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扬州“小盘谷”门可罗雀 扬州“小盘谷”门可罗雀

会所大厅 会所大厅

与景区相连的豪华用餐厅 与景区相连的豪华用餐厅

豪华用餐厅 豪华用餐厅

  中新网扬州10月5日电(张玲)国庆黄金周,古城扬州尽显精致魅力,中外游客纷至沓来,满城皆游客。而作为古城古巷游的亮点扬州“小盘谷”却门可罗雀,和同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个园、何园人头攒动形成天壤之别。4日,记者走进小盘谷,实地探访缘由。

  小盘谷位于扬州老城区丁家湾大树巷的一所老宅,为光绪年间两江总督周馥的私人家园,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小盘谷毗邻何园,深处古巷,对老扬州人而言,“小盘谷”这个地方一直不陌生,原先一直被用来做招待所,因为年久失修,呈现出衰败的格局。2009年,当地政府与企业联姻共同保护和开发“小盘谷”。 如今,“小盘谷”已被打造成集高档会所、园林旅游、娱乐餐饮等为一体对公众开放的旅游场所,成为扬州“古巷游”的必去之地。

  当日上午10时许,记者20元购门票进园游览,刚进大门即被工作人员告知“抓紧时间,11时就要闭园”。工作人员解释说,这里每天只开放两个时间段,即上午9点到11点,下午2点到4点。同时工作人员告知,小盘谷内只有“花园”部分可供参观,“会所”部分不对外开放。

  扬州小盘谷与个园、何园相比较小,建筑面积1400多平方米,占地5000多平方米。在园中看到,这里树木葱茏,藤萝叠翠,和错落有致的亭台楼阁相得益彰,很多假山小品设计得精巧雅致,给人以小见大、以少胜多、平中见奇的视觉享受。而一旁的原主人住宅部分,也是一派典型的徽派风格,屋宇高敞,沉稳大气,楹联匾额穿插其中,增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层层叠叠的假山、修旧如旧的亭台与回廊、再加上庭院中花开自在的各类植被,这种感觉仿佛真的刹那“穿越”到古代的大户人家。

  在游览中,小盘谷的保安一直尾随左右,闲谈中保安告诉记者,平时这里每天的游客量在20人左右,国庆长假也没有什么改观,4号上午游园的也就是10几个人。

  从游览的经历来看,小盘谷内可供参观的“花园”和“会所”是相融一体的,密不可分,由老宅改建的会所内客房并不多,目前加在一起只有7间,分成三种房型,分别是基础客房、套房和古式宅院。记者了解到,这里的价格不菲,只含1人早餐的“大床房”价格1660元;含双人早餐的套房3420元,含双人早餐的“古式宅院”10460元。

  同时,小盘谷会所有两幢古色古香的餐厅,每幢餐厅每天中午、晚上只开设一桌,在餐厅门前,看到几位服务员正在忙碌。记者以订餐者的身份询问价格,一位女服务员透露,他们这里的价格以人头计,有每人1888元和每人2888元两种,“我们的菜品主要是淮扬菜,分春、夏、秋、冬四季特色,鲍鱼、鱼翅等菜肴,应有尽有。”

  “小盘谷搞了豪华会所,里面的消费高得吓人,这里已经不是我们普通老百姓去的地方了。”附近的扬州居民表示,不管怎么说,这是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小盘谷是属于扬州人,也是属于各地游客的。这么好的地方,黄金周一天只有这么一点人参观,真的太可惜了!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32)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邓小平同志之弟、重庆市原副市长邓垦题字 邓小平同志之弟、重庆市原副市长邓垦题字

薄熙来给邓垦老人回信 薄熙来给邓垦老人回信

薄熙来表示“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两手都硬,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好” 薄熙来表示“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两手都硬,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好”

  本报讯 (记者 肖竹)邓小平同志之弟、重庆市原副市长邓垦老人,十分关注重庆的改革发展,赞赏重庆这些年的探索实践。前不久,他给市委书记薄熙来题字,希望重庆“自强不息”,“两手都要硬”。国庆节时,薄熙来给老人回信,表示“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两手都硬,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好”,“把重庆建设好!”

  原重庆市老领导、百岁老人邓垦,是邓小平同志的胞弟,虽离开重庆多年,仍对重庆充满了感情,时时牵挂着这座城市。老人每天读书看报,收看重庆卫视,并与亲朋好友、老同事电话联系,非常关注重庆的新探索、新举措、新发展。

  这些年来,邓垦老人了解到,重庆市委、市政府建设“五个重庆”和内陆开放高地,深入开展“唱红打黑”,提出“民生10条”、“共富12条”,还组织机关干部“三进三同”、“大下访”、“结穷亲”,努力推动“三项治理”,全市人民的精气神有了明显提升。重庆正在走一条以民生为导向的科学发展之路,既以改革开放促发展,又以平安建设为龙头加强社会建设;既注重物质文明,又通过“唱读讲传”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经济社会发展的质和量都有了很大进步,多项经济指标排在全国前列,居民幸福感也名列前茅。

  对于重庆这些新探索、新举措,邓垦老人十分赞赏,认为很有针对性,也很有价值,是在深入贯彻邓小平理论,全面充分地体现小平同志的思想。心情激动之际,酷爱书法的老人挥毫泼墨,写下“自强不息”、“两手都要硬”两幅字,送给市委书记薄熙来和重庆人民。

  收到老人的字后,国庆节期间,薄熙来回信表示感谢。他在信中说:“近日收到您老的两幅大作:‘自强不息’,‘两手都要硬’,非常振奋,倍感亲切!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也是小平思想的精髓,我们一定以此为指导,把重庆建设好!而我们亲爱的小平同志和一批志士仁人,当年也正是从重庆的朝天门码头赴法勤工俭学,走向世界,寻求救国富民的真理的!”

  在信中,薄熙来还说:“作为百岁长者,您的字苍劲有力,令人提神醒脑,是对山城人民的厚望和鼓励。作为晚辈,我们会不遗余力!我们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两手都硬,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好!”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26)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南海网(微博)海口10月5日消息(南海网记者 陈望) 南海网记者刚从白沙黎族自治县县委宣传部获悉,阻碍救援的河水水位已经下降,昨晚受困于白沙山中的45名游客目前已经陆续抵达望山亭山脚下,正在准备上船回岸边!据了解,45名游客中有一名女游客和一名小孩有发烧的情况。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26)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地图上的北极

  日本《每日新闻》报道,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发布的观测结果显示,北冰洋的海冰面积已经处于史上第二小,海冰密度处于史上最低的状态,冰和海水间缝隙大小的指标也处于史上最低水平。

  据权威统计数据,今年9月9日,北冰洋的海冰面积已缩小为453万平方公里,已接近观测史上最小值425万平方公里,远低于上世纪70年代的700万平方公里。另据美国航天局与华盛顿大学的专家观测,北冰洋海冰2004年以来每年变薄约17.8厘米,更厚、更不易融化的“老冰”则急剧减少42%,这使得冰和海水之间的缝隙扩大,加速了海冰的脆弱化。美国研究人员警告说,北冰洋的海冰将在30年内消失,而不是之前预测的90年。

  北冰洋遭殃原因何在?近年来,石油和天然气等燃料的广泛使用,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大幅增加,全球气候变暖,成为北极海冰融化的罪魁祸首。北极海底的永久冻土渐趋融化,也会释放出大量的甲烷等气体,反过来加剧全球温室效应。同时,北极上空夏季强劲的气流将部分海冰带离北极,使北冰洋更多的水面暴露于阳光之下,水体温度增高,地球表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也将减少。而深色水面具有远高于海冰的吸热能力,催化并加速了海冰的融化过程,使海上“浮冰大陆”完整不再,海平面上升将成全球未来的严重隐患。大部分专家认为,北冰洋海域将在本世纪某个年份的夏末出现“无冰”状况。

  对于北极的生态环境而言,北极海冰融化正发出“物种灭绝”的信号。《美国地质勘探》杂志提供的数据显示,如果以现在的融化趋势继续下去,到2050年,2/3的北极熊可能会在地球上“绝迹”,而到2100年,北极熊将在地球上彻底灭绝。

  有专家表示,海冰的融化使北极更多的油气资源不再受冰层保护,海底化石燃料的开采将更加便利。同时,北冰洋航线将成为连接亚洲与欧洲的捷径航线,但由于开发成本和安全问题仍未解决,真正实现大规模的“破冰之旅”恐非易事。

  相关阅读

  气候变暖多为夸大事实 地图社私自融化北极冰川

  全球变暖引动物疯狂迁徙 鲸鱼北冰洋开辟新航道

  火星存水源找到最新证据 南极巨大干冰坑被发现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网友合成的官员与披头士乐队成员合照。 网友合成的官员与披头士乐队成员合照。

网友合成的官员视察拳王争霸赛。 网友合成的官员视察拳王争霸赛。

网友合成的官员出席最后的晚餐。 网友合成的官员出席最后的晚餐。

菲律宾官员视察灾情的“悬浮”照。 菲律宾官员视察灾情的“悬浮”照。

  上周过境的台风“纳沙”对菲律宾首都马尼拉造成的损失已经够政府头疼,现在政府还要打一场公关战。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10月4日报道,火眼金睛的网友发现一张政府官员在马尼拉海湾岸边勘察灾后现场的照片是合成的,官员们有如神助般“悬浮”在被台风摧毁的废墟上,舆论一片哗然。

  这张照片发布于菲律宾政府的社交媒体网站,3位政府官员正站在马尼拉海湾岸边被台风毁坏的步行道的瓦砾上讨论灾情。一位细心的博主发现,照片中3位官员仿佛悬在半空中,显然照片是PS合成的。

  事情一经曝光,引来无数网友的恶搞。网友们纷纷将3位官员合成进一些不合理的情景中,比如和披头士乐队4位成员在一起,以及出现在达·芬奇名画《最后的晚餐》中。

  菲律宾政府公共事务部已将恶搞的照片从网站上删除,并发表了致歉声明。声明说,照片中的官员们确实视察过灾后现场,只是当时不在照片中的那个地点。出错的照片是内部刊物合成图中的一张,被误发在网站上。误发照片的雇员也已被停职。

  (来源:中国日报网 信莲)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32)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天津出现不明飞行物

  前不久天津出现奇怪现象,许多天津市民自己用肉眼看到了几个白色的椭圆形光斑,就像是不明飞行物一样在天空不停地转动。天津市天文专家称,这些光斑是地面的灯光照射到低空云层后折射的现象,并不是“UFO”。

  从昨天19:40开始,有百余名住在天津市中心城区东部及滨海新区塘沽的市民纷纷致电给媒体,他们惊奇地发现,在天空中突然出现了三四个椭圆形的白色光斑,这些光斑大小不一,时明时暗,不停地贴着云层转动,并由东向西运动。

  一些记者也连夜采访了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据他分析这种情况并非什么不明飞行物,昨晚是多云天气,云层较厚也比平时低,有可能是市区内为庆祝国庆节开启的探照射灯的光柱打向空中云层,云层表面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反射镜,把灯光反射回地面,所以当人们从地面仰望天空时,就能看到天空中的椭圆形光斑在“飞行”。果然,昨天23:00左右,随着地面景观照明灯陆续关闭,夜空中的白色光斑也消失了。

  相关阅读

  中国再现诡异UFO事件 不明飞行物悬浮西部上空

  今夏数千起目击UFO事件 外星人缘何频繁来地球

  外星人频繁访问地球 西伯利亚又现UFO雪中漫步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中新网荔波10月4日22:30电 (记者 张伟 杨茜)贵州荔波县立化镇安平煤矿于4日7时55分发生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共造成17人遇难。

  记者在现场抢险救援指挥部获悉,事故发生时,井下作业人数为28人,其中14人升井,14人下落不明。此前因姓名登记错误,误将1人错报,故升井人数由之前的13人变为14人,而其中3人因伤重抢救无效死亡。至记者发稿时,救援工作已结束,事故井口已封,救援现场共发现14具遗体。

  4日晚上的立化镇安平煤矿,天空中飘着小雨。来自河南的代国强从家乡共带了20多人到矿上工作,有6人在此次矿难中遇难。在煤矿的井口,代国强2次瘫倒在井口旁,嘴里不停重复着:“这让我回去怎么交代啊。”遇难人中还包括他的弟弟和儿子。

  据了解,目前生还的11名伤者生命体征正常。

  经初步调查,事故发生在井下350米,原因并非此前提出的瓦斯爆炸,而是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在压力作用下,破碎的煤与瓦斯由煤体内突然向采掘空间大量喷出,是另一种类型的瓦斯特殊涌出的现象,具有极大的破坏性。据荔波县县委书记闵路明介绍,安平煤矿被广西柳州正菱集团收购,2011年6月技改后试运行。 (完)

    贵州矿难17位遇难者每人将获赔超60万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17)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中广网荔波10月4日消息(记者陈俊杰)据荔波县县委书记闵路明透露,截止到22点,荔波县立化镇安平煤矿事故已经造成17人遇难,11人获救。目前搜集工作已经基本结束。闵路明介绍,安平煤矿属于广西柳州正菱集团所有,今年6月刚刚开始试运行。目前,警方已经控制了包括矿主在内的3人。事故原因还在调查当中。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9)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叶甲虫:发现于德国曼塞尔化石坑,年代大约为4700万年前叶甲虫:发现于德国曼塞尔化石坑,年代大约为4700万年前
叶甲虫(发现于德国曼塞尔化石坑)标本显微图:利用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甲虫外壳。箭头指向的是一个小孔。  叶甲虫(发现于德国曼塞尔化石坑)标本显微图:利用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甲虫外壳。箭头指向的是一个小孔。
叶甲虫:发现于德国曼塞尔化石坑,年代大约为4700万年前。叶甲虫:发现于德国曼塞尔化石坑,年代大约为4700万年前。
叶甲虫:发现于德国克雷菲尔德市,年代大约为4000万年前。
叶甲虫:发现于德国克雷菲尔德市,年代大约为4000万年前。
叶甲虫:发现于美国爱达荷州克拉克亚化石床,年代大约为1500万年前。
叶甲虫:发现于美国爱达荷州克拉克亚化石床,年代大约为1500万年前。
叶甲虫:发现于美国爱达荷州克拉克亚化石床,年代大约为1500万年前。
叶甲虫:发现于美国爱达荷州克拉克亚化石床,年代大约为1500万年前。

  北京时间9月30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耶鲁大学地质学家玛丽亚-麦克纳玛拉近日在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辑》发表研究文章称,她的研究团队近期发现了许多1500万年到4700万前的甲虫化石,这些奇特的甲虫化石最惊人之处在于它们不仅仅身体结构和形状保存完好,甚至连外壳的颜色都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好像活甲虫一样。

  研究人员认为,这些甲虫化石之所以能够保持原始的颜色,要归功于它们的结构性着色现象。色素的颜色是来自从化学物上反射的光线。与色素的原理不同,结构色是由光与纳米尺寸的表面几何图形交互作用产生。如果有纹理特别细密的沉积物取代了死亡甲虫腐烂的身体,那么形成的化石也会复制它原始的色彩。

  美国耶鲁大学地质学家玛丽亚-麦克纳玛拉介绍说,“结构色根本不需要化学物。我们希望发现的是,化石中究竟是什么样的结构产生颜色?如今我们在化石中看到的这些颜色是否与数千万年前它们活着的时候一样的颜色。”玛丽亚的研究团队从这些化石的表面提取了大约0.00008毫米的样本用于研究。这样大小的样本太小以致于无法用肉眼单独看到它,但在显微镜下足以看到明确的形状和细节。根据这些形状,研究人员利用根据现代甲虫外壳制造的模型进行计算,推断这些化石最初究竟是何模样。不过,预计与现实并不完全匹配。根据研究人员的计算,这些化石似乎比它们本来的颜色要稍微红一些。这些化石并没有完全复制甲虫最原始的甲壳,但也只是轻微地改变了光线的折射率。

  玛丽亚表示,“这些化石非常迷人。但我需要搞明白,这么小的身体为什么能够保存如此完好。”(彬彬)

发表在栏目: 科学
Stratoliner的飞行高度将超过当前商业客机,利用形状独特的机翼获得升力
Stratoliner的飞行高度将超过当前商业客机,利用形状独特的机翼获得升力
Stratoliner将采用氢动力发动机进行高空飞行,可像鸟儿一样滑翔
Stratoliner将采用氢动力发动机进行高空飞行,可像鸟儿一样滑翔
从理论上说,Stratoliner的飞行高度将超过当前的任何飞机
从理论上说,Stratoliner的飞行高度将超过当前的任何飞机

  北京时间9月30日消息,斑尾塍鹬保持着鸟类不间断飞行距离的世界纪录。这种澳大利亚涉禽能够在中途不降落进食情况下一路飞往阿拉斯加,行程达到惊人的7256英里(约11677公里)。从斑尾塍鹬翅膀获得灵感,设计师威廉-布莱克为洛克希德公司设计了一款零排放的氢动力概念喷气式客机Stratoliner,利用类似塍鹬翅膀的机翼获得更多升力,进行高空飞行。

  根据他的设想,Stratoliner能够不间断飞往地球上的任何地区同时不产生任何污染。但这一想法距离成为现实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氢动力飞行只进行了几次尝试并且仅限于小型飞机。布莱克的概念客机旨在彰显零排放客机的发展潜力,可飞往地球上的任何地区。这款客机在极大程度上利用空气动力学原理获得升力,进行高空飞行,从而减少空气阻力,像鸟儿一样滑翔。

  布莱克在美国工业设计网Yanko Design上指出:“特大型机翼能够产生大量升力,进而实现高度更高的飞行。Stratoliner采用4台低温氢涡轮风扇喷气发动机,不会产生任何排放。与喷气战斗机一样,这款客机能耗很低,可节省大量燃料。”然而,低温氢涡轮风扇喷气发动机还没有成为现实,但这无疑是一个非常诱人的想法。未来的空中旅行能否像澳大利亚的涉禽一样,让我们拭目以待。(秋凌)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9 页,共 1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