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迎来了巨震时代?
科学网(kexue.com)讯 美国地震学会(SSA)的于14日举办年度会议,当中有来自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科学家表示,自1900年后,我们正经历第二次的“巨震时代”,此说在学界引起相当大的争议。
2004年,苏门答腊发生规模9.1的巨震,隔年紧接发生一个规模8.6的地震,智利则在2010年发生规模8.8的地震,日本则在今年3月11日发生9.0的强震,也就是说,在过去的7年间,已出现4个超过规模8.6的大地震,而距离上次出现如此频繁的大地震已有将近50年。
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布菲以及柏金斯表示,苏门答腊,智利以及日本接连出现的大地震绝非寻常,事实上早在2005年,他们就曾在论文中提及1952年至1964年间所密集出现的巨震 - 从俄罗斯规模9.0的地震开始,最后由阿拉斯加规模9.2的地震结束,中间还有个史上最大的9.5智利地震。
科学家自1900年开始记录全球的地震活动,而1952年发生在俄罗斯的9.0地震是有纪录以来,规模首度破9的地震,布菲与柏金斯认为,当年那场地震开启了接下来几年的“巨震时代”,而2004年苏门答腊的9.1地震,则开启了第二次的“巨震时代”。
布菲认为,这两次的巨震时代“纯属巧合”的机率不到2%,而他推断,在这次的巨震时代,接下来的6年间出现规模9的地震机率为63%,比起“非巨震时代”的24%,他认为世界各地的人们要多加防范另一个巨震的来临。
不过这个说法引起学界相当大的争议,同样来自美国地质调查局的麦可表示,“巨震时代”的计算原理只着重于大地震,若是加入其他大大小小的地震,就会发现地震的出现并无规律性,纯属偶然。
麦可做出另一项研究,调查在巨震之后,出现其他地震的频率是否会增加,他发现,若将时间拉长以及规模放大计算,并无所谓的巨震时代。另一位地质学家奥斯特同意此说,表示布菲所使用的数据过于狭隘,因为从1900年起,超过规模七的地震有1700个,超过规模8的则有70个,不过超过规模9的只有5个。
不过奥斯特的研究发现,在过去的20年间,规模超过7.5的地震的确有增加的趋势,不过他们认为,这样的趋势只是自然的波动,不宜与所谓的“巨震时代”做联想。
(科学网-kexue.com 米蓝色 )
人民网4月16日电 过去三天来,美国中南部地区遭到一连串龙卷风和强风暴袭击,造成至少16人丧生(遇难人数升至17人)。据悉,有多个家庭的父母和孩子因房屋被倒下树木砸塌而全部丧生。与此同时,因风力太大,一些房屋甚至被强风吹“走”,并且和附近的大树相撞,造成重大伤亡。
美国联邦和地方政府表示,这是一场近年来罕见的风灾。当地居民表示,尽管当地气象台提前三天就发出了风暴预警,但自认对此类现象“早已见多识广”的人们并不以为然,依旧呼呼大睡,结果在半夜时分遭受了超强风暴重创。除了遇难者外,还有7人受伤。
气象部门透露,在阿拉巴马州,短短5到6个小时内,就发生了四次不同的龙卷风灾害。当地政府因此宣布进入紧急状态。此前,俄克拉荷马州也遭遇了5次龙卷风袭击。随后,这个破坏力极强的气旋系统快速南下,阿肯色、田纳西、路易斯安那和乔治亚州也深受其害。(高轶军)
2011年4月14日,外交部发言人洪磊主持例行记者会。以下是记者会实录:
洪磊首先发布消息:
应外交部长杨洁篪邀请,马来西亚外交部长阿尼法将于4月17日至21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
应外交部长杨洁篪邀请,印度尼西亚外交部长马尔迪将于4月19日对中国进行工作访问。
中马建交37年来,两国关系发展顺利。2004年两国建立战略性合作关系以来,高层互访频繁,政治互信不断加深,经贸合作成果显著,马已连续三年成为中国在东盟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已连续两年成为马来西亚最大的贸易伙伴。两国在能源、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执法安全、教育、文化和旅游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持续深化。双方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保持良好协调与配合。中方高度重视发展与马来西亚的关系,愿与马方一道,继续推动两国战略性合作取得更大发展。
2005年中国与印尼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政治互信不断加深,各领域合作成效显著,在重大国际地区问题上保持良好沟通与配合。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与印尼的关系,愿同印尼方共同努力,推动两国战略伙伴关系不断走向深入,为本地区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问:据报道,菲律宾常驻联合国代表团近日照会联合国海洋事务和海洋法司,质疑中方在南海问题上的有关主张违背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方对此有何回应?
答: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并对相关海域及其海床和底土享有主权权利和管辖权。中国在南海的主权及相关权利和管辖权有着充分的历史和法律依据。对于你提到的菲律宾方面致联合国照会所述内容,中国政府不能接受。
问:美国国防部官员日前在国会听证会上称,美方将继续履行“与台湾关系法”的法律责任,对台提供自卫手段。他还称,美方希中方在拉美的活动开放透明,支持良政、法治及人权,维护地区安全。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答:中方坚决反对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这一立场是一贯的、明确的。我们希望美方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特别是“八·一七”公报原则,停止售台武器和美台军事联系,谨慎、妥善处理台湾问题,以实际行动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中国和拉美各国同属发展中国家,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中国政府一贯从战略高度看待中拉关系,致力于同拉美国家建立和发展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这种关系的特点是:政治上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各自选择的发展道路;挖掘经济互补性,积极推动相互投资和贸易往来,造福双方人民;文化上交流互鉴。中拉军事交流与合作完全透明,不针对任何第三方。
问: 据报道,日本首相特使、内阁特别顾问笹森清近日访华并转交了菅直人首相的亲笔信。请证实并介绍有关情况。
答:4月11日,国务委员戴秉国会见了来访的日本内阁特别顾问笹森清,笹森清向戴秉国国务委员转交了菅直人首相致胡锦涛主席的亲笔信。菅直人首相在信中对中国政府和人民在日本遭受特大地震和海啸灾害后给予的支持和援助表示衷心感谢,并表示愿进一步深化中日战略互惠关系。
中方一贯重视中日关系,愿同日方一道,共同推动中日战略互惠关系不断向前发展。我们也衷心希望日本灾区人民早日克服困难,重建家园。
问:第一,阿盟决定要求联合国安理会在加沙地区设立禁飞区以保护当地平民,中方对此持何立场?第二,昨天胡锦涛主席与南非总统祖马会见时表示,中方愿与南非保持沟通和协调,推动利比亚局势尽快恢复和平稳定。你能否在这方面介绍一下中方将采取哪些具体举措?是否会向利派遣维和部队或对卡扎菲政权施加更大压力?
答:关于第一个问题,中方对近来加沙紧张局势升级深表忧虑。我们一贯主张巴以对话,反对对抗,尤其反对针对无辜平民的暴力行径。希望有关方面切实遵守日前达成的停火承诺,推动事态尽快恢复平静,为早日重启和谈创造条件。
关于第二个问题,中方对利比亚持续动荡引发的人道主义危机感到忧虑。中方呼吁有关各方尽快停火,避免局势进一步恶化造成更大的人道主义灾难。中方支持包括非盟在内的有关各方为缓解利比亚紧张局势所作的政治努力,愿同各方就利比亚问题保持沟通和协调,推动利比亚局势尽快恢复稳定。
问:据报道,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副秘书巴盖里近日称,伊朗准备重启与六国谈判。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答:我们注意到有关报道。中方一贯支持通过对话与谈判寻求伊朗核问题的妥善解决。我们希望看到六国与伊朗早日举行新一轮对话,通过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增进互信。我们将继续与有关各方保持沟通。
问:据了解,印度总理辛格昨天和胡锦涛主席会谈后,印中双方同意重启军事交流。两军交流因中方拒绝向印控克区军官颁发签证而于去年7月中止。此次重启是否意味着中方改变了向印控克区居民发放另纸签证的政策?
答:印度是中国的重要邻国,中方致力于发展两军关系。中方一贯重视中印军事交流,相信双方能够着眼两国关系大局,本着友好协商、求同存异的原则,推动两军关系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关于你提到的第二个问题,我在上次记者会上已经回答了。关于两国人员交往中的问题,中印双方可以通过友好协商,妥善予以解决。
问: 据报道,中方正考虑为解决西班牙主权债务危机提供一揽子援助,能否证实并介绍一下有关方案?
答:西班牙首相萨帕特罗近日来华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温家宝总理在北京会见了萨帕特罗首相。温家宝总理指出,欧盟作为最大的发达国家集团,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经验以及高素质人才等优势,有能力克服某些成员国面临的主权债务危机。中国政府重申,愿继续购买西班牙国债,参与支持西班牙储蓄银行重组基金。中国是欧洲金融市场负责任的长期投资者,支持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采取的救助措施,相信欧洲一定能够实现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问:中方如何评价昨天在多哈举行的利比亚联络小组会议?
答:中方一贯主张,利比亚的未来应由利人民自主决定,有关各方的努力都应有助于缓解利当前的紧张局势。我们认为,国际社会应继续致力于以政治手段解决利危机。
人民网4月14日讯 据南方电视台报道,美国决定在洪都拉斯北部海岸建设一个新的军事基地,此前洪都拉斯国防部长帕斯瓜尔与美国南方司令部负责人弗拉塞进行了会晤。
弗拉塞正在特古西加尔巴进行访问,商谈扩大反对贩毒的“合作”及改善地区安全的问题。当地的媒体说,这个新的军事基地将是一年内建设的第二个美军基地,2010年4月南方司令部在洪都拉斯与尼加拉瓜交界的一个省建立了一个军事基地。
洪都拉斯农民道路运动的领导人阿莱格里亚指出,美国政府企图加强它干涉中美洲的政策,美国建立新的军事基地的借口是需要“控制贩毒”,该运动完全拒绝美国在洪都拉斯建立这类基地。这些基地是为了仇视尼加拉瓜,控制萨尔瓦多,在中美洲行使它的政治和军事权力。洪都拉斯人民抵抗阵线将阻止美国在洪都拉斯建立新的军事基地。目前美国在科马亚瓜有一个空军基地。(管彦忠)
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花鼓戏《老表轶事》——湖南省花鼓戏院。
今年是中国舞台美术学会成立30周年,为进一步促进繁荣中国舞台美术创作和学术交流,一场名为“乘光如歌,对语正平”的舞台灯光艺术研讨会4月3日至6日在杭州举行。这是国内第一次以戏剧舞台灯光为主题的大型研讨会。
400余位国内外专家学者济济一堂,以展示、讨论的方式,不仅对舞美灯光设计家周正平的个人创作及风格进行梳理、探讨,还就国内戏剧舞台灯光设计创作、理论建设和人才培养等业界关注的问题进行了研讨。
梳理舞美灯光发展脉络
周正平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从事灯光设计,在近30年的工作时间里,他的作品涉及京剧、昆剧、越剧、川剧、秦腔、豫剧、评剧、粤剧、花鼓戏、曲剧等40多个戏曲剧种以及话剧、歌剧等舞台领域,参与设计作品250多部,几乎拿遍了国内舞台灯光设计的最高奖项。他的灯光设计体现出戏曲婉约的古典气韵,使现代化的灯光与中国古老戏曲相融,形成“以光代景,以光传情”的诗化艺术风格,被誉为“灯光诗人”。周正平作为中国当代具有重要地位的舞美灯光设计家之一,他的个人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通过探讨周正平作品,能够清晰地触摸到国内舞台美术的发展脉络。
做为研讨会的首位发言人,著名导演杨小青回顾了她和周正平自1986年以来合作的作品,认为周正平从《大观园》起步,由《陆游与唐婉》露峥嵘,到《西厢记》成熟,为提升越剧现代审美,树立诗化写意的舞台美学做出了贡献。
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季国平表示:“周正平的灯光艺术探索和创作的过程,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年代,伴随着现代舞台科技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伴随着我国当代戏剧艺术新的繁荣。作为当代颇具代表性的灯光艺术家,研讨周正平的灯光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研讨当代中国的舞台灯光艺术,研讨当代戏剧演出舞美的发展历史。”
巧用科技 理性创作
研讨会上,当下舞台灯光设计中存在的某些问题也成为焦点之一。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长蔡体良总结道:“国内目前70%的舞台灯光还没有进入艺术创作层面;70%的现代设备和器具还停留在照明的功能上;70%的舞台资源还没有得到有效地、艺术地运用。”
而奢侈豪华的“晚会化”舞台亦被专家诟病。季国平指出,无节制的大制作令人对舞台美术失去好感,甚至演员表演水平的下降也与当前的舞台美术风气有很大关系。如何把技术性很强的灯光设计与艺术性极高的舞台创造相结合,把灯光技术转化为戏剧艺术的创作手段,特别是如何运用到民族戏曲艺术上,是要有大智慧的,如果忽略了戏曲的特性和剧目的实际,过度使用舞台技术手段未见得是什么好事,有时大制作反而使人对舞美失去好感。季国平举例说:“现在青年戏曲演员表演水平的下降,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原因之一,与演员对舞台技术的过分依赖或舞台技术不节制的干扰是否有关?值得我们深思。”
对此,蔡体良也深有体会,当前舞台美术创作的态势五花八门,有摇旗呐喊的,有占山为王的,有摆弄包装的,而循入“晚会化”的泥潭或走“豪门”的路径等等,心态浮躁,少了点理性思考。
在此背景下,周正平的“巧用”“惜用”灯光无疑凸显其重要的研讨价值。蔡体良指出周正平在替代颜料画的布景创作历程中,用“墨”愈来愈惜墨如金,用“色”愈来愈纯情,表述的语言也愈来愈简练、深沉。周正平自己总结说,“设计者要有导演意识,要有整体思维”“要用光如泼,又要惜光如金”“摆对灯光在戏剧中的位置和作用,该繁则繁,该简则简”。
同时,业内专家发出呼吁,目前国内尚无与当今舞台灯光创作相匹配的理论作品,希望业内同行为新时期新剧目的舞台灯光尽早进行理论总结。
带领中国舞台灯光走出国门
由于这些年在灯光设计上取得的骄人成绩,周正平的作品频频在美国、俄罗斯、法国等国家和地区的舞台上得以展现。他多次参加世界舞美界的奥林匹克——布拉格国际舞美展以及在韩国首尔举行的世界舞台设计展,向世界舞美界展示中国当代舞美艺术的独特风采。
而此次举办的周正平灯光艺术作品研讨会同样引起了国际舞美专家的关注,现任国际舞美组织主席路易斯·詹森(荷兰),前任主席迈克尔·伦瑟(美国)以及来自瑞士、澳大利亚、菲律宾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位专家代表参与了会议。
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担任戏剧系教授的迈克尔·伦瑟认为,周正平“拥有艺术和技术的才能”,设计出的是“富有想象力的灯光”,能让“观众更加愉悦地享受演出和理解演出”。迈克尔对于周正平两部灯光作品专著予以高度评价,他说:“专门介绍灯光设计的书籍目前不够多,我们有幸看到周正平的灯光设计实录,为这一学科的文献增添了非同寻常的新品。”
最近国际舞美组织和捷克斯洛伐克文化部向周正平发出邀请,周正平将作为中国灯光设计师携作品参加今年的“布拉格国际舞美展”。
1965年6月3日美国执行第一次太空行走后,控制中心要求局宇航员埃德•怀特返回飞船
1961年4月12日,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号进入太空,围绕地球运行108分钟,实现了人类的飞天梦。加加林成为进入太空第一人。但是在过去50年间,人类在太空探索过程中创下了很多其他世界记录。下面是其中一些,它们包括进入太空年龄最大的人和在太空连续作业时间最长的人。
进入太空年龄最大的人
美国人约翰•格伦1998年10月搭乘“发现”号航天飞机执行STS-95任务时,他已经77岁。这次任务是格伦的第二次太空飞行,1962年2月他重返地球后,成为第一个进入轨道的美国人。除此以外,格伦还保持着另一项纪录:两次太空飞行相隔时间最长的人,前后相隔36年。
进入太空最年轻的人
1961年8月,宇航员盖尔曼•蒂托夫搭乘苏联飞船“东方2”号进入地球轨道时,还差1个月就到他的26岁生日。他是进入轨道的第二人,在长达25小时的飞行过程中,他围绕地球运行了17周。蒂托夫也是第一个在太空睡觉的人,据说他也是第一个患上“太空病”的人。
在太空连续作业时间最长的人
从1994年1月到1995年3月,俄罗斯宇航员瓦雷里•玻利雅可夫在“和平”号空间站上呆了近438天。他也因此成为单次太空飞行持续时间最长的人,他也许还是在最终降落时腿抖动最厉害的人。
持续时间最短的太空飞行任务
1961年5月5日,艾伦•谢泼德成为进入太空的第一名美国宇航员。他在这次飞行任务期间还创下了另一项世界记录,并一直保持至今:执行持续时间最短的人类太空飞行任务。谢泼德搭乘美国宇航局的“自由7”号飞船进行的这次亚轨道飞行仅持续15分钟,他被送到115英里(185公里)高空。稍后降落在距离佛罗里达发射场仅有302英里(486公里)的大西洋里。谢泼德后来执行了更多太空飞行任务。1971年,他搭乘美国宇航局的“阿波罗14”号飞船登上月球。在这次飞行期间,47岁的他又创下另一项记录,成为在另一个世界上行走的年龄最大的人。
距离地球最远的太空飞行
距离地球最远的记录已经保持了40多年。1970年4月,美国宇航局“阿波罗13”号的机组人员绕到月球的远点附近,距离月表大约158英里(254公里),距离地球248655英里(约合40万公里)。这是迄今为止人类进行的离开地球最远的太空飞行任务。
太空飞行总时间最长的人
俄罗斯宇航员谢尔盖•克里卡列夫是这项记录的保持者,他执行了6次太空飞行任务,总飞行时间超过803天。也就是说他大约以1.75万英里(约合2.82万公里)的时速围绕地球运行了2年零2个多月。这项记录的女性保持者是美国宇航局宇航员佩吉•威特森,她在太空度过的时间超过376天。克里卡列夫还是另一项记录的保持者(非正式):苏联的最后一位公民。1991年12月苏联解体时,这名宇航员正在“和平”号空间站上执行任务。1992年3月重返地球的他回到俄罗斯的家中,而不再是苏联。
持续时间最长的载人飞船
这项纪录属于国际空间站,它在一天天慢慢变大。这个耗资1千亿美元的轨道实验室自2000年11月2日以来,一直有人驻守在上面。这也是人类出现在太空持续时间最长的。第一批入住空间站的机组成员于2000年10月31日发射升空。
持续时间最长的航天飞机任务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1996年11月19日发射升空,开始执行STS-80任务。它原定于12月5日重返地球,但是恶劣天气导致降落时间被迫推迟2天。等到“哥伦比亚”号最终返回地球时,它已经在太空停留了近17天16小时,这是航天飞机在太空停留的最长时间。
在月球停留时间最长的人
1972年12月,执行美国宇航局“阿波罗17”号任务的哈里森•施密特和尤金•赛尔南在月球上呆了大约75小时(超过3天)。他们还执行了3次月球行走,持续时间总共超过22小时。“阿波罗17”号任务标志着人类最后一次进行月球之旅,或者超越低地球轨道的旅行。
速度最快的人类太空飞行
美国宇航局“阿波罗10”号任务的机组成员1969年5月26日重返地球时,他们达到了相对于地球的最高时速——每小时24791英里(约合3.98万公里),这是人类达到的最大太空飞行速度。这次飞行任务是1969年7月20日,即两个月后美国宇航局进行的首次月球登陆任务的一次彩排。“阿波罗10”号的宇航员尤金•赛尔南、约翰•杨和托马斯•斯塔福德乘坐指令舱“查理•布朗(Charlie Brown)”和登月舱“史努比(Snoopy)”进入月球轨道。稍后,斯塔福德和赛尔南搭乘“史努比”下降5万英尺(约合1.52万米),降落在月球表面,然后重新返回空中,与指令舱“查理•布朗”对接。
飞行次数最多的宇航员
这项记录的保持者是两名美国宇航局宇航员。张福林(FranklinChang-Diaz)和杰瑞•罗斯都搭乘美国宇航局的航天飞机进入太空7次。张福林是在1986年到2002年间执行的飞行任务,罗斯进行太空飞行的时间是从1985年到2002年。
太空行走次数最多的人
俄罗斯宇航员阿纳托利•索洛维约夫在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间的5次太空飞行任务中,一共参与了16次太空行走。这些太空飞行期间,他在飞船外停留的总时间超过82小时,创下了另一项记录。
单次太空行走持续时间最长的人
2001年3月11日,执行STS-102任务的美国宇航局宇航员吉姆•沃斯和苏珊•赫尔姆斯在“发现”号和国际空间站外呆了8小时56分钟,进行一些维修工作,为该轨道实验室迎来另个模块舱做准备。这是有史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单次太空行走。2010年8月,执行远征24任务的宇航员道格拉斯•惠洛克和翠西•卡德维尔•戴森在空间站外忙活了8小时零3分,周围没有航天飞机。这是在没有航天飞机陪伴的情况下进行的持续时间最长的空间站太空行走。
聚集在太空人数最多的一次
聚集在太空人数最多的一次是13人,发生在2009年美国宇航局的航天飞机“奋进”号执行STS-127任务期间。2009年,“奋进”号与国际空间站对接。该机上的7名宇航员与这个轨道实验室上的6名成员汇合。这是太空聚集人数最多的一次。虽然以后美国宇航局航天飞机和空间站上的人员数量也有达到这个数目的时候,但是从没超过13人。
太空里女性成员最多的一次
这项纪录是一次有4名女性进入太空。2010年4月,美国宇航局宇航员翠西•卡德维尔•戴森搭乘俄罗斯“联盟”号登上国际空间站。很快执行STS-131任务的美国宇航局宇航员史蒂芬尼•威尔森、多罗茜•梅特卡芙•林登伯格和日本宇航员山崎直子,就搭乘“发现”号航天飞机抵达空间站,与她在太空汇合。
最昂贵的飞船
成员国于1998年开始正式建设国际空间站,它和一个足球场大小差不多,有五居室那么大的居住空间。迄今为止这个轨道实验室的造价已经高达大约1千亿美元,据美国宇航局说,美国纳税人可能还要再出大约500亿美元。这是迄今为止建设的最昂贵的建筑物。空间站的造价会继续攀升,它预计要到2012年才能竣工。
有史以来最大飞船
国际空间站是这项记录的保持者。这个轨道实验室是代表超过15个国家的5个航天局联合建设的。从它的类似脊柱的主桁架一头到另一头长大约是357.5英尺(109米)。桁架两端都有大型太阳能阵列,它们的翼展达239.4英尺(73米)。宇航员生活在一系列与主桁架相连的加压模块舱里。
这些模块舱的居住空间相当于一架波音747客机的内部空间。目前空间站上有6名宇航员,但是当有航天飞机到来时,这一数字会上升到9人到13人,例如俄罗斯的“联盟”号或美国宇航局的航天飞机与之对接。这个轨道实验室非常大,因此如果是晴天,在地球上用裸眼很容易看到它。该站看起来就像一道快速移动的亮光,亮度甚至比天狼星或金星等最亮的恒星还要亮,不过这要根据观察环境来定。(孝文)
艾德丽·爱德华兹正在吃沙发里的海绵
中新网4月12日电 据外媒报道,美国弗罗里达州一名女子患有异食癖,最爱的“美食”居然是沙发海绵,目前她正在向医生寻求帮助。
现年31岁的艾德丽?爱德华兹(Adele Edwards)已经是5个孩子的母亲,21年来艾德丽根本无法抗拒沙发里的海绵对她的诱惑,至今已经吞下上百公斤。
艾德丽说,“仅去年一年,我就吃空了7张沙发。每次只要我拆开沙发拿起里面的海绵塞进嘴里,我就像上瘾似的无法停下来。医生已经警告我很多次了,如果我继续这样,我的生命都会受到威胁。”
艾德丽躺在沙发上,整个房间都是最爱的“美食”
她回忆道,“10岁那年,我看到表哥拆开沙发拿出里面的海绵吃。出于好奇,我也试了一块,结果一发不可收拾,我觉得它简直就是美食。”
3年前,艾德丽曾经因为过量食用沙发里的海绵,半夜肚子疼到差点丢掉性命。当时,她只是哭,想从床上坐起来都无法实现,剧痛折磨着她。从那以后,她就希望能够戒除“沙发瘾”,但事实上她完全忍不住。
目前,艾德丽正在接受催眠疗法,医生将帮助她抑制异食癖的冲动。之后,医生还将为她进行手术,彻底治愈这种罕见的疾病。
2010年9月,亚美尼亚米沙摩尔核电站上方冒出一股水汽
亚拉拉特山(Mount Ararat)是亚美尼亚人钟爱的国家象征。在她的山脚下,有一座拥有31年历史的核电站,这也是一种象征,或是一种诅咒。
亚美尼亚的米沙摩尔(Metsamor)核电站是许多早期建造的,没有主安全壳的核电站之一。这全部5座苏联时代建造的第一代核电站都已经接近当年的设计使用年限。但由于显而易见的原因,亚美尼亚的这座核电站和其他4座在俄罗斯的同类核电站被隔离开了。更要命的是,米沙摩尔核电站的所在地位于地震频发的地带。
在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危机之后,亚美尼亚政府正面临更大的安全质疑。由于米沙摩尔核电站设计上的先天不足,以及所处地理位置的不理想,这里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危险的核电站之一。
7年前,曾有欧盟官员警告称这座核电站是“对整个地区安全的威胁”,并提出由欧盟提供2亿欧元的援助资金,用于这一老旧核电站的关停。但这一建议遭到了亚美尼亚政府的拒绝。而美国政府同样称这一核电站是“老旧并且危险的”,并敦促亚美尼亚政府尽快进行关停并建造新型核电站。
目前,在2016年之后关闭米沙摩尔核电站并在同一地区新建核电站的方案正在制定中。但在此之前,亚美尼亚政府别无选择,只得继续保持这一核电站的运转。因为亚美尼亚偏僻的地理位置,它没有多少可以选择的能源,这座核电站提供了这个国家近40%的所需电力。在历史上,它也曾经历过关停米沙摩尔核电站之后导致的刺骨寒冷和无边黑暗,因此关停它不是一个能轻易做出的决定。
安雅·塔德沃斯杨(Ara Tadevosyan)是Mediamax 的主管,这是亚美尼亚国内的主要新闻机构之一。他说:“人们在关停这座核电站的问题上,会再三权衡继续运行它可能带来的危险,以及关闭它可能导致的能源短缺之间的利害关系。 有了历史上的教训,人们会更倾向于保留核电站,并让自己相信不会有地震损坏它。”
对核能的依赖
亚美尼亚位于高加索山区,深居内陆,位置偏僻。全国300万人口非常依赖这做老旧的核电站提供的能源。这种情况在世界其他地方是非常罕见的。由于历史原因,亚美尼亚从苏联分离出来,由于这里复杂的民族冲突,亚美尼亚和邻国的关系都不太好。
东边的阿塞拜疆和西边的土耳其都关闭了他们和亚美尼亚的边界,这让油气管道的通过成为不可能实现的事情。这样的事实性封锁,给这个偏僻小国的经济雪上加霜。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亚美尼亚和土耳其发生战争,这导致了将近100万亚美尼亚人被杀害,随后,苏联将这个小共和国的西部部分领土割让给土耳其。连亚美尼亚民族的圣山亚拉拉特山,人们心目中诺亚方舟所在的那个山头,现在都已经位于土耳其的境内。
米沙摩尔核电站距离土耳其边境仅大约16公里,这里属于阿拉斯河流域,农业发达。距离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也仅有大约36公里的距离,那里生活着全国1/3的人口。但这里也位于地震带上,这条地震带从土耳其过来,一直延伸到靠近印度的阿拉伯海。
1988年12月10日,这里发生一次里氏6.8级地震,造成2.5万人死亡,50万人无家可归。当时,位于震中大约100公里之外的米沙摩尔核电站已经有两台机组建成运转。事后根据亚美尼亚政府和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组织的核查,在那次地震中,核电站并未受损。但由于这次地震引发的对于这一核电站的担忧,苏联政府随后下令关闭了这一设施。
塔德沃斯杨说,在关闭核电站之后的6年半之间,当地人对于这座核电站的态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冬天的时候,这里出现了严重的能源危机,每天只有1小时的供电,但有时候整整一周也没有电。你可以想象一下,那可是非常寒冷的冬天啊。”
1993年,该国修建了一条从俄罗斯输送天然气的管道,但必须途经北边的格鲁吉亚共和国。根据2006年世界银行发布的一份报告,这一项目后来不得不终止了,因为格鲁吉亚境内分离主义分子和恐怖分子进行的破坏实在非常严重。
1995年,当时已经独立的亚美尼亚政府决定重启两个反应堆中较新的那个。美国哈佛大学荣誉核物理教授理查德·威尔森(Richard Wilson)曾作为援助亚美尼亚国际专家组的成员之一前往该国工作。他记得当俄罗斯专家们从机场出发前往核电站进行重启工作时,人们在路边欢呼庆祝。
塔德沃斯杨说,当核电站最终重启之后,它成了亚美尼亚的电力来源,也成了亚美尼亚国家的希望。他说:“这是一个标志,黑暗的时代过去了,我们又有电了。时至今日,这种情况还是没有改变。”
对核电站的升级
亚美尼亚官员表示,在过去15年间不断进行的改进措施已经增强了核电站的安全系数。在重启核电站之前,亚美尼亚政府从俄罗斯和其他国家运来近500吨各类物资用来进行升级改造工作。
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数据,在重启之后的多年间,亚美尼亚政府已经对这一核电站进行了多达1400项技术改进工作,其中包括抗震设计,备用电源,建筑加固和冷却系统升级等。美国方面为这些升级工作提供了技术和设备帮助。出于对火灾隐患的担忧,核电站还进行了大规模的防火改造工作,加装了140多扇新的防火隔离门。
这样做的结果,根据当地官员们的说法,是比当初服役时的设计指标安全得多的核电站。当这座核电站于1969年开始建造时,它属于VVER 440, 230型压水堆,这是最陈旧的核电站设计技术之一,是苏联在1956年至1970年之间开发的技术。它和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不同,采用水来作为核裂变反应的减速剂,而非后者所采用的固体石墨。但是也正是这些固体石墨,后来成了切尔诺贝利灾难中非常重要的危险源头。现在,采用几乎同样设计的核电站还有11座正在俄罗斯国内运行。
作为对比,VVER 440型核电站采用水作为缓释剂和冷却剂,这和西方的做法是一致的。事实上,根据国际原子能安全计划办公室的评估,采用了多路冷却水管的VVER系统被认为比西方的方案更加“容许失误”。这个计划是美国能源部实施的,旨在帮助苏联改善其核电站安全水平的项目。VVER 440的设计技术将允许核电站在失去电力供应后保持比西方核电站更长时间的自我冷却,因为它储存有更大容量的冷却水。
可能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设计,在日本核危机爆发之后,亚美尼亚国家核安全委员会主席阿肖特·马蒂罗森(Ashot Martirosian)告诉自由欧洲电台记者,称“这样的事故不可能在这里发生。”
核工程专家罗伯特·卡兰塔里(Robert Kalantari)时常为美国和加拿大的核能安全机构提供咨询。他说,米沙摩尔核电站和世界上其他地方正在运行的核电站一样,同样能应对一些突发的事件,尽管其设计技术上存在诸多不同之处。
“米沙摩尔核电站并不比任何其他运行中的核电站更不安全,亚美尼亚作为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如果离开了这个核电站将无法生存。因此必须确保这一核电站是安全的,运行正常的,能为国家提供可靠能源保障的设施。”(晨风)
今年的4月12日是人类实现载人航天50周年的纪念日。50年前,前苏联航天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飞船实现了飞天的壮举。值此纪念时刻,美国《国家地理》整理了一组珍贵的历史图片,回顾加加林和人类首次太空之旅的一些时光片段。
1、加加林向人群致意
加加林向人群致意
近日,谷歌以标题图片的形式向前苏联航天员尤里·加加林表达敬意。这张珍贵的历史照片拍摄于1961年7月,苏联驻伦敦大使馆外,站在一辆汽车上的加加林起身向人群挥手致意。就在几个月前,他刚刚完成人类首次太空飞行的壮举。今年4月12日是人类载人航天飞行50周年的日子,加加林和他的东方-1号宇宙飞船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代。
华盛顿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的解说员凯瑟琳·里维斯(Cathleen Lewis)负责国际太空项目和宇航服方面的讲解工作。她说,在加加林顺利返回地面之后,他便成了英雄,在国内国外都是一样。
“他受到热烈欢迎,人群簇拥着他。我想人们是真的非常兴奋。这些西方人显然超越了冷战的隔阂,他们打心底里认为他是个英雄,因为他完成了科幻般太空飞行的壮举。”
2、加加林使用的导航系统
加加林使用的导航系统
这是东方-1号飞船上导航系统控制面板的一部分,按钮都用玻璃罩罩着。现在它已经作为展品陈列在哈萨克斯坦的拜科努尔航天中心。
由于当时是首次进行太空飞行,科学家们对人体在太空中的适应性存在疑虑,因此加加林的首次航行完全由地面进行控制。
最近出版的一本新书《星人:加加林神话的背后》引发了巨大的争议。书中提到加加林曾写了一份备忘录给克格勃,要求推迟联盟一号飞船的升空。
根据设计,联盟-1号载人宇宙飞船于1967年发射升空,1天后另一艘联盟-2号飞船升空并在太空进行对接,演练乘员互换。但联盟-1号最终失败,联盟-2号的发射也被取消。这次计划是一场灾难,驾驶联盟-1号的苏联航天员弗拉迪米尔·科马洛夫在试图返回地面时,由于降落伞无法打开,飞船和地面猛烈撞击爆炸而遇难。
然而,里维斯和其他美国历史学家并不认同书中的这些描述。她说:“这本书中说,苏联的工程师、宇航员和技术员们都清楚飞船存在严重的缺陷,但加加林对于推迟发射的请求却被驳回了。但这并不符合当时苏联太空计划的行事方式。他们曾经无数次因为技术原因推迟过发射。”
3、整装待发
整装待发
1961年,前苏联航天员尤里·加加林整装待发,他即将成为人类首位太空使者。
返回地面后,加加林说出了那句经典的感慨:“当我在轨道上飞行时,我看到了地球是多么美丽。我们必须保护它,不要破坏它。”
4、加加林的“座驾”
加加林的“座驾”
这就是加加林乘坐的东方-1号宇宙飞船。
苏联的工程师们非常自信,尽管这是首次载人太空飞行,但他们信心满满,认为一定能取得成功。因为在此之前进行的两次不载人飞船测试,以及搭载了两只小狗的飞行实验都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里维斯说:“他们认为他们的胜算很大。他们已经对硬件、发射工具、通讯和跟踪系统进行了测试,并且还进行了无人飞船的测试发射。因此工程师们已经胸有成竹了。”
那次实验中搭载的两只小狗,在返回地面后有一只还生了6只幼崽,其中一只后来被送给了卡洛琳·肯尼迪,她是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的女儿。里维斯认为,苏联工程师们在成功将小狗送入太空并安全接回之后知道,自己已经具备了将一个人送入太空的能力了。
5、太空竞赛
太空竞赛
1960年,美国宇航局的工程师们正对“水星”载人飞船进行技术检查,它将最终搭载首位美国人遨游太空。
当1961年4月份加加林进入太空之时,美国宇航局的工程师们还在忙着进行测试。很快,苏联人成功一个月后,美国将第一位宇航员阿兰·谢泼德(Alan Shepard)送入太空。尽管没有像加加林那样围绕地球轨道飞行,但毕竟美国人谢泼德成了世界上第二位进入太空的人。后来,直到近1年后的1962年2月20日,美国才首次将一位宇航员约翰·格林(John Glenn)成功送入地球轨道。
里维斯说:“人们通常会将载人航天的历史归咎于美苏冷战的结果,但他们忘记了,其实遨游太空是人类数千年来的梦想,”她说:“牛顿的理论让太空旅行有了理论上的可能性,在此之后儒勒·凡尔纳和威尔斯的科幻小说让人们对此神往不已。而正是这些科幻小说,激发了那些技术先驱的探索心,他们后来开发出了真正火箭,将人送入太空,从而实现了人类的飞天梦想。”
6、为加加林跳舞
为加加林跳舞
这张照片拍摄于1961年,在莫斯科红场,人们载歌载舞,庆祝加加林凯旋归来。在他返回后两天,加加林在护送下抵达红场参加庆祝游行,并接受了苏联英雄称号。
里维斯说,人们描述那场庆祝游行是他们在1945年战胜纳粹举办的胜利游行之后见过的最大规模的庆祝活动。在大众的心目中,加加林俨然成了苏联航天事业的代言人。
里维斯说:“他笑起来很好看,衣着得体。在返回地面之后的几年中,他一直充当着名人的角色。每一次你和一位在苏联长大的人谈起加加林,他们都会说他是那个年代优秀年轻人的代表,即使是那些最激烈的反社会主义人士也同意这样的观点。”
7、永垂不朽
永垂不朽
这张加加林的雕塑拍摄于今年4月8日。现在这件艺术品正在位于莫斯科的全俄展览中心展出,随后还将进行全球巡展。
这尊雕塑是莫斯科郊外的加加林纪念雕像的复制品。它最终将在伦敦安家,作为纪念人类载人航天50周年纪念活动的一部分。
里维斯说:“加加林和1960年代苏联的航天项目是为数不多在苏联解体之后仍然幸存下来的历史。他在俄罗斯国内受到广泛的尊重,并且在前苏联的其它加盟共和国的人民中间也拥有很高的威望。人们仍在为他欢呼,他的纪念碑仍在那里,而孩子们也仍然记得每年的4月12日是个多么有意义的日子。” 摄影:Natalia Kolesnikova/AFP/Getty Images (晨风)
1、加加林向人群致意
近日,谷歌以标题图片的形式向前苏联航天员尤里·加加林表达敬意。这张珍贵的历史照片拍摄于1961年7月,苏联驻伦敦大使馆外,站在一辆汽车上的加加林起身向人群挥手致意。就在几个月前,他刚刚完成人类首次太空飞行的壮举。今年4月12日是人类载人航天飞行50周年的日子,加加林和他的东方-1号宇宙飞船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代。
华盛顿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的解说员凯瑟琳·里维斯(Cathleen Lewis)负责国际太空项目和宇航服方面的讲解工作。她说,在加加林顺利返回地面之后,他便成了英雄,在国内国外都是一样。
“他受到热烈欢迎,人群簇拥着他。我想人们是真的非常兴奋。这些西方人显然超越了冷战的隔阂,他们打心底里认为他是个英雄,因为他完成了科幻般太空飞行的壮举。”
2、加加林使用的导航系统
这是东方-1号飞船上导航系统控制面板的一部分,按钮都用玻璃罩罩着。现在它已经作为展品陈列在哈萨克斯坦的拜科努尔航天中心。
由于当时是首次进行太空飞行,科学家们对人体在太空中的适应性存在疑虑,因此加加林的首次航行完全由地面进行控制。
最近出版的一本新书《星人:加加林神话的背后》引发了巨大的争议。书中提到加加林曾写了一份备忘录给克格勃,要求推迟联盟一号飞船的升空。
根据设计,联盟-1号载人宇宙飞船于1967年发射升空,1天后另一艘联盟-2号飞船升空并在太空进行对接,演练乘员互换。但联盟-1号最终失败,联盟-2号的发射也被取消。这次计划是一场灾难,驾驶联盟-1号的苏联航天员弗拉迪米尔·科马洛夫在试图返回地面时,由于降落伞无法打开,飞船和地面猛烈撞击爆炸而遇难。
然而,里维斯和其他美国历史学家并不认同书中的这些描述。她说:“这本书中说,苏联的工程师、宇航员和技术员们都清楚飞船存在严重的缺陷,但加加林对于推迟发射的请求却被驳回了。但这并不符合当时苏联太空计划的行事方式。他们曾经无数次因为技术原因推迟过发射。”
3、整装待发
1961年,前苏联航天员尤里·加加林整装待发,他即将成为人类首位太空使者。
返回地面后,加加林说出了那句经典的感慨:“当我在轨道上飞行时,我看到了地球是多么美丽。我们必须保护它,不要破坏它。”
这就是加加林乘坐的东方-1号宇宙飞船。
苏联的工程师们非常自信,尽管这是首次载人太空飞行,但他们信心满满,认为一定能取得成功。因为在此之前进行的两次不载人飞船测试,以及搭载了两只小狗的飞行实验都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里维斯说:“他们认为他们的胜算很大。他们已经对硬件、发射工具、通讯和跟踪系统进行了测试,并且还进行了无人飞船的测试发射。因此工程师们已经胸有成竹了。”
那次实验中搭载的两只小狗,在返回地面后有一只还生了6只幼崽,其中一只后来被送给了卡洛琳·肯尼迪,她是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的女儿。里维斯认为,苏联工程师们在成功将小狗送入太空并安全接回之后知道,自己已经具备了将一个人送入太空的能力了。
5、太空竞赛
1960年,美国宇航局的工程师们正对“水星”载人飞船进行技术检查,它将最终搭载首位美国人遨游太空。
当1961年4月份加加林进入太空之时,美国宇航局的工程师们还在忙着进行测试。很快,苏联人成功一个月后,美国将第一位宇航员阿兰·谢泼德(Alan Shepard)送入太空。尽管没有像加加林那样围绕地球轨道飞行,但毕竟美国人谢泼德成了世界上第二位进入太空的人。后来,直到近1年后的1962年2月20日,美国才首次将一位宇航员约翰·格林(John Glenn)成功送入地球轨道。
里维斯说:“人们通常会将载人航天的历史归咎于美苏冷战的结果,但他们忘记了,其实遨游太空是人类数千年来的梦想,”她说:“牛顿的理论让太空旅行有了理论上的可能性,在此之后儒勒·凡尔纳和威尔斯的科幻小说让人们对此神往不已。而正是这些科幻小说,激发了那些技术先驱的探索心,他们后来开发出了真正火箭,将人送入太空,从而实现了人类的飞天梦想。”
6、为加加林跳舞
这张照片拍摄于1961年,在莫斯科红场,人们载歌载舞,庆祝加加林凯旋归来。在他返回后两天,加加林在护送下抵达红场参加庆祝游行,并接受了苏联英雄称号。
里维斯说,人们描述那场庆祝游行是他们在1945年战胜纳粹举办的胜利游行之后见过的最大规模的庆祝活动。在大众的心目中,加加林俨然成了苏联航天事业的代言人。
里维斯说:“他笑起来很好看,衣着得体。在返回地面之后的几年中,他一直充当着名人的角色。每一次你和一位在苏联长大的人谈起加加林,他们都会说他是那个年代优秀年轻人的代表,即使是那些最激烈的反社会主义人士也同意这样的观点。”
7、永垂不朽
这张加加林的雕塑拍摄于今年4月8日。现在这件艺术品正在位于莫斯科的全俄展览中心展出,随后还将进行全球巡展。
这尊雕塑是莫斯科郊外的加加林纪念雕像的复制品。它最终将在伦敦安家,作为纪念人类载人航天50周年纪念活动的一部分。
里维斯说:“加加林和1960年代苏联的航天项目是为数不多在苏联解体之后仍然幸存下来的历史。他在俄罗斯国内受到广泛的尊重,并且在前苏联的其它加盟共和国的人民中间也拥有很高的威望。人们仍在为他欢呼,他的纪念碑仍在那里,而孩子们也仍然记得每年的4月12日是个多么有意义的日子。” 摄影:Natalia Kolesnikova/AFP/Getty Images (晨风)