估。同时,卫生部部署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各省份卫生部门做好健康相关核辐射应急监测和医学处理的准备。

邓海华指出,从原理上说,稳定性碘(碘片)的作用不是防辐射,而是阻止放射性碘沉积在甲状腺导致内照射。应急或紧急情况下,服用稳定性碘是使甲状腺内的碘含量饱和,使放射性碘不能沉积在甲状腺处,保护人体不受放射性碘的危害。“应该强调的是,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碘片,不能仅凭个人主观臆断或因恐惧而擅自服用。过量摄入碘对人体会造成健康危害。”

他同时指出:“服用加碘盐是不能起到碘片作用的。成年人需一次摄入3公斤盐才能达到碘片的剂量,远超出了人类能承受的盐摄入量。”

目前我国人均每天盐的摄入量是12克,已经远远高于世卫组织推荐的5至6克。邓海华提醒说,盲目用加碘食盐会造成大量摄入盐。如果每天摄入大量的盐,会对人体各个脏器造成严重的负担,会诱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疾病以及慢性肾病,严重者可以造成脱水,甚至死亡。还可能引发高血压、心脏病,并会对肝脏和肾脏带来损伤。

责任编辑:NN013(本文来源:新华网 )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周五, 18 3月 2011 14:06

身为盐荒子孙 最近有碘意思

昨天才发现家里没盐了,买肯定是买不到的,保姆中午炒菜,就是用水冲了冲盐罐勉强炒的。很担心,这种情况如果再持续俩月,我会因为吃不上盐,变成现代版的白毛女,无“盐”去见江东父老。要不,去超市偷偷舔几口海水鱼,也许能救救急?

地震悲剧正在变成恐慌闹剧,世界变得很荒诞。去年人们还质疑碘盐太多导致国人补碘过量,今天就恨不得整瓶碘盐往嘴里倒。这个蓝色的星球,油荒、粮荒、水荒、民工荒,什么荒咱都能理解,就是不能理解盐荒。

不用呼唤理性,咱只呼唤智商。离福岛核电站200公里的东京都没抢盐,北京有必要恐慌吗?退一万步,即便辐射真来了,吃碘盐要吃好几公斤才能有点防护效果,你确信自己不会吃成木乃伊标本?你担心日后食盐会有污染,请问,莫非全世界只有日本产盐?莫非一个福岛核电站能污染全世界海水?早些年,美苏还动辄在海岛上核试验呢!再退一万步,即便日后真有一些盐可能被污染了,各国政府能不天天检测?能不保证公民们吃上放心盐?

那么多人抢盐,不听专家良言规劝。有评论说,这是因为国内专家的威信缺失,我看,不全是如此。专家说适当锻炼有益健康没人听,张悟本说吃长条茄子有益健康,长条茄子就脱销了。废水排放、汽车尾气、化工涂料、瘦肉精、苏丹红……人们说忘就忘不见未雨绸缪,远隔重洋尚未失控的核泄漏,咋就居安思危人人都成防核专家了?不能不说,这个社会是有点问题,有时很幼稚,经常很偏执,怕死怕到歇斯底里,孕育谣言的土壤超肥沃。

身为“盐荒”子孙,最近压力很大。这两天,面对餐桌,我确信将无“盐”以对。但我更确信,盐荒将成为一个滑稽剧,政府不会让我嘴里淡出个鸟来,不会让“送礼就送两袋儿盐”的调侃成为事实,不会让那些发谣言财的无良商人踏踏实实把钱挣了。

最后,我要忍住跑楼下排大队买盐买酱油买榨菜的冲动,并用刚看到的一句笑话当成座右铭——世界上最痛苦的是什么?辐射没来,盐买得太多了。世界上最最痛苦的是什么?人死了,盐没有吃完。世界上最最最痛苦的是什么?没被辐射死,让盐给咸死了!

张旭光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日前,美国知名杂志《男士健康》对市场上的能量饮料进行调查,该杂志指出,在超级市场中,一些看似很酷的能量饮料,实质上就是“一瓶诱发肥胖症的糖水”。

  在杂志列出的“徒有其表”的能量饮料中,国人最熟识的是星巴克的瓶装星冰乐(Starbucks Coffee Frappuccino)即饮咖啡了。

  文章分析指出,一瓶13.7盎司(约合0.388千克)装的星冰乐即饮咖啡,热量高达290卡路里,脂肪含量也达到了4.5克,糖分更是高达46克。

  星冰乐是星巴克的招牌饮料之一,于1995年开始售卖。瓶装星冰乐即饮咖啡饮料,进入北京市场已有多年,售价在18元左右。

  背景链接

  《男士健康》杂志指出,能量饮料有几大“幌子”:首先取个“响亮”的名字,例如,魔鬼(Monster)、摇滚明星(Rockstar)等等。

  其次,这些能量饮料总向消费者保证这些产品将使得身体“兴奋”,将使得饮用者的能量倍增,就像个“摇滚明星”。

  文章进一步指出,这些饮料还总能引发“大辩论”,而这也是其吸引外界眼球的一大方式。很多专家大声呼吁能量饮料能使人“上瘾”,并且是“不健康”的,而这也许正中了这些厂商的计。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健康科普专家”将由官方认证和政府监管。昨天,北京市健康促进工作委员会、北京市卫生局合作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健康科普专家遴选。旨在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同时抵制打着健康名义牟取非法暴利的“伪专家”。

  官方认证抵制“养生乱象”

  去年,张悟本、大道堂等事件接连暴露出健康科普和养生的乱象。今年两会期间,卫生部部长陈竺亦对媒体表示,营养专家、健康专家要把更多时间花在科普上,“正道的东西不能出来,乱七八糟的东西当然就要出来了”。

  市卫生局副局长赵春惠介绍,由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和市卫生局联合考察、认证的北京市健康科普专家将优先向大众媒体推荐,参与健康科普宣传;或在公共卫生事件中,受卫生行政部门委托向公众及时传播科学、正确的健康信息。

  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曾晓芃说,还会邀请传播专家对最终推选出的健康科普专家进行与市民沟通技巧的培训,“用讲故事、拉家常的方式科普”。

  入选专家名单社会公示

  此次遴选的时间为2011年3月15日-4月15日。凡符合条件的在京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各级疾控中心在职和离退休医生或专业卫生技术人员均可报名。推荐资料包括学历、学位、专业资格证书等。

  报名结束后,遴选工作办公室将依据推荐资料审查、考核、确定专家。专家接受培训并通过考核后,市健康促进工作委员会、市卫生局为其颁发“健康科普专家”证书,并向社会公示具体名单。

  专家身份过期须重新认定

  曾晓芃说,市健促委会、市卫生局将通过建立专家信息反馈制度,对健康科普专家实行动态管理,接受公众和媒体监督。凡在健康宣传活动中有夸大或不科学的传播行为损害卫生系统形象,或擅自以健康科普专家身份从事经营活动并与经营单位合作牟取非法暴利的,经核实,将取消其专家资格。

  健康科普专家证书的有效期为两年。每两年,市健康科普专家遴选工作办公室将对其资质重新认定。(魏铭言)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安全专家表示,日本由地震引发的核反应堆泄露造成的健康风险似乎非常小,因为风把污染物吹向太平洋,不会对他国构成威胁。

  目前没有严重的健康风险

  日本东京正在努力防止福岛核电站的三座出故障的反应堆发生“堆芯熔毁”(meltdown)现象,这是自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以来发生的最严重的核事故,反应堆故障是由11日的海啸引起的。日本女川(Onagawa)核电站的放射物水平也在升高。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专员马尔科姆·克里克说:“此刻这还不是一个非常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它跟切尔诺贝利事故没有任何可比性。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时正在正常运转,而且它也没有防泄漏系统。”

  为了以防万一,目前大约有14万人正从福岛核电站周围撤离。克里克表示,1979年美国三哩岛核电站的部分堆芯发生熔化,释放出少量放射物。不过按照国际标准,三哩岛事故比日本核泄漏事故更严重。他说:“三哩岛核泄漏事故发生后,很多人认为自己遭到核辐射污染。然而,虽然这次事故释放的放射物的量已经达到能检测到的水平,但这对人类健康来说并没有什么。”放射物可引起癌症。

  世界卫生组织还表示,日本核电站的公共健康风险保持在“很低水平”。这次地震和随后发生的破坏性巨大的海啸可能已经导致1万人丧生。日本气象厅表示,当地的南风会在13日夜转变成西风,从福岛吹向太平洋。瑞典核电站安全负责人雷纳尔特·卡尔森说:“风吹向太平洋,这对日本人有好处。我认为这不会对其他国家构成威胁。”

  不会危及美国和加拿大

  美国核管理委员会(NRC)13日表示,他们并不认为随风吹到美国海岸的放射物水平会达到有害值。加拿大官员表示,日本核泄漏问题显然也不会对该国的太平洋沿海地区构成威胁。美国核管理委员会在一项声明里说:“所有可以获得的资料都表明,天气状况已经将福岛核反应堆释放出来的少量放射物吹向大海,远离人群。由于两个国家相距数千英里,美国夏威夷、阿拉斯加州、该国其他地区和西海岸都不会遭受任何辐射危害。”

  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安全部长里奇·科尔曼表示,加拿大也在进行监控,以防止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堆芯熔毁对其产生影响。他在一项声明里说:“加拿大卫生部建议我们说,当前日本核电站的核泄漏事故不会对英属哥伦比亚省造成任何健康威胁。”加拿大建议该国公民不要在福岛核电站周围20公里范围内旅行,不要在海啸袭击的地方旅行,前往东京要谨慎,因为那里存在交通和供电问题。

  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不同

  与日本核事故正好相反,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是在瑞典福什马克(Forsmark)核电站的工作人员发现放射性粒子后,才发现的,莫斯科公布这次事故时,爆炸事件已经过去1天,放射物已经被风吹到整个欧洲。克里克表示,减少健康风险时间是关键,因为很多最有害的核物质,例如放射碘,是在爆炸发生几个小时或几天内释放出来的。联合国进行的研究显示,死于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释放的放射物的人数只有几千人。其中30名工人死亡,他们几乎全都死于放射物。

  克里克表示,放射物对健康有害的最明显迹象,是切尔诺贝利核泄漏时期有大约6000名不到18岁的年轻人患上甲状腺癌,通常情况下只有老年人才会罹患这种疾病。农田上的放射性微尘可能使牛奶具有放射性,对人体产生危害。不过他说,现在在乌克兰、白俄罗斯和俄罗斯进行的研究显示,个人长期接触放射物的平均水平相当于做一次CT扫描。

  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不赞成上述说法,并认为死于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的总人数多达9.3万。按照国际标准,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被初步认定为4级,这说明此次事故只对局部地区有影响,不像切尔诺贝利事故,后者被认定为7级,属于最严重核泄漏事故。而三哩岛事故被认定为5级。世界卫生组织发言人克里斯蒂·菲戈表示,这次不必像切尔诺比利事故一样,不用成立辐射应急医学准备与救援网络(REMPAN)专家组。(孝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日本经济产业省原子能安全和保安院12日宣布,受地震影响,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放射性物质泄漏到外部,如何防辐射成了大家关心的话题。核辐射是如何影响人体健康的?原来放射性物质在衰变时会释放离子辐射,这种辐射可以对人体内部化学环境造成严重伤害,它会打断人体组织的各种原子和分子间的化学键。

  日本官方已经要求居住在福岛核电站周围20公里范围内的居民撤离,这是为什么?

  这栋设施中的一幢建筑周六发生了一次爆炸,其周边已经探测到辐射剂量的超标。

  日本政府随后采取了果断的行动控制局势,将这一事件对居民健康的影响降到最低。但有消息称这一核电站的另外两个机组核心可能有融化的危险,如果真是那样,情况就不太乐观了。

  如果暴露在核辐射中,身体能立即感受到什么感觉吗?

  当你暴露于核辐射环境下,你可能会得辐射病。这种病是有症状的。几小时内你就会感到恶心呕吐,随后会出现腹泻、头痛或发烧等症状。在最初的症状过去之后,可能会出现一个短暂的无症状期,但数周后就会出现新的、更严重的症状。

  在更高的辐射剂量下,这些症状可能出现的更快,也更明显。同时,核辐射会对人体内脏造成广泛的,很多时候甚至是致命的伤害。暴露在核辐射中,一半的健康成年人无法承受4戈雷的辐射剂量。

  相比之下,在癌症治疗中采用的放射性疗法使用的辐射剂量约为1~7戈雷,但都是高度可控的,其作用区域被严格限制在一块很小的病灶部位上。

  辐射引发的病症能治愈吗?

  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脱去受污染的衣物,以便防止进一步的辐射污染。随后应当使用肥皂水轻柔的擦拭皮肤,进行清洗。

  人们已经研制出了可以增加血液中白细胞数量,以便抵消辐射可能对人体骨髓造成的影响,并降低可能由于人体免疫系统的损害而导致的感染风险。现在同样有专门用来降低由于辐射粒子对人体内脏造成的损害的药物可以使用。

  辐射对人体健康有何种危害?

  放射性物质在衰变时会释放离子辐射,这种辐射可以对人体内部化学环境造成严重伤害,它会打断人体组织的各种原子和分子间的化学键。

  人体会自动对此作出反应,尝试对这种损害进行修复。但有时候这种伤害将是非常广泛而严重的,修复几乎不可能。并且在自动修复过程中还存在发生错误的可能性。

  人体内对辐射损伤最敏感的部位是肠子和胃部的细胞组织,以及骨髓中的造血细胞组织。辐射对人体的损伤取决于你在辐射环境下的暴露时间,以及所受到的辐射强度。

  那么辐射可能对人体造成的长期影响是什么?

  辐射对人体健康的长期影响最严重的方面是它会引发癌症。一般而言,一个正常的细胞一旦到了其寿命,它会“自杀”,从而死亡,给新生的细胞让路。而当细胞丧失了这种“自杀”功能时,癌症便发生了。这种细胞变得“永生不老”,持续进行细胞分裂增殖,失去控制。

  不过人体拥有各种机制,阻止正常细胞癌变的发生,并且也有一套完善的新旧细胞替换机制。

  但辐射影响将彻底打破这种人体自身的控制体系,使癌症的发生几率大大上升。

  前面提到的细胞对损伤的自动修复功能同样有可能导致癌变。在修复过程中一旦犯错,很有可能导致原始基因的更改。这是很危险的,因为这不但有可能导致癌症的发生,并且由于更改的是基因物质,有可能会遗传给下一代,导致新生儿畸形或严重的先天性疾病,如大脑畸形,四肢畸形,生长缓慢以及严重的学习困难等。

  面对辐射污染,儿童是否面临更大的风险?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的。这是因为儿童的生长更为迅速,细胞分裂也更加频繁,细胞在对损伤进行自动修复时也就有更大的几率出现错误,从而导致严重后果。

  在1986年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件发生之后,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注意到当地的儿童患甲状腺癌的比例出现显著上升。

  这是因为那次事件中释放出的放射性物质含有高浓度的放射性碘元素,而碘元素会在甲状腺内发生累积,并最终造成严重损害。

  日本政府该如何将事件对民众健康的影响降至最低水平?

  曼彻斯特大学的理查德·威克福德(Richard Wakeford)是辐射暴露方面的专家。他说只要日本政府行动迅速果断,那么绝大部分民众可以免遭严重的健康影响。

  他说,在那样的情况下,唯一有可能会受到较严重伤害的是核电站的工作人员,以及紧急救援人员。因为这些人将不可避免的暴露于高剂量的辐射环境。

  他表示,当务之急是要尽快疏散该地区附近居民并确保居民不会实用受到辐射污染的食品。其中最危险的是放射性碘元素,因为它会混入天然碘,进入人体生物组织,并导致甲状腺癌。

  作为预防措施,政府可以向周边居民发放碘片,人体在服用碘片之后会吸收足够多的碘元素,从而防止放射性的碘元素乘虚而入。

  并且据我所知日本人的日常饮食中有很多海产品,本身有些海产品就是高含碘量的食品,因此对于这一点我并不是很担心。

  此次日本福岛核电事件和切尔诺贝利核爆炸事件有无可比性?

  格雷·托马斯(Gerry Thomas)教授是研究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后续影响方面的专家,他说:“看起来这次的事件不太可能演化成切尔诺贝利那样的核事故。在切尔诺贝利事件中,核电站的核心发生了大爆炸,这意味着有大量高剂量辐射散入大气中。”

  托马斯教授还表示,尽管切尔诺贝利事件后当地出现了显著的甲状腺癌发病比例的上升,但是研究这些病例后,发现发病的多是居住在核电站附近的居民,并且在事故发生时还是孩子。(晨风)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法国科学家发表的最新研究报告指出,在塑料制品行业中大量使用的化学物质双酚基丙烷(BPA)对脊椎动物的内耳有损害。
这项研究由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等多家机构合作完成。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英国《BMC发育生物学》杂志上。之前有研究表明,BPA对人类具有潜在健康危害。
研究人员向脊椎动物斑马鱼的鱼卵注入BPA溶液,并逐渐将浓度从1毫克/升提高到20毫克/升,以观察新生小鱼的反应。结果显示,大部分斑马鱼的耳石出现异常反应。耳石是脊椎动物内耳中一种盐酸钙结石,在接收声音和保持躯体平衡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注入鱼卵的BPA浓度达到15毫克/升时,所有实验对象的耳石都出现问题。研究人员随后又对爪蟾(蟾蜍的一种)进行了同样的测试,结果发现它们的内耳功能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研究人员表示,BPA是否对人类等哺乳动物的内耳具有同样危害还有待验证,这也将是他们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BPA是一种在塑料制品生产过程中广泛使用的化学物质,很多婴儿奶瓶、饮料瓶等塑料容器和包装物中都含有这一物质。BPA是否危害人类健康尤其是儿童健康的争论由来已久。许多科学家认为,它在体内可能会发挥类似雌激素的作用,扰乱人体内的代谢过程。动物实验则表明,BPA可能与乳腺、前列腺以及生殖系统疾病有关,还可能诱发某些癌症。(来源:新华网 李学梅)
更多阅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4 页,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