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加拿大少女患怪病每日爱饮汽油

  据美国媒体、英国《每日邮报》12日报道,通常只有汽车才会“喝汽油”,然而不可思议的是,加拿大安大略省威兰市20岁女孩莎侬平时竟然爱喝汽油。莎侬的“怪异癖好”已经被美国TLC电视台拍进了真人秀系列节目《我的怪异癖好》中。

  她平时竟爱喝汽油

  据报道,现年20岁的莎侬是加拿大安大略省威兰市人,据莎侬回忆称,她从很小的时候就对汽油味产生了“好感”,当她还是一个小女孩时,她就经常趴在母亲汽车的排气管旁,闻嗅一些未完全燃烧汽油的气味。后来,当莎侬的父母离婚后,莎侬开始尝试喝起汽油来,就像一些人喜欢从酒精和饮食中寻找心理安慰一样,莎侬竟尝试从喝汽油中寻求安慰。莎侬对说:“每当我为汽车加满油,我都会将一些汽油倒在手中喝。”

  据悉,莎侬在自己家中预备了好几个装满汽油的塑料汽油罐,以便自己随时都有汽油喝,而不会想喝的时候闹“油荒”。莎侬平时呆在家中时,通常会直接拿出汽油罐对着自己的嘴巴喝;而如果她外出,通常会随身携带一个装满汽油的水壶,好在想喝的时候随时能拿出来抿一口。

  每天至少喝12调羹

  据莎侬称,她每天都要至少喝12调羹左右的汽油,而她去年一年喝下的汽油量,超过了5加仑。莎侬对描述她喝汽油的感受说:“我现在喝汽油上了瘾,它的味道又酸又甜,又像是带有刺激性的调味料。当我喝汽油时,一开始会有刺痛感,因为它会灼烧我的喉咙。可是,即使它可能伤害我,但我的感觉仍然好极了。”

  相关阅读

  英花季少女不幸患卵巢癌 医生误诊竟称身怀六甲

  越南女吃海鲜染怪病 几月由美丽少女变白发老太

  美国组年轻美少女驱魔队 跑遍全球执行任务(图)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最新款变色瓷砖

最新款变色瓷砖

  据国外媒体报道,一种奇妙的瓷砖将使家中浴室变得更加漂亮,这种变色瓷砖是移动色彩公司的最新产品,可以调控浴室,使其成为一个千变万化的艺术作品。

  移动色彩公司的这款瓷砖通过响应环境温度,可使环境转变成动态、千变万化的空间,伴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这种瓷砖色彩将缓慢地变化。

  这是一种玻璃瓷砖,其成份20-80%是可回收材料,伴随着逐渐加热,瓷砖色谱将渐变,无论是将瓷砖放入热水,用手掌接触,或者仅仅是升高室内温度,该瓷砖都会呈现壮观美丽的超色彩。

  虽然这种变色瓷砖看上去最适合在浴室和厨房中使用,这两个房间是室内温度变化最大的空间,除此之外,这种热敏感瓷砖还可用于多种用途。移动色彩公司表示,使用这种瓷砖可呈现出墙壁或者地板的艺术效果,甚至也可作为儿童书籍的创造性元素。(悠悠/编译)

  相关阅读

  美国医生发明眼球变色术 仅需20秒可将褐眼变蓝 

  组图-神奇木星随意变色 五彩斑斓令你真假难分 

  印度发现蚂蚁新物种 打破颜色常规竟可随意变色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夜晚的屋顶花园

各式各样的屋顶花园

各式各样的屋顶花园

  科学网(kexue.com)讯 如今,在喧嚣的都市中想找到一片安静绿色的环境很不容易,人们生活在混凝土、玻璃和钢铁的世界。这样的环境是人们的生活充满了压力与痛苦。

  不过这样的环境目前也在一点点的改善,许多人们认识到了当今环境的问题,在越来越多的大城市,纷纷兴起了建设环保建筑的理念,也能由此看出人类想解决当今缺少绿色环境的局面。众多大厦开始建设屋顶花园,这也给喧闹的都是增加了一些绿色。


各式各样的屋顶花园

各式各样的屋顶花园

各式各样的屋顶花园

  目前,这些屋顶花园在美国、欧洲甚至日本大力发展。你可以发挥想象,在这个日常喧嚣忙碌的城市,可在屋顶享受另一个世界,躺在草地上,或坐在花丛中,远离人群的喧闹、车辆的拥堵,在这么一个悠然的空间享受城市的生活。

  这些镜头就是几个当今著名的屋顶花园,他们都是一对情侣戴安和雷拍摄的,两人目前在周游世界,他们喜欢寻找各式各样的屋顶花园,目前已经持续了25年,这些美丽的镜头给了我们足够多的冲击。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英男子自家花园堆积巨大垃圾山 从太空竟可看到

  "麻瓜花园"竟有现实版 英马铃薯酷似伏地魔(图)

  建筑师设计楼梯式高楼 人人拥有"私人花园"(图)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视频显示猛犸象过河

猛犸象模拟图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科幻小说迷和好莱坞电影制片人时常幻想着恐龙能够重返地球,但或许这并不需要疯狂的科学家、秘密岛屿和保存在琥珀中的DNA,这是因为近日最新一段视频显示,多毛的猛犸可能漫步于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

  目前最新视频显示,在俄罗斯西伯利亚一处偏远河流,道路勘测工程师意外地拍摄到正在渡河的猛犸,图像显示猛犸的鼻子在水中,这段视频暗示着或许灭绝已久的猛犸仍幸存着。

  众所周知,猛犸是一种灭绝已久的动物,在最新拍摄的一段视频中显示一只猛犸正在涉水穿过俄罗斯楚科奇自治区的一条河流。

  在这段令人惊奇的视频中,一个红褐色皮毛大象外形的动物正在试着渡过河水,它的鼻子明显插入水中。俄罗斯一位政府工程师2011年夏天在西伯利亚偏远地区进行道路勘测时,意外地拍摄到这只猛犸。自从这段视频于2月9日公布之后他一直未发布任何评论意见。

  超自然作家迈克尔-科恩(Michael Cohen)称,西伯利亚是一个偏远广阔的地区,或许在这里存在着许多未被发现的神秘生物。西伯利亚是否包含着多毛猛犸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今年41岁的科恩说:“非常有可能是某些被科学家认为已灭绝物种幸存在西伯利亚境内。”他还指出,如果发现西伯利亚境内存活着灭绝动物对于俄罗斯政府而言可能并不是一个好消息,这将与俄罗斯政府计划开发西伯利亚自然资源产生冲突。

  考古研究显示,猛犸生活在15万年前的北美洲和欧洲境内,在西伯利亚曾发现保存完整的猛犸尸体。然而,在1万年前更新世末期,猛犸神秘地消失,直到公元前1700年一支独立猛犸群体仍幸存于西伯利亚弗半格尔岛。(悠悠/编译)

  相关阅读

  科学家用骨髓复活猛犸 侏罗纪公园奇迹真能上演

  专家发现史前驯犬新证据 猛犸象骨头伴葬显地位

  弗罗里达发现冰河世纪画像 描绘万年前猛犸雄风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一场马拉松比赛之后,是数量惊人的纸杯垃圾。
一场马拉松比赛之后,是数量惊人的纸杯垃圾。
类似的集中饮水处能大量减少马拉松比赛中纸杯的使用量。
类似的集中饮水处能大量减少马拉松比赛中纸杯的使用量。

  没错,竞技赛跑很有趣,但是今天规模性的马拉松比赛也给环境带来深刻影响。

  从地球上的一个点到另一个点,很难想象有比跑步更环保的方式,在跑步的过程中,没有消耗石油,没有磨损自行车轮胎,没有使用电力,在有些地方你甚至不需要穿鞋子。可是实际情况并非总是如此,当21250名跑步爱好者参加不久前在华盛顿举行的第36届年度军人马拉松比赛后,人们出乎意料地发现,这场全程41.92公里的比赛能制造出多少东西:数不清的纸杯、数不清的塑料瓶子、数不清的塑料袋、数不清的冷敷块、数不清的毯子,数不清的印刷小册子,还有志愿者和参赛者每人一件、专门印制的T恤,所有这些都在耗费我们的资源,同时在短时间内就变成垃圾,给环境的压力是难以想象的。(南方都市报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可是相对于其它的大型马拉松比赛,军人马拉松还不是规模最大的,在纽约举行的“马拉松之母”比赛,参加人数轻易就超过47000人,而且每年都在增加,举办方甚至计划在第二天继续比赛,这样就能吸引到将近10万人参加。这意味着在两天比赛结束后,将留下数以十吨计的垃圾。在日本举行的规模最大的马拉松比赛,参加者超过5万,使用的纸杯接近70万个,需要1.8万志愿者维护现场,所有人在现场制造的垃圾和二氧化碳等同于30万人在一天内制造的。

  大型马拉松比赛给环境造成的压力是综合性的,不仅是产生垃圾这么简单,还涉及我们怎样来到比赛现场?多少人采用各种交通方式,会因此产生多少温室气体?我们使用的产品是怎样生产的,在选手们获得奖牌,所有人都高兴回家后,这些产品被如何处置?很多马拉松比赛就像大型节日,举办方会推出琳琅满目的纪念品,T恤、纸袋、毛巾、钥匙扣、甚至还有特别版红酒,这些产品中多少会最终变成垃圾、每年垃圾的回收率又是多少?沿途参赛者和观众会产生如香蕉皮、饼干等大量弃置食物,这些食物产生的甲烷是污染性高的温室气体,它们会被如何处置?沿途设置的流动洗手间是否使用有毒的化学清洁剂?还有,众多选手跑步时产生多少二氧化碳?所有这些都让人产生这样的疑问:马拉松能否成为绿色比赛?

  尴尬的现实是,为了健康而赛跑却给环境造成额外负担;好消息是,越来越多大型马拉松比赛已经意识到这个现实,并都在努力减轻踩下的环境脚印。例如,使用的纸杯采用环保材料制成,现场活动者身穿的制服是回收塑料瓶再生的,能量供应采用太阳能供电板或者其他绿色能源,减半小册子的印刷量、使用环保车为精英跑手领路……可是这些努力在学者和环保人士看来还是不够的,一场比赛下来,仍造成惊人浪费。

  美国成立的环保组织“负责运动协会”旨在鼓励大型比赛更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该组织为大型比赛制定了详细的环保计分标准,只有达到基本分数的赛事才能获得绿色环保证书。该标准考虑了比赛中的41个因素,分为W aste(垃圾,要求产生的垃圾平均到每个参赛者少于2磅)、Clim ate and Energy(气候和能源)、Pro-curem ent and Sourcing(采购)、Com m u-nityIm pact(社会影响)、C om m unityInvolvem ent(社区参与)、H ealthStyle(推动健康)、Inclusion(鼓励参与比赛)及Innovation(创意)8组标准。利用标准化手段评价比赛的可持续性,给出的证书也是分级的。如果一项比赛能达到22项标准,能得到《基础绿色证书》,如果能符合38项或者更高标准,能获得《常绿高级证书》,最后还评选出金银铜三个最高奖项。

  “负责运动协会”为大型比赛提供很多环保建议,减少在纪念袋中放置的宣传单张,采用上网无纸化注册,发放更少塑料袋,鼓励参加者和观众利用公共交通到达比赛开始的地点。此外,该组织也审查举办方是否有社区参与深度,是否将比赛收益的部分捐赠给当地社区,是否照顾到女性、少数族裔和残疾人参赛者等。

  在几项知名度最高、规模最大的比赛中,军人马拉松从2009年到2010年都获得绿色证书银奖,芝加哥马拉松比赛在2010年和2011年都获得证书,但是波士顿马拉松比赛和纽约的“马拉松之母”都还没有获得证书。2011年,获得金奖的比赛是加州的BigSur马拉松赛。2011年这项比赛的垃圾分类比率是96.52%,比前一年增加了10个百分点,剩余食物卖给了附近的酒庄作为种植葡萄的废料,几乎没有产生什么垃圾。终点的一半电力是由脚踏车发电,由热心的跑手和志愿者帮忙踩,大会终点的帐篷、围栏和垃圾筒都是向区内其他组织借的,不需要额外添置。甚至连奖牌也由金属改成陶制,由当地艺术家设计。

  设计一场环保的大型比赛相对传统比赛需要更多后勤安排和支持,现在开始有些赛事成立专门的“绿色小组”,分拣比赛后产生的大量香蕉皮和纸杯。“环保后勤”是一家专门为运动项目提供环保后勤建议的咨询公司,该公司的创始人、《环保赛跑:路上竞技管理守则》的作者凯斯说,只考虑垃圾的处理其实具有很大的误导性,诚然,垃圾是比赛中最显而易见的污染,但很多垃圾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例如纸杯,只要送到正确的工厂,100%都能被分解回收。只要恰当地分类、分拣,其他很多垃圾也是能被循环利用的,例如毯子、计时器,甚至是杜邦的防尘口罩。更大的挑战是如何劝说组办者减少纪念品,例如T恤和奖牌。这些东西或许是“不可侵犯的”,如果说马拉松是商业化最成功的比赛之一,T恤作为商业化的重要工具功不可没。此外,有哪个参赛者不希望得到奖牌?可以考虑使用可再生材料制作T恤,如果参赛者要奖章,可要求他们适当付费。

  对于环保的要求,需要跑手的支持,如果参赛者要求比赛更加环保,组办方才会往这个方向努力。目前跑手们还没有到根据赛事组办的环保程度进行自由选择的水准,显然,他们应该开始意识到这一点,让比赛更有意义。

  相关阅读

  抑郁症危害精神健康 适量体育锻炼可助缓解(图)

  世界9大环保体育场 2011超级碗决赛地入围(图)

  全球13座最酷最疯狂体育场 鸟巢榜上有名(组图)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神奇的人脸星云

  据外电2日报道,日前,智利拉斯拉天文台的太空望远镜拍摄到了一张气体云中的“人脸”。

  据报道,出现“人脸”的区域以智利获诺贝尔奖的著名女诗人名字命名,被称为“加夫列拉·米斯特拉星云”。在形成恒星的气体云中,可以看见一张“人的侧脸”,轮廓清晰可见。

  图片右侧显示,气体和尘埃墙的边缘勾勒出了“人脸”的轮廓,而中间凸起的部分正好形成了鼻子。据悉,这一团被称为恒星“摇篮”的气体云位于船底座星云南面,距地球大约7500光年。

  相关阅读

  天文学家发现沙漏星云 天鹅星座现罕见奇观(图)

  射线望远镜拍船底座星云 现诞生新恒星画面(图)

  1.5万光年外发现新星云 外表酷似项链精美绝伦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甲板已被海草覆盖

盘子仍在水池中

船内标示依稀可见

船内走廊

船头已经生锈

酒杯依旧存在

  科学网(kexue.com)讯 近日考古学家对曾经名极一时的泰坦尼克号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探测,在两英里的海底拍下了一些珍贵的镜头,展现了沉海多年的巨轮现状,也令人依稀回想到当时这艘巨轮的壮观景象。

  通过镜头可以看出,曾经的巨轮早已没有了船只的样子,古怪的地形犹如月球景观,偶尔出现的海洋生物增添了别样的气氛。在看到船头的那一看,相信许多人都能够联想到当时电影中亲密情侣站在那里的场面。也能令人想在在100前那个恐怖的夜晚,这里发生的悲惨景象。

  当年的泰坦尼克号是世界上最大的船只,18吨的排水量在当今也实为罕见,它称得上最美丽的船只。即便在仙子,所有人都回对它表示尊敬。虽然沉入海底许久,但青铜制的三叶螺旋桨也就保存完好。在沉没百年即将来临的时候,世界上只有最先进的潜水设备才能看到它的风范也令人遗憾。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泰坦尼克悲剧重演 豪华游轮意大利触礁多人伤亡

  泰坦尼克号幸存家属公布档案 还原历史惨案过程

  "泰坦尼克II号"处女航也沉没 难逃原版魔咒(图)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3月11日灾难过后,居住在核电站附近的数万民众在政府要求下撤离,如今他们的足迹已凝结在泥土中。
  3月11日灾难过后,居住在核电站附近的数万民众在政府要求下撤离,如今他们的足迹已凝结在泥土中。
两条狗在大熊町空旷的街道上打闹。灾难刚发生后的那段时间里,禁区里满是到处游荡的牲畜和宠物:牛、猪、山羊、狗、猫,甚至还有鸵鸟。志愿救援人员常避开巡逻的警察、越过路障,把一些宠物聚集到一起进行消毒,然后把它们归还主人,同时给无主的宠物喂些食物。但由于饥饿和疾病,到仲夏时分一些宠物已经死去。
  两条狗在大熊町空旷的街道上打闹。灾难刚发生后的那段时间里,禁区里满是到处游荡的牲畜和宠物:牛、猪、山羊、狗、猫,甚至还有鸵鸟。志愿救援人员常避开巡逻的警察、越过路障,把一些宠物聚集到一起进行消毒,然后把它们归还主人,同时给无主的宠物喂些食物。但由于饥饿和疾病,到仲夏时分一些宠物已经死去。
日本人早上起床后通常会把床铺叠好收进橱柜,但3月12日黎明之前在电视新闻发布会发出的疏散指令催促下,他们来不及把家中收拾停当就匆匆撤离。这间卧室位于大熊町,距离出事故的核电站不到5公里。该地区政府官员向东京电力公司发起控诉,称他们没有尽到向居民发出灾难预警的义务。
  日本人早上起床后通常会把床铺叠好收进橱柜,但3月12日黎明之前在电视新闻发布会发出的疏散指令催促下,他们来不及把家中收拾停当就匆匆撤离。这间卧室位于大熊町,距离出事故的核电站不到5公里。该地区政府官员向东京电力公司发起控诉,称他们没有尽到向居民发出灾难预警的义务。
日本经常进行疏散演习,因此当3月份灾难真正将临时,孩子们都知道该怎么做——而且想当然地以为地以为过不了几天就回来。如今距离学生们撤离已有数月时间,只有孩子们的皮书包还留在教室橱柜里,这些书包每个价值可达几百美元,是日本孩子最贵重也最珍惜的所有物——它们的主人可能再也不会回来将它们取走了。
  日本经常进行疏散演习,因此当3月份灾难真正将临时,孩子们都知道该怎么做——而且想当然地以为地以为过不了几天就回来。如今距离学生们撤离已有数月时间,只有孩子们的皮书包还留在教室橱柜里,这些书包每个价值可达几百美元,是日本孩子最贵重也最珍惜的所有物——它们的主人可能再也不会回来将它们取走了。
6月8日,广野町的一个体育馆里,身穿防护服的居民正听人们向他们介绍注意事项,之后他们将在专人护送之下回到家中,取回几样小物品。(巴士上没有搁置大件物品的空间。)一名当地官员称,尽管来的路上戒备森严,但在排除污染的过程中(处理鞋套、防护服、帽子和口罩,并对人们进行放射物排查),所有人和物品都被放了一马。
  6月8日,广野町的一个体育馆里,身穿防护服的居民正听人们向他们介绍注意事项,之后他们将在专人护送之下回到家中,取回几样小物品。(巴士上没有搁置大件物品的空间。)一名当地官员称,尽管来的路上戒备森严,但在排除污染的过程中(处理鞋套、防护服、帽子和口罩,并对人们进行放射物排查),所有人和物品都被放了一马。

  摄影:戴维·古滕费尔德 DAVID GUTTENFELDER

  撰文:露西尔 · 克拉夫特 LUCILLE CRAFT

  翻译:陈昊

  放眼望去,浪江町似乎一切正常,这或许是此地最令人心痛的一点。蓝绿色的草地茂盛生长,缓缓流动的高濑川和请户川在太阳的照耀下闪烁着光芒,理发店、火车站和煎肉餐厅都似乎随时准备接待来客。与北部海岸浩劫后的满目疮痍相比,这里简直是另一个世界。在宫城县和岩手县,冲到岸边的钟表上的时间停止在下午3 :15,正是海啸吞噬座座城镇的时刻;而在浪江町,钟表的指针仍在滴答走动。

  政府把距福岛第一核电站20公里内的区域划为禁入区,有两市、五町和两村的部分或全部区域位于该区内,浪江町便是其中之一。如同其他位于核辐射隔离区内的地方一样,浪江町从本质上来说已不复存在,其2.1万居民中的7500个已经流落至日本各地,还有1.35万个住在福岛地区临时搭建的住所里。这场自切尔诺贝利以来世界最严重的核泄漏事故导致7万人流离失所,沦为“核难民”,浪江町的民众们也难逃此厄运。

  浪江町真正意义上的灭亡在3月11日地震来袭后的几个小时内就已经开始。

  浪江町形状似领结,从福岛第一核电站向西北方向延伸。民众们从电视上和当地官员口中得知有关核泄漏事故的消息后,纷纷开车逃往领结中部的高地。向山区逃命是日本人在数百年来与海啸斗争的经验中养成的求生本能,但这次,事实证明这种策略十分不合时宜。逃难的人们一头扎进携带着放射性碎片的烟云,他们在缺乏食物供给的情况下住在拥挤的避难棚中,直到3月15日,又一场爆炸发生后,他们被迫向更西面的二本松市逃去。

74岁的三平信子正在自己的硬纸板屋子里吃晚饭,她的这个“家”就搭在郡山市的福岛大调色板会展中心。“里面太闷热,所以我就挖了个洞。”她说。核事故发生后的几个月里,数千难民就住在旅馆、学校和其他公共避难所中搭起的这种纸壳房屋里。三平信子后来搬入一套小公寓,但她一直挂念往日里自己与丈夫在核电站以南的富冈町种植的稻田。
  74岁的三平信子正在自己的硬纸板屋子里吃晚饭,她的这个“家”就搭在郡山市的福岛大调色板会展中心。“里面太闷热,所以我就挖了个洞。”她说。核事故发生后的几个月里,数千难民就住在旅馆、学校和其他公共避难所中搭起的这种纸壳房屋里。三平信子后来搬入一套小公寓,但她一直挂念往日里自己与丈夫在核电站以南的富冈町种植的稻田。
一个疏散出来的居民正在自己搭建在大调色板会展中心的临时居所中休憩。拥挤的紧急避难所缺乏隐私性,而且也加快了疾病传播的速度。年长的居民一辈子居住在邻里关系紧张的社区中,所以通常不愿搬入与亲友远离的临时居所。社会工作者正努力避免老人因孤独感而大批死亡。
  一个疏散出来的居民正在自己搭建在大调色板会展中心的临时居所中休憩。拥挤的紧急避难所缺乏隐私性,而且也加快了疾病传播的速度。年长的居民一辈子居住在邻里关系紧张的社区中,所以通常不愿搬入与亲友远离的临时居所。社会工作者正努力避免老人因孤独感而大批死亡。
背上纹有图案的井出丰生今年69岁,是少数对日本军方在大调色板会展中心外设立的洗浴设施加以利用的人之一。风趣幽默的井出在核电站工作了一辈子,他表示自己深深怀念往日的家园:“那里现在没水没电,如果有的话,我早就回去了,管它有没有辐射,我今天就回去,我可没法住在陌生人的地界上。
  背上纹有图案的井出丰生今年69岁,是少数对日本军方在大调色板会展中心外设立的洗浴设施加以利用的人之一。风趣幽默的井出在核电站工作了一辈子,他表示自己深深怀念往日的家园:“那里现在没水没电,如果有的话,我早就回去了,管它有没有辐射,我今天就回去,我可没法住在陌生人的地界上。
核辐射区的这户人家里,装有家庭成员肖像的相框在地震中移位并破碎。在日本,许多家庭把祖先的照片挂在屋中,以此表示对先人的缅怀。照片下方通常会有个佛龛,家人在佛龛中焚香,并向逝去的亡灵祈祷。如今人们俯瞰着的座座房屋中都已空无一人。
  核辐射区的这户人家里,装有家庭成员肖像的相框在地震中移位并破碎。在日本,许多家庭把祖先的照片挂在屋中,以此表示对先人的缅怀。照片下方通常会有个佛龛,家人在佛龛中焚香,并向逝去的亡灵祈祷。如今人们俯瞰着的座座房屋中都已空无一人。

  日本大众杂志《文艺春秋》7月刊把浪江町形容为“遭遗忘的城镇”,因为这里的人们一直没有接到官方要求撤离的指示,即便是1号和3号机组氢气泄漏引起的爆炸把有毒颗粒喷洒到福岛各地时,浪江町也没有接到任何通知。

  居民们偶尔会套上白色防护服和口罩,由大巴车运回禁区抢救出一些贵重物品,同时查看一下自己的房子。旅程很短暂——通常只有两三个小时,为的是将暴露在核辐射中的时间缩到最短。今年7月26日,当清水顺子和清水谕吉回到家中时,却只是不知所措地在宽敞的房间里缓慢踱步。清水夫妇与儿子一家住在一起,还有个两岁大的孙子。

  62岁的谕吉一面望着自己心爱的花园(如今已是杂草丛生),一面给窗户贴上封条。59岁的顺子拂去佛龛上的灰尘,收拾起几样允许带出禁区的小东西:照片、中草药和女儿的和服。她把祖先的牌位留下没有带走。“再也没有别人能保卫我们的家了。”她说。

  浪江町政府流亡至二本松市的临时办公场所,官员们仍在颁发出生证明、记录渐行渐远的居民们的行踪,并向专家咨询有关放射性铯的信息——正是这种元素导致浪江町222平方公里的土地无法居住。

  薄暮的柔光为闹市区街景染上温暖色泽之时,海上吹来的微风翻动我们身上让人透不过气来的防护服。就在这短短的一刻内,我们得以忘却就在沿着6号公路向前几公里的地方,盖革计数器探测出的辐射强度已达正常水平的600倍。清水谕吉原先在这里种稻并从事建筑行业,如今只能哀伤地环视自己心爱却已了无生气的家园:“在这里生活真的就那么不安全吗?”

  相关阅读

  日本宣称核泄漏事故平息 辐射仅是三月极小部分

  日本妇女担心核辐射危险 出生婴儿数大幅度减少

  揭四大虚假玛雅世界末日论预言 太阳辐射不靠谱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本报记者 洪蔚
2011年是一个值得科学界肃穆回首的一年,一位又一位杰出的中国科学家离我们而去。
每次当一位杰出英才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总会留给我们一些可供传承的财富。而2011年辞世的科学家,他们中很多人,用一生造就的是一个科学时代,他们无愧于中国科学的历史标志这一称号。
当这些科学史的标志,一个又一个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的时候,我们不禁要问:他们所代表的时代,他们在时代中磨砺出来的优秀品格,是否也随同他们一起离去了呢?
为了人民的科学
1947年,当罗沛霖带着生平第一套西装和500美金,来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时候,他执行的是党的一项“秘密任务”——学习电子。
此时的罗沛霖已经35岁了,自言在学习上比不了年轻人。然而,他还是只用了两年时间,就拿下了博士学位。回国后,成为新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从早年奔赴延安,在延安创建通信材料厂,用电台支援抗日,到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三士科学家”是人们对罗沛霖的经典总结——战士、博士、院士。他在科学史上留下了“红色科学家”声誉。
1950年,就在罗沛霖完成了秘密任务,准备回国的时候,正在美国密执安大学留学的朱光亚,也正要起程奔赴新中国,他在起程前,撰写了《致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在信中他对留美同学发出了热情号召:“是我们回国参加祖国建设的时候了,祖国的建设需要我们”,“现在我们还不赶快回去,把自己的一技之长献给自己的人民吗?”
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知识分子就随着时代的不同,更新着对科学与国家的认识,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科学救国”,再到罗沛霖、朱光亚这一代科学家,他们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科学使命,明确提出了“建设祖国”、“服务人民”的科学使命。
回顾那一代科学家的科学历程,为了国家的需要“几度变化专业方向”的情形,出现在很多科学家的经历中。2011年1月,分析化学、半导体化学家沈天慧辞世,熟悉她的人说:“在数十年的工作生涯中,她三改专业,以一生的行动,实践着自己对党、对祖国诚挚的爱。”
在“自由探索”与“国家需求”之间,他们坚定地作出了自己的选择。
“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生前曾说:“科学不是为了个人荣誉,不是为了私利,而是为人类谋幸福。”这或许是对那一代科学家科学人生的平实、真切的总结。
新中国的拓荒者
 
1958年,当施雅风第一次登上中国西部冰川时,他开拓的是一片名副其实的荒芜国土。几年的时间他足迹遍布天山、喜马拉雅山、喀喇昆仑山。前后24年,他编写出了世界唯一一部冰川编目——《中国冰川目录》,被称为中国冰川之父。
回首2011年辞世的大师们: 董玉琛,我国作物种质资源学科奠基人;黄翠芬,我国生物工程奠基人、我国基因工程创始人;王大珩,我国近代光学工程的重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吴阶平,中国泌尿外科的先驱者;罗沛霖,新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新中国的科学在他们的手中,从无到有地创建、发展起来。
此外,更多的“研制第一台(架)XX”、“创建第一家XX”、“填补我国XX空白”的字眼,留在了在2011年离去者们的身后。
有人说王大珩的一生,就是一部“中国光学的成长史”,在70岁的时候,王大珩曾自填一阕道:“光阴流逝,岁月峥嵘七十,多少事,有志愿参驰,为祖国振兴。光学老又新,前程端似锦。搞这般专业很称心!”
1948年,满怀科技强国的梦想,王大珩从国外回到祖国。新中国成立之初,应用光学在中国几乎一片空白,但是如果没有光学,没有光学玻璃,就无法研制出高水平的精密测量设备,国家实力的增强也就无从谈起。
直到今天,在中国“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射中,王大珩当年带领大家研制的光学电影经纬仪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战略科学家
2009年,杜祥琬主编了一部朱光亚传记,称朱光亚为战略科学家。2011年陨落的大师中,享有这个称谓的不只朱光亚一人,罗沛霖、王大珩都曾被称作战略科学家。
在杜祥琬看来,朱光亚不仅是核物理学家,也是一位战略科学家。他不仅为我国核武器、为我国国防科技作出了贡献,也为我国科技建设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863”计划、“中国工程院”这些中国科技界已经不可缺少的“词汇”,就是在这些具有战略眼光的科学家们的努力下横空出世的。
1986年3月,王大珩等4位科学家,提交了一份题为《关于追踪世界高技术发展的建议》的报告,在这份报告中,针对世界高科技迅速发展的紧迫现实提出:要全面追踪世界高技术的发展,制定中国高科技的发展计划。
如今经过20多年的实施,“863”计划为中国高技术的起步、发展和产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特别是高技术研究发展的一面旗帜。
在度过了“拓荒年代”后,随着中国科学的稳步发展,很多老一代科学家,都把完善中国科学的组织建设,当做一种责任。
罗沛霖生前回顾自己一生时,“最得意”的一件事,就是催生了中国工程院。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随着中国科技的发展,一个“问题”摆在面前:就中国科技界当时的认识而言,对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及基本技术的理解应当说是比较明确的,但是对技术科学的理解就谈不上那么清晰了。
从1978年,罗沛霖就开始思考成立中国工程院的事,上世纪80年代,他多次撰文在媒体上介绍国外相关经验。1994年他正式起草给中央的建议,并联合王大珩、张光斗、师昌绪、张维、侯祥麟共同提交。
在6人的倡议下,1994年5月中国工程院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科技史上一个全新阶段的开始。对此,罗沛霖生前曾说:“包括我在内的一批老科学家终于了却了一桩心愿,成就了人生得意之笔。”
女科学家的道路
2011年6月20日,何泽慧在北京逝世。对她的一生最多的评价是“低调,淡泊名利”。有人说,在钱三强的光芒下,她作为科学家的光辉被遮蔽了。
在筹建“两弹一星”团队时,人选名单里原本有何泽慧,但因为她是钱三强的夫人,又是女性,最终与研究团队擦肩而过。
“科学不是为了个人荣誉,不是为了私利,而是为人类谋幸福。”是钱三强为中文版《居里夫人传》所做序言里的一句,在这句话之后钱三强写道:
“在科学的道路上,有时,特别是妇女工作者,可能会遇到不应有的压抑和歧视,但只要有信心,有脚踏实地的忘我工作精神,保守的枷锁和禁锢是打得破的。”
1980年,何泽慧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成为我国第一位女院士、“中国的居里夫人”,她自己的人生就是对钱三强所说的“信心与忘我的工作精神”的注解。
2011年还有4位杰出的中国女科学家走完了自己“脚踏实地”的科学人生,她们是:王涛、黄翠芬、沈天慧、董玉琛。
女人做事业很难,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18岁时何泽慧打破禁锢冲进了女人的禁区,进入清华大学攻读物理;26岁时,她又突破了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实验弹道专业不招外国人、不招女生的防线。
然而,就是这些打破了种种“枷锁”,冲破了种种“禁锢”的“女生们”,给人们留下的却是“纯净”、“安详”、“低调”、“温暖”的感受。
熟人都管黄翠芬叫“蜜蜂妈妈”,他们说:“她内心的从容、宁静你只要走近,就能感觉到。”从求学到科研都曾经历种种艰难的沈天慧,则有着一种“让人崇敬和亲近的魅力”,“就像一个邻家的祖母”。
她们用自己的人生,成功地塑造出中国一代科学女性的雕像。她们用坚韧、淡定的品格,开辟了中国女性的科技道路。
杰出科学家的品格
 
杰出科学家离去,当我们自问:“谁可以接过大师的衣钵”时,最难的也许是传承他们在人生道路上磨砺出来的优秀品格。
翻开1965年的《中华外科杂志》,《精囊肿瘤》一文作者署名只有“郭应禄”一人,当时的郭应禄是吴阶平的研究生。
当年,吴阶平为一个来自武汉的病人进行手术,郭应禄也跟着来到了手术台。术后,郭应禄写了一篇论文,请吴阶平指导。论文完成后,吴阶平坚持不署自己的名字。每次说起这件事,郭应禄都感慨万千,“我当时就是参加者,后来整理了材料而已,没想到最后只署了我一个人的名字”。
虽说王大珩的一生就是中国光学的成长史,然而他生前最不满的就是总有人称他为“中国光学之父”,“如果说我是‘中国光学之父’,那我的老师严济慈、叶企孙,你们怎么称他们?”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光学学会加入了国际光学学会后,不少人举荐王大珩出任国际光学学会的领导。王大珩婉拒道,他从解放后一直从事科技组织工作,很少具体参加科研工作,很少发表文章,学术上在国际影响不大,还是推荐学术研究有成就的人去担任。
现在,提起“863”,公众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大手笔,大资金,乃至大回扣等充满铜臭味儿的字眼,知情者评价说,这多少会让它的倡议者王大珩等人心寒。
2011年去世的科学家们,很多年逾90,他们安详地走完了自己的人生。当中国科学的拓荒者们,一个接一个离去的时候,我们脚下的大地也日渐丰饶。
中国科学从无到有,在他们手中成长起来,他们可以笑对自己的人生。而他们为之奋斗一生的“科技强国”的梦想,却远没有终结。他们把这个梦想,留给了我们。有人在网上写道,愿大师们“天堂安息”——或许完成未竟的事业,恰恰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
他们不是明星
在2011年人们哀悼一位又一位中国杰出科学家辞世的时候,也有一种愤慨的声音同时响起:“为什么大师们走得那么安静,为什么明星们的绯闻,比大师的离去更让公众关注?”
在这种愤慨声面前,我总感觉愕然:为什么要把“大师”和“明星”相提并论呢?
所谓明星,就是那些可以娱乐大众的人。科学不是用来娱乐大众的,科学家的人生,也不具备大众娱乐性,更不是用来供媒体炒作的。
有人回忆何泽慧说,她冬天总是一件老式棉布袄,她的家居陈设简陋。——这样的生活,应该不会给大众太多的谈资。
他们的光芒是内在的,他们默默无语地离去,和他们默默奉献的一生,也应当是相符合的。
送别他们最好的方式,不是喧嚣,而是肃穆。肃穆和敬意——或许就足够了。
接下来我们应该想想,怎样继承他们留在身后的事业?
《中国科学报》 (2012-01-16 B1 思想周刊)
发表在栏目: 科学
2011年发现的鲨鱼新种 “细长条”锯鲨嘴里长满牙齿2011年发现的鲨鱼新种 “细长条”锯鲨嘴里长满牙齿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2月31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加利福尼亚科学研究院12月宣布,4种新鲨种,其中包括一种“细长条”锯鲨,是该院研究人员2011年发现的140个新品种中的一些。非洲侏儒锯鲨(学名Pristiophorus nancyae)是在非洲莫桑比克利用1600英尺(490米)深的拖网偶然捉到的。据该研究院的研究助理大卫-艾伯特说,这是迄今为止科学界知道的第七种锯鲨。

  这种食肉动物拥有长长的口鼻部,里面长满牙齿,它像一把利剑,锯鲨挥舞着这个附属肢刺穿鱼群,然后回转身吃掉任何受伤的鱼儿。艾伯特表示,除了锯鲨,一种天使鲨新品种——凯氏扁鲨,是根据在菲律宾吕宋岛近海深达1200英尺(370米)的水下捕获的一个样本命名的。喜欢栖息在水底的天使鲨,它的巨大胸鳍类似翅膀,这种动物经常用海底沉积物掩埋身体,伺机捕捉过往的猎物。

  另外还有两种小棘乌鲨,它们是分别在台湾和南非发现的。这些新发现是最近找到的鲨鱼和鳐新品种中的一部分。艾伯特表示,他们在过去10年间描述了大约200个新品种,与之相比,之前的30年间仅不足200种。虽然在描述新鲨种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科学家对这些食肉动物的行为或者它们的数量知之甚少。部分原因是因为很多鲨种都局限在狭小区域和有限的栖息地内,还因为进行这方面研究的资助少得非常可怜。不过很多科学家和生态环保人士一般也会忽略他们研究的特定鲨种。艾伯特说:“有很多(鲨)种用雷达根本无法发现,因为它们的体型很少。而且浩瀚无边的海洋还有很多是我们不了解的。”(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5 页,共 1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