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4.石油钻探影响巨大

石油钻探影响巨大石油钻探影响巨大

  阿拉斯加北冰洋海岸线北部的普拉德霍湾,美国最大的油田就座落在这里。提取石油以及生活和工作所需要的基础设施为当地的北极狐、大乌鸦等捕食者带来了很大益处,出乎人们意料。

  阿拉斯加费尔班克斯大学生物学家马修-克罗宁表示:“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人类改变这里的地貌,都会对当地的动物产生影响。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进行管理,以达到特定的目标?如果狐狸和大乌鸦数量很多,地面的鸟巢将遭受灭顶之灾,这个时候,你就需要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在下48州,野生动物官员通过各种计划控制和管理捕食者,例如丛林狼。如果狐狸过度捕杀鸟类,你就需要对它们进行诱捕或者采取措施降低它们进入洞穴的可能性。”克罗宁一直在研究野生动物的基因以及数量的变化。他是能源业和政府决策人员的顾问。

  5.觅食中的大灰熊

觅食中的大灰熊觅食中的大灰熊

  一头大灰熊在鸟巢旁边嗅来嗅去,令它没有想到的是,相机陷阱把这一景象记录在镜头中。大灰熊在普拉德霍湾较为常见。阿拉斯加渔业及狩猎局生物学家表示:“油田内存在一些天然栖息地,不管是否进行石油开发,大灰熊都会在这里生存。”了解能源开发将对猎物和捕食者造成何种影响变得越发重要,为此,管理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平衡野生动物的需要,同时扩大石油和天然气开发,将触角延伸到阿拉斯加国家石油保护区。

  6.灰熊已适应基础设施

灰熊已适应基础设施灰熊已适应基础设施

  专家们表示灰熊已经适应了普拉德霍湾的能源基础设施。阿拉斯加渔业及狩猎局生物学家希德勒说:“我认为基础设施对灰熊数量的影响很小。它们已经适应了人类活动,知道如何忽视人类的存在。我们培训油田安全警卫掌握‘欺骗’技术,帮助他们更好地训练灰熊远离人类活动区。现在,这项工作已经取得喜人成果。从很大程度上说,它们将继续利用这个栖息地的资源,就像过去一样。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控制垃圾,这种局面还将继续保持下去。”

  7.大灰熊妈妈与幼仔

大灰熊妈妈与幼仔大灰熊妈妈与幼仔

  阿拉斯加普拉德霍湾,大灰熊妈妈和它的两个孩子在大垃圾箱中找吃的。这一景象说明普拉德霍湾周边的动物已经习惯于吃人类丢弃的垃圾。普拉德霍湾油田由英国石油公司、康菲石油公司和埃克森美孚公司运营。油田管理层采取了非常严格的措施,试图防止动物在垃圾中寻找食物,这些措施包括给大型垃圾箱安装盖子,同时提醒工人不要给熊或者狐狸等动物喂食。

  希德勒说:“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石油公司便做着一项伟大的工作,最近四五年,他们在油田的表现也令人称道。但在油田之外的死马镇,事情却朝着我们不希望的方向发展。”令希德勒感到担忧的是,当地的熊可能因为新工人的涌入再次受制于人类遗弃的食物,具体地说,受制于人类丢弃的垃圾。上世纪90年代晚期,熊一度因为找不到人类丢弃的垃圾面临生存挑战。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1月11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美国“国家地理新闻”网站刊登了一组照片,展现生活在北极油田附近的动物,其中包括北极狐、雷鸟、白额雁、大灰熊以及驯鹿。由于能源基础设施的存在,当地动物的生存出现“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北极狐等捕食者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一些筑巢鸟类则为此付出惨痛代价。

  1.白额雁对抗北极狐

白额雁对抗北极狐白额雁对抗北极狐

  相机陷阱在阿拉斯加普拉德霍湾油田所在苔原地区拍摄的一幅生动照片,几只白额雁与一只突袭的北极狐展开较量,捍卫它们的巢穴。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阿拉斯加北极地区研究计划的生物学家乔-利伯泽特表示:“相机陷阱拍摄的照片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哪些捕食者突袭鸟类的巢穴,哪些捕食者没有上演这种行为。借助于相机陷阱,我们描绘出一幅更完整的图画,了解捕食者及其猎物的生活。”

  白额雁在这场较量中取得胜利,但利伯泽特和他的同事发现普拉德霍湾油田的狐狸以及其他捕食者却也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这要感谢能源基础设施。然而,一些在地面上筑巢的鸟类却为此付出沉重代价。他说:“我们发现油田的北极狐等确定的捕食者数量更多,似乎并没有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但人类的存在却影响了一些筑巢鸟类成功孕育后代的能力。”

  2.享受美餐的赤狐

享受美餐的赤狐享受美餐的赤狐

  赤狐正在享用拉普兰铁爪鸟。铁爪鸟是一种与麻雀类似的鸣禽,同时也是每年夏季在北极筑巢的候鸟之一。它们的幼仔出生时看不到东西,身上没有羽毛,很容易沦为捕食者的盘中餐。阿拉斯加渔业及狩猎局生物学家迪克-希德勒表示:“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看到赤狐还是一件新鲜事儿,现在完全不一样了。”

  气候变化可能让体型更大,身体更强壮的赤狐数量不断增长。在油田附近地区,赤狐以及它们的近亲北极狐寻找到理想的遮蔽处——躲进油田管道或者周边建筑下面——应对极端气候。除了捕猎外,它们还以死于交通事故的动物尸体为食,同时还会在开发区附近的垃圾中寻找食物。

  3.雷鸟

雷鸟雷鸟

  阿拉斯加州普拉德霍湾,几只雷鸟站在石头上。雷鸟学名“Lagopus mutus”,一年四季生活在北极,羽毛从冬季的白色变成夏季的暗色。这种鸟生命力很强,能够经受住北极严酷环境的考验,在油田周围,它们的数量保持在一种“健康”状况,略少于每年夏季迁徙到北极繁衍后代的候鸟,后者的数量多达数百万只。

  利伯泽特和他的同事将候鸟在普拉德霍湾油田抚养后代的能力与在阿拉斯加国家石油保护区不发达的特雪布克湖区进行比较。他说:“2011年,我们观察的一些鸟——并非全部——在普拉德霍湾抚养后代的能力降低。但具体情况有些复杂,在基础设施附近地区,一些鸟类似乎拥有出色的抚养后代能力。”

发表在栏目: 自然

  5.晾晒鲨鱼鳍

晾晒鲨鱼鳍晾晒鲨鱼鳍

  台湾的一家加工厂,一名工人正在晾晒鲨鱼鳍。台湾的鲨鱼鳍割取禁令将从2012年开始实施。按照这条禁令,渔民需要将整头鲨鱼带回渔港,不能割掉鱼鳍。TRAFFIC的桑特指出这项禁令能够限制最后被装上货船的鲨鱼数量。“作为五大捕捞鲨鱼的地区之一,台湾的禁令无疑是一项受欢迎的举措。”但皮尤环境组织的兰德表示:“鲨鱼鳍割取禁令并没有限制捕杀鲨鱼的数量,捕杀活动还将继续。”

  6.鲨鱼鳍海洋

鲨鱼鳍海洋鲨鱼鳍海洋

  3500多个鲨鱼鳍在阳光下晾晒,汇聚成一个海洋。皮尤环境组织的兰德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这些照片揭示出鲨鱼捕捞的可怕规模。目前,皮尤政呼吁更多政府效仿太平洋和加勒比海的一些国家,将自己的海域划为鲨鱼保护区。这家组织同样希望保护最濒危的鲨鱼种群,避免将鲨鱼作为副渔获物进行捕捞,同时避免在捕捞其他动物中误捕鲨鱼。

  7.鲨鱼尸体

鲨鱼尸体鲨鱼尸体

  一堆鲨鱼尸体被卸到台湾的一个仓库。业内的人将鲨鱼尸体称之为“圆木”。TRAFFIC的乔伊斯-吴在邮件中表示,除了国际市场对鱼翅的需求外,台湾还存在一个大规模鲨鱼肉市场。一些鲨鱼尸体被运回来,而后加工成各种食品,但对于在遥远海域捕获的鲨鱼,由于缺少冷藏设施,鲨鱼鳍被割下来,身体则被抛到海里。这种做法令人担忧。乔伊斯指出,割掉鱼鳍后,台湾的大部分鲨鱼肉被加工成鱼酱和其他食品。

  8.分拣鲨鱼鳍

分拣鲨鱼鳍分拣鲨鱼鳍

  一堆被切成小块的鲨鱼鳍,等待清洗和加工。根据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提供的统计数据,由于滥捕滥杀,30%的鲨鱼种群成为濒危或者近危物种。TRAFFIC的桑特说:“令我们感到忧虑的是,很难证明被捕杀的鲨鱼来源是否受到完善的管理或者具有可持续性。在这个问题解决后,我们才能确定是否允许继续进行和鲨鱼有关的贸易。”(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1月2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美国“国家地理新闻”网站刊登了一组照片,展现疯狂的鱼翅贸易。美国皮尤环境组织表示,鱼翅驱使下的全球鲨鱼鳍贸易导致每年有多达7300万头鲨鱼惨遭捕杀。通常情况下,渔民将鲨鱼鳍割掉,而后将仍然活着的鲨鱼抛入大海。

  1.清理鲨鱼鳍

清理鲨鱼鳍清理鲨鱼鳍

  照片由美国皮尤环境组织在台湾的一家渔港拍摄,工人们正在清洗和处理鲨鱼鳍。10月19日,皮尤环境组织公布了一组照片,展现正准备出售的鲨鱼鳍以及其他身体部位。这些鲨鱼鳍来自于包括路氏双髻鲨和远洋白鳍鲨在内的易危鲨鱼种群。

  皮尤环境组织表示,鱼翅驱使下的全球鲨鱼鳍贸易导致每年有多达7300万头鲨鱼惨遭捕杀。通常情况下,渔民将鲨鱼鳍割掉,而后将仍然活着的鲨鱼抛入大海。皮尤的马特-兰德在一份声明中说:“不幸的是,由于对公海的鲨鱼捕杀数量没有限制,这种活动并未出现衰退的迹象。对全球鲨鱼种群的这种露天采矿式的捕杀显然无法维系。”

  10月21日,台湾渔业署宣布将从2012年起执行鲨鱼鳍割取禁令,落实“鲨鱼鳍不离身”的措施。兰德说:“这条禁令说明台湾在保护鲨鱼方面已开始走上正确的轨道。但这项禁令不足以挽救鲨鱼,无法解决更为严重的过度捕捞问题,过度捕捞导致这些动物走向灭绝。”

  2.拖战利品

拖战利品拖战利品

  皮尤环境组织公布的一幅照片,一名台湾渔民正在拖他的战利品——鲨鱼。专家们表示台湾的捕鲨既有大规模,也有小规模,大规模捕鲨采用长线捕捞,在公海进行;小规模捕鲨则指当地的小型捕鱼船,在靠近海岸的海域进行。全球野生动物贸易监视网TRAFFIC的格伦-桑特表示,在台湾,85%被捕杀的鲨鱼来自公海。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将生活在公海的一半以上的鲨鱼种群列为濒危或者近危物种。

  3.路氏双髻鲨

路氏双髻鲨路氏双髻鲨

  台湾的一家加工厂,几头路氏双髻鲨排成一排,鱼鳍早已被割去。专家们表示,全球每年估计有130万至270万头锤头双髻鲨和路氏双髻鲨因鱼翅贸易惨遭捕杀。路氏双髻鲨尤易受过度捕捞影响,因为这种鲨鱼生长缓慢——完全发育成熟需要17年——雌性的怀孕期也很长。怀孕期长意味着,一旦数量急剧萎缩,路氏双髻鲨的数量便很难恢复。皮尤环境组织的吉尔-赫普在一份声明中说:“鲨鱼在海洋环境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鲨鱼数量较多的海域,海洋生物也非常兴旺,在鲨鱼过度捕捞的海域,生态系统则失去平衡。”

  4.铲鲨鱼鳍

铲鲨鱼鳍铲鲨鱼鳍

  台湾的一家工厂,一辆铲车正在铲冻鲨鱼鳍。TRAFFIC的桑特在电子邮件中说:“几十年来,台湾一直就是全球五大鲨鱼捕捞地区之一。”1月,TRAFFIC和皮尤环境组织公布了一份报告,对全球捕杀鲨鱼的国家和地区进行评比。桑特是报告作者之一。报告评出的十大鲨鱼捕杀国和地区分别是印度尼西亚、印度、西班牙、台湾、阿根廷、墨西哥、巴基斯坦、美国、日本和马来西亚。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0月27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在最近的一次调查中,玻利维亚马迪迪国家公园的相机陷阱共拍到19头美洲豹,就此创造一项纪录。相机陷阱由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以下简称WCS)的研究人员布置。拍到照片后,他们利用软件分析美洲豹身上独特的斑点图案,而后判断其身份。

  1.美洲豹现身

美洲豹现身美洲豹现身

  玻利维亚雨林,一头美洲豹在相机陷阱前走过。在玻利维亚,一次相机陷井调查能够拍到19头美洲豹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WCS拉美和加勒比海研究计划负责人茱莉-库纳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此次考察的初步结果证明了马迪迪国家公园对美洲豹以及其他雨林动物的重要性。玻利维亚的地貌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了解美洲豹的分布密度以及活动规律是制定有效管理计划的重要一步。”

  2.好奇的“大猫”

好奇的“大猫”好奇的“大猫”

  玻利维亚,一头美洲豹盯着WCS研究人员布置的相机陷井。他们在马迪迪和希斯河的源头附近布置陷阱,主要选在林间小道一带、河岸以及溪岸。与其他很多猫科动物不同,美洲豹是游泳健将,经常到河里捕猎鱼类、龟或者凯门鳄。在最近于玻利维亚进行的考察中,美洲豹共被拍到975次,创历史纪录。

  3.明亮的眼睛

明亮的眼睛明亮的眼睛

  玻利维亚雨林,一头美洲豹被相机陷井“捕获”,两眼放光,看上去令人恐惧。美洲豹是美洲最大的本土猫科动物,被国际保护自然和自然资源联合会列为近危物种,面临着较高的野外灭绝风险。WCS将此次如此高的成功率归功于改用数码相机,而不是传统胶卷相机。数码相机让研究人员可以在短短几秒钟内获取照片,如果使用胶卷相机,冲洗照片则需等待几天时间。此外,数码相机能够存储大量照片,这也是胶卷相机无法做到的。

  4.羞于拍照?

羞于拍照?羞于拍照?

  马迪迪国家公园相机陷井“捕获”的一头美洲豹。研究人员根据斑点图案确定美洲豹的身份。在美洲豹穿过红外光束时,相机陷井便被触发,拍摄下它们的影像。WCS的自然资源保护主义者罗伯特-华莱士在一份声明中说:“令我们感到兴奋的是,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照片进一步了解这种难以捉摸的猫科动物以及它们在生态方面的需要。这些照片帮助我们了解个体美洲豹的生活,评估当地的美洲豹分布密度。”

  5.遭遇偷拍

遭遇偷拍遭遇偷拍

  相机陷井拍到的一头玻利维亚美洲豹。马迪迪国家公园是玻利维亚最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同时也是玻利维亚西北部和秘鲁东南部一个由6个国家保护区构成的保护链的组成部分。除了研究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外,WCS也帮助马迪迪国家公园制定保护计划,保护地貌免遭一系列威胁侵袭,例如糟糕的开发规划。在建造公路、水力发电项目、森林采伐和发展农业过程中,玻利维亚缺乏合理的规划。(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4.无卵漂浮

无卵漂浮无卵漂浮

  一只雌性紫罗兰色蜗牛,学名“Janthina janthina”。这是一种最常见的气泡筏行蜗牛。此外,J. janthina也是唯一一种在体内孕育幼仔,而不是将卵囊产在筏子上的气泡筏行蜗牛。邱吉尔说:“科学家认为这是一种适应能力,更适于在海面生活。J. janthina的气泡筏浮力更大,不会因为卵囊的重量下沉。”

  5.寄生的蜗牛

寄生的蜗牛寄生的蜗牛

  一只雌梯螺和它的卵块栖息在珊瑚宿主上,另一只矮雄蜗牛悬挂在附近。气泡筏行蜗牛的底栖近亲梯螺拥有非常独特的生活方式。它们是一种皮外寄生物,吃住在宿主的外皮上,通常是珊瑚或者海葵。邱吉尔指出雌梯螺利用粘液将卵粘在一起形成卵囊。

  6.展开攻击

展开攻击展开攻击

  一只Janthina janthina蜗牛正在享用水母。除了雌雄同体外,气泡筏行蜗牛的生殖周期也是一个谜。科学家知道雄蜗牛必须找到雌蜗牛,释放它们的精子。邱吉尔说:“由于它们漂浮在海面上,你一定会对雄蜗牛寻找雌蜗牛的过程感到非常吃惊。”雌蜗牛可能将卵产囊产在筏子上,卵最后孵化成自由游动的幼虫。

  7.留下痕迹

留下痕迹留下痕迹

  邱吉尔指出,紫罗兰色蜗牛可以分泌紫色染料,将人的手指弄脏,就像照片所展现的那样。这种染料可能帮助它们抵御捕食者。她说:“科学家并不十分清楚紫色染料的功能。在受到打扰时,气泡筏行蜗牛和梯螺都会分泌这种染料,可能是对干扰的一种反应。”美丽的气泡筏行蜗牛壳经常被冲上海滩。邱吉尔说:“在世界各地的几乎所有海滩,你都会发现这种美丽的蜗牛壳。”(秋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0月25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一些蜗牛种群利用粘液包覆空气制造气泡筏,而后借助气泡筏在海水中“冲浪”。它们如何进化出这种怪异的生活方式一直以来就是一个不解之谜。美国科学家经研究发现,这种制造气泡筏的蜗牛种群由一种底栖蜗牛进化而来,名为“梯螺”,仍然生活在地球上。

  1.蜗牛也“冲浪”

蜗牛也“冲浪”蜗牛也“冲浪”

  一只紫罗兰色蜗牛(学名“Janthina exigua”)悬挂在漂浮的自制粘液气泡筏下面。很久以前,科学家就观察到蜗牛利用这种气泡筏在海水中“冲浪”。粘液筏拥有很多功能,除了充当一个漂浮装置外,还是卵存储区和幼仔的活动平台。美国密歇根州大学安娜堡分校的博士生赛利亚-邱吉尔表示,地球上利用粘液制造气泡筏的蜗牛种群共有不到10种,它们如何进化出这种怪异的生活方式仍旧是一个谜。

  邱吉尔一直怀疑气泡筏行蜗牛从一种可以产生充满粘液的卵块的底栖蜗牛进化而来。为了找到气泡筏行蜗牛血缘关系最近的近亲,研究人员对它们以及其他潜在亲属的DNA进行排序,同时利用分子技术描绘出系谱图。研究结果显示气泡筏行蜗牛由一种名为“梯螺”的底栖蜗牛进化而来,后者仍然生活在地球上。这两种蜗牛都能利用身体底部的器官分泌粘液,所不同的是,气泡筏行蜗牛并不形成卵块,而是利用快速硬化的粘液制造筏子,被气泡包裹。研究发现刊登在《当代生物学》杂志上。

  2.搭便车

搭便车搭便车

  一只身躯巨大的雌蜗牛(学名“Recluzia cf. jehennei”)猎捕栖息在气泡筏上的僧帽水母。此外,一只微小的搭便车蜗牛依附在气泡筏下面。在研究Recluzia蜗牛时,邱吉尔发现微小的搭便车蜗牛依附在雌蜗牛的气泡筏下面。她说科学家此前从未观察到这种现象。由于体型太小,邱吉尔和同事无法确定这些搭便车者的性别,但他们认为有可能是雄性。一旦在空旷的海域发现雌蜗牛,它们就依附在气泡筏下面。

  蜗牛是雌雄同体,也就是说,这些雄蜗牛也最终变成雌性,而后利用自己制造的气泡筏漂走。邱吉尔说:“它们的生命从幼虫开始,而后变成幼仔,再变成雄性,最后变成雌性。”虽然在人类看来非常怪异,但这种性别转换在蜗牛家族却司空见惯。邱吉尔的研究获得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研究与探索委员会的资金支持。

  3.用餐进行时

用餐进行时用餐进行时

  照片在夏威夷海域拍摄,一只紫罗兰色气泡筏行蜗牛正在享用僧帽水母。邱吉尔和同事提出了一项理论,解释这种蜗牛的祖先底栖蜗牛如何进化出筏行能力。他们认为,一只生活在海岸附近的雌性底栖蜗牛及其卵块可能曾被海浪暂时“载运”,导致其在短时间内筏行。最终,这个祖系进化出利用粘液制造气泡的能力,而后演变成气泡筏。

  邱吉尔指出:“很明显,制造气泡并聚集成筏子的能力并不是一夜之间进化出来的。经过长时间的进化,它们最终进化出将大量气泡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筏子的能力。”从底栖到气泡筏行的进化让蜗牛可以获取水面的食物。这是一种生存优势,因为水面的竞争压力很小。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0月20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最近,刚果(金)维龙加国家公园的护林员进行了一次秘密行动。他们伪装成黑市大猩猩买家,成功解救了一只大猩猩幼仔并抓获3名偷猎者。在黑市上,大猩猩幼仔最高能卖到4万美元。

  1.获救之路

获救之路获救之路

  护林员克里斯蒂安-沙玛乌抱着一只东部低地大猩猩幼仔。在刚果(金)的维龙加国家公园,他与同事进行了一次秘密行动,成功从偷猎者手中拯救了这只大猩猩幼仔。公园管理人员表示,此次行动中,护林员伪装成黑市大猩猩买家,成功解救这只雄性幼仔并抓获3名偷猎者。当时,这只幼仔被装在背包中,并没有受到伤害。现在,这只幼仔被取名为“沙玛乌”,如果拿到黑市,最高能卖到4万美元。

  “沙玛乌”是维龙加国家公园护林员在2011年从偷猎者手中解救的第4只大猩猩幼仔,创造了一年内解救大猩猩幼仔数量纪录,说明当地的非法大猩猩幼仔贸易可能越发严重。维龙加国家公园管理员以马利-德-梅罗德在一份声明中说:“令我们感到非常担忧的是,大猩猩幼仔市场的不断扩大导致刚果(金)东部判乱分子控制地区的非法买卖活动越发严重。我们无力控制大猩猩幼仔的非法国际交易,但我们的护林员正在尽他们的最大努力,打击国内的非法大猩猩幼仔贸易。”

  2.危险已经过去

危险已经过去危险已经过去

  维龙加国家公园西部边界附近的基伦巴,克里斯蒂安抱着与他同名的大猩猩幼仔。在上周进行的诱捕行动中,他们成功抓获了3名偷猎者并解救这只大猩猩幼仔。两周前,他们追捕这3名偷猎者的行动以失败告终,当时这些嫌犯并未在另一个偏远城镇碰头。这一次,克里斯蒂安与一名护林员打扮成买主,与偷猎者接触,后者将大猩猩幼仔藏在背包中。

  在达成1.5万美元的交易价之后,伪装成买家的护林员将偷猎者骗进一辆早已等待好的汽车,而后进行抓捕。当时,克里斯蒂安并不清楚偷猎者是否携带武器。他在电子邮件中说:“我知道我们的处境非常危险,哪怕一个小小的错误可能也会让我们送命。”钻进汽车后,偷猎者吃惊地发现另外两名护林员拿着枪对准他们。完成抓捕行动后,司机关上门,载着偷猎者和获救的大猩猩幼仔高速开往一条泥路。

  3.非常恐惧 紧抱双臂

非常恐惧 紧抱双臂非常恐惧 紧抱双臂

  兽医简-拉梅尔正给“沙玛乌”喂食。护林员把这只大猩猩幼仔抱出背包时,“沙玛乌”显得非常恐惧,紧紧抱着双臂。第二天,在克里斯蒂安喂了它点香蕉和其他食物后,小家伙才逐渐平静下来。拉梅尔是山地大猩猩兽医计划的负责人,她在电子邮件中说:“我们治疗的大猩猩幼仔身上通常带有枪伤并患上肺炎,解开绳子时能够看到很深的勒痕。在成功获救前,它们经历了非常可怕的事情。”

  克里斯蒂安认为这只幼仔的母亲以及其他大猩猩可能被抓获它的偷猎者枪杀。他说:“大猩猩会拼出性命保护它们的孩子,在不杀死它们情况下抢走幼仔的可能性几乎是不存在的。”

  4.说“你好”

说“你好”说“你好”

  经过检查,拉梅尔和其他医生认为“沙玛乌”的年龄大约在一岁半左右。获救之后,它恢复的很快。拉梅尔说:“它的进食近况不错,已经逐渐摆脱阴影。”为了做到万无一失,在获救后的第一个月,“沙玛乌”将在鲁曼加伯(Rumangabo)的维龙加国家公园总部接受隔离。几个月后,“沙玛乌”将被转移到大猩猩医生负责的大猩猩孤儿收容所——GRACE中心。

  大猩猩对人类疾病非常敏感,尤其是呼吸道疾病。最近,GRACE中心的两只大猩猩幼仔因一种不明疾病死亡。维龙加国家公园通信官卢安纳-加德说:“‘沙玛乌’需要与其他不同年龄的大猩猩孤儿生活在一起,需要尽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在近期内将‘沙玛乌’放归野外的可能性极低。过去的经验表明幼仔无法在野外存活。”

  5.援救之手

援救之手援救之手

  克里斯蒂安抱着“沙玛乌”,让拉梅尔检查。成功解救“沙玛乌”是一个令人鼓舞的消息,但同时也反映出大猩猩走私越发严峻。加德说:“4月以来已经成功解救了4只大猩猩幼仔,问题是,未能解救的幼仔究竟有多少?”

  大猩猩是刚果(金)受保护程度最高的动物,猎捕大猩猩是违法行为,面临1到10年的有期徒刑。然而,政府很难证明这种猎杀行为。大猩猩的买家据信包括声名狼藉的动物园或者拥有个人动物园并且追求奇异动物的富人。但到目前为止,护林员还没有逮捕一名买家。

  6.抬头看着兽医

抬头看着兽医抬头看着兽医

  山地大猩猩兽医计划的兽医埃迪-卡玛布勒抱着获救的大猩猩幼仔“沙玛乌”。由于年龄太小,“沙玛乌”需要24小时护理。现在,两名护理人员轮流照看这个小家伙,和它睡在一张床上。加德说:“与只有一岁大的人类婴儿一样,这个幼仔需要24小时护理,需要获得一种安全感。它失去了所有家人,离开它熟悉的家园森林,需要时间进行调整。”(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4.家族中的另类

家族中的另类家族中的另类

  独眼鲨鱼与其中一个同胞的合照,后者体色正常,背部呈蓝灰色,下腹呈白色。成年乌锥齿鲨的身长平均在10英尺(约合3米)左右,是发育速度最慢的鲨鱼之一,寿命可达到45年。为获得鱼鳍捕杀鲨鱼通常是视为一种非法行为。现在,乌锥齿鲨已经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易受影响的物种。

  5.眼睛特写

眼睛特写眼睛特写

  独眼鲨鱼胎儿的眼睛特写,位于口鼻中间,直径大约1英寸(约合2.6厘米)。研究指出,这个胎儿虽然没有鼻孔,但腮部发育正常,口内长出小牙。

  6.怪异的鲨鱼

怪异的鲨鱼怪异的鲨鱼

  独眼鲨鱼胎儿与其他被捕获的鲨鱼合照。加尔凡-马加纳表示,除了只有一只眼睛外,这个畸形儿还患有在鲨鱼种群中较为罕见的白化病。这种疾病通常在硬骨鱼身上较为常见。研究指出,在此之前并未发现乌锥齿鲨白化病例。在墨西哥发现出现这种畸形的鲨鱼还是第一次。

  7.渔民利昂

渔民利昂渔民利昂

  渔民利昂抱着独眼鲨鱼胎儿,站在他身边的是研究员贝哈拉诺-阿尔瓦莱兹。加尔凡-马加纳说,利昂将这个畸形儿当成一份奖品,现已将其保存在酒精中。“很多人都想买这条鲨鱼,但这位渔民给出的回答是‘No’。”(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0月17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墨西哥发现一条罕见的独眼鲨鱼胎儿。这个胎儿身长22英寸(约合56厘米),只有一只眼睛,长在头部前部。实际上,这条鲨鱼患有一种名为“独眼畸形”的先天性疾病。包括人类在内的一些动物都会出现独眼畸形。

  1.独眼鲨鱼

独眼鲨鱼独眼鲨鱼

  2011年初,渔民伊利奎恩-鲁塞罗-利昂在加利福尼亚湾塞拉尔沃岛(Cerralvo Island)附近海域捕获一条怀孕的乌锥齿鲨。切开它的肚子之后,利昂发现了10个胎儿,其中就包括这个独眼儿。墨西哥拉巴斯海洋学跨学科中心生物学家菲利普-加尔凡-马加纳表示:“利昂当时说,真的令人难以置信。”

  听到发现独眼鲨鱼的消息后,加尔凡-马加纳和同事马塞拉-贝哈拉诺-阿尔瓦莱兹立即与利昂取得联系,最后争得他的同意,暂借这条鲨鱼进行研究。他们对这个婴儿进行了X光扫描,同时参考此前有关其他动物独眼畸形的研究发现,最后证实利昂确实发现了一条独眼鲨鱼。

  杰克逊维尔北佛罗里达州大学研究鲨鱼的生物学家吉姆-格尔雷切特表示,科学家此前就曾多次发现独眼鲨鱼,与这一次一样,都是胎儿。一直未能在母体外捕获独眼鲨鱼说明,这种鲨鱼无法在野外存活很久。他指出发现独眼鲨鱼说明科学家仍有很多东西等待他们去了解。“如果没亲眼见过独眼鲨鱼,你会感到遗憾的。”

  2.也是白化病患者

也是白化病患者也是白化病患者

  加尔凡-马加纳指出,除了独眼外,这个鲨鱼胎儿还有其他畸形,例如白化(缺少组织色素所致),没有鼻孔,口鼻上出现一个肿块以及脊骨畸形。母亲营养不良——尤其是缺少维生素A——会导致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出现独眼畸形,但很难确定何种因素导致鲨鱼出现这种畸形。加尔凡-马加纳指出这种畸形与环境污染无关。“南下加利福尼亚附近的捕鱼区没有受到污染,环境非常原始质朴,因此我们不能将其视为导致乌锥齿鲨畸形的原因。”

  3.测量进行中

测量进行中测量进行中

  加尔凡-马加表示。如果出生的话,这条独眼鲨鱼也无法存活很长时间。它的身体呈白色,更容易被捕食者发现,尾巴畸形也对游泳形成障碍。科学家研究发现,除了上面提到的畸形外,这个胎儿的身体其他部位一切正常,鱼鳍发育良好。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7 页,共 1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