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美发现最古老飞行昆虫印记化石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4月9日消息,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迄今为止最为古老的飞行昆虫身体印记化石,距今3亿年。这只飞行昆虫的身体印记保存在沙岩中。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的理查德·克内克特及其同事报告了他们的研究发现。

  大约3.12亿年前,一只蜉蝣降落在热带涝原的泥淖上。这片泥淖恰好拥有完美的密度,保留下蜉蝣的完整身体印记,其中包括体节和爪印。由于暴发洪水,这片泥淖淹没在淤泥下,最后随着时间的流逝硬化,成为岩石。此前最古老的飞行昆虫印记化石年代可追溯到2.8亿年前至2.85亿年前之间。

  2008年,当时还是美国塔夫斯大学学生的克内克特在马萨诸塞州一个沿公路商业区后面树林的沼泽中发现了这块化石。当时,他正在寻找据信含有化石的岩层,一个露出地表的岩层引起了他的注意,最终发现了这块化石。克内克特说:“我拿起外缘上的一块岩石。由于长时间的风化侵蚀,岩石已经出现裂缝。我打开岩石,就像翻书一样,最后吃惊地发现昆虫印记。”

  昆虫是软体动物,死后会以奇怪的方式裂开或者卷曲,因此很难发现完整保存昆虫身体特征的化石。昆虫翅膀是古生物学家最常发现的部位。此次发现的飞行昆虫身体印记化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华盛顿特区史密森尼学会的古昆虫学家康拉德·拉班德拉博士表示:“绝大多数昆虫化石都不拥有大量体表细节。这块完整保存身体印记的化石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通过这种化石,你能够了解昆虫附肢的移动,了解腿部的移动范围,获得一些通常无法从身体化石获得的信息。”拉班德拉并没有参与此项研究。

  证据显示化石中的印记是一只古蜉蝣留下的,它是现代蜉蝣的祖先。化石的发现将蜉蝣出现的时间进一步提前。研究小组成员、塔夫斯大学的雅各布·班纳和堪萨斯州大学的迈克尔·安格尔博士指出,这只古蜉蝣与其他飞行昆虫、不会飞的昆虫、两栖类动物、原始爬行动物以及包括一些与现代木贼属植物类似的古植物共同生活在热带地区。

  拉班德拉表示,有关昆虫的最古老证据来自于年代可追溯到泥盆纪的昆虫身体部位化石,距今4.18亿年。克内克特指出,唯一一块比古蜉蝣化石更为久远的完整昆虫身体印记化石是一只不会飞的昆虫,由同一个研究小组在同一地区发现,也就是在发现古蜉蝣印记化石之后。研究小组至少在这一地区发现了1000块化石,其中包括足迹化石,足迹可能是一只原始爬行动物留下的。克内克特说:“我们发现了大量有趣的化石,古蜉蝣印记化石只是其中之一。” (孝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在空客最新设计中,乘客可以在机上打麻将

  中国买家将成为购买天价公务机的主力军成员。6日,空客中国表示,未来5年,空客每年将在中国销售5~6架公务机,来自中国的订单已经占到了空客全球公务机销售的四分之一。

  目前,中国地区运营的空客公务机已达6架,其中3架在中国内地注册。另外有2架即将投入运营。“中国经济强劲的增长是公务机市场增长的基础。”空客中国副总裁陈菊明表示,2005年,空客向中国地区售出了第一架公务机。随后5年,空客在中国的销售量超过20架,平均每年4架。

  陈菊明表示,空客公务机商务的重心已经慢慢向亚洲和中国转移。空客预测,未来5年,中国买家将每年购买5~6架空客公务机,总量将达到30架次。与之相对应的是,空客公务机交付能力是每年12架到24架,换言之,每年有四分之一的订单将供给中国。

  为了迎合中国买家口味,今年,空客还专门推出了一款名为“凤凰”的设计,其中包括了设有一张可容纳6个座位的圆形桌,体现了传统家庭文化理念。这一圆桌还可以折叠成正方形,以便在飞行中还能打麻将。“凤凰”客舱还设有卡拉OK区,这是另一项在亚洲国家盛行的休闲活动。

  空客介绍,A318精英型公务机售价为6500万美元、ACJ公务型售价为8000万美元、A320贵宾型公务机售价达到了8500万美元。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工作人员在帮助维希适应鱼尾

人鱼尾制作团队

像人鱼一样在水中徜徉的维希

有了这条有力的尾巴可以在水中做出各种动作

  新西兰威塔电影制作工作室因曾为《指环王》和《纳尼亚传奇》等电影提供布景、服装、道具的设计和制作而闻名。威塔工作室近来又有新成果——工程师们帮助一位失去双腿的残疾人获得了像人鱼一样游泳的能力。

  出生于奥克兰的娜迪亚·维希女士从小就失去了双腿,但她一直对游泳情有独钟。一次,一个小男孩问维希为什么没有双腿,她回答说因为她是一条美人鱼。这次偶然的对话给了维希灵感。

  于是维希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联系了因道具制作能力超群而在新西兰享有盛名的威塔工作室,问他们是否愿意帮自己做一条游泳用的美人鱼尾。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威塔的工作人员欣然同意。

  威塔设计小组运用3D模拟及压制混合技术与真空成型技术相结合制作出了美人鱼尾。鱼尾的脊骨及尾鳍是聚碳酸酯材料。尾部的皮肤内部是一层氯丁橡胶,外层则是通过数码技术印上美丽鱼鳞图案的合成弹力纤维,鱼鳞图案是由一位概念设计师专门设计的。

  独特的鱼尾终于能让维希像美人鱼一样在水中自由游动。维希提到她甚至正在考虑带着鱼尾参加铁人三项比赛中的游泳项目。

  为了制作鱼尾,威塔工作室的成员贡献了大量时间和专业技术,而维希也依靠从克尔-泰勒基金会获得的一笔资助得以负担材料费用。(本文译自/inhabitat  译/Dear)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打假斗士”方舟子又爆出“猛料”,4月3日他在微博上称,暨南大学金融学特聘教授苏冬蔚多年前在美国读书期间,因为“多次冒用别人身份申请信用卡挥霍”被判刑。后有媒体称,通过电子邮件与身在美国的苏冬蔚取得联系,后者否认了此事。
暨南大学党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暨大校方已经关注到此事,相关职能部门正在了解、核实情况。其他的情况建议记者联系苏冬蔚本人。记者4月6日给苏冬蔚的电子邮箱发信求证,苏冬蔚通过邮箱回复:“我重申:我从未冒用他人身份申请或盗用信用卡,微博上的有关指责不符合事实,我保留对发布不实信息的个人和媒体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方舟子:苏冬蔚犯人号我都知道
截至记者4月6日登录时,方舟子此条微博已被转发1733次,有评论927条。3日微博发出当天,就有网友称方舟子所言不属实。方舟子立马回帖:“敢说我发假消息?苏冬蔚的犯人号我都知道:53642-060,40岁,2002年3月27日释放。你问问你们苏老师是不是真的?”
4月5日晚,方舟子又发一条微博:“暨南大学金融系教授苏冬蔚在简历里写自己‘2001年8月至2002年5月 美国摩根州立大学(Morgan State University)金融系助理教授’,其实那段时间他由于盗用别人身份申请信用卡花掉11万美元,正在美国联邦监狱服刑(犯人号53642-060),当教授也只能教狱警、牢友。”
方舟子:欢迎苏冬蔚来告
4月6日有媒体报道称身在美国的苏冬蔚通过电子邮件坚决否认此事并提出要告方舟子。方舟子又在微博中回应:“欢迎苏冬蔚来告,到时候我让美国联邦监狱局出一张苏冬蔚犯罪服刑证明,哼。”
随后,方舟子“穷追猛打”连发三条微博,拿出了美国媒体的报道等证据。方舟子称,苏冬蔚的前同事、Akron大学金融系教授写的关于盗用别人身份的论文中,一开头就把苏冬蔚作为例子。
方舟子又谈到,俄亥俄《烽火报》可以找到三篇关于暨大金融系教授苏冬蔚当年在美国时冒充他人身份申请信用卡盗用11.5万美元的三篇报道。方舟子称,2001年判刑时苏冬蔚30岁,与其出生年月(1970年12月)相符。
记者按照方舟子微博提供的地址,进入NewsLibrary.com网站,搜索“Dongwei Su”,找到了12篇关于信用卡盗用的新闻报道,当事人“Su”时任Akron大学的助理教授,其年龄、籍贯等信息与苏冬蔚的履历颇多相似之处。
苏冬蔚:不符合事实
记者4月6日向据称目前身在美国的苏冬蔚发去电子邮件求证此事,希望其接受采访并说明情况。6日晚8时30分,苏冬蔚回复了记者的邮件,简短,态度明确,但未作更多的辩解:
“我重申:我从未冒用他人身份申请或盗用信用卡,微博上的有关指责不符合事实,我保留对发布不实信息的个人和媒体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暨大:正在了解核实
暨南大学党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4月6日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学校已经关注到此事,校内相关职能部门正在了解、核实情况。
苏冬蔚——
 
暨大特聘教授、博导
记者了解到,苏冬蔚如今是暨南大学的特聘教授,在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工作。该院的网站上,在“博导风采”一栏中,苏冬蔚是“公司金融与投资学”的唯一一名博士生导师。
在百度百科上搜索“苏冬蔚”,可以看到他的履历中有诸多头衔和荣誉:广东经济学会中青年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广东省高、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议专家以及《经济研究》和《世界经济》匿名审稿专家,曾任美国Sandra Ann Morsilli亚太金融市场研究中心研究员、加拿大蒙基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金融教育与研究中心专家、澳门科技大学访问教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香港大学资助局通讯评议专家、美国Unext.com远程教学顾问及中国留美金融协会理事和总编辑。
发表在栏目: 科学

 
□龚家麟
记得1933年夏季我17岁时,刚从中学毕业应考大学,侥幸同时考取了清华和北大。正在犹豫不决之际,我哥哥的中学同学,清华五级学长朱宝镇来我家闲谈,他直截了当地对我说:“你不是喜欢听音乐吗?清华有军乐队呀!我是乐队中唯一能吹双簧管的队员,现在毕业即将离校,你正好加入乐队补我的缺吧!”这几句话当场解决了我学校的取舍问题,我毫不迟疑地从上海赶到北京清华去报到了。
一入学校,我便考入了军乐队成为新队员,并由朱学长在去美国前抽空教导了我两次基本的吹奏方法。为了可以快一些加入乐队演奏,我便常在学校大礼堂练习室内加紧练习,每天总要花掉一两个小时。原来双簧管这件乐器并不很容易掌握,因为发声的两片芦竹小管吹奏前先要加以适当的润湿,太硬了发音生硬粗糙,太软了两个薄片又会阻碍发声,要控制到发音准确而完美并不容易。当时这些芦竹小管要买进口货,而且时常缺货,很是头疼。这样,经过了几个月的摸索,我总算勉强上手。最后,经过我们的德籍指挥古普克教授的鉴听,允许我正式加入乐队练习。
真正的考验是在我加入乐队练习后两个月的校庆纪念日。校庆纪念日上有军乐队的音乐演奏会,演奏会的开场节目是一首罗西尼的《威廉退尔序曲》。《威廉退尔序曲》的原著是德国的大文豪席勒描述中世纪瑞士民间英雄威廉退尔抵抗奥国占领军的故事,编成了剧本再由罗西尼填配了歌剧的音乐。故事中包括了传说神箭手威廉退尔被迫用弓箭在百步之外射他儿子头上所顶立着的一个苹果的插曲。我发现,在这首序曲的第三段竟然全部是双簧管和长笛两种乐器的合奏,是前段暴风雨之后的一段十分宁静而美妙动听的音乐,这真的让我吓了一跳!那时的情绪,是又惊又喜,担心自己还是刚刚加入乐队的队员,没有任何演奏经验,一上阵就要长篇独奏,恐怕难以胜任。但避也避不开,因为乐队中没有另外一个能吹双簧管的队员,也没有其他乐器可以代替,只好硬着头皮上场了。
大概是因为太紧张的缘故,当天的演奏我不免把旋律奏得太快了,指挥古普克先生也只好跟着将这一段音乐的节奏加快了一些。
好在我的搭挡是乐队中的长笛名手张肖虎,经验老到,在这个情况下,他仍能将上下翻腾、迅速美妙的伴奏从容配合以掩我之短,诚为乐队中的识途老马,名不虚传。惜乎和张兄在校相处数年,毕业后因战事音信隔绝,未能有缘再见。演奏会之后,我正想向指挥古普克先生道歉告罪,他竟拍拍我的两肩善意地说:“小兄弟,你吹奏的音色很好,多些经验就不会慌张了。”古先生的相貌看来很威严、很神气,有些像“兴登堡”元帅,但为人十分随和,而且十分体贴年轻的队友们。每逢他生日,总喜欢邀请队员们到他家共进午餐,吃他家有名的西菜“苹果鸭”。
当时我们的军乐队,除了学校举行仪式或操演时做领先队伍奏乐外,最注重的就是每年举行的校庆纪念音乐会,有时还到协和礼堂和北京饭店公开演奏。演奏节目全部都是古典音乐,其中以序曲为最多。如前述罗西尼的《威廉退尔序曲》和《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苏佩的《轻骑兵》、《维也纳的晨,午,夜》;瓦格纳的《唐豪瑟》、《罗恩格林》;比才的《卡门》;舒贝特的Rosamund以及J.Strauss著名的华尔兹《蓝色多瑙河》和《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等。每次排演之前,各人都要熟练乐谱,而且要由指挥排练多次,使得整个乐队可以互相契合。记得乐队之中前后有若干特别出色的人物:吹小号的李季芳,吹单簧管的黄开禄,吹长笛的张肖虎,他们都是少有的杰出者。
虽然缺乏足够的弦乐人才,但为了能进一步演奏交响乐,我们的军乐队有时要借助于邻近的燕京大学,请他们的若干弦乐人员参与合作,由古普克教授做指挥。记得我们曾共同合作演奏过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和舒伯特的《未完成的交响曲》,在城内公开演奏。当时在北京能演奏交响曲的乐队不多,所以我们颇得听众的欢迎和外界的好评。
乐队中有若干队员有其他特长的,有时也会跳出军乐队的圈子,另行组合一些“室乐”演奏。譬如1933~1934年的队长石裕泽,善于钢琴,便曾约定了几个会奏弦乐的同学,合奏演出了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当时乐队缺一个奏低音提琴的人,便由队员中号称“百搭”的吴宗济自告奋勇担任。整个组合演奏起来的效果,依学生业余性的标准来衡量,也还“有门有路”,可以过得去。其中第四章段小慢板的《主题变奏曲》,是由组成五重奏的五件乐器——钢琴、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轮流主奏,其不同的音色和变奏的曲调,各有巧妙,脍炙人口。该曲创作以来,至今已将近二百年,凡是爱好音乐者,几乎尽人皆知,无人不爱,连初学钢琴的小孩子也会在琴上奏出这曲简单而美妙无比的旋律来。
以上是我在清华加入军乐队四年内所能记忆到的概况。
(作者系清华大学经济系1937届学生)
《科学时报》 (2011-04-07 A1 要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一份4日解密的英国档案揭示一桩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纳粹特工袭击美国本土阴谋。这次行动历经醉酒误事、潜艇搁浅和负责人叛变等事件,以全军覆没告终。

  英国国家档案馆4日公开英国安全局、即军情五处反间谍部门负责人维克托·罗思柴尔德1943年完成的一份报告。报告显示,纳粹德国1942年6月派遣8名特工乘潜艇潜入美国,执行破坏任务。

  但这支破坏小组从离开德国的训练营后就“霉运”不断,整个行动如同闹剧。

  报告写道,他们前往巴黎,在一家酒店的酒吧,一名组员喝得醉醺醺,“告诉所有人,他是特工”。“这也许是导致行动失败的因素之一。”

  8名特工4人一组,分别乘潜艇从纽约长岛和佛罗里达州杰克逊维尔南部登陆。

  前往长岛的潜艇在一处沙洲搁浅。特工们登陆后,在沙滩掩埋装备时,被一名美国海岸警卫队队员发现。不过,他们花300美元成功“买路”。

  另外4人顺利登陆。不过,他们身着游泳裤,头戴德国军帽,颇为惹眼。

  特工好不容易进入美国,组长乔治·约翰·达施却决定投降。他从酒店打电话给联邦调查局,告知对方自己是特工,要求与局长约翰·埃德加·胡佛会面。

  联邦调查局起初将信将疑,最终确信达施的话。全体特工落网,被判死刑。美方处死6人,战后把达施和另一名投降特工遣返德国。(惠晓霜)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洛杉矶之战》号称2011年第一部科幻巨制,喊着反抗外星异形入侵的口号,其实是一部“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战争电影。美国大兵为了保护平民,与几乎连个正面特写都没给的外星异形激烈巷战。侵略者滥杀无辜,防守方扶老携幼,一边含情脉脉一边英勇抗争,这正是当下好莱坞的主旋律。

  人逃不脱时代的笼罩,电影也是一样。外星人入侵题材是好莱坞的拿手好戏,从小处说这个题材迎合了观众的趣味,往大处讲它一直遵循着培养出观众趣味的那个时代精神的逻辑,深深打上了不同年代的烙印。

  对外星人入侵的想象是时代精神之子。就拿1951年和2008年的两部《地球停转之日》来说,在1951年版里,外星人克拉图来到地球,是因为超级大国发展原子能,甚至进入竞争状态,而这可能会影响到宇宙秩序,所以克拉图的任务是警告地球人停止这种危险的尝试。而在2008年版里,克拉图之所以来地球是因为人天生的“毁灭性”可能危及到地球,他们是地球的朋友,“如果地球死了人也就死了,如果人死了地球能活下来”。前后两部电影的出发点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1951年版里,克拉图要召集全球领导人开会,美方说苏联不同意,也就是说此时美苏就是棋逢对手针锋相对的地球代表。而到了2008年版里,外星飞船是降落在世界各地的,美国只不过是电影故事的一个发生地点而已。同时在1951年的版本里,克拉图也明了地球人的逻辑,就是强者为王,于是他要显示出一种力量,让地球人屈服,让大国不是你死我活的抗争,而是休戚与共的合作,这是人们在冷战阴云下的美梦。而到了2008年版里,克拉图已经启动了毁灭人类的程序,最终打动他舍生停止程序的是他感受到了人类“毁灭性”之外的另一面,说白了就是万试万灵的“人性”。前后两个版本所要表达的内容已经完全不同,左右它的正是时代精神的变迁。

  “铁幕”拉开之后,1950年开始“麦卡锡主义”(“反共”)盛行一时,意识形态认为美国人会被从思想上异化和控制。于是在1956年出现了《人体入侵者》(《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s》),并被不断翻拍。电影说的外星人通过寄生的方式入侵,控制人的思想,最终占领地球。在这一版的结尾,人们发现了外星人的阴谋,说明希望尚在。

  而到了1978年的版本里,主角最终也被寄生,希望一转而为绝望。因为在经历了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和1972年的中东核危机之后,大国剑拔弩张,人们觉得深渊已现,于是产生了一种绝望的情绪。

  1979年雷德利·斯科的《异形》里,异形血液的强酸性是终极的自我保护,是用两败俱伤来牵制敌人。这不由不让人联想到核武器。冷战双方用一种足以自毁的力量来威慑彼此,但攻击对方可能毁了自己,静观其变又会陷入一种焦虑,于是恐惧中蔓延无边的臆想。

  到了苏联解体,美国人的乐观情绪飘扬。《独立日》即是这种乐观情绪的体现,人民英勇,总统英明,电影首先在白宫为克林顿放映,让主流意识形态熨帖无比。电影中世界人民在美国的带领下大败外星人,《独立日》即是美国的又一次建国日。即便是同时期的《异形4》,进化完美的异形也最终被打败。那段时间的外星人成了名副其实的纸老虎。

  进入新世纪之后,美国也命运多舛,人们的思想更加多元与理性,表现对伊拉克战争的反思的《拆弹部队》能夺得奥斯卡最佳电影即是明证。2007年版的《人体入侵者》(《The Invasion》)里,大使开玩笑说:“用俄国靴子踢你一脚”,对方则回答:“现在都是用中国造的。”这其实可以看成一个隐喻。

  而同样说外星人对人思想的控制,这一版已经变成了人类的自我反思:“(人们)表面嘻嘻哈哈。私下里是死对头。表面文质彬彬掩盖着真正的自私自利。文明只是幻象,事实是我们还是动物,由原始的欲望驱动。”在2005年翻拍的《世界之战》最后,外星人被细菌打败,电影说:“人性和物种生存权利帮助我们对抗一切挑战,我们或生或死都有意义。”单纯对峙的时代环境之下很难在一种娱乐题材的电影中出现这样的夫子自道。一切的转变说明外星人入侵这个题材在跟着时代精神的多元立体而不断调试。

  一部电影之所以经典,可能是因为它反映了特定的社会情绪。电影可以重拍,情绪无法克隆,很多时候人们说重拍的电影没有了味道,其实与其说是重拍的电影江河日下,不如说是接受的环境沧海桑田。外星人入侵题材的转变是对此最好的说明。(来源:中国经营报)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喝咖啡时再也不用怕烫到舌头啦!几位美国科学家日前设计出一款名叫“朱丽斯”的金属“咖啡豆”,它具有控制温度的神奇功能。只要将它轻轻放入杯中,滚烫的咖啡将自动变成口感最佳的60摄氏度。

  据美国《大众科学》4月1日报道,这款设计成咖啡豆形状的金属小玩意儿的壳里藏有变温材料。当咖啡温度超过60度时,材料会融化并吸收热量,直到咖啡降温至60度。而低于60度时,材料又将凝结并释放热量给咖啡“加热”。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咖啡可以保持在口感最佳的温度里,你可以不慌不忙地一边看报纸,一边享用美味的咖啡。科学家还同时设计了配套的保温杯。

  这项发明目前已经集资3.5万美元,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进行大批量生产。它也许将成为咖啡爱好者在未来必不可少的“咖啡伴侣”。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科学家研制出“人造树叶” 能用水发电(图)

  据报道,人造叶子形状像天然叶子,大小如一张扑克牌,内含硅、电子元件和催化剂。

  人造叶子研制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家丹尼尔·诺切拉说,在明亮日光照射下,把人造叶子放入大约4.5升水中,可以产生电,“够发展中国家一户人家用一天”。

  美国《科学日报》网站28日援引诺切拉的话报道,人造叶子在光照下把水分解为氢和氧,然后将这两种气体贮存在燃料电池中,让它们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电能。

  人造叶子光合作用效率比天然叶子高大约10倍。诺切拉相信,今后仍然可以大幅度提升效率。
应用前景

  造价不高将造福贫困家庭

  “人造叶子作为一种造价不高的电力来源,对于发展中国家那些贫困家庭尤其有前途,”诺切拉说,“可以设想,住在印度和非洲村庄里的人们不久可以买得起基于这项技术制造的基本发电系统。”诺切拉给人造叶子项目定下目标:让每个家庭有自己的发电站。

  印度塔塔集团看好人造叶子应用前景,打算与诺切拉合作,研究如何为汽车提供清洁能源。
诺切拉及其团队下一步将尝试进一步提升其光合作用材料的效率和使用寿命。虽然目前这项科技还处于实验室测试阶段,但诺切拉团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意义重大。

  关键改进

  发现“价廉物美”催化剂

  诺切拉承认人造叶子不是新概念,但是他说,先前的人造叶子存在诸多弊端,难以应用。而诺切拉新研制的人造叶子原料成本较低,容易获取,运行条件简单,性能稳定。

  诺切拉说,实现人造叶子性能突破的关键是发现几种用镍和钴制造的催化剂。这些催化剂“价廉物美”,可以在简单条件下从水中高效分解出氧和氢。

  来电公式

  阳光+“人造树叶”+4.5升水=发展中国家一户人家一天的电力需求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图为威廉王子的未婚妻凯特·米德尔顿

图为威廉王子的未婚妻凯特·米德尔顿

据新华社电英国威廉王子的未婚妻凯特·米德尔顿穿过的一件服装17日拍出7.8万英镑(约合12.59万美元)。

米德尔顿2002年与威廉王子还是大学同学的时候,穿着这件黑色透视装参加一场慈善走秀活动。活动后不久,两人确定恋爱关系。媒体先前报道,凯特当时的风采深深吸引威廉王子。

一名不愿公布身份的英国男子竞价成功。透视装成交价为6.5万英镑(10.49万美元),加上其他费用合计12.59万美元。这名男子在拍卖现场的代理人说:“他认为这是一件标志性物品。(竞价成功)他非常开心。”

发表在栏目: 文化
第 80 页,共 12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